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时间:2022-05-27 13:4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3篇

第1篇: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镇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县“林长制”工作实施方案》有关要求,结合我乡实际,特制定以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以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为主要任务,全面推行林长制,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保护有力的森林资源保护长效机制,实现森林功能永续利用提供制度保障。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党政领导、乡村联动。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同志负责制为核心的森林资源管理体系,实行乡主要领导总负责,副科级领导同志分村负责,逐级明确职责,强化工作措施,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坚持因地制宣、精准施策。尊重自然和科学规律,针对不同地方林业发展现状,分类指导、因林施策,科学经营、规范管理,推进我乡森林资源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强森林资源保护,提升森林资源质量,坚持绿色发展,科学利用森林资源,充分发挥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四)坚持强化监督、严格考核。建立健全考核目标体系,细化考核指标,完善考核办法,严肃考核纪律,严格兑现奖惩,确保林长制落地生根。

(五)坚持依法治林、完善机制。规范林业执法行为,提升林业执法能力,严格依法治林管林,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建立健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长效机制,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三、主要目标

按照“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长效监管、严格考核”的要求,建立健全林长制管理制度,强化森林资源管理,提升森林资源质量,提高科学利用水平,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三防”(三保,即保森林覆盖率稳定、保林地面积稳定、保林区秩序稳定;
三增,即增森林蓄积量、增森林面积、增林业效益;
三防,即防控森林火灾、防治林业有害生物、防范破坏森林资源行为)目标,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到*年底,全面建立以林长负责制为基础的林长制管理体系,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努力构建权责明确、保障有力、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发展机制。

四、组织体系

(一)组织机构

建立乡、村二级“林长”为主要内容的“林长制”组织机构。设立乡级“林长”,分别由乡镇场党委书记、乡镇场长担任;
设立村级正副“林长”,分别由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担任。同时聘请专职护林员,组建管护队伍。要按照职责分工抓好工作落实。设立乡级“林长制”办公室。办公室设在乡党政办,办公室主任由分管领导曾招叔担任。

(二)责任区域

“林长制”责任区域划分实行行政区域管理和权属管理相结合。乡镇场级“林长”责任区域为本乡镇场辖区,村级“林长”责任区域为本村辖区。

五、工作职责

(一)“林长”职责:各级“林长”对责任区域森林资源保护管理负总责。

乡级“林长”负责制定辖区内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对涉林开发项目进行初审,落实上级部署交办的各项工作任务;
负责对村级“林长”和护林员履职情况进行管理考核。

村级“林长”负责本村行政范围内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工作,落实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各项措施,定期上报森林资源保护工作进展情况,落实上级部署交办的各项工作。

(二)“林长制”办公室职责:负责制定全乡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年度计划;
负责组织协调、调度督导、检查考核“林长制”实施情况,掌握森林资源消长变化。

(三)护林员职责:负责管护区域森林资源的巡护,管控林区野外用火,及时报告火情灾情和破坏森林资源的行为,保护好管护区内野生动植物和各种林业服务标识设施;
落实上级部署交办的各项工作。

六、主要任务

(一)全面保护森林资源。实行最严格的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制度,加强生态保护红线管控。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加强征占用林地管理。严格森林采伐限额管理,加强天然林和公益林保护。严格野生动植物管理,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切实做好“三防”工作,确保森林资源安全。

*.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按照“属地管理、属地除治”的原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目标责任书要求,落实除治专业队伍和监管责任人,落实除治经费并确保完成除治任务;
加强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森林病虫害测报准确率、成灾率、无公害防治率、种苗产地检疫率、松材线虫疫木除治率等指标均在可控范围内;
严厉打击借除治之机乱砍滥伐行为,制定较为完善的疫木除治山场林相恢复造林绿化计划。

*.加强森林火灾防范。按照年度全乡森林防火目标责任书的要求,落实防火队伍和监管责任人,完成全年林区热点监测率、森林火灾受害率、森林防火目标任务;
强化野外火源管控;
认真落实商品林保险的要求,确保辖区内商品林保险承保率达*%以上。

*.加强重大生态破坏行为防范。加强林业执法队伍建设,组建乡级林业联合执法队伍;
开展辖区内森林资源整治专项行动,对盗采滥伐林木及非法征占、未批先占、少批多占林地案件、重特大滥采乱挖野生植物、乱捕滥猎野生动物案件要做到有案必立,立案必查,全力维护林区安全稳定。

(二)着力发展森林资源。按照“只能增绿、不能减绿”的要求,坚持扩量提质,着力抓好国土绿化,持续增加全乡森林资源总量;
着力抓好森林质量提升,加大低质低效林改造力度,全面提升森林经营水平,进一步增强森林生态功能;
推进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林地经营者加快发展林下经济,促进林农增收;
着力抓好森林美化、彩化、珍贵化建设,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通过不断发展森林资源,实现森林质量和数量持续提升,从而实现森林资源“三保,三增”目标。

*.提升林业生态保障能力。一是严格实行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要生态保护区域林木禁伐政策,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将天然林纳入保护范围。二是对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天然林和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功能区要统筹规划,明确保护级别、保护措施,切实加强保护,加快实现重要区域生态保护补偿全覆盖。积极研究探索生态公益林“以效益论补偿”新机制,逐步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探索建立古树名木保护补偿制度。三是严格执行乡级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合理使用林地,辖区内征占用林地、湿地审批率达*%;
全乡实施林地恢复治理计划,加强废弃村庄、矿山的治理和修复,制定废弃地复绿计划,实行林地“占一补一”;
加强水保措施,大力推进水土流失及小流域综合治理。

*.提升森林质量。按照“美化、彩化、珍贵化”要求,在高速、文石线、三石线、赣江沿岸,在风景名胜区周边和乡村风景林等区域通过实施生态复绿和林相改造,营造彩叶、开花、珍贵树种,增强森林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
通过对疏林、低产低效林实施补植改造,大量补种乡土珍贵的彩叶树种,提升森林质量,打造森林景观;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继续加大对退耕还林、防护林、森林抚育、造林补贴、退化林修复、国家木材战略储备基地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力度。加大对珍贵彩叶、速生树种培育项目的资金扶持。

*.提升林业产业效益。加大传统林业产业的转型升级,提升产品档次、扩大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林业基础产业;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非木产业和康养林业,出台扶持非木林业产业政策,安排专项经费,利用我乡良好的森林资源,挖掘和打造更多的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休闲小镇和村庄、森林民宿以及林业科普宣教基地等,兴起森林野营、森林疗养、森林旅游等活动,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生理、心理、保健和精神等方面的需求;
大力扶持林业专业合作社、林业示范基地和家庭林场建设,带动林业规模化经营。

(三)不断强化监管手段。建立卫星遥感监控和实地核查相结合的常态化森林督查机制,及时掌握森林资源动态变化,快速发现和查处问题。充实森林资源监管力量,充分发挥好森林公安作用,稳步推进林业综合执法,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犯罪行为,维护林区和谐稳定。

(四)积极创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每块林地都有三级林长和监管员、护林员负责管理。整合林业基层管理力量,建立源头监管员队伍。统筹整合森林管护资金,以乡镇场为单位组建统一的专职护林员队伍。构建行政村林长监管员、护林员“一长两员”的森林资源源头管理架构,切实将森林资源保护重心向源头转移。同时,尊重林地经营者自主经营权,充分发挥经营者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中的主体作用。

(五)加快完善监测体系。加强森林资源监测队伍能力建设,提高监测效率和监测数据准确性。逐步建成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的动态监测体系,实现森林资源数据年度更新,为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等提供基础数据。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全面推行“林长制”是探索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新模式,也是推进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的重要内容。村级“林长”要坚持守林有责,守林尽责,抓好管理责任、管理人员和管理经费的落实,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共同保护好我乡绿水青山。

(二)加强协调,部门联动。森林资源保护管理涉及林业、森林公安、水利、环保、发改、财政、国土、交通、农业等多个部门。各部门要在“林长”的组织领导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协调联动,依法履行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相关职责,建立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强化森林资源巡查,严厉打击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四)大力宣传,广泛动员。要在林区主要路口和重点地段要设立“林长”公示牌,公布责任范围、姓名职务、主要职责和联系方式,接受社会群众监督;
要切实加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法律法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和支持森林资源保护管理,使保护发展森林资源成为共识,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四强化督查,严格考核。县林业局将加强对“林长制”工作的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下发督办单,责令限期整改;
乡政府将“林长制”工作纳入村级综合目标管理考评,对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在全乡表彰会上予以表彰,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问责。

(五)保障经费,完善机制。乡村要整合公益林、天保林管护补助资金和村级森林防火补助资金,用于“林长制”工作,确保“林长制”有序推进;
要建立“林长制”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工作督查制度;
要完善涉林项目建设管理,构建森林资源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第2篇: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林长制推行工作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到*年底,建立起完整的林长制组织体系、明确的责任体系、完备的制度体系、科学的任务体系,同时在试行林长制过程中发现和解决一些重点问题,积累好经验好做法,为全面推行林长制奠定坚实基础。

二、重点任务

(一)建立林长制组织体系。由县分管林业工作的领导担任林长。县级林长下设林长制办公室。林长制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县林业局主要领导担任,副主任由县林业局分管领导担任,办公室成员从相关部门抽员组成。

林长制办公室负责全面组织推动我县林长制工作,统筹协调解决全县林长制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建立健全以党政领导负责制为核心的林长组织体系和林业改革发展长效机制。镇林长由镇党政主要领导担任,镇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任副林长。村级林长由村党支部书记担任,村委会主任任副林长。

(二)明确镇、村级林长职责。镇、村级林长的责任范围包括各自责任区域内的林地、湿地和绿化覆盖区,同时也将植树造林、国土绿化、生态修复、林地林木管理、自然保护地和野生动植物保护、林业产业发展、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及涉林问题整改等林业重点工作纳入林长职责范围。镇、村级林长的责任区域划分,按行政区划或单位隶属关系确定,以落实属地管理责任为主。

我县集体林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涉林单位,原则上由其法人代表和有关负责同志任林长,承担本单位森林资源保护发展主体责任,在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林地保护、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和涉林问题整改等方面应当服从县林长的指挥和协调。镇、村级林长责任区域和职责范围应立牌公示。

(三)建立健全林长制制度体系。根据林长制实施需要,重点在工作协调、责任落实、督促指导、考核评价、责任追究等方面出台切实可行、有效管用的制度,形成完备的制度体系。要系统梳理长期困扰当地林业改革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以建立林长制为契机,精准施策,完善配套制度,将问题的解决提升到林长层面。要科学确定林长制运行评估内容和指标,将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自然保护地管理、重要珍稀物种保护等重要指标纳入评估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估办法,进一步强化评估结果应用。

(四)明确林长重点工作任务。借助林长制工作机制,切实解决一些长期想解决而未能解决的问题,推动一批以前想开展而又推不动的工作,开创林业生态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新局面。结合我县实际,确定五项林业重点工作和生态工程,作为我县镇、村级林长制实施工作。

今、明两年的工作任务:一是采购无人机,依托新科技,完善林地巡查机制;
二是统筹各级各类资源和资金,切实加强护林员队伍建设,*年底基本实现对我县林地和林业资源的网格化管理;
三是进一步深化与保险公司的合作,争取至*年我县的森林保险投保覆盖率达*%以上;
四是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银行的对接联系和服务,积极探索和实行多种林业担保融资模式,加速林地流转,扩大林业产业投资,林业经济快速良性发展,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
五是全面实施我县国土绿化提升三年计划,油茶发展三年计划和乡村(林业)振兴三年计划,积极推进裸露山体复绿、林地管理、野生动植物保护、破坏森林资源案件查处等林业重点工作,力争到*年我县初步构建责任明确、协调有序、监管严格、运行高效的森林资源保护新机制,生态文明及林业发展相关制度进一步健全,森林生态功能日益完善。

(五)建立完善林长制工作机制。探索建立运转顺畅、协调有效的林长制工作机制。建立林长会议制度,林长会议由林长、相关负责同志和成员单位主要负责同志组成。林长会议每年至少召开*次,遇到重大问题、紧急情况可根据工作需要随时召开。林长会议主要总结通报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相关情况,部署下一步工作,协调解决重大涉林问题。林长会议由林长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筹备。

三、保障措施

(一)认真制定方案。试点镇、村要根据本方案的要求,学习借鉴河长制、湖长制及外地林长制的做法,结合实际,制定林长制试点实施方案,并于*年*月底前将有关方案报送县林业局。

(二)加强组织领导。县林业局牵头负责全县林长制试点的具体工作,要统筹谋划,加强督促指导。试点镇、村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落实专人负责推进林长制试点工作,确保取得实效。

第3篇: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

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
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
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
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
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
1

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3)气候
岷县属半湿润性大陆气候,其特点是高寒半湿润,垂直梯度及水平差异变化较大。据县气象站多年观测资料,岷县年平均气温5.7℃,最热的七月份平均气温为16.1℃,最冷的一月平均温为-6.9℃,历年极端最高平均气温28.8℃,极端最低平均气温-20℃。无霜期123天,早霜期10月17日,晚霜期5月1日。大部分海拔高地区的各项气温更低,无霜期更短,高山区则无绝对无霜期。只有洮河河谷的维新、堡子等地气温较高,无霜
2

期可达145天,海拔在2800m以上的地区,无霜期不足80天。年日照2229.6小时,平均日照为6.11小时,一般只有可照射时数的一半,太阳辐射总量为125.9千卡/cm2。由于海拔高,降水比较充足,年降水达596.5mm,东半部较西半部为多,雨季雨峰达316.3mm,七、八、九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53%,这三个月,阴雨过程强度大,是为灾害性天气。雹灾平均每年达17次,成灾11.5次,以六月、七月最频繁,夏秋收割的七、八月成灾严重。
(4)土壤
岷县土壤包括13个土类,19个亚类,45个土属,54个土种。土壤类型多样,且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异特征。土壤类型结构受水平地带性尤其受纬度地带性的深刻影响,具有明显的纬向水平分异。土壤分布情况是:西北部洮河流域有黑土、麻垆土、黄绵土等,西南部主要有亚高山草甸土、山地暗棕壤土、黑垆土等,东部主要有黑土、灰褐土、黑钙土、山地草甸土等。其中黑土占全县总面积的47.29%,为主要土壤,黑垆土占全县总面积的16.7%,山地暗棕壤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85%,黑钙土占全县总面积的3.45%,灰褐土占全县总面积的6.66%。这五类土壤的分布共计占全县总面积的77.95%。由于地表水土流失严重,肥沃土壤多被雨水冲刷,肥力下降,公顷产量低而不稳。
(5)水文
全县分两大流域,三个水系,共有大小二十二条河流。主
3

推荐访问:两级 乡村 活动实施方案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乡村两级林长巡林活动实施方案 村级林长巡林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