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

时间:2022-12-31 08:40:04 浏览量: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1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供大家参考。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1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2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

  咏白海棠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注释

  (1)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2)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雪,喻花。

  (3)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玄宗曾笑其“鬓乱钗横,不能再拜”的醉态说:“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见宋人释惠洪《冷斋夜话》。

  (4)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2]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5)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

  (6)宿雨:经夜之雨。

  (7)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8)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赏析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阅读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1)

——《咏菊》原文及赏析3篇

《咏菊》原文及赏析1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翻译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

  金粟:黄色的花蕊。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咏菊》原文及赏析2

  浅红淡白间深黄,簇簇新妆阵阵香。

  无限枝头好颜色,可怜开不为重阳。

  赏析/鉴赏

  诗贵自然,“咏物以托物寄兴为上”(清·薛雪《一瓢诗话》),托物寄兴亦以自然为绝妙,自然天成是咏物诗的至境。丘浚作诗主张自然成文,反对用奇语异辞,认为“眼前景物口头语,便是诗家绝妙辞”(《答友人论诗》)。所以,他的诗大都写得自然清新,颇多天机自动天籁自鸣机趣。他的咏物诗也大多是“眼前景物口头语”的自然流露,并不刻意追求寄托,只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托物寄兴,借景言情,似无寄托而寄托遥深,更是精彩绝妙,不同凡响。

  这首诗作意与作者的《咏荔枝》诗同一机杼,正确理解全诗旨意的关键,也在于对“可怜”一句内涵的准确把握和理解。此句与“可怜生处是天涯”句的句法相同,用意也一样,“可怜”在这里也该作可爱解。意思是说不到重阳,海南菊花就开放得如此美好清芬,它的可爱之处,就在于不屑为应时而开供人观赏。这样理解,才契合实际情况与诗人精神。海南四季如春,花儿四季开放,不受节侯限制。诗人对此深有体会,称誉海南岛是四季春香的花岛,说:“海岛三千余里地,花朝二十四番风”,处处“春光晓色四时同”(《花岛春香》)。菊花反季节开放,正是四季如春的花岛春香的典型特征的真实写照。诗人通过对海南菊花反季节开放的动人景象的深情赞颂,热情讴歌了海南人民不趋时不媚俗的高洁品格和高贵情操。

  咏物诗妙在神与物游,情与景谐,在不离不即之间使形似与神似浑然天成完美结合。丘浚的《咏菊》诗就是这样的杰作。

《咏菊》原文及赏析3

  咏菊

  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

  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

  翻译

  一夜过后,初降的寒霜轻轻地附在瓦上,使得芭蕉折断,荷叶倾倒。

  耐寒的只有东边篱笆旁的菊花,它花蕊初开,让早晨多了一份清香。

  注释

  金粟:黄色的.花蕊。

  赏析

  初降的霜轻轻的附着在瓦上,芭蕉和荷花无法耐住严寒,或折断,或歪斜,惟有那东边篱笆附近的菊花,在寒冷中傲然而立,金粟般的花蕊初开让清晨更多了一丝清香。

  夜里寒霜袭来,本来就残破的芭蕉和和残荷看起来更加不堪。只有篱笆边的菊花,金黄色的花朵在清晨的阳光下看起来更加艳丽。用霜降之时,芭蕉的新折和荷叶的残败来反衬东篱菊的清绝耐寒。此诗赞赏菊花凌寒的品格。

  整诗是借咏菊之耐寒傲冷逸清香亮霜景,自况言志的。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2)

——咏白海棠原文、翻译、赏析3篇

咏白海棠原文、翻译、赏析1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咏白海棠原文、翻译、赏析2

  金缕曲·咏白海棠

  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

  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

  偏触动、词人系念。

  昨日微阴今日雨,好春光有限无馀欠。

  肯为我,一时暂。

  冰绡雾縠谁烘染?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

  墙角绿阴栏外影,印上芸窗冰簟。

  隔一片、清阴暗澹。

  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

  春欲暮,易生感。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注释

  飐:吹动。

  系念:挂念。

  好春光有限无馀欠:意思是春光虽是有限的,但现在,它却尽情表现出来了。

  暂:停下脚步。

  冰绡:透明如冰的绡纱。绡,生丝织成的薄纱。

  雾縠,阵阵的雾气。縠是一种纱皱形状,此处形容雾。

  爱依依:依依可爱。

  柔条:嫩枝,柔软的枝条。

  靓妆:秀丽的装扮,光彩照人。

  芸窗:即窗子。芸是形容它有香气。

  冰簟:竹席。

  澹:同“淡”。

  封姨:古代神话中的风神。

  盈盈:满。

  魂难忏:魂系梦绕地留恋春光。忏,悔。

  赏析

  上片开首,作者采用用对比的手法说:“洞户深深掩。笑世间、浓脂腻粉,那般妆点。”描写那白海棠的可爱,说它素洁的淡妆,是不以浓妆艳抹为美的。此处特点是词人用了拟人化的口吻,同时这里也映射、批评了世俗的审美。随即词人又赞美白海棠“认取朦胧明月下,不许东风偷飐”。说它不欲白日中在东风拨动下搔首弄姿,招惹狂蜂浪蝶。在朦胧明月下,尤其展示了它的美。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它“偏触动、词人系念”。词中对白海棠的赞美,表现了词人与世俗的审美倾向的不同。词人又感叹如观赏到白海棠的开放一样,“好春光”是不多的。而“昨日微阴今日雨”,是词人希望天公能够为自己多留一些明媚的时光,哪怕是仅如片刻的“一时暂”,这是词人对春的留恋。

  下片,词境又进一步扩展,而以“冰绡雾縠”句为过渡。这里词人用丝绸织品的美丽,来比喻白海棠开放时的美丽春光,衬托白海棠。问“谁烘染”,实际是用疑问来赞叹花被烘染得更美。这春光如一副画一般。下面就是这画面的描述:“爱依依、柔条照水,靓妆清艳。”水边的柳条,依依映照,一片光彩美丽。还有“墙角绿阴栏外影”,这影子照射在芸窗上,照射到床席上。中间,还有被什么隔开的一片“清阴暗澹”,等等。这里词人解答了自己过片所提出的“谁烘染”的疑问。词人对于“烘染”着白海棠的一片春花,作了尽情的渲染。当然,这些都是词人审美欣赏的表现。作为同时也擅长绘画的词人,在整首作品中,也表现着词中有画的特点。最后,词人又未免感伤地说:“不是封姨情太薄,是盈盈树底魂难忏。”白海棠开在晚春,这时,树木已盈盈茂盛,花魂却难以挽留了,而不能怪是封姨鼓风,吹折了它。对于词主人公来说,也触景生情,故发出了“春欲暮,易生感”的喟叹。

咏白海棠原文、翻译、赏析3

  秋容浅淡映重门,七节攒成雪满盆。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晓风不散愁千点,宿雨还添泪一痕。

  独倚画栏如有意,清砧怨笛送黄昏。

  注释

  秋容:指白海棠花,“秋”点明花开的季节,“容”用拟人的手法喻其美好。

  攒:簇聚。“七节攒成”是说花在枝上层层而生,开得很繁盛。雪,喻花。

  出浴太真:杨贵妃,字玉环,号太真,为唐玄宗所宠,曾赐浴华清池。白居易《长恨歌》中写到她肤如“凝脂”、“娇无力”,所以借以说海棠花的柔媚,又兼以玄宗在沉香亭召贵妃事为出典。

  捧心西子: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的美女。相传西施心痛时“捧心而颦(皱眉)”,样子很好看,见《庄子·天运》。亦以此喻海棠之美。宋人赋海棠词中时有以杨贵妃、西施并举的,如辛弃疾《贺新郎》、马庄父《水龙吟》等皆是。

  愁千点:指花如含愁,因花繁而用“千点”。

  宿雨:经夜之雨。

  独倚画栏:指花孤苦,以花喻人。

  清砧怨笛:砧,捣衣石。古时常秋夜捣衣,诗词中多借以写妇女思念丈夫的愁怨。怨笛也与悲感离别有关。

  赏析

  贾宝玉的诗中间二联可以看作对薛宝钗、林黛玉的评价和态度。薛宝钗曾被贾宝玉比喻为杨贵妃,则“冰作影”正写出了服用“冷香丸”的“雪”姑娘其内心冷漠无情恰如“冰”人。“病如西子胜三分”的林黛玉以“玉为魂”,恰说明了宝玉心中的林妹妹纤瑕不染,分外清高。从宝玉对二人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中可以知道,宝玉心中只有黛玉才是志同道合的知心人。“晓风结愁”,“宿雨添泪”,表面上是在写海棠,实际却是写黛玉寄人篱下的愁苦心境,以至最终的芳华早逝。“独倚画栏”,“清砧怨笛”是写宝玉在黛玉死后的孤苦心境,是对这份凄美爱情的"祭奠。

  特别值得读者注意的是,这些诗多半都“寄兴寓情”,而作者擅用隐语,往往让诗与人物的情感,故事的背景,甚至是最终的归宿都密切相关。凡此种种,要使每一首诗都多方关合、左右逢源,必须经作者惨澹经营、匠心独运,才能臻于完美的境地。

  曹雪芹

  曹雪芹(约1715年5月28日—约1763年2月12日),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祖籍存在争议(辽宁辽阳、河北丰润或辽宁铁岭),出生于江宁(今南京),曹雪芹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曹顒之子(一说曹頫之子)。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除夕(2月12日),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3)

——玉烛新·白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

玉烛新·白海棠原文翻译及赏析1

  初晴新雨后。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东风倦倚,憨憨态、不管敲残更漏。嫩寒天气,正睡稳、乌衣时候。深夜静、银烛高烧,微香暗侵襟袖。

  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红妆莫斗。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还要倩、流水高山,花前慢奏。

  译文

  雨后初晴,白海棠如同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风吹拂着显得慵懒娇憨的样子,从早到晚都是如此惹人怜爱。到了微寒夜晚,白海棠披上了乌衣,静静睡去。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白海棠发出微弱的香气暗侵襟袖,沁人心脾。

  你的芳心如花朵初绽,能占几分春光?花儿们争奇斗艳,可是谁能像你那样素净清雅?你的神韵,堪称花中第一,让我在花前为你弹奏一曲《高山流水》吧。

  注释

  新雨:刚下过雨。亦指刚下的雨

  胭脂:亦作“胭脂”。一种用于化妆和国画的红色颜料。亦泛指鲜艳的红色。

  缟(gǎo)衣:白绢衣裳。

  憨憨:痴呆貌,质朴貌。

  更漏:漏壶,计时器。古代用滴漏计时,夜间凭漏刻传更。

  乌衣:黑色衣。古代贫贱者之服。

  盈盈:仪态美好貌。

  春光:春天的风光、景致。

  流水高山:指名曲《高山流水》。

  赏析

  顾太清的词清新隽秀,这首《玉烛新·白海棠》,亦是非常轻灵生动。

  词中上阙写花,是透过人的审美心理来表现的,其中浸透了人与花的交融。一番新雨初晴后,那白海棠像是被洗褪了胭脂,穿着洁白素色的衣服一样,海棠以红色为多,白海棠为稀有品种,人们多见红色海棠。当见到白海棠时词人欣喜地形容白海棠为“乍洗褪胭脂,缟衣妆就”,把白海棠比喻成一位洗去了胭脂,身着素衣的清丽女子,她不施粉黛,依然有逼人的容光,令人移不开目光。接着又形容它的可爱姿态:“东风倦倚,憨憨态”,说有它有着憨态可掬的样子。它“不管敲残更漏”,从白日到夜晚,都是这番惹人喜爱。到了夜晚“嫩寒天气”中,白海棠静静睡去,变成一种“乌衣”打扮。院子里寂静无声,银烛还散发着柔和的光芒,主人尚未睡去,但却“微香暗侵襟袖”,白海棠微弱的香气飘了进来暗侵襟袖,沁人心脾。

  词中下阙延续了人与花交融的手法,写的是词人与花的对话。“盈盈一点芳心,占多少春光,问卿知否?”这是赏花女子与花的对话,说花儿盈盈芳心,占尽春光,女子的芳心,也在春光中被花儿激发,在红装素裹的争奇斗艳中,谁能占几分春光?唯有词人独独赞赏这白海棠。“谁得似、净骨天然清瘦”,还赞扬它的素净清雅。“神娟韵秀。雅称个、花仙为首”,赞扬它在花中也数第一,有着清秀高雅的神态。花有肥腴之态,鲜艳之色,代表了一种富贵态,词人的审美欣赏却在于花中“净骨天然”的挺拔素洁,它代表了一种天姿国色,而且神韵高雅,不媚俗,非浓妆艳抹。词人以这里的白海棠为知音,表示要像伯牙与子期一样,在它面前弹奏“流水高山”一曲,为它慢慢弹奏,倾诉自己的芳心。交融对话,写得灵动活泼,借咏花,表达了词人的审美追求。

  这首词的特色就在于它将以前女性词中,特别浓郁的伤春怨秋、压抑哀伤之情放在一边,把以往女性词人面对惨淡人生、压抑现实时无法摆脱的情绪和感受,化为美人飞仙式的自赏和自许。词人把自己的命运和白海棠的命运连在一起,委婉幽深曲地道出自己自信清高的情怀。

  创作背景

  1839年,顾太清和一帮闺中密仿照《红楼梦》里的情节,组成了一个诗社,因建在秋天,名日“秋红吟社”。这时候的顾太清,已经不在荣王府,而是独居在外。“咏白海棠”,是太清和朋友们诗社的课题。这个课题,亦是缘自《红楼梦》。

  顾太清

  顾太清(1799—1876),名春,字梅仙。原姓西林觉罗氏,满洲镶蓝旗人。嫁为贝勒奕绘的侧福晋。她为现代文学界公认为“清代第一女词人”。晚年以道号“云槎外史”之名著作小说《红楼梦影》,成为*小说史上第一位女性小说家。其文采见识,非同凡响,因而八旗论词,有“男中成容若(纳兰性德),女中太清春(顾太清)”之语。顾太清不仅才华绝世,而且生得清秀,身量适中,温婉贤淑。令奕绘钟情十分。虽为侧福晋一生却诞育了四子三女,其中几位儿子都有很大作为。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4)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1

  咏牡丹

  陈与义〔宋代〕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及注释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一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诗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诗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然游故地,然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上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上,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岑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岑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上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诗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诗末句诗上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然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鉴赏

  借咏牡丹以走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甫,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甫,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走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甫,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甫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咏牡丹

  [宋代]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

  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

  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

  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

  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

  借咏牡丹以抒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情,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情,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情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咏牡丹原文翻译及赏析3

  咏牡丹

  陈与义〔宋代〕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译文及注释

  自从金人的铁蹄踏碎了祖国的河山,十年岁月,回望故乡洛阳,仍是漫漫长路归途无望。作为身在异乡的龙钟老人,看到青墩溪畔的牡丹花开了,就想起了洛阳的牡丹,只能孤独地站在春风中默默观看。

  注释

   一自:自从。胡尘:指金兵。入汉关:指入侵中原。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亡国的悲痛。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龙钟:年老体衰,行动不便的样子,诗人自指。 时诗人四十七岁,却有老态之感。

  赏析一

  作者陈与义是南北宋相交时的著名诗人。这首诗是作者南渡后于绍兴六年(1136年)居住在青墩(今浙江桐乡县北,与乌镇隔水相望)时所作,距靖康二年(1127年)金兵攻陷汴京正好十年。“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既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是路途遥远,也是说家乡被金兵占领的时间也已经很长久了(十年)。

  在这首诗里,作者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我才能再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作者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赏析二

  诗题是咏物,诗的内容实际上是藉物抒怀,所诗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诗回叙当年寄情。

  诗写道,金兵入汴,已经十年,自己流离失所,漂泊无依。“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然游故地,然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由国事、家事、自身事,逼出下句,说自己老态龙钟,独自在桐乡青墩溪边,默默地对着牡丹。

  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上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上,更主要的是怀旧。所怀内容,就是上文感叹“路漫漫”的无限心事。这样收煞,诗便充彻着凄凉悲伤,于*淡处涵有浓郁的情感。诗到末二字方才岑题“牡丹”,使前面所流露的感情,有了合理的解释,是岑睛之处;到这句,读者才领会到,诗中的怀旧,都由独立看牡丹而生发,末句的次序应是第一句。

  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上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诗强烈的感受。读这首诗,很容易使人想到唐岑参的《逢入京使》诗:“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安。”陈与义这首诗很明显受到岑参诗前两句的影响,但岑诗是怀乡,陈诗却凝聚着国恨家仇,感情更加沉痛深刻。

  诗末句诗上前独立蒙浑而出,包涵无限,这样写法,又很容易使人联想到唐元稹《智度师》诗:“三陷思明三突围,铁衣抛尽衲僧衣。天津桥上无人识,闲凭栏杆望落晖。”诗写一位在战场上立功的老将,晚年出家为僧,站在天津桥上,没人知道他往日的英雄业绩,只好目送夕阳西下。末句勾勒出智度师无限心事。陈与义的诗手法与元稹相同,一是写己,一是写人,都表现得很蕴藉深至。

  在这首诗里,诗人表面说的是面对春日盛开的青墩牡丹,自己独自一个在观赏,实际上想说的是什么时间自己才能然回到故乡去观赏天下驰名的洛阳牡丹。但想到眼前的景况,时间在无情地流逝,自己已变得老态龙钟,然而家国破碎故土依然难回时,诗人通过牡丹而强烈地表达出了对故乡深切无尽的思念及对前景的无望与悲苦万千的愁绪。

  鉴赏

  借咏牡丹以走发国家兴亡之感,思念故园之甫,是这首绝句的特色。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极为相似。

  杜甫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甫,陈与义用看异乡的牡丹来走发万千感慨,都是以乐景写哀甫,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

  前半回忆往事,既有岑参“故园东望路漫漫”的意味,也有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的感慨。“国破家亡欲何之”这和杜甫因安史之乱而漂泊江湖,走投无路的境况也很相似。对于历史背景的交代陈与义更为明确。

  后两句化用张商英“小臣有泪皆成血,忍向东风看牡丹”,但陈与义写得更为含蓄,更为深沉。杜、陈二人体验生活的深度和广度一样,所表现的甫景都和自己的生活血肉相连,所以写得一样深刻。而艺术技巧还是杜甫技高一筹,写得更含蓄。

  情感手法

  诗人的家乡洛阳是有名的牡丹之乡。从金兵入侵中原,诗人避乱南奔,有十年之久,忽然在异乡见到了故乡的名花。诗人感慨万千,国家局势的动态和个人身世的飘零使诗人以牡丹为题,抒发了自己真挚强烈的伤时忧国之情。诗作苍凉悲感,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全诗自然流畅,“用诗深隐处,读者抚卷茫然、不暇究索”(楼钥《简斋诗笺叙》)。葛胜仲所谓陈与义晚年“赋咏尤工”(《陈去非诗集序》),确非虚语。除《牡丹》诗外,陈与义还有另外一首咏物名诗《春寒》:“二月巴陵日日风,春寒未了怯园公。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两首诗所咏之花虽异,而情怀、笔法皆同,都是写“名花苦幽独”的伤感,表现一种怀才不遇的孤独感和失意之情。

  陈与义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汉族,其先祖居京兆,自曾祖陈希亮迁居洛阳,故为宋代河南洛阳人(现在属河南)。他生于宋哲宗元祐五年(1090年),卒于南宋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北宋末,南宋初年的杰出诗人,同时也工于填词。其词存于今者虽仅十余首,却别具风格,尤近于苏东坡,语意超绝,笔力横空,疏朗明快,自然浑成,著有《简斋集》。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5)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1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古诗简介

  《侍宴咏石榴》是孔绍安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一首应诏诗中的佳作。《旧唐书·文苑》记载,有一次孔绍安侍宴唐高祖李渊,席间李渊命孔绍安以“石榴”为题作应诏诗,诗成,即此诗。诗人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将石榴在仲夏开花的原因,归结为石榴传播到中原比较晚所致,所以才错过了同其它植物在春天竞相开放的机会。

  翻译/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赏析/鉴赏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侍宴咏石榴

  [唐代]孔绍安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赏析: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熘熘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侍宴咏石榴》原文、翻译及赏析3

  侍宴咏石榴

  朝代:唐代

  作者:孔绍安

  原文:

  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

  译文

  可怜庭院中的石榴树,

  跟随着张骞,被从西域移植到了中原。

  只是因为到中原的时间比其它植物晚,

  所以赶不上春天,无法同其它植物竞相开放。

  注释

  ①移根:移植。

  ②逐:跟随。

  ③汉臣:汉朝的臣子,此处指张骞。

  ④为:由于。

  ⑤不及:赶不上。

  鉴赏

  这首诗读起来,总有种酸溜溜的感觉。孔绍安和夏侯端都曾是隋朝的御史,后来李渊反隋称帝,夏侯端首先归顺了李渊,授秘书监,三品官,而孔绍安归唐晚了一些,只被授于内史舍人,五品官,远不及夏侯端。

  晋代·张华《博物志》记载:“汉张骞出使西域,得涂林安石国榴种以归,故名安石榴。”孔绍安作此诗时,夏侯端恰巧也在场,所以诗人以石榴自喻,发出了“只为时来晚,开花不及春”这样的感慨。“逐汉臣”,却“不及春”,人才得不到重用,这也从一个侧面表达了诗人对唐高祖李渊的不满。同时诗中又表现了诗人对自己才能的`自信,只是“来时晚”而已。

  “只为来时晚,花开不及春”,此句历来被人称颂,成为了感叹怀才不遇或大材小用的名句。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6)

——咏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3篇

咏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1

  咏雨

  朝代:先秦

  作者:李世民

  原文: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翻译:

  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或说迷濛的雨气使柳丝密密麻麻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注释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岭腹”即半山腰;“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泫”的本义是“水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缔叶”是说“(雨滴)结在树叶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如唐.李峤的诗句:“青苹含吹转,紫蒂带波流。”(〈萍〉)也许是古人认为风是“风神”从嘴里吹出的一口气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赏析: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咏雨原文翻译注释及赏析2

  咏雨

  朝代:先秦

  作者:李世民

  原文:

  罩云飘远岫,喷雨泛长河。低飞昏岭腹,斜足洒岩阿。

  泫丛珠缔叶,起溜镜图波。濛柳添丝密,含吹织空罗。

  翻译:

  远处的山峦笼罩着一片乌云,大雨倾盆而下,河水上涨。乌云低飞使半山腰一片昏暗,风吹雨斜撒满了山的曲折处。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又如珍珠般结在树叶上;大雨在如镜的湖面上泛起了一阵阵涟漪。柳丝在雨气中一片迷濛(或说迷濛的雨气使柳丝密密麻麻的分不出个来了),连绵的大雨如帘,风吹雨丝在空中织起了一片片罗幕。

  注释

  “罩”的意思为“覆盖、笼罩”,“罩云”的意思就是笼罩在天空中的乌云。“远岫”是指远处的峰峦。“岭腹”即半山腰;“岩阿”是指山的曲折处。“泫”的本义是“水珠下滴”;“泫丛”的意思是“一串串下滴的水珠”;“缔叶”是说“(雨滴)结在树叶上”。“起溜”是指河水泛起了一阵阵涟漪。“含吹”这两个字是唐代才有的词,见于唐代的诗文中,它的本意就是“风吹”。如唐.李峤的诗句:“青苹含吹转,紫蒂带波流。”(〈萍〉)也许是古人认为风是“风神”从嘴里吹出的一口气吧,所以把“风次”说成为“含吹”。

  赏析:

  通过笔者的讲解,我想大家可以发现,唐太宗写的这首诗,每一句就如一段动画,而整首诗又构成了一幅远近景色结合的动态的“山雨飘洒图”。各位读者可以看看本文所配的图片,这张图片用“珠缔叶”三个字就说明了,而“泫丛(一串串雨滴如珍珠般滴下)”的动态景象却看不到。换一句话说,笔者所找到的这张图片只是“泫丛珠缔叶”这个动画片中的一个画面。

  这首诗还有一个写作特点是每句都包含了一个动词的片语,这些片语是 罩云、喷雨、低飞、斜足、泫从、起溜、濛柳、含吹。这八个词把雨写活了,就好像是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在天上操控的那样。现在有些人不相信有神的存在,认为下雨是自然现象,其实就笔者个人在很浅的层次上所见,所谓的“自然”其实是不存在的,神在控制着一切。请各位读者权且相信有施雨龙王、推云童子、布风婆婆等天神的存在,并重新读一下这首诗,可能您会发现对诗的意境的理解和您刚开始读的时候不一样了。也许您会发现,万事万物在唐太宗的笔下都是活的,都是有生命的。也就是把大自然的神韵通过诗的.形式描写出来了。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7)

——多丽·咏白菊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多丽·咏白菊原文翻译及赏析1

  多丽·咏白菊

  李清照〔宋代〕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译文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看着,屈原和陶令,孤傲高洁的品性正与白菊相宜。微风吹起,白菊的清香蕴藉,丝毫不亚于淡雅的荼蘼。秋天将尽,白菊愈发显得雪清玉瘦,似向人流露出它无限依恋的惜别情怀。你看它似忧愁凝聚,在汉皋解佩;似泪洒于纨扇题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注释

  多丽:词牌名,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此词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潇潇:疾厉的风雨声。一作“萧萧”。琼肌:指花瓣像玉一般的白菊。贵妃醉脸:此句意谓:杨贵妃醉酒以后的脸蛋儿,就像李正封诗中的牡丹花那样娇艳动人。韩令偷香:韩令,指韩寿。徐娘傅粉:徐娘,指梁元帝的`妃子徐昭佩。看取:看着。取,语助词。屈*陶令:屈*是屈原的名,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陶令:指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曾任彭泽令。蕴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酴醾(tú mí):即荼蘼,花名,初夏开白色花。秋阑:秋深。瘦:一作“度”。汉皋(gāo)解佩:汉皋,山名,在今湖北襄阳西北。佩:古人衣带上的玉饰。此处当指男子有外遇。纨(wán)扇题诗:纨扇,细绢制成的团扇。泽畔东篱:指代屈原、陶潜二位爱菊的诗人。

  赏析

  在李清照的词中,“花”是出现得最多的意花。她笔下的花,不仅有人的情志,如“宠里娇花”(《念奴娇·萧条庭院》“,“梅心惊破”(《孤雁儿·藤床纸帐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里眼梅腮”(《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鹧鸪·双银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绿肥红瘦”(《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菊花纤细,这里就用“揉损琼肌”来描写菊花的纤纤玉骨。然后进一步用四个历史人物来作类比反衬。贵妃醉脸,是对牡丹的比喻。李正封《咏牡丹》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认为可比杨妃醉酒(见《松窗杂录》“。作者通过铺陈贵妃、孙寿、韩令、徐娘等典故,来说明白菊既不似杨妃之富贵丰腴,更不似孙寿之妖娆作态。其香幽远,不似韩寿之香异味袭人;其色莹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争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潜所采。屈原《离骚》有“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渊明《饮酒》之五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细赏此花,如对直臣高士,香淡风微,清芬酝藉,不减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黄如酒,开于春末。

  下片续写,用一“渐”字表示典间推移,秋阑菊悴。“雪清玉瘦”呼应“揉损琼肌”,紧扣白菊在风雨中挣扎自立从开到谢的神态。这里不说人对残菊的依恋,反说菊愁凝泪洒,依依惜别。用班婕妤“汉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花化。同典,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典。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典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

  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5月12日)号易安居士,汉族,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宋代(南北宋之交)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多丽·咏白菊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小楼寒,夜长帘幕低垂。恨萧萧、无情风雨,夜来揉损琼肌。也不似、贵妃醉脸,也不似、孙寿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将比拟未新奇。细看取、屈*陶令,风韵正相宜。微风起,清芬酝藉,不减酴醿。

  渐秋阑、雪清玉瘦,向人无限依依。似愁凝、汉皋解佩,似泪洒、纨扇题诗。朗月清风,浓烟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纵爱惜、不知从此,留得几多时。人情好,何须更忆,泽畔东篱。

  译文

  长夜里,虽然放下了帘幕,小楼上依旧寒气逼人。可恨那萧萧飒飒的无情风雨,在夜里摧残着如玉的白菊。看那白菊,不似杨贵妃的微红醉脸,也不似孙寿的娇柔愁眉。韩令偷香,徐娘傅粉,他们的行径都不能拿来与白菊相比。细细看取,诗。有时是明月清风,有时是浓雾秋雨,老天让白菊在日益憔悴中度尽芳姿。我纵然爱惜,但不知从此还能将它留下多少时候。唉!世人如果都晓得爱护、欣赏,又何须再去追忆、强调屈原和陶渊明的爱菊呢?

  注释

  [1]潇潇:疾历的风雨声。一作“萧萧”。

  [2]看取:看着。取,语助词。

  [3]酝藉(yùn jiè):宽和有涵容。

  [4]酴釄(tú mí):又作荼蘼,落叶小灌木,专供观赏。

  [5]阑:尽。

  [6]汉皋(gāo)解佩:指郑交甫于楚地汉皋台下遇二仙女解佩相赠的故事。

  [7]纨(wán)扇题诗:指班倢伃写《团扇歌》。

  [8]瘦:一作“度”。

  赏析

  作者:侯孝琼

  多丽,一名“鸭头绿”,一名“陇头泉”139字,是“漱玉词”中最长的一首。曾慥《乐府雅词》题作“咏白菊”。

  词先渲染了菊赏的深静寒寂的氛围。一个“恨”字承上启下,表现了孤居独处,良辰难再的抒情主人公对风雨摧花的`敏锐的感受。

  在诗,用班婕妤典。班婕妤,汉成帝妃,失宠后退居东宫,曾作《怨歌行》,以“秋扇见捐”自喻。这两个典说的都是得而复失,爱而遭弃的失落、捐弃的悲哀。怅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风,浓烟暗雨之中,又通过这既清朗、又迷离的境界具象化。同时,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洁,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词人不胜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纵使怜爱之极,亦不能留花片时。情不能堪处,忽宕开作旷达语:只要人情自适其适,应时菊赏,且休忆他屈子忠贞,行吟泽畔;陶潜放逸,采菊东篱!(侯孝琼)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扩展8)

——蟾宫曲·咏西湖原文翻译及赏析

蟾宫曲·咏西湖原文翻译及赏析1

  西湖烟水茫茫,百顷风潭,十里荷香。

  宜雨宜晴,宜西施淡抹浓妆。

  尾尾相衔画舫,尽欢声无日不笙簧。

  春暖花香,岁稔时康。

  真乃“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译文

  烟水浩渺的西湖波光荡漾,在百顷微风飘拂的水潭上,十里水面飘溢荷香。雨也适宜晴也适宜,更像西施那样无论淡抹浓妆都艳丽无双。一只只画船尾尾相接,欢声笑语,笙歌弹唱,没有那一天不沸沸扬扬。春暖时节百花芬芳,庄稼丰收四季安康。真是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注释

  百顷风潭:言西湖水域广阔。

  稔:庄稼成熟,这里指丰收。

  赏析

  这是作者歌咏杭州西湖两首小令中的一首。作品生动地表达了作者对西湖依依不舍的思念之情。

  奥敦周卿

  奥敦周卿(生卒不详),女真族人。似与白朴同时,元初人。字周卿,号竹庵。奥敦是女真姓氏。《全元散曲》存其小令2首。其先世仕金。父奥敦保和降元后,累立战功,由万户迁至德兴府元帅。周卿本人历官怀孟路总管府判官、侍御史、河北河南道提刑按察司佥事。为元散曲前期作家,与杨果、白朴有交往,相互酬唱。今存小令二首,套数三曲。《太和正音谱》列为「词林英杰。」

推荐访问:赏析 原文 白海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3篇 《咏白海棠》原文及赏析1 咏白海棠全文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