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精选文档)

时间:2022-05-31 18:2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精选文档),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精选文档)

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3篇

【篇1】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

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

搞好学校教学管理工作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学校贯彻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主要途径,教学工作的成效,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也直接影响着学校的各项工作质量。而要确保教学质量的提高,管理是关键。就一所学校而言,教学工作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导处的职能作用发挥得如何。那么教导处具有哪些主要职能呢?一般说来,在学校这一系统中,教导处是一个中间层,属执行机构。因此,教导处的首要职能就是必须克服一切困难,不折不扣地执行校长的指令及学校有关会议的决议。而在学校教学部门这一系统中,教导处的职能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一、参谋作用。必须主动为校长室、学校行政办公会议对教育教学工作的决策提供信息,并协助校长室制订教育教学工作实施方案;
二、指挥作用。根据校长室的决策,组织落实教学计划,管理好教和学的全过程;
三、调度作用。协调安排好主要的教学活动和其它相关工作,广泛收集教学工作中的反馈信息,做好及时的调控工作;
四、服务工作。想方设法,从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为教育教学工作创造有利条件。总的说来,教导处的主要职能就是要有效地协助校长室搞好教学管理、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搞好教学管理,当前在广大农村中小学则显得尤为重要。本文拟就农村中小学教导处如何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提高教学管理效益,谈一点粗陋的看法。

一、健全完善规章,严格执行教育法规

 管理与法存在着本质上的联系,没有法,也就没有管理。教学管理工作同样如此。教导处必须牢固树立"法规观念,严格执行教育法规,并根据有关法规,研究定并逐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作到依"法管理",这一点对教导主任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在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导处对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和上级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均应严格执行,尤其应该重视的是必须严格执行国家颁发的教学计划,各科教学大纲,真正作到凡教学计划规定开设的科目,一定要开齐开足,并严格要求和督促每个教师做到在课时上做到不占、不挤、不送。其次,必须严格执行"三表",决不轻易变更。譬如调课,应明确规定:一切调课必须通过教导处,以其下发的调课通知为依据;
一般情况下一步调课需经分管副主任同意;
因重大活动调课,需经主任批准并报校长室同意,否则不予认可。再如,不到期末考试前一周,不得擅自停止文体活动。总之,只有严格执行教育法规,才有可能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

教学工作是一个多序列、多层次、多因素的动态过程,如果没有稳定协调而又充满活力的教学秩序,就难以提高教学质量。良好的教学秩序的形成,又必须依赖于一套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实行制度管理,以克服教学管理工作的随意性,使管理工作向规范化和科学化迈进。在制定制度,实行制度管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一要从学校的传统和实际出发,做到目前师生能做到或经过努力能做到的就提,暂时不能做到的就少提或不提;
二要在实践的过程中予以充实和完善;
三要处理好两个关系,一是处理好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教学管理人员和全体教师都必须牢固树立德育摆首位的思想,要认识到为抓教学质量而抓教学,教学质量是上不去的。思想政治工作一定要领先,只有思想工作做好了,良好的教风、班风和学风形成了,教学质量才可能上去;
离开或放松了思想政治工作,各项规章制度就难以内化为师生的自觉行动。因此,必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想办法卓有成效地开展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二是处理好教学工作与其他工作的关系。体育卫生工作、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必须以教学为主,围绕教学这一中心,结合教学去开展,不能代替、更不能冲击教学工作;
反之,也不能以"教学是中心"为借口,而不重视体育卫生工作和其它活动。

二、搞好教学过程控制提高教学过程质量

教学质量是一个动态的综合性指标,它起初表现为教学过程质量,进而发展为教学成果质量。要提高教学成果质量,首先必须提高教学过程质量。教学工作的个体性、独立性很强,所以,更应加强对教学工作各个环节的指导与检查,以保证教学过程质量的提高。我们觉得在教学过程管理中必须重点抓好四项工作:

(一)抓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渠道,要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关键在于备课。要提高教师的备课质量,教导处应制定教师备课基本要求。如备课必须吃透"两头"(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要求;
所教班级学生的情况),做到"八备(备目的、备重点、备教程、备语言、备板书、备手段、备教具、备作业);
提倡以单元为单位备课(但必须写好分课时教案);
提倡超前备课;
提倡青年教师备详案。为推动教师认真备课,还须实行相应的措施,如集体备课制度、交流、检查、评比教案的制度。

(二)抓课堂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发生的联系很多,但最基本的形式是课堂教学,其它如预习、复习、课外活动等形式,或为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或为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所以决定教学过程质量的好坏是上课。课堂教学管理,首先是教师管理,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做到用人之长,实现最佳组合,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实行循环制,做到中途不轻易变更教师,如无条件循环,则应实行年级过关制。其次,必须制定便于操作的各种课堂教学评估指标和课堂学习规则,以求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第三,要重视创造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气氛,引导学生生动活泼地学。第四,要建立建全听课、评课、定期交流、观摩课堂教学的制度。教导主任应坚持听随堂课,同时应争取做到每学期确定一位教师跟踪听课,听课后应及时与教师交换意见,作出中肯的评价。另一方面要提倡全体教师积极开展互听活动,共同探讨提高45分钟教学效率的路子,相互间取长补短。

(三)抓个别辅导。教学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他们在共同的年龄段中身心发展有一定的普遍性;
但是因为环境、所受教育、自身的实践、主观能动性及先天遗传素质的不同,又决定了学生之间必然存在着个性差异。所以必须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积极性。只有这佯,才能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教导处应组织人力分别对好、中、差三类学生的思想动态、纪律情况、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成绩、个性特长、各科平衡情况等,进行调查统计,并要求各班根据调查情况建立学生学习档案,将其提供给有关任课教师,做到责任到人。任课教师应明确自己所教班级的培优、补差对象,确定具体的目标,采取有效的措施长善救失,并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

(四)抓课外活动。一个良好的教学秩序,应该是充满活力的。要使教学活动充满活力,就必须促进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活动的相互补充。教导处必须将课外教学活动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来抓,开学初就应该认真制定好学教的课外教学活动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同时也应要求各学科根据自身的特点,开展有规律的小型多样的课外活动,活跃教学气氛,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他们的个性,增长他们的才干。应明确要求,每学科都要有相应的兴趣小组,每个教研组每学期组织一次学科知识竞赛,每个年级每学期开展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每班每周开展一次文娱活动,学校每学年举行两次文艺会演、两次运动会。

至于考核和作业,也应严格管理。譬如各科教学均应实行单元或阶段过关检测,各学科除上级教育行攻部门规定的考试外,不得任意增加考试次数。对各科作业要有明确的量的规定和批改要求,反对题海战术;
同时也反对不负责任、撒手不管的态度。

三、重视教学科研管理,向教学科研要质量

加强教学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出路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教导处在日常的教学管理活动中,必须积极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开展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为中心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活动,充分激发广大教师的研究热情,强化他们的研究意识,督导他们的研究行动。只有这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优势和经验才能得以继承和发展,问题和失误才能得到纠正和解决,学校的教学质量才有可能不断提高。就农村中小学页言,教学科研的管理中的注意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组织管理。教研组是学校教学工作的基层单位,其主要任务是组织本学科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总结和交流教学经验,开展教育科学研究。教导处要充分发挥教研组的作用,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教研组开展教学研究活动。首先,必须帮助各教研组明确教学指导思想,确定教研的方向和重点。其次,教导主任要坚持深入各教研组,了解他们的活动情况,参加他们的研究活动,向他们提供外地的教研动态,帮助教研组长分析本学科的教学情况和教研工作,采取相应的措施帮助和支持他们开展工作。设备课组的学校,在加强对教研组领导的同时,还应注意加强对备课组的组织和领导。在此基础上要建立一支各科教学骨干组成的少而精的科研骨干队伍,组织和管理全校的教育科研工作。

(二)以点带面。首先,教导处应从实际出发,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素质教育为主攻方向,确定一两个教育科研课题,组织教学骨干拟定计划,定点实验,定期分析,及时总结。在取得一定的经验后向面上推广。在此基础上,组织教研组长分析每位教师的理论水平、教育能力、专业特长、兴趣爱好等状况,引导他们确定各自的研究方向和课题,使全体教师都能在教学讲究和教育科研方面发挥自己的能力和潜力。从而为全面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其定基础。

(三)领导带头。学校领导率先参与学校教学科研课题的组织研究,是推动学校全面开展教学研究、形成较浓的科学气氛、优化学校教学管理的好办法。教导主任带头参加教育科研,不仅可以用自己的行动影响带动教师投身教育教学研究,更重要的是可以在教育教学研究中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教育科学理论,取得发言权,从而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收集提供信息。为使教育科研工作得以深入持久地开展、教导主任应根据本地区和本校的教研重点,有目的有计划地收集有关信息,并及时提供给教师。同时还可聘请有经验的专家、教师介绍经验,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经验交流会、研讨会,交流学习心得,教研心得,相互促进,共同提高。

四、激励参与意识  实现全员管理

师生是学校管理的对象,也是管理的主体。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不仅校长室、教导处要增强管理意识,而且要激励广大师生的参与意识。作为教学管理机构的教导处中的管理人员更应增强这种意识,并想方设法变少数人的质量检验为全员的质量把关。要创造条件,让全校的师生员工人人关心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人人创造优良的教育教学质量。

首先,要重视教职工积极性的激励。教育实践证明,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的同时,其人格表现也影响着学生个性发展。从教学管理工作效率上看,教师的积极性直接影响着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教导处在进行教学管理中,一方面要深入了解教师的心理需要,及时恰当地满足他们的合理要求,尽可能地为每位教师提供发挥专长的、独立的、挑战性的工作机遇,另一方面,要通过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引导教师确立明确的工作目标,并使之认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目标,以他们的行动在教学工作中探寻达成共同目标的途径。教导处在管理和组织教学时一定要充分发挥民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并及时向校长室反馈,协助校长室作出正确的决策。

其次,要将学生动员到教学管理体系中来。以现代管理的观点来看,学生虽是"加工"对象,但他们是特殊的"原料",因而应该而且也可能参与教学质量管理。当然,这主要是自身的质量管理。这就需要教导处组织教师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决不能放任自流。具体地说, 一、应帮助学生树立主人翁思想,从社会和国家的需要的高度来认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二、要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严谨的学习态度。三、在教学管理活动中要尊重学生的意见,鼓励他们为改进教学工作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创造条件采纳他们的合理建议。

总之,教导处在学校教学管理工作中处于枢纽地位,是搞好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我们在学校管理中必须重视发挥教导处的职能作用,使它真正成为学校系统中的总参谋部、学校教学管理系统中的前沿指挥部。参谋正确,才能保证决策英明;
指挥正确,才能少走弯路、战无不胜。

【篇2】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

充分发挥工会职能作用

——关于工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问题的研究

白沙学区教育工会 林修情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全面部署,工会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关党的执政基础和阶级基础,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小康社会的基本特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所决定的,它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最近目的和利益”,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未来”利益,也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劳动关系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工会肩负着重要的历史使命和责任。那么,工会如何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劳动关系中的具体任务是什么,我认为这是当前每一名工会成员应当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原因

劳动关系具有普遍性。劳动关系涉及社会的每一位劳动者和每一个用人单位。一个单位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不仅直接影响员工本人的进步发展、收入高低及家庭生活,而且也影响单位的工作秩序、人际环境和事业发展。从整个社会看,劳动关系和谐与否将直接影响社会的和谐发展。

劳动关系具有权益性。所有劳动争议、劳动纠纷都是因为权益问题而产生的。由于权益问题涉及到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切身利益,极易引发各种不安定的事件发生,应引起我们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劳动关系具有复杂性。劳动关系是现代社会最基本的社会关系,没有劳动关系的和谐就没有社会的和谐。

目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上是稳定的,但具体到单位,也存在着许多不尽人意的不和谐因素,有的问题甚至比较突出。一是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期限短、内容不规范;
二是一些部门缺乏社会责任感,劳动条件和员工安全卫生状况十分恶劣,不为员工提供必要的劳动保护,强迫超时加班,不能按规定支付报酬,有的甚至对员工实行野蛮的劳动管理;
三是一些单位工资分配机制不完善,拖欠和克扣员工工资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四是劳动关系协调机制还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劳动争议调节和监督力度不够,群体性事件经常发生,直接影响了单位的正常生产秩序和社会的稳定。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劳动争议处理的仲裁机制,提高调处仲裁的及时性、有效性及创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是经济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社会长治久安的需要,是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需要,也是实现小康社会的需要。

二、扮演应有角色,让工会有效构建和发展和谐劳动关系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而劳动关系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础和具体体现。因此,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要“发展和谐劳动关系”。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工会组织必须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坚持把自己在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中的角色定位作为切入点和着力点,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劳动关系的和谐,促进社会的稳定。这从理论上说起来简单,但具体到企事业工会工作的实践,却并不那么简单。

企事业工会在角色定位实践中,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会发展道路的前提下,在立足中国国情、加快自身改革中,至少要具体扮演好以下几种角色。

1、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发展的推动者。

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同样,劳动关系要和谐,首先有赖于发展。工会组织只有坚持“促进企事业发展、维护职工权益”的原则,这样才能找准位置,有所作为,在推进企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中推动和谐劳动关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就业,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必须注意各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注重实效。要坚持维护职工权益与促进企事业发展相统一。一方面,通过职工各项合法权益的落实,调动和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促进企事业发展;另一方面,通过企事业效益的不断提高,增强企事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更好地维护职工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使生产力要素在企事业达到最佳组合,实现良性互动,从而形成共建和谐企事业、共谋企事业发展、共享发展成果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焕发企事业生机,增强企事业竞争力。要坚持开展“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事业活动”,借助这一平台,解决当前部分企事业尤其是中小企事业劳动关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要不断研究新情况,总结新经验,大力推广以和谐劳动关系促企事业和谐发展的先进经验。

同时,从企事业工会的环境特点来看,企事业工会所处的是特定企事业的具体环境。企事业工会要适应企事业特点,切实因企制宜地开展工会工作,并且要把企事业工会工作自觉融入企事业生产经营过程中,讲究策略,灵活运用。企事业生产经营有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影响,是充满风险的动态过程,而且劳动关系改善也是有成本的,这种成本往往更多更直接地由企事业来承担。作为企事业工会,要在为职工维权的同时,主动了解和深入生产经营过程,排忧解难,自觉增加企事业生存与发展的助力,共谋企事业健康发展。

2、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企事业文化的建设者。

工会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是由它的性质和地位决定的。工会是工人阶级的群众性组织,群众性是工会的属性和特征。因此,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工会组织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工会组织积极参与企事业文化建设,可以最大限度地把职工动员和组织起来,同时也可以代表职工的利益,充分发挥职工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的主力军作用。

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一个抽象的概念,既涉及思想意识形态领域,又具体体现在企事业日常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员工的一言一行。开展企事业文化建设不能单靠理论上的说教,应该通过灵活多样、群众乐于接受的形式,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这方面工会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工会具有健全的组织体系,从企事业、部门直到班组,按照法律规定都建立有工会组织,自上而下始终形成完整的工作网络。各级工会组织都有健全的工作制度和活动制度,经常组织职工开展各种活动,与职工保持着密切的联系,有利于动员和组织职工投入到企事业文化建设中去。其次,企事业文化建设不是空洞的口号,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看得见摸得着的活动,无论是宣传发动、教育引导还是活动熏陶,都需要具备一定的场所和必要的设施,而工会则拥有各种完善的文体活动设施。工会的这些设施,为动员引导职工投入企事业文化建设,为职工开展健康有益的活动,为塑造健康文明、时代感强的企事业文化氛围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第三,建设企事业文化需要各种载体,工会可以发动职工参加各种活动,如主题演讲比赛、文艺汇演、各种演唱会、体育运动会、美术、摄影、书法展览、知识竞赛、卡啦ok比赛、岗位练功、业务技能比赛等职工喜闻乐见的载体,充分运用好这些载体,开展符合企事业实际,贴近职工的寓教于乐的活动,对弘扬正气,培育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帮助职工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风尚,不断提高职工的思想道德和业务技术水平、科学文化素质,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具有重要作用;第四,工会是职工自愿参加的群众性组织,工会开展的各种活动大多是群众性活动,能够广泛听取职工的意见,倾听职工的呼声,采取职工喜闻乐见的方式发动职工广泛参与,因而容易得到职工的理解和支持,对企事业文化建设产生认同感,发挥主人翁责任感。正是由于工会在企事业文化建设中负有重大的责任并拥有独特的优势,因此做好企事业文化建设者这一角色,工会任重而道远。

3、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作劳动关系矛盾的协调者

从工会产生的历史我们已经知道,工会是劳动关系的产物,工会是在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劳资矛盾、劳资斗争的过程中产生的。工会始终是在劳资关系中运行和发展的。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劳动关系的市场化特征也越来越明显,在劳动关系领域,企事业的权利不断扩大,政府则由直接的参与者转变为立法和宏观调控者。

劳动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要求我国工会重新进行角色定位。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会不再仅仅是协助党政各项工作的一个助手,而首先是劳动关系两方主体中劳动者一方利益的代表者和维护者。众所周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的双方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利益追求是存在差异甚至是矛盾的。企事业一方在生产活动中居于指挥、管理的主导地位,效率、利润是企事业追求的最重要的目标;而处于被管理、被指挥位置的职工,希望的是良好的劳动条件、工资报酬和福利水平。显然,企事业一方与职工一方的利益需求是不同的,如果关系处理不好,还会产生矛盾和冲突。当企事业方以损害和牺牲劳动者权益来达到追求企事业利润最大化目标时,劳动者个人很难与强大的企事业抗争,特别是在劳动力市场严重供大于求的环境下,劳动者一方的弱势地位就更加明显。在此情况下,劳动者只有依靠自己的组织---工会,代表和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合理权益,工会实际上成为平衡劳动关系双方实力,保持劳动关系和谐稳定的重要力量。如果没有工会组织,劳动者就只能依靠个人的力量、采取自发的非正常手段维护自己的利益,其结果要么是无功而返,要么是引发更尖锐的冲突,甚至影响到社会的稳定。

因此,我们说工会在协调劳动关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其他任何组织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微观层面上,工会组织健全并有效运作,通过劳动合同制度、集体协商制度、集体合同制度和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切实代表和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从而保护和激发劳动者的劳动积极性,使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有序,存在的矛盾得以及时通过法制化的渠道化解和处理;同时,在宏观层面上,借助三方协商机制,从源头上表达劳动者的愿望和要求、维护劳动者的权益,促使整个劳动关系协调发展。

4、建设和谐劳动关系,要致力于做职工群众的教育者

改革的过程是利益关系不断调整的过程,广大职工是改革的直接体验者,大部分职工得到了改革带来的实惠,但也有部分职工在改革过程中付出了代价。面对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产生的新的劳动关系,工会要发挥自身的优势作用,充分履行教育职能。

广泛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等多种形式和手段,做好职工的教育引导工作,避免出现对改革的逆反心理、仇视心理和消极情绪等不稳定因素,教育职工站在长远的、全局的和发展的角度看待改革过程中的利益调整问题,引导职工树立科学发展观,帮助他们树立市场意识、创业意识。

广泛宣传企事业劳动关系和谐的重要意义,加强利益共同体教育,充分认识企事业与职工的利益关系,引导职工热爱企事业,提高工作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强劳动法律法规教育,依法订立集体合同对企事业和企事业全体职工具有法律约束力,引导职工严格遵守,依法维护和保障自身权益;加强安全生产教育,遵守操作规程,严格劳动保护措施, 确保生产过程的安全与健康;加强职工素质教育,以职工的全面发展,促进企事业的持续发展,引导职工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和创业能力。使其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推进企事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三、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要加大帮扶力度

做好困难员工的帮扶工作既是工会的一项基本职能,也是工会参与和谐劳动关系建设的重要内容。工会一定要坚持以人为本,做好关系员工利益的各项工作,既要把关心困难员工,解决他们的生活问题作为工会的要务来抓,还要把增强员工竞争上岗的能力,理顺员工思想情绪作为帮困扶贫“送温暖工程”的一项基础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真正急员工所忧、想员工所虑、解员工所难、谋员工所求,切实尽到帮困扶贫的责任。对困难员工的帮扶要从以往的生活救助向政策帮扶、助学帮扶等综合帮扶拓展。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一是切实维护员工的劳动权益和经济利益。解决好困难员工的就业权。通过技能培训、组织学习最大限度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二是维护好困难员工的生存权。健全困难员工档案,组织开展员工互助互济活动,开展多种帮扶活动。三是保障困难员工子女教育权。要建立完善困难员工子女就学基金,形成帮扶困难员工的长效机制,让更多的困难员工子女在工会的帮助下受到良好的教育,使困难员工得到实实在在的帮助。

四、加强工会自身建设,提高综合素质

“打铁先要自身硬”。工会要在推进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作用,就必须先要强化自身的维权能力。要做好这项工作,一是要提高工会干部的素质,加强对工会干部的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创新意识和服务意识。通过建立工会干部学习考核机制和学习培训制度,促进工会干部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努力造就一批熟悉劳动关系、经济管理、劳动保障、劳动保护和劳动纪律等方面知识的复合型工会干部,提高为员工说话办事的本领,树立工会在单位中的地位和权威。二是要不断提升工会的工作水平。工会要确立正确的维权观,在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的前提下,更加注重维护好员工的具体利益;
在活动方式上要在搞活基层、服务员工上下功夫,坚持深入基层组织员工、广泛动员员工、真心依靠员工、热情服务员工,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吸引凝聚各层次员工;
在工作方法上要在转变工作方式、调整工作体制上下功夫,要从增强工会组织的吸引力和凝聚力的高度,培养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真正深入基层群众,开展调查研究,及时感知、了解、掌握员工的具体需求,并把这种需求作为工会工作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为员工提供个性化、优质的维权服务。三是要努力扩大工会的影响。工会工作的社会化是扩大工会影响力的重要途径,工会要有自己的形象、有自己的声音、有自己的作为,就要注重协调好与单位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整合工会内部的各种力量,进一步增强各项工作的合作。

五、明确工会组织出力点,加强工会工作渗透力度

在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中,工会无疑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有工会和没有工会大不一样,工会作用发挥得好与不好大不一样。而作用发挥的好与不好,很大程度上在于工会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定位把握的准不准,切入的够不够。因此,工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员工的根本利益,努力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中充分发挥积极作用。

工会在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这一关键环节上,要按照政策制度,做好源头参与,事先介入工作,把可能产生的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况,化解在可调节的范围之内。要争取党组织的支持,依靠党组织在企业的政治核心作用,促进单位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把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工作常态化,要制定构建和谐劳动关系的计划,做到细化和量化,增强可操作性,加强宣传力度,形成员工广泛参与的局面。注重利益协调,促进公平。要寻求各方利益的平衡点,协助中心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谋求在二次分配或多次分配中维护员工之间的平衡与公平。

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既要加强协调劳动关系机制建设,同时还应从法律法规和政策上进一步完善,随着改革的深化,工会仍需花大力气探索研究和实践协调劳动关系新的有效形式和机制。

和谐的劳动关系,是社会结构各种关系中非常重要的一种关系,和谐劳动关系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更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员工是单位发展、壮大、稳定的主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主体。通过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可以积极推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追求劳动关系和谐,实现劳资双赢为目的和手段,正是工会的出发点。工会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和服从党的领导,做到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切实发挥工会组织应有的作用,最大限度地把广大员工组织到工会中来,把他们团结和凝聚到工会的周围,维护好他们的各种权益。

社会和谐,是在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基础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通过不断化解社会矛盾,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要达到“和谐相处”,就要通过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化解劳资双方的矛盾,营造和谐氛围,从而使社会和谐的基础得到巩固。在和谐社会里,劳动关系必然是和谐的;
没有和谐的劳动关系,社会也难以和谐。所以说,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工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出力点已经明确,那就是积极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实现“平等协商,友好合作,促进发展,共享成果”。

这对员工来讲,是互惠互利的好事情,是我们的共同愿望。因此,工会就是要为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职尽责作出贡献。

总之,工会不仅要动员职工针对当前的形势需求, 搞好自身学习 “充电”,掌握更多的科学知识和工作技能。

同时,工会组织要结合实际,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认真组织各种技能培训班,让职工在培训中得到技能上的提高和充实。

创建学习型组织是一项系统工程,光有工会单方的积极性是不够的,它需要各方面通力协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在开展活动上,工会在党组织的领导下,积极争取行政领导的支持和帮助,得到更多的人、财、物的投入,为造就知识型员工、构建和谐型企业、建立和谐劳动关系做出应有的贡献。

【篇3】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

地方人大如何发挥职能作用

  从目前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职权的状况看,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职权行使不到位,遇到困难绕着走,不敢使用“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刚性监督手段;
把握不好人大与党委、政府的关系,要么一切都顺着来,要么相互顶牛;
没有牢固树立为民服务的思想,当人民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有时不敢坚持原则,维护民意;
忽视人大机关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等。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人大职能作用的发挥。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四方面发挥人大职能作用的途径和方法,供商榷。

  

  深刻认识宪法和法律赋予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职权,要在“敢”字上下功夫

  

  在人大工作实践中,类似于质询、组织特定问题调查、罢免等刚性监督权力很少用到,有的地方人大甚至从未使用过。笔者认为,法律赋予人大的这些监督方式,既是法定职权,人大有权行使,又是法定职责,人大有责任行使。任何应当作为而不作为的现象,都是一种失职,都是对人民不够负责任的表现。人大职权行使不到位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一个“敢”字,即:“敢”还是“不敢”的问题。不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且是复杂的,笔者认为有四条:一是在人大工作的同志在思想深处或者说在潜意识中有怕得罪人的思想,致使监督上软弱,不敢碰硬;
二是对人大依法监督的程序掌握的不透,又缺少可供参照的先例,怕盲目行使刚性监督手段,造成混乱,致使不敢运用这些权力;
三是受人大工作惯例的影响,加之目前决策运行体制的限定,思想上宁愿平铺推着干,也不愿带头尝试冒风险;
四是目前从法律对这些权力的使用上尚缺乏可操作性的依据,这也在客观上造成了在人大工作的同志不敢尝试的结果。

  

  深刻认识人大行使职权的特殊性,正确处理好人大工作与各方面的关系,要在“活”字上下功夫

  

  人大在行使职权时有较显著的特性,这种特性主要表现在:一是依附性,人大的工作必须在党的绝对领导下开展工作。二是监督性,人大和“一府两院”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三是合法性,人大的各项职权都是法定的,人大工作必须严格按照程序依法办事。这三个特性决定了人大在行使职权时,既要有依法的严肃性,又要有较大的灵活性,这样,才能把职权行使到位,行使得更好。主要是在处理三个关系中注重灵活把握:

  一是正确处理人大与党委的关系,在认识上要“活”。人大及其常委会各项职权的行使必须注重党的领导和依法办事这两个层面。二者是不矛盾的,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党的领导是对人大依法办事的领导,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办事又必须以实现党的意图为前提。人大在处理与党委的关系上,既要考虑服从的问题,又要考虑依法的问题,这就需要在工作中灵活掌握,对党委做出的决策,人大可以从法的角度上予以衡量,灵活地当好党委决策的参谋,同时贯彻落实好党的意图。应经常性地向党委汇报工作,争取党委对人大工作的支持。

  二是正确处理好人大与政府的关系,在监督和支持的定位上要“活”。有人认为人大和政府之间应是支持和被支持的关系,监督应寓于支持之中。笔者认为,人大依法监督的职能要求人大工作必须既要敢于又要善于找出政府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予以纠正,使其沿着正确方向前进。但是人大的监督又绝非是铁板一块,实际工作中要灵活地予以把握,既要达到监督的目的,又要使被监督者心悦诚服,没有抵触情绪。这里需要有监督的艺术和方法。例如,在对政府重大事项的监督上,就要灵活地把握。

  三是正确处理好人大与“两院”的关系,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要“活”。人大对“两院”的监督主要体现在法律的监督上。近些年监督力度也逐渐加大,但在监督的方式、方法上还主要是听汇报的形式,尚缺乏灵活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笔者认为,人大对“两院”的监督,必须要在不影响检、法独立办案的前提下进行。监督的重点应放在检、法队伍建设上和错案的追究上,可采取调查案件当事人的方式,了解办案情况;
可通过信访案件的查处,了解办案情况,可直接参与(但不表决)案件审理过程,了解办案情况等等,对发现的问题要严肃对待,特别是对办错案的要视情况追究责任,直致撤销经人大常委会任命的办案人员职务。这些监督方式方法可以活一些,使人大对“两院”的监督更富有实效。

  

  深刻认识人大的性质、作用,要在“为民”上下功夫

  

  人大工作的性质包含两层基本含义:一是人大工作是代表人民的工作。二是人大工作是行使国家权力的工作。人大工作代表的是人民的利益,执行的是人民的意志,行使的是人民的权力,是人民的利益、意志和权力的实现形式。人民主权性是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本质属性。人大工作对于引导、规范、保证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事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之一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和核心;
之二是保证和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人民代表大会工作的性质和作用看,“为民”是人大工作的根本。吴邦国委员长在新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人大工作最大的优势在于密切联系群众,最大的危险是脱离群众。笔者认为,人大工作“为民”要在三个方面突破:

  一是职权为民,在认识上突破。人大的职权来源于人民,职权的运用也是为了人民。人大的每一个工作者只有在思想上牢固地树立为民行使职权的思想,在行动上才会有为民的举措。认识上的突破,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落实起来却并非易事。地方人大要从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认真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在实际工作中,采取为民的举措,体现出“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思想。

  二是立法为民,在民主上突破。立法权是宪法和法律赋予省、自治区、直辖市及省会城市、较大城市、经济特区人大的特有权力。立法公正,宗旨为民,防止部门利益倾向的问题是当前立法需解决的一个核心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立法民主的问题,应进行广泛深入的立法调研,倾听管理相对人的意见、建议,切实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召开立法听证会是民主立法的很好形式,应广泛推广。在媒体上公布法规草案,征求修改意见,接受群众的监督也是民主立法的重要途径。从目前地方人大立法的实践看,效果较显著。

  三是监督为民,在实效上突破。人大的监督是最高层次的监督,这种监督权的运用体现了人民性的要求,人大的监督实质上是为民监督。目前人大的监督形式多样,方法很多。如,视察、检查、调查、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等,主要问题是监督表面化,缺乏实质性。人大的监督应该是有实效的监督,而不应该是走一走看一看,写个报告就了事。监督要动真格,有震动、有实效,这样人民才会满意。

推荐访问:领导班子 职能作用 发挥 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 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 领导班子发挥职能作用情况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