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一)【完整版】

时间:2022-07-23 16:3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一)【完整版】,供大家参考。

高一历史必修一(一)【完整版】

 

 专题提升检测(一)

 一、 选择题(本题共 16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64 分) 1.有学者把先秦到秦汉的历史列为“方国—王国—帝国” (“方国” 就是活动在一定区域,以血缘为纽带牢固的部落集团)。

 这一变化反映的主要问题是(

 ) A.最高统治者开始建立皇帝制 B.周边王朝完全臣服于秦汉王朝 C.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形成 D.中央王朝统治范围极大扩张 解析:商朝时中央对地方的“方国”控制较弱,“王国”反映的是西周的政治特点,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有所加强,“帝国”是指中央集权制的建立,“方国—王国—帝国”反映的是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过程。

 答案:C 2.阅读下面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分布表,从中得到的正确信息有(

 )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地理位置 晋 姬姓贵族山西卫 姬姓贵族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鲁 姬姓贵族山东南部 齐 功臣 山东北部一带 燕 姬姓贵族河北北部和辽宁南部 ①分封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②同姓诸侯多被分封在经济富庶地区 ③分封制扩大了西周的疆域 ④分封制导致诸侯割据混战 A.①③ B.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姬姓贵族属于同姓诸侯,从其地理位置看②正确;诸侯分布的地理位置说明西周的疆域扩大了,故③正确,④不正确;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故①不正确。

 答案:B

 3.(2012·湖北黄冈)中国古代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适应了君主专制的需要,主要是因为封建官制(

 ) A.拓宽了官吏选拔途径

 B.扩大了统治基础 C.君主控制了用人权

 D.实现了选贤任能 解析:用封建官制代替世袭制,即秦废分封,行郡县,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A、 B、 D 三项是科举制的意义,与题意不符。

 答案:C 4.近年来,不少学者认为,从制度文明的角度看,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 的特点;学者张传玺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 的因素。

 若以此为论文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论点是(

 ) A.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发展的总趋势

 B.中国长期停滞于封建社会的重要政治原因 C.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

 D.明朝设立内阁是封建主义君主专制的产物 解析:题干中的学者都是从正面评价了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而 B、 D 两项都是从负面评价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可以排除;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走向衰落,阻碍了历史的发展,显然,从总趋势来看,中央集权制对中国的影响是消极的,A项错误。

 答案:C 5.政体指一个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组织反对敌人、 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也叫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

 1840 年以前的中国古代的政体,主要包括 …(

 ) A.分封制与中央集权制

 B.宗法制与中央集权制 C.郡县制度与行省制度

 D.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 解析:解答本题需准确理解材料中“政体”的含义,秦代以前的政体主要是分封制,秦代以后中央集权制成为主要的政体。

 奴隶社会与封建社会都是国体,故 D 项错误。

 B、 C两项都是政体的有机组成部分,但是不全面。

 答案:A 6.历史上经常出现主观动机和客观效果背离的现象,即所谓的“种瓜得豆” 。

 下列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实施过程中最符合这一现象的是(

 ) A.秦朝郡县制

 B.西汉郡国并行制 C.元朝行省制

 D.清朝军机处 解析:西汉初为加强中央集权和巩固国家,实行郡国并行制,却导致了七国之乱,目 的和结果相背离。

 A、 C、 D 三项都达到了加强专制主义或中央集权的目 的。

 答案:B 7.(密码原创)唐高宗时,弘文馆直学士刘之、 著作郎元万顷等翰林院待诏(官名),入禁中撰书,时奉诏草制,密令参决,参预机要;因常于皇宫北门进殿,故时称北门学士。

 由此可见,北门学士实际上(

 ) A.掌握中书省的最高职权

 B.属于门下省的最高长官 C.成为尚书省的最高官员

 D.分割了三省长官的权力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北门学士并非常设的官职,只负责临时性的草拟诏书、 决策、 参与机要等。

 草拟诏令本是中书省的职责,北门学士实际上分割了中书省的职权。

 答案:D 8.(2012·江苏徐州)元朝赵天麟说:“今立行省于外,维持错综,众建其官,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可谓于审力之形矣。

 ” 材料表明元代设置行省制是为了(

 )

 A.拓宽选官渠道,扩大统治区域 B.分割官员权力,牵制地方重臣 C.管辖边疆地区,提高行政效率 D.削弱地方割据,减少财政开支 解析:行省制是地方行政制度,材料反映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加强中央集权。

 关键句“有诸侯之镇而无诸侯之权”。

 答案:B 9.宋朝中枢机构中“对持文武二柄,号为二府” 的两个机构是(

 ) A.中书门下和三司使

 B.中书门下和枢密院 C.参知政事和枢密院

 D.枢密院和三司使 解析:材料中的关键信息是“文”“武”二字,掌握宋代行政权的是中书门下,掌握军事权的是枢密院。

 答案:B 10.马克斯·韦伯说:“此一制度导致候补者互相竞争官职与俸禄,因而使得他们无法联合起来形成封建官吏贵族。

 获取官职的机会对任何人开放,只要他们能证明自己有足够的学养。

 ” 这一制度是(

 ) A.世官制度

  B.察举制度 C.九品正中制

  D.科举制度 解析:从关键信息“对任何人开放”“足够的学养”可以看出是凭才能选择人才的制度,故选D 项。

 A项靠血缘关系,B项靠品德与声望,C项靠门第,都不符合题意。

 答案:D

 11.据《宋史·职官志》 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 度支、 户部,号曰‘计省’ ,位亚执政,目为‘计相’ 。

 ” 这说明北宋初期(

 ) A.把地方财政大权全部收归于中央 B.财权归皇帝直接掌握以防止割据 C.分散中枢机构权力以加强皇权 D.强化财政管理进一步扩大税源 解析:A项中的“全部”与史实不符。

 从材料中三司“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人,朝廷不预”可知财权并非归皇帝直接掌握,故 B项不正确。

 材料信息未体现“进一步扩大税源”,故D 项不正确。

 从职权上看,三司管理财政,这是对以往相权中的财政权的分割,其目 的是加强皇权。

 故选 C项。

 答案:C

 12.中国古代对县级行政区的划分设置有个现象,即原有的县域经济富裕、 人口密集了就再分出区域增设县治。

 此做法最主要考虑的是(

 ) A.增加税收

 B.多安置官吏 C.给予地方更多权力

 D.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解析: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趋势是君主专制不断强化,首先排除 C项;重新划分行政区划,并没有增加人口和土地,因此,不可能增加税收,A项错误;“县域经济富裕、 人口密集”不便于中央控制,增设县治的目 的是削弱地方势力,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故选 D 项。

 答案:D 13.(2012·山东青岛)纵观明代,经常发生皇帝不理政务,甚至二十年不上朝的事情。

 但即使皇帝不上朝理政,国家机器也能依靠一班大臣和一整套政务流程维持正常运转。

 这是因为(

 ) A.宦官专权

 B. 内阁的作用

 C.六部掌握实权

 D.军机处的设置

 解析:明朝实行内阁制。

 阁臣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有“票拟”之权。

 答案:B 14.(密码原创)史料记载,顺治二年(1645 年),清军虽还在一些地方进行战争,但开科取士的诏令却发到了许多州县。

 时人云:“开科取士,则读书者有出仕之望,而从逆之念自息。

 ” 可见当时进行科举考试是着眼于 (

 ) A.提高官员素质 B.缓和社会矛盾 C.配合统一战争 D.继承前朝制度 解析:清朝科举考试的目 的在于笼络汉族知识分子,缓和社会矛盾,减少统一中的阻力。

 答案:B 15.清末御史张瑞荫的一份奏折中说:“自设军机处,名臣贤相不胜指屈,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

 其弊不过有庸臣,断不至有权臣……军机处虽为政府,其权属于君;若内阁,则权属于臣。

 ” 这说明军机处(

 ) ①防止了大臣专权 ②强化了君主专制 ③削弱了内阁的权力 ④扩大了统治基础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③④ 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的政治机构——军机处。

 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大臣听命于皇帝,防止了大臣专权,强化了君主专制。

 军机处的设立主要是削弱议政王会议的权力。

 答案:A 16.故宫养心殿有一对漆红圆柱,上面镌刻着雍正帝手书的一幅楹联“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 。

 结合当时的历史背景对这副楹联理解正确的是(

 ) ①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 ②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 ③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 ④完全是统治者自欺欺人的真实写照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 D.②④ 解析:“惟以一人治天下,岂为天下奉一人”大意是“做皇帝要以自己亲力亲为地治理天下,而不是仅仅被天下人所奉养”,体现了统治者励精图治的思想,反映了统治者对集权的极端渴望;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传统的民本思想,④说法较片面。

 答案:B 二、 非选择题(本题共 2 小题,共 36 分) 17.(19 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元光元年,汉武帝“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汉举贤良,自董仲舒以来,皆对策三道。

 ……当时未有黜落法,对策者皆被选,但有高下尔。

 此后,郡国每岁荐举孝廉,由朝廷加以考核,任命为官,成为定制。

 ——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

 材料二 曹魏黄初元年,魏文帝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乃立九品官人之法:州郡皆置中正,以定其选;择州郡之贤有识鉴者为之,区别人物,第其高下”。

 ——《通典》 (卷一四《选举二》 ) 材料三 随着门阀世族的衰落,九品中正制在开皇年间被隋文帝废除,改为主要通过察举选拔官员。

 唐人杨绾云:“近炀帝始置进士之科,当时优试策而已。

 ”科举由应试人于一定时期,投牒自进,按科应试,共同竞争,试后有黜落,中试者举用之,然后为真正考试。

 ……秀才、 明经等科是由察举转化而来,进士科为新设科目 。

 ——邓嗣禹《中国科举制度起源考》

 请回答: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我国古代重要选官制度中选官主要标准的演变。

 (4 分) (2)比较材料一和材料三,概括在察举制和科举制中考试所起的作用有何不同。

 说明两者的关系。

 (8 分)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隋朝创立科举制的社会原因。

 综合上述材料,概括科举制的特点。

 (7 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代重要选官制度。

 第(1)问注意提取材料的关键词,如“德行”“门第”“考试”等;第(2)问注意限制词——“考试”,可以用继承与发展的关系组织答案;第(3)问“原因”可以从社会基础和政治需要两个角度解答,“特点”注意用词的准确。

 参考答案:(1)由以德行为标准,到以门第为标准,直至以考试成绩为标准。

 (4 分) (2)作用:察举制:考试并不决定取舍,而只决定高下。

 (3 分) 科举制: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

 (3 分) 关系:科举制由察举制发展而来。

 (2 分) (3)原因:门阀世族的衰落,庶族地主的势力增强;打破门阀世族政治上的垄断,扩大统治基础。

 (4 分) 特点:自由报考、 分科考试、 按成绩取舍。

 (3 分) 18.(17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历史学家黄仁宇认为:中国在历史上产生过九个统一的全国的大朝代,我们可称秦汉为“第一帝国”,隋唐宋为“第二帝国”,明清则为“第三帝国”。

 第一帝国的政体还带贵族性格,世族力量强大。

 第二帝国则大规模和有系统地科举取士,造成新的官僚政治,而且将经济重心由华北的旱田地带逐渐转移到华南的水田地带。

 ……若将第二帝国和第三帝国比较,则可以看出第二帝国“外向”“开放”,带“竞争性”。

 与明清之“内向”“保守”及“非竞争性”迥然不同……第二帝国带扩张性,而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1)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第二帝国” 在政治结构、 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与“第一帝国” 相比,发生的主要变化。

 (8 分) (2)结合有关史实,说明第三帝国的“内向” “保守” 及“非竞争性” 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运用全球史观,可以得出怎样的结论?(9 分) 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与所学知识,指出隋唐宋和秦汉相比在政治结构、 经济格局和选官制度方面的重要变化;第(2)问要求回答明清时期在政治、 经济、 对外交流等诸多方面越来越趋于保守的表现,从全球史观来看,明清时期,西方资本主义不断发展上升,而中国的封建制度不断趋于没落,导致近代落伍于世界。

 参考答案:(1)政治结构: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转变。

 (或从贵族制度向官僚制度转变)。

 (4 分) 经济格局:经济重心由北方转移到南方。

 (2 分) 选官制度:由察举制向科举制转变。

 (2 分)

 (2)主要表现:政治方面:如废宰相,设内阁、 军机处,加强皇权等;(3 分)对外经济与文化交往方面:中止西学东渐,实行海禁、 闭关锁国政策等。

 (3 分) 结论:在西方资本主义上升时期,中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中国社会面临深重的危机。

 (3 分)

推荐访问:高一历史必修一(一) 高一 完整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