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10篇)

时间:2023-05-01 19:50:05 浏览量:

篇一: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大力加强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

  、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品等六大重点产业建设,以人才

  队伍建设为主体,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健全人才工

  作运行机制,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完善服务平台体系,形成全

  社会合力推进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一)形成“大合力”,切实加强对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设的领导

  一是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区发展总体规划。根据区加快“二次创

  业”进程和实施“六五三五”,工程的需要,研究制定高层次创新创

  业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建议制定《区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设五年计划》,明确区人才队伍建设的近期目标和远景规划,把人才

  队伍建设纳入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一部署,有序推进。

  二是建立人才工作领导机构。成立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工委分

  管领导任组长,组织人事部、经发局、财政局、科技局、高创中心主

  要负责人任领导小组成员,组织人事部作为牵头抓总部门,负责人才

  队伍建设的组织协调、资质审查、手续办理以及政策待遇落实等,经

  发局负责提供区重点产业发展目录、审查人才引进的投资方向等,财

  政局负责人才专项资金的落实、跟踪管理等,科技局负责人才计划的申报、配套支持等,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

  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三是建立人才工作考核制度。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党政领导班子

  年度工作目标责任制,在考核年度工作的同时一并考核人才工作。细

  化明确各级各部门主要领导的相关责任,“一把手”要亲自抓人才工

  作和人才队伍建设。大力表彰奖励在人才工作上有所作为、有所突

  破、有所创新的先进单位和个人。

  (二)搭建“大舞台”,积极引进海内外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一是大力实施“151”产学研合作推进计划。“151”产学研合作

  推进计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明显成效,先后有

  30余家区内企业与高校

  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有

  120余人的研发团队与企业合作研发。为

  进一步发挥好“151”计划的聚才聚智功能,建议设立高层次人才入区

  创业“一站式”服务窗口,开辟落实各项优惠政策的“绿色通道”,明确相关部门的审批办理时限,确保各项优惠政策及时兑现。

  二是充分发挥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载体功能。先进陶瓷、现代医

  药、精细化工及高分子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制药六大特

  色产业创新园区的建设,为高层次人才进区创新创业提供了最佳舞

  台。在全力推进六大特色产业创新园区建设的同时,还要着力完善配

  套服务水平,为高层次人才创业提供从项目扶持、企业培育、产业化

  推进到融资上市的整套专业服务,建立高层次人才专业服务团队,完

  善公共服务平台,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从入驻、工商、税务到租房、装

  修的一条龙服务。

  三是积极拓展高层次人才引进渠道。建立畅通的人才流动机制,逐步实现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的相互流

  动。以“柔性引才”方式,鼓励区内

  高新技术企业与国内知名高校建

  立人才合作关系,鼓励高层次人才到本地兼职、研发或进行技术合

  作、技术入股等,阳市刊的创办,开创了咸阳共青团宣传工作的新局面。

  大力实施“引导力工程”,扎实推进教育引导青少年工作

篇二: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新型开发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作者:赵

  华

  来源:《中外企业家·下半月》2015年第2期

  赵

  华

  摘

  要: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越来越多的产业实现了创新和发展,聚集在一起形成了新型开发区,是一个城市和地区资源和产业的象征。本文对新型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现状进行分析,并探索人才队伍建设的新思路。

  关键词:新型开发区;产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对策;建议

  中图分类号:F249.2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5)06-0016-02新型开发区是指为促进某一产业发展为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重要空间聚集形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新型开发区能够有效地创造聚集力,通过共享资源、克服外部负效应,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从而有效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形成。这种相互接驳的企业集群,构成立体的多重交织的产业链环,对提高创新能力和经济效益都具有实际意义。

  一、现阶段新型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人才流失率较大。在新型开发区的一些企业尚未重视到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与普通员工的不同之处,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等不够完善,无法满足高级人才更高层次的需求;还有的企业文化建设不够完善,使得人才缺乏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从而造成了人才的流失。

  2.配套政策不够完善。园区公共服务机构作为园区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引导者,配套政策不够完善,缺少与园区发展战略相适应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和人才扶持政策,导致企业在人才引进和队伍建设上缺乏政策支持,没有规范的标准,仅靠企业之力,无法有效的整合人才资源。

  3.人才流动不规范。开发园区内的企业大多处于发展初期和上升期,人员流动过于频繁,多数处于无序状态。企业为了自身的发展,单方面控制人才流动,实行“竞业禁止”等手段人为设置障碍,这些手段大多只强调了权利,而没有履行义务,更加速了人才的无序流动。同时,由于缺乏有效的社会信用体系,个人违背诚信、非正常流动支付的社会成本极小,也对原单位造成了巨大损失。

  二、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开发园区作为公共管理机构中一种特有的组织机构,必须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通过政策创新、体制创新、机制创新,营造重视人才队伍建设的环境,引导企业在人才的引进、使用、培养和留存上完善政策,才能紧紧围绕开发园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整合资源,为推进开发园区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提供强劲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拓宽引进人才新途径。人才引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公共服务机构应开发多种渠道引进体制外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根据新型开发区实际情况和各类市场主体对于人才的需求,明确新型开发区重点引进和培养的人才范围对象,积极采用“筑巢引才”、“项目引才”、“柔性引才”等系列方法来吸引人才的加入,降低人才进入的门槛,并且通过大型招聘会、网络招聘会、公开考试、省外人才招聘会等多样化的渠道来拓宽人才引进的途径,从而使更多的人才能够加入到开发区建设的队伍中来。

  2.引导企业完善各类管理制度。人才的引进只是人才队伍建设的第一步,还应注重对制度的完善,使人才能够找到归属感,长期为企业效力。因此,新型开发区的公共服务机构,应加大力度宣传推广现代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制度,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激励机制,引导企业通过聘用制、薪酬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建设引进并留住高层次人才和技能型人才。

  3.支持高校毕业生到园区创业就业。

  宣传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自主创业的先进典型,引导高校毕业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和成才观,鼓励高校毕业生积极投身基层一线实现自我价值;为自主创业的高校毕业生落实小额担保贷款、税收优惠等各项创业扶持政策,简化创业手续,提供方便、快捷、有效的服务,全方位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

  4.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公共服务机构相关部门有针对性的与高校对接,签订校企人才供需合作框架协议,引进高管、研发等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扶智”,有效解决企业的人才紧缺问题。

  在当前社会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应立足于当前,着眼长远,认清新型开发区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制定落实人才配套政策、健全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搭建整合人才干事创业平台等方法,初步构建起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好事业、帮助人才干成事业的长效机制,从而促进新型开发区向着长远、稳定、创新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武会.企业如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经营与管理,2010,09:68-69.

  [2]陆建忠,张丽辉.贯彻科学发展观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J].国土资源职教改革与创新,2009,Z1:19-21.

  [3]余梅.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改革与开放,2014,16:94-96.

  作者简介:赵华(1978-),女,河北深州人,本科,主任。

  研究方向:新型开发区(产业园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石家庄空港工业园管委会)

  (责任编辑:章权)

篇三: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关于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探讨--以黔南为例

  王可忠;张东真

  【摘

  要】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积极提升职业教育地产业园区发展服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无疑是地方职业院校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文章试以黔南为例,试就职业院校在专业建设,课程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调整、沟通交流平台构建和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等方面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期刊名称】《铜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5(000)002【总页数】4页(P4-7)

  【关键词】产业园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王可忠;张东真

  【作者单位】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

  558022;黔南民族职业技术学院,贵州

  都匀558022【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712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近年来引起党中央及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国务院于2014年5月2日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校企合作,切实提升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

  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是当前以至今后一个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本文试以黔南为例,就职业教育如何加强校企合作,服务园区建设,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一些肤浅的探讨。

  (一)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发展的基本现状

  产业园区是指由政府或企业为实现产业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相互联系的若干企业聚集的区域。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黔南地区无论是产业园区建设还是职业院校发展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在产业园区的建设上,随着贵州省“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各县市区相继建立了一批产业园区。据2014年01月10日,《中国经济网》的报道,截止至2013年底,在黔南州的14个产业园区中,入驻企业1318户,就业7.47万人,建成标准厂房154万平方米,累计建成21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入驻率94.1%。10个园区达到“五通一平”,4个园区基本达到“七通一平”。14个园区列入省100个产业园区(含7个省级经济开发区),其中5个园区列入省“511培育示范园区工程”。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列入2013年贵州省3个千亿级示范园区培育。惠水县长田工业园区、龙里工业园区、独山麻尾工业园区列入贵州省10个民营经济(中小企业)示范园区培育。

  在职业教育的发展上,随着贵州省9+3教育计划的实施,黔南州的中等职业教育也取得长足发展,据2014年4月15日,《黔南日报》的相关报道,截至2014年3月30日止,全州建成18所州县职业院校,其中,职业学院1所;中等职业学校17所(含民办1所)。在校生达31950万人。涉及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毕业生就业率?达97.35%;通过新(改)建项目的实施,中职学校的办学条件持续得到改善,全年全州中职学校占地面积1393954平方米、校舍面积49218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341155平方米、198110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33.72平方米、生均校舍面积11.91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加2.28平方米、3.13平方米。

  (二)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应性分析

  管窥黔南地区产业园区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现状,尽管近年来,两者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在两者的相互适应上,依然存在不少的差距。

  1.职业院校专业设置与产业园区产业布局与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

  纵观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都匀甘塘产业园区的汽车生产与销售类,二是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的化工机电类,三是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的民族文化、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类,四是惠水长田生态工业园区的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类,五是龙里工业园制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类,六是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的生物科技、管道科技、硅产业类,六是长顺威远产业园区的高矿重工、电器类。反观黔南地区已有18所州县职业院校专业设置的情况,虽然随着黔南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18所州县职业院校所设专业已达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但这些专业大都是一些传统的投资少、实训设备、设施要求简单、师资队伍专业化要求不高的会计、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机电加工等专业,这些专业显然与黔南地区现有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存在较大的差距。

  2.职业院校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与产业园区的产业、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

  如前所述,经多方招商引资,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现已入驻企业1318户,就业7.47万人,但就这些已入驻企业而言,绝大多数为中小民营企业,规模企业所在比重不高,约为30%左右。作为中小民营企业,基于人工成本的考量,在员工的需求上,不同程度的存在少而精的特点,即大多要求员工须具有一专多能的相应能力,以办公文员为例,除要求具备一般办公文员基本知识与业务技能外,还必须具有人力资源管理相关知识与技能,财务人员的相关知识与技能,有的甚至还要求具有车辆驾驶的知识与技能,在众多的中小民营企业中,上述岗位人员通常由一人兼任。即便是那些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随着大量新设备的采用和企业生产、经营、服务自动化程度的提高,对员工的需求,亦在不同程度的呈现少而精的发展趋势。也就是说现代企业相对于传统企业,员工要求已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体力劳动仅仅是基本要求,更多要求员工具有相应的知识与技能。在黔南现有的18所职业院校中,不少学校的课程设置与课程教学则未能适用这一发展变化的需要,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现有不少职业院校依然沿袭了传统的专业学科教学专业课程设置模式,更多的侧重于对学生进行专业理论知识的培养,轻视或忽视对学生进行专业实践技能的培养,公共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设置较多,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跨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则更少。在专业课程教学方面,拘泥于所购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发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不能结合产业园区相应产业、职业、岗位所需的理论知识和职业技能选取相应的职业理论知识与业务技能实施课程教学。或者出现两个极端的不良倾向,一是注重理论教学,不折不扣按教材体系实施教学,一是注重操作技能的教学,周而复始对学生进行一些简单的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抛弃对学生进行相关职业理论知识的培养。上述方式培养的学生,岗位适应能力较低,不少学生被园区企业招录后,需重新进行扎实的岗前培训,方能适应园区企业岗位业务的需要。

  3.职业院校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交流与合作有待进一步深化

  校企合作,产学结合一直被视为职业教育教育教学的最大特色,在黔南地区,虽经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产业园区与职业教育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两者的交流与合作,缺乏应有的沟通。一是沟通交流流于形式。一方面由于不少职业院校的专业人才培养、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人才需求存在较大的差距,不少园区企业对校企合作大都缺乏必要的应有的积极性,主动与职业院校沟通联系的园区企业可谓是凤毛麟角;另一方面,一些职业院校基于专业建设、学生顶岗实习的需要,主动通过各种社会关系,与园区及相关企业进行了沟通与联系,但这些沟通联系大多流于形式,仅停留于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进行一些简单的协作,如签订共建实训基地协议、接受部分学生顶岗实习,配合学校对职业岗位进行调查

  了解等等。这些合作基本属于表面的、短期的、松散的合作,缺乏更深层次的定向人才、人员互派兼职等长期稳定的校企合作。二是沟通交流缺乏相应的渠道与平台。由于双方分属不同的管理部门,一个是教育系统,一个是园区管委会,业务上缺乏必要的应有联系,人员相互往来较少,相互沟通交流的机会不多,彼此都缺乏必要的认识和了解,在一些地方甚至出现双方处于同一地域,却形同路人的“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现象。

  4.产业园区就业学生有等进一步提升

  在黔南地区现有的18所职业院校中,由于专业设置、课程体系和课程教学内容与产业园区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进入园区企业就业的毕业生为数不多,绝大多数毕业生就业选择均为长三角、珠三角地区或省内机关、团体、事业单位,在提升毕业生对园区企业的吸引力尚需作进一步的努力。

  众所周知,作为职业院校,其人才培养目标就是以就业为导向,培养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所需的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在黔南地区,随着各地产业园区的相继建立,除需要一批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端技术人才外,更需要一大批在生产、经营、服务、管理一线从事生产、经营、服务、管理的各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切实提升黔南地区职业院校服务产业园区企业人力资源开发能力,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无疑是当地职业院校义不容辞的社会责任。

  (一)结合产业园区的产业岗位需求,设置相应的高、中职专业及课程体系

  根据黔南地区14个产业园区的产业布局与结构情况,大体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都匀甘塘产业园区的汽车生产与销售类,二是瓮安、福泉磷煤电一体化的化工机电类,三是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的民族文化、商贸物流、生态旅游类,四是惠水长田生态工业园区的新型建材、装备制造、精细化工、农产品加工、商贸物流类,五是龙里工业园的制药、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加工类,六是贵定县昌明经济开发区

  的生物科技、管道科技、硅产业类,六是长顺威远产业园区的高矿重工、电器类。各职业院校可根据上述情况,就近设置相应对应的专业及课程体系,在都地区的职业院校可设置汽车装配、汽车维护与保养、汽车营销与保险、物流管理、市场营销等相应专业及课程体系,在瓮安、福泉等地的职业院校可设置化工、机电、机械制造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荔波、平塘、罗甸、三都等地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酒店管理、旅游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惠水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建筑材料、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龙里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制药、材料加工等专业及课程体系,在贵定地区的职业院校侧重设置管道加工、茶叶生产与加工、硅产品生产与加工等专业及课程体系。通过就近对应设置相应专业及课程体系,最大限度地避免专业设置的趋同化,形成一校一产、一校一业、一校一品的办学格局,避免不必要的生源竞争。同时通过就近设置相应专业,利于增加学校对园区企业岗位的了解,及时根据园区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调整和设置课程,利于学生进行顶岗实习和工学交替,利于实现学校与企业在人员上的相互互派,利于学校为园区企业开展员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通过就近设置相应专业,切实为园区企业提供人才支持,切实有效实现学校与园区企业在合作的互利共赢,形成学校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推动和促进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

  (二)紧密结合产业园区产业的岗位业务需求,提升改造职业院校现有的传统专业,不断提升职业院校传统专业适用产业园区建设的需要

  如前所述,在黔南地区18所州县职业院校所设10个类别近30个专业的专业中,大多为一些投资少、实训设备、设施要求简单、师资队伍专业化要求不高的财务会计、文秘、旅游服务与管理、市场营销、计算机应用、服装加工、机电加工等传统专业,这些专业无论是在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还是课程内容组织都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基于学科体系设置的较

  多,基于岗位业务需要设置的较少,公共理论课程、专业理论课设置较多,专业实践课程设置相对较少,跨专业的其他相关课程则更少。以财务会计专业为例,所设主要主干课程为会计基础知识、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税法、纳税会计、审计、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等通适课程,这些课程显然与园区企业的岗位业务需求存在不少的差距。在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基本沿用传统的教材内容实施教学,发什么教材教什么内容,以文秘专业中的《秘书写作》课程为例,涉及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等文种的内容较多,涉及园区生产、经营、服务等相关企业的文种相对较少,再以文秘专业中的另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秘书实务》为例,现有教材主要围绕秘书工作的原则、方法、基本业务流程等内容进行教学,融入企业相关岗位业务的相关知识与技能几乎廖廖无几。切实提升职业院校现有专业服务园区企业的能力,实现职业院校现有专业与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的对接,在一定程度上无疑需要调整现有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及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在课程体系的调整设置方面,根据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增设相应的课程,以园区企业财务会计岗位为例,根据园区企业财务会计岗位业务需求,在财务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可增设民营企业会计、统计、员工薪酬福利管理、员工社会保险事务管理等方面课程。在文秘专业中,可增设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的课程。在课程教学内容的调整方面,在现有课程的基础上,根据园区企业相关岗位业务需要,增加相应知识与技能的内容,以园区企业办公文员岗位为例,作为园区企业日常办公的业务人员,在掌握一般文员的业务知识和写作知识的同时,应重点掌握企业文员的业务知识与写作知识及其相关技能,因此,在秘书专业的《秘书实务》、《秘书写作》等传统课程的教学中,在讲授一般秘书业务知识与写作知识及其业务技能的同时,应增加企业文员的业务知识与技能、企业文书文种的写作知识与写作技能等方面内容的教学。通过调整现有专业的课程设置和课程教学内容,切实有效的实现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提升职业院校现有专业服务园区企业的能力。

  (三)加强与产业园区管委会的沟通与联系,通过产业园区管委会,加强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

  当前在黔南地区,由于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之间缺乏必要的沟通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尚处于零星、分散、自发的状态,双方互派人员的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尚有待进一步的提升。积极构建双方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双方的交流与合作,无疑是促进职业院校与园区企业校企合作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产业园区管委会作为各级政府派驻园区的管理机构,是所辖园区企业的管理者、组织者和协调者,它们对入驻园区各家企业的基本情况,无论生产、经营、服务项目,还是用工需求的基本情况均有较为全面、深入的了解,同时也与入驻园区的各家企业有着较为密切的沟通与联系,在当前黔南地区各园区入驻企业尚处于零星、分散的情况下,黔南地区各职业院校可通过园区管委会这一平台,加强与园区相关企业的沟通与联系,构建双方合作交流的长效机制,加强与产业园区相关企业的深度合作。

  一是校企合作办学,人才订单培养。职业院校根据园区相关的企业的需要,在自己的相关专业中,本着学生自愿的原则,组织一定数量的学生为园区相关企业进行定向人才培养。或根据企业需要,为企业新进员进行必要的岗前培训或职业技能鉴定。

  二是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合作。各职业院校通过在园区相关企业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并根据教育教学计划和培养方案,每年选派一定数量的相关专业的学生到园区相关企业进行顶岗实习或工学交替,增强学生对园区相关企业职业、岗位的认识和了解,为今后进入园区相关企业就业作必要的认知和技术技能准备。

  三是互派挂职交流合作。职业院校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的专业骨干教师到园区相关企业挂职交流,培养“双师”队伍。园区相关企业每年定期派遣一定数量中高层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到职业院校担任教学工作。

  四是教学、科研及产学合作,利用双方各自的人才优势,进行各种类型、各个层次的科技项目研究开发。

  【相关文献】

  [1]肖洪寿,卢健健.职业教育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的构建[J].教育学术月刊,2009,(8):91-94.[2]虞国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努力服务经济建设——关于建立职业院校与工业园区对接机制的调查与思考[J].当代江西,2008,(12):22-24.[3]杨善江.高职院校专业群对接区域产业群的适应性分析——教育园区为例[J].职业技术教育,2013,(5):9-12.

篇四: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关于加强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省、全区工业发展大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才工作,紧紧围绕提速工业园区建设,服务工业园区发展,切实加强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和创业精神,为工业园区及入驻企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为此,根据《中共毕节地委组织部关于建设发展型人才队伍的实施意见》[毕组发〔2011〕6号]精神,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一、引才引智结合,壮大工业园区人才队伍

  目前,工业园区建设人才比较缺乏,现有人才已不能满足工业园区快速发展的需要,按照《毕节地区人才引进暂行办法》的规定,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是为工业园区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的重要举措。建立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对园区建设特别需要的领军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和带资金、带项目的创业型人才等,实行“一人一策”、“一事一策”。

  1、高端引领,着力引进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引进百名高学历、高职称、高技能的创新型人才。制定和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政策,对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经地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或人事部门认定,不受单位性质、人员编制和增人计划的限制,即可办理有关手续。事业单位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岗位职数由人事部门单独下达,企业引进高层次人才所需经费可计入生产经营成本。引进高层次人才薪酬待遇可由用人单位确定,专业技术职务由用人单位自主聘任。

  2、突出重点,大力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千名急需紧缺人才。对工业园区建设急需的工业、机械、化工、经济、金融、管理、营销等紧缺专业人才,学历可放宽到本科,特别急需紧缺的可放宽到专科、高职学历,不拘一格引进人才。

  3、产业支撑,全力引进高技能人才。引进万名高技能人才。着力引进一批熟练掌握专门知识和技术,具备精湛的操作技能,在工作实践中能够解决关键技术、关键工艺和操作性难题的智能型、复合型高

  技能人才,大力引进机电,制造、加工、能源、环保和现代服务业发展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4、挂职锻炼,柔性引进管理人才。通过中央统战部和各部委、省直机关,每年选派10名熟悉工业园区建设的干部到工业园区挂职;协调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每年选派10名博士后到工业园区挂职;联系大型企业特别是已在毕节投资的大型企业,每年选派20名管理型、专家型、技术型人才到园区挂职。

  二、广开“才”源,建立引才引智渠道

  1、建立信息库,畅通引才引智信息渠道。注重掌握在区外高等院校就读、在区外科研单位、重点大型企业、重要工作部门工作的人才信息,及时向区外人才提供区内人才需求信息和相关优惠政策,畅通人才智力引进信息渠道。

  2、加强合作与交流,拓展引才引智渠道。通过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东部十省区统战部门和深圳市引才引智。通过他们推荐人才到工业园区工作,选派人才到工业园区挂职,聘请专家担任园区建设顾问,邀请领导、专家、学者到工业园区讲学、培训,为工业园区建设建言献策。聘请30名省内外著名企业家、知名教授、策划专家、营销专家、高级技师等高级人才为工业园区顾问,为工业园区建设“问症把脉”。

  3、加强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宽引才引智渠道。根据工业园区人才需求情况,结合高等院校学生专业,与重庆大学、四川大学、贵州大学、毕节学院等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合作,共同把毕节试验区工业园区建设为学校教学科研基地、毕业生就业基地、在校学生实习实践基地。鼓励力帆时骏集团、湖北宜化集团等大型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生工作站,柔性引进人才,推动企业技术开发和人才培养。

  4、进一步加强与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会的联系,建立博士后到毕节工业园区挂职合作机制。让博士后在挂职期间了解毕节,增进对毕节的感情。挂职期间或挂职结束后,通过双向选择,把表现优秀的、愿意为试验区建设作贡献的博士留在毕节工作。

  5、注重加强与已在毕节投资的大型企业合作,互派人才挂职。建立工业园区与大型企业人才合作机制,鼓励园区内大型企业建立科研基地、研发中心吸引人才。

  6、市场引领,把人才市场作为引才引智的主渠道。建立和完善我区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人才服务网站,为各类人才就业和企业选人用人提供平台。加强与全国大型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机构的联系,建立良好合作机制,充分发挥人才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作用,通过市场引进工业园区需要的人才和智力。

  7、把招商引资与引才引智相结合。坚持科技引智、示范基地和项目引人,资金、项目引进与人才、智力引进相结合,项目实施与人才引进相配套,力争引进一个项目,带进一批人才和一些先进技术、管理方法;实施一个项目,培养提高一批人才。

  8、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开展“以才引才”。组织发动已在毕节地区工作的各类高层次人才,通过他们的宣传鼓动,吸引他们的学生、同学、朋友等园区建设需要的专业人才到工业园区工作。邀请他们的导师到毕节试验区讲学,指导工业园区工作,为工业园区建设献计献策。

  三、加大培训培养力度,提升各类人才的能力水平

  1、树立大培训观,完善提高人才能力培训体系。以加强人才能力建设、提高人才素质为主要内容,重点提高各类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知识和科技对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贡献力。建立“地、校、企”联动的人才培训机制。以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充分发挥地方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利用毕节学院、毕节职业技术学院及其他职业技术学校的教育资源,围绕企业发展的人才需要,通过地方党委、高校(职业学校)、企业三方联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训,支持和引导企业采取“企业+学校”联合办学、订单式培训等模式,强化企业人才培养。

  2、加大干部挂职锻炼力度,打造工业园区建设所需的干部队伍。坚持教育培训与实践锻炼相结合,培养与使用相结合,有计划地选拔优秀人才到上级机关、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大型企业挂职锻炼,提

  高各类人才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建立地企互派干部挂职锻炼机制,每年从地、县两级机关单位选拔30名左右有发展潜力的年轻干部到工业园区和大型企业挂职,参与区内重大工业项目的前期工作、征地拆迁和建设服务,参与企业经营管理,在实际工作中着力锻造善干大项目和工业园区建设的干部梯队。

  3、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继续教育,提高工业园区各类人才的能力。以提高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主要内容,对各类人才进行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新技能、新信息、新知识的教育培训。鼓励和支持单位、个人通过多种形式和渠道,参加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原则,努力拓宽继续教育的路子,选派各类人才到区外院校、培训机构和国(境)外进修、考察学习;邀请区外专家学者来毕节讲学,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内院校面向工业园区,开展各种形式和内容的继续教育工作。加强专兼职结合的高素质继续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提高继续教育水平。

  4、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工业园区。重点加强现有各类人才的教育和培训,逐步建成由政府引导,充分发挥企事业单位、民间团体等多方面的积极性,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通过各种渠道和形式参与终身学习,提升学历、提高自身素质,逐步确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充分支持,政府予以必要资助的终身学习保障机制。

  四、完善用人机制,盘活用好现有人才

  1、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立足发挥现有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提高人才使用效率与园区建设结合起来。按照人才成长规律及人才的不同特点使用人才,避免或减少人才的闲置、浪费和流失。鼓励人才聚集单位的人才向人才缺乏的单位流动。鼓励在党政机关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事业单位流动,可不受结构比例限制,直接聘任专业技术职务。

  2、营造人才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大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氛围,充分激发各类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解除桎梏人才发挥作用的观点和体制的束缚,营造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空间,帮助人才搭建创业平台,让各类人才都

  有施展才能、发挥专长、贡献力量的机会。尽力提高各类人才的政治、经济待遇,做好现有人才稳定工作。

  3、建立平台,充分发挥企业家在工业园区建设中的作用。开办“毕节试验区企业家“财(富)

  智(慧)”沙龙,邀请区内部分较为成功的企业家谈自己成长的历程、成功的经验和感受等,激发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激情;针对宏观经济和企业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针对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组织企业家探讨应对策略、共商发展大计,为毕节试验区工业发展贡献智慧。组织

  “毕节试验区企业家沙龙”,把“企业家沙龙”作为区内企业家互相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平台,每年明确一个主题,组织区内企业家参加,邀请省内外经济界、工业界、管理界部分领袖精英和专家学者出席,让区内企业家与他们加强交流、碰撞思想。

  4、开发用好老年人才资源。认真开展“第二次人才资源开发”工作,充分发挥有专业技术特长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离退休人员的作用,鼓励和支持老年人才参与工业园区建设的重大决策探讨、技术咨询、重大工程项目论证、科技扶贫、各类学术、技术交流等活动,并按有关规定解决好他们的报酬。

  5、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建立收入分配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艰苦岗位倾斜,工资报酬与贡献挂钩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体现按劳分配原则与管理、技术、专利、品牌等生产要素相结合的分配激励机制。创新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人才社会保障制度,解除人才在流动、养老、失业、伤病方面的后顾之忧。设立优秀企业家、优秀高技能人才、创新创业明星、园区建设标兵等奖项,开展表彰奖励,鼓励人人成才,激励人才为工业园区作贡献。

  五、加强领导,完善服务

  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摆上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工业园区人才服务体系,为工业园区人才营造良好的成长和创业环境,使工业园区人才在毕节试验区安心留驻、放心创业、舒心生活、尽心奉献。

  1、建立工业园区人才工作领导体系。地、县两级要建立由组织部

  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能委(局)、教育局、科技局等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工业园区及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协调高效的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对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领导,形成抓工业园区人才工作的合力。

  2、建立工业园区人才服务体系。在各工业园区党工委和管委会建立人力资源管理服务中心,负责收集园区内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情况、制定园区企业人才引进计划、协调加强对园区急需技术人才的培训及招聘等工作。同时,为园区内各类人才提供档案保管、转正定级、职称评定、计算工龄、保留身份等各项服务,以解除人才的后顾之忧,为园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人才服务。

篇五: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第一篇: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工业园区,是指工业企业相对聚集,有较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全配套服务体系的工业制造生产区域。工业园区可以把服务、土地、劳力等优势聚集在一起,形成规模效应,产生集聚效应和辐射效应,成为加速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并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带动区体制和科技创新的试验区、城市发展的新区。总体上看,我区**工业园区建设发展势头喜人,已经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成为**区经济建设中的亮点。但与市其他工业园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是规模比较小,核心大企业不多,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产业集中度比较低。因此,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缩短与其他工业园区差距,已成为当前工作中的一项紧迫的任务。如何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值得各方关注和思考。

  一、充分认识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

  建设工业园区,引导区域工业相对集中、连片发展,是推进工业化进程,提高城镇化水平的有效途径,是加快发展区域经济的有效载体。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和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紧迫性、必要性和重要性,进一步提高对加快工业园区建设重要意义的认识。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发展区域经济的突破口。工业化水

  平相对低,是我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先进地区最主要的差距所在,而这种差距主要体现在我们的工业园区建设规模小、实力弱、主导产业特色不鲜明,产业集中底低。浙江省区域块状经济带,被誉为经济界的奇迹,其原始雏开就是一个个规模不等而产业特色鲜明、极具活力的工业园区。这些园区内的企业,不仅通过产业集聚和整合,实现了自身的流动发展,而且通过分工协作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链条,带动了整个区域经济的发展。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结合点。工业园区建设已成为城市化进程的主要推进力。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的区域经济建设。通过园区开发,一大批人员

  在小区周围定居,有力地促进了城市和小城镇第三产业的,促进城市和小城镇功能的完善和人口集聚。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可以为招商引资,提高经济开发度提供有效的载体。招商引资是全区经济工作的重头戏,是区工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化水平的动力所在。招商引资不可能凭空而招,必须有项目载体,必须有足够的吸引力,也就是要有足够的相对优势。我们的相对优势有哪些?土地和劳动力资源丰裕和价格相对低廉是我们目前的优势。我们现在建设工业园区就是为把这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建一个有效载体,为招商引资项目的实施提供一个较为理想的建设平台。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实现可持续发展。工业园区建设,已忧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措施,通过工业园区的建设,可为区域经济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可以提高土地的集约利用率和基础设施的共享性,可以为实现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充分利用,可以集中治理“三废”,强化环境保护,最终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二、关于加快我区**工业园区的对策建设

  如何加快建设好我区**工业园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现就这一方面谈一下自己的建议:

  广泛宣传,举全区之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要实现**区经济跨越式发展,思想解放是先导,认识统一是前提,敢作敢为是关键,要着眼于二十一世纪世界经济全球化,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战略,开拓创新,建设工业园区。要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报刊等多种媒体,广泛深入宣传,介绍**工业园区,要把支持配合建设工业园区的现实意义,历史意义讲深讲透,解决干部群众思想认识问题,解除旧的体制和政策束缚,消除消极因素,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变被动为主动,使全区上下形成共识,聚成合力,全方位、多层次参与工业园区建设。

  加强配套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

  从我区工业园区建设的实际来看,一方面,要加大投入力度,进

  一步创新思路,拓宽渠道,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在保证必要的政府投入的同时,主要通过市场化的办法,吸引社会资金投入园区基础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大建设力度。科学编制好工业园区总体规划,扩大工业开发可用面积,满足工业项目用地需求,加强园区“七通一平”建设,完善供水不、供电、供气、供热、通信等基础设施,搞好美化、绿化、净化和亮化工程,进一步提高园区硬件设施的标准和水平。在园区建设的各个层面都要坚持以人为本,特别注重配套生活服务、休闲娱乐设施,为投资者创造方便、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以重点企业、品牌产品带动园区发展

  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必须注重产业优势,突出特色,要在引进大型企业和新兴产业方面下功夫,争取引入和培育具有产业龙头领跑作用的大型企业,打造工业“航母”和经济增长引擎,以带动辐射一大批配套、协作、互补的中小企业,形成龙型产业群体。要深入实施品牌推进战略,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创名牌,以企业品牌带动园区品牌,带动园区发展。

  创新管理体制,切实提高工业园区的管理水平

  创新园区管理体制,努力实现工业园区建设的两个转变:招商主体由政府为主转变为企业为主;园区建设由政府

  行为转变为企业行为。运用BOT方式,引进大财团、大公司来建工业园区,广泛吸纳国内外资本参与园区的开发经营,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完善工业园区管理和运行机制,实现道路、供水、供电、环保等基础设施的共享;建立健全质量检测、资金融通、信息咨询、营销网络、物流配送、职业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园区服务体系。园区管理部门必须树立为企业服务,精简办事程序,切实转变职能,提高办事效率,创造企业零费率营运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企业进入成本和生产经营成本。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

  要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加大人才培养、引进的力度,建设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队伍。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造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制度,大力推行竞争

  上岗和公开选拔,变“伯乐相马”为“赛场选马”,不惟学历,不惟资历,不惟职称,不惟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增强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技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健全由品德、知识、能力等要素构成,以实绩为重点的各类人才评价机制,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体系,构筑人才高地,为优秀人才施展才干搭建平台。

  第二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搞好“如何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县工业园区组织专门班子先后=次召开园区、企业和行政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建议==条。现将关于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调研

  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年底,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万元。其中,硬化道路==条,实际通车里程==公里;建设通讯管道=.=公里;铺设供水管道===米、排水管道====米;栽植路旁绿化树木===棵;安装路灯===盏;架设高压线路==公里;建设桥梁=座、涵洞==座;建设标准厂房=万平方米。

  (二)园区项目建设有了一定进展

  截至====年底,园区内企业==家,在建==家、投产=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完成税收====万元,涉及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其中,青岛入园项目==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三)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

  ====年初,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成立了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规划局、财政局,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行政村实行属地管理,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同时,成立了园区派出所。

  回顾园区的建设发展,有以下经验体会: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园区”的战略决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园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同时,将园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掀起了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青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青岛市委、市政府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目标责任分解到各区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采取==区市对园区实行包片开发等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年底,共帮扶资金====万元,落地入园项目==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实现利税===万元。

  三、县直部门密切配合县直各有关部门,站在振兴曹县的高度,服从大局,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建设。县交通局、公路局、水务局、供电公司和网通公司,多方筹资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建工局积极协助园区做好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点、规划建设、工程招标等工作;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发展局、环保局上门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及时完成了==家入园项目的注册、立项、环评等工作。

  四、园区全体干部顽强拼搏

  园区工作人员面对任务重、困难多,人员少的局面,一人当作三人用,一天当作三天干。去年,共为道路和项目建设征地====亩,拆迁房屋==户,迁移坟墓===座,清理树木=.=万棵,兑付补偿金===余万元;帮助客商办理项目立项、土地征用、工商注册等手续==余份,帮助客商解决临时住宿、资金贷款等困难==余件;对扰乱企业正常施工和生产的强买强卖、强装强卸行为给予了重点打击,为入园项目创建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了==余个项目顺利落户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

  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起步区内==的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二)园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建设==条道路,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如:路灯只是立设了灯杆,电缆至今未埋设。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如:====年,由于雨水较大,排水管道没有配套,造成企业排水不畅,影响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施工。

  (三)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强度低

  =、入园项目规模小。截至====年底,园区共有企业==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平均投资规模====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正和车辆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规模最小的奇源木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万元。

  =、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如:青岛==家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总占地面积===亩,平均投资强度仅为==.==万元/亩。

  (四)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政体制未独立。园区未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如:园区工作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正常办公经费没

  第三篇: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调研报告

  为了搞好“如何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研究课题,县工业园区组织专门班子先后=次召开园区、企业和行政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就加快园区建设进行了广泛深入的调研,同时,向有关单位征求意见、建议==条。现将关于加快曹县(青岛)工业园区建设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园区发展现状

  (一)园区起步区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一定成效

  截至====年底,完成基础设施总投资====万元。其中,硬化道路==条,实际通车里程==公里;建设通讯管道=.=公里;铺设供水管道===米、排水管道====米;栽植路旁绿化树木===棵;安装路灯===盏;架设高压线路==公里;建设桥梁=座、涵洞==座;建设标准厂房=万平方米。

  (二)园区项目建设有了一定进展

  截至====年底,园区内企业==家,在建==家、投产=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累计完成税收====万元,涉及纺织、食品加工、木材加工、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其中,青岛入园项目==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

  (三)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

  ====年初,园区管理体制初步确立,成立了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下设办公室、招商局、规划局、财政局,园区规划面积==平方公里、辖==个行政村,园区党工委、管委会代表县委、县政府对行政村实行属地管理,对企业实行封闭管理。同时,成立了园区派出所。

  回顾园区的建设发展,有以下经验体会:

  一、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

  县委、县政府做出了“举全县之力发展园区”的战略决策,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园区工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指挥长、县长为副指挥长的园区建设指挥部,同时,将园区建设的各项任务量化分解到各相关单位和部门,掀起了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的高潮,有力地促进了园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青岛市委、市政府大力支持

  青岛市委、市政府将人才、资金、技术、项目等目标责任分解到各区市政府和市直有关部门,采取==区市对园区实行包片开发等方式,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年底,共帮扶资金====万元,落地入园项目==个,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万元,实现利税===万元。

  三、县直部门密切配合

  县直各有关部门,站在振兴曹县的高度,服从大局,全力以赴支持园区建设。县交通局、公路局、水务局、供电公司和网通公司,多

  方筹资开展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县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建工局积极协助园区做好土地征用、附属物清点、规划建设、工程招标等工作;县行政服务中心、工商局、发展局、环保局上门为园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及时完成了==家入园项目的注册、立项、环评等工作。

  四、园区全体干部顽强拼搏

  园区工作人员面对任务重、困难多,人员少的局面,一人当作三人用,一天当作三天干。去年,共为道路和项目建设征地====亩,拆迁房屋==户,迁移坟墓===座,清理树木=.=万棵,兑付补偿金===余万元;帮助客商办理项目立项、土地征用、工商注册等手续==余份,帮助客商解决临时住宿、资金贷款等困难==余件;对扰乱企业正常施工和生产的强买强卖、强装强卸行为给予了重点打击,为入园项目创建了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确保了==余个项目顺利落户园区。

  二、存在问题

  (一)园区缺少高标准总体规划

  由于缺少一整套高标准园区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目前,园区起步区内==%的道路无法定位、所有管网没有规划设计,园区建设缺乏明确长远目标。

  (二)园区基础设施严重滞后

  由于缺乏建设资金,目前,园区仅建设==条道路,供排水、弱电管沟(通讯、有线电视等)、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基本没有或做得很少,如:路灯只是立设了灯杆,电缆至今未埋设。特别是排水系统建设的滞后,严重影响了项目进入和投产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如:====年,由于雨水较大,排水管道没有配套,造成企业排水不畅,影响了部分企业的正常生产和施工。

  (三)入园项目规模小、投资强度低

  =、入园项目规模小。截至====年底,园区共有企业==家,完成固定资产投资=.=亿元,平均投资规模====万元,其中,规模最大的正和车辆固定资产投资=.=亿元,规模最小的奇源木业固定资产投资仅===万元。

  =、入园项目投资强度低。入园项目普遍存在投资强度较低的现象,如:青岛==家企业,固定资产总投资=.=亿元,总占地面积===亩,平均投资强度仅为==.==万元/亩。

  (四)园区管理体制不健全

  =、财政体制未独立。园区未建立独立的财政体制,使很多工作难以开展,如:园区工作人员工资不能及时发放、正常办公经费没保障,影响了工作的正常开展;园区与县财政存在往来借款,也给以后的工作造成遗留问题,等等。

  =、派出机构未设置。与园区建设相关的县直部门还没有在园区设立派出机构,不能及时有效地为企业搞好服务,如:土地证、规划许可证等手续办理,由于缺少派出机构,影响了工作效率。

  =、园区人员力量薄弱。目前,园区现有工作人员仅==人,除了完成相当于一个乡镇工作任务的同时,还要做好环境服务、招商引资和项目落地等各项工作,每天加班加点,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一个人顶三个人干,一天当作三天用。尽管如此,有些工作仍不能很好的完成任务,工作量是每个乡镇和县直部门无法相比的。

  (五)园区软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群众认识不到位。部分群众对土地依赖性较强,在征地、拆迁等方面不能积极配合,阻力非常大。

  =、服务企业意识不到位。尽管园区的总体服务水平较好,但因园区工作人员较少,存在着工作效率低、服务企业不到位的现象,园区工作人员服务企业意识有待进一步加强。

  =、治安环境还不够好。存在农村综合治理基础工作薄弱,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识不足,企业安全防范意识差、时有盗窃案件发生,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等问题。

  三、对策建议

  通过赴苏北参观学习,园区一班人深受鼓舞,同时,深感压力巨大。对此,园区先后召开了一系列会议,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制定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和“=====”总体工作思路,提出了“服务、苦干、创新、争先”的八字园区工作精神,决心顽强拼搏,开拓进取,全面实现园区建设新突破。

  “十一五”工作目标:一年扎框架,二年成规模,三年上档次,四年大发展,五年再造一个新城区。

  ====年工作目标:力争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亿元,园区自身招商=亿元,力争落地项目==个,确保完成总投入==亿元。

  ====年总体工作思路:搞好一个规划,健全两个体制,实现三大突破,做好四项工作,强化五项措施。

  (一)搞好一个规划,高标准建设园区

  按照新城区建设的总体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园区==平方公里总体发展规划,与城区发展规划搞好衔接。规划突出“一线、两片、八区”的总体思路。“一线”指以青岛大道为园区主干线,打造成园区景观大道、精品大道;“两片”指青岛大道东、西两片,东片为行政商住区,西片为工业聚集区。“八区”为行政服务、商贸中心、文教卫生、生活居住、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纺织服装、综合加工等八大功能区域。

  (二)健全两个体制,提高园区服务水平

  =、健全服务管理体制。尽快在园区内设立县国税、地税、土管、城建、工商、劳动、电业等部门的派出机构,抽调分管业务的负责人和精干工作人员,进驻园区统一办公,由园区统一指挥、调度,为园区企业提供全程、高效、快捷、优质服务。

  =、健全园区财政体制。尽快建立独立的园区财政体制,增加园区建设发展后劲,促进园区更快更好地发展;激发园区干部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工作效率;增加园区财政收入,推动园区快速滚动发展。

  (三)实现三大突破,大力推进园区建设

  =、基础设施实现新突破。按照“大规划、大框架、大投入”的原则,大力推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今年,通过争取省投资公司贷款、青岛帮扶资金、全县各部门大力支援、市场化运作、土地置换、建筑公司垫付、招商引资等渠道筹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亿元。主要建设八横八纵==条道路,总长==公里,硬化面积==万平方米;修建桥梁==座;栽植绿化树木=.=万棵,绿化面积==万平方米。安装路灯====盏。铺设路沿石==千米;设立道路标牌==个;打深水井=眼,铺设供水管道==千米,修建雨水管道==千米,修建污水管道==千米;修建弱电管道==千米,通讯、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架设高压线路==千米;建设新城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园区企业商务中心和大型标志性建筑;建设=万平方米标准厂房配套设施及生活区工程;完成园区内三干沟、曹北河、四级河网和白花河清淤工程等十大工程。通过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平方公里路网,使==.=平方公里基本达到“七通一平”。建议县委、县政府继续向上级争取资金,举全县之力建设园区,努力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项目建设实现新突破。====年,以招大商、上大项目为主,力争落地项目不少于==个,总投资不低于==亿元。一是园区要突出承接好青岛帮扶项目。对==年开工建设的==个项目,上半年要全部竣工,年底全部投产运营。对今年入驻的项目积极搞好承接,在考察、办理各种手续、开工建设等方面做好工作,确保青岛项目快速落地;二是服务好乡镇和县直部门的入园项目。积极参与乡镇和县直部门入园项目,做好群众工作,及时提供建设用地;三是确保园区自身招商项目有个新的突破。通过转变招商方式,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建立一支专业招商队伍,年内至少有=个项目落地,总投资=亿元。

  =、软环境建设实现新突破。一是服务环境实现新突破。实行项目专人负责制、责任追究制、全程服务等一系列制度,确保服务热情、细致、周到,打造出园区崭新的服务形象。二是社会环境实现新突破。在园区广大群众中,开展“园区发展我致富,我与园区共兴衰”活动,严厉打击各种强装强卸现象,为企业提供良好社会环境。三是治安环境实现新突破。打造一支快速、高效的公安干警队伍,严厉打击各种扰企业行为和违法犯罪活动,创建“无黑恶势力、无各类霸头、无重大安全事故、无影响企业和园区发展的群体性事件”,实现企业“零投诉”的治安环境。

  (四)做好四项工作,确保园区和谐发展

  =、做好土地征用工作。今年园区预计道路和项目征地====亩左右。及时兑付土地补偿金,在做好群众思想工作的同时,协调有关部门依法办理好土地征用手续。

  =、做好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按照建设新农村的理念、模式搞好试点,进一步搞好整个园区的农村建设规划,解决好“空心村”问题,解决好违章建设问题。=、搞好入园企业及建筑工地的管理。对现有入园企业扎口管理,不经园区管委会同意,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到企业检查和收费;园区管委会与入园企业及时沟通,加强服务;对建筑工地加强施工管理、安全检查工作。

  =、搞好失地农民的保障工作。对失地农民做好调查、统计、登记、备案,争取县政府支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为失地农民寻找出路,免费培训,优先安排进入园区企业务工,学习外地经验,探索出一条“失地村”迁移的成功路子。

  (五)强化五项措施,为园区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大力提高干部素质。在园区工作人员中,开展集中学习、短期培训、考核评比、述职点评等活动,提高园区工作人员自身素质,全力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抓好干部作风转变。园区管委会出台了一整套的管理制度,将工作人员行为规范、工作规范纳入了制度化的管理轨道。针对园区艰巨繁重的任务,园区干部拿出“一当十”的工作干劲,提出了“苦干、实干、拼命干、血战====年”口号,锻造一支敢打硬仗、勇打苦仗、善打胜仗的坚强干部队伍。

  =、狠抓奖惩落实。根据园区==年工作目标,园区各局室都将==年工作量化、细化、责任到人。园区管委会将依据奖惩规定,真奖真罚,重奖重罚,确保各项任务的完成,建设一支注重实干的干部队伍。

  =、引入竞争机制。对园区干部实行动态管理,建立能上能下的竞争机制,随时淘汰不胜任本职业务的工作人员。园区社会事业局,进行了人员的竞争上岗。园区招商局划分为招商一局、二局,招商工作也步入了竞争轨道,建立一支竞争向上的干部队伍。

  =、抓好廉政建设。出台了廉政制度,园区干部不得利用职务之便索贿、受贿,不得随意接受企业宴请和馈赠;不得以任何理由截留、挪用应该下发到群众手中的资金;公开办事程序,树立一支良好形象的干部队伍。

  第四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来实施;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抢抓机遇上台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措施来落实;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来拓展。

  徐光出席并作重要讲话

  本报讯(记者杨光林)6月16日,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现场会在扶沟召开。市长徐光出席会议,强调工业园区是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平台、载体和加速器。各级党委、政府,各有关部门和各个工业园区,一定要充分认识建设工业园区的重要意义,学习和推广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的经验和做法,扎实推进我市工业园区建设,以工业园区的大发展,促进我市工业经济的大突破。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王建庄、副市长王宇燕、市政协副主席李海龙及市政府秘书长游保峰出席会议。徐

  光等市领导带领市直有关部门、各县市区政府主要负责人,先后参观了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他们的经验做法主要是:

  一、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平舆县积极创新开发建设模式,更多地依靠市场运作,把工业园区建设推向市场,想方设法吸引国内外各种社会资本、金融资本和民间投资,实现了园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扶沟县采取“政府挤一些、投资公司融一些、客商筹一些”的办法,推行多元化投入。

  二、高水平的产业集聚。平舆县初步形成了农副产品加工、医药生化两大优势产业。扶沟县立足棉纺织、食品加工、机械制造三大工业支柱产业,将园区划分为纺织、食品、机械三大板块。

  三、健全完善的工作机制。平舆县自上而下成立推进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机构。扶沟县成立管委会,实行封闭式管理、一条龙办公。

  四、富有成效的招商引资。平舆县在规划好工业园区、建好标准

  厂房的基础上,主动出击、促凤进巢,采取挂职招商、亲情招商、以商招商、以会招商等形式,确保大批项目“进门入户”。扶沟县坚持多渠道招商,实施全民招商、产业招商、专业招商、企业招商,园区竞争力明显提升。徐光指出,各级各有关部门一定要认真对照先进,查找自身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认真学习借鉴平舆县、扶沟县工业园区建设的宝贵经验和典型做法,进一步研究市情和县情,充分整合各种资源,结合实际,理清思路,强化措施,狠抓落实,努力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招商引资的平台、对外开放的窗口、工业发展的基地、经济社会的重要财源,实现工业园区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徐光指出,目前,我市共规划建设工业园区30个,总规划面积达185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85平方公里。在讲成绩的同时,务必清醒认识到,我市工业园区

  建设与发达地区还有很大差距,与实现追赶型跨越式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主要表现在:工业园区建设重视不够;工业园区管理问题较多;工业园区组装步伐较慢;工业园区设施建设滞后;工业园区环境亟待改善。他指出,周口落

  后在工业,发展的重点在工业,而工业园区又是发展工业的重要载体。因此,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全身心投入到工业园区建设中来。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我市整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突破口来抓;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镇化建设的关键点来实施;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抢抓机遇上台阶,实现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首要措施来落实;要把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作为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的重要平台来拓展。

  徐光强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高起点规划,实现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相结合;园区内部规划要科学;做好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快速拉开工业园区框架。总的要求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服务。要按照现代物流

  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要快速拉开园区框架;要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三是抓好政策落实,增强工业园区吸引力。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本着“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精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四是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组装步伐。抓紧抓好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园区

  可持续发展。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坚决不上高耗能项目,坚决不上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六是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王宇燕主持会议。

  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刘伟作了工业园区建设辅导讲座。

  扶沟县政府、商水县依佰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发了言。(上接第一版)徐光强调,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是推动工业化进程,实现工业弱市向工业强市转变的重要保障。一是高起点规划,实现工业园区科学发展。园区规划与城市规划、产业规划相结合;园区内部规划要科学;做好园区开发建设规划。二是坚持基础先行,快速拉开工业园区框架。总的要求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为企业入驻服务。要按照现代物流理念完善基础设施网络;要快速拉开园区框架;要完善园区功能配套。三是抓好政策落实,增强工业园区吸引力。研究制定《关于加快全市工业园区建设的意见》;本着“法无禁止即可行”的精神,结合各自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实施细则。四是突出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组装步伐。抓紧抓好项目推进;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五是加强环境保护,推动工业园区可持续发展。坚决不上高污染项目,坚决不上高耗能项目,坚决不上经济效益低的项目。六是整合行政资源,形成工业园区发展的合力。王宇燕主持会议。

  省发改委工业处处长刘伟作了工业园区建设辅导讲座。

  扶沟县政府、商水县依佰服饰有限公司负责人发了言

  第五篇: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促进合山经济转型

  我局以我市2011年“学文件、强素质、增效率、促发展”活动为契机,认真学习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工业园区建设的意

  见》(桂政发〔2009〕99号)、《关于促进合山资源枯竭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实施意见》(桂政发〔2010〕35号)和自治区国土厅《关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土地征收审查报批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桂国土资发〔2011〕35号)文件精神,努力为我市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提供用地保障。

  一、加强工业园区的规划布局。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局通过编制《合山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的机会,调整我市工业园区岭南片区的规划,通过实地调研,编制材料并积极汇报,取得上级领导的支持,同意调出该园区涉及的基本农田保护区地块。解决了我市工业园区的用地实际与规划脱节的问题。

  二、加快工业园区用地报批

  今年我局在全区用地指标压缩,用地规模受到重大控制的大环境下,积极努力向上级领导汇报争取,在上级只给予6.2834公顷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想法设法多争取到7.4318公顷的指标用于工业园区标准厂房建设,为我市的招商引资做出贡献。

  三、积极推进增减挂工作

  去年我市通过合山市岭南镇2010年第一个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解决了工业园区10.34用地指标问题,今年计划完成该项目的实施工作,争取剩余的10.34公顷的用地指标落到实处。

篇六: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百度文库

  杨林工业园区人才队伍建设

  专题研究报告

  杨林工业园区始建于1992年,经过18年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园区总体规划面积为54.19平方公里,入园企业78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9家。期末从业人数达4786人。初步形成了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印刷包装、生物制药、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为主导产业的工业体系。

  一、园区人才队伍现状

  园区企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和发展,已形成一支由企业管理者、技术人员和技能工人组成的企业人才队伍,并已具有一定的规模,门类比较齐全,结构相对合理,实力不断增强,为园区的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1.总体数量。截止2010年,园区78家企业现有职工4786人,各类人才1683人,占职工总数的35.2%。其中经营管理人才215人,占职工总数的4.5%,专业技术人才325人,占职工总数6.7%的,技能人才332人,占职工总数的6.9%。

  2.学历结构。园区规模以上企业现有本科学历以上各类人才247人,占人才总数的14.7%,其中博士生3人,占人才总数的0.1%;硕士生14人,占人才总数的0.8%;本科生230人,占人才总数的13.7%;大专及以下学历人才1436人,1百度文库

  占人才总数的85.3%。

  3.职称构成。在企业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42人,其中正高级18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48人;具有初级职称的230人。

  4.年龄结构。园区人才队伍中,30岁及以下306人,占人才总数的18.2%;31-50岁1321人,占人才总数的78.5%;50岁以上57人,占人才总数的3.4%。

  二、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做法

  当今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不断加剧,园区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和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在人才资源开发、培育、使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并积累了一些好的经验:

  1.树立科学的人才观,实现园区发展与人才资源发展的良性互动。园区人才工作按照“三个一”的要求,牢固树立公道正派、知人善任的选人、用人机制,把有利于人才创新、创优环境的塑造放到企业服务和推进园区建设、促进跨越式发展的大局中来思考、来谋划、来部署,全面激发人才创新、创优活力,创造园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人才辈出的良好局面。

  2.建立了园区人才库,营造良好的重才环境。严格按照高层次人才选拔标准,把有思想、有知识、有技术、有能力2百度文库

  的高层次人才选到园区人才库,积极向省、市、县

  推荐其评优评先;同时对高层次人才进行定期座谈,积极解决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努力营造尊才、用才、重才的工作生活环境。

  3.依托空港新城建设载体,吸引各方人才加盟杨林工业园区。随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园区抢抓西南地区“桥头堡”建设和空港新城建设的机遇,坚持招商引才、事业留才。招商引资工作紧紧围绕园区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特别注重引进技术性强、发展前景好、符合园区产业规划的项目,利用好项目带来好人才,好项目留住好人才;同时,积极鼓励有能力、有条件的企业创建企业技术中心,以企业技术中心的创建为平台,引进、留住高层次技术人才,采取刚柔结合的引进方式,切实做到招商引才、项目留才。迄今为止,园区已在新能源、精细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饮料、生物化工等方面引进了博导、海归高级人才、高级技师数名。真正让引进来的人才留得住,能发展,进而迸发创新智慧,涌现创业活力。

  4.正确引导、分类培训,切实提升人才服务的水平和功能。与县教育局、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企业建立联动机制,严格按照园区和企业发展的战略和规划,围绕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重点产业,制定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计划,有目的、有计划、3百度文库

  有组织的开展企业人才培育工作。同时,与县人事部门积极举办人力资源服务中心,收集企业用工需求,发布人才信息,形成人才流通的绿色通道。

  三、企业人才队伍存在问题

  多年来,随着园区的不断壮大和发展,引进了一定数量的企业和人才。但与其它先进工业园区相比,总体水平还不够高,人力资源的素质,尤其是企业经营管理者的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存在明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少数企业人才意识不强,观念陈旧。看不到目前的市场竞争已经从过去的争资金、争项目演化到人才的竞争,缺乏在人才引进、使用和培养方面的紧迫感和危机感,重资本集聚,轻人才组合,对人才的重视往往停留在口头上,造成人才资源配置的严重缺口。部分企业人才政策不够落实,忽视了科研、培训、待遇、晋升、家庭子女安置等人才关心的问题,有的企业甚至连社会保险都无法按时为职工缴纳,造成人才外流。

  2.重使用,轻培训现象比较普遍。园区大部分企业大多只注重经济效益,追求经济利润的最大化,对于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都是重使用,但在后续培养上比较缺乏,没有将人力资源培训作为一项长期发展计划,重使用而轻培养的现象十分普遍。当前,许多企业的技能人才职业等级证书4百度文库

  都是在学校或之前在国企取得,由于知识得不到更新,能力得不到提高,没有新知识充实自己,大部分技能人才都停留在原来的水平。加上园区目前缺乏专业规范的培训机构,使得企业难以对职工进行技能培训和职称评定,如高深橡胶引进的年轻本科生,需进行职称培养,而本地的工程师培训工作不够规范,规划不够,没有申报渠道。

  3.企业人才供需矛盾仍较突出。一是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紧缺。随着专业的日趋细分和科学技术的加速提升,企业急需的一大批诸如生物制药、精细化工、机电一体化、计算机等专业的专门人才依然紧缺。同时,具备先进管理理念和丰富管理经验的管理型人才也是企业急需的。如荣纳包装急需生产技术,印刷专业诸如彩印、水印方面技术人员;高深橡胶缺乏机械设备、橡胶工艺类人才;合信源机床缺乏机械制造、电气、液压专业人才;源瑞制药缺乏机电一体化方面人才。二是企业招人困难。如高深橡胶招的主要是杨林本地农民,虽招工较灵活,但员工流动性大、归属感低,加之思想观念弱、文化水平低,无法适应工业化生产;合信源机床认为本地招聘难度大,大多数大学生不愿意来,专业人才缺乏,虽与曲靖、易门的技校协议提供,委托其委培,输送中高技工,但由于园区住宅区缺乏、配套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导致职工流动性大,留不住人;源瑞制药员工中,当地人占三分之一,引进的人才中,很多人只注重待遇、住房、5百度文库

  工作环境之类的问题,流动性较大,尤其是大学生。

  4.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一是人才素质不高,首先表现为学历层次,本科及以上学历的人才比例偏低;其次是人格素养,包括诚信、毅力、团队意识、敬业精神,还需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二是技能人才缺乏,尤其是缺乏高技能人才,在园区技术型人才中,具有各类职称的人才只有420人,占人才总数的25%。且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集中在了规模较大的企业,多数企业的高新人才几乎没有。如绿宝香精,车间工人基本上都是本地人相互介绍,大山土畜产品公司也主要是农村中青年,学历偏低,也没有职称。

  5.企业人才管理方式比较落后。缺乏人才开放的系统性和制度化,除一些规模大企业实行了较为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外,个别企业仍停留在家族式、粗放型管理阶段,存在着技术人员匮乏、技改投入少等问题,制约着企业向规范化、现代化方向发展,也严重影响了人才资源的有效开发。

  四、园区企业人才需求的发展方向

  根据对园区企业人才需求的调查和对企业人才现状的分析,结合园区定位和发展方向,园区企业未来几年的人才需求可能出现以下趋势:

  1.需要“扎根”型人才。从现有人才的状况和各类人才学历、职称、技能综合比例情况看,目前企业的人才缺口较大,尤其缺少“扎根”型人才。因此,企业对人才数量的需6百度文库

  求将可能持续增长,且结构比例会发生较大变化。

  2.需要“通才”型人才。未来几年,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增多,规模的不断增大,促使人才在数量增长的同时,表现为人才规格需求的多样化。企业不但需要专业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各类人才,还需要“通才”类人才,这些“通才”,既懂得综合经济研究、管理、金融、财务,又明白计划、规划、统计、信息,还能善于上下沟通,且对某一行业有较深研究的精业务、擅管理的高级复合型人才。

  3.需要“优化”型人才。经济发展的紧迫性、竞争性,科技发展的综合性,促使企业在人才竞争需求方面考虑到人才所具备的多种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在调查中发现,企业老总不但注重专业人才的业务素质,同时也注重人才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兴趣爱好等等方面。这说明,能够满足未来企业需要的人才,应该是思想素质、业务素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诸多方面整体优化,全面发展。

  4.需要特殊行业人才。随着园区不断发展,入园企业越来越多,各种行业的涌入,园区对特殊行业人才的需求越来越迫切,如锅炉工、安全、环保、质监、桩基、钣金工等。

  五、对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建议

  1.健全人才工作机构。完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上下协同”的领导机制,坚持“缺什么,引什么”的人才引进原则。按照园区发展规划,围绕现代装备制造、百度文库

  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重点产业,针对性的引进园区所缺乏的人才。

  2.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工作,通过多种方式培育人才。政府要以就业为导向,加大人才教育培训资源整合力度、突出人才培训重点。重视培养一批懂科学、善经营、会管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同时,围绕园区现代装备制造、新材料、食品饮料、生物制药、精细化工重点产业群,引导职业学校开办一些与园区企业结想吻合的专业技术科目,采用优惠政策结合园区工业结构,对所需高技能人才进行集中培养,尽快解决重点行业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解决用工结构性矛盾。

  3.多方求贤,拓宽人才增量渠道。企业要发展,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的技能人才队伍必不可少。要广开渠道引进各类技能人才。对企业急需的技能人才特别是高技能人才要及时登记在册,有条件可以组团外出招贤。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进一步拓宽引进海外留学人才的渠道,积极开展智力引进工作,构建园区自己的人才高地。同时在引进方式上要更加灵活多变,不拘一格引人才,对急需人才既可以调入、聘任、兼任,也可以让其参与技术合作、技术推广或技术入股,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在目前取得实效的基础上,以园区与企业发展规划为基础,围绕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的发展需要,重点引进“高”、“尖”、“缺”、“急”百度文库

  等关键人才。

  4.提高企业人才结构。要加快引进和培养一批中高层次的紧缺人才,以改善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人才队伍素质;要加大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力度,按照“专才求深度,通才求宽度”的原则,加强各类人才的针对性培养,以提高人才开发配置的经济效益;要形成合理的年龄层次,按国际优秀企业的标准,40岁以下的专业人才应占人才总数的65%。要加大中高级专业人才年轻化的培养和引进力度,并形成较为合理的年龄档次,对不同年龄的优秀人才,要突出重点培养。

  5.引入现代企业人才管理制度。要引导企业改变以往家族式、粗放型的经营管理模式,建立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对引进的人才不仅要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还要以优胜劣汰的奖惩机制和考核约束机制激励人才,定期开展技能比赛,充分调动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给技能人才施展才华的空间,做到企业和人才双赢;要稳定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引导企业采取适合本企业留住人才的措施,用感情留人、事业留人、适当的待遇留人。重视企业工作、生活、文化建设,在企业中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为人才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建立一套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的工作措施,在住房、社会保险、生活待遇等方面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综上所述,杨林工业园区的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工作任重百度文库

  而道远,需要政府和企业的共同努力,把企业的人才队伍搞上去,最终推动园区经济的快速发展。

  云南嵩明杨林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201110年2月18日

篇七: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关于加强园区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路与对策

  近年来~###化工园区坚持“以人才促进创新、以创新集聚人才”的发展思路~把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在改善结构、增强素质和提升能力上下功夫~不断加强人才队伍创新能力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人才队伍现状

  1、人才总量逐步提高。截止2013年底~按照学历为中专以上、职称为初级以上、从事管理、技术岗位工作的人才统计标准~园区,含青山镇,现有人才总量为7364人~同比增长4.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总量的68.4%,管理类人员平均年龄38岁~专业技术类人员平均年龄32岁~技术工人平均年龄为40岁,人才的密集度和覆盖率正逐步提高~人才贡献率达34.2%。

  2、高层次人才加快集聚。硕士以上文化程度或副高以上职称高层次人才81人,其中博士15人,~占人才总量的1.1%。入选省高层次创新创业计划人才2人~省博士积聚计划3人~省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2人~省“六大人才高峰”计划2人~省企业科技副总1人,入选###市“绿扬金凤”领军人才资助计划1人~市优秀博士资助3人~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3人~市科技企业家培育工程培育对象4人~###英才培育计划3人。设立研究生工作站2家。

  3、人才机制不断完善。建立了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每年制定年度人才工作要点~明确人才工作重点。制定出台了《###化工园区关

  于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引进扶持工作的意见》。按照不低于本级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的3%的比例~设立人才工作专项资金1000万元~纳入财政预算~占上年财政公共预算收入的3.4%左右。全面参照执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企业人才引进和培养工作的意见》、《###市区引进高层次人才住房保障办法》和健康保健服务、子女就学保障等政策。

  4、落实各项人才补助政策。对照省、市有关政策~结合园区实际~编印园区《人才工作文件汇编》~进一步明确各类人才引进和奖励政策~加大人才政策宣传力度~鼓励企业积极申报各类人才项目。积极兑现各项人才政策资金补助~帮助企业各类人才申报工资外生活补贴、社保补助和租房及安家费补助等。认真规划园区人才公寓~共建设及筹集人才

  2公寓116套,户,~共计面积1.57万m。积极帮助企业高层次人才解决好子女就学、配偶就业和免费体检、疗养等服务工作。

  二、存在问题及原因

  一是人才总量不足。无论是园区还是企业~目前人才总量还明显不足~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要求。以企业为例~一个成熟的企业人才队伍应有以下几类人才:一是高端人才~即企业的经营大师、管理大师等,二是精英人才~即企业的部门经理、项目经理等,三是进行研发的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四是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的现代产业工人,五是市场营销人员。这五类人才环环相扣~构成现代企业的人才队伍链。但由于园区企业大多为招商引资新建企业~还没有形成健全的人才队伍体系~人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

  二是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偏少。按照国际通行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结构~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为1:3:6。作为一个专业园区~高层次人才比例应该更高。而目前化工园区现有高、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的比例仅为0.6:3.1:6.3~高层次人才明显偏少~加上企业总部在外~研发型高层次人才尤其偏少。

  三是企业科技载体较少。目前~园区高新技术企业4家~具有省级以上创新创业平台的企业4家。人才承载的载体相对较少~严重制约高层次人才的引入和市以上各类人才项目的申报。

  四是企业招才引智的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挥。企业作为人才引进、使用的主体~还没有自觉做到“三个同步”~即制订人才规划与制订企业发展规划同步~引才

  引智与引进项目同步~规范用人行为与深化企业改革同步,对紧缺型专业人才引进方向存在信息不对称现象,在用发展来留人方面~不少企业做的不到位~有的存在短期行为~看重眼前利益~人才储备意识不强~人才的待遇还未凸显。

  三、工作思路及对策

  1、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引进步伐。到2020年~力争使园区人才总量达到1万人~其中博士人才达40人~硕士人才达200人~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5%。针对园区现有人力资源专业才能不匹配、创业才能和资本实力不匹配的实际~坚持“走出去、请进来、项目带”多措并举~着力构建一支能够服务发展、推进发展、引领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一是走出去。把招才引智作为招商引资的重要内容~努力实现招商与招才、引资与引智双丰收。组织区内企业赴各类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走访、推介~着力搭建产学研合作载体~积极引进高层次领军人才和急需专业技术人才。二是请进来。通过分批组织化工类教授博士园区行等活动~组织境内外各类专业人才来园区参观考察、现场推介园区发展科技创新型园区思路、措施和吸引人才创新创业的政策~吸引高层次人才进园落户。三是项目带。坚持“以人才引进项目~依靠项目带进人才”。采取联合建立研发机构、重大项目合作等灵活方式~主动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借脑”、“借智”~吸引境内外优秀人才为园区发展贡献才智。同时~通过“假日博士”、“双休日研究生”等灵活方式~引进一批“候鸟型”、“季节型”高级人才。同时~做好本土人才的招聘服务工作。

  2、健全和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一是强化信息网络建设。积极设置网上“人才之家”~及时发布各类产业人才需求情况~畅通供需渠道。加强与周边院校和科研机构的联系~建立稳定的人才供需信息网络~保证园区重点项目人才需求及时得到满足。二是积极完善人才政策。进一步明晰和细化各类优秀人才的引进、培养、使

  用的扶持政策~使其有较强的操作性。完善人才引进和奖励基金~积极落实各类人才在园区工作、创业、居住、生活等相关优惠政策~重奖为园区经济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三是建立联系服务企业制度。挂钩联系区内重点企业~开展定期上门服务~帮助解决企业项目入驻、科研项目申报以及高层次人才招引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强化各类人才的开发培养。一是加快企业家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政治品德好、开拓创新能力强、善经营懂管理熟法规的企业领导人才和

  经营管理人才~造就一批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职业化、现代化的优秀企业家。每年重点推荐一批企业负责人参加境外和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及省、市级各类专题研修班~着力提高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为核心的企业家素质~建立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企业经营管理后备人才队伍。二是加快创业创新型高层次人才选拔培养步伐。坚持在实践中培育人才~在项目建设中培养人才~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开展省双创、市“绿杨金凤”计划和省333工程、科技企业家、###英才等高层次人才资助对象推荐申报活动~协助开展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和职称评定工作~鼓励企业在关键岗位、关键工序探索设立“首席技师”~重视加强各类人才的继续教育。三是加强人才氛围宣传。良好的人才环境应包括国家政策倡导、园区产业需要、用留人条件适合和人才个人愿意。结合园区实际~通过园区网站、《###化工园区通讯》等载体~加强对作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的评先评优和对外宣传~进一步激发和调动在园区工作的各类优秀人才创业创新的工作热情~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

  4、加强创新创业载体的建设。一是推进各类科技载体建设。积极帮助企业打造创新平台~全面推进园区创新研发中心和科技成果孵化中心的建设~加速集聚一批高新技术企业和研发机构入驻。积极推进奥克化学、擎宇化工、华纳生物等企业与有关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共建研究院~加快企业研发中心建设。二是加快高层次

  人才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加快建设南京大学—###化学化工研究院和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制定并设立创业孵化优惠政策和专项资金~扶持入驻孵化的高新技术项目~力

  争吸引一批创新创业团队、科研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入驻。三是积极申报高层次人才工作站。协助奥克化学积极创造条件申报博士后工作站~帮助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研究生工作站~积极开展国际项目合作~邀请海外专家、留学人员来园区考察交流~提高海外留学人员对园区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5、重视发挥企业用人主体地位作用。一是增强企业开发人才的主体意识。企业是人才集聚的高地~也是人才培养、引进和使用的主体。工作中发挥企业引进人、培育人、使用人、留好人的生力军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引导帮助企业大力引进人才、主动培养人才、积极使用人才。二是坚持多渠道吸引人才。注重柔性引才~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以兼职兼薪、特聘顾问、成果转化等方式吸引高层次人才来企业开展智力服务。坚持以项目为载体~在项目合作中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与高校联系协作~通过签订引才协议、共建社会实践基地等形式~引进高校对口专业毕业生。三是加大人才关爱激励力度。切实增强人才福利保障~积极落实各类人才工资外生活补助、社保补贴、住房保障、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政策~指导企业建立薪酬激励机制~将人才的收入与工作业绩挂钩~重奖作出突出贡献的各类人才。

篇八: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在高新产业园建设中

  要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

  张欣

  【期刊名称】《钢铁文化》

  【年(卷),期】2011(000)00【摘

  要】“十二五”期间,武钢将积极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多元化发展,加快高新产业园建设。加快青年人才培养将成为武钢高新产业园建设的重要保障。

  【总页数】3页(P20-21,34)

  【作

  者】张欣

  【作者单位】计控公司党委书记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F324.3【相关文献】

  1.在高新产业园建设中

  要加快青年人才的培养[J],张欣

  2.产业带动创新驱动产城联动——惠州仲恺高新区东江高新科技产业园加快打造宜业宜居精品科技园区[J],覃斌;练启颖

  3.海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中的政府功能定位[J],邢韵龄;高健;林奇妹

  4.郴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J],;5.围绕“明确目标、完善规划、加快引进、强化孵化、营造环境”的要求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J],

篇九: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打造职教高地

  助推赶超发展

  ——关于加快我市职教园区建设的思考

  新余职业教育园区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的组成部分,是我市积极融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和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有力之举,是我市解放思想、提速赶超的重要着力点。

  一、职业教育园是我市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

  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要有载体,更要有项目。以职业教育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我市城市发展,继而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可谓是抓住了本质、找准了突破口。

  (一)建设职业教育园是新余城市升级的需要

  我市的城市发展经过近三十年的建设,个性鲜明,特点突出,具有一定的特质。但作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一是从规模来看,我市城市人口少,城区面积少,人气不够旺;二是从城市功能来看,一个城市只有形成了若干个子中心(物流中心、商贸中心、旅游休闲中心、职业教育中心……)等方能从整体上成为中心城市,目前我市条件不具备;三是从现有的职业院校来看,目前我市已有的职业院校散落在城区各隅,且建筑时间长、品位低,与整个城市形象和要求不适应,应当从长计议。只有从城市的规模环境、功能要素、形象品位三管齐下,方能提升城市的品位。

  (二)建设职业教育园是我市新型城镇化的需要

  推进新型城镇化,必然要求加快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建设职业教育园可以助推我市的新型城镇化。以职业教育园建设来带动我市城市西扩,进而统筹城乡一体化,已具备了有利条件:一是具有得天独厚

  的区位优势。职业教育园地处仙女湖中心腹地,既是渝钤连接点,又是三地六县的交汇处。境内浙赣铁路、沪昆、大广两条高速以及仙女湖大道连接东西,距即将建成的明月山机场也只有半小时车程。一湖清水,碧波荡漾。园区用地多为丘陵,不占粮田,且拆迁任务轻,加上多年来仙女湖管委会的建设以及良好的生态和环境,真是求学创业居家的好地方。二是已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渝州职业科技学院、江西省冶金职业技术学院,早已落户职教园区,具有较强的办学综合实力,为职业教育园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只要进一步扩大职业教育的存量,补充职业教育的增量,新余的职业教育可以实现跨越发展。三是厚重的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是一个城市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的核心竞争力和传承力。情山爱水的仙女文化,一河连城的地域文化,为我市职业教育面向全国、走上世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职业教育园区的建设,带动我市新一轮城市发展,加快我市新型城镇化步伐,可谓一举三得。

  (三)建设职业教育园是做强做优我市职业教育的需要

  我市的职业教育起步早、影响广,在全国有过职业教育“新余现象”的辉煌。在新一轮的发展中,我市的职业教育显得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新余职业教育在全国的影响力更小了;在校生规模也减少了;职教资源分散;学生两头在外;民营的多,公办的少,缺乏核心竞争力。面对职业教育的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如何来做强做优我市的职业教育,重振雄风?正确的选择是:发挥优势,完善机制,搭建平台,二次创业。

  二、职业教育园应成为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两型区

  职教园区的建设要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契机,以我市经济结构的调整为出发点,以两型园区为落脚点,以资源整合和规模扩充为主体,以改革和创新职教模式为动力,以提高职教能力和研发能力为重点,努力把职教园区建设成为职业教育的高地,“两型”社会的示范先行区和我市发展引擎。

  (一)打造职业教育高地。根据规划,将有十所职业教育院校落户职教园。从层次来看,五所本科院校、三所专科院校、二所中专学校,同时还要建设国际职业教育交流合作平台,让新余职业教育走向世界。从专业来看,要实现“互补、错位、全面、前瞻”。互补就是专业、层次要互补,专业内涵要互补;错位就是人才培养要避免雷同、重复、无序竞争,一校一品;全面就是专业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要;前瞻就是专业设臵要新颖,专业引领产业,校园引领工业园。从资源来看,要实现“共享、开放、兼容”。即资源共享、教师互聘、课程互选、学分互认、信息互通、活动互动。极大地节约资源,又高效地利用资源。

  (二)建设低碳园区。职教园区的建设要充分利用我市新能源、新材料的优势,根据两型社会的要求,把新余职业教育园区建成名副其实的全国首个低碳职教园区。一是规划设计理念要突出低碳,要考虑建设再生水厂、零碳体育馆、碳汇体道等。二是建筑材料、教学设施、生活设施、照明用具要突出低碳。三是要保护生态。在不影响总体规划的前提下,尽可能保护好原有的地理风貌。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与自然相统一。

  (三)培育发展引擎。职教园区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发展布局,构

  建区域产学研一体化的“大循环”的格局,成为我市发展的引擎。一要围绕我市和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优势,大力引进科研院所和相关研究机构,重点引进新能源新材料领域的人才。让职教园成为新兴产业的孵化基地,成为经科教互动、产学研一体、校企所共赢、院校资源共享的现代化职业教育园。二是要规划与职业教育园区专业相关的工业园。从我市的产业特点来看,工业园的名称可拟定为两新工业区(新材料、新能源),促进优势企业,新上项目向园区集中。这样一来,可以将新的科技成果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园区的师生也可以边学习边到园区的企业工作和实习,各类企业的人才可以边工作边在园区院校讲课和开展科研,企业的开发研究也可以到园区的院校里做,实现园区的学生“手捧书本进去,领着工资出来“。

  三、职业教育园区建设须处理好六大关系

  职业教育园区既是建设赣西区域中心城市的牛鼻子,又是一项不好复制的系统工程。在学习借鉴的基础上,应从实际出发,处理好若干关系。

  (一)谋与行的关系。“谋”即规划,“行”为实施,一城之美,在于规划。园区要高标准规划、分层次推进实施。园区名为职教园,实乃以职业教育为载体,推进新余的新一轮提速赶超发展。因此,必须强化规划这一龙头。职教园在规划上要实现由园到城的转变,以职业教育为主项目,发展配套产业,实现教育、科研、实习、就业、宜居、商贸、旅游一体化,解决好因假期园区人烟稀少的问题。

  (二)下与上的关系。新余职业教育园已上升为省级职教园,这就要求我们在建设上既要立足新余,又要面向全省,更要融入全国;

  既要自我发力、以我为主,又要借各厅局之势,举全省之力;既要跑步进厅,更要经常进京;既要用足用活政策,又要争取更多的资金;既要多立项目,更要无中生有;既要发挥组织的作用,又要充分利用好人脉关系。上下发力、多方给力、齐心协力,园区的推进方能顺顺利利。

  (三)内与外的关系。“内”即为已有的职业教育存量,“外”为新引进的职业教育增量。招商引校是加快园区建设的有效途径之一。单凭我市现有的职业教育资源是难以支撑职教园区的,必须面向全省乃至全国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因此,必须处理好内与外的关系。职教园将来入驻的院校从地域上要以市内现有院校为基础,以引进省内院校为主体,以引进部属院校为龙头。从层次上,要以本科院校为主体,以专科院校为纽带,以中等职业学校为补充,搭建、建设本、专、中职业教育互通立交桥。所有制上,要以公立院校为主体,同时又要引进社会力量办学。内外兼顾,内外结合,园区的特色方能明显。

  (四)软与硬的关系。“软”即为环境政策,“硬”为设施条件。首先要明确园区用地的性质。入驻园区的院校在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第一个考虑的是地价,作为教育园区用地,定为划拨用地更有利于调动入驻院校积极性。其次要提高办事效率,方便快捷、低成本的政务环境,有利于入驻院校,集中精力和时间主抓校园建设。要搞好基础设施建设,当前急需解决好施工前必须的三通问题。其次要抓紧园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再次是做好拆迁安臵工作。当然在园区的建设过程中,既要尽可能地减少成本,又要充分调动所在地管委会和乡镇的积极性。

  (五)人与物的关系。“人”是指人的主观能动性,“物”是指客观条件。建设职教园我们既面临着百年难逢的机遇,又有诸多的挑战,但应当坚信:只要努力,离目标就会越来越近。一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思想的解放程度,决定着园区建设的速度,要敢思、敢闯、敢干,敢于“无中生有”,敢于打破习惯思维和现有的模式,先干不争论,先做不评论,事实为定论,苦干一两年,回头再论是与非。二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感源于对事业的热爱和对人生、历史、人民的高度负责。表现在:不用扬鞭自奋蹄,不达目标不罢休。三要有较强的操作力。既能有为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又要坚决地执行各项决策部署。尤其是在遇到困难、面临矛盾时,同样能抓好工作的落实。

  (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设职业教育园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同时又需要政府职能部门的积极支持。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教育是公益事业,政府有责任。中外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投资职业教育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作为政府要搞好规划,制定政策,完善基础设施,提高办事效率,降低运行成本。当前要制定进园院校的激励政策,明确土地的性质和价格,开通水和天然气,二要市场运作。增强市场化理念,以新余市教育投资公司为平台,走公司化、市场化、社会化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教育先行。“十二五”期间,我市的职业教育应以建设国家新能源科技城为契机,以建设职业教育园为抓手,以服务新余经济社会发展为着力点,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江西职业教育的“先行区”和全国职业教育的“实验区”。

  新余市成人教育中心

  彭基勇

篇十: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构筑人才集聚高地开发区人才工作汇报

  加快建设人才特区构筑人才集聚高地

  ——##开发区人才工作汇报

  近年来,###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始终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不断健全完善人才工作机制,以时不我待、求才若渴的精神,坚持超前谋划、强化培养、优化服务,加快建设人才特区,着力构筑人才集聚高地,不断推动园区产业转型升级,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一是坚持政策先行,人才管理服务机制更加健全。开发区专门成立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健全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有序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近年来陆续出台《###经开区“人才强区”战略工作实施意见》、《###经开区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子女入学、家庭购房、技术职务评审、科技项目资助及奖励申报等方面对人才进行资助,初步形成了“人才特区”建设的政策服务体系。通过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保姆式”服务,切实增强了对高层次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截至目前,全区共培养引进各类人才###多名,硕士以上学历或副高以上职称的高层次人才###多名,其中省“333工程”培养对象##名、省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名、“##市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对象##名。各类人才作用发挥也日益明显,近两年园区企业共授权专利##项,其中授权发明专利##项,部分成果达到了国内国际先进水平。

  二是坚持深度融合,产学研合作机制更加完善。产学研合

  作是人才工作的重要方面。近年来,开发区开展校企对接##余次,落实对接项目##多个,其中获批省科技重大成果转化项目##个,获批数量居徐州各县区开发区首位。截止目前,区内企业已与国内外##多家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关系,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余人。建成产学研技术研发平台###个,包括:企业院士工作站#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家、省级博士后工作站#家、省级研究生工作站#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家。园区80%以上的规模以上企业同高等学校、科研机构建立了多渠道、多形式的紧密型的产学研合作关系,长期聘有多名专家顾问,专职负责新产品的开发研制,共同培养创新人才,联合开展创新活动。

  三是坚持平台支撑,人才载体优势更加明显。区域性载体平台建设是园区近年来人才工作的重点之一。建区以来,开发区先后获批15张“名片”,其中属于区域性载体平台的有:“五园区、三中心、两基地”。“五园区”即: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园区、省知识产权示范园区、省两化融合示范区、省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省新材料特色产业园;“三中心”即:省农化产品质量检测中心、省###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省###市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两基地”即:省先进制造业基地、省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区域性平台提升了园区的工作水平和整体形象,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支撑,也为企业成功创建科技创新平台和申报项目资金支持带来机遇。例如,我区20XX年成功创建成“省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根据省相关精神,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只要符合标准条件,即可申

  报成为园区“省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分站,名额不受省年度名额限制。正因为如此,近几年我区先后有6家企业获批“省博士后工作站”,入驻区“省区域性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

  今后一段时期,开发区将继续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以贯彻落实人才强区规划为主线,不断创新人才管理体制,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力度,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为开发区经济社会建设提供更加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要着眼“引得进”,进一步优化人才招引平台。突出企业引才主体作用,积极发挥政策导向,鼓励支持企业不断加大引才育才投入;重点跟踪服务相关人才项目,帮助企业解决引才困难。充分利用前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的后方资源,积极荐才引才;依托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的信息优势和渠道优势,开展海外高端人才寻访活动。大力构建人才创新创业载体,为开发区人才招引和人才创业提供有力支撑。

  二要立足“留得住”,进一步优化人才服务平台。鼓励和支持高新企业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共建博士后科研基地,设立工作站科研

  补贴资金;优先推荐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入选省市人才项目,依托重大科研和重大工程项目、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择优对引进的创新人才和团队进行重点培养。持续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站式”服务,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一系列工作机制,在人才引进、使用、培育等方面采取更为灵活的政策措施,保护好、发挥好科技人才创业的积极性。

  三要保证“用得好”,进一步优化人才创新创业平台。继续

  深入推进产学研合作,最大程度整合优质创新资源。强化投融资平台建设,增强中小科技企业的融资能力,激活风险资本。运作好已设立的园区产业基金,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市场化新型科技投融资体制。积极实施专利和标准化战略,增加高新技术企业专利补贴,鼓励原创性发明专利,不断推进专利成果迅速转化。加快推进开发区科创园、2.5产业园等人才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搭建人才创新新舞台、开辟人才创业新天地。

推荐访问:园区加快人才培养建设 人才培养 园区 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