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优秀范文】

时间:2023-03-29 15:00:07 浏览量: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优秀范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2

  一、近代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

  (1)时间:甲午战后到20世纪初期

  (2)有利条件:

  ①帝国主义扩大经济侵略尤其资本输出进一步破坏*自然经济。

  ②清*准许民间设厂

  ③人们呼吁以“设厂自救”、“实业救国”挽救民族危机。

  (3)代表企业:张謇的南通大生纱厂

  (4)政治影响: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开始了维新变法和民主革命运动。

  二、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1)民国初期(约1912-1919年)民族工业短暂的“春天”:

  原因:①辛亥革命的推动:推翻专制统治,扫清障碍;

  提高民族资产阶级政治地位;

  颁布发展实业的法令激发投资热情

  ②民众反帝国运动(如抵制日货提倡国货运动)

  ③一战期间,欧洲帝国主义国家暂时放松对华经济侵略

  表现:纺织业、面粉业的发展等

  局限:①地域分布和部门发展仍不*衡(主要沿海和轻工业),没有形成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

  ②与外国资本和传统经济相比仍占据对劣势

  ③发展时间短暂,一战后由于列强卷土重来而萧条

  政治影响:促使无产阶级力量空前壮大,为五四运动、*诞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奠定了阶级基础。

  (2)*统治前期(1927-1936年)的短暂发展:

  原因:①*形式完成全国统一;

  ②*开展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币制改革(、改定新约运动)等政策措施的推动 ③人民的反帝爱国运动(如抵制洋货提倡国货)

  表现:1936年达历史最高水*等

  局限:官僚资本迅速膨胀

  作用:为抗日战争奠定了一定的物质基础。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

  1.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P5

  (1)原始阶段 采用“刀耕火种”。

  (2)春秋战国时期 采用牛耕技术和铁制工具,形成铁犁牛耕的耕作方式。

  (3)汉代 牛耕逐渐普及到全国,铁制农具数量大增。出现播种工具耧车、耦犁、一牛挽犁。

  (4)唐代 出现曲辕犁,可控制耕土的深浅。

  附:铁犁牛耕方式推广的影响:

  提高农产品亩产量,是农业动力的革命,使农业生产力得到飞跃性提高。促进一家一户的小农个体经济和精耕细作农业技术的产生、发展。

  2.古代*的土地制度:P6

  (1)商周: 井田制,名为国家公有,实为国王所有。

  (2)战国: 秦国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制

  (3)战国以后: 土地大部分为地主所有,农民占有土地较少

  (4)北魏到唐前期:推行均田制,国家授田给农民,农民承担赋役

  附 一:战国以后*社会存在的主要土地制度:

  ① 国家土地所有制

  ② 地主土地所有制

  ③ 自耕农土地所有制

  ④ 君主土地私有制

  附 二:土地兼并问题 P6

  (1)产生原因:①官僚地主依靠特权,把公田据为己有

  ②贵族、官僚及豪强霸占良田,役使贫民

  ③农民因天灾人祸被迫卖地逃亡

  ④国家不抑兼并的政策

  ⑤(根本原因)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土地可以买卖

  (2)危害:①地权和劳动者分离,导致农耕生产秩序的严重破坏

  ②使无数小农破产,社会动荡不安

  ③使国家赋税减少和劳役征发困难,国力削弱

  ④社会资金流向土地和农民的贫困又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3)解决方案:①开明政治家:改革田制,缓和兼并

  ②民众暴动: 提出均田口号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阅读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归纳1

  一、开辟新航路

  1、开辟新航路的背景:

  (一)必要性(原因):

  (1)经济根源: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根本原因)

  (2)社会根源:欧洲人的“寻金热”(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3)宗教根源:传播天主教

  (4)商业危机:奥斯曼土耳其占领传统商路(直接原因)

  (二)可能性(条件):西欧生产力的发展、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地理知识的提高、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2、最早探询新航路的国家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3、第一个进行新航路开辟的航海家是:1487年,葡萄牙人迪亚士,在葡萄牙王室的支持下,其航线是—沿非洲西海岸向南航行,发现非洲的最南端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2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3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生产力。

  前期-*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古代经济史

  1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江南经济的发展和*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1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2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之间的关系。

  3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4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多个民族*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2)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1)含义:强调发展农耕,限制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目的:①维护专制主义国家*的经济基础

  ②统治者认为可以安定人心,保障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

  (3)表现:①战国:商鞅变法和《吕氏春秋》提出

  ②西汉:①规定商人不得衣丝乘车;

  ②商人的赋税加倍;

  ③汉武帝开始盐铁官营制度

  ④商人入市籍,不得为官。

  ③唐代:市的设立和废止都由朝廷命令,交易时间受限制

  (4)影响: 使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使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

  的萌芽长期得不到发育。

  二、明清时期的海禁政策

  (1)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人到*进行贸易的政策。

  (2)表现:①明朝维护朝贡贸易体制,禁止民间外贸

  ②清朝顺治年间:颁布“海禁令”和“迁海令”

  ③清朝乾隆22年后,只准粤海关一口贸易

  (3)原因:①西方殖民者在*沿海的非法活动猖獗。

  ②封建专制的"空前加强,封建制度渐趋衰落

  ③自然经济的绝对优势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

  ④(清朝)防范*反抗,维护满洲贵族统治。

  ⑤*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的延续

  ⑥明朝为了抗击倭寇、清初防范大陆居民与郑成功等抗清武装勾结

  (4)影响:①扼杀了对外贸易推动经济进步的可能性

  ②使*在19世纪以极端保守封闭的面貌走向近代化的世界

  ③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土地制度的演变

  1.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均消费。

  2.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1)发展过程:开始实行(商)——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2)瓦解及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这种生产方式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许多私田出现;战争频繁,劳动力减少;鲁国等进行税制改革,促使土地逐步由国有向私有转变,逐步形成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剥削方式,井田制逐步瓦解。

  3.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形成。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先后进行了变法运动。封建制度最终在各国确立起来。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2)封建土地所有制特点。

  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存在两千多年;封建地主依靠政治经济特权,大量兼并农民土地;广大农民只有很少土地或完全没有土地,受封建地主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生活贫困。

  (3)屯田制(三国)

  原因:东汉末年,曹操为筹措军粮,推行屯田。

  做法:招募流农耕种田地;在军事频繁地区,让士兵屯田。

  作用:屯田制是封建制的土地国有制,屯田制的推行,安置了大批流亡农民,使流民有田耕种,有利于稳定了社会秩序,缓和社会矛盾;保证了军粮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4)均田制(北魏至唐中期)

  目的: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

  主要内容:北魏时,国家将掌握的土地实行分配,给农民一定数量的田地;百姓缴纳一定数量的租税,服徭役和兵役。隋代和唐代前期推迟了服役的年龄,甚至可输绢代役。

  意义:*古代一项比较完备重要的封建土地制度;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和徭役征发;北方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相对稳定,开垦的荒地增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促进农业的发展。 瓦解原因:土地兼并严重和土地买卖的频繁。

  (5)明代后期,土地高度集中,激化社会矛盾,明末农民起义提出“均田免粮”口号,表达了广大农民获得土地的愿望,说明封建土地制度成为农业生产发展的桎梏。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3)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 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 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军用: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

  一、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 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 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二、*战争后*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军用:第一家,安庆内军械所、规模最大,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3

  一、古代纺织业的发展:P12

  ①新石器时代:萌芽,原料最初麻、葛,出现育蚕和丝织技术

  ②汉代:丝织品经过丝绸之路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

  ③宋代:棉花种植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

  ④元代:黄道婆革新棉纺织工艺,棉布逐渐成为民众主要衣料

  二、古代冶金业的发展:P13

  ①商周:以青铜器为代表。西周青铜器作为礼制象征,代表权力秩序。

  ②春秋战国:铁器、炼钢、淬火工艺

  ③汉代:用煤炭做燃料,水力鼓风的水排

  ④南北朝:灌钢法

  ⑤北宋:有用煤冶铁的明确记载

  三、古代陶瓷业的发展:P15

  ①原始时代:彩陶和黑陶

  ②商中期:原始青瓷

  ③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出土青瓷器

  ④唐代:制瓷业成为独立生产部门;

  越青邢白、景德镇和大邑白瓷、唐三彩

  釉下彩绘

  ⑤清代:粉彩瓷器

  ⑥唐宋以来:多名窑、瓷器成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商品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4)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2

  一、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二、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

  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

  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

  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

  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

  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三、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四、元朝实行行省制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行省制的

  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五、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汉代

  制度: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六、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

  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

  ②内阁的创立。

  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3

  1、了解《*宣言》主要内容:1848年2月《*宣言》发表

  阶级斗争的学说;暴力革命学说;无产阶级*和政党学说;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2、了解巴黎公社的成立(1871.3.18-5.28 )

  (1)无产阶级革命胜利:1871.3.18。无产阶级*建立--巴黎公社:1871.3.28 政治:摧毁旧*,建立新国家机构(普选);

  经济:没收逃亡资本加工厂归工人合作社管理

  性质:世界无产阶级建立*实行*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3、了解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917.11.7)

  (1)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环节:落后+社会矛盾尖锐

  (2)战争引起革命:二月革命 1917.3.10 两个*并存:

  工兵代表苏维埃 vs资产阶级临时*(矛盾)

  (3)列宁《四月提纲》(和*过渡)+ 制定武装起义方针(十月会议)

  (4)彼得格勒武装起义:1917.11.7 推翻资产阶级统治

  4、认识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性质:社会主义性质的革命

  作用: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

  A、第一个社会主义革命,建立了人类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B、 推翻资级统治建立社义制度,改变历史发展方向。

  C、 打击帝义统治,推动国际无级革命和被压迫民解运动的发展。

  D、 它是马列主义的革命理论的伟大实践的胜利。

  5、知道社会主义制度在*的建立的概况: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社义制度在*基本建成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4

  第1课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的政治制度

  1.从禅让到王位世袭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我国开始有了早期国家政治制度。禹死后,其子启即位,原始社会的禅让制被王位世袭制所取代。

  2.王权具有神秘色彩统治者把自己的行为说成是天的意志,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方式来决定。

  3.初步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中央设相、卿士等,地方设侯、伯。

  二、西周的政治制度

  1.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1)目的:

  拱卫周王室,进行有效统治,巩固奴隶制国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

  (2)内容:

  ①分封对象——周王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民授于王族、功臣、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

  ②被封诸侯的义务——要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

  ③被封诸侯的权利——职位世袭、对卿大夫再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3)作用:

  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

  ②开发边远地区,扩大了统治区域;

  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

  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⑤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序列,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趋向严密。

  (4)局限:

  受封诸侯在各自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为王权衰落和诸侯割据埋下隐患。

  (5)瓦解: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受到破坏(根本原因在于封建经济生产方式的产生,这一生产方式使诸侯势力日益壮大)。

  战国时诸侯国变法废分封、行县制。秦统一后在全国范围内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瓦解。

  2.血缘关系维系的宗法制

  (1)定义:

  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用规定宗族内嫡庶系统的办法,来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内的地位,以保证王权的.稳定。)

  (2)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3)内容:

  继承制;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家国政治

  (4)影响:

  ①形成了等级森严的政治制度,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②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与“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

  (5)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

  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分封制是建立在宗法制基础上的,宗法制在政治制度上的体现就是分封制。

  3.礼乐制度

  (1)含义:

  对统治阶级日常的政治、社会活动(如祭祀、婚葬等)制定一些规则和仪式,并配有特定的音乐。

  (2)目的:

  更好地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

  (3)作用:

  周礼成为维护等级制度、防止僭越行为的工具,有利于统治秩序的稳定。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背景——秦的统一

  1.背景

  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兼并战争

  2.条件

  ①经济: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实力增强

  ②思想:法家学说为秦的统一奠定理论基础

  ③客观:人民渴望统一

  ④主观:秦王嬴政的雄才大略

  3.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4.措施(巩固统一)

  颁布秦律;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统一文字;修驰道、开通灵渠、修长城、移民等。

  5.影响

  ①结束了长期的诸侯割据局面,建立了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秦王朝,促进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②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民族融合,巩固国家统一。

  ③有利于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的形成。

  二、皇帝制度

  1.内容

  ①权力高度集中天下大权,集于中央 中央大权,集于皇帝

  ②皇权至上皇帝总揽政治、经济、军事等一切大权;皇帝有权任免中央和地方的主要官员。

  ③皇帝独尊(皇帝神圣)创制皇帝专用称号(朕、 制、诏 、玺)

  ④皇位世袭

  2.特点 皇位世袭——权力的不可转移 皇权至上——地位的不可僭越 这是*古代专制制度的重要特征

  三、中央官制

  1.内容:三公九卿 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

  御史大夫——副丞相,上传下达,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全国军务九卿(诸卿):*的职能部门,分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

  2.特点

  ①主要官职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掌握在皇帝手中。

  ②军政大事,先进行朝议,最后由皇帝裁决,以减少决策失误。

  3.利弊 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君主专制下重大事情的决策失误。弊:因皇权过大,易形成君主专制独裁,缺乏对皇帝的监督与制约的机制。

  四、郡县制

  1.背景:

  ①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建并的地区设郡县

  ②秦统一后,通知区域空前扩大

  ③李斯建议在全国推行郡县制

  2.内容: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个郡,由*直接管辖。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建立相应的地方官僚机构,郡守、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免

  3.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控制

  把全国每个地方每户人家都纳入国家政治体制之中,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

  汉初沿袭秦的郡县制,同时分封诸侯,实行郡国并行制。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王国越分越小,列侯归郡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

  2.唐朝

  唐朝中期,朝廷在地方设置节度使。

  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3.北宋

  军事: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抽调各地精兵强将,充实中央禁军

  行政:中央派文臣做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财政: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由中央掌控

  4.元朝

  河北、山西、山东等地由中央直接管理,在地方实行行省制(行省之下设路府州县),边远民族地区由宣慰司管理,*由宣政院管理。行*官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在行使时受中央节制。

  行省制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内朝(中朝)

  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

  汉武帝时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大事,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三省体制

  尚书省(最先拥有实权)、中书省、门下省

  3.隋唐——三省六部制

  (1)三省: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核);尚书省(执行)

  (2)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3)影响: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分散皇权独尊;三省六部制是*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4.宋朝——分割相权

  宋初,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

  后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军权和财权。

  5.元朝——中书省

  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是最高行政机关,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扩大。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察举制——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朝

  科举制——隋文帝时分科选拔,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

  4、唐宋元各朝

  继承并完善科举制——增加考试科目,武举,殿试等。

  科举制的影响: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员文化素质,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第4课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一、宰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根本——宰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

  直接——胡惟庸案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以后不许再立丞相

  3.影响

  加强了君主专制

  有利于防止权臣*,巩固统治

  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

  二、内阁的创立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政务,协助皇帝处理政事

  2.形成与发展

  明太祖——设置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 (奠基)

  明成祖——选拔翰林院官员入职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 (正式形成)

  明宣宗——票拟 批红 (发展)

  明英宗——票拟制度化 (发展)

  明神宗——张居正任内阁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 (顶峰)

  3.性质

  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内侍机构。

  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能对皇权起制约作用。

  4.权力

  阁臣升降由皇帝决定,职权大小依皇帝旨意而定,票拟是否被采纳还取决于皇帝的批红。

  三、军机处的设立

  1.过程

  (1)清初(皇太极): 仿明制,设内阁,置六部(奏章票拟)

  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机要), 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2)康熙:设南书房(参与机务,起草谕旨)

  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南书房

  (3)雍正:为办理西北军务,设军机处(上传下达)

  2.特点

  简 速 密

  3.职能

  军机大臣品级不高,但都由皇帝钦定,不得私自与官员交往

  皇帝召见,只能跪受笔录,*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军机大臣按皇帝旨意将诏令拟写成文,经皇帝审批后,传达执行

  4.影响

  提高了行政效率,能快速处理各种文书

  全国军政大权集中到皇帝手中,君主专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巩固。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形成条件

  1.地理条件:古希腊以海洋为依托,山岭和河流分割,彼此相对孤立造就了众多城邦国家。

  2.政治条件:具有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的城邦特征,这使公民更多的直接参与城邦政治。

  3.经济条件:濒临海洋,海外贸易和工商业比较发达,新兴工商业者追求民*力的渴望强烈。

  (公民的定义:根据传统,凡父母祖籍均属本城邦、拥有一定财产、能自备武装服兵役的成年男子,享有公民资格。)

  二、确立过程

  1.梭伦改革(奠基)

  (1)时间:公元前6世纪初

  (2)内容:根据财产多寡,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建立四百人议事会;建立公民陪审法庭;废除债奴制。

  (3)作用:改革动摇了旧氏族贵族世袭特权,保障了公民的民*利,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基础。

  2.克利斯提尼改革(确立)

  (1)时间:公元前6世纪末

  (2)内容:建立十个地区部落,以部落为单位进行选举;设立五百人议事会,由各部落轮流执政;组成十将*员会;继续扩大公民大会的权利等。

  (3)作用:这次改革基本铲除了旧氏族贵族的政治特权,公民参*空前扩大,雅典的民主政治确立起来。

  3.伯利克里统治时期 (黄金时代)

  (1)时间:公元前5世纪

  (2)内容:扩大公民参政范围;改革公民大会;改革五百人会议;提高陪审法庭的地位;扩大十将*员会的权力;为参政公民发放津贴,鼓励公民接受政治教育和文化熏陶

  (3)作用:这次改革使雅典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评价

  1.特征:人民*、轮番而治、法律至上、公民内部*等

  2.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3.进步性:

  (1)雅典民主政治的理论和实践,为近现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最初的基础。

  (2)民主氛围创造的空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

  4.局限性:

  (1)只是成年男性公民当家做主的民主。

  (2)小国寡民体制造成直接民主的泛滥,抽签选举,轮番坐庄等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第6课 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定义

  狭义:罗马公民法

  广义:通行于罗马统治的整个地中海地区的法律制度

  二、发展演变

  1.起源:早期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背景:*民与贵族的斗争

  制定: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制定十二铜表法

  特点:内容广泛,条文明细

  影响:审判量刑皆有法可依,贵族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受到限制,保护了*民利益。

  局限:它也保留了一些比较野蛮的习惯法

  2.发展:公民法——万民法

  (1)公民法

  概念:在罗马共和国早期,罗马法用来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适用范围主要限于罗马公民

  (2)万民法

  背景:随着罗马的对外扩张,不同民族之间的矛盾显现; 商贸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产生许多新问题

  内容:帝国对行省上层阶级大量授予公民权,对无罗马公民权的外邦人给以适当的司法保障

  影响:3世纪,帝国境内自由民内部公民与非公民的区别不复存在,万民法成为适用罗马统治范围内一切自由民的法律

  3.完善:《民法大全》

  时间:6世纪

  过程:查士丁尼组织法学家,把历代的罗马法加以系统化和法典化,汇编成《民法大全》

  作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最终完成

  三、主要内容

  1.类型

  形式:成文法 、习惯法

  结构:公民法 、万民法

  2.核心内容

  保护私有财产 ;提倡法律面前,人人*等

  3.实质

  维护奴隶制度,保护统治阶级的政治和经济利益

  四、作用

  1.维系统治

  (1)为国家权力提供法律依据,稳定社会秩序

  (2)调整纠纷,缓和社会矛盾,稳固帝国统治

  (3)维护罗马帝国的政治、经济统治

  2.影响深远

  (1)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

  (2)对近代欧美国家的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是现代欧洲大陆法律体系的基础)

  (3)近代资产阶级将其作为反封建和巩固资本主义制度的有力思想武器。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总结5

  1、耕作方式——铁犁牛耕

  ①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

  ②汉以后,铁犁牛耕成为主要的耕作方式;

  ③隋唐时期,曲辕犁,耕田工具的定型;

  2、基本模式——小农经济

  ①形成时间:春秋战国

  ②形成原因:

  a、铁犁牛耕的出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根本)

  b、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③特点:

  a、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b、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④地位:在古代*经济中始终占主导地位;

  3、土地制度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井田制”(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度)

  ③封建社会——封建土地私有制

  a、春秋,鲁国“初税亩”,实际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

  b、战国,秦国商鞅变法,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私有制;

  4、农业政策

  (1)重农抑商

  ①开始:战国商鞅变法

  ②评价

  a、保护农业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巩固封建统治;

  b、封建社会后期,抑制了工商业的正常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

  (2)抑制土地兼并

  ①均田制(北魏—唐)

  ②“鱼鳞图册”(明朝,确定土地所有权和征收赋税的依据)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5)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3篇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1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2

  一、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初郡国并行制 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封国制的存在是对中央集权的威胁

  (2)唐朝三省六部制 把握好三省六部的职权范围、工作流程

  中书省(负责决策、草拟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批诏令)--尚书省(负责执行),最高长官都是宰相,宰相权力一分为三。

  (3)元朝的行省制度

  认识到行省制的实施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我们现在省制的开端

  (4)汉到元政治制度的特点 表现为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不断加强对对方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的"权利不断集中在君主手中。

  二、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至此*古代的宰相制度被废除了,君主专制发展的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2)清朝军机处的设置 雍正时设立,标志着*古代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君主专制的加强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加强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但从却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知识点精细化整理3

  一、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影响:

  (1)当时积极作用:有利于封建经济文化的发展,

  使秦朝国力增强,对祖国疆域的初步奠定、巩固国家统一,以及形成以华夏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起了重要作用。

  (2)当时消极作用:

  方便秦朝统治者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人民起义和秦的速亡。

  (2)后世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和不断发展,奠定了我国两千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二、汉到元君相权关系的演变

  (1)汉初:丞相有相当大权力;

  (2)汉武帝设置中朝(或叫内朝)参与决策机要,削弱丞相等外朝权力;

  (3)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三*官都是丞相;后来参加政事堂会议官员都位同丞相。

  (4)宋代:中书门下、枢密院、三司分理行政、军事、财政,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等分割相权。

  演变原因:①防范宰相专权②加强统治③提高行政效率

  ④减轻宰相政务负担,弥补才干不足

  三、汉到元监察制度演变:

  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唐代御史台宋代提点刑狱司等,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腐败。

  四、选官制度的变化

  先秦世官制、汉朝察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

  科举制评价:打破士族垄断、引入士人从政、提高行政效率、追求公*公正、形成重学风气;(消极)偏考儒家经义,扼杀创新精神等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6)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菁选3篇)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1

  一、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18世纪末至19世纪30年代,欧洲革命和战争不断,社会动乱不已。

  (2)政治中的黑暗,社会的不*等,使人们感到法国大革命后确立的资本主义制度远不如启蒙思想家描绘的那样美好。

  (3)知识分子对启蒙思想家设想的“理性王国”深感失望,努力寻找新的精神寄托。

  2、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

  (1)不再刻意突出人的理性,而是深入发掘人类的感情世界,通过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特点鲜明的人物形象。

  (2)在创造风格上,以想象力丰富的构思和跌宕起伏的情节为主要特征。

  3、浪漫主义文学家及作品:

  (1)法国,果的《巴黎圣母院》典型地表现了浪漫主义文学的特征。

  (2)英国,雪莱的《*了的普罗米修斯》,鼓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理想而斗争。

  (3)德意志,诗人海涅在长诗《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里,对自己国家的分裂和落后、君主专制的腐败和资产阶级的软弱进行了抨击,抒发了强烈的国情怀。

  二、现实主义文学

  1、现实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

  19世纪30年代以后,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日趋尖锐。

  2、现实主义文学的特点:

  它关注社会问题,典型地再现社会风貌,深入剖析社会生活的本质,揭露和批判社会的罪恶。

  3、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作品:

  (1)法国,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展现了19世纪上半期法国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堪称资本主义的“社会百科全书”。

  (2)英国,狄更斯的小说《大卫•科波菲尔》等,通过对社会下层生活的描述,真实反映了当时英国的社会状况。

  (3)俄国,普希金的诗体长篇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等,都是享誉世界文坛的名著。

  (4)北欧,丹麦安徒生在他的作品中同情弱者,嘲弄权贵;挪威易卜生的“社会问题剧”,揭露资产阶级的唯利是图和资产阶级民主的虚伪。

  (5)美国作家马克•吐温的作品,批判了美国社会中的种族歧视现象,痛斥了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的丑恶本质。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2

  (一)孔子:

  1、生*著述:春秋鲁国人,“三家一创”;《诗》《书》《礼》《易》《春秋》和《乐》

  2、学说:

  ①政治学说:A. “仁”(仁者人 ); B. “礼”(“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

  ②哲学观点(天命观,畏天命):“敬鬼神而远之”

  ③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影响最深远,打破官教限制) ;“因材施教”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当仁不让于师”

  3、历史地位:

  ①当时为受到重视,所倡导的儒家思想体系被后人发扬光大,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②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的影响。

  ③后人整理孔子言行为《论语》,尊孔子为圣人,历世景仰。

  保守的一面:主张按照周礼的制度达到名正言顺,贵贱有“序”,承认等级制度也阶级压迫。

  4、反映了春秋晚期诸侯纷争,民不聊生,礼崩乐坏。

  5、孔子的政治主张对现在有何现实意义:对今天的政治文明的建设、对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有着重要意义。(“礼”的观念,德治)

  (二)老子:

  1、生*著述:道家学派创始人;《道德经》

  2、学说:

  ①哲学思想:

  A. “道”是万物的本源,“天法道,道法自然”。 摒除了天命的绝对权威。

  B. 辩证法思想:事物是矛盾对立的,并可互相转化。

  ②政治学说:“无为而治” ,“无事取天下”。

  3、历史地位:

  ①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本源的哲学家。

  ②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高中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3

  (一)汉初的黄老之学

  1、出现的社会背景:经济残败,百业待兴,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吸取秦亡的教训。

  2、主要内容:

  ①黄帝的学说:治身(养生);

  ②老子的学说:治国(无为而无不为,积极无为)

  3、特点:兼采众家、积极无为 “无为而无不为”。

  4、作用:西汉初年的指导思想,使汉初社会迅速恢复元气,但到汉武帝时被新儒学取代。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原因:汉武帝大一统事业的需要。

  背景:(经济)经济发展,国家富强;(思想)黄老之学不适应。

  2、新儒学理论来源:以《公羊春秋》为骨干,融合阴阳、黄老和法家思想 。

  3、新儒学内容:天人感应学说(基础);君权神授;大一统;施政应以德为主;以刑辅德,人伦道德标准,”王道之纲”。

  【注】天人感应思想:一方面是将君主作为最高象征;一方面制约君主.

  4、新儒学的影响:

  有利于君主统治和巩固国家统一; 也有限制君*力过度膨胀的作用。

  5、新儒学的特点: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实质是思想文化专制。即宣扬君权神授,又继承和发挥了儒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的思想;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儒学披上神学外衣。根本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秩序,所以成为正统思想。

  6、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及其影响:

  ①从此儒学在政治上统治地位。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地方割据势力。(这是汉武帝采纳的根本原因)。

  ②使儒学确立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

  ③推动重视教育的文化风尚。

  ④利用王权对思想进行干预,禁锢了文化思想发展,限制了民主思想自由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7)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1

  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2)实行宗法制;(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中历史必修一重点知识点2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一、分封制

  目的:巩固国家*

  内容:①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的贵族,②受封者义务——服从周王的命令、镇守疆土、随从作战、交纳贡赋、朝觐述职。③受封者权利——职位世袭、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

  作用:①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管辖。②扩大了统治区域,开发了边远地区;③形成对周王室众星捧月一般的政治格局;④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但诸侯国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埋下分裂割据的隐患。

  二、宗法制

  定义: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统治的一种社会制度。

  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分封制和宗法制是西周政治制度的两大支柱,互为表里。

  影响:宗法制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以宗法制为核心,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三、秦的统一:

  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秦王嬴政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秦朝。

  四、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形成

  内容:①建立“皇帝”称号,确立皇帝制度。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由皇帝总揽,从中央到地方的主要官吏由皇帝任免。

  ②设置三公九卿中央官制: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全国军务。

  ③在地方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均由皇帝直接任免。

  影响: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促进了社会的安定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消极作用:加强对人民的压榨,容易导致*,造成阶级矛盾的激化。

  五、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①颁布秦律、统一法令;②统一货币、度量衡;③统一文字;④修建驰道、灵渠;⑤修筑万里长城;组织移民。

  秦朝灭亡的原因是秦的*

  六、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背景:汉初郡国并行,出现王国问题

  措施:汉景帝*定“七国之乱”;汉武帝实行推恩令

  作用: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局面。

  唐末至五代出现了藩镇割据局面

  七、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

  措施:①军事上:杯酒释兵权,解除朝中大将和地方节度使的兵权;加强禁军、强干弱枝。②行政上:派文臣任地方长官;设通判负责监督。③经济上:地方赋税一小部分作为地方开支,其余全部由中央掌控。

  影响:①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消除了藩镇割据现象。②造成冗官、冗兵、冗费,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八、唐实行三省六部制

  唐朝中央设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分散了相权。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

  九、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背景:疆域空前扩大

  概况: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十个行省和宣政院辖区

  意义:加强了对全国的管辖;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统一。是中国行省制的开端,对后世影响深远。

  十、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朝代制度

  汉代察举制

  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

  隋唐宋—清朝科举制

  十一、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明太祖调整中央和地方官制,加强中央集权:①废丞相,设六部;废行省,设三司。②内阁的创立。实质: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

  清朝雍正帝设军机处(上传下达)——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8)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 (菁选2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1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农民、手工业者破产;

  (2)中国逐渐沦为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客观上促进了城乡商品经济发展;

  (4)洋务运动中近代军事、民用企业的兴办近代工业的出现。

  “自强”:成立第一家官办的军用企业——安庆内军械所,开设规模最大的近代军事企业——江南制造总局;

  “求富”:成立轮船招商局、开*煤矿、汉阳铁厂

  二、近代民族工业兴起和曲折发展

  (1)兴起:

  ①兴起:19世纪60、70年代

  ②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传统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外资企业和洋务企业的刺激和影响;

  ③时间:19世纪70年代前后

  ④企业:上海发昌机器厂、广东继昌隆缫丝厂、天津机器磨坊

  (2)甲午战后(19世纪末)初步发展

  ①原因:清*放宽限制、实业救国的思潮、收回利权运动

  ②概况:棉纺织业发展迅速;实业家:张謇和荣氏兄弟

  (3)中国民族工业的“黄金时期”

  ①原因:

  民国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

  民国*实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

  民国*倡导使用国货和实业救国的推动;

  群众性的反帝国斗争;

  一战期间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的经济侵略;

  ②表现:

  纺织业、面粉业、卷烟业迅速发展;

  重工业和化学工业获得一定发展;

  化学工业的代表——范旭东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2

  一、第一次、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1)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棉纺织业:飞梭、珍妮纺纱机、水力织布机、水力纺织机

  ②冶金业:焦煤炼铁法;采矿业:蒸汽抽水机、安全

  ③动力:蒸汽机;交通运输:碎石路、铁路、汽轮

  ④影响:人类进入“蒸汽时代”

  (2)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

  ①标志: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技术、化学材料、炼钢技术

  ②前提: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③条件: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自然科学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④交通运输:内燃机、汽车、飞机

  ⑤化学领域:有机化肥、人工合成染料、合成橡胶、油漆

  ⑥动力:电的发明和使用

  ⑦影响: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二、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开始形成: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2)初步形成: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3)最终形成: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4)途径:国际贸易的发展、人口和资本的流通、威力威逼

  (5)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国家大多成为欧美列强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非洲大陆领土基本被瓜分完毕,拉美在经济上受制于列强。

  ③欧美工业国从全世界范围获得原材料和初级产品,并倾销工业品或进行投资。货币可自由兑换,经济危机波及他国甚至影响全世界。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扩展9)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 (菁选2篇)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1

  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1)商业发展:❀1商朝: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

  3春秋战国: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

  4隋唐: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

  5宋代: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集镇、夜市兴盛

  6明清:商业发展新特点

  (2)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①城市特点: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②市坊分明:坊市分开

  ③城市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代:①城市特点: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②市坊破界:突破了空间和时间的限制

  ③城市职能: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3)古代商业的特点:

  ①商业不断发展,商业运作模式日益成熟;

  ②推动了城市的产生和发展,城市经济功能不断加强;

  ③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制约,是农耕经济的附属。

  二、“重农抑商”“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1)重农抑商:

  1原因: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

  2产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朝代:商朝、西汉、明朝、清朝

  3后果:强化了农耕经济形态,限制了大规模工业化变革

  (2)海禁

  1原因:“天朝上国”自居,防范“外夷”侵犯和沿海人民的反清斗争

  2后果:是中国日渐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 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中必修二历史知识点总结2

  一、新航路的开辟(航路、影响)

  ①1405-1433中国郑和七次下西洋,红海沿岸,非洲东海岸

  ②1487-1488葡萄牙迪亚士,非洲好望角

  ③1492意大利哥伦布在西班牙的支持下发现美洲新大陆

  ④1497-1498葡萄牙达伽马从欧洲到印度

  ⑤1519-1522葡萄牙麦哲伦在西班牙的支持下第一次环球航行

  二、荷兰、英国的殖民活动

  (1)荷兰的殖民扩张:

  1时间: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2手段:组建大型商业公司

  (2)英国的殖民活动(日不落帝国):

  1手段:海盗式掠夺,进行商业战争,在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和掠夺;黑奴贸易 2结果: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

  3影响:商业活动和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黑奴贸易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给英国带来巨额财富,推动了英国工商业的`发展。

  三、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1)通过贸易和掠夺,把各大洲的商品源源不断地输入欧洲。欧洲的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在欧洲人“火与剑”的殖民活动中,美洲的金银矿的开采和种植园经济为欧洲的资本原始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

  (3)非洲成为猎获黑人奴隶的场所,跨大西洋黑奴贸易开始。

  (4)欧洲人用美洲的金银购买亚洲的商品,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全球逐渐形成了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

推荐访问:知识点 必修 高中历史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3篇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