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听课记录范本【10篇】五篇

时间:2022-12-29 11:50:06 浏览量:

听课记录范文10篇1  高质量地听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  第二,多思考,多鉴别。不能全信,切勿照搬,应该创造性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听课记录范本【10篇】五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听课记录范本【10篇】五篇

听课记录范文10篇1

  高质量地听课需要做到以下两点:

  第一,学会筛选。不管多么优秀的教师,课堂同样存在一些问题,要用辩证的头脑看待课堂。

  第二,多思考,多鉴别。不能全信,切勿照搬,应该创造性地吸收,有选择地学习。

  听课时应多学习老教师的长处,闪光点,为我所用。

  要用美的眼光去感受老教师的仪态美、语言美、板书美、直观教具美等外在的美;还要去领略老教师如何通过精巧的思维、严密的推理、严肃的实证来充分展示科学的理性美;同时用心去体会教学过程中的尊重、发现、合作与共享。

  应听和看结合

  听课应做到听看结合:从单一听教师的“讲”变为同时看学生的“学”。

  ①听教师怎么讲的,是不是讲到点子上了。课堂教学确定怎样的教学目标、重点是否突出,详略是否得当

  ②听课讲的是否清楚明白。目标采用什么方式实现,如何引导学生复习回顾、回顾什么,学生能否听懂,教学语言如何

  ③听教师启发是否得当。新课如何导入,包括导入时引导学生参与那些活动;创设怎样的教学情境,采取了哪些教学手段;设计那些问题让学生进行探究、如何探究(设计活动步骤)

  ④听学生的讨论和答题。设计怎样的问题或情景引导学生对新课内容和已有的知识进行整合;安排哪些练习让学生动手练,使所学知识得以迁移巩固;课堂教学氛围如何

  ⑤听课后学生的反馈

  此外,教师活动应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因此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也应同时关注:

  ①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②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

  ③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

  ④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等等。

  应边听边思考

  一位专家说过:“你讲给我听,我是要忘记的;你做给我看,我说不定记住了;你若让我参与,我肯定能够学会。”

  听课时应一边听,一边思考这样一些问题:教师对教材为何这样处理,换成自己该如何处理。教师是怎样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他的教学有什么值得自己学习的,重难点是怎样突破的,自己应怎样对“闪光点”活学活用...

  听课时要注意看实际效果,看学生怎么学,看教师怎样教学生学的。思考之后,可以和自己的备课思路进行对比分析,大胆地去粗取精,扬长避短,写出符合自己特点的教案。

  此外,听课作为第一感受,需要有反馈式的交流,才能有进一步的深化。

  听课中要使思维和老师、学生的思维一致。做练习时,可做启示性的引导与剖析。

  听课后要交流

  听课后,可以详细地向教师汇报收益与看法,在具体问题上作进一步的切磋,共同探讨如何做得更好。

  向别人学习,其实也是一种创造。这种创造有赖于自己的观察、思考与探索,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才能将别人的教育教学思想转化为自己的理念,而不仅仅是表面上的方法与技巧的增多。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首先想办法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让自己能够站在一定高度上来学习别人的经验,并逐步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

  听课的目的是为了使教师个人和整体教学活动得到改进和提高。因此,发展性听课需要在课后对教师进行积极鼓励、针对性的讲评,才能促进教学不断发展。

听课记录范文10篇2

  记录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希望有所帮助!

听课记录范文10篇3

  科目:

  数学

  听课时间:

  20xx年11月28日

  课时:

  一课时

  课题:

  7的乘法口诀

  听课地点:

  第一小学

  班级:

  二年级

  课堂教学纪要

  一、复习旧知:背16的乘法口诀。

  二、揭示课题:板书:7的乘法口诀。

  三、新授。

  1、出示教具(小船)

  提问:这只小船是由什么制成的?生:三角形。师:几个三角形?

  生数三角形(七个)

  2、出示表格:

  1表示什么?生:表示船的只数是1。三角形表示什么?生:表示1只小船由7个三角形拼成。3、学生利用学具摆一摆小船。指名上台板演。5、打开课本填写。A、让学生填写摆了3只、4只、5只、6只、7只小船各用多少个三角形?B、用什么方法算出结果?生:用加法。C、集体说。D、师小结板书:1个717=7(编口诀)一七得七

  问:2只小船是几个7相加?生:2个7相加。师板书:2个7相加。

  用乘法算式写出:27=14以及口诀:二七十四

  (用同样的方法得出下面的算式及口诀)

  E、指名板演,算式及口诀,集体订正。F、说说每一句乘法口诀表示的意思,指名说。说说如何记忆?G、师说乘法口诀的前半部分,生说后半部分。

  3、练习训练:出示卡片()二十一生补充完整,并说说如何写算式。

  三、巩五年级数学听课记录固练习:想想做做第1题。学生练习,指名上台做。点评。

  四、作业。

听课记录范文10篇4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

  教师:

  王娟

  学校:

  汤阴县五陵一中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阅读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1)

——小学听课记录5篇

小学听课记录1

  一、 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评:复习导入时,经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景,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3、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齐读。

  4、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5、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资料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二、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2)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3)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4)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5)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 ——(指课题)咏华山。

  3、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4、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三、课外延伸

  1、供给课前收集的描述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本事。】

  四、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学习“山字头”,领读。

  2、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3、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4、生描红,师巡视。

小学听课记录2

  一、导入新课

  1、大家一齐齐读课题——“秋思”预备起。

  2、“秋思”是什么意思呢?——思念家人

  二、生字词

  诗中哪个字是多音字——“重”(chong)

  三、进入新课

  1、四人小组为单位,讨论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讨论中有什么问题

  (学生):“复恐匆匆说不尽”是什么意思?

  (教师):哪个同学能够帮一帮他

  除了这句不懂,还有什么不懂?好,都懂了,我来考考大家。

  3、逐句品读

  “洛阳城里见秋风”讲的是哪个季节?——秋天。秋天来了,用你的话来描绘一下。

  “见”是无形的,把它化作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

  比如:叶子在瑟瑟秋风中悄然飘落

  “行人临发又开封”,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捎信的人说什么?

  张籍,请问你在信中写了什么?

  (请四五个同学回答,并加分)

  四、总结

  本诗用了什么手法——借景抒情

  表达了什么情感——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五、作业

  小练笔:如果你是张籍,你会对远方的家人说什么?把它写下来。

小学听课记录3

  科目:数学

  年级:五年级

  授课者:张尊敬

  课题:方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我们去菜市场买东西用什么称呢?

  学生:秤、电子秤

  教师:那你见过这样的秤吗?出示天*

  二、 介绍天*

  它有两个托盘,中间有刻度,两天刻度相等,中间刻度为0。这就是天*。

  三、 探究新知,观看课件

  (一)等式

  1、 在天*的两边放入砝码,左盘:20克和30克,右盘:50克,中间刻度指向0,那么说明天**衡了。

  提问:你能根据此列出一个式子吗?

  学生:20+30=50

  2、 观看课件,列式子。

  30+x=80 x+20=70 2x=100

  3、 何为等式?学生一齐说:表示相等的式子叫做等式。

  举例:60+x=80 70+20=90 50-20=30

  4、 总结:我们刚刚说的都是等式,先找等量关系,等式是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

  5、 举反例:5x>29 30<70是等式吗?

  学生:不是。

  6、 齐说两遍等式的概念。

  (二)方程

  1、 像30+x=80、x+20=70、2x=100这样的式子又叫什么呢?

  学生:方程

  教师:看来这位学生已经预习了本节资料,值得表扬。

  2、 对,就是方程,像这样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反复读。举方程的例子。

  3、 等式和方程的关系。

  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所有的等式不必须都是方程。

  (三)板书

  20+30=50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30+x=50

  x+20=70

  2x=100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

  四、 练习

  1、 确定哪些是方程,哪些是等式?为什么?

  2、 看图列方程,并说一说表达的意思。

  五、 总结:何为等式?方程?

  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

  包含未知数的等式叫做方程。

  听课意见:

  1、从生活中事物导入,来吸引学生们的眼球。

  2、在课堂安排上具有逻辑性:等量关系——→等式——→方程

  3、在板书上,注重用彩笔区分,清晰的描绘出了概念。

  4、在课堂中照顾到了大部分学生,能做到一视同仁。

  5、在强调重点时,采用多读、多念的方法,加深学生们的印象。

小学听课记录4

  1、 直接入题——丰碑

  找出课文中点题的一句话

  “风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地覆盖了军需处长的身体,他成了一座晶莹的丰碑。”

  2、 学生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舍己为人,做好牺牲前的准备……”

  教师提问“镇定”、“安详”的意思

  评:训练学生随课文理解词语的本事。

  3、 猜猜“军需处长牺牲前想到了什么?”

  评:那里学生回答很虚假造作,缺乏真情实感。

  4、 指导学生带着对老战士的崇敬之情配乐朗读“冻僵”段,谈感受

  “沉重,悲伤难过,悲痛,尊敬……”

  评:朗读指导效果不明显。

  5、 找出将军情感变化的句子,谈感受

  “爱战士,对君处不满,爱兵如子……”

  6、 教师范读“将军愣住了……”段

  板书:

  22 丰碑

  舍己为人

  7、 带着必胜的信心朗读课文最终一段

  评析:

  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对于精益求精的教师来说,一堂课结束后,总会留下一些遗憾。

  这堂课的教案设计很好,看得出教师很用心。但具体操作起来,还是留下一些遗憾。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的课文,重要的是以情打动人。但革命战争年代离学生很远,学生很难投入。把学生带入情境,是本节课的重点。这很需要教师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培养一种感情基调。唐教师忽略了这一点,她直接进入主题,学生没有进入状态,导致下头的教学没有打动大部分的学生心灵。

  让学生谈感受,这点子很好。但前面感情铺垫不够,学生的回答大多空泛虚假,口号式的,遗憾。

  对于学生错误,如:用“恼怒成羞”形容将军。首先,应是“恼羞成怒”,再次,这个词用在那里不适合。

  整堂课节奏拖沓,时光把握不好。如:“贴”字纠缠了很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学生才答到点子上。由于前面花费了很多时光,导致“将军”这条明线没有深入分析。

小学听课记录5

  教师讲故事: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提问:皇帝为什么连声叫好?

  板书:

  1、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导入新课)

  2、 观看录像《想别人没有想到的》

  3、 自选方式朗读课文 “个别,小组”,儿子和有钱媳妇,畜。生不如,传疯了

  4、启发式提问(弄清事情起因和结果,激起学生好奇心)

  5、 学生提问题,自然过渡到“过程”

  6、重点分析三位徒弟画骆驼的过程

  板书:画多许多小骆驼

  许多骆驼头

  两只山谷走(以少代多)

  7、 用“虽然……可是……”句式评三个徒弟的画

  8、猜猜“大徒弟、二徒弟会对小徒弟说什么话?”(主角扮演)

  评:主角扮演能够让学生发挥想象力,学会换位思考,有利于加强对人物之间关系和人物性格特点的理解。梁教师抓住这一点设计这个教学环节,很好!

  9、让两位学生站起来读ppt上的故事“踏花归来马蹄香”

  提问:你明白这幅画妙在何处?

  10、 教师读故事:“深山藏古寺”,学生闭着眼睛想象画中情景

  提问:皇帝会喜欢哪一幅画?

  给四幅画分别起名

  评析:

  杨教师具有独特人格魅力,是因为她脸上和善的笑容给人带来的无尽亲和力。她是个善于调控课堂的教师。整堂课气氛很活跃,学生很配合很投入。

  貴州斗牛现场失控,太惨了。

  教师用宋朝皇帝赵佶“万绿丛中一点红”的故事导出新课。该故事与课文中画骆驼的故事类比,立意都是“想别人没有想到的”,很自然地导出课文题目。

  该课最大的亮点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课前收集了很多材料,做了精心的准备。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让学生观看课文录像,目的是给学生一个感观认识,初步了解课文资料。这样做限制了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限制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否在学生阅读课文后观看效果会更好呢?

  教师注重对学生的激励,有良好的教师语言艺术。“我觉得你说得异常好,只是声音再大一点。”既指出了学生的不足,又不伤害学生自尊心。

  整堂课的总体设计是故事连故事,进行师生互动,进取,富有个性的自主学习。但我认为连续四个相似的故事,没有必要,反而缩短了课文的学习时光,显得喧宾夺主。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2)

——语文听课记录5篇

语文听课记录1

  科目:语文

  听课人:黄静芬

  上课老师:鸿都小学 巫小娜老师

  课题:文天祥

  时间:第十二周星期五上午第二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在黑板上出现一个人的名字,请学生一齐轻声呼喊。(板书:文天祥)

  2.“你了解这个人吗?小组交流收集的资料。”(学生查找的资料详略不一,学生汇报时有的胆量大,表达比较流利。)

  3.小组汇报。(名句、文章等)

  二、品读课文

  “刚才,同学们从不同侧面了解了文天,现在让我们从文章的字里行间去细细体味,与文天祥零距离接触。”

  (一)检查预习情况。

  1.认读词语。(教师能抓住读得不准的地方纠正。如:“凛然”)

  2.朗读文章。(小组轮流读)

  “哪个小组愿意读哪个段落?”

  (二)小组合作学习,体会文天祥的炽热的爱国情怀。

  1.默读2-8自然段,用——划出描写文天祥语言的句子,并读一读,再在小组内交流感受。

  2.汇报:

  读完以后,你觉得文天祥是怎样的人,找出文中可以描述的语句读。

  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的呢?(学生有较好的默读习惯。汇报的学生比较少。)

  (汇报形式:组长汇报——组长点名组员补充——组员可以要求其余学生跟读。)(学生有合作精神。)

  生:我还找到了……

  师:建议你可以邀请其他同学一起读。(读的`形式比较多。)

  师:“张弘范想让文天祥写劝降书,他却以《过零丁洋》作答。谁收集有《过零丁洋》全诗的?小组内先读一读。”

  师: “读了这首诗,有什么感想体会?”(小组汇报)

  师: “文天祥虽然牺牲了,但是他的精神长存于我们心中。请读最后一段。”

  三、总结。

  1.这篇课文是怎样让我们感受到文天祥的爱国精神的?(板书:通过具体事——组织勤王军、多次拒绝劝降、为国捐躯。)

  2.文章的第一段与最后一段以及中间部分是什么关系?(总——分——总)

  四、拓展。

  1.你能用几句话概括一个民族英雄的故事或爱国名人的故事吗?要求:听同学说故事的时候,能联想到哪些成语,在小组内写出来。(投影、带读。)

  2.小组内交流收集到的爱国名言。

  3.读

  板书: 18文天祥

  组织勤王军 炽热的爱国精神

  多次拒绝劝降 崇高的民族气节

  为国捐躯

  归纳点评:

  1.本节课由导入——检查汇报——品文——总结——拓展这些环节组成。老师能抓住文中文天祥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这条主线组织教学。让学生通过找出有关的语句,品读、感悟体会人物的性格与品质。教学思路清晰明朗。

  2.整节课培养目标明确,在教师的引导下,按照教学预设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自主、合作精神得到展示。

  3.学生前置性作业完成得比较好。(这节课的前置性作业有: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收集文天祥的故事、名言、收集爱国故事等。)

  4.构建了比较成功的小组学习模式。

  5.大部分学生能倾听老师和同学的发言,参与到讨论中去,但是发言的学生还是比较局限。

  6.学生的探究能力、质疑能力还有待提高。

  7.朗读的指导还可以加强。

  探讨:

  1.学困生不能完成前置性作业的,在课堂上教师该作怎么样的引导?

  2.在阅读课文教学中,教师有没有必要牵着学生去一段又一段地品味文本?可不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品味?

  3.品文、鉴赏应该建立在读懂的基础上,这篇课文的语言中有些是比较难理解的。我们发现对这些难点,教师的态度是“一带而过”,学生是不是懂了?教师有没有必要有针对性地设计对比较难理解的词句的检查这一环节?

语文听课记录2

  近期,我参加了湖北省青年教师优质课观摩活动,感受颇深:这样朴实,有趣的课,让我对小学语文教学有了新的认识,让我大有收获。下面就谈谈我的一些体会。

  1、语文的魅力

  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语言更是一门艺术,谁能将它演绎更好,谁就能震慑学生的心灵。当我听到老师们的课时,感觉她们的语言亲切,自然,简洁,准确。她们大多数用声情并茂的语言带着学生在课文的创设的情境中遨游,带领学生感受课文。

  2、自读感悟,开放引导

  新课标中提到:学生自读感悟是第一位的。感悟,就是有所感触而领悟,就是让学生知有所获,性有所感,理有所悟。“感悟”贵在悟,而教师的引导是第二位的。着眼于阅读教学,应该是一个“先读后教,先读后导”的过程。我想老师们的教学过程,就是这种模式的一个充分体现吧。这些课通常教学有这样三个层次:

  1、初步阅读阶段的自读感悟;深入课文自读感悟。例如,在学生自读感悟时,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要求,轻声朗读课文,遇到数字圈起来;第二个阶段的自读感悟,让学生想;

  2、老师的课亲切自然,看似*淡,却彰显出多么精湛的语言功底和高超的教学智慧。

  3、处理把握教材

  老师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有其独到之处,她们都根据课文的具体要求,紧紧抓住题眼,步步深入文本。

  4、评价语言

  老师评价学生的语言是那么贴切,到位,如有的老师老师运用“你最聪明“来鼓励学生;”你会更加努力的“、”我的孩子,你真是个宝”、 “你的眼睛已经告诉我答案了”等。这些朴实,自然的语言,对我感触很深。在以后的课堂上,我也试着让我的学生感受这些美丽的评价语言。

  总之,这次听课学习,使我更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重要性与紧迫感。在以后的教学中,本着吃透教材,吃透学生,提升自身素质方面去努力,不断学习,博采众长,充分利用学习机会积淀教学素养,亮丽自己的教学生涯。

语文听课记录3

  一、 情境导入

  1、齐读课题

  2、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板书),你会想到哪些词语?(春光明媚,春暖花开)

  3、出示词语:

  气温骤降、风雪不止、料峭的春寒、冻得坚硬的山路、覆盖着皑皑白雪的山间、脸冻得通红、手冻得僵硬

  a.指名读

  b.说说读了这些词语的感受

  c.齐读

  二、 品读课文

  (一)小燕子在这寒冷的冬天遇到了哪些麻烦?读一读,想一想

  交流

  (二)出示第二自然段

  1、天气冷

  指名读

  2、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饥寒交迫——“饥饿”

  3、再来看看这个词语,你还能体会到什么?

  (显示“濒临死亡”)

  师:燕子从南方飞回北方,要经过长途跋涉,他们已经非常疲劳,再加上找不到事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

  “濒临死亡”就是——即将死亡,再看看这个词语,你想到了什么?

  (配乐)齐读

  4、过渡:然而悲剧没有发生,这是怎么回事?

  指名说

  (三)学习第三、四自然段

  1、当你读完这个故事,你将会被感动。读一读,找一找最感动自己的话,在旁边写写感受。

  2、交流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 她不在乎什么?在乎什么?

  2、 齐读第四自然段

  3、 认识小贝蒂(出示图片)

  在什么地方寻找?怎么发现的?她会怎么想?怎么做?同桌说一说。

  交流

  师生接说:小贝蒂不在乎——,不在乎——,她在乎的是——,多么令人感动的画面。

  4、 还有什么地方也深深地打动了你?

  (五)学习第三自然段

  1、“居民们纷纷走出家门……四处寻找冻僵的燕子。”——人很多,把燕子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2、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什么危险?

  3、 找一找,还有没有其他地方令你感动的?(*做出这么大的决定,为的是一群燕子。)

  4、 师:回到充满温暖的列车,齐读第一自然段(配乐)

  5、如果你就是车厢内的一只燕子,当你看到曾经帮助过你的人,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

  6、写话:

  以“这怎能不令人感动……”为开头写一段话。(播放“小燕子”歌曲)

  7、交流

  三、总结课文,提升感情

  让我们记住——,记住——。

  教学设计:

  一、感受春天的寒冷

  1、学生说春的字词,体会春天的美好。

  2、找找课文中春寒的词语,读读说说给你的感受,再一次读好这些词。

  3、找找课文中描写春寒的句子,读悟感受。

  二、感受严寒中的温暖

  1、找打动自己的句子。

  2、步步深入读、悟。

  3、充分谈自己的感受,及时的追问引导体会,悟后读。

  4、动笔写写:如果你就是燕子,当你看到人们这样帮助你,你会对他们说些什么?让燕子专列开进学生幼小的心灵。

  评析:

  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老师能及时的捕捉学生回答中的亮点和惑点,本节课执教的老师能及时对学生的回答做出评价。学生感悟后能及时让他把自己的感受用朗读来表达。整堂课的教学思路清晰,板块与板块之间衔接较紧凑。

  不足:*如何帮助小燕子这部分理解还没有到位,对与学生的回答要有个整体的梳理,使层次更分明。小贝蒂那段的话与插图在教学时应交换顺序,让学生在感观图片中小贝蒂的形象后,再读文,可能学生的感受会更深。

语文听课记录4

  《绝句》

  一.读课题《绝句》,你是怎么理解绝句的?作者是谁?

  师:昨天讲的李白是诗仙,而杜甫被称为诗圣。这首诗是作者写自己在成都杜甫草堂那个地方看到的美景。

  二.学这首诗。

  1、 听老师范读,孩子们展开想象:你看到了什么景物,看谁看到的多,看到的景物最美。

  师读后生汇报: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两只黄鹂在树枝上跳来跳去。

  师马上在黑板上板书简笔画,你是从哪里看到的,请读读......全班齐读

  生2:我看到了多年未化的积雪。

  那老师要画应画远还是近(远)齐读

  哪里的雪(成都西岭的雪)

  理解窗含(看教室窗外,象窗子框起来因而用了一个含字)

  生3:我看到了遥远的东吴门口停了许多船

  师板画,生读出远的感觉

  生4:我看见白鹭

  师:应画在哪?(远)怎样读?(飞得有劲)

  、 师:难道我们的大自然就这样单调吗?请再读,你好象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自读,师启发:开动你的耳、眼你又发现了什么?

  汇报:生1:我看到了春天

  师:你从哪里知道的?生1;“翠”字

  师:从诗中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2:码头(从门泊看出)

  生3:房子(从窗含看出)

  师启发:我还从赵尘(生1)的“翠”看到柳树是绿的,[给板书柳树涂为绿色。]你还看到、听到什么?

  生1:听到鸟叫

  生2:我听到船的汽笛声

  生3:流水的哗哗声。(师:你的耳朵真灵)

  生4:我看到长江很长,还有船在往这靠。

  师小结:我们想象后,让树有了绿色,鸟在叫,这叫有什么有什么?

  三、小结:学了这首诗,有什么有什么?(读板书)

  听课后点评:

  1、读的形式多:初读——个别读——评价——评价过程中读——齐读——范读——想象景物中读——读中打开耳、眼——夸夸诗读——读出感觉。

  2、想象诗的画面——展开从诗的字中你看到、听到什么?让画面更丰富。

  3、小结(有什么有什么)孩子概括令人折服。

  4、 师声情并茂将生自然引人诗境中,学生利用多种感官体会到诗的美,好一个“有诗有画”呀!

  5、 读、听、看、想后再落实每一句诗意——水到渠成。

  6、 考大家让学生获得成功感。

  7、 读、听、练。

  、简笔画板书形象、直观

语文听课记录5

  第一课时

  一、 看图导入,揭示课题

  1. 看插图,问:图上画的是什么树?(松树)教“松”(song)。领读。

  2. 板书课题:小松树和大松树 指出“松”是*舌音,“树”是翘舌音。指名读课题,领读课题。

  3. 从“小松树和大松树”这个题目上,你们想提出哪些问题?

  (1) 小松树和大松树在什么地方?

  (2) 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故事啊?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呀?

  二、 初读指导

  1. 自由读课文。

  要求:

  (1) 画出生字词,圈出生字,自由拼读,读准字音,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 标出自然段的序号,想想各段的主要内容。

  学生自由读,互相交流。

  2. 检查自读情况。

  (1) 出示带有生字的词语。指名认读,结合实际正音,齐读生字词。

  (2) 课文中的词语,估计学生都能理解,可采取下列办法解决有关词语:

  指名回答:低头(动作表示) 听(动作) 摸(动作) 回答(联系课堂提问与学生的回答)

  《蘑菇该奖给谁》一课中,哪个词的意思和“惭愧”一样?(难为情)

  (3) 观察生字特点,想出记住生字的方法。小组内交流。

  (4) 朗读课文,说说各个自然段的意思。

  a介绍两棵松树的大小和位置。

  b小松树对大松树夸自己长得高、看得远。

  d小松树惭愧地低下了头。

  (5) 逐段指名朗读。

  三、 作业

  1. 认读、练写生字词。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小松树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

  1. 听写词语:松树 比多少 回答 孩子 听 低头

  2. 说出各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二、 精读训练

  1.

  指名口头填空:--------有一课---------松树,--------有一棵----------松树。

  2. (板书:惭愧)指名拼读后,问:“惭愧”是什么意思?

  3. 问:小松树为什么感到惭愧?课文里是怎么说的?

  4. 起初,小松树怎么样?(板书:长得多高 看到很远)

  谁能把小松树说的话读一读,读出它那种自以为了不起的语气来?

  练习朗读,同座对读,互相学习、指正。

  指名当众朗读、评议。教者示范,学生再读。

  5. 后来,小松树的想法怎么会发生变化的?

  指名读风伯伯的话。(板书:比你高 大山托)

  讨论:风伯伯的话是什么意思?

  6. 讨论:小松树会怎么想呢?

  (谢谢风伯伯,不然,还真的以为自己最高呢)

  (刚才太不礼貌了,要向大松树说声对不起)

  (要是我也在山下,和大松树站在一起,他肯定比我高好多好多呢)

  (谢谢风伯伯,是你让我知道了,我能看得远,是大山的功劳)

  (如果大松树也长在山上,他会看得更远更远)

  7. 教者小结:小松树已经知道自己错了,他以后一定会改正错误,变得谦虚起来。

  8. 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三、 写字指导

  1. 出示生字,指名认读:

  多 你呢 回答 风伯伯 听 孩 比 低

  2. 自主学习,提出书写时的.注意点。

  根据学生发言,知道写字。

  四、 作业

  1. 按笔顺描红。

  2. 朗读课文。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3)

——听课记录范文10篇 (菁选8篇)

听课记录范文10篇1

  记录是指把所见、所闻、所思、所想等通过一定的手段保留下来,并作为信息传递开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听课记录范文(通用10篇),希望有所帮助!

听课记录范文10篇2

  一、导入

  谜语导入:

  小小伞兵志气豪,头顶白帽飘啊飘。

  飘到天涯与海角,四海为家任逍遥。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猜出来吗?

  学生:蒲公英

  教师:掌声送给他

  二、复习生字

  1.开火车2.老师带读

  3.全班齐读4.

  5.去掉拼音读

  三、解析题目,词语搭配()的草地

  金色的()四、多音字学习

  五、分析课文

  1.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题目

  2.指导朗读,有感情地朗读

  3.重点字词解析,“满”字表明了蒲公英很多

  六、情景模仿再现

  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演绎课文情节

  七、教师有感情范读

  1.谜语导入,生动有趣,引起学生的兴趣

  2.教师及时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利用多种方式进行词语的复习,回忆巩固及时反馈

  “棒棒棒,你真棒”

  注意培养学生的朗读感情感想/体会《金色的草地》是三年级的重点课文,刘老师的课很生动,教师言语抑扬顿挫,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另外,让学生演绎课文情节,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另外,对于学生的课堂问题回答,教师及时给予反馈,鼓励了学生。刘老师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引起学生的共鸣。同时,课上学生的纪律性十分好,我想,这除了是教师上课上得好的原因之外,还有赖于刘老师*时对班级的管理。

听课记录范文10篇3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充分利用学具,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欲望,使学生获得对角的感性认识。

  通过“看”、“找”,体会角在面上,初步建立对角的概念。

  让学生用喜欢的方法折一个角,在实践中探索不同的折角方法,给学生留出充分的思考及表现自我的时间和空间。

  充分利用创造条件,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制作等活动,获得感性知识,形成对角的正确表象,掌握角的本质特征,从而亲身感受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

  借助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练习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兴趣。

  总评:

  1.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听课记录范文10篇4

  一、复习导入。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咏华山。(生齐读课题)

  2、(出示课件)古时候,有个小孩儿跟着先生去。这个小孩儿就是,那年。(生齐答)

  3、(出示寇准写的诗)指名读。

  4、你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地方吗?(出示课件:加“华山”2个字)

  【评:复习导入时,通过看填空题背第一段,指名读《华山》,既检查了学生第一课时的学习情况,又突出了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了解了诗人的创作背景,充分显示了教者设计教案时的匠心。】

  二、细读课文。

  1、(课件出示华山图)生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华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出示课件)啊!华山真高哇!(指名读)

  2、是呀,华山真高呀,课文中哪些语句写出了华山的高?(生在第二自然段中边读边找)

  (1)(出示课件)除了蓝天,远远近近的山都在自己的脚下。太阳显得那么近,山腰间飘着朵朵白云。

  轻声地读一读,边读边想象,你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讨论)

  【评:教者重视教师与学生、学生与文本、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在想象的基础上,感悟、交流,逐步深化华山在学生心中雄伟、高大的印象。】

  (播放华山的录像,师配解说语)

  再指导朗读课件出示的这句话。(师画简笔画,结合简笔画理解华山的高。)

  【评:学生从第一课时开始就对华山充满了好奇,师在此处播放华山的录像,画简笔画,为学习第二自然段创设情境,使学生进一步感知华山的“高”这一特点。】

  (2)齐读。

  (3)指导背诵。

  3、在第二自然段中还有一句话也写了华山的高呢,看看谁最细心,能把这句话找出来。

  (出示课件)他们沿着山路艰难地爬上山顶。

  (1)指名读。

  (2)(指黑板)是呀,难怪小寇准会从心底发出惊叹:

  生齐读:啊!华山真高哇!

  4、小朋友们都被华山险峻的风光吸引住了,不由自主就发出了赞叹,这就是——(指课件齐说:情不自禁)。

  【评:重视词语的积累,能结合课文内容指导学生理解成语的意思,学生很快就理解了,显得水到渠成。】

  三、借文悟诗。

  过渡:小寇准也和大家一样,情不自禁地赞美起华山来。

  1、课件出示诗句。

  (1)指名读。

  (2)生在课文中找诗句的意思。

  (3)课文中哪句话写出了“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的意思?(出示古诗和句意。)

  (4)哪句话写了“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的意思呢?(出示古诗和句意)

  (5)理解“回首”的意思。

  【评: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抓住重点段落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引导学生品评诗人用词的精妙。】

  (6)请女生读诗句,男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小结学法。

  3、指导朗读。

  4、点题,像我们这样赞美华山就是——(指课题)咏华山。

  5、是呀,小寇准小小年纪就能做出这样的好诗,难怪先生连连点头称赞:(——出示第三自然段:齐说)

  6、让我们捧起书再一次咏华山!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1、提供课前收集的描写山的诗,生自由练读。

  2、指名上台朗诵,师配乐。

  3、鼓励学生课后搜集关于山的古诗。

  【评:教者能打破课堂局限,将学生引向课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

  五、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出示)岁 华 齐

  1、指名读。

  2、学习“山字头”,领读。

  3、看一看,这三个字有什么共同点?

  4、你们看,这三个字在田字格的什么位置?

  5、小结,范写。

  6、生描红,师巡视。

  【评:在写字前,教者特意让学生和课文中的小寇准比一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指导写字时,教者注重学生间的差异,对一些写字姿势不好的学生加强辅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评课:

  《咏华山》是一种新的课型——“文包诗”。教学时,教者紧扣“啊,华山真高啊!”这句话串讲课文,引导学生领悟华山的雄伟、壮丽和寇准的聪明、有才华。教者以新课标为指针,充分考虑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以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生动富有激励性的教学语言吸引学生。课堂上,学生思维活跃,书声琅琅。

  一、充分运用电教媒体,教学直观化。

  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生理解的难点,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读文,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发展。教者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如播放华山的录象,让生动、传神的图象突出华山的险峻和高,激发学生阅读、表达的兴趣。教者还把板书内容设计成了简笔画,化抽象为直观,使学生很快就理解了第二段中的重点句,轻而易举地看着简笔画背出了重点句。

  二、感悟、推敲文字,真切体会意境。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时,教者注意引导学生抓住“除了、都在、脚下、那么近、山腰间、朵朵白云”,以及古诗中的“回首”等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品味,使学生从这些语言文字中感悟到“华山真高呀!”并由衷地发出了赞叹,学生个个读得有滋有味,同时领略了语言文字的优美,感受到祖国河山的壮丽。

  三、以学生为主体,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

  教学中,教者始终把学生看作是学习的主体,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主动读书,自由思考,尽情表达。教者重视阅读能力的培养,如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的训练,引导学生理解“情不自禁”;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内容;重视思想教育,通过对课文的理解和诵读,教育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学习小寇准认真学习的态度……当学生把握不准时,教者及时范读,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学生读得更精彩,更具韵味,提高了学生的欣赏水*。

  总之,这节课上得很成功,如果教者能针对学生实际,实施差异教学,相信一定能让课堂更加高潮迭起。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

  教师:

  王娟

  学校:

  汤阴县五陵一中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文章的线索是谁?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

  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听课记录范文10篇6

  一、导入:

  1、生活中你在哪见过圆?

  对于圆我们有没有深入学习的必要呢?那么今天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一下。

  2、看见过方形的车轮吗?(课件:唐老鸭骑方形车轮的车子)

  为什么笑呀?(生述原因)

  3、摸一摸手中的圆片,在桌上滚一滚,感觉怎么样?(没有棱角)

  我们说方形能给人以阳刚之美,那么圆形给人以曲线美,圆形是*面内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4、唐老鸭骑车时它的表情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不*稳)

  学生模拟*稳着走路。

  5、(课件:小强骑车)车轮安装时该把车轴安装在什么地方?(圆的中心)

  (课件:小红*稳骑车)猜想为什么安在中心走起来就能*稳了?(圆点到圆边的长度一样)

  板书:圆中心的一点到圆边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6、指名指出课题中圆的圆边上、圆内、圆外。

  二、新课:

  下面我们来证实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1、可以怎么证明,师述方法,学生找手中圆的中心,找到后小组交流。

  2、指名说是怎样找的?

  谁用的是对折的方法?能找到圆中心到圆上的线段吗?能找到几条?画出来。

  圆里这样的线段有无数条。

  3、证明这无数条线段一样长,你有什么方法?小组讨论。

  指名说方法。

  4、边展示边指出定义:圆心、半径(一样长、无数条)

  能解释车轴为什么安装在圆心上了吗?

  5、看圆形的折痕有没有比半径更长的线段的呢?

  有什么特性?自己来解决,完成“工作报告单”。

  学生尝试,教师巡视。

  全班对照报告单交流。(通过圆心,两个端点都在圆上,叫直径,无数条,长度相等,和半径的关系,用字母表示)

  6、回顾我们学到的这些知识是怎么得到的?观察——猜想——实践——获得

  提倡这种学习方法。

  三、会画圆吗?自己画一画。

  指名板演画圆,师问生答:每一步要做什么?

  学生再画一个圆。

  比较大小两个圆,为什么大小不一样?(指出: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决定圆的位置。)

  四、练习拓展:

  1、体育课上要在操场上画圆,你打算怎么办?

  2、生活中随处可见圆,圆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美感,欣赏课件:有关圆

  板书设计:

  圆的认识

  一种封闭的曲线图形

  圆心O 圆中心的一点

  半径 r 圆中心的一点到圆上任意一点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 d 通过圆心两端都在圆上的线段都一样长。

  直径=2*半径 半径=1/2直径

  课堂听课记录的评价:

  圆是生活中最常见的一种*面图形,也是最简单的曲线图形。陈老师在教学中充分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答日常生活中圆形的物体,并通过观察、操作、讨论使学生认识圆的形状,掌握圆的画法及圆各部分的名称,特征。学生获取知识兴趣浓厚,积极主动。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效果。

  一、从生活实际引入,并在进行新知的探究活动中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课的开始,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学生很自然的说出是圆。接着让学生举例生活中哪些地方见到过圆形的物体。然后让学生欣赏大自然中的圆形物体。让学生知道圆在一切*面图形中是最美的。课的结尾让学生讨论车轮为什么要制成圆的,车轴要装在什么地方并出示形象的动画,使学生具体的感知数学应用的广泛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了学习目的教育。

  二、思维往往是从动手开始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到知识的生成过程中。要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关键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本节课在认识圆的各部分名称,理解圆的特征,教学圆的画法时,安排了让学生折一折、画一画、指一指、比一比、量一量等动手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参与讨论,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重视激发学生求知欲。教学圆的认识时,老师注重给学生创设思维的空间,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体验,自己产生问题意识,自己去探究、尝试,总结,从而主动获取知识。

  值得思考和改进的地方:

  关于在同一个圆里直径、半径的特征以及两者间关系的教学。

  这应是本课的重点,我觉得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数学活动,使学生清晰的理解掌握概念、帮助其提升思维水*。如:在同一个圆中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它们的长度都相等吗?在同一个圆中半径和直径的关系。学生在圆形纸片上通过画、量、折、比等操作活动中;怎样证明直径和半径的关系的讨论过程中。这里的教学由于时间关系还不够细致,有待改进。

听课记录范文10篇7

  听课内容:

  几何题目讲评

  形式:

  一节课讲了三道大题,都是以学生写,学生评改,老师引导提问的方式进行的。

  听教师:

  邱老师的教学风格很纯熟,指示清晰,看得出来是一位经验丰富非常优秀的教师。

  下面讲讲我印象最深刻的三个点。

  1、简洁,简便。所以在同学讲了几种方法,迂回曲折之后要给予提醒,这对学习较困难的学生是有好处的。而且讲的学生声音太小,画线又多又乱,看着很不舒服。

  2、用日常经验理解难懂的概念

  邱老师向同学们提出了一个问题,n边形的对角线有多少条。同学们想了一下,也做了许多猜想和演算,还是未能得出。邱老师运用“握手”的概念,说明“握手的时候,双方伸出手,但只算一次”,所以从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应该要除以二。那么有n边形n个角,就应该是an除以2。那么一个角发出的a条对角线之前学生已经用图形推导过了是“a=n—3”,所以总的对角线数量应该是n(n—3)除以2。不过邱老师没有板书,所以有些学生只是听不一定能听得懂。

  3、提醒学生步骤要明确,步步推导,不要缺少重要的部分。另外邱老师做的比较好的地方还在于他认真地走到学生中间,知道哪些学生在哪些步骤上出错,犯了哪种错误,能够点名说出,引起学生的注意。这也是非常好的地方。

  邱老师作为级长,他的声音指示都是清晰易懂明白的,而且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照顾学生的感受,对激励学生,纠正学生的不良行为有重要的影响。

  听学生:

  数学困难真是困难。但是解决困难以后,却是非常快乐的。

  1、直线思考,没有列举方法的可能性。

  方法有很多,不应该是在给完一种方法之后才提出来。因为这不符合人的思维方式。人进行思考的时候,首先是观察,再寻找规则,进行运用,验算。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想的过程就是思维发散的过程。当然考试的时候时间有限,找到一种方法就要匆匆用上。但是久而久之,会养成不良的习惯,也就是思维定势。但事实上,题目不可能一成不变,所以学生在遇到更有难度的题目的时候就会受到思维定势的影响,出现“卡壳”的情况。事实上,可以这样讲,在算面积的时候,我们有很多方法,要视乎条件而定。有……方法,这种要证的条件看起来有点多,我们先放一放。这一种方法比较简便,应该用这一种。好像有一种更为简单,而且特别,这种也不错。最后选择自己最好用的,最熟练的。

  还有一种情况比较普遍的,就是思绪太乱,找不到头绪。觉得条件太多了,不知道从哪里入手比较好。这个时候就应该由繁入简,先把关系找出来,你是要找边的关系,还是角的关系,还是边角关系,心中要有数。、

  2、会运用规则,但不懂规则。

  或者说是不能理解规则,更进一步,是不能用自己的话诠释规则。所有的同学都知道找对角线的总数要减去重叠的数目。但是并没有一位同学能联想到类似“握手”的诠释。这是一种类比的思维,也是我们人运用工具,学习规则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同学们好像沉浸在规则里,却把规则的推导,把规则到底是怎么来的给忽略了。就算不能用数学的方法进行推导,用生活中的原理来做诠释也是一种好方法,千万不要舍近求远。这是针对解题的。如果你是学习,那当然可以慢慢来。

  启示:

  做数学题有点像在森林里迷路了。大家都在找路(观察、运用、验算)。有的人很快就能找到。有的人另辟蹊径,有的人利用工具(辅助线等等),有的人还在徘徊不定。但是大家都很急切,因为找不到出口,生存就成了难题(听不懂,意味着不会做,也就意味着成绩差,这是非常明显的,影响着自信,对自己产生怀疑)。

  学语文就好像建房子。首先搭建一个架构,往里面放东西。多简单的居所也能住人,当然不是随便一个人都能住豪华的大房子的。每一个人的房子风格各异。所以大家学语文不急,睡个觉,起床再装饰一下。刚开始大家都差不多,没看出哪个特别好,哪个特别差。(当然这是对于智力水*正常的同学来讲)

  所以我看到很多学生做数学题,有的喜欢用铅笔,画了又擦掉。有的喜欢用黑色的水笔做标记,想到哪里就画到哪里。有的简单的就动手指。我的建议是,便于区分,你可以用其他颜色的笔来做标记。或者把图拆解开来,画在旁边。一定要找最省力,最清晰地方法。你以为你日常所做的已经足够了,其实是不够的。因为习惯的养成,思维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听课记录范文10篇8

  一、听课时间:

  20xx-4-5

  二、授课老师:

  王丽红

  三、授课学校:

  深圳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授课年级:

  不详

  五、授课题目:

  《岳阳楼记》

  六、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悲——阴}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4)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篇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知

  谈话:看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板),你能找出它有多少个角吗?

  二、组织活动,探究新知

  1. 认识角

  投影显示:投影课本里的图片

  谈话:找一找,图片上哪些像角?(学生回答)

  追问: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一个角有几个顶点?几条边?能从我们身边的一些物体的面上找到角吗?找到后指出它们的顶点和边。

  2. 折一个角

  谈话:我们已经认识了角,能用自己灵巧的小手折一个角吗?看谁折得快折得好。(用准备好的白纸折角)

  3. 角的大小比较

  (1)提问:能使你折的角变得再大一些吗?你是怎么办的?能把它变得小一些吗?又是怎么做到的?

  (2)钟面上的时针和分针转动时,形成了大小不同的角,同学们能比较出哪个角大些吗?用什么方法比较?

  (3)谈话:观察老师手上的这两个三角形(两个纸做的一大一小的三角形),哪个三角形大些呢?还是一样大呢?你知道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吗?

  三、固应用,拓展延伸

  1.课本练习第1题。谈话:机灵的小猴找来了一些图形,想考考小朋友,敢接受它的挑战吗?投影展示图形: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是角的你能指出它的顶点和边吗?指名回答。

  2. 课本练习第2题。谈话:好学的小猫觉得小朋友学得不错,于是来请教我们了。投影展示,图中各有几个角,说给同桌听。

  3.课本练习第3、第5题。谈话:聪明的小兔看到大家的本领这么棒,终于忍不住也要来考考我们,投影展示题目。同桌讨论后在班内交流。

  4. 课本练习第4题。谈话:山羊老师对大家很满意,决定带小朋友玩一玩。

  动手拉、合剪刀。说说你看到的角有什么变化

  四、总结全课,布置作业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回家给爸爸妈妈展示一下你今天学到的本领,找找你们家哪些物体上有角。

  点评:

  1. 引导学生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教学问题,激活生活经验。

  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并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践活动。通过“在生活中常见的物体身上找角”,使学生觉得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增进了学生对数学价值和作用的认识,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2. 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促进数学思考。

  注重引导学生动手实践,在操作中理解知识,发展思维。一改教师主宰课堂的局面,大胆放手,变过去的单纯看教师演示为学生自己动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本节课设计“找”、“说”、“做”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认识角、感悟角的大小,使得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也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及分析、概括能力。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2

  一、创设情境。

  大家能算出学生宿舍地板砖的周长吗?

  二、解决问题。

  1、 想一想

  2、 算一算

  3、 议一议

  三、教学效果测评

  做课本上的习题,老师辅导。

  四、自我评价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得怎么样?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创设情境,着重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理解掌握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高,动手能力得到了较充分的培养,很自然获得计算的方法。

  板书设计 地砖的周长

  ⑴ 60 + 60 + 60 + 60 = 240(厘米)

  ⑵ 60×4 = 240(厘米)

  ⑶ (60 + 60)×2 = 240(厘米)

  正方形的`周长 = 边长×4

  评价意见:

  闫老师重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充分使用动态的学习材料,精心组织,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个学生都在兴奋愉悦的氛围中动起来,提高学习效率。学生精彩的表现,闫老师未能针对其人及时给予充满鼓励的评价,只是蜻蜓点水。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3

  4月28日,我有幸聆听了几堂精彩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收获颇多。

  上午,我们听了区六小路晓静老师的分段统计,授田英才学园的由宝英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一小的孙淑美老师的小数的初步认识,宗丽荣的数学广角,下午我们又听了董秋华老师的求*均数,孙明霞的厘米的认识。这几节课让我充分领略了课堂教学无穷的艺术魅力。老师们的课以丰富的人生积淀,深厚的文化底蕴,丰富的教学经验和精湛的教学艺术向我们展示了课堂教学的崇高境界,使我在听课活动中可以说是如沐春风。

  这几节课表现了以下优点:

  一、文化底蕴。我非常惊叹于这些年轻的老师课堂上能有如此严谨的思维,精练的谈吐,如果没有知识的积淀与认真的钻研则难以做到很好的把握课本,又很好的把握学生的。

  二、亲和力。坐在她们的课堂上,却发现她们的亲和力不仅是在脸上,更是在师生的心里,听这样的课想走神都很难。

  三、三个转向。教师们做到了“三个转向”。即从以教师讲授为主,转向以学生资助学习为主;从以个体学习为主,转向以互助学习为主;从关注教师教,转向学生学和师生互动。

  四、知识生成。课堂教学中做到体现自主、引导合作、推动探究、关注过程,尊重学生个性特征,重视学生的探究体验和感悟发现,培养学生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理论联系实际。教师们注重了数学来源于生活,用之于生活,让学生体验了学习数学的乐趣及其中的重要性

  总之,这几节课无一例外地体现着新课改的要求趋势,课堂生动、预设生成与动态生成相结合,目标达成度高。无一不渗透着新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

  而对比自己课堂,还需要不断的更新。所以听了参赛教师的课后我有一种紧迫感,一种危机感,那么我就必须要树立一种观念:就是去学习,去长期的不断学习。要想当一名好老师,就必须不断的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文化知识,努力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4

  1、兴趣贯穿始终。“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学习兴趣直接影响学习质量。从导入中让学生观察镶了金边的相框、引导学生指出如何给月亮、树叶等图片镶金边,到探究新知中指导小组学习、独立学习、汇报研究方法,以学生名字命名研究方法等环节,教师始终给人一种亲切的感觉,学生始终坚持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方式上,教师重在为学生创设探究学习的情景,学生重在自主探究、动手实践,将自行归纳与合作交流相结合,经过找一找、摸一摸、说一说等环节训练,使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周长的意义,探究长方形周长计算方法。在概念构成中,学生思维经历了动手操作、观察思考、归纳概括的过程,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加之教师适时的点拨,使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进取状态,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

  3、教师重学法指导。探究知识过程中,无论是小组合作还是独立操作,都经历了测量、填写报告单、归纳汇报等环节,教师加强对各环节的引导,使学生明确活动的目的和方法,将数学探究活动落到实处。另外引导学生将图形按适合的方法进行分类,把学生获得的零散的数学知识归纳到完整的知识系统中,有助于提高学生逻辑思维本事。

  提议在学生活动时间上需要教师进一步调控。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5

  20XX年4月2日我有幸听了城关小学王丽英教师的关于“问题的解决”的教学,收获颇丰。王丽英教师不仅仅关注知识和结论,更关注过程、方法与情感。努力地经过数学学习使孩子抓住数学的本质,品味数学的真谛,体验数学学习的欢乐,并带着无限的乐趣投身到更广博的数学海洋中。在“数学问题”与“生活问题”的比较与联系中,引导学生感悟数学中的生活、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学、热爱数学创造时空,让数学成为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作为一名小学六年级数学教师,我觉得值得学习的地方还是很多的。

  首先,数学教学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趣味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经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

  其次,我们应清楚“问题是数学的心脏”,问题是学生学习的载体,没有问题也就无从研究。在问题的解决教学中,教师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创设情境,启迪学生的思维,能够让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和乐趣,激发他们对解决问题的兴趣和欲望。

  其三、在教学中我们应注意几点:

  1.注重学生收集信息

  从解决问题的步骤来看,收集信息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在低年级多是以图画、表格、对话等方式呈现问题,随着年级的升高,逐渐增加纯文字问题的量。在实际教学中,对于中低年级学生而言,最有效的途径是指导学生学会看图,从图中收集必要的信息。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的本事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但两者有一个共同的关键,那就是要能组合问题中供给的相关信息。仅有认识到信息之间的联系,才能提出一个合理的数学问题。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缺乏这样的意识,有时是教师有这样的意识并给学生供给了机会,但学生却不提不出来,要么提出的问题都一样。所以,为学生营造大胆提出问题的氛围,引导学生学会提出问题,显得十分必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实际上是在唤醒学生探索的冲动,培养学生敢于质疑。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

  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产生合作交流的需要。教师应根据学生解决问题的实际情景,当部分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不很清晰时或者当学生提出了不一样的解题方法,异常是有创新意识的方法时,可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而学生合作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一方面鼓励他们主动与同伴交流,表达自我的想法;另一方面,要让其他学生主动关心他们,为他们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供给帮忙。从而加深对问题本身的认识和解题方法的理解,有助于解题策略的构成。

  王丽英教师表现出的新思路、新设计、新观念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6

  1、教学导*系生活实际,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教学中不但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并且较好地关注过程方法和情感的体验。教学中采用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的方法,让学生亲身经历分数基本性质的探究过程,使结论和过程有机的结合在一齐,知识和本事得到和谐发展。

  3、注重学习方法的教学。教学中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基本性质的资料,经过找关键词,在书中用重点号标注关键词等,强化学生记忆、理解和应用。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7

  1、教学儿歌手势导入新颖、生动、直观。既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又为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2、在写算式、编口诀、记口诀中,从学生熟悉的手指入手,让学生说出乘法算式,先由教师给出口决,引导学生理解口诀中每个数字代表的意义,再引导学生摆学具编口诀、填自学体验卡编口诀,教师指导由扶到放,贴合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极大限度地发挥了学生体验、探究、思考的作用,能对乘法口诀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整个课堂活泼生动、气氛活跃,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

  3、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学中教师利用激励性语言、运用智慧星奖励等形式,始终使学生处于进取思考的氛围中。另外,从杜教师一句“停笔眼不离书,检查计算结果”话中,从细微处渗透学习方法、学习习惯教育,这也正是我们教师每节课应追求的教育主题。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8

  同样的一节"商不变规律"课,使我有了不一样的反思、不一样的体验……

  第一次行动(教学)

  ……

  1、创设情景

  师:同学们看过《西游记》吗?里面的资料精彩吗?这天教师给大家讲个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孙悟空西天取经回来后,就迫不及待的来到花果山看它的孩儿们,它给孩儿们带来礼物桃子,分桃子时,它想和孩儿们玩一玩,孙悟空说:"把8个桃*均分给2只猴子吧!"下头的"孩儿们连连摇头:"太少了!太少了!"孙悟空就说:"那好吧,把80个桃子*均分给20只猴子,怎样样?。"小猴们得寸进尺,挠挠头皮,试探地说:‘大王,再多给点行不行啊?’孙悟空一拍胸脯,显示出慷慨大度的样貌:"那就把800个桃子*均分给200只猴子,你们总该满意了吧?小猴子们笑了,孙悟空也笑了。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

  2、探索规律

  师:你能列出算式吗?师随机板书:

  8÷2=4

  80÷20=4

  800÷200=4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3个算式,看看你发现了什么?在小组里说一说。

  学生开始小组活动。

  生1:依次扩大10倍,商还是4;

  师:你是怎样观察的?

  ……

  (接下来的汇报中有不少学生汇报并没有按照我备课的思路去回答,整个安排全部打乱,耽误了许多时间,在汇报中有的学生还发生了错误。)

  反思

  按照我的备课思路,自认为这一环节的教学就应很顺畅,学生就应能够顺利完成此环节教学的,怎样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会这样呢?在反思与本组教师的评课过程中我逐步认识到:自我的安排看似合理,其实没有认真思考到学生已有的经验水*,没有站在学生的立场思考,没有做到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沟通。由于自我提出的问题过大,导致在此处的教学浪费了很多的时间。在课堂上我虽然蹲下来"扶学生,学生还是"够不着"。看来我的认识与学生在某些方面的差距是很大的。

  改善策略

  不要着急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给他们一根"拐杖",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抛出的问题适当并及时地引导、点拨。因为这是一堂走出校外的观摩课,所以我根据本组教师的意见,结合自我的反思,在经过用心和独立的思考后,我对第一次的行动计划再次进行了改善,进行了第二次教学。

  第二次行动(教学)

  在讲了孙悟空分桃子的故事后,提问:

  师:同学们谁的笑是聪明的一笑,为什么?

  生1: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桃子的总数与猴子的总只数变了,但每只小猴子每次分到桃子的个数没有变。

  生2:猴王的笑是聪明的一笑。因为猴王把小猴子给骗了,每只小猴子还是分的4个桃子。

  师:你是从哪儿看出的?

  ※引导学生列出算式:

  ①8÷2=4

  ②80÷20=4

  ③800÷200=4

  ※引导学生进行有序地观察并探索出规律:二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二式比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倍,商不变;三式和一式比较,被除数和除数都扩大了100倍,从上往下看,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

  ※询问学生:还有什么发现?(从下往上看,又有什么规律呢?)此环节让学生在小组交流完成。

  整节课的反思

  接下来的教学,我与孩子们之间相处得十分融洽。学生经历了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过程,这样不仅仅有利于学生认识规律,还有利于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潜力,以及学习数学的方法。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关注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做一个新知识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这连续两次的教学中,使我的教学品质得到了整体提升。在以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会帮忙学生发现、组织和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不是"制造"他们;要学生以自我真实的感受去体验、理解;要让更多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让学生自始自终参与到知识构成的全过程。此刻,我深深地感到:课程改革,没有休止符;课程改革,永远是此刻进行时。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9

  今天上午我校组织教师到实验小学听公开课课。使我深刻地感受到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生活化、艺术化。课堂教学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话题,大家对教材的钻研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所以,我跟大家交流我个人听课的一点肤浅的看法。 这些课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的情境,目的明确,为教学服务。例如:赵曼老师上三年级《级的变化规律》,赵老师在课件里呈现了其情境的内容和形式的选择都符合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整个教学过程都紧紧围绕着教学目标,非常具体,有新意和启发性。特别之处,是赵老师在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运用于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不但激发了他们了学习的欲望,而且兴趣也被调动起来,于是在自然、愉快的气氛中享受着学习,这便是情境所起的作用。这种情境的.创设非常适合低年级的学生。

  赵老师根据小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好问等心理特点,并紧密结合数学学科的自身特点,创设使学生感到真实、新奇、有趣的学习情境,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问以创造学生“心求通而未得”的心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赵老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促使学生的认知情感由潜伏状态转入积极状态,由自发的好奇心变为强烈的求知欲,产生跃跃欲试的主体探索意识,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心理的同步发展。揭示知识的新矛盾,让学生用数学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使他们在质疑中思考,“山重水复疑无路”,在思考中学到知识,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总之,赵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小学数学听课记录10

  10月28日到30日,本人有幸到重庆市聆听由重庆市组织的“中南、华北、西南十省区市第七届小学数学优质课观摩交流会”。在短短的2天时间里,观摩了十个省区市的11节小学数学优质课。老师们讲的是各具特色,风格不一,且都充分体现了“创新、自主、探索”的教学思想。无论是在知识点的讲解,语言的组织,教学设计的新颖,还是在启发学生的探究性思考上,都给我一种全新的感觉。

  通过参赛选手精彩的表演和专家精彩的答疑和互动给我流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感受颇丰,受益匪浅,还有许多地方在我们的*时教学中值得借鉴和学习。在此想和同行一起交流。下面就这几天的听课谈一谈自己的点滴体会吧。

  体会之一:新课导入各有千秋。

  课前教师同学生交流,让学生的身心愉悦,以饱满的热情,亢奋的斗志投入到新学习这一点值得学习。因为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开场白为教学任务的完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尽管老师们开场白各不相同,但都异彩纷呈,有的老师利用魔术引入,有的老师以比赛引入,还有的老师以欣赏美引入。他们目的都是以缓解学生的紧张感,为学生在课堂上正常地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搭好桥、铺好路。

  体会之二:注重学生参与,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老师们的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真正体现出我们教师的角色是“导演”、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路人”。在这些观摩课当中,我看到的是老师与学生真实的交流,不再是单纯的教师教、学生学,而是一个统一体,因为每一位老师都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一些简单的问题,教师们就让学生自己通过动手、动口、动脑去解决,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发挥,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思考和发表意见的机会,让每位学生都成为数学学习的主人。对于学生一时想不出来的问题,每位教师都很有耐性的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引导,充分体现“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教学理念。

  体会之三:奖励、激励,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性。

  老师们借助一些小的礼物或者口头奖励,对学生的成绩及时进行鼓励,积极地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如:王吉慧老师上《乘法的初步认识》这节课,她很善于表扬学生,很细心,很会捕捉学生亮点进行表扬、激励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老师们的语言精练、丰富,对学生鼓励性的语言、富有亲和力的语言以及学习过程中的多种评价方式都非常值得我学习。

  体会之四:合理的情境创设,让知识易于理解。

  “创设情境的学习,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感,形成富有情感的行为,并以其自身的行为来感染周围学生的情感与行为,有利于师生情感互动的运行。也就是说,要把数学知识放置到一定的情境之中,让他贴近学生的生活,越是离学生近的就越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尝试着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引导学生把课堂所学的知识和方法,应用到生活实践中,使学生能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发现数学的愿望,领悟到数学的魅力,感受到数学的乐趣。如:学习《7的乘法口诀》时,欧阳竞老师利用了贴进学生实际生活的素材来帮助学生背7的乘法口诀。即俗话说:“不管三七二十一”、孙悟空“七七四十九变”和日历表。又如:王智萍老师用学生经常见到的天气预报主持人播报天气是所站的“位置”来说明“黄金比”的美。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使学生对学习不再感到陌生,不再枯燥,体现了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增加了教学的实效性。

  体会之五:专家精彩的答疑和互动,让我澄清了一些误区。

  板书呈现时机及内容;重视课堂多元评价及时诊断学生表现,及时调整矫正;学生活动表现应是主动而富有个性,尤其是学生的思维活动应是深刻而充分;复习课中实践的重要性;采用问题导学形式,层层设计问题组、步步深入,从而勾画出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开动思维、应用知识、分析推理、整合创造、得出结论。而这些优质课授课教师注重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为学生创设现实的生活情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教学模式,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

  通过这次观摩活动,让我看到了很多新鲜事物,对我今后的教学起到了很好的督促作用。感谢学校给我这次学习机会,让我学到了先进的教学方法,我将积累这次学习活动的经验,将它们应用于以后自己的教学过程中去,努力使自己的教学更上一层。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5)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2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3

  一、 听课时间:xxx—4—5

  二、 授课老师:王xx

  三、 授课学校:xx市北大附中南山分校

  四、 授课年级:初中

  五、 授课题目:《岳阳楼记》

  六、 教学过程

  (一)、全班分组收集岳阳楼记对联,利用多煤体展示图片及对联。如“水天一色,风月无边”。并解释对联的涵义。

  (二)、用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以往的作家所写的岳阳楼记进行对比。

  (三)、导入

  (四)、齐读课文

  (五)、提问,这首诗作者要表达什么思想感情,思想内容。

  学生:(作者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已任)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是什么意思?

  (六)、自由讨论课文结构划分法。

  文章有几个段落,怎样划分,划分的原因。

  (七)、播放岳阳楼景色片段录像。(对岳阳楼的介绍)。

  (八)、提问:为什么不写岳阳楼的盛况而刻画岳阳楼洞庭的烟波浩荡的景色,为什么这样选材。(选材要为中心服务)

  (九)、解释“以物喜,以已悲”,人生有两种情景,提问“你赞同还是反对”,联系实际,“不为外物所动”表现了哪种品质。

  (十)、忧国忧民之士,古往今来,有哪些人物。

  (十一)、总结,一切景语皆情语,背诵全文。

  (十二)、作业:学习古人抒发感情的方式,写一点抒情文字。

  七、 教学板书

  岳            叙事作记缘由;      悲——阴 }

  阳   范       描写景色            喜——晴 }以物喜,以已悲

  楼   仲

  记   淹

  八、教学评析

  (一)、是注重朗读感悟和背诵积累。这首词语言简练,节奏感强,感情丰富,教师没有一味的分解剖析,而是设计了充足的朗读。以读会意,以读悟情。同时还注重让学生当堂背诵,积累语言,真正作到一节课下来有所收获。

  (二)、是善于创设教学情景感染学生如让学生观察画面,让学生观看课文录象,很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从而使教学生动而深刻。

  (三)、是让学生收集课文的图片及对联,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是设疑,突出课文的重难点,把握文章的中心。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4

  一、 听课时间:xxx—4—1

  二、 授课教师:谢xx

  三、 授课学校:xx沛鸿民族中学

  四、 授课年级:不祥

  五、 授课题目:《背影》

  六、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父母是我们的,你在生活中从哪里感受父母的爱。

  (二)、介绍朱自清所写的《背影》的来历及写作背景。

  (三)、检查预习的效果

  ① 给下列画线字注音

  ② 根据意思说出相应的词语

  (四)、朗读课文,把认为课文内容写得好的地方记录下来。

  (五)、你对课文的感受,哪些让你感动的地方。

  (六)提问,既然课文是写父爱的,为什么用《背影》作为题目?(说明:背影在这有特别的涵义)。

  (七)、课文共有几次提到“背影”(四次)。

  ① 第一次在课文哪里提到背影,有什么涵义?

  ② 第二次提到背影又出现在课文的哪里,有什么意义?

  ③ 第三次的背影出现在课文哪里,起到什么作用?

  ④ 第四次的背影在课文哪里出现,有什么涵义?

  (八)、听录音,作者对背影作了哪些刻画?哪些词语最有表现力,通过哪些方法来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

  (九)、作者用了“胖”等字,描写了父亲体态特点,爬月台艰难,但表现了对儿子的爱。

  七、 教学评析

  (一)、教态自然,面带微笑,让学生感到亲切。

  (二)、过程生动,深度合适,形式巧妙多样,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旁征博引,注意引导,非常丰富;学生活跃、积极、主动;突出了学生为主体,老师是引导者的新型的教学模式

  (三)、注重学法指导。抓住重点词语与学生交流,取得较好的效果。

  (四)、善于设疑,善于引导。抓住课文提到的“背影”,设计了层层深入的问题,从而揭示课文的主旨并能巧妙引导学生作对答。

  (五)、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要珍惜与父母的爱。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5

  一、导入

  看狼的图片,倾听狼的嚎叫。提问:你能联想到哪些有关狼的成语?

  学生交流成语,老师点拨:人们对狼的印象都是不佳的,我们用怎样的语气来读?

  齐读成语:狼子野心、引狼入室……

  今天,来学习一篇文言文、小小说《狼》,作者蒲松龄。

  二、简介作者

  老师准备了一张作家名片:

  名:蒲松龄,字留仙,号 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时:清代文学家

  地:山东淄川人

  作: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一、朗读

  1. 自由自在朗读文章,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书声琅琅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些字的读音呢?(出示生字词)

  2. 对于文章,谁能自信地读一读?其他同学注意倾听,并给予评价。

  3. 正确停顿,我能行

  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哪些语句要快速读?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指导朗读:久之,目似暝,……/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语速快慢结合)

  二、译读

  译读,是学习文言文的重要门槛。在朗读过程中,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画出来。

  先在同桌内交流,看你的疑难问题谁能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其,在文章中有代词的作用。老师准备了几个句子,看看这些“其”在文章中代指什么?

  (句子略)

  三、理清故事情节

  请你用简洁的话概括一下,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故事?

  再精炼一下,在下面的箭头里填上动词,概括故事情节。

  遇狼——惧狼——御狼——杀狼

  这篇小说在情节上一波三折,动人心弦。

  四、读出形象

  细读文章,采用勾画法找出描写屠户与狼的地方,分析评点它们的形象。

  如“仍从”运用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了狼的贪婪。

  学生交流,老师指导总结。

  老师有声有色地朗读,台下掌声。

  蒲松龄写这篇小说的目的,仅仅是带给我们一个生动的故事吗?

  郭沫若有云:“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作者想借这篇文章讽刺什么呢?

  学生交流,老师总结。

  五、结束语“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6

  一、音乐导入

  先来欣赏一段音乐《长亭外》

  “长亭外,古道边……”听到这首歌,我的内心有深深的感触,人生难得相聚,分别总是多今天让我们走进《爸爸的花儿落了》,体味那份离别之情

  二、梳理字词

  1.认识这些字的同学,请举手

  衣襟 徘徊 栅栏 骊歌 撩起 玉簪花 鸡毛掸子

  哪一个或哪几个要注意写法?

  【骊歌】有《骊驹》篇云:“骊驹在门,仆夫具存;骊驹在路,仆夫整驾”客人临去歌《骊驹》,后人因而将告别之歌称之为“骊歌”

  三、简介作者

  了解作者有不同途径,如课下注释、参考资料、上网查资料

  老师从网络上查到了这些资料,请看大屏幕:

  林海英(1918—2001),台湾文学祖母级人物原名林含英,小名小英子……散文集《窗》等,短篇小说《城南旧事》等

  资料需要筛选,老师从这几个角度进行筛选:名、时、地、评、作

  四、整体感知

  1.学习记叙文,需要学习什么?学生总结:描写手法、情感等

  2.老师总结:内容、情感、写法

  3.这篇文章写了哪些事情?

  老师引导学生概括:

  参加典礼之前 参加典礼 参加典礼之后

  上学 寄钱 住院 爱花

  哪些事情属于插叙?

  文章的线索是谁?

  本文的明线是?暗线是?

  4.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学生总结:表达了对爸爸的爱、不舍等

  总结:学习记叙文需要(1)理事件;(2)明线索;(3)悟情感

  五、品味语言

  老师出示幻灯片,展示方法:

  (1)借助上下文,品味语言的深层含义;

  (2)借助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想像人物的心理活动,感受人物的情感

  (3)借助标点符号,理解人物的情感

  老师展示示例:有感情地朗读第9自然段,爸爸哑着嗓子,拉起我的手笑笑说:“我怎么能够去?”“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爸爸看着我,摇摇头,不说话了他把脸转向墙那边,举起他的手,看那上面的指甲然后,他又转过脸来叮嘱我:“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

  老师分析:(1)联系上下文,体会爸爸说话的语境;(2)分析“!”;(3)想象爸爸的心里;

  请同学们朗读文章,找出表达情感的语句,用“﹏”划出来

  学生交流、展示,老师点拨

  六、结束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7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8

  科目:语文 听课内容:新闻两则 讲课人:王莉莉 班级:八七 听课时间:上午第一节

  一、导入

  二、教师检查预习字词情况,布置思考题:

  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指出记叙的六要素也是新闻的要素)

  3、精读课文(分读、齐读) ,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 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

  学生读课文后,分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三个思考题分别针对新闻结构的三部分:标题、导语、主体)

  教师导学

  (讨论了以上三个问题,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标题。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导语。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就要看主体。

  三、合作探究

  教师布置思考题:

  阅读这则新闻后,你以为新闻具有怎样的特点?(教师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教师参与。

  讨论后明确: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四、学习小结:内容总结;方法归纳。

  【评价:将方法的教学融入到具体教学内容中,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也将我们的思维引向了一个新的领域。值得大家借鉴。】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9

  教学流程

  一、阅读材料《老人》找出表明作者童心的语句。(学生回答后教师未点评)

  二、整体感知

  教师配乐范读,学生找梦中之人、梦中之景、梦中之情。(学生的回答老师都未点评。)

  1、 师读

  2、 生回答

  3、 老师把三者的答案连缀成一段话。(应让学生尝试)

  我的点评:整体感知不到位,文章比较深邃,学生还没能感知文章的意境。

  三、研析课文(把语言的品析与情感的感悟合在了一起。)

  1、阅读有关作者写作内容、风格的材料。(比较生硬)

  2、完成读书卡(这种形式适合比较浅显的自读课。)

  类别——书名————作者————

  内容摘录————————————

  赏析与解读———————————(初一学生有难度,在做摘抄之前应该指导。)

  4、 交流自学的成果。

  学生欣赏了使用修辞的句子。教师要求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学生齐读。

  学生提问:“漂”是否能换作“飘”?(师让学生解答:后者空间更自由,姿态更轻盈。)

  我的点评:学生的回答比较散,我觉得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从修辞、句式、用词、情感、结构、表现手法等角度去摘抄欣赏。学生大多找的是修辞的句子,有些重复。总是一句又一句的话的分析,使得文章有一种被割裂的感觉,这篇文章不适合用这样的方式来解读。所以读书卡的方式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使用的,要注意使用的对象,使用的方式,使用的场合、时机,不能借读书卡的形式来串讲,来代替老师的循循善诱地教学。

  5、 走进“录音棚”

  学生读课文片断(没有目的性)

  四、拓展

  不同版本的对比。(没有比较的角度)

  总评:

  课堂板块清晰、有层次。主要教学思路是使用摘书卡的形式让学自主学习课文,但是文章比较深,学生在没有指导的情况下不太能吃透文章。学生没有能在能力上得到锻炼提升。思考:

  《如何正确使用摘书卡》

初中语文听课记录10

  一、导入

  作者简介(教师介绍)

  二、整体感知

  重点字词的音、义。(结合课文理解词义比较好。)

  文中提到了哪些景物?作者着重写了哪些?

  这些景物给人什么启示?

  使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我的点评:四个问题不是同一个理解层次的,应该让学生把写景的句子读一读。要把每一个问题做透,才能有层次的、水到渠成的完成文本的学习。思考:整体感知应感知到什么程度?

  本文的结构是显而易见的总-分-总。分的三个部分都是前写物(景)后面感悟哲理,在这里应该让学生感悟到,从而为下面的解读服务。

  三、研析课文

  1、学生配乐朗读第一部分的第一段。领读与齐读相间。

  2、教师改写第一部分的123节,让学生比较。学生找出老师少写的句子。(教师如果要找关键的句子来品析,不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可以直接提问。即:小白花是以怎样的姿态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的?)

  3、哪些词语应该重读?有什么好处?

  我的点评:这个板块把写作手法、朗读方法、文章的中心杂糅在了一起。老师问学生答,学生被牵着鼻走,学得比较被动,没有生成,感觉课堂没有活水。这个板快就是让学生找出展现在眼前的图画美、分析精神之美、感悟哲理之美。第一部分教师领着学生学,第二部分可以放手让学生学使用摘书卡的形式学习,第三部分也可以用检测的形式来学习。思考:面对同样的结构的片段,应该怎样做到教学方法的灵活有异?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使学生的能力能有坡度的得到锻炼,使课堂越来越有活气?形式不同,侧重点不同。

  4、依照此法学习第二、三片段。教师讲得太多太碎了。

  四、拓展

  写自然中的一物感悟哲理。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6)

——教师听课记录书写3篇

教师听课记录书写1

  科目:语文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樊荣彦

  听课时间:2013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语文下册第一课《古诗两首》——《春游湖》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咏柳》

  1、①我说你拼。举例:亻+以是什么字,组词。

  ②我说你解。举例:柳,右边是“木”,左边的笔顺是什么?

  2、点名背诵(要字词清晰、有节奏)。

  3、①安老师给的词句的意思,回答是哪一句原句。

  ②转换一下,说一说原句的意思。

  4、集体背诵。

  二、导入

  1、由柳引出是春天来了,放幻灯片——美好的春天。

  2、师:从幻灯片中看到了什么?或者想到了什么?

  生1:柳树。

  生2:白云、草。

  (回答中若有不是春天的解说一下)

  师:听过迎春花吗——最早开的是什么花——桃花——有一些人就浏览了桃花,来看看他们看到的都是什么呢?——春游湖。

  3、自读两遍、齐读。

  三、解释重点字词和句子

  1、解释字“蘸”

  师:谁能解释这个字?

  生:过年吃饺子,要蘸东西吃。

  2、说读音“夹”板书:jiā(夹子)

  jiá(夹袄)——夹岸的意思呢?

  生:*边。

  师:很好,接近了。把“夹岸”的意思写在书上,就是:排列在岸的两边。

  3、师:你还对哪一个词语不明白呢?

  生:春雨断桥人不度

  师:这一句都不懂吗?知道春雨吗?

  生:知道,春天的雨

  师:那断桥呢?

  生:断了的桥,都断成两半了。

  师:这些你都知道,那你不明白的是什么呢?不度?

  生:恩。

  师:过不去的意思。说到这,有人能告诉我这一整句的意思吗?

  生:春雨把桥断了,人过不去。

  师:解释的很棒。春雨过后,湖水已漫过桥面,人们就无法过河了。

  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生:撑。

  师:小舟要动,需要怎么呢?

  生:划。

  师:划,也可以说撑(动作演示)。

  师:这句的意思就是:柳荫下小舟撑出来。还有吗?

  生:夹岸桃花蘸水开,怎么桃花蘸水开呢?

  师:想想蘸的意思,蘸的是什么水呢?桃花还在树上绽放,可能是湖水吗?

  生:不是。

  师:那是露水吗?就那么一小滴?

  生:不是。

  师:那你认为是什么呢?

  生:雨水。

  师:对了,还有雨水。你想,雨水不断地落在桃花上,越积越多,怎么形容这样的桃花呢?就用到了蘸。看看这幅图(幻灯片演示)。

  师:为什么要这样形容桃花呢?作者是去干什么的?

  生:看景。

  师:看的哪啊?(指向题目)

  生:西湖。

  师:是去游览西湖的。那么他看到了哪些景色呢?

  生1:桃花、树。

  生2:湖、燕子。

  生3:划船。

  师:刚才有同学说“划船”也很对,那你看他第四句为什么要写到小舟呢?

  生1:好看。

  生2:可以渡河。

  师:因为它第三句有提示,“人不度”,人都过不去,这时小舟撑出来了,猜一猜第四局写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幻灯片上的

  生:惊喜。

  师:那要怎么读出来呢?(挑人示范朗读)

  4、齐读两遍——挑人读——齐读——自读——齐读

  四、巩固

  1、闭上双眼,根据老师的语言描述让学生自由想象并说一说都看到了什么画面。

  2、去掉幻灯片的文字,试着背诵。

  3、我会组词

  夹度撑阴燕断(一人领读——两个人轮读)

  齐读词组。

  4、图片展示。

  意见:

  总体来看,这堂课很精彩。复习、导入、解释重点字词、由词引句义、完整翻译整首诗、引题目再导向重点句子、读、背——组词、图片。环节完整,效果很好,重点很突出。从课堂完整度来说,缺少了当堂作业。

教师听课记录书写2

  师:我们已经学过画风了,一起来学习。

  读儿歌:宋涛………………

  我们拿出小手一起怕节奏一起读好不好?

  生:一起读

  师:我们在读的过程也就学了一些生字,来读一读

  生:读

  师:谁再来读一读。嗯,多好呀。

  生:

  师:这两组词你有什么发现?

  生:赵小艺是花旗帜飘风车转的,……

  师:还有什么发现?

  生:上一行是人物,后面一行是什么东西怎么样

  师:真聪明,我们一起来读读。下面的东西都是他们画的是不?(板书:旗帜风车……)

  这些东西和文章“画风”有什么关系?上节课说风摸不着,看不到,是谁说的?

  生:陈丹

  师:谁来读读这句话

  生:陈丹说:“风看不见,摸不着,谁也画不出来。”

  师:陈丹是说有人画出来吗?

  生:没有人画得出来

  师:我们所有的“陈丹”一起肯定的说说

  生:学生读

  师:有人画的出来吗?

  生:有

  师:请你看课文,谁能画出来?是怎么画出来的?

  生:读书

  师:谁画出来了

  生:赵晓艺陈丹……

  师:(出示课件)

  生:读(旗杆、弯弯的大树乌云拿风车的小男孩,风车在呼呼的转)

  师:这些“他”、“她”是谁?

  生:陈丹宋涛赵晓艺

  师:谁能把这些人的名字带进去读?

  生:读

  师:弯弯的好像读得特别好我好像看到很多动词呀从那些地方看出画的是风呀?

  生:转—最能体现飘乌云斜斜的`雨丝

  师:风画出来了吗?

  生:画出来了

  师:谁能读出来?

  生:读

  师:你们最喜欢风车是吗?我们一起读

  生:读

  (落实意识很好。学生读得不好,老师随机的点拨和指导,让孩子读好,读准。课堂的氛围很好,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师:自己随便选几句,好好的读一读

  生:读

  (给所有孩子读的机会,满足孩子的内需)

  师:黄老师自己来读一读好吗?——读

  生:好

  师:读(把“呼呼”读成“呼”——叠词的改成单词)

  生:老师少读了一个字

  师:这样好不好

  生:不好

  师:那我们读读看,哪个好?

  生:叠词好。

  师:少一个字感觉就差远了,是不是?

  生:是

  师:出示图片

  生:一张张画加上了风,就显得更美了

  师:多美的画呀,因为他们画上了什么了,才显得更美了?

  生:风

  师:刚开始不是不能画吗?可见他们想了很多的办法

  一起看课文4-8自然段,看看他们怎样想办法的?

  生:赵晓艺眨眨眼想了想---动脑筋了

  陈丹书我也学会画风了——(老师没有评价,学生举手说他有意见,多了一个字)

  师:陈丹高兴吗?

  生:高兴

  师:原来不会画,现在都会画了,是一群怎样的孩子呀?

  生:一群聪明的孩子

  师:是呀,一群爱动脑筋的孩子、看,风真的来了---出示:三个小朋友这样正说着……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红旗吹飘了,风儿藏在舞动的红旗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树吹()了,风儿藏在摇摆的小树里了;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雨丝吹()了,风儿藏在()的雨丝里了;

  ……

  生:一起读这句话

  师:老师加上一个题目,就变成一首小诗了。我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孩子,我们一起来写写好吗?

  出示:风来了,风来了,

  风把()吹()了,

  风儿藏在()的()里。

  生:学生写

  (孩子是快乐的,所以写作就快乐了。孩子们愿意写,是基于前面老师的引导和示范。感觉示范的速度太快了,不知道学生能否接受。写作的双重目的很好:理解课文、迁移课文、学习写诗歌。这样的训练意识很好)

  师:谁来交流一下。

  生:交流。

  陈诺: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小草吹弯了,风儿藏在弯弯的小草里。

  风来了,风来了,风把头发吹飘了,风儿藏在飘飘的头发里。

  师:小组交流一下自己的诗歌好吗?

  生:好(交流)

  师:看来我们班有很多的小诗人呀!课后写出来、读出来,还可以配上图画呢。

  生:还可以配上音乐

  师:是呀!我们古代就有很多的诗人写过这样的诗,一起来学习《风》

  (到这个环节学生过于兴奋了,所以老师还要适当的整肃一下纪律)

  生:解落三秋叶,风吹万杆斜……

  师:还有呢。我们一起学学叶圣陶的《风》

  生:读

  师:老师范读一段

  生:一起读

  师:谁也能学着说说这样的诗句?

  生:学生回答(学生的回答很不错,看来模仿是文学创作的基础技能是很对的,呵呵)

  师:其实呀,生活中风的作用很大。这节课我们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教师听课记录书写3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知道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可以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今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知道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起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达到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么写,怎么记最好一起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不过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么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能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能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么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有趣,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建议: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是不是可以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7)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

小学英语听课记录1

  时间:20xx年3月22日星期五

  授课教师:xxx

  班级:初二(14)班

  授课内容:外研社初二下 Module 6 Unit 1 She said China was very excitingplace.

  本节课虽然没有逐字逐句地详细记录黄老师的教学过程,但是,坐在教室,用欣赏的眼光看着眼前这位年轻而又充满活力的老师,心中还是有很多的感慨。

  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两点:

  第一、黄老师有很强的亲和力,课堂上与孩子们打成一片,师生关系非常的融洽。

  第二、黄老师有着很强的专业素质。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教师语言标准、地道、流畅、自然。这都是我需要努力学习、充实、不断提高的。

  听了黄老师的课,也让我对两个方面有了机会进行更多的思考。这两个方面的内容是板书和课件。

  一边听课,一边瞎想,一边将所想随手记了下来。虽然不是那么的深刻,但是,能让人去思考总是好的。

  1. 板书

  板书,在课堂教学中应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从板书安排来看,通常我们会将板书设置成为三个部分。

  第一、课堂教学展示区;

  第二、课堂随机生成区;

  第三、课堂教学评价区。

  每个部分都应当有着它独有的作用。

  在课堂教学展示区,也许会有简笔画或者卡片,也许会用要点单词、短语或句子,也许会有篇章的要点信息,一个箭头一个符号传达出篇章的逻辑关系等等。这些内容将会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发挥着自己的作用。从课题呈现,到操练巩固,再到复习拓展,这一个区域都将是课堂教学重点难点的核心所在。

  课堂随机生成区。

  我们在课堂教学的时候,不应该把整个黑板全部让课堂教学展示区所占用,而应该注意“留白”。在留白的地方,当课堂教学随机生成一些知识点的时候,当学生提出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补充说明解释的时候,这一个区域应该能够起到非常好的补充作用。

  课堂教学评价区。

  虽然我们面对的不是天真烂漫的小学生,但是,结合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我们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肯定会开展小组活动,不论是pairwork还是groupwork,我们在小组活动进行的过程中,都可以根据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进行及时有效地评价。通过板书的评价情况,孩子们能够从中找到自信、找到不足,找到学习的积极性、找到学习的动力。

  从授课老师Kobe的板书情况来看,后面两个区域的内容几乎为零,而课堂教学展示区的设计相对来说,显得随意性比较强。虽然教师在板书的时候注意到了粉笔颜色的`变化以突出要点难点,但是,书写潦草,规范性不强,布局略显杂乱,效果不好。

  2. 课件

  课件,是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

  用不用课件?不用课件行不行?什么时候用课件?怎样用课件?使用课件的目的是什么?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应当是我们授课老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从本节课课件的使用情况来看,整体情况良好。但是,如果从追求完满的角度来考虑,我们依然可以发现一些问题。比如说:课件背景画面的选择、屏幕文字的容量、版面的合理设计等方面都有较大提升的空间。

  课堂教学的文字内容与课件背景画面没有任何的信息联系,让人感觉非常不搭。

  屏幕文字容量太大,版面设计不合理。幸亏教室里用的是大屏幕。如果是我们班级的电视屏幕,估计坐在后面的孩子们就会感到非常吃力,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随堂浅思而记,虽不深刻,但能唤醒自己的大脑,让自己去思考、去提升,不虚此行。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8)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

小学语文作文听课记录1

  一、导入:闭上眼睛听雷雨的声音,引出课题

  二、预习:

  自己读读课文,那几段是写雷雨前、雷雨时、雷雨后的?

  (教师的语言很简洁明了,让学生明白自己学习的任务。)

  三、检查预习:

  1-34-67-8

  读了课文,你明白是一场怎样的雨?

  四、默读课文第二段,想想哪些句子写雨下得很大?能够用横线画出来。

  (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是好习惯,需要从低年级开始培养)

  生:第五自然段:雨越下越大,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谁能说说,为什么树房子都看不清了。用因为所以说说。

  生:因为……所以

  师:还有谁会说?

  生:因为雨下在窗户上,所以树呀房子呀都看不清了。

  师:你会说吗?跟你的同桌说一遍。

  很多小朋友这天很能干,一说好就坐好了。

  (教师的评价语言不错,很简洁,也很有效)

  还有哪句话写出了雨很大?

  生:哗哗哗,雨下起来了。

  师:你明白什么?

  生:哗哗哗,说明雨很大

  师:我仿佛看见有人用脸盆在倒水。谁能读出雨很大的感觉?

  生:读

  师:谁能读得更大一点?更急一点?

  生:读

  师:我们一齐读读好吗?(老师读第一个“哗”,女同学、男同学分别读第二第三个)

  五、学习第一段:大自然会告诉我们一些现象,默读1-3小节

  1、默读:找找大自然有哪些变化?

  2、交流:云——压

  结合写“压”:你写的时候会注意哪点?---竖撇点

  老师示范,点明写字的要求:抬头

  (老师示范的时候学生自己在写,没有到达示范的作用。呵呵,还要明确一点任务)

  写好的.同学想想,你有什么好的办法把它记住?

  (怎样写,怎样记最好一齐教,让学生在写的时候就记。但是这是小节。)

  怎样的云压下来了?(黑沉沉)

  你能读一读吗?我觉得不够黑啊!

  满天的乌云,说明什么?很多

  学生:还有厚厚的云

  师:很多、很厚、黑沉沉的云压下来,这时候是多么的闷呀?

  出示:蝉为什么一点也不叫呀?(太闷了)

  3、还有哪些也变了?——风

  树枝会怎样乱摆?——摇来摇去歪了飘呀飘

  大风还会吹到什么?——灰尘蜘蛛

  学习“蜘蛛”

  (训练学生的说话潜力意识还是比较强的,低年级这很重要。会连贯的表达,自然语文潜力就得到了提高。)

  学习:垂——想象一下,蜘蛛是怎样逃走的?

  还有什么表现?——闪电越来越亮(用竖线表示)

  雷声越来越响(用圆圈表示)

  大家能读出来吗?

  (这个创意很搞笑,对于调节课堂的氛围很有好处。)

  训练:把“渐渐”放到下面的句子中:

  天黑下来了。

  粉红色的花儿开放了,真美呀!

  太阳像个大火球,浅水洼中的水干了。

  4、积累:学习下雨的词语:乌云密布等

  六:下课

  总体感觉:

  1、教师的教学设计层次清楚,思路明晰

  2、能够注重学生各方面潜力的培养。如:说话、想象等

  3、教师本身的素质很好,语言表达简洁明了,指令明确

  推荐:

  整个课堂教学的氛围是不错的,但是缺乏“主体性”:学生自己的学习、创造性的表现,这一类的东西很少。为什么?因为老师引导、指引、指令性学习行为过多了。也许这和低年级课堂教学特点有关。

  在情景的营造上,学生是被动理解的,是不是能够创造一种互动的、活泼的学习环境,让孩子们更快乐的学习。

  当然,说说容易,做做难。听了阎春燕老师的课,还是感觉获益匪浅的。谢谢


听课记录范文10篇5篇(扩展9)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

数学课堂的听课记录1

  科目:数学

  课时:一节课

  授课者:刘素彦

  听课时间:20xx年2月28日

  课题: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二单元——《7的乘法口诀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背乘法口诀1-7的。

  2、我说你答 举例:6×7=

  3、开火车,师说生答。

  4、两人一组互背检查。

  5、换式子。把教师说的口诀改成运算式。

  例子:六七四十二 生:6×7=42 7×6=42

  二、新授

  1、师:先看一个故事(白雪公主)

  师:一共有几个果子?

  生:三七二十一,21个。

  师:说说里面的数学信息。

  生:一共有7个小矮人,每人3个果子,问一共有几个果子。

  师:那么换成运算式,怎么写呢?先说加法的。

  生:3+3+3+3+3+3+3=21(个) (板书)

  师:这是几个3,用到的乘法口诀是什么?

  生:7个3,三七二十一。

  师:改成乘法算式就是 3×7=21(个)。虽说乘法算式比较简单,但要先想清楚里面的关系。

  2、那么再看看图里小矮人的盘子,数学信息是什么?

  生:有汉堡和薯条。

  师:好,完整地说。

  生: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

  师:好,每个小矮人的盘子里有2个汉堡,7个小矮人一共有几个汉堡?怎么怎么写运算式呢?

  生:2×7=14(个)

  师:薯条呢?

  生:7×7=49(个)

  师:他们用到的乘法口诀是?

  生:二七十四 七七四十九

  3、师:好,你还能发现什么呢?

  生:一共有几个杯子、花……

  师:好,看这些式子,我们都用到了乘法口诀(板书口诀)。这样跟7有关的运算都用到了7的乘法口诀。

  三、练习

  1、练一练

  第一题:

  师:谁能把题目完整准确的读出来。

  生:(读)

  师:那一共用了多少呢?

  生:用乘法算式,先看横的、再看竖的各有几块。

  师:有几列、几行,那么算式呢?

  生:4×7=28(块)

  第二、三题 (开火车)

  第四题先读题目,再找同学回答。

  2、书上的习题

  自己写——检查——检查好写1、2题——挑同学说答案

  3、延伸

  师:那么,看同学们有想到吗?一句乘法口诀能写出2个除法算式吗?试一试

  4、思考题:不出声,想想什么意思——教师给解释一遍题目——自己做——做好找教师对答案。

  意见:

  总结环节是:复习——导入——看图找信息——口诀——加式——乘式——有一举三——总结引题目——练习。整体很完整,课堂效果很好,不过如果在举例计算时,多试几个更好。

推荐访问:听课 范本 记录 听课记录范本【10篇】五篇 听课记录范文10篇1 听课记录范文10篇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