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作品引导论文五篇

时间:2023-01-10 19:30:07 浏览量: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1  摘要:人人都可以完成一幅或好或差的美术作品,但是不见得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的引导。首先应该教导儿童了解基本的色彩知识,并且按照每个年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儿童美术作品引导论文五篇,供大家参考。

儿童美术作品引导论文五篇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1

  摘要:人人都可以完成一幅或好或差的美术作品,但是不见得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的引导。首先应该教导儿童了解基本的色彩知识,并且按照每个年龄段儿童对色彩感知的不同,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引导步骤。其次,在儿童美术作品中,都有造型因素的存在,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是能否准确表达造型的关键因素。最后,构图是组织一幅画的关键因素,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舒适的感觉。

  关键词:引导;造型;构图;色彩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艺术家,人人都适合学美术。但是每个孩子却因生活环境、文化氛围、生活经历的不同产生不同风格的美术作品,人人都可以完成一幅或好或差的美术作品,但是不见得每个小朋友的作品都能成为一件艺术品,所以这就需要美术老师的引导。引导不是“你跟我走”的思维模式,而是以儿童思维想像力为主导,老师针对其不合理的构图、矛盾的颜色搭配或者不正确的工具使用进行纠正和纠偏,以此促使儿童的作品朝向艺术美的方向发展。

  一、如何引导儿童认识和运用色彩

  首先应该教导儿童了解基本的色彩知识,比如,色彩可以分为:原色、间色和复色三大类,色彩的基本表现要素即:色相、彩度、明度。色相是区分色彩的一种相貌。彩度是色彩的纯度、浓度或饱和度。明度是色彩的明暗程度。根据人们的心理和视觉判断,色彩有冷暖之分,可以分为:暖色、冷色、中性色。在教导儿童了解了基本的色彩知识后,教师也要了解儿童的色彩感知的不同:小班幼儿能认识红、黄、蓝等基本颜色,但不能区别色度,不能把颜色和颜色的名称一一对应;中班幼儿能认识紫、橙、黑、白等更多的颜色,逐渐能区别颜色的明度和纯度,并偏爱某种色系;大班幼儿颜色辨别能力较强,具备了比较丰富的运用色彩表现的能力,对混合色产生兴趣,绘画时还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的颜色,比较喜欢鲜艳的对比性强的颜色①。

  1、引导步骤。按照每个年龄段儿童对色彩感知的不同,教师应该制定相应的引导步骤,比如涂鸦阶段的儿童从单色开始训练,促使儿童开始注意和认识色彩,逐渐到三原色,再过渡到间色和复色。引导的手段有很多,大抵是有趣的能够引起幼儿关注的手段,比如:游戏,音乐,故事等。

  2、引导方式。儿童美术绘画的引导方式应该落实到实践当中,引导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习色彩,比如课程《中间色一白》,课程之前可以让孩子们在生活中观察哪些颜色是渐变色,渐变色是怎么形成的?棉花是什么颜色?白色给人的感觉是冷色还是暖色?棉花的生长过程等,以此引导儿童先了解和爱上色彩,然后学会运用色彩来绘画。当然,日常生活中还有多种方式可以学习色彩,比如:录像带、电视媒体、图书,还可以在外出旅游时发现景色中的色彩等等。

  二、如何引导儿童进行美术作品中的造型

  在儿童美术作品中,无论是*面绘画,泥塑还是手工作品中,都有造型因素的存在,工具材料的正确使用是能否准确表达造型的关键因素,因此,在课程设置中,可以通过手工制作课程来引导孩子们造型,比如课程《纸杯小企鹅》中,利用纸杯、剪刀、纸片、小眼睛来手工制作小企鹅,可以使涂鸦阶段的幼儿了解企鹅的立体造型,并学习运用剪刀剪企鹅的几何翅膀造型。

  除了在*面绘画中引导儿童对造型的认识,还可以通过剪纸、折纸、拼贴画、火柴棒拼接等来引导。引导离不开有效的技能指导,首先是教师的提问和学生的回答阶段,通过一问一答的阶段让孩子们明白物体造型以及所需材料工具。其次是相互观察,比如课程《找朋友》,可以直接面对面观察好朋友的相貌特点、位置关系等。最后是动手体验,边动手画,边进行观察,让观察到的物象及时落实到画面上面。

  三、如何引导儿童在美术作品中进行构图

  构图是组织一幅画的关键因素,如同人与人之间的第一印象。一幅协调、完整的图画能使人产生美的感受,舒适的感觉。儿童在绘画构图上的发展状况:涂鸦期(1.5-3.5岁)的幼儿基本没有构图意识,他们只是随意的涂抹。进入象征阶段(3.5-5岁),幼儿在画面上所画的形象多起来,他们似乎是用一种很随机、很偶然的方式把物体安排在纸上,每个物体或每个人都画成单独的形象,而不注意物体间的大小比例,物体呈现的状态也是飘忽不定的,构图显示十分凌乱②。

  想要到达比较完美的构图是很不容易的,因此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要注意多鼓励幼儿大胆构图。在幼儿处于涂鸦阶段的时候,教师应鼓励其大胆涂抹,在儿童懂得构图的时候,要注意引导构图的几点要素:物体比例大小、前后位置关系、上下左右关系等,比如在画天上的白云的时候要及时告诫儿童不得排队,要有高低错落的位置关系。在画一片森林的时候就要引导儿童先画一颗树,然后上下左右,前后添加树,形成一片森林。在画《嘴巴里的秘密》的时候,要注意重点突出嘴巴,要把其他次要的眼睛,鼻子等相对画小。

  注释:

  ①②孔起英.给幼儿园教师的101条建议[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5,101.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2

  摘 要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对学生学习美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激发创造精神,发展美术实践能力,形成基本的美术素质,陶冶高尚情操,完善人格。”所以美术教师要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 小学美术欣赏;情感体验;自主欣赏;创造能力

  儿童对美的事物感受很早,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更加渴望对艺术的欣赏,尤其是进入小学以后,对于美的事物的追求更为强烈。作为小学美术教育,应当顺应他们爱美的要求,采取多种形式实施美术欣赏教学。小学美术欣赏课蕴藏着巨大的教育功能,然而有人认为“小学美术欣赏”就是拿美术作品让学生看,多么轻松!其实不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培养审美能力、激发创造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美术教师要真正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艺术魅力,提高课堂效益,创新求变,才能实现审美教育的目的。

  1.儿童的美术欣赏心理及欣赏习惯。

  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是一种把造型艺术作品作为审美对象、以感觉与感情为主导因素的心理活动形式,它与教师的引导和儿童对事物的认识、理解紧密相关,我们不妨从儿童的生理心理及智力发展方向来分析掌握儿童的欣赏习惯和欣赏特征。

  1.1 儿童的欣赏兴趣来源于强烈的色彩刺激。蓝天,红花,绿树,金灿灿的果实,鲜明艳丽的颜色常常等使他们欣慰和喜悦,乐于接受。

  1.2 儿童往往注意某个细节的观察而忽视整体或注意整体而忽视其它。例如二年级儿童在学习《小扇子》时,他们全被扇子上色彩艳丽的花纹吸引住了,以至于忘记了扇子的存在,变成了看花。中、高年级同样有类似的现象。

  1.3 儿童在欣赏作品时通常是凭第一印象,无意识属性强,受情绪牵制的随意性大。他们对作品的感受总是激动片刻、粗略领会便心满意足,未能仔细琢磨,对作品的感受能力难于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长。

  1.4 儿童在欣赏过程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见闻认识及由画面产生的联想对作品进行评判。对那些反映他们熟悉的生活和内心世界的儿童画或同学、朋友的优美作品,他们大都能够接受,并常常用来作自己的范本。例如,城市里的孩子从小看见宽阔的柏油马路,五颜六色的霓虹灯,明亮的高楼大厦,他们就感受不出绘画作品中农村低矮的房子、稀疏的篱笆、乱的石头和柴堆也是一种美丽。

  2.小学美术欣赏教学的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

  根据美术欣赏教学的目的、任务及小学生自身的欣赏规律,我国的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2.1 注重作品的文化内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实验稿)》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因为任何美术作品都不是孤立的,它都是在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创作出来的。所谓的文化内涵,实际上指美术作品创作时所依托的文化环境、条件及创作构思。因此在美术教学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技能技巧的欣赏层面,而要把美术作品放到一定的文化情境中,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到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形式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 贡献,同时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美术的热爱。

  2.2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内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小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总是先产生视觉上的快感,再进一步体验作品体现的情境和思想感情,从而感受到美,最后产生欣赏者情感上的共鸣。那么审美的视象、意象感受的外在因素就是情境,要使学生产生审美感受,使之内化,就应该重视情境的创设。在教学活动中创设形式多样、别具一格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获得丰富的艺术感受,从而提高审美能力。

  2.3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培养学生的自主欣赏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鼓励学生参与探究,改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强化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力。只有在课堂上有效发挥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美术教学的生命力,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自主能力,激发学生的感知能力,提高学生的探究意识。

  另外,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学生创造能力

  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达到更强的感官效果,大大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美国教育传播与技术协会为现代教育技术确立的新定义为:“现代教育技术是关于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与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它带给教育的不仅是教学方法的变革,而是包含教育观念与教学模式在内的一场历史性变革。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传统的接受式美术教学模式的局限性日益凸显出来,现代教育技术确实给美术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这种融图像、文字、声音、信息、动画为一体的教学技术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使教学中的重点、难点能更好地得到诠释。

  例如《七彩蝴蝶》一课,利用课件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的欣赏到生活中美丽的蝴蝶,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热爱。并进一步了解蝴蝶的特点、色彩,学会用各种方法来制作蝴蝶,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想象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创造能力。

  最后,指导学生写作小短文、发挥美术欣赏的功能。

  传统的美术欣赏教学都是以口头语言表达为主,一幅作品通常由几个学生从各方面相互补充,就算完成了欣赏教学,也无法做到全班参与。其次,一个学生一般只能谈一点对作品的认识,由于没有充分的时间思考,所回答的问题大多是一闪而过的念头,所以难免有些肤浅、随意。再者,口头表达使教师无法确切知道全班学生是否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否认真思考。教师更不知道每个学生对作品是否理解和认识。有鉴于此,小学美术欣赏教学可适当采用写作小短文的形式,以延续美术欣赏教学的内容,发挥美术欣赏课的功能。

  综上所述,小学美术欣赏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审美教学思想指导下,围绕欣赏教学活动的某一主题,形成相对稳定的系统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一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欣赏兴趣,鼓励学生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鼓舞和信任他们的欣赏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对美的发现、感受和创造能力。

  参考文献:

  [1] 杨景芝:《*当代儿童绘画解析与教程》[M] 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6年.

  [2] 赫伯·里德:通过艺术的教育[M] 吕延和译. 湖南. 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年.

  [3] 朱小曼主编:《*教师新百科(小学教育卷)》[M].北京. *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年.

  [4] 石中英:《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

  [5] 刘焱:《儿童游戏通论》[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6] 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 湖南.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年.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3

  一、让“感悟”体验

  “传统”是保留艺术性的传承所谓感悟,即是无需法则等抽象理解上的直觉感受和体会。在这个阶段,表象上是完全的涂鸦,实质上是视角、表达方式的启蒙,是对笔、纸、墨、水等工具、材料性能的开放式体验。这种体验,看似放任自由,实际上是老师有意安排下的过程。对笔墨的浓淡、粗细、强弱、长短,在这时完成是真实心理的反映,没有任何符号化、程式化训练的局限与束缚。这也是说,要让笔纸水墨成为他们意识的自然延伸。在循序渐进的课程上,我们认为,孩子们的学习过程就是历时性地再现前人的经历。因此,这种“创新”的方式本身就是建立在美术史的“传统”之上。对于知识从零开始的儿童,选择与之相应的人类早期美术门类(以*书法绘画为例),并加以适当的因材施教的方法,他们便欣喜地开始了“人类美术”的第一步。在课程进展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是价值评判。价值评判的失误对教育的影响是致命的。儿童自身并不知道他们的作为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无善无恶心之体”,告诉他们好或不好的,往往是有“善恶”观的我们。儿童的作品如果有令我们惊讶之处,他们对此却并不讶异,因为他们处于“自然境界”,而不是“天地境界”。因此,感悟过程中,对孩子们作品应如何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施教者用善恶概念去灌输或打击了正在某一良好感悟阶段儿童的美术行为,将对儿童阶段的艺术天性———这一原生态的艺术能量产生误导、打击或是扼杀。因此,感悟传统的教学理念也就是“道法乎天”“以史为鉴”,看似新奇,实质上其始终在传统之中,并未越雷池半步。艺术教育除了要对美术发展和艺术精神加以重视外,不能忽略掉教育的接受者“孩子”的特点。教育对象的特点不被忽略,美术教育才能保证其艺术性,而非技术性。

  二、书画同源在儿童传统美术教学中的意义和具体实施

  书画同源。*画“写意”的要点,在于形象以外的抽象表现。“写”比起“画”来,不求细节的真实,而求性情意气的传达。孩子的作画过程往往是天生的“写意”,而非“写真”,他们是通过笔墨来表达自己的喜乐。所以无论书法或是绘画,在这时都是写意画。孩子们作画的旨趣不在于呈现完美的形象,也不是有意地夸张扭曲造型,他们只是在要求画面能顺从他们个人独有的观感和笔势律动的要求罢了。我们或许可以说这就是传统*画的“画如其人”。许多儿童水墨画在追求物形和水墨效果中,忽视了用笔的法度,使笔法正轨消弭于物形的轮廓和水墨的渗化中,殊不知笔法是传统书画的精神和灵魂。“书画同源”的画字训练,其着眼点正是放在渐被人们淡忘的笔法上,以图从书画最基本的形象环节恢复*画的笔法基础。培养孩子对甲骨、钟鼎、石刻书法的感情,是要加深其理解、记忆,养成以金石书法为坐标的审美眼光,用之审视古今绘画流派的笔墨质量。*古代的视觉造型形式,一种是书写、铭文和符号,另一种是图画、纹饰和雕塑。我们的教学是让孩子关注介于两者之间又与两者互有重叠的视觉造型———“图形文字”。弥漫着无穷魅力的几千年前的图形文字是远古时代宗教信仰、礼乐制度、艺术风尚的载体,也是几千年史前文化孕育、积淀、发展、创新的结晶。它既有延续性,又有灵活性和感性的外观,这些正符合孩子的视角和兴趣。孩子的画是无法复制的,甚至他们自己都无法复制自己,因为这些画都是特定的时空里,有意无意娓娓道出的真实和自然。好的儿童画是“超再现艺术”,它们是反装饰和反写实的,孩子自身所特有的质朴、纯真、率意、自然等艺术气质会自然而然地展现在作品中,这些气质是无法由后天学习苦练能得到的。因此,保护这些特质并将他们与传统经典艺术相融通(因为这些气质也是真正优秀传统的气质),是我们所要关注的课题。通俗地讲,作为授方,我们应该在最好的时机把握最好的火候,而不是适得其反地用工艺去模仿手艺。孩子画画不是根据记忆中的形象,而是在他们看来被认为是主要的特征,是应该画出来的东西。作为外形的线是最显着的,看得最清楚,所以孩子们的作品往往着重线条,忽略墨色变化。我们正以此来培养他们对线条(及用笔)的审美能力和表现能力。孩子们作品的透视因素是把各个部位用巧妙的方法拼凑起来,这种画法利用了特定时刻的目视印象,却不管各种特征能否同时看到。他们的这种透视方法和传统的*画的散点透视是如此的相似。

  三、社会多元文化对儿童传统美术教学的影响

  我们看到,在孩子们的艺术中存在两种元素,一种是给人以艺术的享受,另一种是形式本身具有某种含义,这些随意挥洒的点线虽然并不一定表现具体的对象,但有时是代表较为抽象的思维。正因为学校美术教育的展开无法完善化进行,因此,家庭文化背景此时显得十分重要,可以说是教育的一部分。而社会文化背景也应发挥其积极的现实作用,纳入到美术教育中来。真正的教育本就是多元化影响下的教育,教师之外,家长、社会背景对孩子们的影响其实至深。在孩子们恣意挥洒他们的天性才能时,往往吸引家长驻足观看,此时,需要家长不能以*的习惯审美条框加以评判或是误导,会与老师的教育相矛盾。一旦家长融合其间,就给予了孩子宽松的发展空间。此外,家庭不同的文化背景,也是孩子们在课后得以交流的基础。家庭文化背景的特点是单元不可替代与复制,其优点是个体差异,其缺点是不具备社会化意义,但就文化本身的多元而言,这又是其优势。当今*家庭文化背景的构成,与三十年前的差异已经非常之大。学历、经济、观念均有所提高,因此,在这个大趋势下,家庭文化背景、家长观念对美术教育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我们经常看到美术类招生考试的火热,实质隐藏着许多家庭文化观念的影响。家长的决策、观念和选择是早期对孩子的决定性影响。家庭之外,丰富的社会文化资源也应该成为美术教育的组成部分。博物馆、风景区、古迹、园林、名人故居、书店、民俗民艺等等,这些公共文化资源都应成为校外的课堂,在美术教育中,让孩子们从小从历史和自然、人文中不经意地发现到与课堂知识相对应的内容,让他们能发现美,欣赏美,认识到美术就在身边。而深藏在城市的各个地方的艺术家、艺人,也是孩子们应该接触的大善知识。这有助于孩子开阔各艺术门类的眼界,观察艺术家的创作和生活,学会初步的交流,这些都有助于广阔的艺术视野和艺术活动习惯的养成。因此,我们认为,以感悟传统作为美术教育新的契机,综合课堂上的个性化引导、家庭不同文化背景的熏陶、社会文化资源的滋养,组成多元化的美术教育模式,将是*美术传统获得真正传承的可贵探索。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4

  【摘 要】彩色铅笔是最普通,但也是被很多人忽略的绘画工具,笔者由一次偶然的辅导,而引发用彩铅来画儿童画的想法,本文针对彩铅的特点,分别从彩铅画的优势、可行性来进行阐述,并总结了一些在实践中笔者认为行之有效的、能提高学生创造力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彩色铅笔 儿童绘画 简便 优势 方法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辅导学生画画,因为学生没有带颜料,便顺手拿了我*时备用的彩色铅笔,让他用彩色铅笔来涂色,没想到,画了以后,效果特别好,画面不仅色彩饱满、色调清新、而且笔触细腻丰富,也很有层次感,更重要的是学生特别喜欢这种绘画工具,一画就停不了笔,因为其细腻、丰富、且操作简便的特性,让孩子们大大增强了对绘画的兴趣,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力,对达到美术教育的目的有着积极的作用。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彩铅儿童画的教学进行阐述:

  一、进行儿童彩铅画教学的特点优势及可行性

  1.彩色铅笔特点和优势

  彩色铅笔: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像运用普通铅笔一样自如,同时还可以在画面上表现出笔触来,对于学生来说作画工具相对简单,便于掌握。彩铅为儿童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思想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尤其技法的多元性和较少的束缚,能够使学生自由地表达,一封信或一个贺年卡、一个笔记本,他们都可以用便于携带的彩铅画、漫画或者卡通画来装饰,也可以在卡通画中刻画他们的故事,通过它来反映愿望,与同龄人交流。

  彩铅画教学不需要投入过多资金,不管是农村还是城镇中小学都能有效地进行教学活动,因此,彩铅卡通画易于推广与普及。

  2.彩铅儿童画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努力使美术课变得更有吸引力,但常使许多教师感到头痛的是美术课学生总是注意力不集中,不爱带作画工具,甚至干脆做其他科目的作业等,特别是小学中、高年级以上学生。一方面学生在这一年龄阶段正进入美术学习的“危险期”;另一方面由于美术非考试科目,学生忙于应付考试;再一方面与学生不能有效地欣赏美术作品,美术课的教学内容或教学方法对学生没有吸引力等等因素造成的。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各种媒体的相继出现,使得原有的一些美术教育资源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少年儿童的需要,因此必须要深入挖掘美术教育资源,使其为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服务。在美术课中引入操作简便、表现丰富的彩铅画来进行儿童画的创作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求,使学生方便操作,随时随地都能进行绘画,而且由于它的简便,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认真观察生活,体会到其中的美感,从而创造出更加生动的作品。正是由于彩铅画的这些特点,所以深深地吸引着几乎所有学生,学生在欣赏、创作彩铅画的同时进行交流和表达,在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思维得以发展,绘画技能得以较快增强,正确世界观得以逐步形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儿童彩铅画教学符合当今时代的发展,符合少年儿童的身心发展水*,是极富吸引力的课程资源,符合素质教育的需要。

  二、如何实施儿童彩铅画创作的辅导

  由于儿童彩铅画这个领域一直鲜有人涉及,所以,这个方面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任何的借鉴,以下便是我参考其他领域的绘画方式和自己*时教学中的尝试所得来总结一下儿童彩铅画的辅导方法:

  由技法入手,掌握作画技巧

  让学生认识彩铅、了解彩铅的特点

  学习彩铅画必须首先了解和熟悉彩铅的工具性能,然后才能更好地掌握与运用它。我们目前比较熟悉的是普通的彩色铅笔,有马利、中华等,它们最大的优点就是能够象运用普通铅笔一样自如,同时还可以在画面上表现出笔触来,但是国产的质地比较硬,所以,笔芯很容易断,作画的时候,需要提醒学生掌握适当的力度。

  能够同时画出像铅笔一样的线条和水彩一样的功效的画具就是水溶性彩色铅笔,质地相对来说比较软。使用方法相当简单,就像普通的铅笔一样,画好后用蘸水的笔在上面涂抹, 颜色就会溶化。如果用彩色铅笔的笔部直接蘸水画, 可以画出很利落的线条,还可以在画面上自由混色,是水溶性彩色铅笔最大的魅力,用含水的笔涂抹画面 上的颜色时,颜色会互相混合,能表达出你所想表达的色彩,创造出独特的绘图风格。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5

  摘要:本文以儿童美术教育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我国现阶段的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包括教学方式的陈旧化、教学目的的片面化、评价标准的*化、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这些因素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由此提出了在树立正确价值取向的基础上,形成各方合力,以具体的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转变作为突破口,有效促进儿童美术素质和人文精神提高等一系列建议。

  关键词:儿童美术教育;创造力引导

  一、问题的提出

  儿童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培养儿童美术素养、提高儿童审美意识、激发儿童创造能力的学科,对儿童形成良好的艺术感知能力、表达评鉴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和谐的开展人际交流活动,形成健康的情感、意志、品质乃至人格具有特殊的意义。区别于专业的美术教育活动,儿童美术教育应当通过引导儿童进行观察、参与、感受、想象等一系列探索和实验活动,使他们首先产生愉悦感,并由此激发他们创作的欲望和冲动,在顺应儿童成长和发展的基础之上,循序渐进地完成儿童对外界认知作出表达的全过程。但在实际实施教育的过程中,儿童美术教育的方式方法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制约了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健康发展,造成儿童学画思维的死板化、程式化、单一化,影响到儿童天性的释放。因此,必须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路和方法加以改革创新。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找到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引领,有效地促进儿童核心素养的培育,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

  二、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方式的陈旧化

  目前的儿童美术教育教学方式和课程内容的设置较为单一,部分教师的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沿袭传统,缺乏创新,仅局限于纸面作画,主要采用教师讲解并示范—儿童临摹—教师点评的教学方式,重模仿,轻创作。通过教师讲解和临摹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儿童感受、认识世界,但是单纯地让学生比照范画,甚至为了让学生短时间取得好的画面效果,运用一些程序式技巧“教会”他们画画。教师的仔细讲解、具体演示、忙碌穿行、强调规则、在一定程度上剥夺了儿童描绘、创作的机会,使他们朝着学校设定的方向发展,导致美术活动的自主性、人文性、艺术性大打折扣,对于儿童审美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培养有害而无益,不利于学生多样化发展。

  (二)教学目的的片面化

  儿童美术教育普遍被认为是单纯的美术技能的传授,过分强调和重视绘画技能的培训。检验美术教育活动成功与否的标准是孩子能不能完成一幅画,学习并掌握一定的美术活动知识、技巧和能力,培养儿童基本的自我表现能力,使其产生最初的审美情趣,是儿童美术教育要达到的基本目标却非最终目标,儿童美术教育应通过借助美术活动这一形式载体,促进儿童认知能力、情感控制、个性发育等诸方面的健康发展。美术知识、技巧和能力只是达成这一最终目标的手段之一,美术教育应该通过引导儿童用自我创作的形式来展现内心感受,产生快乐,陶冶情操。所以只有把美术作为儿童表现自己观察客观世界角度的工具,才能够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素质的全面发展。

  (三)评价标准的*化

  美术作品的评价可以开拓孩子的视觉方式,形成对事物的多元化理解能力,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老师或家长不是立足于孩子身心发展的阶段去思考,往往以*的视觉和经验对儿童美术作品给予评价,脱离儿童身心发展的实际去认定儿童作品的好与坏。而这种判断往往被誉为权威、专业的判断,以与客观事物“像不像”作为标准,打击儿童的创作的兴趣,遏制儿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儿童作品陷入“被观看”“被审美”的尴尬境地,严重违背了儿童身心发展的*衡。美国教育家罗恩菲德曾说过:“不要把自己的意象加在儿童的身上,除了儿童自己的表现方法外,其它均为他所不了解的,我们绝不应该以不适于儿童思想和认识的任何方向去影响和刺激他的想象力,儿童有其自己的经验和表现的天地。”对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应依据儿童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征,通过多元化的价值评判手段完成,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用*等的姿态去倾听他们作品中本能的情绪和感觉的诉说。

  (四)教育观念的非本土化

  受国外儿童中心论自我表现和创造性的美术教育观念影响,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界也存在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这一倾向,持有这种观念的人认为:“幼儿是天生的艺术家,具有创意独一无二的潜力,每位幼儿的发展都是独一无二的,自然展露其天才。每个人的目标在于充分表达自己,从创作中实现完整的自我”。这一主张在儿童其他表达手段尚未发育健全的低幼阶段有一定的适用性。在这一年龄阶段,绘画是其和外部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和途径,但如果过分强调自我表现,进而忽视甚至无视美术知识、技巧合能力的教授,与儿童后继学习能力的培养这一发展目标相违背,则是不可取的。

  三、儿童美术教育方法思考

  (一)以儿童为本,树立正确价值取向

  长期以来,我国儿童美术教育存在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两种观点之争。前者强*育中儿童的中心地位,主张通过儿童的自然表现和创作,促进儿童审美与创造能力的提升。后者则强调美术文化的传播和继承,主张以严格的教学活动,实现美术的审美价值。儿童美术教育发展到今天,单纯的儿童中心论与学科中心论已不能为解决教育难题提供理论支持。儿童美术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为更好地实现这一目的,要求我们首先要给予儿童美术素养的育培以充分关注。

  美术素养是指完成美术课程及相关知识、技能学习后所形成的美术方面的感知、思维、表达、设计、审美、评鉴、想象的意识和能力,美术素养的提高有利于儿童视觉经验的积累,提升其形象思维能力、表达创造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

  此外,我们还应当积极理解和关注人文精神的内涵,引领儿童在广阔的文化视域中形成对美术的特征的基本认识,关注身边的美术现象,欣赏不同时代背景、不同地域环境中的美术作品,领略美术表现形式的丰富多彩,培养儿童用开放、宽容、尊重的心态去接纳、欣赏文化的多元性,并在兼容并包的美术教育活动中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审美品位。

  (二)引导并不主导,注重孩子创造力的培养

  儿童美术教育需要教师和儿童的一同参与,随着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不断发展,经验倾向的课程观已经逐渐取代学科倾向的教育观。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更重视儿童的主体地位,对知识和技巧的要求已经退居其次,儿童的审美经验已经成为构建儿童美术课程的核心内容,以教师为主导、以知识与技巧的教授为主要内容的灌输教学方式已经转变为以儿童兴趣培养为起点,以儿童主体性活动经验为核心的引导式教学方式。因此,教师参与度的把握很重要,不能干预主导又不能放任自流。

  教师的职责在于点拨和启发,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挥好引导作用,注重孩子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培养。美术作品的构图、色彩、大小应体现儿童自身对生活世界的认知和审美观,教师有一套成熟的美术技法和审美取向,但其作为*的认知与审美,与儿童世界的认知与审美有很大的区别。因此在儿童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中,教师绝不能因其稚嫩而轻易加以否定,并随意加以修改甚至另起炉灶。

  儿童的画作是极富创作性的,对他们作品的评价不应简单的用好不好或像不像来判断,更不能因此而对其批评,打击他们的创作兴趣热情。而是应以*等的身份、尊重的态度和他们共同创作,肯定他们富有个性的构思和表现,欣赏作品中的美感,支持并鼓励他们进一步创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正确的引导,同时做到适可而止,不限制儿童内心直觉感受的表现,引导儿童画面效果不断提升。

  (三)灵活与多元,激发儿童创作热情

  儿童美术教育的内容受美术学科发展的影响,随着美术学科范围的拓展,与之相对应的儿童美术教育也产生了变化。相较于传统的美术教学,如今的美术内涵早已得到很大的拓展,不同的媒介材料扩充到儿童教育内容中,当延展的内容进入到课程体系中,就需要美术教育者去选择和组织,以顺利完成其课程化的过程。

  儿童美术是儿童本能的情绪与感觉的倾诉,映射的是儿童丰富的内心世界,他们不完全是按眼睛看到的事物颜色、形状、结构去表现,而是根据内心世界对把握和理解进行表现。因此,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应该避免两个误区。

  一是过早的教授专业化技法。很多老师为了凸显自身的专业性,过早地去教授孩子专业技法,这不符合学生发展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很容易使之丧失对美术的兴趣和热情。鉴于此,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应尽量抛开*化、专业化的美术用语,让学生能够领会老师的意图,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

  二是教学内容过于简单化、概念化、模式化。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教师应避免简化、模式化图像,多给学生展示实物照片或者动作视频,让学生在了解其特点后再去表现。同时降低临摹物品和画作的使用频次,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增加儿童接触自然的机会,充分利用多元化的教学场所、教学素材、作品表现形式,激发儿童热爱美术、热爱创作的热情。

  (四)多方联动,形成师资培养合力

  儿童美术教育早已不单纯是艺术活动本身,其更加注重艺术与生活等各个领域的交融,也不再只单纯追求儿童绘画技能的提高,愈发重视儿童在创作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实现个人表达,这对儿童美术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和挑战。这些问题仅仅依靠教师个人教育理念的更新是无法得到妥善解决的,需要各方共同参与,立足该学科教研活动,注重实践体验,抓住“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利用互联网思维,打造多元互动*台,采取个性化、精准化、内涵式的师资培训措施。首先,充分发挥高校的资源优势,利用高校美术教育、学前教育、儿童心理学教育等专业师资力量,与儿童美术教师形成科研合力,实现各学科间的联动,形成理论、实践间的互动;其次,要立足实际、重视学科教研活动,避免不接地气的盲目科研,针对儿童美术教育中的实际困难,立项研究,在项目中实现儿童美术教师的体验式、参与式培训;再次,根据科研活动和科研项目的成果,设立专门的儿童美术教育研究机构,形成专业性、常态化的互联网研究交流*台,实现资源共享与教师多元互动,有效推动儿童美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总之,儿童美术教育并非教授技艺、培育艺术精英的教育,而是全面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和探索艺术教育特色活动中的有效方法,使儿童的艺术潜能和智慧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达至儿童全面和谐发展这一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1]白金花.浅析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

  [2]慕德春.多元智能视域下对我国儿童美术教育现状的思考[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01).

  [3]戴祥勇.论儿童美术教育中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03).

推荐访问:美术作品 引导 儿童 儿童美术作品引导论文五篇 儿童美术作品的引导论文1 儿童美术教育论文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