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根本任务(范文推荐)

时间:2022-05-27 18:0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根本任务(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根本任务(范文推荐)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4篇

第1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摘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多次地、反复地强调和阐明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江泽民同志反复强调要把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发展 生产力 科学  改革 共同富裕

引言: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也是社会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最终动因。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以至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的实现,都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所决定,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列宁坚持了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尽可能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的指导思想,在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思想。他在《苏维埃政权的当前任务》中明确指出:“在任何社会主义革命中,当无产阶级夺取政权的任务解决以后,随着剥夺剥夺者以及镇压他们反抗的任务大体上和基本上解决,必然要把创造高于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的根本任务提到首要地位;
这个根本任务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在列宁看来,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新制度最终战胜旧制度、社会主义必然战胜资本主义的最重要最主要的东西。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这合乎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发展实践的迫切要求。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主要是因为:

其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停止了生产,就既不能生存,也不能发展,而物质生产的发展变化始终是从生产力的发展变化,首先是从生产工具的变化发展开始的。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等,人们之间的各种社会关系,归根到底都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

其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它们之间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在这一基本矛盾中,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从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其三,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过程。一切社会关系、社会制度和社会观念的产生、发展、变化与消失,都是由生产力的决定作用所引起的。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的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五种形式的依次更替,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结果,都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制度,它以公有制代替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
使劳动人民摆脱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成为社会和生产的主人;
社会财富能按照有利于劳动者的原则进行合理分配,并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这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因此,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虽然任何一种社会制度的存在和发展都需要发展生产力,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发展生产力又有其特殊的规定性。这种特殊规定性是由特定社会制度的本质决定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范畴,其实现方式、目的、程度都不同于资本主义制度。其一,社会主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而资本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资本家生产更多的剩余价值,为了少数人富裕起来,.它只能导致两极分化。其二,社会主义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并建立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社会制度,这就从根本上排除了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制度性因素。社会主义还能依靠它自身的内在的机制,不断改革和完善其经济体制,因而比资本主义制度更能够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必备物质条件的需要。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说,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多次强调指出:“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的一段很长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本主义?到了第二阶段,即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经济高度发展了,物资极大丰富了,才能做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努力搞生产,经济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优越性如何体现?”.我国现阶段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但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没有人剥削人的制度,产品极大丰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按需分配,没有极大丰富的物质条件是不可能的。要实现共产主义,一定要完成社会主义阶段的任务。社会主义的任务很多,但根本一条就是发展生产力,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体现出优于资本主义,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基础。”   

    我们党的一切奋斗都是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建立时就是作为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党的一切方针政策最终都要促进生产力尤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不断发展。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目的是推翻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改变封建落后的生产关系以及腐朽的上层建筑,从根本上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实行改革开放,调整和变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部分,也是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可以说,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从来没有离开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从而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有人曾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在1953年,新中国就已经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那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所以社会主义的任务还有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坚持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要重视科技创新,重视科技人才的培养,重视科技事业的发展。现代科技每前进一步,都引起社会生产力的深刻变革,特别是本世纪以来,量子力学、相对论等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成果,孕育产生了第三次新技术革命,以信息技术和生命科学为核心的当代科学和高技术突飞猛进,使世界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初见端倪的知识经济,更是为社会生产力发展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开辟广阔的空间,产生了深刻的巨大的影响。总之,科学技术已越来越成为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和标志。特别是高新技术,已成为当代人在社会生产力上的制高点。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正在引发社会生产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不断推动生产方式发生变化,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智能制造、全球制造日益成为生产方式变革的方向,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知识服务、智能服务的快速发展为个性化制造和服务创新提供了有力工具和环境,人依靠机器生产产品变成机器围绕人生产产品成为可能,个性化制造和规模化协同创新有机结合将成为重要的生产方式。 

    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改革,不会是一帆风顺的,它涉及的面很广,涉及一大批人的切身利益,一定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复杂的情况和问题。因此,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处理好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种矛盾,注意始终保持社会政治稳定。我们一定要认识到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也要依靠人民的道理;
认识到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坚定不移地、科学地推进改革开放事业的全面发展,推进我国生产力快速发展。正如邓小平所说的,我们最大的试验是经济体制改革,整个改革开放都是一个很大的试验,而且在国际范围内也是一种试验。也就是说,改革需要积极探索,大胆试验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坚持速度与效益地统一,实现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估计在实践中大胆探索,不断积累经验,这些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的指导原则,将是促进我国生产力更快更好地发展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底,第351页。 

(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修订版,第 116页。 

第2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第二个内容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首先我们从整体上把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再讲三个基本的知识点。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呢?

(一)它就是发展生产力。这个结论是正确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科学认识社会主义本质,清醒把握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现阶段主要矛盾的结果。

确立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依据有三个:第一,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唯物史观认为,生产力是一切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只有适应生产力的状况,才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发展。因此,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第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只有不断地发展生产力,才能实现这个必然要求和最终结果,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第三,大力发展生产力为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为将来向共产主义过渡奠定了必备的物质条件。一种社会制度是否先进和具有优越性,从根本上讲,就是看其能否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出比先前的经济制度更高的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既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下面我们来讲三个基本的知识点。

第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1.关于“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论述

我们党历代中央领导集体都有对“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行过论述。毛泽东强调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国一切政党的政策及其实践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好坏,在中国人民中所表现的作用的好坏、大小,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力量的发展是否有助有帮助,归根到底,看它对于中国人民的生产力的发展是否有帮助归及其帮助之大小,看它是束缚生产力的,还是解放生产力的。”

(2)邓小平强调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他明确指出“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最主要的。”

同时他也指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执政以后,一定要致力于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江泽民在2000年提出“三个代表”,把强调: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处于首位。

(4)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强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必须坚持解放与发展社会生产力。

(5)习近平2013年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生产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可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一直得到高度重视。

这里我们可以看视频,邓小平论发展生产力.

2.那么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体现在哪里呢

它体现在两个方面,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它实现社会主义的利益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

中国的社会主义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基础上建立的,由于没有经历一个资本主义充分发展的历史阶段,因此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任务尤为艰巨。

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关键在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

我国GDP在1978年是3624.1亿元,到2013年达56.9万亿元,从1979年到2013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速高于9%。

那么这就说明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

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那么在我国基本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当时盲目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简单排斥非公有制经济,使生产关系超越了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结果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生产力的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大力气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我们的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中国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不仅充分显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而且对全球发展具有战略价值。

2008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0%以上,到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成为了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第二个知识点是大力发展科学技术,要学习这个问题,我们讲四个问题:1.阐释“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述。2.科教兴国战略。3.人才强国战略。4.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1.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

(1)马克思恩格斯早有论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马克思说明科学技术在社会作用的一个核心观点,是马克思、恩格斯的独特贡献。他们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强调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马克思、恩格斯所处的时代,人类正经历着近代史上的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科学开始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产,科学技术革命直接引起了产业革命。马克思、恩格斯对科学技术给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变革带来的变化予以了高度的重视。

那么我们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也十分重视科学技术

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

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科学技术现代化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关键。

1963年,毛泽东又强调:“科学技术这一仗,我们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邓小平多次论述科学技术问题。

1975年9月26日,邓小平在听取中国科学院工作报告时,在肯定了“汇报提纲”中关于“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的观点,明确指出:科学技术必须走在国民经济的前面。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指出:“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继承了马克思的观点又发展了马克思的观点,从而成为奠定我国新时期科技发展方针、政策的思想理论基础。

关于这个论述我们可以看视频,1988年9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捷克斯洛伐克总统乌萨克时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

那么江泽民他也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是人才,人才的成长在于教育。

江泽民同志在2001年“七一”讲话中指出:

“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给世界生产力和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未来的科技发展还将产生新的重大飞跃。我们必须敏锐地把握这个客观趋势,始终注意把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同掌握、运用和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紧密地结合起来,大力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不断用科技改造提高国民经济,努力实现我国生产力发展的跨越。这是我们党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必须要履行的重要职责。”

胡锦涛在2012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指出:科技是人类智慧的伟大结晶,创新是文明进步的不竭动力。当今世界,科技创新更加广泛地影响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科技发展水平更加深刻地反映出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和核心竞争力。

那么习近平同志在2013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察工作时强调: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

第二个问题是科教兴国战略

1995年5月,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科技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了实施科教兴国的战略,确立科技和教育是兴国的手段和基础的方针。

实施科教兴国的基本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的科技文化水平,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方针:有重点有选择地引进先进技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必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3.人才强国战略

2002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下发的《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首次提出“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2007年,人才强国战略作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战略之一,写进了中国共产党党章和党的十七大报告。

人才强国战略的基本内容是什么呢?它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

第四个问题是.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党的十八大强调: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

那么,我们如何实现科技创新呢?

第一,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再注重协同创新。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第三,要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支持力度,重视实用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科研生产一线流动。

第(三)个问题是 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发展以来,党高度重视发展问题,将发展作为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为了弄清楚发展问题,我们要理解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关于发展的论述。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坚持科学发展?

1.关于发展问题的论述

(1)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现在,我们一直十分强调发展,比如毛泽东多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的八大在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以后指出,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

(2)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邓小平多次明确地强调:“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并在这个基础上逐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3)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4)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科学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可见,发展为一直是我们高度关注的问题

2.那么我们如何坚持科学发展呢?

第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它是与以图腾为本、以自然为本、以神为本、以物为本相对应的概念。

以人为本,与党提出的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完全一致的。以人为本的理论基础是历史唯物主义。以人为本的“人”指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指的是根本,也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以人为本的要求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第二、坚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的各个环节相协调。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

第三、科学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个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人人各尽所能、各得其所。

好,同学们关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我们就讲到这里,一个概述,三个基本知识点,请同学们认真把握

下一个问题我们将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第3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人的现代化视角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探析

作者:崔媛媛

作者机构: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ISSN:1671-1165

年:2018

卷:018

期:002

页码:20-25

页数:6

正文语种:chi

关键词: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人的现代化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随之相应,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也有了新发展.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视域下,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有了新的时代要求,这主要体现在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关系这三个方面.首先是在人与自我层面上的需要升级,其次是在人与社会层面上的成果共享,最后是人与自然层面上的生态优化,也就是要强调人的精神发展、共享发展和绿色发展,从而使人与自我、人与社会以及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根据这些新要求作出的新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而人的现代化是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有效途径,也是实现社会现代化的先决条件,因此在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发展过程中,关注人的现代化发展,推进人的现代化进程,是其在新时代的关键和核心.从经济、政治、文化三方面三管齐下,通过大力发展生产力,构建良好的政治环境,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事业,推进人的现代化,从而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化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4篇: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根本任务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路径
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新时代条件下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实践需要。在新时代条件下,要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应当通过研读经典著作学习理论知识;
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解决民生问题建立物质基础、思想基础;
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从而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新时代条件下得到充分的发展。
关键词:新时代;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发展路径

一.研读经典著作,学习理论知识
研读经典著作是我们获得理论知识、掌握基本理论的重要来源。研读经典著作要讲求学习方法,不是一味的读经典著作,而是将经典著作中的理论知识与现实时间相结合,发挥经典著作的应有的作用。
第一.研读经典著作必须用科学理性的头脑对待理论知识及其框架体系。马克思主义是整个人类精神的精华,其世界观和方法论具有科学性,因此,我们不要带着政治色彩和意识形态去看待它,要保持科学理性的头脑。经典著作是学者、经典作家理论思想最直接的记载,承载着最基础的理论知识,是学习理论知识的思想宝库,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习、研究和参考的直接资料。
第二,研读经典著作要注意两种错误倾向: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所谓教条主义就是理论脱离实际;
经验主义就是用实践工作代替理论知识学习。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是我们在研读经典著作中容易出现的错误倾向,要尽可能地避免这两种错误倾向。注意两种错误倾向是理论学习的基础,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错误倾向,学习经典著作的精髓,理解经典著作的内容。
二.贯彻落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也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与发展。它贯穿着基本原理,集中体现了其本质,并且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价值地位是不可小觑的。第一.从国家的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过去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始终坚持理论并与社会的发展相融合,与之保持紧密联系且与时俱进。国家的发展需要强大的思想理论的支撑,新思想理论体现出来的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对于国家的发展具有可操作性,工作方法和思想方法要在国家的发展中展现出来,从而证明其理论的科学性、可行性。第二,从个人的发展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十八大以来党的领导集体共同创造的理论成果,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开创了新的飞跃,且涉及多方面、多层次、多方位的思想内容。新思想理论更值得我们学习,用新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提升自身的理论素养。新思想理论营造的良好氛围对于自身的成长有着重要的作用,更利于全面发展自我,提升思考能力,创造新的思维模式。
三.充分利用红色文化、红色资源和红色精神
红色文化是以中国的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为载体,在中国的革命斗争中逐渐培育和发展起来的独特文化。红色文化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红色资源,如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历史纪念馆等物质资源;
红色精神,如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红色文化在我国历史上的革命时期和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作用是无法代替的。
充分利用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领悟革命精神。通过参观红色革命根据地、革命纪念馆可以激发我们的爱国主义情怀和民族自豪感。以红色革命根据地为代表的红色资源展现出红色精神不是独立于人而存在的,需以人为载体,从而表达出各种情感。红色精神需要人们以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和爱国主义精神以及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影响自身的思想和行为。
充分利用红色电影,红歌会等形式的红色资源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以红色文化为题材的电影扩大了红色文化的展现形式,红色电影的角色、视角、主题等

内容都可以作为人民群众的关注点,从不同的角度理解红色文化,激发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红歌会作为唱响红歌,弘扬正气的一种经典形式,有利于人民群众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传承红色文化。爱国主义情怀和革命情怀需要以各种形式展现出来,丰富的形式和内容更容易吸引人们,从而利于红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四.解决民生问题,建立物质和思想基础
从经济角度看,民生问题是当前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难题,更是迫在眉睫,解决民生问题利于经济的协调发展。
第一.经济发展与民生互促共进,建立物质基础。全面把握经济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共同发展,互促共进。当前我国民生问题突出,因此,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抓住重点突出问题,保持民生与经济发展的良好互动关系。经济发展为解决民生问题提供物质基础,民生问题反映出的问题敲响经济发展的警钟,使国家在经济发展中更注重民生问题的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民生问题,更利于发现和解决问题。在新时代条件下,经济发展与民生互促共进,二者趋利避害,共同进步。
第二,共建共享民生理念,[2]创造思想基础。在国家的民生建设中共建、共享二者不可分割,相互统一。共享发展成果需要全体人民参与共建,每个人都肩负着推动经济发展的重任,都有推动社会发展的使命。人民群众共同参与建设,幸福指数自然也会上升,国家富强之梦、民族复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也会在共建共享民生理念下实现。五.结语
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共建,即共同构建。共建的民生理念有利于解决公众不参与发展的状况,以达到公众参与的预期效果,公众最大程度的参与发展,有利于解决实施缓慢等问题。经济的发展需要共同构建的民生理念作为支撑,携手创造经济,带动全体人民发展经济,更利于发挥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共建的民生理念作为保障,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创造人类财富。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20.
[2]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7-10-28(49.
作者简介:李芹(1995年—),女,汉族,山西省垣曲县人,淮北师范大学在读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推荐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