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国务院_104458

时间:2022-07-28 10:4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共中央,国务院_104458,供大家参考。

中共中央,国务院_104458

 

 中共中央

 国务院 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997 年 1 月 15 日)

 人人享有卫生保健, 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 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 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全党、 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卫生事业, 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

  建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卫生事业有了 很大发展, 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卫生队伍已具规模, 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形成, 卫生科技水平迅速提高。

 医药生产供给能力显著改善, 中医药事业得到继承发扬。

 卫生改革取得成效并逐步深化, 法制建设不断加强。

 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 部分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已得到控制或基本消灭。

 人民健康水平显著提高, 平均期望寿命由建国前的 35 岁提高到 70 岁, 婴儿死亡率由 200‰下降为 31. 4‰。

 四十多年来, 卫生工作对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广大卫生人员为保护和增进人民健康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同时应该看到, 当前卫生事业的发展与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要求还不相适应, 地区间卫生发展不平衡, 农村卫生、 预防保健工作薄弱, 医疗保险制度不健全, 卫生投入不足, 资源配置不够合理, 存在医药费用过快上涨的现象, 卫生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同人民群众的要求还有差距, 卫生工作尚未得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

 各级党委和政府对卫生工作的领导需要进一步加强, 卫生改革亟待深化。

  今后 15 年, 卫生工作任务繁重。

 随着经济发展、 科技进步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民群众对改善卫生服务和提高生活质量将有更多更高的要求。

 工业化、 城市化、 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 与生态环境、 生活方式相关的卫生问题日益加重,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患病率上升。

 一些传染病、 地方病仍危害着人民健康, 有些新的传染病对人民健康构成重大威胁。

 这一切要求我国卫生事业有一个大的发展与提高。

  从现在到 2010 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 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

 为了贯彻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 六中全会精神, 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 计划和 2010 年远景目标纲要》 提出的卫生工作任务, 保证跨世纪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 中共中央、 国务院特作如下决定。

 一、 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和指导思想 (1) 卫生工作的奋斗目标是: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 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 不断深化卫生改革, 到 2000 年, 初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包括卫生服务、 医疗保险、 卫生执法监督的卫生体系, 基本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 国民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

 到 2010 年, 在全国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人民健康需求的、 比较完善的卫生体系, 国民健康的主要指标在经济较发达地区达到或接近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在欠发达地区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 (2) 新时期卫生工作的方针是:

 以农村为重点, 预防为主, 中西医并重, 依靠科技与教育, 动员全社会参与, 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 (3) 我国卫生事业是政府实行一定福利政策的社会公益事业。

 卫生事业发展必须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协调, 人民健康保障的福利水平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政府对发展卫生事业负有重要责任。

 各级政府要努力增加卫生投入, 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筹集发展卫生事业的资金, 公民个人也要逐步增加对自身医疗保健的投入。

 到本世纪末, 争取全社会卫生总费用占国内生产总值的 5%左右。

  (4) 卫生改革与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正确处理社会效益和经济收益的关系,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收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

  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中心, 优先发展和保证基本卫生服务, 体现社会公平、 逐步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需求。

  发展卫生事业要从国情出发, 合理配置资源, 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率。

 重点加强农村卫生、 预防保

 健和中医药工作。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逐步缩小地区间差距。

  举办医疗机构要以国家、 集体为主, 其他社会力量和个人为补充。

  扩大对外开放, 加强国际卫生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利用和借鉴国外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 两手都要硬。

 加强卫生行政职业道德建设, 不断提高卫生队伍的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技术水平。

  二、 积极推进卫生改革 (5) 卫生改革的目的在于增强卫生事业的活力, 充分调动卫生机构和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不断提高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遵循卫生事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逐步建立起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

 (6) 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医疗保险制度, 逐步扩大覆盖面, 为城镇全体劳动者提供基本医疗保障。

 保障水平要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以及各方面的承受能力相适应。

 保障费用由国家、 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三方合理负担。

 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实行属地管理。

 要切实加强对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

 建立对医患双方的制约机制, 积极探索科学合理的支付方式,有效地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

  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于搞好职工医疗保障制度改革起着重要的作用, 要积极参与改革, 因病施治, 合理检查, 合理用药, 遏制浪费。

 同时, 政府要切实解决好医疗机构的补偿问题。

  “九五” 期间, 要在搞好试点、 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基本建立起城镇职工社会医疗保险制度, 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补充医疗保险。

  (7) 改革卫生管理体制。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要转变职能, 运用法律法规、 方针政策、 规划指导、 信息服务和经济手段等, 加强卫生行业管理。

  要合理配置并充分利用现有的卫生资源, 提高卫生资源利用效率。

 区域卫生规划是政府对卫生事业发展实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它以满足区域内全体居民的基本卫生服务需求为目标, 对机构、 床位、 人员、 设备和经费等卫生资源实行统筹规划、 合理配置。

  市(地) 级政府根据中央和省级人民政府制定的区域卫生规划指导原则和卫生资源配置标准制定当地区域卫生规划, 并组织实施。

 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区域卫生规划, 对区域内卫生发展实行政策指导、组织协调、 监督检查; 对现有卫生资源要逐步调整, 新增卫生资源要严格审批管理。

  企业卫生机构是卫生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化企业改革过程中, 要根据实际情况积极探索,逐步实现企业卫生机构社会化。

  (8) 改革城市卫生服务体系, 积极发展社区卫生服务, 逐步形成功能合理、 方便群众的卫生服务网络。

 基层卫生机构要以社区、 家庭为服务对象, 开展疾病预防、 常见病与多发病的诊治、 医疗与伤残康复、 健康教育、 计划生育技术服务和妇女儿童与老年人、 残疾人保障等工作。

 要把社区医疗服务纳入职工医疗保险, 建立双向转诊制度。

 有计划地分流医务人员和组织社会上的医务人员, 在居民区开设卫生服务网点, 并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 城市大医院主要从事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 结合临床实践开展医学教育和科研工作, 不断提高医学科技水平, 还要开发适宜技术, 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

  社会力量和个人办医实行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

 政府对其积极引导, 依法审批, 严格监督管理。当前, 要切实纠正“乱办医” 的现象。

  (9) 改革卫生机构运行机制。

 卫生机构要通过改革和严格管理, 建立起有责任、 有激励、 有约束、有竞争、 有活力的运行机制。

  卫生机构实行并完善院(所、 站) 长负责制。

 要进一步扩大卫生机构的经营管理自主权。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 运用正确的政策导向、 思想教育和经济手段, 打破平均主义, 调动广大卫生人员的积极性。

  加快制定卫生机构设置、 人员编制的标准, 规范财政对卫生机构的投入, 改革和完善卫生服务价格体系。

 调整医疗机构收入结构, 降低药品收入在医疗机构收入中的比重, 合理控制医药费用的增长

 幅度, 医疗收支和药品收支实行分开核算、 分别管理。

  在保证完成基本卫生服务任务的前提下, 医疗机构可开展与业务相关的服务, 预防保健机构可以适当开展有偿服务。

 以适应不同层次的社会需求, 同时要加强监督管理。

 三、 加强农村卫生工作, 实现初级卫生保健规划目标 (10) 农村卫生关系到保护农民健康和振兴农村经济的大局,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 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予以加强。

  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提出了到 2000 年不同地区农村卫生工作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落实初级卫生保健规划是做好农村卫生工作的关键。

 各级政府要把这项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实行目标管理, 为小康县、 乡 、 村建设创造必要的条件。

  (11) 积极稳妥地发展和完善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对于保证农民获得基本医疗服务、 落实预防保健任务、 防止因病致贫具有重要作用。

 举办合作医疗, 要在政府的组织和领导下, 坚持民办公助和自愿参加的原则。

 筹资以个人投入为主, 集体扶持, 政府适当支持。

 要通过宣传教育, 提高农民自我保健和互助共济意识, 动员农民积极参加。

 要因地制宜地确定合作方式、 筹资标准、 报销比例, 逐步提高保障水平。

 预防保健保偿制度作为一种合作形式应继续实行。

 要加强合作医疗的科学管理和民主监督, 使农民真正受益。

 力争到 2000 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 并逐步提高社会化程度;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逐步向社会医疗保险过渡。

  (12) 加强农村卫生组织建设, 完善县、 乡、 村三级卫生服务网。

 合理确定卫生机构的规模和布局,调整结构和功能。

 切实办好县级医院, 提高其综合服务能力。

 继续加强县级防疫、 妇幼保健机构和乡镇卫生院三项建设工作, 力争“九五” 期间基本实现“一无三配套” (无危房、 房屋、 人员、 设备配套)的目标。

 乡 镇卫生院要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努力提高医疗质量, 重点加强急救和产科建设。

 村级卫生组织以集体办为主。

 乡 、 村卫生组织的经营管理形式可根据各地实际情况确定。

 健全农村的药品供应渠道, 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

 (13) 巩固与提高农村基层卫生队伍。

 合理解决农村卫生人员待遇, 村集体卫生组织的乡 村医生收入不低于当地村干部的收入水平。

 通过多种形式培训, 到 2000 年使全国 80%的乡 村医生达到中专水平。

 严禁非卫生技术人员进入卫生技术岗位。

  医药卫生院校要做好定向招生和在职培训工作, 为农村培养留得住、 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员。

 制定优惠政策, 鼓励大专以上毕业生到县、 乡 卫生机构工作。

  (14) 建立城市卫生机构对口支援农村的制度, 采取人员培训、 技术指导、 巡回医疗、 设备支持等方式, 帮助农村卫生机构提高服务能力。

 城市卫生技术人员在晋升主治医师和副主任医师之前, 必须分别到县或乡 卫生机构工作半年至 1 年。

  (15) 要高度重视并做好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

 各级政府要把卫生扶贫纳入当地扶贫计划, 安排必要的扶贫资金, 帮助这些地区重点解决基础卫生设施、 改善饮水条件和防治地方病、传染病。

 要把扶持这些地区卫生事业发展作为财政转移支付的重要内容。

 鼓励发达地区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卫生工作。

 四、 切实做好预防保健工作, 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16) 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和预防保健工作要全面负责, 加强预防保健机构的建设, 给予必要的投入, 对重大疾病的预防和控制工作要保证必需的资金。

 预防保健机构要做好社会群体的预防保健工作。医疗机构也要密切结合自身业务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要宣传动员群众, 采取综合措施, 集中力量消灭或控制一些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传染病和地方病; 加强对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的预防和控制;积极开展对心脑血管疾病、 肿瘤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增强对突发性事件引发的伤病及疾病暴发流行的应急能力。

 重视对境内外传染病发生和传播动向的监测。

  (17) 认真做好食品卫生、 环境卫生、 职业卫生、 放射卫生和学校卫生工作。

 改善生活、 生产、 工作、 学习、 娱乐等场所卫生条件, 加强环境卫生监测和职业病防治工作, 保护人民的健康权益, 不允许以污染环境、 危害健康为代价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 (18) 健康教育是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要十分重视健康教育, 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意识

 和自我保健能力, 积极推进“九亿农民健康教育行动”。

 要普及医药科学知识, 教育和引导人民群众破除迷信, 摒弃陋习, 积极参加全民健身活动, 促进合理营养,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和文明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

 大力宣传和推广无偿献血。

  (19) 依法保护重点人群健康。

 加强妇幼保健工作, 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降低婴幼儿死亡率、 孕产妇死亡率, 实现《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 和《中国妇女发展纲要》 的目标。

 积极开展老年人保健、 老年病防治和伤残预防、 残疾人康复工作。

  (20) 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发动群众参与卫生工作的一种好形式。

 在城市继续开展创建卫生城市活动, 提高城市的现代化管理...

推荐访问:中共中央 国务院_104458 中共中央 国务院 _10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