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5篇

时间:2022-06-12 09:40:03 浏览量: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5篇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篇1

  1978年,我们党召开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切向前看”的指导方针,从而开启了改革开放“航船”的新征程,使社会主义中国进入了新时期、新发展。从那时起,我们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迈向了自强不息的“复兴之路”,抒写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故事”,谱写了蓬勃发展的“壮丽史诗”。通过学习改革开放时期历史,使我在感悟辉煌成就、发展巨变中,进一步坚定了信念信心。下面,结合学习思考,谈几点认识和感悟。

  我们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准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此,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开启了历史性的的篇章,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奋进新的壮丽史诗。我们要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改革开放弥足珍贵的实践经验,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始终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确保了改革开放沿着正确方向不断前行。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不断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是我们改革开放积累的首要根本经验。必须始终保持高度的思想自觉、政治自觉、行动自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践行“两个维护”,必须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更好地发挥党委统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顺应历史潮流、抓住用好机遇,牢牢把握了发展的主动权。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我们始终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毫不动摇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应该是科学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思想,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我们坚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践行“两山”理论,努力趟出一条生态优先、富有特色、致富百姓的高水平发展新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基层首创精神,激发出蕴藏在群众中的无穷潜力、创造伟力。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进发展的主力军。必须始终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群众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相信群众、一切依靠群众,赢得群众最广泛的拥护和支持,激励人民更加自觉地投身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民群众幸福的同频共振、同步提升。改革开放新时期,党和国家在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社会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重点关注人民的获得感,多方面、多角度为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而奋进。

  首先,我国人民的整体生活水平有着显著的提升。另一方面,从生活实际体验来看,物质与精神生活水平明显有了提升。例如,互联网以及电子支付的发展让出门不带钱包就可以进行支付已成为现实。其次,党和国家积极促进地区之间均衡发展。例如,最近几年我国农村地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总体增长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充分反映了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趋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即“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在党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很快就能够成为现实。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篇2

  1949年到1978年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推进了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人民富起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的历史,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基础。

  深入回顾总结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历程,对于正确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具有重要意义,是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现实要求和客观需要。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关键是要真学真懂真信真用,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真学才能真懂,真懂才能真信,真信才能真用。要积极主动地学,而不是“用时翻书”;要全面系统地学,而不是寻章摘句;要带着问题学,而不是死记硬背。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对党的历史了解得多了,自然会增强对党的归属感。要善于透过历史进程把握历史规律,通过学习进一步把握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更加理性地看待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前进中遇到的困难,不因现实不完美而对未来失去信心,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的旗帜下,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努力奋斗,做到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坚定地相信党、拥护党、依靠党、捍卫党。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重点是学习和把握党的执政规律。

  我们党自成立以来,在长期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也走过不少弯路,有过惨痛的教训。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我们党艰辛探索和伟大实践的必然结论。

  学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根本目的在于以史鉴今、以史促今。学习的目的在于应用,学习的效果要用实践的成果来检验。要把学习党史的心得体会,转化为发挥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前进的实际行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党创造了伟大的业绩,形成和传承了许多优良的传统和作风,主要包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以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等等。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是我们党区别于其它政党的显著标志,是党的“传家宝”和政治优势所在,要认真学习和领会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形成过程、历史意义,仔细思考这些优良传统和作风的现实意义及如何去继承和发扬,立足本职工作,找准实践的切入点,努力发扬光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并不断为其注入新的时代内涵。我们要继续传承我党宝贵精神财富,在工作中求真务实、团结协作、开拓进取,以更大的成绩庆祝党的百岁华诞!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篇3

 

  习近平总书记《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一书,包含着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面临形势、重大意义、特点规律、重点内容、方针原则等的深刻认识,提出了许多具有时代性、战略性、创造性的思想观点和实践要求,为新发展阶段的意识形态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和科学指导。

  一、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

  20xx年是新中国历史上、中华民族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极不寻常的一年。新发展阶段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开创新局的形势下展开的,两个大局与新发展阶段的历史交汇,构成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大局势。早在2013年8月19日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就要求宣传思想工作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找准工作切入点和着力点,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今天,掌握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特点规律,同样要放在变化了的历史条件下来认识。

  新形势下,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统筹性要求更高。我国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使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空前复杂的情况。如何提高整合社会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能力,是我们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今天,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相交汇,这是新的大局势,要有新的战略视野。意识形态建设的前瞻性,就是着眼“十四五”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第一个阶段的2035年,乃至到本世纪中叶的意识形态建设战略筹划。意识形态建设的统筹性,就是统筹国内意识形态斗争和国际意识形态斗争,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意识形态安全,统筹意识形态建设的当下任务和长远发展,统筹意识形态建设和全面现代化建设。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前所未有的开创性实践,意识形态建设的创造性、规律性要求更强。我们所建设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既是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环境,也是意识形态建设的对象和内容。新发展阶段是历史的延续,又包含着新的内涵,思想文化领域会有新的课题、新的要求,也有新的特点规律。事业越发展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也就越需要我们在实践上大胆探索、在理论上不断突破。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要研究新问题、作出新探索、开拓新思路。

  两个大局交汇的内核是中国与西方的关系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性、拓展性更为明显。当今世界格局,“西强东弱”的总体态势正在加速演变,世界格局演变背后的主要推动力量是我国持续快速发展,中国向上向好向强的大势不可阻挡,国际格局发展战略态势对我国有利。20xx年以来的全球疫情防控是一个重大转折点。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攻坚克难,在这极不寻常的年份创造了极不寻常的辉煌,“中国之治”和“西方之乱”进一步形成鲜明对比。因此,我国意识形态建设的有利条件越来越多,“四个自信”的底气更足,中国故事的信服力更强。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主导权、话语权,打好意识形态斗争主动仗,改变和扭转国际舆论西强我弱格局,意识形态工作大有可为、大有作为。

  两个大局的历史交汇包含着两大制度体系、价值体系的冲突加剧,意识形态建设的斗争性、博弈性更为突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中国的更加振兴,社会主义中国在国际的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进一步增强。要清醒地看到,两个大局的交汇,既包含着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加深,也意味着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将长期存在。

  新发展阶段我国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意识形态建设的引领性、实践性更需提高。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科学分析我国发展环境变化,指出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国际环境日趋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全会要求深刻认识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带来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善于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发展环境的深刻复杂变化同样会反映到意识形态领域中来,做好意识形态工作就必须把握好这种变化,从新机遇新挑战中找准意识形态建设的机遇挑战,从“两个深刻认识”中明确意识形态工作的目标任务。

  二、进入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战略思考

  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进入新发展阶段,更要从时代和战略高度,来认识和把握意识形态建设的重大意义和实践要求。

  与统筹两个大局和进入新发展阶段的任务相适应。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时代要求,是要促进二者的相互作用,向着有利于实现民族复兴、有利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发展。新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是完成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这个历史宏愿的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也要随之进入新发展阶段,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基本职责,在统筹两个大局的全局中定位,在进入新发展阶段的跨越中前进,为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作出更大贡献。

  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相符合。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是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意识形态建设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科学的思想理论指导、先进的价值观念支撑、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凝魂聚气,引领人民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目标相统一。建成文化强国,是十九届五中全会确定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之一。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核心内容和战略任务。做好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与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发展形势、意识形态建设的成就经验相一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坚持用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立为本、立破并举,打好意识形态领域防范化解风险主动战,主流思想舆论不断巩固壮大,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有效维护了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成就坚定信心,经验十分宝贵,必须在新发展阶段更加自觉遵循,并结合意识形态建设新的实践充实完善、丰富发展。

  与中国共产党作为科学社会主义21世纪举旗人、马克思主义当代传承者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使命相匹配。当今世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高地,中国共产党人高举起科学社会主义的旗帜,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政党、国家的思想标志和思想导向,它表明了政党、国家的性质,引导着政党、国家的走向。信奉什么主义、坚持什么思想,决不是小事情,而是关系到当代中国、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向何处去,关系到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性问题。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和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重大使命和神圣职责。

  三、增强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

  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是党领导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要求。主动权内含主导性,新发展阶段意识形态建设必须增强主导性,体现主动性、引导性、长久性的性质和特征。

  主体主导。这就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领导意识形态建设,制定意识形态战略,作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重大决策。我们要善于从一般事务中发现政治问题,善于从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中发现政治端倪,善于从错综复杂的矛盾关系中把握政治逻辑。这样就能够实现意识形态建设领导的主导性。

  目的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以国家政治安全为大、以人民为重、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本,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统一思想、凝聚力量。要服务服从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特别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文化生活、精神生活需要。

  领域主导。这就是党的意识形态建设,覆盖社会各个领域,统领意识形态的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文化事业和产业、文艺工作、网络媒体等各个阵地,贯通学校教育和立德树人各个阶段。就拿网络空间来说,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各级党政机关和领导干部要本着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的态度,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空间建设,做强网上正面宣传,形成良好网上舆论氛围。

  关系主导。这就是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各种关系,如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中国与西方、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潮等,都要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动地位、主导力量。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中国共产党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过程主导。这就是在新发展阶段的全过程,意识形态工作始终都要置于极端重要的地位,都要在引领社会思潮、塑造时代新人、提升社会文明程度上发挥支配和主导作用,不能“淡出”主流、搁置一旁,不能时紧时松、外紧内松,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

  价值主导。这就是体现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性,关键是要坚守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传承优秀文化、走在时代前列、引领世界潮流,反映人民利益要求的基本价值,用先进的价值追求增强感召力。抗疫斗争伟大实践再次证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强大精神动力,是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篇4

  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下面是众鑫文档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加快推进农副产品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建设的探索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为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经营网络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推动农村和农业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近几年来,市供销合作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以县、区、乡镇供销合作社为龙头,以当地农村基层现代流通网络服务体系为基础,紧密依托全市供销系统日用消费品、农资、再生资源回收和农副产品交易经营服务网络,承上启下,内联外引,积极筹措人力、物力、财力,全面推动鲜活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有效地解决了当地百姓买难卖难问题,极大的方便了当地农民交易,有效的促进了当地城乡经济快速发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城镇化建设力度的不断加大,城乡人流物流日益增多、市场日益繁荣、商贸日益活跃。由于农副产品经营网络发展较慢,主要是农户的生产经营方式与大市场的需求之间还存在着矛盾,分散的小农户无法形成具有相当数量和质量的流通主体,农副产品经营在买方与卖方之间存在组织形式上的差别,使得农民在市场上往往处于不利地位。如何搞好这项工作就显得十分重要。

  一、大力开展农副产品经营的重要性

  (一)从历史上看,农副产品经营是供销社系统传统的经营项目,各级供销社通过创办生产和加工基地以及利用科研引导、组织回收等办法,激发了农民发展商品生产的积极性,在稳定市场,缓解商品供求矛盾,支持农业生产发展,助农增收等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历史最高年份(1989年)农副产品购进额达到XX亿元,后由于体制等因素影响逐年减少,最低年份为x亿元,开展新网工程后,有所回升,20XX年购进额为X亿元,但仍比历史最高年份减少三分之二,这也说明农副产品经营发展的空间和潜力都很大。

  (二)从党和政府的要求来看,中央X号文件规定了供销社有对农副产品经营进行组织、协调、管理的职能和任务。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对供销社提出了面向三农、依靠三农、服务三农的具体要求。供销社通过开展农副产品经营工作不仅可以为政府承担部分为“三农”服务的职能,也可以进一步密切与三农的关系,引领农民进入市场,帮助农民致富,更好的完成党和政府交给我们的任务。

  (三)从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来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的加快发展,农村经济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副产品生产规模和质量也在扩大和提高。但受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的制约,农产品进入城市市场的渠道相对单一狭窄;产品的质量和安全问题得不到保证;受生产能力和资金等限制在产品包装、品牌的创建等方面还有很多困难。广大农民和很多农副产品生产企业迫切需要有这方面的组织主动承担起这样的重任,为农副产品的流通搭建起一个平台,这既是市场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也是增强农民市场竞争能力的现实要求。因此,如何解放思想,使农产品从传统经营方式向现代经营方式的转变,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职责。

  二、开展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的基本思路

  农业和农村是供销社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供销合作社是繁荣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在市场经济下,如何继续搭建平台,发挥农副产品经营的主流通渠道作用,已成为当前发展的迫切要求。近几年来,全供销社系统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大工作力度,把开展农副产品经营作为“三农”服务的重要抓手,使全系统这一传统经营业务又焕发了生机,下一阶段农副产品经营的主要思路应围绕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

  (一)实行“农进超”工程,使农副产品尽快进入终端网络。加大与各大超市的联合与合作,将符合进入超市条件(有企业营业执照、代码、税务登记、生产许可证、QS认证、食品检验报告等)的农副产品,通过省级专业合作社组织起来统一进入超市,这样既可以降低进入成本,也可以形成批量优势。有条件的还可以在大型超市设立名优产品销售专区或专柜。通过严格筛选、包装和加工后的农副产品进入超市,不但能够更好地满足市民需求,而且能够增加农民收入。

  (二)资源整合,打造品牌。农副产品进入超市条件比较高,需要符合一定条件,相当部分的企业要做到这点困难较大,对于目前不具备进入超市条件的农副产品,可以通过省级专业合作社搭建助销平台,将此部分农副产品资源进行整合,共同创建品牌,完善条件,进入超市。这样不仅可以减少申报品牌的成本,也能对目前处于混杂状态的农副产品进行有效的整合和分类,确立名牌产品的地位,取得较好的收益。

  (三)通过专业合作社搭建团销平台,针对团体进行销售。在省级专业合作社建立专门的机构将那些批量较大、具有当地特点又不适合进超市的优质农副产品进行包装,冠以品牌,以机构客户(可以是机关团体,学校、多个家庭联合等)为推广销售的目标,利用节假日的时机开展团销或批量销售。利用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取代传统意义上的批发环节,也可以使省级专业合作社成为众多基层专业社的核心代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联合与合作。在产品价格相对低迷时可以以规模和质量吸引众多消费群体;在价格好时能够实现二次返利。同时也可以起到“蓄水池”的作用,对农副产品市场进行有效的调节,防止出现大起大落,给农民带来收入上的负面影响。

  (四)建设能体现本地农业特色的农副产品交易展示中心。优质产品可以进入交易展示中心,为各级专业合作社提供长年展示产品的场所,通过实物和图片展示,建立向外界推销产品的窗口。也可以通过参加农产品展销会(农博会、东南亚博览会或者其它省市举办的博览会)来展示和推销自己的产品。

  (五)组建省级专业合作社,将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组织化。目前,省级的农资、再生资源经营企业已具备一定的规模,在农副产品经营上也成立了全省的专业合作社,省级专业合作社除了要承担上述任务外,当前:一是应当通过多方协调,在资金上给予更多的倾斜,因为农副产品经营也是一个资金密集型的行业,尤其是在起步阶段给予必要的资金扶持是决定事业能否发展的关键;二是要建立健全自身的核算和经营机制,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和完善经营体制,在内部进行科学和合理的分工;三是通过筛选和整合建立起自己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具体办法可以采取兼并、挂牌、合作开发等方式;四是要有相对完善的物流和冷链系统,因为农副产品的特殊性要求经营企业要有储存、保鲜、运输功能,这样才能保证经营上的完整和产业链条的延伸;五是按照合作制的原则加强对系统内各类专业社的组合,形成在经营上的专业性,价格上的统一性,决策上的民主性,分配上的合理性,使其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农民的合作组织。

  三、采取的措施

  (一)依托龙头企业,领办和创办专业合作社,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以农产品经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把生产某一类产品的农户以经济手段连接起来,为农民搭建各类平台,组织广大农民进入市场。一是具备条件的地区,要把改制、改组后的社属企业,根据企业的规模、实力、经营特长等要素,有意识地培植成当地某一农产品或某几类农副产品经营的骨干企业,作为基层社和专业合作社进入市场的依托。二是以调整、改组后的基层供销合作社为基础,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农村生产力水平、交通条件等因素,在自愿的基础上组建专业合作社,把当地的生产大户、运销大户以及一切愿意参加的农户吸纳到专业合作社中来。三是要努力增加省级龙头企业、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龙头企业和市(地)级龙头企业的数量,尽快培育一批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体,并通过专业合作社和农副产品行业协会密切与农民的联系,发展订单农业,提供充足的货源保证,增强供销社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带动力,创立品牌,提高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农民与供销社的“双赢”。四是围绕当地主导和特色农副产品,组织农民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等各类流通合作组织,发展运销大户和农民经纪人队伍,从事农副产品规模化、标准化的生产和运销。五是积极培育高科技、大规模、市场竞争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组建贸工农一体化绿色食品发展联合体,实现优势农业的产业化。

  (二)构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一是要抓好各级专业社的建设,大力培育各类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开展标准化生产,同时要通过村级综合服务社等基层网络将其产品收购上来;二是大力兴办各种农副产品批发和集贸市场,组织农民进场交易;三是建立省、市、县三级专业合作社,对各类农副产品进行整合、包装、品牌注册,打入各大超市和相关的终端市场;四是建立相应的物流储运设施,尤其是要加强冷链系统的建设,解决农副产品季节生产、长年销售的问题;五是建立农副产品外埠销售窗口,通过总经销或总代理的方式扩大产品销售渠道。

  (三)实行人才战略,加快农副产品经营工作的步伐。经营管理理念的重大变革,主要是人才。通过创新传统的理论,最大限度地吸引社会各方面的人才参与供销社为农村经济服务中来,一是要有知识面广,有较强的战略判断和把握能力,能够敏锐地发现中间市场的变化,并具有较强的动手操作能力的高级管理人才。二是需要懂得现代物流、电子商务、连锁经营、会展、大卖场等新兴现代流通事物和新问题的综合人才。三是需要懂得仓储配送管理、物流服务营销、物流园区运作与管理、冷链物流管理等专业物流人才。四是要广泛吸纳、集聚一批经营、管理、科技、市场开发人才和农村能人参与我们服务体系的建设。最终我们要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去,保证每个岗位都有人才,都能造就人才。

  (四)打造畅通、快捷、高效的信息平台。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站,收集国内外市场信息,指导生产和组织流通,定期发布农产品信息,帮助企业和个体经营户推销农产品,利用供销社系统机构网点遍布城乡和有多年经营农副产品经验的优势,建立农产品信息网站,并招聘具有信息产业技术和懂农产品生产经营的人员为该网站服务,以及时、准确获得的市场信息指导全系统开展生产经营。建立农副产品外阜销售窗口,推行农产品订单交易、网上交易、拍卖、电子商务等交易手段,在部分地区设立农副产品销售网口和网点来实施。

  (五)打造良好品牌形象,加深在消费者心中的印象。

  通过专业合作社搭建平台,组织农副产品创建统一的品牌,通过产品评选等方式,打造和树立一部分受消费者认可的农副产品品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尤其是要加大有机和绿色农副产品经营的比重,使农副产品经营工作跃升新的台阶。

基于党建引领的校企合作课程思政建设探索篇5

  20世纪70年代世界风云变幻,日本经济发展迅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强国,而美国依靠科技革命成为世界头号霸主。相比繁华的东京和电视普及率高达70%的美国。彼时的中国刚刚结束了文化大革命,各行各业百废待兴,群众生活水平低下,连最基本的衣食住行都无法保障。十年的浩劫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用小平同志的话来说:“整个政治局面是一个混沌状态;整个经济情况来实际上是处于缓慢发展和停滞状态。”世界范围内掀起的新科技革命正推动着世界经济向前发展,与此同时,和平与发展也逐渐成为世界的两大主题,各国之间合作的领域也在进一步扩大。中国此时在科技经济等领域已经和国际先进水平差距逐步扩大,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随时都有被淘汰的可能。如果把计划经济时代的中国比作一列火车那么这列火车到了1978年已经负重难行,必须开辟和修建新的轨道来寻求突破。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各界有志之士迫切地期盼改革,并在当时的社会上掀起了一阵关于“真理检验标准”讨论的热潮,为后来改革开放事业思想的突围掘开了第一个思想豁口。1978年12月18日小平同志领导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确定了 “解放思想,实事求实”的党的指导方针。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从阶级斗争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富有远见地提出了对党和国家各个方面工作进行改革的任务。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时期的伟大转折。改革开放的号令如一缕春风吹拂过神州大地,给当时沉闷压抑的中国带来了希望。

推荐访问:党建 引领 探索 党建工作与课程思政融合 党建引领校企共建 课程思政与党建深度融合 校企共建课程体系 课程思政与党建 课程思政建设团队 思政课教学创新团队建设 校企共建课程 课程思政示范团队 党建与思政课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