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视频版权保护必要性分析

时间:2022-05-25 10:4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短视频版权保护必要性分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短视频版权保护必要性分析

短视频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2篇

【篇一】短视频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中南大学论文报告

主题: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及如何落实可持续发展观

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科学测控1002班

作者:陈梓

学号:090910303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当儿,却往往忽略了周围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逐渐被破坏的事实。清新的空气、壮丽的山河、清脆的蝉鸣声已不复见。如今,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却是污浊的河流、混浊的空气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

以我们所在的中南大学为例,学校里环境优美,空气自然清新。但是学校周边,由于处在长沙城的郊区,城市化程度不高,环境管理存在死角,且周围居民自身环境保护意识并不强烈,存在垃圾随手乱扔和不能及时清理垃圾桶等情况,这些直接导致了周围环境肮脏不堪。每天晚上在街道边出现的夜市,其产生的烟雾不仅使人容易感染呼吸道疾病,也直接污染着大气。若处于夏季还可明显感觉校内凉爽舒适,而校外因树木稀疏,烟雾缭绕,温度一般高于校内一到两度左右。再者就是周围的各种固体废弃物。固体废弃物也绝对影响到人们的身心健康。所谓固体废弃物就是一般所说的垃圾,是人类新陈代谢的排泄物和消费者丢弃的物品。人们日常生活用品中有许多是塑料制品,这些废弃物到处乱扔不仅影响市容,而且由于聚乙烯、聚丙烯等塑料很难溶解,混入土中能几十年不变,严重破坏环境,也影响着郊区的农业生产。

保护环境工作的展开首先就要求所有人都有环境保护意识,当人民有了环保意识,并能自觉遵守各项环境保护条例,我们关于环境保护的讨论才真正存在意义。

我认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首先要保护水资源,保护河流。如我们的母亲河湘江,每年有许多企事业单位被曝光非法将未处理污水及其他污染物直接排入湘江中,造成污水泛滥的情况。水是生态和环境的重要控制性要素,河流是自然生态的重要控制要素,河流是自然生态系统稳定健康、良性循环的基础性环节。自然的河流是由河流源头、湿地、通河湖泊,以及众多不同级别的支流和干流所组成的流动开放的生态系统,它每时每刻都在与气候、环境、资源、社会等各种要素进行着大量和迅速的能量交换,对整个自然生态系统产生着重大的影响和作用。没有了河流与水资源,抗旱无从谈起,生态保护和环境改善也无从谈起。所以必须改善河流、保护河流,对于河流的开发利用,不要超过警戒线,严禁将污染物直接排入河流或水源地,以充分发挥河流对于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的基础性、关键性作用。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必须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核心价值观,增强资源意识和节约意识,树立生态优先的理念和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绩观、消费观,大力提倡绿色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资源的承受能力和涵养、持续能力,大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幅度降低污染排放强度,努力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力争以最小的资源和环境代价,支撑和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生态是自然界中各种自然资源之间的依存关系。生态研究的对象是自然资源系统中的平衡,而这种平衡是动态平衡。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应有如下的生态观点:

1、维护生态平衡

 人类发展的历史表明应该维护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也要求维护生态平衡。实践证明对于现有生态平衡的强扰动,强冲击,大改变,大破坏,只可以带来暂时的经济利益,而不利于可持续发展,中国古代的丝绸之路区域、古埃及尼罗河流域和古墨西哥的玛雅文化的衰落或毁灭都极可能是由于经济的过度发展破坏了生态平衡而造成的。

2、生态学及其理论的不完整性

 与物理学和化学等传统学科相比,生态学还是一门在本世纪才兴起的,很不完善的学科。生态学的基本理论是生态平衡,然而对于一个地区,其生态平衡究竞在何处?各种自然资源的大致分有应该如何?还都是生态学尚不能解决的问题。因为生态系统属于超复杂巨系统,甚至比市场经济系统更复杂。

3、生态系统变化的不可逆性

 生态系统的变化是不可逆的,只要变化了,就不可能逆向恢复,这已经被科学理论和人类实践所证明。因此提出“恢复生态平衡”是不正确的,它不可能恢复。

4.生态动平衡的维护观

 显而易见,人类不可能不发展,生态不可能不改变。生态平衡既然不可能恢复,只有树立生态动平衡维护观才是科学的,才能为可持续发展实践服务。所谓生态动平衡的维护观,一是指人类发展要维护现有生态平衡状况,如水资源的利用要考虑供需平衡,保证生态用水等等。二是指对生态平衡的破坏不要过大,不对平衡产生强扰动。大规模改变现有生态状况的工程措施的实施,应经过全面论证,科学选证,周密计划,争取使不利的生态影响减到最小。

 人类历史证明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它既使人类开发自然资源,发展经济生产,促进了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进步;
另一方面西方传统工业经济生产模式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生产目的,掠夺性地耗竭自然资源,污染环境,破坏生态平衡。因此人类只有发展主要依靠智力资源投入,以高技术产业为第一支柱,努力开发富有自然资源替代稀缺资源,变传统工农业生产为生态工农业的知识经济,来改变主要依靠稀缺自然资源的耗竭,以传统工业为第一支柱,用技术来破坏生态平衡、造成高资源消耗和高污染的工业经济,才能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对于未来,高科技将可能解决目前重大的资源、环境和生态问题。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将来农业问题的出路,最终要由生物工程来解决,要靠尖端技术”。其实,能源问题的最终解决也要靠受控热核聚变技术和太阳能技术的产业化,但是有两点要特别注意,一是相关高技术产业化尚未实现之前,而稀缺自然资源即将耗尽之时,世界有可能处于一个多种资源极端匮乏期,给世界的政治、经济以至文化都带来巨大影响,任何一个国家都必须从战略上高瞻远瞩,防患未然。二是高技术产业尽管其扩大再生产不以稀缺自然资源的消耗等比增加和环境污染等比加剧为条件,但也有在知识产权保护、科学道德和伦理观维护和高技术破坏(如毒、病转基因作物扩散)等不可忽视的问题。

正是人类活动使许多原始生态不缺水的区域变成了缺水区,而人口的增加又加剧了这种情况。展望21世纪,人、自然与技术协调的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制约因素,一是人多,而且人的素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二是水少,而且水的时空分布不均造成供需失衡。解决这两个问题一靠教育,通过教育实现全民素质的提高;
二靠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和保护的科学的、统一的管理;
而这种提高和管理的实现则依靠知识创新,这三者的结合就是今天已见端倪的21世纪知识经济。

 然而,通过教育提高全民素质,建立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资源开发观和物质消费观是解决资源、环境与生态问题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没有这种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多少资源也不够消费,有多高的技术也无法根本地解决问题。

关于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观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称为可持续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既有联系,又不等同。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发展,但要求在严格控制人口、提高人口素质和保护环境、资源永续利用的前提下进行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
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中心体;
可持续长久的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也就是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

资源是人类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物质;
环境则是资源的状态;
目前讲资源是指自然资源。其次,自然界是指客观世界,而资源则是指人可能利用的自然界的部分,因此,资源将随着人对自然界利用的广度和深度而发生变化。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有亿万种,从可持续发展的利用观来看,可以分为土地资源、水资源、森林资源、草原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海洋资源、物种资源、气候资源和旅游资源十大类。这里又需要做两点说明,首先,能源与多种资源互融,但按国际惯例列为一种;
其次旅游资源则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在分类学上有交叉。同时,从对可持续发展的支持来看,对资源又有一个意义重大的分类,就是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对可再生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分类又有其相对性、可变性与多重性。相对性表现在如煤、铁和石油等矿产在人类经济发展的长周期内(如10个世纪)是不可再生的。可变性表现在生物资源是可以再生的,而生物资源的根源物种资源迄今为止又是不可再生的;
然而在未来人类又可能克隆已经灭绝的物种。多重性表现在水资源中的大气水、地表水和浅层地下水是可以再生的,而深层地下水又是不可再生的。上述按类别和性质的分类为人类可持续利用资源提供了认识基础。

环境是自然资源的状态。更为确切地说,就是人类利用了自然资源以后,自然资源状态改变又反过来作用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并产生影响的状况。目前国际上共识的环境问题主要指环境污染,其污染基本上可分为五大类: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噪声污染与核污染。污染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的过程中把资源以错误的数量,在错误的时间,放到了错误的地方。例如营养物质本来是人类需要的,如果你在污水中排掉,造成水体富营养化,就把资源变成了污染。因此从可持续发展来看,应有如下的环境观点:

1、发展是硬道理

  人类要发展就要利用资源,利用资源就要改变其状态,人类不可能在一开始就以百分之百准确的数量,把所有利用的资源都在百分之百准确的时间放在百分之百准确的地方,因此要发展就要有污染。中国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发展中以更高的认识和更大的努力来防止和治理污染。

2、标本兼治,防重于治,发展生态型产业是根本

  从环境污染的产生原因可以清楚地看到,污染问题的根本解决在于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把适量的资源,在准确的时间,放到正确的地点,这一准确度提高的过程就是污染防治过程的主体。从生产来讲应该从产品设计(包括材料选用)开始就考虑到产品生产过程中、产品使用过程和产品废弃时的污染问题的防止和解决,逐步改变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的的传统产业模式,转化为资源循环的高技术生态产业模式。

3、污染的治理水平取决于经济发展程度

  由于目前的生产不可能做到完全合理的利用资源,污染的产生是不可避免的,对于已经产生的污染必须防治,然而如何防治必须从实际出发,国际经验和国内情况都表明,只有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超过1000-2000美元时,才能实现真正的污染治理。  4、系统分析,统一治污是大势所趋

  “谁污染、谁治理”,在防治污染初期起过积极作用,然而科学治污应该是在适当的大系统内做科学分析,合理配置,选择技术,统一治污。

参考文献:

1、中华园林网水利文献

2、环保资料网

3、《生态经济》 作者:石中元

4、《环境于可持续发展》 作者:郑进胜

 

【篇二】短视频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姓名:

专业:

班级:

学号: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了人类对自然的依赖性和地球的唯一,结合水污染、大气污染等严重的污染现象以及一些简单的污染统计数据,从其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等方面论述了环境保护的必要性;
之后分别从国家的发展与人类的发展的角度分析论述了环境保护这一基本国策的重要意义。文章最后将结论普及到个人,呼吁全人类共同努力保护我们唯一的家园

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由于人们对工业高度发达的负面影响预料不够。预防措施不足,导致了全球性的环境危机。本文通过案例介绍了环境问题现状及其治理措施,并提出了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和必要

关键词:自然环境 污染 破坏 气候变化 必要性与重要性 发展

自然环境

环境有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之分。自然环境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而社会环境又是自然环境的发展。自然环境是环绕人们周围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如大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通常把这些因素划分为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土壤圈、岩石圈等五个自然圈。人类是自然的产物,而人类的活动又影响着自然环境。环绕着人群的空间中可以直接、间接影响到人类生活、生产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的总体。构成自然环境的物质种类很多,主要有空气、水、植物、动物、土壤、岩石矿物、太阳辐射等。这些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在自然环境中,按生态系统可分为水生环境和陆生环境。水生环境包括海洋、湖泊、河流等水域。水体中的营养物质可以直接溶于水,便于生物吸收;
水温变化幅度小于气温变化,生物容易适应;
水中的氧和氮的比值大于大气中二者的比值。因此水生环境的变化比陆生环境缓和和简单,水中生物进化也缓慢。水生环境按化学性质分为淡水环境和咸水环境。淡水环境主要是陆地上的河流和湖泊,是目前受人类影响最大的区域,环境质量的改变相当复杂。咸水环境主要指海洋和咸水湖。海洋中又可分为浅海环境和深海环境。前者,水中营养较丰富,光线较充足,是海洋中生物最多的部分。深海环境范围广大,生物资源不如浅海丰富。随着人类活动范围的不断扩大,原生环境日趋缩小。次生环境是指人类活动影响下,其中的物质的交换、迁移和转化,能量、信息的传递等都发生了重大变化的环境,如耕地、种植园、城市、工业区等。它们虽然在景观上和功能上发生了改变,但是它们的发展和演变的规律,仍然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之仍属自然循环的范畴。人类改造原生环境,使之适应于人类的需要,促进了人类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如在黄河下游修建大堤,控制河水泛滥,垦殖农田,使华北平原的次生环境优于原始状况。但是如果在生产过程中不重视环境中的物质、能量的平衡,就会使次生环境的质量变劣,给人类带来危害。

环境问题

中国环境十大问题有 大气污染问题、 水环境污染问题、 垃圾处理问题、 土地荒漠化和沙灾问题、 水土流失问题、 旱灾和水灾问题、 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 WTO与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的环境问题、 持久性有机物污染问题

大气污染

我国大气环境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居高不下。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年排放量高达1857万吨,烟尘1159万吨,工业粉尘1175万吨,大气污染仍然十分严重。全国大多数城市的大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全国47个重点城市中,约70%以上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不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
参加环境统计的338个城市中,137个城市空气环境质量超过国家三级标准,占统计城市的40%,属于严重污染型城市。大气污染是中国目前第一大环境问

水污染

中国是一个干旱缺水严重的国家。淡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占全球水资源的6%,仅次于巴西、俄罗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四位,但人均只有2200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在世界上名列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然而,人们在科学进步的同时,依然在浪费水资源。

中国七大水系的污染程度依次是:辽河、海河、淮河、黄河、松花江、珠江、长江,其中42%的水质超过3类标准(不能做饮用水源),全国有36%的城市河段为劣5类水质,丧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库)和城市湖泊水质普遍较差,黄河多次出现断流现象,75%以上的湖泊富营养化加剧,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

垃圾处理

中国全国工业固体废物年产生量达8.2亿吨,综合利用率约46%。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年产生量为1.4亿吨,达到无害化处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装物和农膜导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国各地。

土地沙化

目前,中国国土上的荒漠化土地已占国土陆地总面积的27.3%,而且,荒漠化面积还以每年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长。中国每年遭受的强沙尘暴天气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了90年代的23次。土地沙化造成了内蒙古一些地区的居民被迫迁移他乡。

水土流失

中国全国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每年流失的土壤养分为4000万吨标准化肥(相当于全国一年的化肥使用量)。自1949年以来,中国水土流失毁掉的耕地总量达4000万亩,这对中国的农业是极大损失

6旱灾水灾

20世纪50年代中国年均受旱灾的农田为1.2亿亩,90年代上升为3.8亿亩。1972年黄河发生第一次断流,1985年后年年断流,1997年断流天数达227天。有关专家经调查推测:未来15年内中国将持续干旱。而长江流域的水灾发生频率却明显增加,500多年来,长江流域共发生的大洪水为53次,但近50年来,每三年就出现一次大涝,1998年的大洪水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7生物破坏

中国是生物多样性破坏较严重的国家,高等植物中濒危或接近濒危的物种达4000-5000种,约占中国拥有的物种总数的15%-20%,高于世界10%-15%的平均水平。在联合国《国际濒危物种贸易公约》中列出的640种世界濒危物种中,中国有156种,约占总数的1/4。中国滥捕乱杀野生动物和大量捕食野生动物的现象仍然十分严重,屡禁不止。

WTO

中国加入WTO将面临两方面新的环境问题。一方面是国际上的"绿色贸易壁垒"。由于中国目前的环境标准普遍低于发达国家的标准,中国的食品、机电、纺织、皮革、陶瓷、烟草、玩具、鞋业等行业的产品将在出口贸易中受到限制。另一方面,由于国际市场对中国的矿产、石材、药用植物、农产品、畜牧产品的大量需求,可能会加重中国的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破坏。同时,中国可能成为国外污染密集型企业转移的地点和大量的国外工业废物"来料加工"的地点,这将极大地加重中国的环境问题。

三峡库区

三峡工程是中国目前正在实施的巨大的水利工程。该工程定于2003年开始发电。三峡建成后对地质环境、水资源环境、生态环境(涉及库区两岸和整个上游地区)的影响,以及如何有效防治库区污染是目前摆在三峡建设者面前的大课题。三峡工程已成为世界瞩目的环境问题。

持久污染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难降解的持久性有机物污染开始显现。国际上今年签署了《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其中确定的首批禁止使用的12种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在中国的环境介质中多有检出,中国是公约的签字国。这类有机污染物具有转移到下一代体内,并在多年后显现其危害的特点,也被称为"环境激素"或"环境荷尔蒙",危害严重。目前这类有机污染物广泛存在于工农业和城市建设等使用的化学品之中。

全球变暖

全球气候变暖是一种“自然现象”。人们焚烧化石矿物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的透过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的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全球变暖的后果,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既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更威胁人类的食物供应和居住环境。全球气候变暖一直是科学家关注的热点,2012年10月14日,英国气象局称全球已停止变暖16年,再次引发热议。

1981~1990年全球平均气温比100年前上升了0.48℃。导致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在近一个世纪以来大量使用矿物燃料(如煤、石油等),排放出大量的CO2等多种温室气体。由于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3.8--7.6nm,波长较短)具有高度的穿透性,而对地球反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如红外线)具有高度的吸收性,也就是常说的“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

但是目前来说全球普遍认为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是人为因素,人类的活动加剧了全球的气温变化

必要性和重要性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对物质的需求越来越高。在人们享受物质生活的当儿,却往往忽略了周的自然生态环境已逐渐被破坏的事实。清新的空气、壮丽的山河、清脆的蝉鸣声已不复见。如今,伴随着我们成长的却污浊的河流、混浊的空气及堆积如山的废弃物。因此,生态环境的保护已是当下刻不容缓的事情。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

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

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可持续发展

经济和社会发展是在环境中进行的,环境既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又是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因素。我国人口众多,人均占有自然资源相对不足,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更会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环境保护直接关系到我们国家的强弱、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关系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类经济和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作到有不竭的发展潜力和后劲,不危及后代人的发展,必须“在不超越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的条件下,在不危及后代人需要的前提下,寻求满足我们当代人需要的发展途径”,也就是要求发展与人口和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相协调,要求当代人的发展不应该损害下代人的利益当代的一部分人的发展也不应该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而人口、资源问题是解决环境问题必须迈过的一步,因为人口增长过快,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压力日益沉重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破坏和浪费也会直接引发环境问题。为此,要实现人类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合理开发利用有限资源;
依发保护和治理环境,使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发展相协调,努力实现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 《威胁人类生存的全球十大问题》

2《论可持续发展对中国的重要性》

3>

推荐访问:必要性 版权保护 分析 短视频版权保护必要性分析 短视频版权保护的必要性分析 短视频的著作权保护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