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菜与地理环境关系【完整版】

时间:2022-05-30 08:4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川菜与地理环境关系【完整版】,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川菜与地理环境关系【完整版】

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4篇

【篇一】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 文化的传入与传出对各地文化的影响有其重要的意义, 外来文化势必会对本地文化带来冲击,影响本地文化的统一的格局,外来文化也可以为本地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文化的地理扩散是文化发展的重要过程。本文主要从影响文化扩散的原因及宗教、语言的传播与自然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环境的关系出发来讨论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关键词:文化扩散、地理环境

一、文化扩散基本概况

文化扩散是指思想观念、经验技艺和其他文化特质的互传,又称文化传播,是基本的文化过程之一。文化扩散是一种空间的相互作用,具有强烈的地理意义。一般地讲,扩展受距离和时间的影响,离源地越远,文化被接受的可能性越小。文化扩散分为两类,既扩展扩散和迁移扩散。扩展扩散是指某文化现象出现后,通过其居民,从该地向四周不断地传递,其所占据的空间也就越来越大。这种扩散现象的特点是空间上的连续性,新的分布区又旧的分布区扩大而形成,旧的分布区较小,而位于新的分布区内。迁移扩散指某种文化现象与拥有这种文化现象的人或集团紧密联系,当拥有这种文化的人或群体迁移到新的地方时,会将文化传播到该地的过程。迁移扩散是由人的迁移,特别是迁移到远处是某种文化现象在另一个地方出现孤立的点或小区,与原文化区在空间上不连续。例如:我国饮食文化在世界各地的传播,随着华人移居世界各地,华人餐馆也传播到世界各地。而这种饮食文化的技术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活中形成,不易被其他文化的人所掌握,其技艺高的厨师只能来自中国。这种迁移扩散是由具有这种文化的人传播出去,比扩展扩散要快,而且易于保持这种文化的本身特点。

不管是扩展扩散还是迁移扩散都要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对人类的进货和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过至关重要的影响。人文地理环境对人类文化的发展同样也产生过深刻的影响。

人是文化的载体,在传统时代,文化扩散主要是通过人的活动来体现。如迁移扩散就主要通过带有某种文化的人迁移到另一地而得以实现。所以,人口迁移对文化传播的影响至关重要,要研究文化扩散与地理环境的关系,首先要了解人口迁移的类型及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人口迁移类型及原因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迁居到另一地点已达一定时间而改变了永久居住地的现象。迁移的人称为移民,人口迁移按照迁移范围(是否跨越国界)可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国际人口迁移是指人口跨国界并改变住所达到一定时间(通常为1年)的迁移活动。国际迁移在历史上曾不断发生,其中规模最大的是15世纪地理大发现以来从旧大陆向新大陆的迁移高潮。近代国际迁移的主要方向为:①欧洲继续向新大陆迁移;
②非洲黑奴被迫贩往美洲;
③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开始迁往东南亚、美洲、大洋洲等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迁移的特点发生变化:持续了数百年向新大陆的迁移已近尾声;
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的外籍工人越来越多;
因区域性政治冲突频频爆发而不断产生国际难民。

国际人口迁移的特点:二战前:由旧大陆迁往新大陆 、集团性、大批量;
二战后:由发展中国家迁往发达国家、短期流动。

国内迁移较为经常和普遍,主要形式包括:①边疆垦殖迁移。因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资源枯竭地区人口相对过剩,人口迁移伴随新土地的开发而产生。近代美国西部、苏联西伯利亚和中国东北等地的开发,都吸引了相当规模的移民并持续了一段时间。因各国国情不同,垦殖迁移有时自发进行,有时采用有计划的或军队屯垦方式;
②乡村人口向城市集中。是现代国内迁移中更为普遍和显著的一种。其实质是农业人口转变成非农业人口,与工业聚集、商品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联系。18 世纪产业革命后,西欧、北美的城市成为大工业所在地,大量乡村人口涌入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向城市的迁移浪潮遍及全世界。发达国家因农业现代化所需劳动力减少而引起,且乡村与城市的发展水平日益接近;
发展中国家现代城市发展较晚,农业人口多,城乡差别大,故带来失业增加、城市环境恶化等问题。

我国国内人口迁移的特点:古代:由自然条件差的地方迁往自然条件好的地方,大批迁移;
现代:建国到80年代中期:由东部迁往西北和东北部分、有计划、有组织;
80年代后:由西部迁往东部,由农村迁往城市,自发迁徙,量大。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文化、生态环境及其他因素。经济因素有城市化推进、地区经济差异、区域规模开发、大型建设项目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政治因素包括政策、政治变革、战争等。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宗教、种族、民族及个人求学等方面。生态环境因素体现在环境资源差异、环境恶化、自然灾害方面。其他因素为个人对生活或是职业需求的变化。

二、地理环境对文化传播的影响:

大量人口迁入对当地的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例如农业、服饰、饮食、习俗、语言、宗教等。有些外来文化侵入后与当地的文化发生冲突与融合,然后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文化,这就是所谓的文化被同化现象,有些传入当地后成为一个独立的文化岛,然后再通过扩展扩散慢慢向周围扩展。而地理环境是传统时代时人口迁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在传统时代,信息在空间上的扩散是通过作为信息载体的人来实现的。而人类的交往范围受到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特别是一些自然障区,比如崇山峻岭、沙漠戈壁,对文化传播的制约非常明显。时间越早,人类文化传播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越深。在旧石器时代,地球上的人类已经在不同地区相对独立地发展出了自己的文化,比如西方的“手斧文化圈”和东方的“砍砸器文化圈”。

“手斧文化圈”主要包括非洲、欧洲、中东和印度次大陆,“砍砸器文化圈”则包括东亚、东南亚和南亚次大陆的北部。有学者认为,两个文化区之间的边界清晰,表明它们长期独立发展,彼此之间没有交流。而阻碍两个文化区之间交流的主要因素是地理因素。根据考古发现,在更新世期间,东亚、东南亚的气候、植被和动物群落少有变化,这里长期覆盖着茂密的森林,犹如一道天然的屏障,隔断了东亚、东南亚与南亚之间的联系,从而也隔断了与中东、欧洲地区的往来。再比如中国,中国的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外来文化影响和影响程度各不相同。如秦岭一带,在道路没有开辟之关,四川盆地、云贵高原与中原地区的联系非常困难,而他们与西南境外的联系却很早就开通了。东南沿海地区与中原的交通极其艰险,所以他们的海上交通比内陆地区要发达的多。

接下来以宗教和语言为例,讨论地理环境与文化扩散的关系:

(一)宗教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宗教在产生和发展传播的过程中,对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宗教传播不仅与自然地理环境密切相关,与人文地理环境也有密切不可忽视的关系。

1、自然地理环境对世界三大宗教传播的影响以及各宗教在中国的空间扩展

宗教的传播路径受自然地理因素影响很大。在扩散方向上,地理环境中的天然屏障如高山、沙漠、大海等对传播造成了阻碍,致使宗教的传播只能向交通通途方向发展,如山口、通航的河流等。古代发达的陆路、海上商业航路,都为宗教提供了一个传播途径。

佛教的发源地南亚次大陆南部被印度洋、阿拉伯海、孟加拉湾所包围,北部有喜马拉雅山为阻隔,东部通过孟加拉湾北部沿岸与东南亚相通,西北部有苏莱曼山口和西亚、中亚相通。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佛教向南、北两个方向传播的地理阻力甚大,所以它的主要传播路线只能是沿恒河东下,或逆恒河、经印度河、穿越苏莱曼山口而西向。实际情况也正是如此。佛教走向世界时选择了三条路线:第一条是向东传播,影响到东南亚地区的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等国,以及中国的云南、广西等地;
第二条是先向西再转而向北,到中亚又折而向东。由于佛教向西大规模传播之时(约1世纪以后),在它的西部先是有波斯(伊朗)的琐罗亚斯德教和在巴勒斯坦地区产生的基督教,6世纪时又有了强劲的伊斯兰教,以这三股宗教势力为代表的西亚宗教不断东渐,所以,佛教在中亚和它们遭遇后只能是转而北上又东下,经由丝绸之路传入中国内地,进而传入朝鲜、日本等地;
第三条是翻过喜玛拉雅山山口,直接向北传入西藏、蒙古等地。前两条是佛教传播的主要路线。

总体来看,佛教传入中国内陆的路线有海陆两路。陆路即是由西域各地经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而传入。它又分为南北两道:南道是指自敦煌西出玉门、阳关,沿昆仑山麓,经于至阗莎车。北道是指从敦煌北上的伊吾(今哈密),然后西行,沿天山南麓,经龟兹而至疏勒(今喀什市)。以上两道都在天山南侧,因而又统称天山南路。东汉时的安世高和支娄迦谶就是经天山南路二道来到中国内地传播佛教的。一般认为从西部陆路传入的为大乘佛教,从海路传入的为小乘佛教。海路的开辟比陆路的晚些,因而直到南北朝时才有译经大师经海路来到中国的记载。海路是指经由斯里兰卡、爪哇、马来半岛、越南至广州,再传到内地。佛教在中国的空间扩散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扩展扩散中的等级扩散,另一种是迁移扩散。等级扩散的具体表现为佛教先由皇家信仰,然后扩散到百姓之中。迁移扩散表现为人口流动,将佛教带到新的地区。

基督教虽然产生于国际十字路口,其传播可以选择多种方向,但是,由于伊朗高原以东的亚热带沙漠气候、阿拉伯半岛的热带沙漠气候和地中海东部沿岸地区的地中海式气候反差太大,加之这两个地区的琐罗亚斯德教和伊斯兰教的强劲压力,所以,它最终只好向西部传播,最初主要是对地中海沿岸地区产生影响。而传播的实践证明,基督教思想也确实符合地中海式气候或与此相近的海洋性、温带气候影响下的居民的心理,所以,基督教在欧洲的传播一帆风顺,欧洲很快即成为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基督教传入中国的时间也有许多说法,目前有史料证实传入的时间是唐代。从唐太宗到武宗期间,基督教一直受皇家贵族的欢迎,但是武宗登基后,他迫害佛教,勒令出家人还俗,基督教受牵连而湮灭。之后基督教又随着蒙古人的势力而再次进入中原地区。之后又随元朝势力衰退而衰退。明朝,天主教又先在澳门驻扎,然后通过广州入中原地区传教。基督教在中国的空间扩散形式是扩展扩散。

伊斯兰教的发源地阿拉伯半岛,其主要气候类型属于热带沙漠气候,炎热干燥,气温有时高达54℃,热季长达4-5个月,昼夜温差达26℃,降雨量很小,有时甚至滴雨不下,自然环境非常恶劣。所以,教义简略、通俗易懂的伊斯兰教普遍受到了民风纯朴、憨厚的阿拉伯人的欢迎,并很快在自然环境相似、社会发展进程相当的民族和地区得到迅猛的传播,如西亚、北非的许多民族信奉伊斯兰教即基于此种原因。有学者戏称伊斯兰教是沙漠气候下的宗教。甚至有人说20英寸的等雨量线,就是伊斯兰世界的界线。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的方式,既有和平方式,也有战争方式。新疆的局部地区早期的伊斯兰教化,是在局部征服异教徒的基础上实现的。但就全国范围而言,伊斯兰教的传入应该说是以和平方式进行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唐宋时期的穆斯林商人和元代东来的穆斯林移民。数以万计的穆斯林在中国永久定居和时代繁衍,促成了中国伊斯兰教的诞生。其二,伊斯兰教的强大同化力,使大量蒙古人、唐兀人、汉人及新疆回纥等族人的后裔改变宗教信仰,促成了伊斯兰教在中国的繁衍和发展。伊斯兰教在中国的扩散主要为迁移扩散。

2、人文地理环境对宗教传播的影响

恩格斯曾经指出,最初"在每一个民族中形成的神都是民族的神,这些神的王国不越出它们所守护的民族领域,在这个界线以外,就由别的神无可争辩地统治了。只要这些民族存在,这些神也就继续活在人们的观念中;
这些民族没落了,这些神也就随着灭亡。"这段话,从一个侧面阐明了宗教的发展(或没落)和人文地理环境因素的关系。

古往今来,许多民族、国家之间都进行过难以数计的战争,与之相伴的往往是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人口迁徙对宗教传播的影响是巨大的。能直接说明这一问题的历史史实是:在1492年哥伦布发现美洲以前,南北美洲并无世界三大宗教的踪影,当地的土著居民还处在落后的图腾崇拜阶段。然而,伴随着哥伦布发现美洲的脚步而来的是,大量的欧裔移民涌入新大陆,据统计,新大陆发现后的400年间,欧洲向美洲移民达3.8亿人。⑤基督教就是和这些欧洲移民一起被移植到了新大陆,美洲从此也就变成了基督教的一统天下。

(二)语言传播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语言扩散属于文化扩散的内容之一。语言的发展变化一般都是随着人群的接触的移动而产生的,语言扩散与文化扩散一样,同样分为扩散扩散和迁移扩散。语言的扩展扩散是在语言扩散过程中,人们空间移动距离较小,并将某种语言或语言现象接力地传往外地的扩散,这种扩散比较缓慢。历史上大区域的语言扩散或长距离扩散都是迁移扩散的结果。如英语在盎格鲁美洲的扩散。中国历史上有若干次大的人口迁移,它们是汉语扩散的主要途径。如今中国许多地方的方言的形成,也是历史上外来语言不断进入、影响的结果。

由于语言扩散主要是迁移扩散的结果,所以,影响人口迁移的地理环境因素也即是影响语言扩散的地理环境因素。例如,英语的发展。首先,英国殖民地的发展与海外的大量移民,使得英语从本土向国外传播。目前在英国以外,把英语作为母语的国家有爱尔兰、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也有很多国家把英语当作官方语言或第二语言。英语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世界语言,成为今天世界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交流最重要的语言。其实,随着工业与城市的发展,首都伦敦成为全国最大的城市,吸引了过内各方言区来的居民,各种方言互相融合,以伦敦地区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牛津和剑桥所用的语言便成为英国的标准语,再通过广播和电视向全国及国外传播,是国内语言及海外英语逐渐统一。另外,在英国本土以外,通过移民与政治等作用,英语的分布范围逐渐扩大。又比如,由英国移民所操的英语为国语的美国与英国之间有大西洋相隔,两边人员来往、语言交流受到影响,两地的英语逐渐产生差异。

语言扩散不仅受到移民、地理因素的影响,还受民族观念的影响,比如有些学者认为,客家语言之所以成为方言岛,主要因为客家南迁定居在闭塞的边远山地,地理隔绝,使得原有的语言得到保留,实质上,地理因素只是一方面,客家人强烈的宗族观念增强了他们对外来语言的抵抗。

从历史发展的规律来看,汉语扩展的明显地区分为两类:其一是语言交界的地带。例如,在广东靠近福建的地区原是闽南话分部区,但是随着近年珠江三角洲经济的崛起,这里与外界的社会、经济、文化联系更多的是向广州方向,也有许多操粤语的人来到这里做生意,因此像汕尾市这样的典型闽南话地区,现在也通用粤语了。其二是信息流入量大的地区,如大城市等。


参考文献:

1、《中国文化地理》王恩涌等编著。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人文地理学》赵荣等编著。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3、《佛教文化传播论》张晓华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篇二】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摘要:晋商崛起于明而鼎盛和衰落于清,在历史上全国的社会经济活动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除了晋商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之外,还与山西特定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本文参考了相关学术论文与书籍,着重分析晋商兴衰与地理环境的内在联系。

关键词:晋商 兴衰 地理环境 晋商精神

晋商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然而,通常意义上的晋商是指明清500年间的山西商人。明清时期,晋商足迹遍及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并且几乎垄断了国家对外贸易,其活动范围东达朝鲜、日本,西至印度,并远涉中亚、西亚,北抵蒙古直至沙俄,南到南洋诸岛,在历史上尤其是明清时期名扬海内外,直到今天仍被人们赞誉。然而,清朝末年,由于国家的腐朽和晋商自身的缺陷,盛极一时的山西商帮如石沉大海、销声匿迹,国内一等商人的头衔让位给了南洋商帮。

无论是兴盛还是衰亡,晋商的发展和演化都与山西特有的地理位置所创造的独特的商业地域条件密切相关。

一、晋商兴盛的地域因素

(一)、山西位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过渡带上,从事商业活动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商业活动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并且形成社会地域分工所产生的。地域分工的出现,必然使生活在不同地域上的人们为了生活进行互通有无的商品交换。而处于两地域之间的地带必然成为商品交换的场所,生活于此间的人们也自然而然成为商品交换的中间人。

山西地处我国中原以种植业为主体的农业经济区向北方以游牧民族为主体的牧业经济区的过渡带上。省境南部以及省境以南,包括晋南盆地、上党盆地、关中平原以及黄河中下游平原是种植业相当发达的耕作区。而省境北部以及省境以北广大地区则是历史上各游牧民族相互更替的以牧业为主的牧业经济区。因而,山西成为两大经济区互通有无的必经之地。山西很早就产生了早期民族间的边关商品交换。并且随着商品交换范围的扩大,形成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有着固定商路与集散场所的边关贸易。

晋商在商事活动中主要从事粮食、茶叶、中药材、毛皮、纺织品、牲畜以及缝纫针、铜器、铁器等商品的贸易。而这些商品,或着北缺南余,或着南缺北余。两地区间的商品流通,就成为山西商人从事商业活动的基础,而山西人利用优越的地理位置条件走上从商之路也就是必然之事。所以,晋商是在两种不同经济区的地域分工基础上兴起的。

(二)、山西地形结构呈纵向排列,并且起伏较小,有利于南北方向的商品流通。

山西东部为太行山脉,西部为吕梁山脉,中部从南到北由相对高程不大的分水岭割成一系列盆地,对当时主要靠牲畜驮运的货物流通是有利的。起伏不大的地形,有助于牲畜体力的恢复和长途奔波。此外,汾河自北向南贯穿其中,河流两岸居民点较为聚集,为人畜的休整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水源和休憩地。

(三)、山西特有的地理环境所培育的晋商精神。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区的地理环境对培育该地区人口的精神面貌具有一定的作用。山西位于太行山西侧的黄土高原,四季分明,冷暖交替,虽不十分干旱却较为恶劣;
地形由高差不大的山地与夹杂在山地间的盆地组成,虽为山地却不闭塞。这样的环境,培养了山西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勇于拚搏、和平忍耐的品格;
自古以来的忠义文化使山西人十分讲究忠义守信。而这些品格,尤其是商人的信誉,正是从事商业活动所必需的。

当然,晋商的兴起与朝代的更迭及统治阶层的关系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些因素,连同特定的地域环境,也是造成晋商衰亡的重要原因。

二、晋商衰亡的原因

关于晋商的衰亡,政治因素占有很大的比重:1、重农抑商的经济政策,从古至今就在统治者的脑海中定格。商业的兴起本身便十分不易,再加上晚清政府腐败无能,晋商在与外商竞争中得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2、清末民初自然灾害、战争频繁,社会动荡使晋商失去了安全的经商环境。3、晋商与统治者关系密切,政府的无能也是晋商衰落的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地域环境的影响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山西属于内陆省份,近代海运及交通运输业的兴起,使得牲畜和人力运输日渐衰落。

(二)、山西的地形条件较为闭塞,使得山西人思想观念较为保守,而这种思想存在于晋商身上,不可避免的使晋商难以适应近代巨变,并走向衰落。

总之,晋商的兴起与衰落与晋商所处的地理环境十分不开的,当然也会受到当朝政府和时局的限制。山西历史上商事活动活跃而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山西的地理环境:位于两大经济区之间过渡带的地理位置为其商事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可能性;
贯穿省境南北的起伏不大的地形创造了交通运输方面的优越条件,使商品的交流有了可行性;
而在特定的环境条件下培育起来的晋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忠义守信的精神和品质,成为晋商成功的保证。同时,时局的变化和自身在地理环境中所养成的保守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晋商的衰亡。我们今天所能做的,不是整天沉迷于前人所创造的光环之中,不思进取。而是要汲取前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并用之于当今的创业和守业历程,成就和超越他们的功绩与名誉!

【篇三】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政治的关系

摘 要:地理环境中地形、气候、地理位置、交通、资源和人文环境因素对国家和地区政治战略关系影响重大。

关键词:地理环境;
政治;
国家

地理环境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它对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优越的地理环境可以加速社会的发展,恶劣的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地理环境的优劣,与人类生产和生活有极密切的关系。

一、地形因素与政治的关系

一般来说,平原地区由于地形平坦、土质肥沃、灌溉水源充足而有利于种植业的发展。这样的地方由于物产丰富也常成为人口密集、商业活动频繁、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
山地地区由于地势高低不平、交通不便、日照较少,因而对发展种植业不太有利,但对于发展畜牧业与林果业是非常优越的条件。这样由于地形的差异而造成了平原与了山区农业生产方式的不同,从而也使不同的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活动、人民的生活习俗与社会文化产生差异,并影响到两地的政治生活并使之产生差异。许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政治边界都是以一些河流、山脉、沼泽、湖泊、森林、沙漠等为界。因为这些地物的标志性明显,便于实际操作,再是这些地物对于两地来说是一种天然的障碍,使这些地物的两侧形成相对较为独立的文化单元,而这些又使之成为不同文化的分界线,这为实际边界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有利的地形条件对于一个国家的国防无疑是非常有利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处于阿尔卑斯山区的瑞士为什么没有被横扫欧洲的德国部队入侵,并不是德国人不想这么做,而是其四面皆高山、易守难攻的地形让德国人望而却步了。抗日战争中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几乎全都被日本人占领,但为什么我们没有亡国并最终赢得了抗战的胜利,我国利用有利的地形守住了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二、气候因素与政治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是莫斯科战役,在这场战役中德国人败得体无完肤,这也成为德国人最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德国为什么在莫斯科战役中失利,其实是德国领导层对于前苏联的气候特点了解不够,从而导致对战争的准备不足。冬季到来,严寒气候对物质给养、运输、服装配备、人体生理机能的影响非常巨大。由于德国设备不适应莫斯科严寒的气候,当时竟然出现了德国的坦克、汽车不能正常开动,有的大炮无法发射炮弹的情况,更为致命的是许多德国士兵由于缺少防寒的衣服和食品而被冻死冻伤,导致不能正常作战。

【篇四】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试述地理环境与旅游的关系

----以新加坡为例

姓名:郭海燕 学号:20120841 班级:12投资一班 学院:金融学院

【摘要】旅游产业,是凭借旅游资源和设施,专门或者主要从事招徕、接待游客、为其提供交通、游览、住宿、餐饮、购物、文娱等六个环节的综合性行业。新加坡现已成为国际游客到达的主要目的地。伴随旅游的兴盛,必然会对地理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新加坡,旅游,人文地理,环境

经过一学期《世界旅游地理》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了从东亚至西欧各个国家的旅游文化,受益匪浅。其中对新加坡印象深刻,情有独钟。以下就以新加坡为例,浅析以下新加坡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旅游资源

新加坡主要的旅游点和旅游区有新加坡市、龟屿、圣淘沙岛等。新加坡市,位于新加坡岛南部,面积约98平方公里。人口200多万。该市是世界著名的天然良港,也是仅次于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二大港和世界第四国际金融中心。“新加坡”是马来语,意思是“狮城”。该城是现代化的城市,高楼林立,并有整齐宽阔的林荫大道,花坛草坪特多,环境十分卫生,因而有“美丽的花园城”和“卫生模范城”的美誉。市内有天福宫、星和园、裕华园、苏丹伊斯兰教堂、龙山寺、国家博物馆、范克利夫水族馆等旅游点。最值得一游的是新加坡动物园和植物园。新加坡动物园位于实里达蓄水池附近,该园的特点是动物可以在较大空间里自由活动。园内有狮、虎、黑豹、大象、长颈鹿等130多种动物。新加坡植物园建于上个世纪50年代,历史悠久。园内有热带植物2~3万种,包括新加坡的国花卓锦、万代兰以及其他许 多品种的兰花。该园拥有植物种数仅次于印度尼西亚的茂物植物园。园内藏 有植物标本约50万种。

龟屿,位于新加坡市西南7公里处,由于从侧面看象是一只大海龟,因而得名。在“巨龟”的头部,有一座大伯公庙。关于此庙,传说有巨龟救人的生动故事。此庙附近还有一座马来达图公庙,据传是死于一个多世纪前的 赛义德·阿卜杜拉赫曼的坟墓。他被马来人崇敬为神明。

圣淘沙岛,新加坡南部的一个岛屿,是新加坡的主要游览区之一。旧名“绝后岛”。岛上有许多旅游点。建于1880年的西洛索堡保存有公元5世纪 的古炮。海边有珊瑚馆,馆内水池中有种类繁多的珊瑚、海星、海绵等海生动物。圣淘沙艺术中心藏有中国画、西洋画及书法、雕塑等艺术品。岛上还有人工湖、旱冰场、网球场、高尔夫球场等,供游人开展各种运动和活动。

当然法国还有很多著名的景点就不一一介绍,这些地理环境为旅游带来了契机,也为新加坡带来了巨额的收益。我们看到作为一个旅游大国,每年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势必与当地的地理环境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当然,我们也应看到,开发旅游自然也与地理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二]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一)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积极影响

旅游对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是最为显著的,旅游业和其他产业相比,是一个投资少,见效快,无污染的产业。同时,旅游业还能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这就使旅游业对于该地区国民经济收入具有重大的意义。发展旅游业,还能增长当地的就业机会,使更多的人有业可从,解决了社会中就业的一大难题,降低社会制安事件的发生频率。同时,各地游客的进入,增长了当地居民和外地人的接触和交往,促进了相互间的文化交流,扩大了视野,提高了文化素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也有明显的有利影响。2007年是新加坡旅游业取得重大突破的一年,在2006年的基础上,游客到访人数也持续增长。新加坡旅游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在2007年的前十一个月,新加坡共接待游客930万人次,比2006年同比增长5.4%。

  在此期间,每月游客到访人数都创同期新高,其中,11月接待游客人数为837,000人,10月份接待人数为911,000人。2007年到访游客总数有望达到10,300,000,比2006年同比增长6%。预计这一增长势头将会继续保持并创新高,2008年预计达到11,000,000人次,2009年则会突破11,700,000人次。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在航空部门也得到了反映。2007年10月28号北方冬季开始后,新加坡樟宜机场创造了4,300次周预定航班的新纪录,每周航班比3月25日开始到10月27日结束的北方夏季同比增长100多次。这一增长得益于中国和印度不断增长的旅游需求,并因此增加了更多的来自上海,钦奈和杭州的航班。新增的航班还延伸到了珀斯,布里斯班和奥克兰。目前,有83条定期航线连接着新加坡和60个国家的约189个城市。

随着游客数量的猛增,当地酒店的业绩在2007年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2007总体的酒店入住率有望达到87%左右,平均房价将实现200美元,超过了2006年的85%和164美元。从单个月份看,2007年11月平均房价是226美元,为史上最高,之前的最高纪录为10月份的219美元。

随着旅游业的日益发展,不断地开发旅游资源,其中有不少旅游资源原来就存在一些生态问题。在旅游资源开发中便可采取旅游生态建设和污染治理的措施,使开发出来的旅游资源比原来的生态环境质量更高,即旅游开发美化了生态环境,旅游业还能保持生态环境。旅游资源开发出来进入利用阶段,若能科学地管理,能使当地生态环境进入良性循环。

(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影响:

我们也应当看到旅游对地理环境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对大气的影响、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噪音污染、对动植物的破坏和干扰、对景观环境的破坏等方面。旅游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时刻都离不开环境的影响,同时旅游文化也在时刻影响环境。旅游文化的发展对环境的负面作用和消极影响,日益显现出来,已引起了人们的普遍关注。旅游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如果对地理环境开发不合理,利用不当,就会对环境造成破坏,甚至酿成毁灭性的后果。

(三)地理环境对旅游的影响

当然地理环境的变化对旅游也会造成很大的影响。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而言,旅游的过度开发、容易导致植被破坏、自然生态破坏、不利于自然环境的保护。

对人文环境的影响而言,使传统文化商业化、对传统文化造成严重冲击(云南丽江开发与东巴文化冲突就是典型)

对经济环境的影响而言,旅游业开发在一定程度上为当地带来就业机会和经济收入、但过度依赖旅游业不利于农业和工业等基础产业的发展。且旅游环境本身易受到外部自然环境的影响、会对经济造成一定的波动。

[三]启示

通过这些调查,我们思考只有走有效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资源的发展道路,旅游业才有生命力。丰富多彩的自然、文化景观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没有这一切,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将无从谈起。同样,旅游业的合理发展也有助于改善产业结构,改变开发和利用生态环境的方式,减轻经济发展对环境和资源的压力,增强人民珍惜和保护旅游资源和环境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1)增强忧患意识,树立正确的旅游环境观。环境是旅游业发展的自然资源,

旅游业离开了优美的环境便无法发展,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利用应该相辅相成。所以,我们在发展旅游业时,要清醒地看到人类目前面临的环境问题已十分严重,谨慎地做好旅游环境资源的保护工作,坚持在保护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的方针。

(2)加强法制、法规和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保护人文和风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增强法制意识。

(3)做好科学规划,进行合理有序开发,旅游开发必须与环境保护相一致。

(4)加强管理和监督,积极推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实施。

(5)加强宣传与教育,提高公众保护意识。

(6)推出生态旅游产品,提倡绿色环保游。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对环境造成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环境的深刻变化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文化、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严重的制约作用。因此,我们要坚持对环境的保护,才能使我们的旅游业更好更快的发展。

推荐访问:地理环境 川菜 关系 川菜与地理环境关系 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川菜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