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相传,承前启后(精选文档)

时间:2022-08-07 15:3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薪火相传,承前启后(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

薪火相传,承前启后(精选文档)

 

 薪火相传, 承前启后

  摘要:

 常州词派在从学人词派向文人词派的转变过程中, 宋翔凤起的中继作用更大。

 他在继承张惠言以“比兴寄托” 为核心的词学思想基础上, 对其作了一定程度的修正和发展, 由读词时挖掘“微言大义” 转向作词时抒发感情。

 其《浮溪精舍词》 很好地体现了他的词论主张, 感物伤时,寄托遥深。

 关键词:

 宋翔凤 常州词派 传承作用 浮溪精舍词

 清代为词的中兴时期, 这一时期词学大盛。

 常州词派是继阳羡词派、浙西词派后出现在嘉道年间的又一词派, 其创始人为张惠言, 后又经过周济、 谭献、 陈廷焯等人的发扬光大, 成为晚清、 民国时期最大的词学流派。一般论者提及张惠言和周济较多, 以为二人是一种传承和发展关系, 共同创建了常州词派的词学理论框架。

 近几年来, 学界已经开始注意到董士锡在其间所起的某种连接作用。

 但同时我们还忽略了 另一个连接人物――宋翔凤的存在。

 事实上, 在学人词派向文人词派的转变过程中, 宋翔凤所起承前启后的中继作用更大, 也更明显。

  一、 师从张氏, 能引申其旨而博其趣

 宋翔凤是常州学派创始人庄存与外孙、 庄述祖外甥, 随母归宁期间,从其舅庄述祖受业, 遂通庄氏常州学派一脉之学。

 因而, 学术史上通常与刘逢禄一起被认为是常州学派第二代代表人物。

 词学上, 跟随常州词派开派者张惠言学词, 词作、 词话均受其影响, 但宋翔凤能不拘师说, 于常州

 派之词学有所拓展。

 词学论著有词集《浮溪精舍词》 三种, 并撰有词话《乐府余论》 等。

  宋翔凤一度从张惠言学“古今文法”, 遂有师生之谊。

 在常州词派诞生之初, 以张惠言为核心聚集了许多重要的成员, 在群体内部, 存在着互相切磋讨论的良好氛围, 虽然他们研咏议论的主要内容是“庄述祖珍艺、庄献可大久, 张惠言皋文……, 先生与之为友, 商榷经义古文”, 但是,他们也时常涉及到对词之艺术特质的探讨。

 李兆洛《朱橘亭词稿序》 谈到宋翔凤与汪全德的词学成就时, 曾说:

 “此两君者之所言皆能引申皋文之旨而博其趣。”

  受张惠言解词观念的影响, 宋翔凤评词时也注重“微言大义” 的发挥,但有时着眼点会有所不同。

 另外, 宋翔凤曾师事著名朴学家段玉裁, 不避古文经学, 这种注重考据的“实事求是” 的治学观念在宋翔凤的词学中也有鲜明的体现。

 如上他在论及张孝祥与辛弃疾词的义理寓意时, 与《词选》中的简短批点不一样的是, 能结合时代背景及词人的经历, 层层分析得出结论。

 这种解读相对于张惠言的点评而言应当更有说服力, 但尽管如此还是难免有牵强附会之嫌。

 但是, 对一些不能下定论的词学考证, 他只是做出初步的判断, 并无牵强的结论, 其中足可见其考证的精审的科学态度。

  二、《浮溪精舍词》:

 感物伤时, 寄托遥深

 张惠言以解经之法解词, 着眼于从前人词中挖掘“微言大义”, 其词论有很大的局限和缺陷, 这与他以经学家治词有关。

 而且, 张惠言从事创作实践的时间短, 词作仅留下四十六首。

 可以说, 张惠言对词真正是“余力及之”, 是重在读词; 宋翔凤半为学者, 半为词家, 他重在写词, 虽然

 治学思路也对治词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但他主要将词作为抒发个人感慨的一种载体, 着眼于在词中寄托自己的身世之感。

  张惠言重在读词, 着眼于从前人词中挖掘“微言大义”, 另外张惠言在自已的创作中虽也讲究“穷比兴之体类, 宅章句于性情”, 但在理论倡导中却较少提到自己创作中的寄托性情。

 相比之下, 宋翔凤尽管也是强调“比兴寄托”, 但其立脚点却重在词作家当前的创作, 着眼于在词作中寄托作者自己的真实感受, 也就是更注重于词的抒情功能。

 而心中之情的抒发则借助于自然界中的春花秋月而出之, 讲究“言在此意在彼” 之妙。

  因此, 着眼点不同, 努力的方向也就不同。

 从现存词作来看, 宋翔凤著有词集《浮溪精舍词》 三种, 包括《香草词》、《洞箫词》 和《碧云?词》。陈乃乾的《清名家词》 辑录其词 280 多首, 远远超过了张惠言词作数量,就是在常州词派作家中创作数量也是可观的。

 其漂泊之动荡、 人事之困扰、生活之艰辛, 加以岁月如梭, 久困小官之郁郁不得志之感, 借助比兴寄托之法, 曲曲表达。

 其《高阳台次龚定庵韵》 云:

  “尊前莫唱伤心曲, 有年时、 种种无?。

 怕蹉跎, 冷到琼花, 咽到琼箫。

 休憎一水盈盈隔, 唤兰舟渡去, 瑶想全抛。

 如此相逢, 泪斑总渍冰绡。消愁说是杯中酒, 为愁多、 酒也难消。”

  宋翔凤的这首《高阳台》 乃是次龚自珍词韵之作, 但词境之浑融又胜之。

 嘉庆二十四年(1819), 龚自珍曾从常州学派代表人物刘逢禄学《公羊春秋》, 并在京结识宋翔凤。

 宋翔凤曾随段玉裁学古文经学, 段又是龚自珍之外祖父。

 有了 这样深厚的渊源关系, 二人相识之后即声气相求, 龚自珍曾赠诗给对方表明自己由衷的赞赏之情:

 “游山五岳东道主, 拥书百

 城南面王。

 万人丛中一握手, 使我衣袖三年香。”( 《投宋于庭翔凤》)

 其中“游山五岳东道主” 一句道出了宋翔凤一生四处漂泊的生活。

 从词面上看,这首词的意旨也是表诉离愁别绪, 但因受常州派讲求比兴寄托的影响, 于倾吐离愁别绪之外, 或另有寄托, 也未可知。

  前人论词, 向重词心与词境两方面, 这首词在此也有可注意之处。

 在词心方面, 善写细微的心境, 上片的厌春心理, 下片对佳人的想象, 全围绕别情来写, 但又不即不离。

 二是词境幽美, 意象迷离, 诸如“云叠”、“风牵”、“尊前”、“琼花”、“琼箫”、“兰舟”、“冰绡”、“玉颊”、“红潮”, 这些凄美的意象, 与作者所摹写的离愁别绪非常契合, 达到了词心及词境的合一。

  除此之外, 咏物词的数量也不少。

 咏物词本有比兴寄托之写作特点,这与常州词派论词重“比兴寄托” 暗合。

 宋翔凤的咏物词也具有此特点。其《兰陵王秋柳》 云:

  “西风急, 吹?枝枝叶叶。

 丝丝意、 难信飘零, 犹挽柔条暮天接。

 红楼倚城堞。

 还隔。

 乱云重叠。

 几行远、 只在长堤, 结尽凄凉送兰辑。

 行来旧原隰。

 记经雨经烟, 离思先挹。

 霜华得三分泾。

 已不是荑手, 空他眉睫。重重望去那安帖。

 笛寒未宜?。

 桃颊久无靥。

 更轻薄飞絮, ?教收拾, 棉衣取次开箱箧。”

  《兰陵王》 词自周邦彦“柳阴直” 一阕盛传于世以来, 后人难乎为继。全词分为三叠。

 第一叠写眼前实景, 词人于长堤上见柳而感叹, 秋柳之飘零正如人之漂泊; 年年岁岁, 岁岁年年, 长堤上的秋柳见证了 多少离愁别恨。

 第二叠由上承接而来, 写种种感触和想象。

 第三叠进一步缘情布景,

 写轻盈浮荡的飞絮, 又有漂泊无依的意蕴; 接着写别后梦里梦外的思念,哀婉惆怅。

  在宋翔凤的《浮溪精舍词》 中, 佳作颇多, 以上仅是管中窥豹。

 然也不难发现, 宋翔凤既继承张惠言的词学思想, 在手法上强调比兴寄托, 又有所变化, 在内容上除挖掘“微言大义” 之外, 强调抒发个人的情感, 力主用词来寄托自己的难言之痛, 身世之感。

 因而, 奠定宋翔凤在常州词派中不可忽视之地位的, 正是其羽翼张惠言, 力播学风之际, 还勉力修正了张惠言的论词主张, 于常州词派的推拓展帜, 多有建树。

  参考文献:

  [1] 朱惠国. 论宋翔凤词学思想及其意义[J].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

 81.

  [2](清)

 吴德旋. 恽子居先生行状[J]. 大云山房文稿[M]. 四部备要本.

推荐访问:薪火相传,承前启后 薪火 承前启后 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