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时间:2022-05-30 12: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莫言是乡土小说吗,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是乡土小说吗4篇

【篇一】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小说《金鲤》阅读

莫言

月亮升起来了,青草湖变成了一面银光闪闪的大镜子。不时有鱼儿跃出水面,划出一道银色的线,鱼儿落水时,震破了银色的镜子,荡漾开一圈圈波纹。

湖边的一株老柳树下,爷爷和孙子静静地坐着。爷爷抽着旱烟,烟锅里火星一明一暗,模模糊糊地映着他那张慈祥的脸。

“爷爷,该起网了。”

“噢,起。”

爷爷站起来,解开拴在铁橛上的罾网拉纽。网的式样像一架起重机,一支长竹竿伸出去,竹竿梢头挂着大网兜。网很重,老渔翁拉得很慢,沉在水下的网慢慢升高,突然扑扑楞楞地响起水声。

“爷爷,有大鱼!”

爷爷将网儿拉出水面,月光照着鱼网,网里躺着一条泛着金色光泽的鲤鱼。他将网转向岸边。小孙子雀跃着将鲤鱼抱起来,放在装了水的桶里。鱼在桶里蹦了几下,便没了声息。爷爷又把网下到水里,转过头来看桶里的鱼。

“爷爷,这鱼有六七斤重吧?”

“差不离儿。”

“是条什么鱼?爷爷。”

爷爷嚓一声划着火柴。火光照亮了水桶,桶里是一条金色鲤鱼,翅膀和尾巴像经霜的枫叶一样鲜红。

“金翅鲤鱼。”爷爷说。

“这鱼好吃吗?”孙子问。

“嗯。”爷爷心不在焉地答应着。

“爷爷,您不高兴?捕了这样一条好鱼。”

“怪事。这鱼怎么这样老实呢?”

“您说什么呀,爷爷?”

“噢,孩子,这鱼太厚道了,网出水时,只要它一跳,就把网给撕了。咱这罾网,只能拿小鱼儿。”

“这鱼大概睡着了。”

爷爷沉思起来,烟锅子一明一暗地闪烁。周围忽然变得十分沉静,湖面上升腾着薄雾,几支粉荷花像画在水上似的,岸边的水草丛中,小虫子低低地呜叫。

“爷爷,您在想什么?抓了这条鱼,您好像不高兴了。”

“没想什么,孩子。来,再拉一网。”

这一网是空的。网又沉下水底,一切又陷入沉寂。

“爷爷,再给我讲个故事吧。”

“好吧,就给你讲个金翅鲤鱼的故事。”

“又是鲤鱼变媳妇,说了多少遍了……”小孙子不高兴地嘟哝着。“不是鲤鱼变人,是人变鲤鱼。”

“人能变鲤鱼?”

“能。”

孙子向前靠了靠,爷爷伸出胳膊,把孙子揽到怀里:

“若干年前。”

“多少年?”

“小孩子家莫打岔,仔细听着。若干年前咱这青草湖边出了一个叫金芝的姑娘。这姑娘俊着呢,双眼叠皮,高鼻梁骨,咕嘟着小嘴,扎着两条大辫子,谁见了谁喜欢。那一年从城里下放到咱村一个女作家,听说那女作家写了一本书,书名就叫《青草湖》,你爹他们都念过这书呢!女作家就住在金芝姑娘家。后来起了大革命,女作家天天挨斗,有时还挨揍哩……”

“有一天晚上,女作家挨了最厉害的一场斗,半死不活地给抬到金芝家里。金芝流着泪给女作家擦身上的血污。村里的医生不敢来给女作家治伤。金芝忽然想起来了,青草湖对岸她有个姨父,早年闯过外,家里有一种治跌打损伤的药,十分灵验。救人如救火,金芝姑娘托邻家的一个大嫂照料着女作家,自己来到青草湖边。”

“‘青草湖,青草湖,东西只五里,南北六十五。’若干若干年前,天上的织女把织布梭子掉到人间,在地上砸了一个坑,这就是咱们的青草湖。金芝的姨家在湖对王庄,坐小船几袋烟功夫就能划过去,走旱路要两天。那时节,小船都被锁起来了,怕阶级敌人破坏呐。金芝来到湖边,脱下长衣服,捆成一个小包拴在身上,一纵身下了水。”“那天晚上也是好月亮,金芝姑娘就从这棵大柳树下下了湖。金芝一身好水性,像一条雪白的大鱼在水面上撒欢。她游啊游啊,水声哗哗哗地响,月亮明光光地照着她。半夜时分,她上了对岸,换上衣服,敲开姨家的门。姨父挺疼这个外甥女,把珍贵的药给了她。姨不放心地说:“金芝呀,半夜三更的,你一个闺女家下湖,有个闪失怎么办?别走了,赶明儿让你姨父去送你。’金芝说:“姨,我水性好,没事。”

“金芝姑娘又下了湖。姑娘家毕竟力气单薄,游到湖中央,她吃不住劲,身子像拴上了十个秤砣……后来,天上飘来一朵洁白的云,把月亮遮住了,湖面上零零星星地落了一阵铜钱大的白雨点…一会儿,月亮又出来了。月亮煞白着脸,慢慢地往下落,慢慢地变大,最后挂在湖边的柳树梢上,望着像大镜子一样闪闪发光的青草湖……”

“金芝姑娘呢?”小孙子焦急地问。

月光下,爷爷两眼闪着光。

“爷爷,你哭了?”

“傻孩子,爷爷胡子都白了,不会哭了。爷爷的故事还没讲完呢!第二天夜里,女作家在邻居大嫂的搀扶下来到湖边,湖上静悄悄的,草叶上的露珠落在水面上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女作家轻轻地说:‘好闺女,你喜欢看的《青草湖》我带来了……,她掏出一包纸灰,轻轻地撒在湖水中……”

“湖上突然翻起了波浪,湖中心裂开了一条缝,一群红光闪过,浮上一条金鲤鱼,翅膀、尾巴像火苗一样红。金鲤鱼游到湖边,用头拱上了一个衣裳包。然后,尾巴拍了三下水,又慢慢地游到湖中心,红光消逝了。湖上又是一片月光。女作家捞起衣裳包。衣裳包里包着一瓶云南白药……”

“爷爷讲完了吗?”

“完了。”

“金芝姑娘变成了金鲤鱼了?”

“唔,也许。”

一只水鸟从岸边的青草中飞起来,扑楞楞地飞着,落到湖中的苇丛里。

几只青蛙扑扑通通地跳到水里,像扔了几块石头。

水桶哗啦一声倾倒了,水面上翻起一阵浪花。

“孩子,你干什么?”

“我送金芝姑娘回家去了。”

“嗨,你这孩子。”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金鲤》的场景温馨可人,月光如水,祖孙俩静静地坐在湖边的柳树下网鱼,讲着美丽善良的姑娘变成鲤鱼的故事,令人神往。

B.莫言曾坦言:“魔幻现实主义对我的小说产生的影响非常之大。”小说中善良的姑娘化身鲤鱼、爷孙俩网上鲤鱼以及小孩子放走鲤鱼等情节都具有浓郁的魔幻现实主义色彩。

C.小说中金芝姑娘变为金翅鲤鱼的故事虚实相生,一场政治斗争的残酷变成舍生取义化身为鲤的壮丽。

D.小说中“爷爷”“孙子”以及“女作家”等人物虽然连具体的名字都没有,但通过运用肖像、语言、动作等系列的描写,塑造得比较成功,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E.善良美丽的姑娘,为救助受伤的女作家,冒险游过青草湖去找药,虽然回来时不幸遇难,但变成了金色的鲤鱼,这样的情节构思,充分体现了极为丰富的想象力。

(2)小说开头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祖孙俩好不容易网到一条大鱼,为什么当“爷爷”看清是一条金色鲤鱼后会变得“心不在焉”“不高兴”?他为什么说这条鱼“老实”“厚道”?

(6分)

(4)小说的标题为“金鲤”,整篇小说情节的主体部分是金芝姑娘变为金翅鲤鱼的故事,为什么不开篇就直接写金芝姑娘的故事,而要借“爷爷”给“孙子”讲故事来引出,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8分)

【篇二】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作品的乡土意识

摘 要

  在当代中国的小说创作中,莫言的小说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在莫言的小说中,"乡土意识"作为一个明显的存在已经被很多研究者所发现并讨论。但本文试图在现有的研究基础上,对莫言小说中的"乡土意识"做进一步的剖析与解读。在莫言二十余年的小说创作中,农村题材、农民形象和童年视角屡屡出现,并且小说中的自然环境、故乡景物、动物牲畜等描写都具有高度的拟人化特征,这一切在莫言的笔下变成了具有生命感的鲜活存在。这样独特的写作方式与审美追求与莫言的"乡土意识"紧密相连。本文通过把握莫言小说中所呈现出的"童年记忆"、"故乡情结"、"土地观念"和"天人合一"等重要元素,结合它们的特征与成因进行梳理与分析,试图论证莫言对于故乡、对于大地的情感与他对于母亲的情感体认是具有一致性的,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这种情感对于莫言的价值观具有最根基、最核心的意义。

  关键词:童年记忆;
土地观念;
乡土意识。

  

   目 录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4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4(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6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7

(一)人生与土地........................................................................7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8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10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10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11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13

四、参考文献..............................................................................15

一、莫言小说中的"故乡情结"

  (一)莫言的童年记忆

童年是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时期,人在童年时期就开始了对于世界与自身的感悟与认知。西方精神分析学派尤其认定,一个人的童年经历对于他以后的成人生活具有决定性影响。奥地利的医生兼学者弗洛伊德常常用个体的童年经历来解释其成年以后的异常行为。在他之后的荣格认为:祖先的记忆也存在于今天的我们的头脑中;
法国的学者拉康则认为,人不过是在模仿人自身之外的"他者"。一个人对于世界的最初的感受与记忆,以及童年生活的环境与环境中的人,对其往往具有异常深远的影响,这在人的一生中都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一个作家的童年经验与记忆,对于其创作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莫言,更是如此。

在莫言20岁参军之前,他是个完全在农村里长大的孩子,连热水澡都没有洗过。他的《红高粱》、《天台蒜薹之歌》、《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以及《生死疲劳》都是清一色的农村题材,主要人物也是农民。他的中篇小说中的《司令的女人》、《透明的红萝卜》、《欢乐》、《三十年前一场赛跑》以及短篇小说中的《初恋》、《苍蝇与门牙》也都是地道的乡土小说。

中国乡土小说的开端应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期,最具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鲁迅的"乡土小说"。知识分子与农民是鲁迅笔下最常见的两种人物类型。①鲁迅的乡土小说比较有代表性有《阿Q正传》、《故乡》、《祝福》、《离婚》和《社戏》等作品。鲁迅乡土小说中的精神视野处在"乡土生活"的上方,在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觉悟者"对于"尚未觉悟者"的批判与悲悯,正是所谓的"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②从文本结构上,呈现出的形态正如学者钱理群所描绘的"看与被看"的二元模式,而在思想层面上则是具有五·四时期的文化特征--"启蒙与被启蒙"的二元模式。鲁迅的乡土小说中描绘出的农民形象与乡村世界,更大程度上是作者以一个"外来者"的眼光,居高临下地审视这片土地上的人和事。③

①鲁迅开创的知识分子与农民两人题材被后来的中国作家一直传承下来,在当代文学中,莫言、贾平凹等人一直是农民题材的孥持者,2008年f}{I连科的长篇小说《风雅颂》则对知识分子做了"另类"的书写。

②关于鲁迅与"传统文化"抗争的情形与思考,以及对于当下人的感召意义,在当代学者众多的论述中,李新宇先生的感悟与思考显得十分独到而且深刻的,他的《愧对鲁迅》一书在众多讨论鲁迅的著作中卓尔小群,观点新锐精准,而且文笔动人,具体町参见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③对于中国文化,鲁迅异常清醒,这也造就了他的孤独。当然鲁迅的思想也受到了来自中西方多种思想的影响,参见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而以莫言为代表的当代乡土小说家,则是从作者的乡间生活经历入手,以乡土生活的内部作为出发点。他们的写作姿态并不凌驾于在那片土地上人们的本土逻辑之上,甚至是带有返朴归真式的眷恋以及发自肺腑的崇拜。

在当代乡土小说中,不同作家的作品之间也存在明显的差异。莫言之前的当代乡土小说作家,比如赵树理,他的小说中透露出的是自然而然的、对于农村与农民的亲切。或许正是他的"乡土出身"才使得他能够半自觉地完成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最高指示"。他的那些贴近农民生活与顺应农民语言习惯的小说很容易就得到了广大农民的接受与喜爱。此后作家的作品,比如浩然的小说,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片欣欣向荣的基调,这或许是那个时代整体气氛的产物。在

与莫言同时期的贾平凹的小说里,体现出了作者则义无反顾地用地道农民习惯与

品性写作,顽固地拒绝了当下日新月异的都市现代化的文明习气,他最近的长篇小说《高兴》亦是如此。

  同样是乡土小说,同样是农村题材,莫言小说中的"乡土味"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相比较而言,则显得更加复杂且又多元化。

二十年的农村生活带给莫言的印象并不是鲁迅眼中的"阿Q精神"与"愚昧不化",也不是赵树理与浩然的笔下的"津津有味"与"农村新貌",更不是贾平凹所推崇的非城市化的价值观与生活理念,而是一种眷恋中夹杂着反感,疼痛中伴随着崇拜的、复杂的、爱恨交织的情感。

  正如莫言自己所说的那样:"十八年前,当我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在高密东北乡贫瘠的土地辛勤劳作时,我对那块土地充满了刻骨的仇恨。它耗干了祖先们的血汗,也正在消耗着我的生命......一切都看厌了,岁月在麻木地流逝着,那些低矮、破旧的草屋,那条干涸的河流,那些木偶般的乡亲们,那些凶狠奸诈的村干部,那些愚笨骄横的干部子弟......当时我幻想着,假如有一天,我能幸运地逃离这块土地,我决不会再回来。"①莫言接着又说道:"故乡如一个巨大的阴影,依然笼罩着我。两年后,当我重新踏上这片土地时,我的心情竟是这样的激动。当我看到满身尘土、满头麦芒、眼睛红肿的母亲艰难地挪动着小脚从打麦场迎着我走来时,一股滚热的液体哽住了我的喉咙,我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那

时候,我就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了故乡对于一个人的制约。对于生你养你、埋葬着

  

①莫言;
《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你的祖先灵骨的那片土地,你可以爱它,也可以恨它,但你无法摆脱它。"①

  对于故乡,莫言既有想要远远地逃离开,"决不再回来"的决绝,又有再次返乡时的心中那巨大的感动。这片土地赋予了莫言无法选择的农村生活经历,当他逃离出去后,看到的生活的是另一番景象--城市中的美丽与丑恶(反映在其作品中的有:长篇小说《酒国》、短篇小说《倒立》等),当他回到故乡时,事实上是带有乡村与城市,或者说是传统与现代,两种完全不同的价值观来重新审视这片古老的土地的。于是,在莫言的小说中我们也就常常看到这样两种景象:一种是这片古老的土地所呈现的艰难与痛苦,比如《丰乳肥臀》中的一家人忍饥挨

饿,"母亲"连自己的亲生女儿都无法养活,只好卖给别人,以及上官金章与他的母亲各自忍辱负重历尽千辛万苦的一生。另一种则是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那种让我们久违了的血性与豪情,比如《红高粱》里的"我奶奶"的那比男人还坚定果敢的胆魄与气度,再比如一帮土匪豁出去命去跟同本鬼子决战的勇猛。

正是这种对于故乡的爱恨交织的情感,才让莫言的小说显示出了与其他作家的乡土小说截然不同的风貌。

  (二)故乡在莫言小说中的呈现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故乡正如一位母亲,不仅赋予了莫言以生命,同时还给予了莫言以无法泯灭的记忆与对于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这表现在莫言不厌其烦地、一次次将小说的故事发生地设定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
一次次地让他的记忆中的人物与故事在想象中和崇拜中的英雄、传奇进行有机地组合。

  不仅如此,在莫言在小说中,"童年视角"也被常常使用,从《红高粱》里的"我"的"自述"到《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金童的"恋乳",再到《四十一炮》中罗小通跟大和尚的对话,以上皆是如此,此外还有像中篇小说《司令的女人》、短篇小说《初恋》干脆就让"儿童"作为故事的主人公等等。张德培对于莫言的

"童年视角"的使用的论断可谓一语中的,他说:"莫言的小说看到的就是一个

植根于农村的童年记忆中的世界,一种儿童所独有的看待世界的全新目光。"②

"童年视角"在莫言小说中的一再被使用,一方面说明了童年记忆对于莫言

来印象十分深刻,一方面也正是在印证,如莫言自己所说的"(莫言)是个在精神

①莫言;
《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33-234页。

②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章年视角》,选自《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上拒绝长大的孩子"。①而儿童对于母亲的情感需要,正与莫言对于故乡的眷恋具有绝对的一致性。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无论外面的世界多么的五光十色,无论他多么喜爱在外面玩耍,但总是要回家的,回到让他觉得最习惯了的、适应了的环境,回到带给他最初的温暖感与安全感的母亲的身旁。对于莫言,故乡正是在扮演着这样一位母亲般的角色。正如批评家张清华所指出的那样,《丰乳肥臀》的母亲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②由此可见,莫言在文本中的

"童年视角",从某种意义上看,正是他"精神恋母"的体现。在这里需要强调

的是,莫言的"精神恋母"情结也同时是具有"伦理学"与"人类学"的双重意义的,而在"人类学"层面上,故乡无疑正是生养并孕育了故乡上的人们的"母亲"。

  二、莫言小说中的"土地观念"

  (一)人生与土地

  农民对于土地的依赖与感情,是在祖祖辈辈长期的田间劳作的直接经验中建立起来的。从播种到收割,农民以付出汗水,收获粮食为生。土地直接养育了土地上面的农民。农民在长期的与土地"打交道"的过程中,对土地的特性也非常熟悉,并且也积蓄出了非常深厚的感情。不仅莫言的童年记忆来自那片土地,而且莫言的先辈的生活真实经历与传说中的民间传奇也都来自于那片土地。

  莫言在他的《超越故乡》一文中,鲜明地提出"故乡就是血地"的论断。土地作为"血地",在血缘上与作家是血脉相连的。正像莫言所说的那样:"这地方有母亲生你时流出的血,这地方埋葬着你的祖先,这地方是你的血地。"③这片土地不仅生育了土地上的人们,并且也养育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

  在莫言的小说《生死疲劳》中,作者通过西门闹转世为驴、牛、猪、狗、猴以及大头婴儿蓝千岁见证了西门屯在上个世纪后半叶的"山乡巨变",展现出了农民对于土地的强烈感情。这其中的情感有依恋也有敬奉,有惋惜也有缅怀。在

这风云变化的五十年的光阴中,关于土地的政策与事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农民。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源,在情感上也是农民的精神母亲。农民

为了维系生计也为了守护情感,在关于土地的问题上,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与艰辛,

①见《四十一炮》后记《述说就是一切》,莫言:《四十一炮》,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②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载《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③莫言:《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第227页。

无数的血汗也都洒在了这片灼热的土地上。

  这风云变化的五十年的光阴中,关于土地的政策与事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农民。土地不仅是农民赖以生存的生产资源,在情感上也是农民的精神母亲。农民为了维系生计也为了守护情感,在关于土地的问题上,经受了巨大的苦难与艰辛,无数的血汗也都洒在了这片灼热的土地上。

  正如莫言的小说中很多人物都是有生活原型的一样,蓝脸也是其中之一。在莫言的家乡就一位这样的"又臭又硬"的农民老孟,莫言在一次谈话中对老孟做了介绍。此外,在莫言家乡还有一户人家,土改时分得的地,因为县里要修公路占用而坚决不同意,在后来的"十年动乱"期间被人斗死,他的老婆很快也抑郁而终。他的儿子立刻加入到人民公社里了,儿子感觉到真是解放了,马上融到这个集体里去了,一块很高兴的。这个故事应该就是《生死疲劳》中的蓝脸拒绝入社的故事原型。莫言家乡的单干户老孟所坚信的"入社自愿,推社自由"的规

定,也正是小说中蓝脸所坚持的依据。蓝脸对于土地的坚守与信奉正如作者对于土地的观念,表现在小说中所写到的:"一切来自土地的都将回归土地。"①

  (二)"天人合一"与"大地之母"

  所谓"天",一般观点认为包含着如下内容:1,天是可以与人发生感应关系的存在;
2,天是赋予人以吉凶祸福的存在;
3,天是人们敬畏、事奉的对象;
4,天是主宰人、特别是主宰王朝命运的存在(天命之天);
5,天是赋予人仁义礼智本性的存在。另一种观点认为"天"就是"自然"的代表。②"天人合一"有两层意思:一是天人一致。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则是一个小天地。二是天人相应,或天人相通。是说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故一切人事均应顺乎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和谐。

  在文学中呈现的"天人合一"主要指的是后一种解释。"天人合一"还是中国古代的重要的审美范畴之一,强调人与自然的相通与和谐,进而达到较高境界的审美体验。③

  在莫言的小说里,"天人合一"则是通过"自然"的"人化"呈现出来。所

①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第513页。

②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203-205页。

③李泽厚关于中国美学与审美体验中的"三种层次"有详细的论述,参见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谓"自然"的"人化",李泽厚这样解释说:"积淀是一种"文化一一心理结构"。

亦即所谓"自然的人化", 亦即人之区别于动物的"人性"所在。"①在莫言的

小说中,自然景物不仅是作为常规意义上的"背景"出现,甚至也是作为故事情节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而登场的。在《红高粱》中,红高粱不再是我们通常经验世界里的没有情感的植物,而是作为了一群有血有肉的旁观者而存在。例如像下面这样的描写:"站在河堤上,抬眼就见到堤南无垠的高粱平整如板砥的穗面。它们都纹丝不动。每穗高梁都是一个深红的成熟的面孔,所有的高粱合成一个壮大的集体,形成一个大度的思想。"②不仅如此,红高粱还会随着人们经历一样地具有情绪上的变化与感情上的波动。比如当"我奶奶"经受着身体与心灵的双重疼痛时,高粱米粒仿佛眼泪一般地落下。③小说中的人物经历的喜怒

哀乐与悲欢离合,都被红高粱默默地见证着,它们就像是鲜活的生命体,并且与其中的人物在情感基调上高度一致、相互融合。

"野合"也是莫言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意象。《红高粱》里在高粱地里"野合"的"我爷爷"和"我奶奶";
在《檀香刑》里则是孙眉娘与钱丁在地上的偷情;
在《生死疲劳》里莫言则更加干脆地让西门闹转世成的毛驴与母驴在小树林里交配。"野合"在莫言的小说里是情感高度凝聚后的极致化表达,即表达了直通人性深处的最原始的力量,同时象征着其中的人物在最强烈的感情中回归了大自然的怀抱。

  莫言小说中的"自然"充分的人化,与莫言的对于乡土的观念有着直接的关系。在莫言看来,土地上的万物都有着生气与情感,它们不断在莫言拟人化的笔端变得鲜活起来,进而与其中的人物达到"天人合一"。在莫言的小说中,自然景物不再是单单的用来交代背景与渲染气氛,而是与人物的经历与心情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具有生命感的意象,并且实现了人生、大地(自然)与情感的三者的高度统一与凝聚。在莫言的小说中,三者成功地的实现了一体化。

大地这一意象在莫言的笔下,就像是一位母亲。莫言一次次地书写着这片土地的悲欢离合,就像是一个孩子在观看自己的妈妈的喜怒哀乐。在这片土地上有《红高粱》里的抗日战争,有《檀香刑》里的抗德战争,有《丰乳肥臀》中的贫瘠与

①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版社,1998年,第29页。

②莫言:《红高粱》,选自小说集《民间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第68页。

③同上,第104页。

疮痍,更有一系列有血性也有懦弱、有高尚也有猥琐的人们。莫言对于这一切的感情基调,在《生死疲劳》呈现得非常有代表性。

  正像莫言自己在阐述《丰乳肥臀》时鲜明地提到的那样:"一旦把母亲和大地联系在一起,我的眼前便一望无垠地展开了东北高密乡广袤的土地,清清的河水在那片土地上流淌,繁茂的庄家在那片土地上生长。既有"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也有"天地厚德以载万物"。母亲其实也是大地之子,母亲并不是大地,但母亲具有大地的品格,厚德载物,任劳任怨,默默无言,无私奉献,大言希声,大象无形,大之至哉!所以为母亲歌唱必须为大地歌唱,因此歌唱母亲就是歌唱大地!"①在这里,我们便可清晰地看到,莫言对于土地与母亲的情感上的一致与统一,那种悲悯与热爱都是浑然一体的!

  三、"乡土意识"对于莫言小说的意义

 (一)"乡土意识"作为莫言小说素材的源泉

  莫言的"乡土意识"包含着莫言的"故乡情结"与莫言的"土地观念"两个方面,二者共同作用于莫言的小说创作之中。首先表现在莫言小说中故事的发生地,如《红高粱》、《丰乳肥臀》、《檀香刑》、《四十一炮》等作品都是直接将故事的发生地就选在了山东高密东北乡,莫言在他的小说中一次次"重返故乡",其次是莫言小说的主人公绝大多数都是农民,像《红高粱》中的余占鳌和罗汉爷爷、《丰乳肥臀》中的上官鲁氏、《檀香刑》中的孙眉娘、《四十一炮》中的罗通,以及《生死疲劳》里的蓝脸和西门闹等等。这些活生生的农民形象一方面来自莫言农村生活中的原型,一方面也来自莫言对于故乡那片土地上的"精神血脉"的追认与缅怀。莫言通过对于"历史"的重新叙述,试图去找回那些我们今日已经久违了的敢做敢为的血性与敢爱敢恨的豪迈,让遮蔽在历史中的民族性的闪光点再次释放出应有的光辉!

  此外,莫言的"乡土意识"对于小说创作的影响,还表现莫言对于故乡的"民间资源"的传承与利用。"民间资源"既包括地方的曲艺形式,也包括流传于民间的"传说"。在《檀香刑》中,莫言便将"猫腔"写进了小说。书中的主人公之

一孙丙本原本就是当地唱"猫腔"的,而且唱得非常优秀。"猫腔"在《檀香刑》不仅进入了作品的内容中,还进入了作品的"形式"中,在书中的每一章的开头

 

 ①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都呈现了"猫腔"的唱段。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民间传说对于莫言小说的影响则非常明显。在莫言的笔端下,民间传说为莫言的想象力插上了一双翅膀,一个又一个魔幻的、传奇的故事涌现在了莫言的小说中。《丰乳肥臀》里,那传奇女侠一般的孙大姑出手不凡,那自称"鸟仙"的上官领弟的怪异行为都有明显"民间传说"的影子。魔幻的情境在莫言的小说中更是比比皆是,《透明的红萝卜》里阳光下的透明的红萝卜,《檀香刑》中有些憨傻但能看清人是什么动物的赵小甲,《生死疲劳》中西门闹的六次转世为各种动物等等,都带有强烈的"志怪"色彩。这些魔幻的内容让故事中的那片土地更加富有神秘感与传奇性的同时,也表露出了作者对于土地与自然的崇敬之情。

  在莫言叙述出的一个又一个发生在东北高密乡的故事中,也深切地表达着作者对于那片土地的浓厚的复杂的感情。一方面,莫言为土地带给自己与自己的祖祖辈辈带来的艰辛与磨难而心痛,而一方面莫言也为这片土地上的大开大合的感情与传奇动人的故事而深深感动,并且莫言对于土地还有着敬爱母亲一般的深情。正是在这样的感情的推动下,莫言用他的小说一次次进入由他的"童年记忆"与想象力共同描绘出的世界里。在那些虚拟的世界里,莫言一再地抒发着他真实的感情

 (二)"乡土意识"作为构建莫言式民间历史的基石

  莫言通过他的一系列小说,不仅描绘了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中独特的亮丽的山东高密乡的传奇,而且也书写出了非常具有"民间性"的历史图景。

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新历史主义小说"的出现是上承此前几十年的"革命历史小说"而出现的,二者在创作理念上与美学追求方面都是背道而驰的。①一般认为"新历史主义小说"是指在"正史"的背景下对"历史"进行重新叙述的小说。如余华的《活着》、《许三观卖血记》,苏童的《我的帝王生涯》,叶兆言的《1937年的爱情》等作品。②福柯说,话语背后是权利。在现实的空间里,无论是在书写历史的问题上,还是在文艺创作中的"虚构"历史中,也都同样受制于话语背后的"权利"。由于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的特殊语境,以及大量西方学说与文艺理论的引入,使得"新历史主义小说"的诞生成为了可

①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第2页。

②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年,第390页。

能,并且变成了现实。①

莫言的小说呈现出的"民间化历史"表现两个方面,一是鲜活的人物性格更加"组合化",他们往往有缺点也有优点。这类人物相对于"高大全"的人物更加性格立体,血肉丰满,更加具有"人间性" ②另一方面就是还原"历史真实",比如《檀香刑》(这部小说中,还有一个隐在的结构,即由官员力量的代表钱丁与赵甲、民变匪的孙丙与纯民间的孙眉娘之间的三角形关系,正好形成一个"官、匪、民"的三元结构)运用"自然主义"的笔法写出的"酷刑"进行了展示。

  批评家李敬泽对这部小说给予了非常充分的肯定:"这也是中国精神的一个持久伤口,中国现代民族国家在这个伤口的血泊中建立和成长,它直到现在依然红肿,阵阵作痛。我们被两种不同的自我想象所支配,一种是被侵犯、被剥夺的

软弱和愤怒,另一种则是接受侵犯者与剥夺者的逻辑,终有一日会消除我们的软

弱......所以,《檀香刑》那个血腥而壮丽的脔肉场面尽管会使神经脆弱的读者感到不适,但却是中国现代精神单一个伟大神话......它是历史,它是对历史的反抗......"③

在这段论述中,所谓"它是历史",指的是小说的"文学真实"中所折射出的"历史真实"。所谓"它是对历史的反抗",指的正是对"权力话语"书写的"历史"的反抗!

  莫言在谈到自己立足于民间立场的写作时,明确地强调:"一个作家为了受到某种褒奖,来讨好某种人某种团体,牺牲自己的东西,当然就不是一种民间写作。民间写作,实际上就是一种强调个性化的写作,什么人的写作特别张扬自己个人鲜明的个性,就是真正的民间写作。"④正是在遵循着这样的"民间立场"的写作原则下,莫言一直坚持着"作为老百姓而写作"。莫言在的小说作品中不

断地描写着属于"民间"的人物与传奇,这些人物与传奇共同创建了一个真正属于"农民、下层人,老百姓"的"民间历史"。

①参见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

②需要说明的是,在这类人物之中并小包含反面的一些人物。如《檀香刑》中的赵甲,他既足执行暴力刑法的能手,同足也足最无情的人,被"异化"了的人。关于"异化"概念,从马克思的《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中经卢卡奇("物化"说)到法兰克福学派一直作为批判现实的重要理论而使用。

③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l期。

④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第218-22l页。

⑤同上,第157页。

 (三)"乡土意识"作为故乡、土地与母亲的情感统一体

  在莫言用他所坚持的"民间立场"创作出的小说中,莫言一直保持着对于故乡、土地与母亲的十分浓烈的深情。这种复杂的炽热的感情来自几个方面,首先就是他自己的经历,尤其是让莫言始终无法忘却的童年记忆,那些疼痛的"饥饿记忆"与"屈辱记忆"带给莫言以深深的"伤害",这些"记忆"的场景与感受在莫言的小说中不断的以各种面貌出现。可以这样说,对于故乡生活中农民所受到的苦痛,莫言有着十分强烈的切肤之痛的感受,这是也让他始终无法忘却曾经的痛苦的原因。而莫言的生活中所经历的"历史",也让莫言无法在精神与价值观上给予认同。在小说《丰乳肥臀》的后半部,莫言就是使用了大量的带有荒诞意味的反讽笔调。①其次,莫言在"民间记忆"中深切地体味到了在故乡的土地上的祖祖辈辈艰难的生活与磨难,并且对于祖先的传奇与血性满怀崇敬之心与缅怀之情。这也使得莫言的写作不断地重返"历史",去再现那些感天动地的爱与恨,那些大开大合的笑与泪。正是这些传奇故事才展开了东北高密乡上属于民间历史的画卷。这种民间历史也正是对于历史真实的还原与反思。正如批评家谢有顺在研究中讨论了《檀香刑》所折射出的"酷刑教育";

②以及批评家洪治纲也指出了莫言小说内在的文化批判指向。③

  在上述两个方面因素之外,在莫言的小说体现出的"乡土意识"之中的情感,正是莫言对于故乡与土地怀有着像深爱着母亲一般的浓厚情感。莫言的母亲的一生所经历的艰难与痛苦,是那片土地上世世代代的人们经受的典型代表。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在莫言称为自己最重要的作品《丰乳肥臀》中所写的上官鲁氏经历的苦难的一生,正是那一片土地与土地上的人的缩影。在母亲留给的莫言记忆中,最多的便是母亲所经历的艰辛与痛苦。④

  当莫言在小说创作时,则把对于母亲的深切同情与自己对于家乡那片土地、

那片土地上的人们以及那片土地上的传奇的情感与体认,充分地融合到了自己的文字之中。就像莫言在阐释《丰乳肥臀》时的所说的那样:"我在《丰乳肥臀》

中描绘了高密东北乡从一片没有人烟的荒原变成繁华市镇的历史。描写着这片土

①余华的《兄弟》的下部也使用此类手法。

②谢有顺:《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③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④莫言:我的《丰乳肥臀》,选自《莫言研究资料》,扬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56页。

地的百年变迁,母亲们和她们的儿女们在这片土地上苦苦地煎熬着、不屈地挣扎着,她们的血泪渗透了黑色的大地......只要大地不沉就能产生五谷,只要有女人就有丰乳就有肥臀就有母亲人类就能生生不息......能在这个星球上繁衍不息就大自然的奇迹就是宇宙的至高无上的幸福!" ①

  纵观莫言的小说创作,"乡土意识"无疑是作品中呈现出来最直接、最强烈的特征。"乡土意识"不仅作为莫言写作小说的重要资源,也是莫言在建造一幅壮丽的"民间历史"画卷的立足点。

  在莫言的"乡土意识"的内部,莫言的"乡土意识"体现在莫言的"故乡情结"与"土地观念"两个方面。通过上述的论述,我们可以发现莫言的"故乡"与"土地"的情感体认都有着对母亲一样的深情。表现在小说作品中,故乡与

土地都是具有生命感的存在,并且同样具有母亲般的繁衍与养育生命的意义。在情感形态与价值判断方面,故乡、土地、母亲之于莫言是具有一致性的,并且莫

言对于三者的感受与理解上是完全同构!故乡、土地、母亲在莫言的价值观与小说作品中,三者也高度地统一在了一起。在莫言的心中与小说里,莫言都始终虔诚地将故乡、土地与母亲一并供奉在了灵魂的最高处。

①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四、参考文献

1.李泽厚:《论语今读》,安徽文艺出版社,1998年。

2.李泽厚:《美学三书》,安徽文艺出版社,1999年。

3.黄子平:《灰阑中的叙述》,上海文艺出版社,2001年

4.朱立元:《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

5.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北京人学出版社,2002年。

6.王富仁:《鲁迅--中国文化的守夜人》,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

7.莫言:《四十一炮》,春风文艺出版社,2003年。

8.莫言,王尧:《莫言、王尧对话录》,苏州大学出版社,2003年。

9.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两师范人学出版社,2004年。

10.李新宇:《愧对鲁迅》,上海三联出版社,2004年。

11.莫言:《红高粱》,选自小说集《民间音乐》,春风文艺出版社,2004年。

12.莫言;
《超越故乡》,选自《会唱歌的墙》,作家出版社,2005年。

13.莫言:《生死疲劳》,作家出版社,2006年版。

14.莫言:我的《丰乳肥臀》,选自《莫言研究资料》,扬扬编,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6.程德培:《被记忆缠绕的世界--莫言创作中的章年视角》,选自《莫言研究资料》,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年。

17.连科:长篇小说《风雅颂》,2008年。

18.莫言:《丰乳肥臀解》,载《光明日报》1995年11月22日。

19.谢有顺:《当死亡比活着更困难》,载《当代作家评论》2001年第5期。

20.洪治纲:《刑场背后的历史》,载《南方文坛》2001年第6期。

21.李敬泽:《莫言与中国精神》,载《小说评论》2003年第l期。

22.张清华:《叙述的极限》,载《当代作家评论》,2003年第2期。

 宜顺论文网>

【篇三】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阅读下面一篇现代文,完成15~17题。(15分)

马  语

莫 言

像一把粗大的鬃毛刷子在脸上拂过来拂过去,使我从睡梦中醒来。眼前晃动着一个巍然的大影子,宛如一堵厚重的黑墙。一股熟悉的气味令我怦然心动。我猛然惊醒,身后的现代生活背景悄然退去,阳光灿烂,照耀着三十多年前那堵枯黄的土墙。墙头上枯草瑟瑟,一只羽毛灿烂的公鸡站在上边引吭高歌,墙前有一个倾颓的麦草垛,一群母鸡在散草中刨食。还有一群牛在墙前的柱子上拴着,都垂着头反刍,看样子好像是在沉思默想。弯曲的木柱子上沾满了牛毛,土墙上涂满了牛屎。我坐在草垛前,伸手就可触摸到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到那些牛。我没有摸鸡也没有摸牛,我仰脸望着它——亲密的朋友——那匹黑色的、心事重重的、屁股上烙着“Z99”字样的、盲目的、据说是从野战军里退役下来的、现在为生产队驾辕的、以力大无穷任劳任怨闻名乡里的老马。

“马,原来是你啊!”我从草垛边上一跃而起,双臂抱住了它粗壮的脖子。我心潮起伏,泪珠在它光滑的皮上滚动。它耸耸削竹般的耳朵,用饱经沧桑的口气说:“别这样,年轻人,别这样,我不喜欢这样子,没有必要这样子。好好地坐着,听我跟你说话。”它晃了一下脖子,我的身体就轻如鸿毛般地脱离了地面,然后就跌坐在麦草垛边,伸手就可触摸那些鸡,稍稍一探身就可以触摸那些牛。

修长的四肢、瓦蓝的四蹄、蓬松的华尾、紧闭着的不知道什么原因盲了的双目。于是,若干的情景就恍然如在眼前了。

我曾经多次揪它的尾毛做琴弓,它默默肃立,犹如一堵墙。我多少次坐在它宽阔平坦的背上看小人书,它一动也不动,好像一艘搁浅了的船。我多少次对邻村的小孩子炫耀它,编造它的光荣的历史,说它曾经驮着兵团司令冲锋陷阵,立过赫赫战功,它一声不吭,好像一块没有温度的铁。我多少次向村里的老人请教,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没人告诉我。我多少次抚摸着它的脖子问,亲爱的马,你的眼睛是怎么瞎的,是炮弹皮子崩瞎的吗?是害红眼病弄瞎的吗?是老鹰啄瞎的?——任我千遍万遍地问,它不回答。

“我现在回答你。”马说。马说话时柔软的嘴唇笨拙地翻动着,不时地显露出被谷草磨损了的雪白的大牙。它的声音十分沉闷,仿佛通过一个曲折漫长的管道传递过来的。这样的声音令我痴迷,令我陶醉,令我惊悚,令我如闻天籁,不敢不认真听讲。

马说:“日本有一个著名的关于眼睛的故事。琴女春琴被人毁容盲目后,她的徒弟也是她的情人佐助,便自己刺瞎了眼睛。还有一个古老的故事,俄狄浦斯得知自己杀父娶母之后,悔恨交加,自毁了双目。你们村子里的马文才,舍不下新婚的媳妇,为了逃避兵役,用石灰点瞎了双目。这说明,世界上有一类盲目者,为了逃避,为了占有,为了完美,为了惩罚,是心甘情愿自己把自己弄瞎了的。当然,你最想知道的,是我为什么瞎了眼睛……”马沉吟着,这个话题勾起了它无限辛酸的往事

马说:“几十年前,我的确是一匹军马,我屁股上的烙印就是证明。我的主人是一个英武的军官。他不仅相貌出众,而且还满腹韬略。我对他一往情深,如同恋人。有一天,他竟然让一个散发着刺鼻脂粉气息的女人骑在我的背上。我心中恼怒,精力分散,穿越树林时,撞在了树上,把那个女人掀了下来。军官用皮鞭抽打我,骂我‘你这匹瞎马!’……从此,我决定再也不睁开我的眼睛……”

“原来你是装瞎!”我从麦草垛前一跃而起。

“不,我瞎了……”马说着,掉转身,向着那漫漫无尽的黑暗的道路,义无反顾地走去。

15.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本文以“我”与马的重逢为线索,主要描写了两个场面:一是久别重逢时的情景,一是重逢后马的自述。

B.小说以马开口向人倾诉这一荒诞手法写“我”和马重逢,写人与马的情感交流,蕴含着深刻哲理,给人以启示。

C.小说通过写马对主人“一往情深”而主人却因女人被摔而打马、骂马,谴责了那些背信弃义不顾友情的人。

D.小说巧设悬念,反复渲染“我”“想了解它的历史,尤其想知道它是怎样瞎的”,有效地增强了作品的吸引力。

E.马是装瞎的,可文章结尾说“不,我瞎了……”,这里写出了马因一件小事败坏了自己之后的沉痛懊悔。

16.小说多处描写了马的形象,同时也描写了鸡和牛,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7.马因为主人的一句谩骂,就自己后半生“装瞎”。你认为它这样做值得吗?请依据文本加以探究。(6分)

 莫言《我的梦想》阅读答案

我的梦想
莫言
  ①最早发现我有一点文学才能的,是一个姓张的高个子老师。他教我们语文,是我们的班主任。他的脸上有很多粉刺,眼睛很大,脖子很长,很凶。他一瞪眼,我就想小便。有一次他在课堂上训我,我不知不觉中竟尿在教室里。他很生气,骂道:“你这熊孩子,怎么能随地小便呢?”我哭着说:“老师,我不是故意的……”

 ②大约8岁的时候,我在村里小学读三年级,因为生活的自理能力很差,加之上学时年龄较小,母亲给我缝的还是开裆裤。为此,常遭到同学的嘲笑。张老师到我家去做家访,建议母亲给我缝上裤裆。我母亲不太情愿地接受了他的建议。缝上裤裆后,因为经常把腰带结成死疙瘩,出了不少笑话。后来,大哥把一条牙环坏了的洋腰带送我,结果出丑更多。一是,六一儿童节在全校大会上背诵课文时掉了裤子,引得众人大哗;
二是,我到办公室去给张老师送作业,那个与张老师坐对面的姓尚的女老师非要我跟她打乒乓球,一打,裤子就掉了……
  ③在我短暂的学校生活中,腰带和裤裆始终是个恼人的问题。大概是上四年级的时候,我写了一篇关于五一劳动节学校开运动会的作文,张老师大为赞赏。后来,我又写了许多作文,都被老师拿到课堂上念,有的还抄到学校的黑板报上,有一篇还被附近的中学拿去当作范文学习。有了这样的成绩,我的腰带和裤裆问题也就变成了一个可爱的问题。

  ④后来我当了兵,提了干,探家时偶翻箱子,翻出了四年级时的作文簿,那上边有张老师用红笔写下的大段批语,很是感人。因为文革,我与张老师闹翻了脸。我被开除回家,碰到张老师就低头躲过,心里冷若冰霜。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那本作文簿被我的侄子擦了屁股,如果保留下来,没准还能被将来的什么馆收购了去呢。

⑤11岁时,我辍学当了放牛娃后,经常会忆起作文的辉煌。村里有一个被遣返回家劳改的“右派”,他是山东师范学院中文系的毕业生,当过中学语文教师。我们是一个生产队,经常在一起劳动。他给我灌输了许多关于作家和小说的知识。什么神童作家初中的作文就被选进了高中教材啦,什么作家下乡自带高级水啦,什么作家读高中时就攒了稿费三万元啦,什么有一个大麻子作家坐在火车上见到他的情人在铁道边上行走,就奋不顾身地跳下去,结果把腿摔断了……他帮我编织着作家梦。

⑥我问他:“叔,只要能写出一本书,是不是就不用放牛了?”

  ⑦他说:“岂止是不用放牛!”然后,他就给我讲了丁玲的“一本书主义”,讲了那些名作家一天三顿吃饺子的事。大概从那时起,我就梦想着当一个作家了。别的不说,那一天三顿吃饺子,实在是太诱人了。

  ⑧1973年, 18岁的我就跟着村里人去昌邑县挖胶莱河。冰天雪地,三个县的几十万民工集合在一起,人山人海,红旗猎猎,指挥部的高音喇叭一遍遍播放着湖南民歌《浏阳河》,那情那景真让我感到心潮澎湃。夜里,躺在地窖子里,就想写小说。

  ⑨挖完河回家,脸上脱去一层皮,自觉有点脱胎换骨的意思。跟母亲要了五毛钱,去供销社买了一瓶墨水,一个笔记本,趴在炕上,就开始写。书名就叫《胶莱河畔》。第一行字是黑体,引用毛泽东的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第一章的回目也紧跟着有了:元宵节支部开大会,老地主阴谋断马腿。故事是这样的:元宵节那天早晨,民兵连长赵红卫吃了两个地瓜,喝了两碗红黏粥,匆匆忙忙去大队部开会,研究挖胶莱河的问题。老支书宣布开会,首先学毛主席语录,然后传达公社革委关于挖河的决定。那部小说写了不到一章就扔下了,原因早已记不清。如果说我的小说处女作,这篇应该是。莫言《我的梦想》阅读答案

 

  ⑩1978年,我23岁,参军入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战士。当了兵,吃饱了穿暖了,作家梦就愈做愈猖狂。我在黄县站岗时,写了一篇《妈妈的故事》,写一个地主的女儿(妈妈)爱上了八路军的武工队长,离家出走,最后带着队伍杀回来,打死了自己当汉奸的爹,但文革中“妈妈”却因为家庭出身为地主,被斗而死。这篇小说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天天盼着稿费来了买手表时,稿子却被退了回来。后来又写了一个话剧《离婚》,写与“四人帮”斗争的事,又寄给《解放军文艺》。当我盼望着稿费来了买块手表时,稿子又被退了回来。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信的大意是:刊物版面有限,像这样的大型话剧,最好能寄给出版社或是剧院。信的落款处还盖上了一个鲜红的公章。我把这封信给教导员看了,他拍着我的肩膀说:“行啊,小伙子,折腾得解放军文艺社都不敢发表了!”我至今也不知道他是讽刺我还是夸奖我。

11后来,我调到保定,为了解决提干问题,当了政治教员。因基础太差,只好天天死背教科书。文学的事就暂时放下了。一年后,把那几本教材背熟溜了,上课不用拿讲稿了,文学梦便死灰复燃。我写了许多,专找那些地区级的小刊物投寄。终于,1981年秋天,我的小说《春夜雨霏霏》在保定市的《莲池》发表了。
                                      (《读者》杂志2011年第16期)

1.作者为了实现自己的写作梦想坚持创作,从不懈怠。请你简要概括作者18岁、23岁时创作的经历。(4分)

(1)18岁时 。

(2)23岁时  。

2.本文突出的写作特点是巧用年龄阶段组织材料。你觉得这种方法巧在哪里?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回答。(4分)

 

 

3.结合文章第④段中“重读那些批语,心中感慨很多”, 说一说当时作者具体有哪些感慨?(4分)

 

 

4.文章第⑩段中“但这次文艺社的编辑用钢笔给我写了退稿信,那潇洒的字体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摇头摆尾”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莫言是一位非常讲究语言艺术的作家,他在语言表达上追求淡淡的幽默。请你从文中找出一句来进行简要赏析。(4分)

【篇四】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的小说

《八月的思念》原文:
金色的秋天如期而至,不知不觉中,心里开始注入了清凉的气息,凝望窗外,苍松翠竹,层林尽染,叠翠流金,瓜果飘香。金秋时节的菊花却没有萎靡,在秋天的大地上荡起了拉丁舞,和着微风的歌镶入了梵高的画框。
月儿慢慢地升起,院中蝈蝈的鸣声慢慢沉默,夜也在狗吠声中慢慢沉了。一股清风卷帘而入,吹掀了刚写好的稿子,那未干个墨汁香熏了整个小屋,秋风晃动了墙上的那副庄严的照片,荡起了我的思念。那照片里的正是我的奶奶,干瘦如柴枝的身躯,慈爱的脸庞,眼角里还有一丝笑容,可是这个真实脸旁和笑容却在去年的秋天消失了,永远的消失了。去年,金黄色的岁月带走了她,只留下这张破旧的遗像。“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儿总是会在阴缺后晴朗日的子夜空化作玉盘,可是,奶奶却永远的走了,再也回不来了。您纵然骑鹤西去,留下的我如同卖火柴的小女孩,在月光下残吟,但我知道你还是舍不得您的孙儿的,只是您要我自立自强吧的生活,对吗,奶奶?
八月的桂花香飘万里,院子里的那些桂花又开了,这是您最喜爱的花,你说它是最纯洁的,就像天空那悬挂的玉盘。不曾忘,儿时的那些清秋夜晚,天高气爽月通明,把小院照的如同白天一般,桂花绚丽地绽满枝头,扑鼻的香让蜜蜂也忘了归家。晚饭过后,您便会挪一个小登在院里,把我抱在怀中,给我讲那嫦娥的故事。“从前,有个女子叫做嫦娥,她因为偷吃了仙丹……”。可是,我总是喜欢在中途打岔:“奶奶,嫦娥喜欢上天蓬元帅了吧,电视里嫦娥都被他感动了”您总会拍着我的脑袋,那时候嫦娥不知道天蓬的,傻孩子。你在继续你的故事,而我没趣的在你的怀里躺着,慢慢地就睡着了。
今夜的风,可是传递你对我思念的寄语?为何风中夹着你的气息,在那桌上又呈上了你亲手酿下的桂花酒,这一刻你是在和吴刚评酒吗?奶奶,说到吴刚,你知道他为何砍不断那月桂树吗?你看看那树下的不是有个孩子在沉思吗,那是我在思念你啊。秋风依旧的吹着,香甜可口的月饼已上桌,但总得少点什么,缺的应该是你的唠叨和絮语吧!
您在的时候,我总是嫌你烦,不知道您在我身上是多么地用心啊,不知道您是多么的爱我。还记得我第一次离开家时,你到车站送我,风凛冽的吹,吹乱了您的白发,我让你别送了,冷就早点回去,你说你没事,把我送进了车站。“才呀,天气冷拉要多穿衣服哦,才呀,去那边想吃奶奶做的腊肠就打电话回来哦,才呀,……”车缓缓的走了,您却一个人在还未亮的车站蜷缩了,我不知道你还带着胃病,从那天后就一直难受,吃的特别少,身体越来越弱了。
去年的中秋,因为漂泊异乡,没能回家团聚。一个意外的电话响起,那头传来了爸爸急促的声音,说你病的严重,问我要不要回家,我当时忙于考试抽不开身,就摇头说过几天看看吧!没想到,当中秋的圆月亮得通明,亮得耀眼时,奶奶您却走了,和嫦娥一道走

了。想不到车站是你对我的最后一次唠叨,想不到那是最后一次见你了。当我赶回家时,只赶上那黑色的葬礼,您微笑的脸庞随着凋零的桂花瓣飘远了,只剩下一棵孤独的桂树,树下一个孤独的孩子,等候明年,等候明年的中秋,希望您能和嫦娥一道来哦。今年的中秋又到了,月圆了,桂花香了,我在桂树下思念您。有关莫言语录推荐:
1和爱的人吵架,和陌生人讲心里话。
2当笔下肆意挥洒的心情化为文字,我将用它记录永生。
3月光下,我用繁冗拖沓的文字祭奠我的青春,纪念我死去的友情和迟到的爱情。4生不对,死不起。
5在年生里。我们因无知荒唐而美丽。
6祈求天地放过一双恋人,怕发生的永远别发生。7一个人只要不再想要,就什么都可以放下。8我赢了所有人,但却输掉了你。
9等待……也许并不容易;伤害……却轻而易举。10痛过之后就不会觉得痛了,有的只会是一颗冷漠的心。11不要骗我,你知道即使你的谎话我都会相信。12爱那么短,遗忘那么长。13你不过是仗着我喜欢你。14童话已经结束,遗忘就是幸福。15最初不相识,最终不相认。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推荐访问:乡土 小说 莫言是 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是乡土小说吗 莫言的乡土小说主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