2022年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全文完整)

时间:2022-05-24 12: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全文完整)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4篇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篇1

“新”,意味着活力,代表着先进。2012年,柳东新区“无新不起,非新不兴”,以令人惊叹的“柳东速度”,走在广西新区建设的前列,并走出一条“产城融合”的特色发展道路,创造了广西新区发展的模式,成功打造广西新区发展的新样版。

    四大驱动四大典范开创新模式

    “四大驱动”(产业驱动、教育驱动、环境驱动、科技驱动)和“四大典范”(产业新城与城市新城融合的典范、转变发展方式的典范、城乡统筹的典范、发展循环经济的典范)是柳东新区发展的创新模式,其成功之处就在于能让新区的发展永远处于激活状态。

    正是缘于此,在2012年“三年大见成效”的收官之年,柳东新区以大征地、大安置、大配套、大建设,实现了大发展,主要经济指标持续稳步增长。

    据初步统计,柳东新区2012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63.3亿元,同比增长30%;
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2.6亿元,同比增长38.1%;
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92亿元,同比增长62.9%;
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5.1亿元,同比增长11.1%。

    汽车之城:展翼腾飞

    2012年的广西柳州汽车城,已展开双翼飞翔。

    2012年11月18日,上汽通用五菱宝骏新基地竣工投产,成为汽车城建设历史上一个新的经典时刻。马飚主席高度评价道:“柳东干得非常好,把事干成了。”而东风柳汽20万辆乘用车基地的全面开工,标志着汽车城整车布局大框架的顺利拉开,产业化和城镇化融合一体彰显“柳东特色”。

    “2012年,柳东新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精心组织百项工程大会战,实现发展大跨越。”市委副书记、柳东新区党工委书记苏海棠说。

    据介绍,2012年柳东新区百项工程大会战,年计划新开工项目65个,已开工44个,开工率为67.5%;
续建项目23个,即将竣工或者试运营投产7个;
前期项目12个,已开工3个;
汽车城规划中的八大功能区全面启动建设。

    “一年来,重庆工业园、玉柴工业园先后开工,产业布局进一步完善;
零部件产业园区启动建设,柳州国家汽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柳州国家进出口汽车检测重点实验室及首批入园企业纷纷开工。柳东大厦、会议中心、汽车学院、华侨城、玲珑轮胎、污水处理厂、医药物流、中小学、儿童医院、标准厂房、公租房及城市路网等一大批项目都得到有力推进。汽车城南部、北部和中部片区的开发建设全面开花,汽车城面貌焕然一新。”苏海棠说。

    现代新城:框架拉开

    汽车城建设的纵深推进,迅速拉开柳州超大城市的大框架,一座现代化新城的气息扑面而来。

    “2012年柳东新区各项工作可谓亮点纷呈,俯首可拾。”苏海棠说,其中几个亮点更体现出新意:一是探索和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取得新的成果,尤其是阳和工业新区经过高新化,朝着向土地集约、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发展;
二是以华侨城签约并启动作为标志,推动了汽车城重大功能区布局逐步完成;
三是下窑安置模式引进社会化运作,突破了政府主导的传统做法;
四是融资工作不断创新高,全年融资到位资金72亿元,完成全年35亿元融资任务的205.5%;
五是柳州国家级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工作迈出坚实步伐,自治区和我市都先后出台专项文件强力支持,高新区处处创新动力无限;
六是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汽博会及中欧汽车产业论坛,推动了中欧合作产业园的前期工作。

    苏海棠表示,柳东新区这几年的工作得到了中央领导及自治区主要领导的关注、关怀和重视。在2012年广西年中经济工作会上,时任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自治区主席马飚充分肯定柳东新区发展成果。同年12月,新任自治区党委书记彭清华深入新区考察调研时,肯定新区建设发展成果并寄予“再造一个柳州”的殷切期望。

    三位一体:高新加速

    柳东新区建设实行柳东新区、柳州国家高新区、广西柳州汽车城“三位一体”的运作模式,建立“112+1”组织架构(含1个高新区、1个投融资平台、两个乡镇及一个工业新区),有力地推动了柳东新区的发展建设。

    随着“国内一流、世界先进”的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全面铺开,柳东新区经济发展和开发建设突飞猛进—— 经济增速高于广西和柳州平均发展水平,产业项目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大步推进,产业规模日趋壮大,现代新型城市架构初步成型。从2009年至今,柳东新区投入水电路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公共建设等项目的总投资累计超过200亿元;
新区平均每年开发的面积达8.33平方公里,每年以200万平方米的建筑量递增,可谓每年打造一个县城,三年建设一个小城市。

    同时,柳东新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业宜居环境不断优化,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科技柳东、生态柳东和宜居柳东活力四射。

    2012年是高新区成立20周年,市政府3月出台《关于柳州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创新型特色园区的若干意见》,吹响了高新区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的冲锋号。在高新技术企业建设方面,柳州高新区以汽车为主导产业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被列为国家43个重点发展产业集群之一;
全年新增孵化项目80个,孵化企业8家;
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2家,新认定56家,申报量和认定量及通过率居广西第一,高新技术企业产值预计完成1155亿元。知识产权和科技项目申报方面,完成专利申请665件,占柳州市申请量的49%,居全市之首;
高新区企业获市级以上科技项目46个,获市级以上政府科技经费3110万元,居柳州各县区之首。此外,汽车研发、汽车检验、牛津创新中心等平台建设积极推进,国检中心已落地建设。

    全面加快建设加快布局加快成型

    “2013年柳东新区建设的总基调是加快建设、加快布局、加快成型。”柳东新区管委会主任何焕全说,今年产业要进一步优化完成大布局,零部件企业全面进驻园区,汽车城八大功能区全面开工,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开。

    今年柳东新区着重抓好几项工作:一、以加快推进四大整车基地为重点,继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同步跟进,有效推进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围绕拉开城市框架,启动中心区建设,初步形成生活性服务业项目配套,内环道路和一些主干路网贯通成型,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着重围绕环岭东路等主干路网、中心区龙湖、汽车学院、华侨城、科技园、官塘物流园作业港区等重点项目,完成八大功能项目布局。2013年新区新开工、续建和前期建设项目共计223项,同比增长9.31%,总投资1000.1亿元。

    二、突破资金和土地瓶颈,切实做好用地保障,强化实操实效,抓好征地拆迁安置。围绕环岭东路、一汽柳特、五菱汽车、华侨城、中心区龙湖、玲珑轮胎、汽车学院以及二中搬迁等项目开工和建设推进情况,推进村屯征地,全年确保完成征地18000亩,力争完成26000亩。出台《柳东新区农民居住安置办法》,配合项目建设,做好玲珑轮胎一期、柳东大道延长线、龙湖、职教园等项目的拆迁,年内力争完成项目拆迁3万平方米。全力推进失地农民的回建安置工作,启动下窑、南庆、平龙、半塘安置项目,完成双仁屯生产安置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年内确保完工并投入使用。

    三、转变方式,强化创新,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推进“抓大壮小扶微”工程。继续加强经济运行的协调服务,坚持壮大汽车产业规模、完善产业链发展主线,发挥园区龙头、核心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优化存量,做强增量。着力强化服务和引导,积极开展两化融合和精益生产,通过着力引导企业技改创新,强化企业节约增效;
通过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效率;
通过争取各级政策扶持资金,促进和推动企业的更新改造工作,重点推进雒容工业园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启 动园区产业升级改造工程。展开系列服务企业活动,进一步开展推动企业上市、推动企业入园等工作。“抓大”就是年内要新增亿元以上企业10家,总数达到80家以上;
“壮小”就是要新增年产值2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10家,总数达到110家;
“扶微”就是要扶持200户以上微型企业。

    加快和布局高新产业和战略性新产业,全力以赴创建创新型特色园区。推进科技平台建设,重点启动建设科技园、牛津国际创新中心、湖南大学汽车车身国家重点实验室柳州研发中心及主机厂研发项目,续建国检中心等一批项目,不 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继续加强项目孵化和高新企业认定,年内计划引进孵化企业100家,新增孵化项目80个,培育毕业企业10家;
新增认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

    进一步加强项目申报及成果管理,申报国家、自治区、市级科技项目30项以上,争取各类科技资金4000万元;
完成科技项目验收、鉴定20项,组织园区企业申报发明专利380件。继续坚持人才发展战略,出台相关政策,完善人才引进、评价使用、激励保障等机制,重点引进领军人才,实现以人才带动产业,以产业聚集人才。

    四、科学规划,优化布局,提升城市功能品质,继续加快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片区项目建设需要。继续加快新区“十大工程”建设,不断优化城市功能配套。2013年要确保完成新区实验小学8个单体建设,完成新区实验中学一栋食堂、宿舍、教学楼、操场建设。积极推进市二中迁建项目。强化项目统筹,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确保东城医院(市儿 童医院)、快速公交BRT柳东段、企业总部大楼、新区文化广场、柳东防洪工程、标准厂房C区、阳和港区码头、古亭片区改造、生态水系续建和新建。继续推进汽车城会展商贸区、中心商务区、文化旅游区项目和公租房一期、二期建设,推进地产项目开发,不断优化新区功能配套。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发展的动力活力。围绕主导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引进一些具有行业影响力,起着龙头示范作用的工业项目,争取引进世界500强企业2家以上,充实和提升新区工业企业的总体实力。全面启动与商务部的合作,加快推进中欧(柳州)合作产业园前期相关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和城市新区功能定位,依托华侨城项目,引进 喜来登等国际知名品牌酒店进驻新区。加大与广汇集团、庞大集团等顶尖汽车销售公司的对接力度,争取引进包括汽车4S店、汽车用品市场、汽车文化博览于一体的汽车商业综合体。强化项目督办机制,确保招商项目履约率超过95%,开工率超过60%。2013年将引进市外境内资金1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2亿美元。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篇2

深化产教融合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X办发〔X〕9X号)和国家有关精神,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提升人力资源质量,服务“三个经济”建设,推进我省经济高质量发展,经省政府同意,现就深化我省产教融合提出以下实施方案。

一、构建产教融合发展格局

将产教融合发展融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区域发展、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重大生产力布局规划。(X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推进“四个一流”建设,培养高水平创新型、技术技能型人才,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加快科研成果在陕转化。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支持独立学院、民办高校及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转型发展。加强高等职业院校“一流学院一流专业”建设,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技术技能人才。组织高水平大学对口帮扶非省会城市高校建设,优质职业院校“一对一”对口帮扶贫困县中等职业学校。(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实施“1155工程”。构建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平台,持续推进技术成果系统化、配套化和工程化开发。依托龙头骨干企业联合高校建设“四主体一联合”等校企合作新型研发平台,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推动省级创新平台开放共享,精准对接,支撑我省数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加快建设专业化孵化器、X空间、X天地等创新创业平台,优化双创生态环境,激发各类创新主体活力。(X发展改革委、省科技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发挥X创新资源优势,带动关中、辐射X北产业发展,支持非省会城市高校与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建设教授(院士、社科名家、国医大师)工作站(室)、异地(离岸)孵化器等校企合作平台。加强新型智库建设,提高高校应用研究和服务能力。(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科协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注重考核专业技术人才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绩效、创新成果,增加科技成果转化在职称评审中的权重。对科技成果转化绩效(取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突出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破格申报职称。将科技成果转化情况作为省属高等院校年度考核指标之一,纳入高等学校预算绩效评价。(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发挥企业重要主体作用

支持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推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一管理社会多元办学转变。改进办学准入条件和审批环节。(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企业参与学校专业规划与建设、教材开发、课程设置、实习实训等。鼓励高校、科研院所、职业学校与企业组建产教融合体(联盟)。在学校或企业内联合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教融合实习实训基地。健全学生到企业实习实训制度,支持企业接收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出台我省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促进办法。(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落实企业职工教育经费税前扣除政策,鼓励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确保教育培训经费60%以上用于一线职工。发挥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支持各类企业依法参与校企合作。(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省总工会、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强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将劳动教育融入普通教育,职业学校要联合普通教育学校开展职业启蒙、职业体验,分学段、针对性开展劳动教育,组织开展“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三秦工匠进校园”活动,在企业、职业院校建设职业体验中心。(省教育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职业学校和企业联盟、与行业联合、同园区联结,全面推行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推动学校招生与企业招工相衔接,校企育人“双重主体”,学生学徒“双重身份”。强化实践教学,职业院校实践性教学课时原则上占总课时一半以上,顶岗实习时间一般为6个月。按照职业技能提升行动方案有关要求,推进职业技能提升与产教融合有效衔接。(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推进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主动对接地方发展和企业需求。分类指导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培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支持校企共建专业类别博士学位授权点。(省教育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大力支持“互联网+教育培训”发展,支持社会组织整合校企资源,开发形式多样的产业技术课程和职业培训包。探索开展高校和行业企业课程学分转换互认,允许和鼓励高校向行业企业和社会培训机构购买创新创业、前沿技术课程和教学服务。(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支持职业学校、高等学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专家双向流动、相互任职,大力推进能工巧匠特聘计划,实施产业教师(导师)特设岗位计划,学校可依法依规采用直接考核的方式聘用高技能领军人才等。(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健全符合产教融合特点的教师、企业职工资格标准和专业技术职务(职称)评聘办法、评价体系,保障学校教师和企业职工相互兼职互认工作量、成果并依法依规获得相应薪酬。加强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培养,完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和办法,力争到X年我省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占专业课教师比例达到50%。(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相关专业教师原则上从具有3年以上企业工作经历并具有高职以上学历的人员中公开招聘,特殊高技能人才(含具有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人员)可适当放宽学历要求,X年起基本不再从X届毕业生中招聘。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教师每年至少1个月在企业或实训基地实训,落实教师5年一周期的全员轮训制度。(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学校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量内自主确定收入分配办法。学校教师依法取得的科技成果转化奖励收入、职业技能竞赛奖励及技术服务收入和面向社会开展培训的劳务收入,不纳入学校工资总额基数。(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财政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建立职教高考制度,加大技术技能测试比重,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考试招生办法。今后一个时期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取消高等学校招收职业教育毕业生比例限制。稳步推进中职高职衔接、中职本科衔接、高职本科衔接,开展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教育分段培养、联合培养。支持企业与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开展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新增研究生招生计划向承担重大科技专项、校企协同育人成果突出的高校倾斜。(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落实“一章八制”“管办评”分离等改革措施,推动学校优化内部治理。建立健全职业学校和高校理事会制度,鼓励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扩大学校一线教学科研机构在专业设置、人事管理、教师评聘、收入分配等方面自主权,积极发展跨学科、跨专业教学和科研组织。(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加强产教融合需求对接

健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学校办学能力和行业指导科学设置新专业的机制,严格实行专业设置预警和退出机制。结合我省产业发展特点,大力发展能源化工、汽车制造、物流会展、现代金融等产业集群急需紧缺学科专业,推动高校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促进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发展。积极支持家政、健康、养老、文化、旅游等社会领域专业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求,加快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建设。(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搭建产业人才需求征集平台,完善人才需求信号显示机制,引导高等院校按照就业需求动态调整学科专业。搭建产业技术需求对接平台,征集技术需求,发布存量科技成果,形成“线上”需求引导、“线下”精准供给、科技项目资助的产教融合型研发服务新体系。根据产业对人才的需求,建立我省紧缺人才清单,编制并按年度发布紧缺人才专业和职业(工种)目录。(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科技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利用现代新型技术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农业农村共性技术服务需求,向广大农户提供农业共性技术服务,协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发挥工业研究院作用,促进地方政府、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深度合作,提升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加快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等平台建设,服务X科学研究、创新人才培养和科技成果转化。利用军民融合试验区建设,全面推进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各领域军民融合。办好各类产教融合对接活动,组织学校和企业、产业园区等在教育培训、项目合作、技术研发等领域开展交流合作。(省农业农村厅、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发展改革委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开展产教融合建设试点

实施好国家产教融合发展工程项目,支持地市、学校、企业申报国家试点建设。制定我省产教融合建设试点方案,启动我省产教融合试点工作。(X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按照国家建设产教融合型企业实施办法精神,落实好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对进入目录的产教融合型企业给予“项目+金融+税收+财政+土地+信用”的组合式激励,并按规定落实相关税收政策。对“产教融合型”企业,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在技术改造、新技术新产品推广应用、工业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服务型制造、绿色发展、两化融合、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方面予以优先支持;
发展改革等部门在技术改造、新产品研发等项目建设上予以优先支持。(X发展改革委、省教育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自然资源厅、省税务局等与各设区市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加强产教融合国际交流合作

鼓励学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优质教育资源并深度整合,开发符合我省特点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鼓励省内学校与中外院校和企业结对联合,培养符合国际标准的各类人才。充分利用国内和国际两个教育市场,优化配置我省教育资源和要素。(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我省学校“走出去”,积极参与配合“一带一路”建设和国际产能合作。支持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外合作办学,支持中外大学互派教师、互换学生、互认学分、互授学位,扩大来X留学生规模,开发符合国情、国际适用的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和协同创新模式。(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完善产教融合扶持政策

建立健全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分类评价体系,优化政府投入,探索建立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生均财政经费相对稳定增长机制和分类支持机制。省财政统筹安排产业发展、科教类专业资金和有关财政性资金,不断加大对产业发展急需学科专业、公共实训平台和产教融合项目等的支持力度。(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全面落实社会力量举办教育有关财税政策,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和企业参与办学。鼓励保险公司加快发展学生实习责任保险和人身意外伤害保险产品,对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保险专门确定费率。企业投资或与政府合作建设职业学校、高等学校的建设用地,按科教用地管理,符合划拨用地目录的,可通过划拨方式供地,鼓励企业自愿以出让、租赁方式取得土地。(省财政厅、省税务局、X银保监局、省自然资源厅、省教育厅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鼓励金融机构按照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原则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利用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和国际金融组织、外国政府贷款,支持产教融合项目建设。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发适合产教融合项目特点的融资品种。支持企业在资本市场进行股权融资,加大产教融合实训基地项目投资力度。(省地方金融监管局、X银保监局、X证监局、人民银行X分行、省教育厅、省财政厅、省发展改革委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各市(区)、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产教融合工作,加强工作协调,抓好任务落实,学校要主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企业要重视“投资于人”,积极营造全社会充分理解、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产教融合的良好氛围。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篇3

融合创新协同发展强势赋能定义未来
作者:吕海晏 何明智 黄文鸿
来源:《中国电子报》2018年第27期

        2017年,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有力支撑制造强国和网络强国建设。2018年,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产业将延续稳中趋缓发展态势,工业技术软件化的推进将进一步深化与制造业融合,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动能加速培育和拓展。软件定义成为数字经济发展新引擎。

        趋势一

        产业将持续加快转型与调整

        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将迎来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转型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2017年,作为与国民经济联动性很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平稳,完成软件业务收入5.5万亿元,同比增长13.9%,增速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
实现利润总额7020亿元,比上年增长15.8%,利润高出收入增速1.9个百分点。2018年1-2月,产业延续平稳增长,完成软件业务收入8196亿元,同比增长13.3%,增速同比提高0.7个百分点;
全行业实现利润总额893亿元,同比增长73%。

        展望2018年,随着“一带一路”、大数据、数字经济等国家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接续性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及地方配套措施的贯彻落实,产业发展环境将持续优化。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化应用加速拓展,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领域技术和产品创新持续活跃,为产业发展新动能。预计2018年,尽管外部市场环境不容乐观,我国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将迎来融合创新、协同发展的转型增长,继续保持平稳快速发展态势。

        趋势二

        深化与制造业深度融合

        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加快与工业领域融合创新,不断催生新模式、新业态,推动业务流程进一步智能化。全面实施阶段,制造业与互联网持续深入融合,对软件发展提出更高要求,工业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云等市场空间不断拓展。工业技术软件化以软件形式封装、承载、应用、迭代更新工业技术和知识,成为我国提升工业软件供给能力、发展智能制造的务实选择和重要方向。全球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井喷,航天云网、三一重工、海尔等国内企业依托自身制造能力和规模优势积极开展工业互联网平台布局,从共性基础平台、行业通用平台、工业APP等多个层面推动工业技术软件化深入发展。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篇4

·校企合作·新时期职业院校深化产教融合模式探析王昂(天津国土资源和房屋职业学院,天津300270)摘要:为探索新时期职业院校产教融合体系,根据国家政策性文件,结合目前职业院校产教融合现状,揭示了新时期产教融合的内涵及要求。通过借鉴国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职责及义务出发,提出了与我国新时期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产教融合深化方式,通过政府、高职院校与企业多方联动,培育出能够满足我国社会发展需求的技能型创新人才。关键词:产教融合;
校企合作;
职业教育;
人才培养中图分类号:G7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5078(2019)05-0028-03DOI:10.3969/j.issn.1674-5078.2019.05.00928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二○一九年第十二卷第五期︵总第六十七期︶自1865年我国第一所近代学校——福建船政学堂建立后,“实业教育”开始登上历史舞台。多位实业家相继提出“讲习与历练兼之”“工学并举”的教育思想,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思想也由此萌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的职业教育展现出不尽相同的教育思想,但产教融合的思想始终贯穿其中。截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思想发展经历了7个阶段[1]。高职教育用不到30年的时间完成了从近代到现代再到当代的跨越,发展[2]势头迅猛,成果显著,但还存在很多问题。随着经济深度转型,我国将逐渐进入智能化工业时代,高职教育也要由规模发展阶段进入内涵发展阶段。国家政策的转变以及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新时期职业院校更加牢固地抓住产教融合的主线,改变传统思维模式,利用现代科技及管理手段,更加深入地推进产教融合。一、我国近年产教融合政策概述为了满足国家经济转型需求,培养新时期智能化生产所需人才,我国多次从政策上对产教融合提出要求。概述如下:2010年6月6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3]才培养模式”。2014年6月16日,教育部联合其他五部委,共同发布《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首次提出“制订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4]进校企合作制度化”。2014年6月22日,国务院正式对外发布《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到2020年,形成适应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体现终身教育理念,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现代职[5]业教育体系”。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明确提出“完善职业[6]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2017年12月19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用10年左右时间,形成教育和产业统筹融合、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健全完善以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基本解决人才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使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对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贡[7]献显著增强”。2018年2月12日,教育部等六部委联合印发《职业学校校企合作促进办法》,为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提供了指导[8]措施。二、职业院校产教融合机制现状经过不断的摸索创新,职业院校对产教融合的理解逐渐固化,并形成不同的模式。在传统的产教融合思维中,学校与企业仍然是两个独立存收稿日期:2019-05-02作者简介:王昂(1985-),男,河南南阳人,讲师,硕士,结构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研工作及结构设计。

推荐访问:助力 深化 创投 深化创投赋能 助力产才融合 创新赋能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