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酒》教案【10篇】

时间:2022-12-30 19:35:03 浏览量:

《饮酒》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饮酒》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饮酒》教案【10篇】

《饮酒》教案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2.了解学习鉴赏诗歌形象的常见方法。

  过程与方法了解陶渊明生*几这首诗丰富深刻的思想内涵。

  采取读—讲—赏—评的教学方法,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个中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

  1.正确理解诗人心志高远的精神境界,树立热爱自然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选择适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培养乐观向上的生命态度。

  教学重点

  探究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思想意义。

  教学难点

  理解“心远”的丰富内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有这样一位诗人,他向往祥和安宁、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有这样一位隐士,他淡泊名利,陶然于耕种;有这样一位耕者,他一生种菊、爱菊,活得像菊花一样高洁、飘逸。千年已过,我们还在回味那菊花的清香,品读那高洁的灵魂。

  二、介绍陶渊明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自号五柳先生。东晋著名诗人。田园诗派的创始人。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主要作品《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田隐居》、《饮酒》。其中《饮酒》诗20首。这组诗是陶渊明饮酒之后写的,但所写内容不一定与饮酒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的喜爱。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他用心良苦。这里所选的是第五首。

  可以说,陶渊明对后世的影响是深远的。许多士大夫仕途失意,或厌倦了官场的时候,往往回归陶渊明,从他身上寻找新的人生价值,并借以安慰自己。由此可见,陶渊明已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

  那么陶渊明为什么会成为*士大夫精神世界的归宿,今天我们通过《饮酒》这首诗来探讨个中原因。

  三、教师范读并指导学生朗读。

  四、研讨课文,对文章重要词语和语句的理解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庐字的本义:乡村一户人家所占的房地,引申为简陋的小屋的通称。“车马喧”看书上注释,还可补充: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可补充诗人的家庭背景:他的曾祖父陶侃功业盛大封为长沙郡公,是东晋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人物,祖父、父亲、和他本人都做过官。他的家族是柴桑的名门,尽管到了陶渊明这一支脉衰微了,但还不太可能“门前冷落车马稀”。无车马喧表现的是他远离世俗,厌弃官场的坚定抉择。“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有诗人以来无此句者。然则渊明趋向不群,词彩精拔,晋宋之间,一个而矣”。我想:王安石的评价不会只拘泥于前四句诗结构上的精妙,更体味出了他的神韵。

  “心远”与“地偏”是主观与客观之间的关系。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净化的,在一定条件下,只要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明确:心远包含三个因素:心志高远,淡泊名利,宁静处事。这种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崇高的精神境界,达观的生活态度(酌贪泉以觉爽,处涸泽而犹欢)这就是陶渊明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一个重要因素。

  2.除此之外,诗人笔下所描绘的质朴率真、自由恬淡,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是不是士大夫回归陶渊明的又一因素呢?

  名句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名句名在哪里?

  1.情景交融的优美意境。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见”字也用的极妙,“见”是无意中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异趣。

  2.刻画了一个采菊的形象。有人说“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了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周敦颐《爱莲说》把菊花称为“花之隐逸者也”,“晋陶渊明独爱菊”。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刻画了诗人悠闲自得的形象。

  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寒枝”表现了菊之耿介。元缜“不是花中更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分析含义“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返”,这句正好应合“飞鸟相与还”。《归园田居》“羁鸟恋旧林”,“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这时我们隐隐约约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在规劝别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秋菊、夕阳中悟出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马?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真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的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已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真正的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天然的本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归结:陶渊明高远的心志,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傲骨以及他笔下令人神往的田园风光都是他成为士大夫精神归宿的原因。

  情景交融的艺术特色:前四句叙事道理(人境——无喧——心远——地偏),中间四句写景显理(采菊——见山——日夕——鸟还),最后两句抒情悟理(真意——忘言)。

  全诗以*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与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抒归隐之情,或叙田园之乐,或道人生真谛,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封建社会,士大夫们把陶渊明作为精神归宿,那么今天,我们能能从陶渊明身上得到什么启示呢?

  一是“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思想值得借鉴,诗中写道:“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中,不可能象他一样隐居,但只要我们每个人心中远离名利,远离物质追求,我们的心境就会变得宁静,就会克服浮躁情绪,这对于我们自身的修养,对于社会的安宁都是由益处的。

  二十陶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善于选择适合自己的生存方式来生活,诗人不愿在黑暗的官场混,他本人又很崇尚自然,热爱自然,因此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回归自然。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许多生存方式可以选择,特别是在现今社会,生活呈现多样性和多变性,面临的诱惑也很多,我们选择的前提是:健康、向上、有益、乐观。关键是适合自己。(联系现实谈谈“有为”“有不为”)

  五、诗歌的鉴赏

  1.知人论世

  2.要体味诗歌中情景交融的意境。

  2分析诗歌的哲理句。

  六、作业

  阅读赏析《饮酒》之一

  板书

  人境——无喧——心远——地偏 叙事道理 心静自然凉

  采菊——见山——日夕——鸟还 写景显理 万物各得其所

  真意——忘言 抒情悟理 语言有时不能表达美妙的感受。

《饮酒》教案2

  【学习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学习重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学法指导】

  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学习过程】

  一、课前预习

  (一)相关链接:

  【作家作品】【写作背景】

  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x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 最有名的一首。

  (二)知识预习

  1、字音、字形、字义。

  解释下列词语:

  1)喧:吵闹的声音。

  2)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3)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4)辨:说明。

  5)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2.说出诗的大意。 译文: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繁华道,可从没有烦神应酬车马喧闹。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东墙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猛然抬头喜见南山胜景绝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南山仰止啊,这有人生的真义,我该怎样表达内中深奥!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二、课堂探究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3.散读课文。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 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4.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 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四)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 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 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 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②“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 诗的最后两句作者悟到此中的真意是什么呢?为什么作者说没有什么可辨呢?

  明确:因为作者悟到了人生的真谛,要远离名利纷争、自得其乐,洁身自好,这些是需要有心的人去感悟的,不需要用语言去辨。问:在这里作者达到了一种、什么心态很境界呢?达到了物我两忘、悠然自得的境界。

  (3)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五)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六)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 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七)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这首诗,诗人是随心而写的,是触景而生的情,人在景中,景在人的活动中,人与景融为一体,悠闲的生活与优美的自然相得益彰,观景有感,悟出了人生的真谛!学习这首诗,我们不但要欣赏诗歌的语言美,体会诗歌的意境美,还 要学习作者那种远离名利纷争,怡然自乐的生活态度。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三、课堂训练:

  1.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中的“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与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意趣相似。

  2.形容事物有真意妙趣,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诗句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3.反映诗人陶渊明的生活志向,其中表现他悠游自在的隐居生活的名句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4.诗歌蕴含着这样的哲理:只要有高尚的精 神境界,即使身居喧嚣人境也无“喧嚣”之感的诗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5.历来评论者对这首诗的第六句持不同见解:有认为“悠然见南山”好的,也有认为“悠然望南山”好的。请简要地谈谈你的看法。

  答:“见”字好。“见”更能显示诗人采菊时,未留心、不经意间与庐山美景猝然相遇的“悠然”情态,从而表现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自然真切。或:“望”字好。“望”表示有意识地凝目眺 望,更能寄托诗人对僧道云集的庐山胜地一往情深的向往,是诗人隐逸思想的真实外化,体现着艺术形式服从 于思想内容的创作原则。

  【课外拓展】

  1.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

  20xx年河南省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21—22题。(共4分)

  饮酒 (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21.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2分)

  22.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仆么?(2分)

  21.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2分)

  22.自然之趣和人生真 谛。 (意思对即可。2分)

  20xx年四川省资阳市

  6.对下面诗歌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C )(3分)

  饮 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A.诗歌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了“心远地自偏”的道理。

  B.诗歌的前四句从哲理的高度表达了诗人的人生态度,后六句写诗人从对自然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哲理的启迪。

  C.晋宋隐逸之风盛行,作者陶渊明便是晋宋隐士的代表之一。诗中反映了诗人超脱尘世,隐居山野的隐士生活,突出了其“境”与 “心”皆“静”的特点。

  D.“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指的是幽美淡远的“景”和悠然自得之“情”。

  教后记:

《饮酒》教案3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1.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晚年更名潜。一说名潜,字渊明。自号五柳先生,卒后亲友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九江柴桑(今江西九江市)人,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相关作品有《饮酒》、《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等。陶渊明“性刚才拙,与物多忤”(《与子俨等疏》),有心出仕,但又厌倦官场世俗的束缚,总处在出仕与归隐的心理冲突之中。他29岁开始人仕,时官时隐13年,这种“一心处两端”的矛盾贯穿一生,所以鲁迅说他“并非浑身是静穆”。

  2.《饮酒》诗是陶渊明诗歌成熟时期的作品,42岁辞官归乡至此53岁作《饮酒》诗回归以往,内心产生积累复杂矛盾而又无法克服的心境的表露。正所谓其诗非属回顾往事,又非

  尽在言理,正是即景生情,有所感怀而作。《饮酒》共二十首,此诗为第五首。写作时间大约是417年。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饮酒》录音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

  (3)让学生齐读课文。

  (4)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四、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探究学习: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

  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五、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指导背诵: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六、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4

  一、导入新课:古往今来,有不少人争名夺利,有的人为了使自己在官场中爬得更高,不惜采取一切手段,甚至扭曲人性,打击他人,残害亲人,如李林甫、秦桧、武则天之流。当然也有少数人厌恶官场,辞官不做,却愿意远居田园,过着自食其力的日子,如陶渊明,这一类人我们一般称之为隐士。(陶渊明的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

  二、板书课题、题解、简介作者。

  选自《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人,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著名诗人。

  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东晋是我国历史上很黑暗、很混乱的朝代,统治者重视门阀(出身),很多品质低下,才能*庸的人占据高位,一些品德良好,才能出众的优秀人才却屈居低位。陶渊明当过十多年的地方小官,每逢上级来地方巡视的时候,他都必须前去迎接,曲尽礼节。久而,他很厌烦这种情形,有一次他终于说:“吾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结果他就归隐田园,并写下很多诗来表现这种生活,而且这些诗都达到了很高的水*,所以后人称他为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对唐朝的王维、孟浩然等人影响很大。

  三、教师范读全诗,学生齐读,师向学生明确:本诗分为两层。1—4句为第一层,讲作者因为能够超脱现实纷扰,有高尚的精神境界,所以觉得所在的地方也偏僻幽静了。5—10句为第二层,说明欣赏美丽的自然景物,能获得无限的意趣。

  四、研习新课

  1、研习第一层:

  提问:“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怎么理解?

  尔:这样。这几句的意思是: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却感觉不到车马的喧闹声,请问你怎么能够这样呢?这是由于精神超脱世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第一层描写的是“身居闹市,一尘不染”,其根本的原因就是“心远”,“远”的对象是什么?是远离官场,更进一步说,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这四句,从感觉方面肯定了自己“心远”的正确。

  [附]板书设计:

  在人境

  第一层(果)←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心远地自偏(因)

  无车马喧

  2、研习第二层

  提出以下问题,师生共同分析解决

  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采菊”这一动作包含着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在东边的篱笆下,诗人在采撷菊花,正在专心聚志悠闲地采,偶一抬头,无意间望见了悠远的南山。这两句是千古名句,刻画了诗人自己悠闲自得的形象,“采菊”这一动作不是一般的动作,它包含着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周敦颐在《爱莲说》中把菊花称为“花之君子”,采菊,实际上是自我高洁的表现。

  ⑵“悠然见南山”中的“见”可否改为“看”、“望”等字?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明确:表达效果明显不一样。“见”是无意中看见,把人与物融为一体;而“看”或“望”是有意远观,使人和物拉开了一段距离。用“见”追求的是一种不用意而境与意融汇的完美的境界。苏东坡曾说过:“‘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这种写法,古诗中常见,有些明明是作者自己看到的,却偏偏写成是景物自己撞上来的,变有意为无意,化有我为无我,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茅檐长扫静无苔,花木成畦手自裁。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最后两句,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葱绿的农田,正象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着一“护”字,“绕”字也显得那么多情。门前的青山见到庭院这么美丽,主人这样爱美,也争相前来为主人的庭院增色添彩,顾不得敲门就推门而入,奉献上自己的一片青翠,这也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隐主观,显客观,极力忘我。

  ⑶“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两句是什么描写?有何深刻意义?跟前两句的人物描写有何关系?

  明确:A、诗句的表面意思是:太阳下山时,山色十分美丽,成群的飞鸟结伴而还,这两句是景物描写。

  B、这两句诗的深刻含义是:鸟飞倦了,也知还家,可有些人呢?为什么还要奔波于龌龊的官场之中,不肯接受这种美好的归宿呢?不思返归这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怀抱呢?诗人在《归去来兮》里说过:“鸟倦飞而知还”,这句正好应和“飞鸟相与还”。“相与”指“成群”,这时我们隐隐可知诗人不光在勉励自己“还”,还在规劝其他人,不妨也“还”吧,我们仿佛又一次听到诗人在呼吁:“归去来兮,田园荒芜胡不归”?

  C、这两句虽是写景,实是抒情悟理,与上两句写人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是悟理——飞鸟尚知还,人亦更知还,用飞鸟相与还的现象类比出人应“归真返朴”。而这个“理”,正好为两句的“悠然”的行为提供了哲理基础。由此可见,这几句写人写景,水*融,互为表里。

  ⑷《饮酒》最后两句应怎样理解?

  明确:这两句说的是这里边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怎样用语言表达。“忘言”通俗地说,就是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至情言语即无声”,这里强调一个“真”字,指出辞官归隐乃是人生的真谛。

  [附]板书设计

  悠然→超脱尘俗,热爱自然、高洁

  第二层飞鸟相与还→人、“呼吁”归真还朴

  有真义→归隐乃人生真谛

  3、学生齐读全诗。

  五、以讨论小结本课。

  结合诗作的学习,我们评评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思想在当时有什么积极意义和消极意义?

  明确:

  a、陶渊明弃官归隐,洁身自好,追求恬静的田园生活,完善独立的人格,渴望自由,总的特点是“淡泊”,“独善其身”。

  b、弃官归隐,洁身自好,独善其身,在当时来说,是对黑暗官场的一种反叛,因此,有其积极意义。

  C、但是,要改造社会,要清除污秽,不能单靠“归隐”与“独善”,应该兼济天下,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从这点来说,陶渊明的退隐思想也有其消极的一面。

  《饮酒》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反复阅读,领会作者意志和情趣。

  教学重难点

  1.整体把握和感悟诗的表现手法。

  2.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准备

  1.多媒体:据陶潜《饮酒》(其五)作的诗意画,《行路难》配图。

  2.范读带:有关五首诗的录音。

  3.投影卡片:介绍作者及其诗的卡片。

  设计思路

  学习这五首诗词,应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体味诗歌的思想感情。可注意引导学生从掌握欣赏古诗词的方法(例如同一时代的不同作品、不同流派的作品或同一流派的其他作家作品的比较)人手,理解本课中的五首作品。那些表现诗词主旨的优秀诗句,应能默写并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灵活运用。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提出疑问。质疑可能会是多方面的:或是字词上的,或是诗句上的,或是关于时代背景、作者情况等方面的,均要让学生畅所欲言。对提出来的疑问,教师不必一一作答,先发动全班同学来讨论解决,一时无法解决的问题,可以存疑,或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在课外作深入探讨。然后让同学说说或写一点各自感悟到的东西。

  教法:介绍背景,反复诵读法;联想想像,比较阅读法。

  学法:诵读、讨论、自主探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

  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

  ④辨:说明。

  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

  “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探究学习: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打出投影片。)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饮酒》教案 篇14

  教学目标:

  1.了解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

  2.通过朗读、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3.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人、景、情、理融为一体的写法,体会本诗的意境。

  教学难点

  了解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感情。

  课前准备:学生查找有关陶渊明的生*及其作品,体会他那种不愿屈己从俗、决然舍去的高尚节操。

  教学过程

  导入:

  我们学习了*的《沁园春·长沙》,了解了一些词的知识,也知道了唐诗宋词元曲这种说法。唐代以前很多题材的诗歌,唐代的时候才登上它的高峰。比如边塞诗、山水诗、送别诗,惟独有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就是田园诗。它是由东晋的陶渊明开创的,并且由陶渊明把它推上了它的顶峰。梁·钟嵘说陶渊明是:“古今隐逸诗人之宗也。”那么,陶渊明是怎样的一个诗人,他的人生经历、他所处的环境对他的田园诗的创作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我们请同学们交流一下检索到的有关资料、信息。

  陶渊明生*陶潜,东晋大诗人,一名渊明,字元亮,私谥靖节。今江西九江人。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任官,他的祖父陶侃是东晋开国元勋。但到陶渊明时,家境衰落。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的冲淡自然。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庶族寒门出身的人,不可能突破门阀士族对*权位的垄断,高傲的脾气使他不愿迎合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达则兼善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终于辞官归田园,躬耕陇亩,不再出仕,回家乡当隐士去了,与官场彻底决裂。《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陶渊明的诗作有两类题材:

  描绘自然景色及其在农村生活的情景,寄寓了对官场与世俗社会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不愿屈身逢迎的志趣。

  如《咏荆轲》、《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等篇,寄寓抱负,颇多悲愤慷慨之音。

  二、通过反复朗读,体味诗人的感情和诗的意境美。

  1.散读课文

  2.教师学生共同讨论朗读时对语调、语气和节奏的处理

  这是一首田园诗,表达的是诗人悠然自得、宁静淡泊的心境,所以,语调、语气和节奏都应是舒缓的。这是五言诗,朗读时按二/三结构。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洁身自好不受尘俗的烦扰。起句应读的*静些,转折句也可处理为*静的读法,但体现出得意感。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何能尔”设问,尔,代前句,写出了反常,与众不同,故应读重音。

  “心远地自偏”此句为全篇之骨,要读出一份自豪,体现出淡然而全足的精神状态。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在读这两句之前,应有个停顿。因为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这两句是颇有意境的诗句,要读出你的想象和联想来,要读出“见”字的“悠然”、怡然自得来。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朗读时应想象林中美景,想象相与归巢的鸟儿的自在快乐。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结句应一字一顿,而且要有余音,似乎自己已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物我两忘。

  3.散读课文

  4.听录音范读

  5.跟读

  6.散读课文

  三、通过想象、联想,体会诗的意境美,体味诗人的心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富有意境。请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体会这份意境美。

  (学生可以有各自的想象联想,只要与诗句的淡然悠闲、物我合一的意境即可)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人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时俯时仰,“采菊东篱下”是一俯,“悠然见南山”是一仰,在“采菊东篱下”这不经意之间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从而标志出诗人悠然、淡泊,超脱于尘杂之外的情愫,意境宁静清远。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林中的雾霭在夕阳之下紫气升腾,若有若无,缭绕于峰际;成群的鸟儿相伴飞返回巢,归隐山林。这就是自然的*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诗人好像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意境体宁静恬淡。

  这四句,人和自然融为一体,相得益彰,构成了一个恬静优游的情景。

  四、艺术特色鉴赏

  说理、抒情、写景交融一体。

  一、二句叙事,概括写出诗人生活环境,第二句揭示的情境对于第一句是极少的例外,所以用一“而”字作坚决地转折。自然引出后面两句。三、四两句议论,以自设宾主的设问方式揭示出心志淡远是在“人境”中独享安闲的缘由。

  前面四句在事理情中融情,透露出诗人恬淡的心境。五至八句细致的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心境,景中寓情。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抒情,将诗人淡泊的心境和优美的环境水乳的交融,历来被评为“静穆”、“淡远”,为后世所称道。“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写景,但从写景中流露出了诗人归隐后怡然自得的情怀,将情融于景中。诗的最后两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是直接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衷喜爱。同时又蕴涵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整首诗无不是景中含情,情中见理,余音绕梁,回味悠长。

  小结:

  这首诗歌是非常好的一首诗歌,它的好就在感情非常真率,一切都自然,特别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心远地自偏”对我们今天也不无启发,就是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非常现代化的、非常喧闹的这样一个社会当中,我们已经不可能像陶渊明时代那样隐居到山林里面去。我们在这个非常热闹的现实当中,只要我们每个人他的心远离了一些名利、一些物质的追求、远离了一些世俗的官场,那么我们住的地方也会变得偏僻起来,我们的心情也会变得宁静起来。我们也会克服一些浮躁的情绪,这样使自己变得非常的宁静,这个对于我们自己人生的修养,对于我们社会的安宁都是很有好处的。

  陶渊明的诗文我们接触不多,同学们可以去找些来读读。


《饮酒》教案10篇(扩展4)

——日本的饮酒文化 (菁选3篇)

日本的饮酒文化1

  无论前天多么疯狂,第二天大家都会像没有发生什么一样正常的上班。赶不上末班车的人一般会在附近租便宜旅馆住,第二天换上干净的衣服,在日本如果今天穿的衣服和昨天一样,会被人指手画脚,比如这个人晚上没有回家在外面鬼混之类的。

日本的饮酒文化2

  日本酒席聚会,一般都要等人到齐都点上饮品,大家说上辛苦了举杯聚会才正式开始。聚会上大家都放得很开,*时比较沉默寡言的人酒席上往往判若两人。

  日本人喝酒非常讲究大家都开开心心的,不希望冷落到个体,如果角落里面有一个人比较寡言默默吃饭,那么注意到的人就会向他敬酒,然后找话题跟他说话。

  如果有长辈桌或者领导桌,去敬酒的时候一般得叫上同期或者同辈的人一起去,自己一个人去的话,会被同辈说闲话。

日本的饮酒文化3

  日本酒席上,一般是注意到对方酒杯空了才帮对方倒酒。你帮我倒,我帮你倒,如果你的杯子空了,最好不要一直自己给自己倒酒,因为这会让日本人觉得没有他们没有注意到你,你和他们喝酒很不开心,他们心里会有罪恶感,喝酒的兴致就没了。

  那么如果酒杯碰巧空了,却没有人帮你倒酒怎么办呢,只要你帮对方倒酒,对方一般都会注意一下你的`杯子,然后说声抱歉(因为他没有注意到你被子空了)后就帮你倒酒。所以为了愉快的喝酒,不要一直给自己倒酒。


《饮酒》教案10篇(扩展5)

——过度饮酒的后果 (菁选3篇)

过度饮酒的后果1

  早在元代,医学家胡思慧就将酒的利弊总结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这段话基本上把饮酒的利弊都恰如其分地说出来了。

  过量饮酒最明显的危害就是人们常说的醉酒,实际是酒精中毒。如果是慢性中毒,可以导致心脏跳动加速,血管硬化,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大脑功能衰弱;酒精刺激胃,破坏黏膜,因此好酒之徒多有胃病,严重的造成胃溃疡,长期溃疡会引起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酒精刺激下,血液循环加快,过量的饮酒会造成大量的热急剧散发。散发后人体热量不足,更容易得感冒一类的“小病”,而现代认为这类小病是大病的前奏。急性酒精中毒,可以使人中枢神经麻痹或心脏麻痹,可以诱发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脑血管破裂。

  这些都是直接威胁人的生命的可怕症状,更不用说因酒失误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了。最近报纸上看到美国某地举行的“饮酒大奖赛”,第一名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但他由于深度酒精麻醉而死亡。

  酒成瘾以重体力劳动者、受教育水*较低者为主要高发人群,患病率随年龄而上升,40~50岁左右是高峰。除了一次饮酒过量所造成的`即刻性影响(俗称为酒醉)之外,一再不断大量饮酒会造成多种严重的长期性疾病,饮酒对各种人体器官的影响如下。

  长期大量饮酒,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肝硬化。有病的肝脏不再对来自消化道的营养加以处理,也无法再处理摄入人体的药物。肝硬化的症状很多,而且是扩散性的,这些症状包括水肿(液体滞留,腹胀),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

  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没有症状,有人可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还会有肥胖、肝脏肿大等体征。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症状。

过度饮酒的后果2

  1、不空腹喝酒

  一定不要空腹劝酒,至少吃些东西,或者边吃边喝。如果是空腹喝酒的话,肚子里没有任何的食物覆在胃黏膜上,酒精会很快的经过胃到达小肠,吸收速度加快,很快血液中酒精的溶度就增多容易醉。

  2、不大口喝酒

  不要相信那句“感情深一口闷”,这样喝酒的方式是最容易喝醉的,喝酒应慢慢喝,休息会再喝,或者娱乐下玩些游戏再继续喝,不然吸收酒精速度很快易醉。

  3、不喝混调酒

  很多喜欢喝各种各样调过的鸡尾酒啊,其他酒,其实混调的酒很容易让人醉,因为各类酒的成分,含量都不同,调在一起会有变化。

  4、尽量喝温酒

  很多人觉得酒不冰就不好喝,所以喜欢把酒放冰箱弄冰再喝,确实不冰的酒不好喝,但是喝冰的酒,肠胃受不了刺激,对肠胃不好,而且很容易醉。

  5、喝酒喝水频对换

  不喝醉的技巧,准备两个酒杯,一个倒酒一个倒水,可以一会喝酒一会喝水,这样反复对换着喝就可以把酒精稀释,不容易醉。

过度饮酒的后果3

  1、葡萄酒

  葡萄酒也是一种低度酒,维生素含量很丰富,并含有锰、锌、钼、硒等微量元素。心脏病专家证明,每天喝少量红葡萄酒能降低血浆黏度,使血栓不易形成,预防动脉硬化。

  2、黄酒

  黄酒是以大米为原料,经过长时间的糖化、发酵制成的,黄酒中的氨基酸含量,比其他酒高出许多,原料中的`淀粉和蛋白质被酶分解成为小分子的物质,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因此,人们也把黄酒列为营养饮料酒,常喝可以美容。

  3、白酒

  适量饮用白酒有通风散寒、舒筋活血的作用。有的失眠症者睡前饮少量白酒,有利于睡眠,并能刺激胃液与唾液分泌,起到健胃的作用。

  4、啤酒

  啤酒含有17种氨基酸、12种维生素,具有增进食欲、刺激胃酸分泌、提高消化能力的作用。

  过度饮酒的后果你知道吗?过度饮酒的后果很严重!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过度饮酒的后果,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吧!

  过度饮酒的后果

  早在元代,医学家胡思慧就将酒的利弊总结为“酒味甘辛,大热有毒,主行药势,杀百邪,通血脉,厚胃肠,消忧愁,少饮为佳;多饮伤神损寿,易人本性,其毒甚是也,饮酒过度,丧生之源”。这段话基本上把饮酒的利弊都恰如其分地说出来了。

  过量饮酒最明显的危害就是人们常说的醉酒,实际是酒精中毒。如果是慢性中毒,可以导致心脏跳动加速,血管硬化,动脉硬化导致脑供血不足,大脑功能衰弱;酒精刺激胃,破坏黏膜,因此好酒之徒多有胃病,严重的造成胃溃疡,长期溃疡会引起癌变,后果不堪设想。

  酒精刺激下,血液循环加快,过量的饮酒会造成大量的热急剧散发。散发后人体热量不足,更容易得感冒一类的“小病”,而现代认为这类小病是大病的前奏。急性酒精中毒,可以使人中枢神经麻痹或心脏麻痹,可以诱发高血压患者心肌梗死、脑血管破裂。

  这些都是直接威胁人的生命的可怕症状,更不用说因酒失误造成的人身伤亡事故了。最近报纸上看到美国某地举行的“饮酒大奖赛”,第一名是一个24岁的青年人,但他由于深度酒精麻醉而死亡。

  酒成瘾以重体力劳动者、受教育水*较低者为主要高发人群,患病率随年龄而上升,40~50岁左右是高峰。除了一次饮酒过量所造成的即刻性影响(俗称为酒醉)之外,一再不断大量饮酒会造成多种严重的长期性疾病,饮酒对各种人体器官的影响如下。

  长期大量饮酒,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肝硬化。有病的肝脏不再对来自消化道的营养加以处理,也无法再处理摄入人体的药物。肝硬化的症状很多,而且是扩散性的,这些症状包括水肿(液体滞留,腹胀),黄疸(皮肤及眼白发黄)。

  酒精性脂肪肝。一般没有症状,有人可出现乏力、倦怠、食欲不振、腹胀、恶心、呕吐等症状,还会有肥胖、肝脏肿大等体征。酒精性肝炎。患者发病前往往短期内曾大量饮酒,临床表现除了有酒精性脂肪肝的症状外,还有发热、腹痛、腹泻等,且有明显的体重减轻。患者可出现贫血和中性粒细胞增多、转氨酶升高、血清胆红素增高等症状。


《饮酒》教案10篇(扩展6)

——陶渊明饮酒赏析 (菁选2篇)

陶渊明饮酒赏析1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饮酒赏析2

  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

  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所处地方僻静了。

  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

  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着伴儿归来。

  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饮酒》教案10篇(扩展7)

——饮酒过量危害有哪些 (菁选2篇)

饮酒过量危害有哪些1

  过量饮酒可引起高血压

  过量的喝酒可能导致血压的升高引起高血压,每天只要喝酒超过3杯就会处于较高的危险之中,而低于3杯则不会增加危险性,经常喝酒的人喝那些不怎么喝酒的男人比,每天喝到3杯酒或者更多的男人有显著血压上升的表现,尤其是低于哪些长期喝酒而且有酒瘾的男人更有影响力,所以中老年男性们要减少每次喝酒的杯数,少喝酒多吃菜才更有益身体健康。

  过量饮酒引起酒精肝

  很多男人都听说过酒精肝,这种疾病就和喝酒息息相关,患上酒精肝会伤害肝组织,甚至导致肝硬化等严重后果,酒精肝发病前都常有短期大量喝酒的经历,患上酒精肝会出现身体乏力疲倦、食欲不振和体重减轻,特别是提醒工作要喝酒应酬的男性们,短期内饮用大量的烈性酒容易引起急性的酒精性肝炎,要避免这种行为,注意控制一次性喝酒的量,还要定期的做好肝脏功能的检查。

  过量饮酒降低生育力

  不仅是中年男性们喝酒的`行为常见,年轻的男性喝酒更不懂的节制,也容易激情的喝酒,喝酒不记后果很伤身体,年轻男性喝酒太多影响性功能,也容易诱发前列腺炎等疾病造成性功能的障碍,喝酒还造成男性性征成熟延迟,也增加*的畸形率,降低男性的生育能力,或者造成男性的不育。

饮酒过量危害有哪些2

  酒和水交替喝

  在派对期间,要把酒和水交替着来喝。这可以保证你不会喝太多鸡尾酒,也可以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分。酒精会让你失去身体水分,所以每次喝酒前,先喝两杯水打底,是非常重要的。喝白酒时,要多喝白开水,以利于酒精尽快随尿排出体外;喝啤酒时,要勤上厕所;喝烈酒时最好加冰块。

  在酒宴上多吃梨

  梨中含有可促进肝脏活动、分解体内酒精的成分。在酒宴上多吃梨吧。因为它能保护肝,一定程度上也能解酒。

  空腹不要喝酒

  酒下肚后,80%被小肠吸收,20%被胃吸收,溶入血液中,运送到全身的各个部分,如果喝酒前先吃东西垫下肚子,那么酒精运送到小肠的速度就会被减缓,而且有食物粘附在胃粘膜上,酒精便不能在胃中畅通无阻。所以饮酒前,可以先吃一些淀粉类的食物,或是牛奶,或一杯燕麦片,使胃立即有饱胀感,减少酒精的摄入量。

  切忌一口闷

  酒要慢慢喝,不要觉得一口闷很豪气,一口闷对中枢神经损害最严重,这种喝酒会让人体在短时间内吸收大量酒精。

  喝酒时多吃蔬菜和豆类食物

  豆类食物中的卵磷脂有保肝作用。绿色蔬菜的维生素和抗氧化剂能保护肝脏。


《饮酒》教案10篇(扩展8)

——《饮酒 十四》陶渊明

《饮酒 十四》陶渊明1

  故人赏我趣,挈壶相与至。

  班荆坐松下,数斟已复醉,

  父老杂乱言,觞酌失行次,

  不觉知有我,安知物为贵,

  悠悠迷所留,酒中有深味。

  注释

  (1)这首诗写与友人畅饮,旨在表现饮酒之中物我皆忘、超然物外的乐趣。

  (2)故人:老朋友。挈(qiè切)壶:提壶。壶指酒壶。相与至结伴而来。

  (3)班荆:铺荆于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班荆相与食,而言复故。”杜预注;“班,

  布也,布荆坐地。”荆:落叶灌木。这里指荆棘杂草。

  (4)行次:指斟酒、饮酒的先后次序。

  (5)这两句是说,在醉意中连自我的存在都忘记了,至于身外之物又有什么可值得珍贵的呢?

  (6)悠悠:这里形容醉后精神恍惚的样子。迷所留:谓沉缅留恋于酒。深味:深刻的意味。这里

  主要是指托醉可以忘却世俗,消忧免祸。

  译文

  老友赏识我志趣,相约携酒到一起。

  荆柴铺地松下坐,酒过数巡已酣醉。

  父老相杂乱言语,行杯饮酒失次第。

  不觉世上有我在,身外之物何足贵?

  神志恍惚在酒中,酒中自有深意味。


《饮酒》教案10篇(扩展9)

——母亲节餐饮酒店营销方案

母亲节餐饮酒店营销方案1

  根据酒店工会的活动计划,将在五月份举办“母亲节”感恩活动,感恩母亲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乌鸦反哺”的性灵原态,让我们感悟到作为人的重要表证,漂泊在生活的经纬里,总有千丝万缕的母爱情感把我们支撑。具体活动方案如下:

  一、时间:

  x月xx日(星期天)上午

  二、地点:

  二楼国际会议厅

  三、主持人:

  xx、xx

  四、悬挂条幅:

  内容“妈妈,我们爱您!”

  五、参加人员:

  酒店主管以上及酒店xx年x月份优秀员工共计37人。

  六、活动目的:

  感谢母亲,给了我们生命,感谢母亲,给了我们温暖,在母亲节的节日里,作为延续母亲的后续体,我们要充满激情地为母亲讴歌情怀,弘扬中华传统,进一步宣扬xx“以人为本”,关爱母亲的企业文化。

  七、活动内容:

  在“母亲节”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感谢酒店管理人员及优秀员工母亲对xx工作的大力支持,特别邀请优秀员工及管理层的母亲、婆婆、妻子来酒店参加母亲节感恩活动,让亲人们了解酒店的敬老爱老的酒店文化,加深对酒店工作的理解,提高团队凝聚力,增强员工对酒店的归属感。

  1、由酒店姜纯锋总经理致辞,感谢各位母亲对酒店工作的大力支持,向嘉宾介绍酒店近期发展情况及愿景规划;

  2、由餐饮部员工演唱《感恩的心》、房务部员工演唱《妈妈的`吻》;

  3、进行抽奖活动;奖品为:藻泥浴足剂二十盒(原桑拿遗留,账面无价值记录);皮带xx条(账面价值xx元/条);

  4、邀请各位参加“母亲节”的嘉宾及员工至五楼西餐厅用餐,席间请酒店领导及各部经理向各位母亲敬酒。

推荐访问:饮酒 教案 《饮酒》教案【10篇】 《饮酒》教案1 《饮酒》教案1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