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2-12-31 10:35:05 浏览量: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1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优秀范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1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阅读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3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这首词在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

  词意,似为回忆一次愉快的郊游而作。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酣竟不知日之夕矣。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清香流溢,色彩缤纷的,幽杳而神秘的世界。它给词人带来的是巨大的惊喜和深深的陶醉。

  花香、酒气,使词人暂时摆脱了封建社会名门闺秀的重重枷锁,显现出她开朗、活泼,好奇、争强要胜的少女的天性。于是有争渡之举。当轻舟穿行于荷花之中,看着栖息在花汀渔浦的鸥鹭惊飞,她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生命的活力。这种活力就从词短促的节奏和响亮的韵脚中洋溢而出。

  这首词杨金本《草堂诗余》误作苏轼词,《词林万选》误作无名氏词,《古今词话》、《唐词纪》误作吕洞宾词。从“误作”之多,也可看出此词之放逸已超出了“闺秀词”的范围,所以有人把它列入男性作者的名下。但南宋人黄昇的《花庵词选》、曾慥的《乐府雅词》都把它作李清照词,应当是可信的。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赏析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译文一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

  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

  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

  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

  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

  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

  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

  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

  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

  怎么渡?

  (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大醉。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怎渡,怎么才能划出去。争(zen),怎样才能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参考资料:

  《唐宋词鉴赏辞典》(唐·五代·北宋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8年版,第1180页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2)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注释3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注释1

  宋代: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注释2

  应是常常想起一次郊游,一玩就到日暮时分,沉醉在其中不想回家。

  一直玩到没了兴致才乘舟返回,却迷途进入藕花池的深处。

  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不小心,却惊起了一群的鸥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译文及注释3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3)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1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翻译及赏析2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宋代·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译文

  时常记起溪边亭中游玩至日色已暮,沉迷在优美的景色中忘记了回家的路。

  尽了酒宴兴致才乘舟返回,不小心进入藕花深处。

  奋力把船划出去呀!奋力把船划出去!划船声惊起了一群鸥鹭。

  译文二

  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被美景陶醉而流连忘返。

  游兴满足了,天黑往回划船,不小心划进了荷花池深处。

  划呀,划呀,惊动满滩的水鸟,都飞起来了。

  译文三

  曾记得一次溪亭饮酒到日暮,喝得大醉回家找不着了道路。

  兴尽之后很晚才往回划船,却不小心进入了荷花深处。

  怎么渡,怎么渡?(最终)惊起水边满滩鸥鹭。

  注释

  常记:时常记起。“难忘”的意思。

  溪亭:临水的亭台。

  日暮:黄昏时候。

  沉醉:比喻沉浸在某事物或某境界中。

  兴尽:尽了兴致。

  晚:比合适的"时间靠后,这里意思是天黑路暗了。

  回舟:乘船而回。

  误入:不小心进入。

  藕花:荷花。

  争渡:奋力把船划出去。

  惊:惊动。

  起:飞起来。

  一滩:一群。

  鸥鹭:这里泛指水鸟。

  赏析

  此词是记游赏之作,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4)

——如梦令作文10篇

如梦令作文1

  时光飞逝,一晃就是三五年,常年流落他乡,过着颠沛流离的日子。我无时无刻不在想家乡的亲人与那儿时的快乐时光。再次回到溪亭,忆起那潺潺流水,忆起朵朵荷花,忆起杯杯美酒,忆起群群鸥鹭……

  夕阳映红了脸,依旧像一个快乐的少女,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害羞的低着头,似乎打翻了妈妈最心爱的胭脂,心里感到很内疚,又很害怕,怕妈妈责怪。此时,我沉浸在这美景之中,微风乍起,我酙了一杯美酒,微微闭上双眼,细细的品了一口,“真香啊!”我不由感叹道。夕阳顽皮地跳着,映在水中仿佛一个红色的气球,它一蹦一跳的,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回了家。我睁开双眼,只觉得自己飘飘欲仙,仿佛到了人间仙境,好不惬意。离开了夕阳的光芒,天色黯淡下来,阵阵凉意掠过湖面,我这才醒悟过来,自己的兴致也尽了,得赶快回家才行,要不太晚了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我拿起船桨划了起来,小溪泛起阵阵涟漪,我尽力想让自己清醒,可是我依旧醉醺醺的。我尽力加快速度划着小船,可不知东南西北了,湖里的小鱼被惊得四处乱窜。这时,微风吹过,把多多荷花吹的左右摇晃。我看着这朵朵荷花入了迷,它们宛如一个个亭亭玉立的少女,这朵朵荷花高过了我的头顶,我焦虑地划来划去,荷花被我动的晃来晃去,像一个个不倒翁一样,我这个举动惊起了已在荷花深处栖息的鸥鹭,惊得它们都扑棱棱地飞了起来。有的展翅高飞,有的瞪大双眼看着我,好像在说,都是你惊醒了我们,还有的飞到了我的桥头……

  见如此景象,我不禁吟起一首词: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忆起那潺潺流水,忆起朵朵荷花,忆起杯杯美酒,忆起群群鸥鹭……

  点评:落日之美、藕花之美尽在小作者,如诗如画的语言展现了李清照因酒醉在归途中误入藕花丛中愉快郊游的情景,把词人的心境和情趣表达了出来。

如梦令作文2

  我独自一人坐在窗口,望着远处的天空,不禁回想起那次郊游——

  那是一个天气晴朗的下午,温和的阳光洒在大地上,使人感到十分惬意。我漫步走入“溪亭”,欣赏着湖边美景,心中顿生喜悦的感觉。我又端来一壶美酒,伴着微风,饮了一杯。再看看湖中那些美丽的荷花,如同妙龄少女般的典雅、柔和:

  有的“犹抱琵琶半遮面”,半掩着脸,只留给人们一个含苞待放的笑脸;有的依然鼓着苞儿,涨红了脸,似乎正在寻找机会,好好展现一番她那曼妙的身姿;有的已经展开了,似乎说着:快来看,我多漂亮!”如同小孩的笑脸一般可爱、耐人寻味;还有的在风中翩翩起舞,正在展现她的舞姿,多么令人陶醉呀!真所谓“出淤泥而不染”!

  看着这一幅美妙的“荷花图”,我不禁连饮几杯,竟忘了自己“一杯就倒”的酒量,顿时感到头晕乎乎的,眼前事物都有“分身术”是的,眼花缭乱。突然见到天色昏暗了,意识到:天色不早,该回家了。可看的湖面的*静与柔和,不禁撑起小船,在湖面游玩。也不知为何,可能是喝醉了的原因,摇橹时向左,它却向右;往右摇,它又向左,仿佛故意在与我作对般。不知不觉中,我竟然将船摇到了荷花池深处,看着这星罗密布的荷花,无奈的摇了摇头,大呼道:“该怎度过该怎度过?”一阵凉风吹来,使我不禁裹紧了衣裳,脑中只有一个念头:快快离开。于是我便使劲摇橹,发出的声音太大,将正在休息的鸥鹭惊了起来,往天空飞去……

  想到这里,我便写下了《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作文3

  一个夏日的清晨,李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古色古香的凉亭中,放眼远眺湖中的.美景,不由得想起几日前她与朋友们一起饮酒赏花的情景。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李清照与她的朋友们一起划着小舟,游湖赏景。湖中央,满眼的碧绿铺天盖地,荷叶挨挨挤挤的,犹如一把把大圆伞撑开在水面上。一朵朵娇艳的荷花从荷叶中间冒出来,千姿百态,好似无暇的美玉。有的只有一个青里泛白的花苞,娇羞欲语,含苞待放;有的只开了一半,一些花瓣散下去,另一些簇拥在花蕊旁,犹如一位长衫为整、“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那些全开了的,像一个个穿着洁白衣服的姑娘翩翩起舞;那些花瓣都脱落的,露出碧绿碧绿的莲蓬,莲子上面的小孔似乎是一张张小嘴巴,正张开喉咙大喊道:“我成熟了,快来摘啊!”荷花散发出清新淡雅的芬芳,引来蝴蝶嬉戏。清澈的湖水中一条条小鱼儿欢快地蹦跳,湖面上泛起层层涟漪。李清照和朋友们划着小舟,行驶在荷花荷叶中,闻着缕缕清香,不由得唱起歌来:“荷花池里静悄悄……”李清照和朋友们欣赏着美景,唱着歌,喝着酒,沉醉在夏日荷花图中。

  时光荏苒,夕阳渐渐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在天边。李清照和她的朋友们这才发现天黑了,李清照赶忙说道:“天都黑了,再不回去爹娘要着急了。”“对呀。”朋友们附和道。李清照拿起划桨,拼命地划着,朋友们也叫道:“快划!快划!”可是由于天色已黑,再加上李清照有些微醉,竟把船错误地划进了荷花深处。大家抢着划呀,抢着划呀,险些把小舟弄翻,溅起了很大的水花,停歇在附近的水鸟被溅起的水花惊动了,展开洁白的双翅,扑棱棱地飞起来。它们有的拍了拍翅膀展翅飞翔直冲云霄,有的飞了一会儿又停歇在岸边的沙滩上,还有的在空中绕圈,一边鸣叫,好像在责怪他们惊扰了自己的美梦。

  想到这儿,李清照词性大发,情不自禁地吟诵道: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作文4

  记得那一次傍晚日暮时分,女词人李清照独自一人乘着小船在水中行走。

  船头有一壶美酒,不时散发出阵阵酒香,李清照头一仰,一杯酒就下了肚,现在李清照是一身酒气,脸上面已经有了两团深红色的红晕,真像一个熟透了的野樱桃,,她的船桨轻轻在水波不惊、水*如镜的水面上留下了一道道涟漪。

  此时的太阳似乎累了,微微有些下沉,却还是涨溢出光与彩,西边的天际像饱饮了玫瑰酒似的,金红一色,热烈一片,是太阳把天际染红了呀,太阳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湖面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湖面是去了原色,变得金灿灿的。

  李清照喝的太多,直到玩得尽了兴,天际微微有些暗了,才匆匆忙忙准备回家,她撑起桨,轻轻滑动,小船缓慢地行驶着,李清照则是一副安然自得的样子。

  小船渐渐行驶到荷花深处,一股浓郁的荷花香扑鼻而来,此处还真是个风水宝地、世外桃源哪!身旁全是荷花,它们盛开着,十分娇艳,花茎纤细,,却支撑着硕大的花朵,显得弱不禁风,令人心生怜爱。花开有各种形态,有的含羞待放,花苞鲜嫩可爱,水灵灵的,有的正当旺时,花瓣儿已经完完全全舒展开来,显得柔嫩而又弹性,中间有一个碧绿的莲蓬,不是吐露出令人如痴如醉的芳香。

  一阵风吹过,让李清照顿时醒悟过来,她自言自语道:“我怎么会在这个荒郊野外呢?”她见天色已晚,穿上披风,准备回家,这时她不小心碰到了旁边的荷叶,忽然,数十只欧鹭一齐飞上了天空,只听”扑扑“翅膀拍打身体的声音,有的欧鹭都是**常常,不以为然,若无其事的模样。

  李清照架着小船,踏着暮色,回家去了。

如梦令作文5

  碧荷随风飘荡,粉嫩的花朵姗姗来迟的绽放。微风缕缕,漾起一片粉色的涟漪,湖水如镜,倒映出一片房屋,一座小亭,一袭白衣。

  湖面荡起了微波,几滴清酒散入湖中,小舟的倒影在波光中打散。波光中映现出一袭白衣,那是一位妙龄女子,把酒低吟“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篷莱远。”

  山重水复,清波复转,映起满山杏色,鸟语花香,莺飞燕舞,绿意绵延不绝。少女眼中闪过几分惊喜,举起酒杯,又饮了一口。

  不觉中已是日暮,小舟又到荷前,而一袭白衣上却已有点点黄斑,少女此时已昏昏欲醉,却仍扶着小舟,带着一抹淡淡的微笑:“溪亭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不觉中,却带着淡淡的凄凉。

  少女放下了酒杯,目光往亭中流离,醉意朦胧的双眼中漫着几分焦急,一个背影时不时的在她脑中浮现,于是她,倒转扁舟,随风划去……

  少女追随着一道亭影,划舟追去,却漂入荷花之中,环顾四周,却都是嫣红,少女醉昏的头脑在变故中清醒,于是着急的挥动着一双棹,上下飞舞,激起道道浪花,一叶小舟,一袭白衣,在荷花中渐行渐深。

  荷花丛中,突然传出阵阵声响,少女的好奇心也被响起,轻轻划动小舟,却撞入岸边,刹那间,千百水鸟惊起,盘旋在夕阳之下,残阳似血,洁白的水鸟在空中飞舞,形成一幅简约鲜明的画卷。

  少女仍在船头驻立,长发随风飘荡,大大的眼睛中流露出着迷与欢欣,于是,轻轻一杯酒,驾着舟再次向荷花丛中荡去……

  只是夕阳似血,云霞似火,一叶扁舟即将驶出荷花,与使同时,少年意气风发饮酒饮诗,目光在荷花丛中流连,突然,脸上流露出无尽欢喜……

如梦令作文6

  窗外飞着雨,风呼呼地吹着,远处那一朵朵绽放的花朵,飘然落下了。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每每吟诵这首小令,我的思绪就飞出了现实,飞过了几百年的历史,飞到了李清照的身边,飞到了那个花儿盛开、香味迷人的春天,飞到了那个雨狂风猛的夜晚。

  我看见了,此刻的李清照眉头紧锁、辗转反侧,怎么也睡不着觉,便叫侍女去拿几壶酒来,想要借酒消愁,一杯、两杯、三杯……,直到把自己灌醉,就昏昏沉沉地睡着了。一觉醒来,天早已大亮,阳光明媚,但这一杯杯酒还是没有消去她昨夜的忧愁。她拥衾未起。外间的侍女早已开始收拾屋子,她便拉起卷帘,急忙问道:“海棠花怎么样了?昨夜风疏雨骤,海棠还好吗?”。侍女漫不经心地撇了一眼,笑着回道:“还好,昨夜虽然雨狂风猛,但海棠还好端端地在那儿,茂茂盛盛地开着呢!”。她听了,没有露出喜悦之色,而是叹道:“唉!傻孩子,你懂什么?你再看——难道看不出那红的变少,绿的变多了吗?”

  想着想着,我与诗融为一体,仿佛自己变成了李清照,明白了她为何如此惜花,为何要为花悲喜,为何要为花醒醉,为何要为花憎风恨雨。因为风雨葬花,如葬美人,如葬芳春;因为词人自己的命运、时代的苦难、家国的不幸。

  谢谢您,《如梦令》,你带我认识了这位千古才女——李清照。

  窗外依然下着小雨,风也依然在呼呼地吹,远处的花依然在落下,虽然她的身影已渐渐模糊不清,但她惊世的才华和家国情怀却永远留在我的心里。

如梦令作文7

  在阳光明媚的一天,我突然想起叫上几个姐妹去玩玩。我们走到大伯那儿,向他借了一只小船,然后想小溪飞奔而去。“我”准备了好多美味的东西,打算在对面的亭子里好好痛快一回。想着想着,目的地到达了。

  我们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好东西与大家分享。不知是谁说“开吃”的,不过我们也不管啦,谁叫眼前有那么多美味的东西呢——所以我们一听到“开吃”两个字,不管三七二十一,看到什么就那什么,才不管那么多呢。顿时,听到“干杯”两字,原来我们正在喝着名牌酒——女人红。要知道,对于我们,边喝酒,边观赏风景,是在也合适不过的啦!

  然而,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夕阳渐渐西落,我们知道天色已晚,该回家各自找个子的妈了。我们怀着绯红的脸颊醉熏熏的走到船上,在船上,我们真的是醉昏啦。过了一会儿,我们开始吵架了,因为我们回家的意见都不一。有的说往东走,有的说往北走,还有的说往南走。唉,真不知道应该往哪边走。我们大家为了证明自己说的是对的,纷纷拿起东西来划船。就这样,你划一下,我划一下,我们误入了荷花深处,惊动了满滩的水鸟,成群的从水面飞起。借酒发挥,于是我写了这首诗:

  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作文8

  “嘀嗒嘀嗒……”窗外的雨下个不停,雨滴仿佛成了一位位舞者,悠然自得地落在了青石板上。李清照看着这淅淅沥沥的小雨,不禁再次想起了那次郊游……

  那天,她们一起来到了溪边的小亭子里,观赏这满池的荷花。那时正是春末夏初,荷花开得艳的时候。一朵朵盛开的荷花,宛如一位位正在舞动的少女,很惊艳,也很耐看。几个姐妹看着这满塘的美景,也止不住的朝着溪边走去。她们来到溪边的一个小亭子里,在一起谈笑风生,畅怀对吟。

  不知不觉中,日落西山,众人也急忙收拾起各自的物品,上舟准备回家,可上了舟的.姐妹们面面相窥,因太陶醉于溪边美景,竟忘了回家的道路。

  她们尽兴游玩,荡舟赏景,竟误把小船滑进了莲花塘深处,大家看着越来越浓郁的夜色,脸上的笑意也随着渐渐消失,再看看身边无穷无尽的莲花池,众人都不禁急了起来。

  “哎?不对啊!我们走错方向了!”

  “别叫了别叫了!赶快划船吧!一会儿晚回家了,爹爹又该说我了。”

  “对啊!赶紧划吧!”

  ……

  沉重的浆声,因划桨速度而越来越大的击水声,吵闹不休的人声,本应寂静的莲花塘却格外的喧闹,竟将在沙滩上栖息的白鹭惊醒了。它们拍打着翅膀迅速转移栖息地,有的还不时冲她们叫几声,像是在责怪她们,又像是在发泄对她们的不满……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往事历历在目,如今物是人非,不觉感慨万千,因此留下了这首千古流芳的《如梦令》词。

如梦令作文9

  李清照是宋朝著名的女词人,她虽然出身女儿家,但比吟诗做词却一点也不比男词家逊色。这天,丈夫赵明诚又出去研究金石了,她感觉十分寂寞,眼前又浮现出今年在溪上郊游的热闹场面—

  那天,赵明诚“破天荒”地回来了,要知道他在野外工作,离家已一年多了。此次回来,李清照十分兴奋,于是她力邀丈夫和朋友一起出来玩玩,放松一下心情,众人都爽快得答应了。他们乘着小船在水上一边喝酒一边赏景,好不快活。此时正逢夏季,湖上一片好景象,正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湖水碧波荡漾,小船上只听李清照道:“这番美景不知何时才能与诸位再次共赏,大家今天尽尽兴,咱不醉不归!”众人皆点头赞成。酒也喝了,景也赏了,这时已近黄昏,众人大醉叮咛,不光是酒醉,景象更让人流连忘返,竟让人认不得回去的路了。李清照刚想摇船回家,谁知误入荷塘,由于着急过渡,竟把栖息的白鹭吓“跑”了,回去后李清照自己也觉得十分有趣,便有子写诗的雅兴,《如梦令》这首新诗也露出了“冰山一角”。

  十天后,回想到此事仿佛仍记忆犹新,历历在目,于是好即兴写下了这首词,《如梦令》: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如梦令作文10

  阳光明媚的一天,宋朝的李清照约了几个好朋友,去靠溪边的小亭里聊天、喝酒……

  不知不觉,本来晴朗的太阳变成了夕阳。李清照的几个好朋友便抱歉地说:“李清照,你看天色快晚,要回家了。’’‘‘奥,你们先去吧。’’她开心地说着。接着,她们便先去了。李清照便继续喝起酒来……

  过了一会儿,李清照居然喝醉了,迷糊的她看了一下天气:天快黑了,她也要回家了。她从石凳上摇摇摆摆地站了起来,朝小船那慢慢地走去。她坐在小船里后,神志不清的李清照居然忘记了回去的路,这可如何是好呀?唉。

  李清照记不起回去的路,便举起食指,朝左边的路指指,朝右边的路指了一指,,朝中间的路指一指,自豪地说:‘‘我知道,在左边,不对,在右边。’’说着,她便慢慢地划着船去右边的路了。

  李清照划着船划过了小亭子那边,她划了一会儿船:大约5分钟。便一不小心进入了藕华深处,她看见了这一幅画面:荷叶一群一群的碧绿碧绿的,中间还夹着一朵朵粉红粉红.亭亭玉立的藕花小姐,藕花中间有一个藕,藕的旁边长着黄乎乎的蕊,真可爱呀!蓝蓝的海面上浮着一些小荷叶,小鱼在那儿游来游去,有时,还会有几只欧鹭飞过,李清照顿时感觉情况不对,便马上乱了手脚,随便击桨,随便击桨。因为当时李清照喝醉了,所以划得力度和速度相当快,她影起那么大的动静,惊得在岸边休息的欧鹭都被吓飞了!

  李清照每每想起这一幕,都会开心地笑一笑,忽然,他诗兴大发,不由地写下了这首诗: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鹭。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5)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3篇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1

  常记溪亭日暮,

  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

  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

  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

  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

  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

  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

  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注释〕

  ①溪亭:临水的亭台。

  ②沈:同“沉”。

  ③争:同“怎”。

  〔赏析〕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 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2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如梦令李清照赏析3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讲解

  有时候,一件细小的、但饶有兴味的往事,会反复出现在你的记忆中,引起你的思索和回味。当时经历的生动情景,会历历如画,在眼前重现;当时的兴奋和激动,也会再次在心头涌现,印象还是那样的新鲜。如果你是一个有才能的文学家,你就会真实地描绘出这种经历和心情,吸引读者也进入你再现的那个境界,分享你的激动。

  这首《如梦令》就是这样的作品。这是李清照为追记一次有趣的郊游而写的。作品中第一句说明了这是已经过去的一天,是在郊野水边的一个亭子里,傍晚的时候。一个“常”字,表明这件往事给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时常引起她的回忆。在那里作什么?第二句告诉我们,她喝酒喝得醉醺醺的,已经到了不认识回家路途的程度了。“沉醉”,是醉得很深的意思。显然,她是在一边欣赏郊野的景色,一边在喝酒,而且,也不是刚刚到了那里,是在那里已经游赏了相当长的时间了。“兴尽晚回舟”,是说在玩赏的兴致得到了充分的满足之后,天色已晚,才上了去时所乘的小船,掉转船头,往回走。可是,沉醉的后果产生了。由于天色黯淡,特别是醉眼模糊,辨认不清归路,把船划进了一片密集的荷花丛中。“藕花”,即荷花。因荷花是从藕长出来的,所以在诗词中也常叫藕花。按照词调的要求,这里不用荷花,而改称“藕花”。这时,她心慌意乱是可想而知的了。怎么办呢?怎么样才能划出荷塘?怎么样才能划回家去?正好,按词调,这里需要重复一遍相同的两个字的句子,作者恰到好处地填写了“争渡,争渡”。这里的“争”,作怎么讲。“争渡”,这里是怎么划出去的意思。“争渡,争渡”,重复一遍,就突出了她焦急的心情。当她正在心如火燎,思量着怎样才能划出荷塘回家时,想必是在胡乱地划动着小船,去找寻一条归路。忽然听得,呼啦啦一片响声,从河滩上飞起了一群被小船惊起的水鸟。“鸥鹭[ōulù]”,鸥和鹭都是水鸟。小词写到这里,戛[jiá]然而止。至于下文如何,就留待读者自己去想象了。想来,可能是惊飞的水鸟,吓得她出了一身冷汗,使得头脑清醒了一些,终于能够寻路回家了吧!

  作者在词中不是流水账式地写她如何去,如何到家,在那里怎么玩,只在字里行间把经过作了交代。作者也并没有写“我玩得多么高兴呀”之类,而只用了“常记”、“沉醉”、“兴尽”、“晚”几个字,就把她游赏的欢快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她善于剪裁,仅仅截取了醉归途中、误入荷塘、惊飞水鸟这个“镜头”,稍加点染,就写出了她这次郊游中不同一般、最难以忘怀之处,使读者不仅如临其境,也如闻其声。总之,这首小词,虽然并无深意,但写得简练、生动而传神,今天读来,还是引人入胜的。

  另外,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野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在封建礼教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6)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3篇

如梦令李清照昨夜1

  朝代:宋代

  作者:李清照

  原文: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译文

  昨天夜里雨点虽然稀疏,但是风却劲吹不停,我酣睡一夜,然而醒来之后依然觉得还有一点酒意没有消尽。于是就问正在卷帘的侍女,外面的情况如何,她只对我说:“海棠花依旧如故”。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创作背景

  这首《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是李清照的早期作品。根据陈祖美编的《李清照简明年表》,此词作于宋哲宗元符三年(1100年)前后。

  鉴赏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起首两句,辞面上虽然只写了昨夜饮酒过量,翌日晨起宿酲尚未尽消,但在这个辞面的背后还潜藏着另一层意思,那就是昨夜酒醉是因为惜花。这位女词人不忍看到明朝海棠花谢,所以昨夜在海棠花下才饮了过量的酒,直到今朝尚有余醉。

  三、四两句所写,是惜花心理的必然反映。尽管饮酒致醉一夜浓睡,但清晓酒醒后所关心的第一件事仍是园中海棠。词人情知海棠不堪一夜骤风疏雨的揉损,窗外定是残红狼藉,落花满眼,却又不忍亲见,于是试着向正在卷帘的侍女问个究竟。一个“试”字,将词人关心花事却又害怕听到花落的消息、不忍亲见落花却又想知道究竟的矛盾心理,表达得贴切入微,曲折有致。“试问”的结果——“却道海棠依旧。”侍女的回答却让词人感到非常意外。本来以为经过一夜风雨,海棠花一定凋谢得不成样子了,可是侍女卷起窗帘,看了看外面之后,却漫不经心地答道:海棠花还是那样。一个“却”字,既表明侍女对女主人委曲的心事毫无觉察,对窗外发生的变化无动于衷,也表明词人听到答话后感到疑惑不解。她想:“雨疏风骤”之后,“海棠”怎会“依旧”呢?这就非常自然地带出了结尾两句。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这既是对侍女的反诘,也像是自言自语:这个粗心的丫头,你知道不知道,园中的海棠应该是绿叶繁茂、红花稀少才是。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情口吻,可谓“传神之笔。“应是”,表明词人对窗外景象的推测与判断,口吻极当。因为她毕竟尚未亲眼目睹,所以说话时要留有余地。同时,这一词语中也暗含着“必然是”和“不得不是”之意。海棠虽好,风雨无情,它是不可能长开不谢的。一语之中,含有不尽的无可奈何的惜花情在,可谓语浅意深。而这一层惜花的殷殷情意,自然是“卷帘人”所不能体察也无须更多理会的,她毕竟不能像她的女主人那样感情细腻,那样对自然和人生有着更深的感悟。这也许是她所以作出上面的回答的原因。末了的“绿肥红瘦”一语,更是全词的精绝之笔,历来为世人所称道。“绿”代替叶,“红”代替花,是两种颜色的对比;“肥”形容雨后的叶子因水份充足而茂盛肥大,“瘦”形容雨后的花朵因不堪雨打而凋谢稀少,是两种状态的对比。本来**常常的四个字,经词人的搭配组合,竟显得如此色彩鲜明、形象生动,这实在是语言运用上的一个创造。由这四个字生发联想,那“红瘦”正是表明春天的渐渐消逝,而“绿肥”正是象征着绿叶成荫的盛夏的即将来临。这种极富概括性的语言,又实在令人叹为观止。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讲解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昨夜雨疏风骤”指的是昨宵雨狂风猛。疏,正写疏放疏狂,而非通常的稀疏义。当此芳春,名花正好,偏那风雨就来逼迫了,心绪如潮,不得入睡,只有借酒消愁。酒吃得多了,觉也睡得浓了。功效一醒觉来,天已大亮。但昨夜之神情,却已然如隔在胸,所以一路身便要询问意中悬悬之事。因而,她急问清算衡宇,启户卷帘的侍女:海棠花若何样了?侍女看了一看,笑回道:“还不错,一夜风雨,海棠一点儿没变!”女主人听了,嗔叹道;“傻丫头,你可知道那海棠花丛已是红的见少,绿的见多了吗!?”

  这句对白写出了诗画所不能道,写出了伤春易春的闺中人复杂的神气口吻,可谓“传神之笔。

  作者以“浓睡”、“残酒”搭桥,写出了白夜至晨的时间变化和心理演变。然后一个“卷帘”,点破日曙天明,巧妙得当。然而,问卷帘之人,却一字不提所问何事,只于答话中透露出谜底。

  真是绝妙工巧,不着痕迹。词人为花而喜,为花而悲、为花而醉、为花而嗔,实则是伤春惜春,以花自喻,慨叹自己的青春易逝。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7)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翻译及赏析3篇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原文翻译及赏析1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

  朝代:清代

  作者:纳兰性德

  原文: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译文

  秋季某日,我回去。找不到你遗留下的鞋印,也没闻到你的味道。你消息杳杳,我今夜的相思又会有多少?秋日的相思雨,有一半被风吹走了。

  注释

  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屧(xie),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简析

  黄叶和青苔铺满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约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呢?屧,鞋子的木底,这首词中和衣香一起指代恋人沈宛。恋人离去后,久久没有音讯传来。纳兰容若日夜忧愁中捱过。窗外连绵的秋雨不解相思意,一半已经风吹去,落在天涯,落在海角。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8)

——《如梦令》读后感

《如梦令》读后感

  读完一本经典名著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如梦令》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如梦令》读后感1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接着写 兴尽归家,又 误入 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常记 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 常记 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 溪亭 ,时间是日暮 ,作者饮宴以后 ,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 , 不知归路 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果然,接写的 兴尽 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而 误入 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 不知归路 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 争渡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 争渡 ,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 ,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 少年情怀自是得 ,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读后感2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今译:经常记起在溪边的亭子游玩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喝得太醉不知道回来的路。玩得尽兴了,而且天色已晚,只好往回划船,不小心闯入了荷花池深处。抢着划呀,抢着划呀。不想,惊起了在这里栖息的水鸟。

  感受:她把傍晚河中之景描写的淋漓尽致,现存她的《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常记”两句起笔*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或许是因为李清照不像一般大家闺秀一样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喜欢游山玩水,所以即能写出细腻之际的诗词,也可以写出豪迈的文章来。李清照的词总能引人入胜,每每读起此诗,总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也只有李清照的诗能有这般意境吧。

《如梦令》读后感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鉴赏一首词。往往要用:心,眼,耳,鼻,舌,身,意,七种感官交叉感悟。心是最难说的一个字。佛经用三藏十二部都没全说清。词人往往只能用‘心’字。心比‘意’高。意如虚空。手通意。所以如来之手连孙悟空都跳不出。人的七种感官感物不同,不仅有高低,各职不同。一般人都丧失俩至三根,每一根或多或少都还不很健全,所以感悟不准确。

  常记溪亭,是心与意识,溪为心记住的物,是不磨灭。亭为意造,在一段时间不磨灭。溪对人与万物来说,是最珍贵。作者的心也是这么认为。可以说刻骨难忘。沉醉是五根随心而高兴,还希望心时时带它们去玩。五根感觉要差些,只能用醉来形容。所以不知归路。这里‘归路’是比兴,是心所感觉的路,这里作者感觉身体太放纵了,忘记心来世间的目的。

  兴尽晚回舟,一个晚字,当然有后悔之意。舟是渡人与万物的。

  误入藕花深处,藕花是长在郁泥里,艰难突破水层。这里只佛看见人们生活艰难而忧郁。

  全句是说李清照进入佛门感觉晚了些,但她还是如溪水高兴得很。

  争渡,争渡。是一争一渡,再争再渡。争是万物再生存中竟争,万物难逃这个法则,这叫命运。渡是自己生存下来还得舍身躯救别人,这叫生命。比如人在船上,已经危险,明知危险还去驾船渡人。有人在火中,明知去救会死,但还是跳进火中。这时命运与生命就容入一体。.所以争渡四字是人们几千年都没搞清的问题。一般人难以协调。这时受惊得是鸥鹭。鸥鹭是一种能飞但又不肯飞的鸟,有能力救人但又不去救人。清照对这部分人太失望。它不仅学佛。还学易。这首词还包含易经河图与洛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9)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译文注释 (菁选3篇)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译文注释1

  *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身似浮云,心如飞絮,气若游丝。

  空一缕余香在此,盼千金游子何之。

  证候来时,正是何时?灯半昏时,月半明时。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译文注释2

  生下来以后还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了相思。

  身像飘浮的云,心像纷飞的柳絮,气像一缕缕游丝。

  空剩下一丝余香留在此,心上人却已不知道在哪里去留?

  相思病症候的到来,最猛烈的时候是什么时候?是灯光半昏半暗时,是月亮半明半亮的时候。

折桂令·春情原文及译文注释3

  ①身似浮云:形容身体虚弱,走路晕晕乎乎,摇摇晃晃,像飘浮的云一样。

  ②余香:指情人留下的定情物。

  ③盼千金游子何之:殷勤盼望的情侣到哪里去了。何之,往哪里去了。千金:喻珍贵。千金游子:远去的情人是富家子弟。

  ④证候:即症候,疾病,此处指相思的痛苦。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扩展10)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原文解析1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注释 疏:指稀疏

  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绿肥红瘦: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浓睡:酣睡 残酒:尚未消散的醉意。

  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译文 昨夜雨点稀疏,晚风急猛,我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怎么样?她说海棠花依然如旧。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赏析 本篇是李清照早期的词作之一。词中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这是一首小令,内容也很简单。它写的是春夜里大自然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词人预感到庭园中的花木必然是绿叶繁茂,花事凋零了。因此,翌日清晨她急切地向“卷帘人”询问室外的变化,粗心的“卷帘人”却答之以“海棠依旧”。对此,词人禁不住连用两个“知否”与一个“应是”来纠正其观察的粗疏与回答的错误。“绿肥红瘦”一句,形象地反映出作者对春天将逝的惋惜之情。

  词的写法别致,侧重于从听觉方面来塑造形象并构成意境。作者不是*铺直叙地去描写百花凋残的暮春景象,而是立足清晨醒后,从“昨夜”写起,通过“雨疏风骤”,从听觉上展开联想,然后转化为视觉形象:“绿肥红瘦”。值得指出的是,这“绿肥红瘦”四字只不过是作者内心虚拟想象之词,它还有一个向客观现实转化的过程。正因为这首词有一个从听觉到视觉,有一个从内心到客观现实的转化过程,所以才能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便于进行艺术的再创造。这首词之所以耐人咀嚼,其原因也正在这里。

  其次,通过问答进行感情上的对比烘托。这种写法,不仅语言精炼生动,结构也由此显得分外紧凑,使读者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真切感。人物的身份、性格、教养以及感情上的.细微差别也都历历在目,词也由此而显得生动活泼。“却道”一句,写出了“卷帘人”观察上的粗疏与感情上的淡漠,它恰好衬托出作者体察的细腻与情思的深婉。没有这种细腻的体察与深婉的情思,是不可能写出好作品来的。

  再次,成功地使用拟人化的手法。词中把本来用以形容人的“肥”、“瘦”二字,借来用以形容绿叶的繁茂与红花的稀少,暗示出春天的逐渐消失。这一句不论是在语言的提炼上还是在修辞手法的使用上都是极富创造性的。

  前面说过,这首词很短,总共不过三十三字,但它却能通过生活中一个极其普通的细节,反映作者丰富的内心世界,用语*白浅近,意境含蓄深厚,具有“弦外音,味外味”。黄了翁在《蓼园词选》中说:“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这段评语有助于我们对这首词的理解。

推荐访问:译文 注释 原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3篇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译文注释1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