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健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实录(完整)

时间:2022-08-13 09:55:06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仁健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实录(完整),供大家参考。

仁健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实录(完整)

 

 中农办主任陈锡文、 副主任唐仁健解读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实录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2013 年 2 月 1 日举行新闻发布会, 请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和副主任唐仁健解读 2013 年中央一号文件。

 以下为中国网直播的发布会文字实录:

 郭卫民(国务院新闻办新闻局局长):

 女士们、 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欢迎大家出席今天的发布会。《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于昨天正式发布了, 今天我们很高兴请来了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陈锡文先生来向大家介绍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有关情况, 并回答记者的提问。

 这是陈主任第十次中央发布一号文件以后出席国新办的发布会, 向大家做有关解读。

 出席今天发布会的还有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唐仁健先生。

 下面先请陈锡文主任做介绍。

 陈锡文(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 办公室主任):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国新办为我们举办新闻发布会, 也非常感谢媒体的朋友参加这个发布会。

 像郭司长讲的那样, 中共中央一号文件昨天已经授权新华社全文公布了, 这个文件是党的十八大以后的中共中央第一个文件, 也是新世纪以来中共中央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第十个一号文件, 文件大家已经看过了, 我在这儿简单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个文件的背景和最基本的内容。

 从文件的背景情况看, 大家都了解到, 党的十六大以来, 我国农业发展很快,农村的面貌变化很大, 农民得到的实惠很多。

 很突出的标志几个方面:

 一是粮食的产量连续九年获得了丰收。农民的收入连续九年较快增长。二是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在工业化、 信息化、 城镇化不断推进的背景下, 农村人口开始大规模转移,农村劳动力大量转入到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 使得农村也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农业经营体系也在不断创新。

 广大农户开始认识到科技和投资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作用, 积极提高经营的集约化程度, 更多地采用先进技术。

 与之同时, 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专业大户、 农民合作社、 农业产业化经营等新型经营主体得到较快发展。

 按照新的扶贫标准, 我国有 1. 2 亿贫困人口。

 中央决定将集中连片贫困地区作为下一步“扶贫攻坚” 的主战场。

 一年多以来, 规划方案正在积极地落实当中。

  第三个方面是农村的社会事业得到了更快的发展, 农村的社会管理在进一步创新。

 总的来看, 过去十年农村的水、 电、 路、 气建设及危旧房改造都有了非常明显的进展。

 基本社会保障制度在农村已经实现了全面覆盖。

 比如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惠及 8 亿多人。

 现在有 5 千多万农民获得了最低生活补助。

 新型农村社会保险养老制度去年在农村地区也实现全覆盖。

 这些十年、 八年前不敢想象的事情, 现在基本实现了。

 当然制度的建立和水平上与城镇比还有一定差距, 随着国力的增强, 基本公共服务的城乡 均等化将取得更大进展。

 刚才讲了, 这是第十个一号文件出台的背景, 一方面是形势好的方面。

 另外我们也面临很多新的挑战和问题, 主要是三个大的方面:

 一、 今后八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从中国的国情看,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 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所以必须加快农村的发展, 加快农民的富裕。

 二、 刚才讲到 2. 6 亿多青壮年劳动力到城镇和非农产业就业之后, 对农业的

 生产经营带来了新的挑战。

 就是最近这几年大家提到的, 将来谁来种地, 怎么种地, 这是一个现实的挑战。

 另外一方面, 由于农村人口大规模流动, 现在有 2. 6 亿万农民进入了城镇和二三产业就业, 对农村的社会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人口流出的农村地区村庄出现了“空村化” 现象, 人口流入的地区的人口数量大量增加, 在有的地方出现了外来农民多于当地人口的现象, 这些都对农村社会管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

 三、 2012 年的粮食总产量达到 11791 亿斤。

 但由于人口增加,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农村劳动力大量进城的消费结构的变化, 农产品需求的增长更快一些。这两年, 不少农产品进口数量在增加。

 要想建成全面的小康社会, 保证粮食及其他重要农产品不出问题, 需要我们加快建设现代农业。

 要加快现代农业建设, 除了从资金、 技术、 物资装备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非常重要的是在创新经营农业体系方面下功夫, 激活农村和农民自身的活力。

 下面, 我和我的同事唐仁健同志愿意回答大家的问题。

 郭卫民:

 谢谢。

 下面请大家提问。

 中央电视台记者:

 请问陈主任, 在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问题, 其中就有流转土地的问题, 为什么明确要求不提倡、 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外撤并村庄, 建设大规模的农民集中居住区, 不得强制农民搬迁和上楼居住?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来, 新增加的农业补贴要向专业大户、 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倾斜, 请问今年中央财政对 “三农”的投入是否会继续超过一万亿元?向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倾斜的具体政策有没有出台?谢谢。

 陈锡文:

 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规模流动, 农村的土地流转不可避免, 因为有的家庭主要劳动力外出了, 有的家庭甚至举家外出了, 土地可以流转给别人使用。

 但这里讲的主要是耕地, 是农地, 是从事农业生产的土地。

 你刚才讲到的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和建设大规模农民集中居住区的问题实际更多涉及到农村的建设用地。

 随着农村人口的减少, 有一部分村庄空心化了, 居住不方便, 提供公共服务也不方便, 有的地方就开始进行拆并。

 但很多地方之所以积极推行村庄拆并, 主要的目的是增加城市建设用地。

 这些做法到底符合不符合法律, 符合不符合未来的方向, 还在探讨之中。

 这次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不提倡、 不鼓励在城镇规划区以外拆并村庄, 建设大规模的农民居住区”。

 为什么这么提?主要基于这么几个方面, 一是农村的主要产业仍然还是农业, 但拆并村庄以后, 生产上还不如过去方便, 也没有解决农民的扩大就业问题。

 所以在很多建了新村的地方能看到, 青壮年劳动力仍然到外地打工, 新村仍然是空村, 村里仍然是留守老人、 留守妇女、 留守儿童。

 二是不少地方的村庄的拆迁和合并, 并不符合农民的意愿。

 在城镇规划区以外, 实际上很多地方迟早会变成城镇的一部分, 如果符合条件, 早一两年晚一两年, 只要农民有这个意愿就都可以, 所以文件特别强调村庄的拆并、 农民的迁移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 不能强迫拆并。

 第二个问题, 大家都知道从 2004 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对农业生产进行直接补贴, 当时提的是三项补贴, 叫种粮补贴、 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 后来增加了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综合补贴。对农民的直接补贴, 是一项长期的制度和政策。已经补给农民的, 要继续补给他。

 新增的部分, 要更多地提供给专业大户、 家庭

 农场、 农民合作社、 新型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以鼓励和支持他们的发展。

 路透社记者:

 第一个问题, 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的工作你们需要五年时间基本完成, 这个工作是很难的, 我想问一下最大的挑战在什么地方?你们中央政府要投资多少钱完成这个任务?第二个问题, 进口农产品去年是破记录的, 现在有政策要提高国内的价格, 很多人说这个市场现在有问题, 因为进口的价格比较便宜。

 请问中国今年会限制进口吗?会调整进口制度吗?谢谢。

 陈锡文: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当前农村相当关注的, 这次文件提出, 要用五年时间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

 我们实行家庭承包经营制度, 从 70年代末开始到现在有 30 多年了。说 1984 年先提出来承包期 15 年不变。到了 1993年又提出 15 年到期之后再延长 30 年不变, 就是 45 年不变, 现在已经包了 30多年。

 在 2008 年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中提出“现有承包关系要保持不变并长期稳定”。

 为了 切实保障农民的权益, 有必要对农民承包的土地进行全面的确权登记颁证, 以提供更好的法律依据。

 这项工作是涉及面很广、 工作量非常大, 农业部门从前年开始就在推进这项工作的试验。

 就是说已经进行了两年的试验了。

 对于它所要支付的成本, 也已经做到比较有数了。

 从目前的情况看, 由于技术在不断进步, 每亩地的成本为 8—10 元。

 地方政府要安排预算, 中央政府也要提供支持。

 第二个问题讲到进口, 2012 年的进口, 特别是粮食的进口数量, 确实是创了历史新高。

 如果把大豆算在粮食里面, 进口的粮食突破了 7 千万吨。

 进口的谷物和谷物粉接近 1400 万吨, 进口大豆 5838 万吨, 合在一起是 7000 多万吨。

 大豆的数量这几年进口都在 5 千万吨以上, 略有增加。

 今年进口比较多, 引起大家关注的主要是谷物和谷物粉。

 去年进口多, 最主要的是价格问题, 有一些产品国际市场价格比较低, 从这个角度去看适当进口对国内有利, 所以进口会增加。

 第二个情况就是大米。

 去年进口 200 多万吨, 增加较多。

 但我们国家整个稻谷的产量接近 2 亿吨, 所以进口大米和国产大米相比连 2%都不到, 比重是很低的。

 为什么进口?广东、 广西进口大米的价格只相当于我们国内价格水平的 80%左右, 所以进口有所增加。

 作为一个世界上人口最大、 消耗量最多的国家, 保持比较高的自给率, 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也是对全球粮食安全应该做的贡献。

 但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适当地进口一些国内短缺的产品, 利于稳定国内的价格, 对于进出口双方都是有利的, 因此应当更多利用好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两个市场。

 证券时报记者:

 我有三个问题:

 第一, 一号文件中特别强调要提升食品安全水平, 但是在目前以农户为生产经营主体的机制下, 怎么对相关药品的使用进行监管?我觉得这是比较难实现的, 这个矛盾怎么解决?第二, 文件中强调要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的活力, 但是目前农户是没有抵押品进行融资, 所以说很难和金融结合起来。

 农户贷款难的问题使农业经营缺乏活力,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第三, 在目前家庭联产承包体制下, 如何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 商品化和规模化, 分散农户经营和标准化、 市场化和规模化是有矛盾的, 这个矛盾如何解决?谢谢。

 陈锡文:

 食品安全关系到人民的健康、 社会的稳定, 是重大的民生问题, 党中央、 国务院对此一直高度重视。

 你刚才讲到的这个问题是很现实的问题, 在现阶段, 中

 国的农业大部分还处在家庭分散经营的背景下, 这也不是一蹴而就、 短时期就能改变的。

 在相当一段时间内, 农业经营以小规模家庭经营为主, 是一个现实状况,很难去改变。

 怎么去加强监管?这就提到了农业标准化问题。

 给食品安全带来影响的往往是在投入品方面出了问题, 最重要的是从源头抓起, 并进行全程监管和控制, 让各个主体负起责任来。

 同时, 要对农民进行科学普及的教育。

 用药不合理, 个别的农户可能出于纯粹的利益目的, 但更多的农民还是缺乏科学常识,不知道哪些是不能用的, 用了会有什么后果。

 比如说前些日子媒体报道很多的速生鸡的事件, 其实是说了两件事:

 一是讲速生鸡 45 天出栏的鸡能吃吗?二是讲鸡的饲养过程中用了抗生素, 所以给人带来了危害。

 我觉得第一个问题, 从我自己的感觉来看, 不仅是对农民要科普, 可能对媒体也要科普。

 白羽肉鸡 45 天出栏是正常的, 这是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

 但是用抗生素的事情对不对呢?合理用药是正常的, 关键的问题是要科学用药, 遵守用药量、 休药期等规定。

 第二个问题是贷款问题。《担保法》 中规定, 农民的承包土地、 农民的住房是不能用于抵押的。

 至于对不对, 还可以进一步研究。

 没有抵押物就不贷款, 并不符合发展农村金融的要求。

 并不是世界上所有的金融形式都需要抵押物, 比如现在积极推行的小额贷款就是如此。

 现在平均每一笔发放的小额贷款达到 8 万块钱, 这是不要抵押物的。

 关键是这里有一个金融体系、 金融机构自身怎么转变观念、 改进工作和服务, 更好地为农民服务的问题。

 从世界各国成功的经验来看也可以看到, 在农村除了发展商业金融外, 还必须大力发展政策性、 合作性金融。

 这些金融都可能和商业金融有不同的规则, 并不是没有抵押物就不贷款。

 下一步的金融改革还面临着很大的问题, 一方面农村的商业金融怎么能够承担起社会责任, 更好地给农民提供服务。

 另外, 一定要研究加快发展政策性金融、 合作性金融的问题, 以形成一个为服务农民的、 完整有效的金融体系。

 家庭经营怎么能够提供标准化、 商业化、 高质量的农产品, 很重要的是依靠各种各样的服务体系。

 如果农业生产性服务体系得到充分发展, 能够为农民提供良种、 采取先进的栽培模式、 实行标准化生产, 也能够提供安全的农产品和食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记者:

 一号文件中提出要探索建立严格的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的准入和监管制度, 我想问一下为什么要探索建立这种制度?目 前有没有相关的细则出台?谢谢。

 陈锡文:

 工商企业进入农业, 一方面已经是个基本事实, 各地都有。

 另外一方面理论界、 实际工作部门也都有不同的看法。

 对工商企业投资农业, 从事产前、 产中和产后服务(如农业生产资料供应服务、 耕种、 机械化收获、 农产品加工增值等)以及开发农村闲置、 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自己没有能力开发的自然资源, 应当鼓励和支持。

 但我们不主张在有限的耕地上工商企业以自己雄厚的资本...

推荐访问:仁健解读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实录 年中 实录 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