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时间:2022-05-26 09:15: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3篇

【篇一】(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四川省成都市成华区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成华区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是成华克难奋进、收获累累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在党中央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团结依靠全区干部群众,全面履行政府职责,大力实施“五大兴区战役”,加快建设“现代城东、宜人成华”,完成了区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谱写了成华发展新篇章。

 ——这五年,倍感振奋的是,经济实力大幅提升,贡献了“成华力量”。全区经济总量连续跨越3个百亿台阶、预计2016年达75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
固定资产投资总量连续五年位居五城区首位;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等主要经济指标持续位居五城区前列;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连续四年位居五城区第一,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注入了成华动力。

 ——这五年,值得称道的是,城市魅力日益彰显,提升了“成华形象”。“北改”改旧建新实物量持续位居三个城区之首;
中环路成华段等168条道路竣工通车,全区路网密度由2012年的4.7千米/平方公里提升至6.25千米/平方公里,荣获全国绿色交通示范区;
城区人均公共绿地12.7平方米、居五城区前列,荣获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区,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复查。

 ——这五年,让人欣慰的是,发展活力有效激发,创造了“成华经验”。开放型经济水平连续五年位居全市三甲,“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通过民政部验收,“三社联动”经验在全国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大会上作交流,“三网融合”经验在全市推广,成功创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会工作服务建设示范区。

 五年来,我们坚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打赢了一场场“攻坚战”,产业结构步步升级。我们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打好了抗下行“阻击战”和促转型“升级战”,全区经济逆势上行、稳中奋进。牢固树立工业“一业定乾坤”理念,大力实施工业强基行动,航天科工集团通信技术研究院、成都智慧海派等重大项目成功落户,航天通信、智能制造等现代都市工业加快发展,龙潭总部经济城荣获“一带一路?四川最具投资价值产业园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连续五年位居五城区前列。深入落实“繁荣在主城”要求,大力实施服务业提升行动,华润万象城、万科钻石广场等28个重大项目建成投用;
龙之梦星级酒店群、宜家家居成华店等项目相继开业,国机重装西南研发中心、福中集团西南总部等项目成功签约,建设路商业大街荣获国家级特色商业街(区)称号,富森美家居成功在深交所上市、成为全国首家登陆A股的家居流通企业;
猛追湾千亿总部集群、建设路百亿商圈、新北天地百亿家居商圈、电子商务示范基地等产业集群辐射带动效应日益增强。预计2016年服务业增加值615亿元,是2011年的1.8倍。

 五年来,我们坚持聚焦北改、攻坚城建,啃下了一块块“硬骨头”,城市品质连连提升。我们以“北改”工程为龙头,大力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快推进成华由“生产”为主的传统老工业区向“宜人”为本的国际化城区转型。大力实施城建攻坚行动,“北改”累计实施项目725个、完成投资1421亿元,整理土地1.6万亩、拆迁建筑面积533万平方米;
全区实施基础设施项目193个、公建配套项目151个,整治老旧院落697个,启动棚户区改造项目70个。成都东站综合交通枢纽、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建成投用,地铁2、3、4号线成华段开通运行,6、7、8号线成华段等项目加快实施,同步整治区间道路31条,在全市率先开通社区巴士25条,基本形成内部畅通、外部联通的交通格局。特别是今年以来,我们以超常的努力和决心,全力打好旧城改造攻坚战,顺利完成北湖两平方公里及同桂片区土地整理,全面拆除铁路走行线和专用线,八里庄粮油市场完成关闭,三环以内货运市场全部关停,101仓库等拆迁签约取得突破性进展,火车北站改扩建项目基本完成签约,双林北横路127、129号院棚户区改造项目全面完成签约。大力实施“美丽成华”行动,“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和“增花添彩”工程启动实施,全区新增绿地88公顷,全面启动“一湖一湿地”规划建设,关家片区小街区规制试点和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建设扎实推进,深入开展大气、水环境、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战役”,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违规行为,率先探索无桩智能共享单车等绿色交通出行方式。

 五年来,我们坚持深化改革、聚力创新,闯出了一条条“新路子”,发展动力源源不竭。大力实施创新引领行动,积极培育“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与成都理工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亚马逊AWS-联合孵化器、北斗科技孵化中心等创新平台启动建设,成功打造谷歌成都体验中心、汉鼎宇佑高新科技产业孵化器等双创载体,建成创新创业孵化载体12个、34万平方米,创建国家级产业基地3个;
成功承办全球川商创新创业大会、“创业天府?菁蓉汇?成华Maker Faire”等系列活动,全区“双创”氛围日益浓厚。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营改增”试点、财税制度改革加快实施:“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先照后证”等商事制度改革落地见效,新增企业37754户、注册资金500万以上企业6333户,分别增长504%、524%;
机构编制、综合行政执法等政府自身改革取得阶段成效;
教育综合改革、医养结合等社会事业改革亮点纷呈。大力实施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8家,引进安东石油、中节能等重大项目500余个;
支持成都建材院、西南电力设计院等龙头企业成功拓宽国际市场,初步呈现以大通道、大平台、大环境为支撑的双向开放新格局。

 五年来,我们坚持惠民利民、共建共享,办实了一件件“惠民事”,群众生活蒸蒸日上。持续大规模实施为民办实事民生工程,连续五年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70%以上。社会保障切实加强。全区新增就业8.4万人,五大险种参保人数79.7万人,向48.9万人次发放救助金(补贴)1.6亿元,建成社区微型养老机构28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77个,成功创建西部首个“养老服务标准化国家级试点单位”。圆满完成第一轮对口援建丹巴县工作,被评为四川省对口援藏先进集体,结对帮扶大邑县相对贫困村工作有序开展,启动简阳市贫困村对口帮扶工作。社会事业全面进步。新建成中小学、幼儿园38个,创建市级名校10个、市新优质学校11所,引进成都石室等优质教育品牌7个,百年名校列五中学成功创建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填补了成华无省“一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历史空白,全区高考本科率位居中心城区前列,建成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助力市六医院晋升为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市二医院龙潭医院项目加快建设,填补了成华无三甲医院的历史空白。成功引进国际医院百汇医疗、顾连医疗等优质医疗资源,与华西等省市三甲医院建立医联体,新建成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家,成功创建四川省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人口计生依法行政示范区,通过“全国健康促进区”考评。区文化新馆、图书新馆建成投用,基层文化阵地全面提档升级,开展文化惠民“六进”活动1800余场。成功承办全国第九届残运会暨第六届特奥会相关赛事、世界斯诺克国际锦标赛,实现承办国际赛事零突破,被评为四川省群众体育先进单位。成功创建第十届四川省双拥模范区。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连续三次被评为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成为“六五”普法期间全省唯一荣获全国奖项大满贯的区(市县);
连续四年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平安先进县(市区);
连续五年保持信访总量、集体访、重复访、越级访、群体性事件“五下降”。

 五年来,我们坚持崇严尚实、锤炼作风,勤修了一堂堂“必修课”,自身建设层层抓实。依法行政全面强化。认真执行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决定,依法接受区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区政协民主监督,办结建议、提案921件,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100%。行政效能不断优化。持续深化政务公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5.1万余条、办理依申请公开771件;
承接省、市下放、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180项,取消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12项;
积极推行网上办事,在线办件3.1万余件、办件量位居中心城区前列。作风建设持续深化。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国务院“约法三章”,扎实开展“群教活动”“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党内教育,深入推进政府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公务用车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三公”经费支出年均下降18%,连续两年在全市党风政风行风满意度测评中排名全市第一。

 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征兵、消防、统计、保密、应急管理、安全生产、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切实加强,地方志、档案、民宗、外事、侨务、粮食等工作圆满完成,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工商联、残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作用有效发挥。

 各位代表,五年的变化有目共睹,五年的进步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得益于历届区领导班子接续努力打下的良好基础,得益于省市各部门、离退休老同志、驻区企事业单位、驻区部队、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得益于全区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在此,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全区人民,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参与成华发展的国际国内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五年的发展实践,饱含着奋斗的艰辛和成功的喜悦,也蕴含着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启示:眼界,是谋事的基石,是我们必须具备的政治视野。只有以“站在月球看地球,站在珠峰看成都”的格局,勇于打破思维定势、破除路径依赖,才能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将前进道路上的“绊脚石”变为借力起跳的“垫脚石”。担当,是不屈的脊梁,是我们必须涵养的政治品格。只有牢固树立“权力就是责任、责任就是担当”的理念,坚持把真抓实干作为政府工作的座右铭,才能不怕任何困难和挑战,在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进程中奋勇争先、挺立潮头。为民,是为政的初心,是我们必须履行的政治责任。只有办好顺民意、解民忧、纾民困的实事,让人民群众更好地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才能真正得民心、聚民力。团结,是制胜的法宝,是我们必须凝练的政治智慧。只有上下同欲、和衷共济,心往一处想、智往一处谋、劲往一处使,才能凝聚攻坚克难、跨越发展的强大合力。清廉,是坚守的底线,是我们必须秉持的政治操守。只有筑牢清廉底线、擦亮务实底色,构建“亲”“清”新型政企关系,才能推动廉洁政府、廉洁社会一体建设,进一步形成崇廉尚实良好风尚。

 各位代表,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离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和全区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差距。一是经济实力有待进一步增强。经济总量还不大、结构还不优、增长点还不多、产业支撑还不足等问题还客观存在,我们必须迈过稳增长、调结构、强支撑这道坎,才能打赢经济发展的“升级战”。二是城市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品质与国家中心城市的标准和要求还有差距,我们必须补好优配套、强功能、美环境这堂课,才能打赢城市建设的“攻坚战”。三是民生福祉有待进一步增进。公共服务水平与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还不相适应,我们必须尽好问民需、解民忧、惠民生这份责,才能打赢加强和改善民生的“主动战”。四是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依法行政能力有待提升,廉而不勤、勤而低效等问题仍然存在,我们必须同步做好讲政治、守规矩、有作为这道题,才能打赢提升作风的“持久战”。对于这些矛盾和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付诸行动,千方百计加以解决,绝不辜负人民的期望和重托!

 二、未来五年和2017年政府工作安排

 未来五年,是成华转型发展、后发赶超的关键五年,也是成华破茧成蝶、重塑辉煌的黄金五年。按照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部署和区第七次党代会“157”愿景图、“125”战区图、“19项重点工程”施工图的重大布局,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政府工作,要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中央、省、市和区委重大决策部署,切实按照市委市政府“157”总体思路和区第七次党代会“一个新目标、五个新功能、七个新成华”目标任务,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奋力推进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品质实现新提升、民生福祉获得新改善,率先高标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

 今后五年,我们的总体目标,就是“单项争第一、全面争先进,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奋力在发展方式、发展质量、发展实效上创造更多成华经验和成华速度。力争到2021年,三大指标迈上“百千万”台阶: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百亿大关”,地区生产总值进入“千亿俱乐部”,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5万元以上;
确保2017年,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以上,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今后五年,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按照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围绕全市“四中心一枢纽”建设,立足做强成华“五个新功能”,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培育更多经济增长点,拓宽城市发展空间,提升城市功能品质,全面增强成华可持续发展能力。力争到2021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00亿元,GDP占全市比重达到6%以上,成为全市打造西部经济中心的“新极点”;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比重4%以上、科技进步贡献率68%以上,成为全市打造西部科技中心的“新引擎”;
文创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占GDP比重5%以上,成为全市打造西部文创中心的“新名片”;
实际利用外资超过50亿美元,增强整合国际国内资源的能力和水平,成为全市打造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新窗口”;
加快推动“过境经济”向“枢纽经济”转变,成为全市打造西部综合交通枢纽的“新门户”。

 今后五年,我们的攻坚行动,就是以市委市政府“157”总体思路为遵循,以全区“19项重点工程”为抓手,践行产城融合、有机更新、精明增长、智慧城市等先进理念,加快打造现代成华、活力成华、繁荣成华、魅力成华、美丽成华、幸福成华、和谐成华。

 (一)致力于做优城市空间,打造城市功能品质“升级版”,奋力建设体现国际风尚、成都风范、城东风采的“现代成华”。深入落实成都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城建攻坚2025规划和城建攻坚行动,统筹城市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加快构建与网络城市群和大都市区相匹配的城市空间格局。

 一是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做强产业支撑为重心,以提升功能配套为关键,高水平编制产业功能区规划和城市设计,大力提升功能区吸引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城市空间形态从圈层状向“轴线型、组团化”战略转型。强化“一带”绿色引领。加强“环城生态带”保护和建设,高水平打造“一湖一湿地”两颗明珠,加快建设人文与生态合一、都市与田园交融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和世界旅游目的地。2017年,全面启动北湖和龙潭湿地建设,加快推进熊猫小镇、风情小镇和文旅总部基地建设,完成熊猫小镇规划道路、老龙青路等基础设施和北湖中、小学等配套建设。强化“两轴”主梁支撑。坚持以轨道交通引领城市发展格局,依托地铁7、8号线等轨道交通发展,以中环路成华段和成华大道沿线为轴线,高标准建设环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知识经济圈,打造既彰显产业特色又服务带动周边发展的“中环商务旅游轴”和“成华大道文化创意轴”。2017年,重点围绕“两轴”产业定位,加强项目引进和促建,推进铁塔厂、昭觉寺北片区等产业地块上市开发,力促中车集团西南总部、月星环球港等重大项目落户,推进招商中央华城等项目加快建设。强化“五区”竞相发展。加快成华“东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区”建设,依托龙潭总部经济城空间资源和龙潭场镇配套承载能力,着力盘活存量、做大增量、优化结构,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工业和总部经济;
2017年,重点抓好铁路以东片区开发建设,推进航天通信智能制造产业园、国机重装西南中心、智慧海派智能终端等10个都市工业项目,着力打造“千亿园区、总部新城”。加快成华“南部枢纽经济发展区”建设,充分发挥成都东站综合交通枢纽的核心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强化产城融合、功能复合、职住平衡,大力发展金融商贸、酒店会展、医疗康养等高端产业,打造全市对外开放的新门户、产业发展的新高地、城市形象的新名片;
2017年,重点推进鹏瑞利国际医疗健康中心开业运营,佳年华广场二期、通威DMC梦魔方主体封顶,促进中迪禾邦、剑恒国际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打造“枢纽门户、商旅新城”。加快成华“西部商务总部发展区”建设,充分发挥“五院三司一行”龙头带动效应,大力发展总部经济,持续推进商业业态调整,提升区域经济品质,着力建设现代商贸转型示范区;
2017年,重点推进驷马桥片区整体打造,永立星城都、RBD商业综合体等项目建成投运,恒大中央广场、城东国际金融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打造“创新高地、繁荣都会”。加快成华“北部商贸旅游发展区”建设,依托昭觉寺、升仙湖等文旅资源,升级重塑商旅产业,聚集发展家居产业,推动北部新城产业提档升级;
2017年,重点抓好将军碑等片区有机更新,富森美(二期)、蓝光金悦国际酒店用品博览城等项目建成投运,泛悦城市广场等项目加快建设,着力打造“新北天地、百亿商圈”。加快成华“中部文化创意发展区”建设,充分发挥两轴交汇、成片规划、资源富集等优势,依托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传媒集团、东郊记忆音乐公园等文创资源,做大做强产业链条,打造文创产业核心区;
2017年,编制完成片区产业发展规划和控规优化,加速片区土地整理和基础配套建设,促进中车成都公司等企业自主改造,着力打造“文创之心、创客乐园”。

 二是提升空间利用水平。强力推动“北改”圆满收官,力争五年内全面完成圣灯等城中村改造和老旧市场调迁改造,加快粮食仓库宿舍区等危旧房改造,提升八里庄、驷马桥等片区空间利用水平。抓实抓好“交通畅行”工程,积极融入成都高铁枢纽城市建设和轨道交通加速成网计划,推进成渝高铁、成绵乐客专等公交化运营,形成“三横三纵一环”地铁线路网络;
落实中心城区“3900+”路网体系规划,加密街巷道路,尽快形成“15分钟公共交通圈”,让城市“毛细血管”更加畅通;
进一步贯通主干道、打通断头路、完善路网转换,每年新增道路70公里以上,形成畅接全市、通达全省、连接全国的交通网络。2017年,全力保障地铁4号线二期、7号线开通投运,推进6、8号线加快建设,优化9、11、14号线路走向及站点设置;
加快推进蜀龙路五期等139个道路基础设施项目,建成凤凰山高架、人民塘二期、致力路二期等干道以及“五路口”立交、二仙桥立交、槐树店立交,加快中环路、三环路综合整治,畅通龙潭片区、东客站片区交通路网,融入我市“三网两港一枢纽”建设,助推成都打造国际区域性枢纽城市。

 三是做强城市空间品质。抓实抓好“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工程,按照“大气秀丽、国际时尚、蜀风雅韵”的城市总体风貌定位,坚持“点线面”相结合,对区域主要道路、出入城通道沿线及地铁站点周边,实施建筑立面整治和绿化景观改造;
全面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城市卫生管理、市容秩序管控和公共设施管护,确保城市干净、整洁、有序。2017年,启动实施成华大道、成渝高速入口等主要道路沿线和重要节点综合整治项目65个,完成致顺路、东虹路等26条中小街道黑化整治,沿府河成华段高品质打造“河滨花卉长廊”,塑造望山看水、透风有序、簇群错落的景观风貌。抓实抓好“公共配套品质提升”工程,围绕“集成配套、提档升级、功能完善”,适度超前修建教育、医疗等配套设施,形成“15分钟基本公共服务圈”。2017年,新(续)建中小学、幼儿园44所(中学8所、小学15所、幼儿园21所),确保建成21所、投用11所,新建成投用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2个,新建文体设施10处、农贸市场2个、社区综合体2个、公厕25个;
全面完成关家片区小街区规制试点工作,新增八里庄、李家沱、猛追湾片区3个小街区规制试点,着力打造相互融合、脉络畅通、宜业宜居的有机街区;
推进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体育馆等一批重大文体地标项目建设,努力建成实用美、个性美、整体美相统一的百年经典建筑。

 (二)致力于做足城市动力,打造转型发展“助推器”,奋力建设创新驱动、后劲充足的“活力成华”。坚持把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和推动城市转型的第一动力,围绕全市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活力城市,大力推动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着力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和创造力。

 一是跑出创新引领加速度。深入落实成都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创新引领行动,抓实抓好“创新引领”工程,制定实施支持创新空间发展激励政策,打通政产学研用和军民深度融合“两大通道”,加快构建创新创业生态链,形成“3+2+N”全域创新驱动新格局。突出“三核”引领,在菁蓉国际港打造一批新型创新空间,大力引入国内外知名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机构,力促菁蓉国际港进入全市双创载体第一方阵;
在十一科技大厦打造中关村领创空间,尽快形成立足成都、服务西南的创新品牌;
在龙潭总部经济城引进一批企业科研机构,加快打造军民深度融合示范区。推动“两校”协同,强化区域服务理念,支持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依托“两校”软件工程、信息安全、地下探测感知等前沿领域研发优势,强化科研成果属地转化,共建校地合作示范基地。强化“多点”支撑,用好用足各街道商业存量和增量用房,大力发展创新经济和楼宇经济,让更多“创新势能”转化为“发展动能”。力争到2021年,全区创新载体面积超100万平方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00亿元以上。2017年,新建成光谷创业咖啡、创客邦成华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6个,新引进创业服务机构100家以上,新增创新创业项目和企业500家以上。

 二是下好深化改革先手棋。抓实抓好“经济证券化”工程,加强资本市场和金融要素市场建设,大力引进各类金融机构,推动企业通过上市、债券等方式多渠道多层次融资,全面提升经济证券化水平,力争五年内,经济证券化率超过150%。大力开展街道培育上市企业“破零行动”,力争三年内各街道至少培育1家新三板以上上市企业。2017年,至少5家企业在新三板、70家企业在区域性市场挂牌。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促进供需两侧在更高水平上再平衡。统筹抓好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五证合一”“企业集群注册”,努力以政府“瘦身”促市场“强身”。

 三是拓展开放合作新空间。深入落实成都国际化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抓实抓好“双向开放”工程,全面推进对内对外双向开放,不断拓展双向开放的深度和广度。坚持抓大不放小、喜新不厌旧,完善招商引资相关政策和“出勤率+签约率+开工率”综合考核机制,瞄准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成渝以及港台、新加坡等境内外地区,聚焦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及央企和上市公司,大力开展专题招商、沿链招商、以商招商,加快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和大项目;
积极帮助区内企业破解融资、人才和土地等发展瓶颈,着力打造“零障碍、低成本、高效率”的投资发展环境,推动大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鼓励区内龙头企业积极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跨境园区和重大工程建设,建立生产基地,开辟国际市场。力争到2021年,新落户世界500强企业20家以上,实际利用外资累计超过50亿美元。2017年,重点促进万象城二期等落地项目开工建设,成都“首席生态花园”奥特莱斯等签约项目注册落地,太阳马戏团、地中海俱乐部等在谈项目加快签约,新引进重大产业化项目20个以上,到位省外资金330亿元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外贸进出口均达9亿美元以上。

 四是提高人才资源竞争力。抓实抓好“引才聚智”工程,研究出台科研奖励、人才基金、以奖代补等招才引智政策,灵活采取柔性引才方式,吸引顶尖、领智、领创等人才落户成华,进一步优化区域人才结构;
建立健全高等院校与区内重点企业“双向培养”机制,加大创新创业、经营管理等人才培育力度,大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浓厚氛围,形成“林好鸟自来”的良好环境。2017年,引进产业急需紧缺人才1000名以上。

 (三)致力于做强城市经济,筑牢产业发展“顶梁柱”,奋力建设总量扩张、质量提升的“繁荣成华”。坚持把产业作为城市发展的“命根子”,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政策措施,着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推进产业、金融、互联网深度融合,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促进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进一步打牢成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一是坚持工业“一业定乾坤”,推动工业二次腾飞。深入落实成都制造2025规划和工业强基行动,抓实抓好“工业二次腾飞”工程,围绕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强化“培根、留叶、强茎”,加快打造千亿集群和现代都市工业生态圈,推动成华工业重塑辉煌。力争到2021年,完成工业投资150亿元以上、技改投资100亿元以上,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位居五城区前列,走出一条现代都市工业发展的新路子。夯实工业发展平台。用好龙潭总部经济城存量工业用地、厂房、楼宇等载体资源,加快推进铁路以东片区土地开发建设,打造航天通信智能制造产业园,提升园区承载能力;
在全区大力培育发展集研发设计、生产加工、平台展销与售后服务于一体的楼宇工业综合体,拓展工业发展新空间。壮大都市工业实力。加大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中小企业成长、微型企业扶持力度,力争到2021年,培育产值突破50亿元的企业2家以上、10亿元的企业5家以上、过亿元的企业15家以上、上规企业20家、“成长型”企业20家,电子信息和高端装备制造两大产业集群产值分别达到100亿元、50亿元以上。强化发展要素保障。用好省、市、区相关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人才引进、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力度;
多措并举帮助企业降低生产和运行成本,推广中小微企业“壮大贷”、民营企业应急周转金等模式,缓解企业融资难题;
按照产城融合理念,提升园区生活配套品质,完善水、电、气、交通、通讯等企业生产配套服务功能,为都市工业发展提供全方位保障。2017年,重点推进成都智慧海派项目投产、国机重装西南中心项目落地,全区完成工业投资30亿元、技改投资2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3.5%以上。

 二是彰显繁荣在主城,推动服务业加速崛起。深入落实成都服务业2025规划和服务业提升行动,抓实抓好“服务业加速崛起”工程,推动服务业高端化、项目化、本土化,推动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促进旅游、健康、音乐、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着力构建集聚发展、高端引领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促进金融服务、商贸商务、信息服务等主导产业加快发展,加快福中集团西南总部等重大项目落地,力争到2021年,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分别达20%、14%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以上,高品质打造建设路、新北天地、东客站3个百亿商圈,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购物天堂”特色区和商贸商务活力区。大力推动文化创意、都市旅游、健康养老等新兴产业特色发展,围绕“一区两园多点”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大力引进创意设计、数字音乐、展演娱乐、虚拟现实等文创项目,促进休闲旅游、特色文化、主题商业融合发展,繁荣健康养老服务消费市场,文创产业、健康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均达10%以上。同时,稳步推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鼓励开发资源聚集力强、功能配套完善的持有型商业地产,积极打造彰显区域特色、体现国际水准的地标建筑。2017年,重点推进33个市级服务业重点项目、28个城市综合体项目加快建设,实现蓝光东方天地、未来中心等项目竣工投产,力促第十四届中国成都旅游美食节落户,培育浦银大厦等税收超3亿元楼宇3座、超2亿元楼宇2座、超亿元楼宇1座,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17.5%以上,全区实现旅游业收入110亿元以上,完成服务业增加值660亿元以上。

 (四)致力于做精城市文化,唱响文化强区“主旋律”,奋力建设底蕴深厚、特色彰显的“魅力成华”。坚持以文为魂、以文兴业、以文化人,坚定文化自信,激发文化自觉,大力提升文化影响力和竞争力,推动成华文化融入世界、世界文化走进成华。

 一是突出“时代性”,润养城市文化品格。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利用院山烈士陵园等革命传统教育资源,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激发东郊工业文明积淀形成的艰苦奋斗、敬业奉献、精益求精等精神特质,巩固升华成华新时代“工匠精神”;
大力宣传成华文化“老底蕴”,讲好成华故事,让传统文化活在当下,让乡愁行走在街头巷尾;
深化全国文明城市建设,扎实开展“我爱成都”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培育力度,持续深化“成华榜样”评选、表彰和宣传,树立崇德向善的城市新风尚。

 二是彰显“本土化”,打造城市文化品牌。抓实抓好“文化品牌塑造”工程,把“越成都越世界、越传统越现代”理念融入城市有机更新,助推熊猫基地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开展熊猫主题“国际文化创意周”交流活动,打造全球唯一的熊猫都市家园文旅品牌;
用好成华工业文明载体,聚集数字音乐、影视动漫、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等领域国际知名企业,提升成华工业文明品牌;
保护发掘蜀道起点等历史文化资源,讲好驷马桥、二仙桥、龙潭等历史文化故事,加强昭觉寺、孟知祥墓保护和利用,彰显传统与现代水乳交融、历史与现实交相辉映的文化魅力。

 三是坚持“群众性”,繁荣城市文化事业。坚持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原则,力促省方志馆和国学馆等省市重大公共文化设施落户成华,建成开放区图书馆龙潭分馆,启动区演艺中心等项目规划建设,完成70%以上的社区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丰富“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探索社区、社会组织、志愿服务“三体联动”公共文体服务模式,打造一批优质文化产品、文艺作品,让优秀文化看得见、摸得着。

 (五)致力于做美城市生态,打造宜人环境“基本色”,奋力建设天蓝地绿水碧的“美丽成华”。深入落实成都生态文明建设2025规划和美丽成华行动,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抓好生态建设和生态修复,打造美丽中国典范城市先行城区。

 一是构建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产业体系,提升生产、流通过程的资源利用率,推动生产方式更加节能环保、集约高效。倡导全民绿色生活方式,开展低碳生活与全民节能行动,推广以公交为主导的交通出行结构,加快完善慢行系统,打造无桩智能共享单车示范区,支持绿色出行、健康出行、文明出行,让绿色低碳生活成为时尚潮流。

 二是增加优质绿色空间供给。抓实抓好“增花添彩”工程,落实大规模绿化全川成都行动方案,打造一批邮票绿地、游园绿地、健康绿道等公共绿色景观,加强立体绿化建设,加快成华大道、一环路、二环路、三环路、外环路等主要交通绿色廊道建设,提升全区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塑造“月月赏花、四季闻香”的城市景观,再现“花重锦官城”的盛景;
大力发展都市现代观光农业,打造更多绿色休闲空间;
加强磨盘山、虎头山生态林带的保育和恢复,夯实城市生态本底。2017年,重点做好环城生态区生态项目准入审核和开工促建,加快打造北湖和龙潭万亩湿地;
实施新华公园提档升级,高标准建设圣灯、二仙桥、海滨湾等市政公园,加快构建“城在绿中、园在城中、城绿相融”的生态绿地新格局。

 三是强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抓实抓好“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坚持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力争三年内全面完成沙河、东风渠等区域内28条河道综合整治,同步推进滨水绿道、沿河街区街巷加密等建设,再现“百渠贯区、水灵成华”盛景。加强大气环境综合治理,积极应对极端污染天气,提高空气质量指数。健全生态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建设空气清新、水体清澈、大地清洁的美丽家园。2017年,重点完成方家河水系整治及沿线公园建设,打造串联千亩市政公园的生态水岸和美丽走廊;
实施大头河、秀水河等17条河道整治,启动区域内剩余河道前期摸底、拆迁及整治方案编制工作,加快打造水景更加美丽、水韵更加灵秀的水生态景观。

 (六)致力于做实城市民生,打好惠民利民“组合拳”,奋力建设更具获得感、自豪感的“幸福成华”。始终围绕民生民向民愿,以建设“健康成都、幸福蓉城”为方向,做好各项民生实事,努力让孩子们快乐成长、青年人乐业创业、老年人颐养天年。

 一是强化普惠高效的民生保障。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促进政策,稳妥推进养老保险并轨,开展全民参保登记计划,加快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让更多的群众享受便利、得到实惠。探索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社会关爱救助体系。加大安置房建设力度,拓展住房保障方式,帮助中低收入家庭解决住房困难问题。深入实施社区养老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年,城镇新增就业1.2万人,社保新增扩面1.5万人次以上,新增环卫工人作息房35处,新建成社区养老院9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7个,加快“补缺型”福利向适度“普惠型”福利发展。

 二是提供优质均衡的公共服务。抓实抓好“优质教育倍增”工程,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创新教育管理体制,完善教育评价体系,加快培育名校名师,持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区域教育品质,推动成华教育高位均衡化、全面优质化、全域信息化、充分国际化和治理现代化,实现优质学位、品牌名校、优秀名师、特色项目“四个倍增”,建成中西部教育现代化领先城区,努力让孩子们一出家门就有好学校。力争五年内高标准新建中小学、幼儿园77所,新创建市级以上品牌名校20所、新引进优质教育品牌10个,新增省市特级教师和市区学科带头人120名以上,打造国际化窗口示范校等特色项目40个以上,高考本科上线率保持全市领先。抓实抓好“全民健康促进”工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华西—成华区域医疗服务联盟”为突破,加快分级诊疗制度建设,持续深化“家庭医生”“健康驿站”等特色服务。加快国际医院和三甲医院建设,进一步优化区域卫生资源配置,加快政府举办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各街道全覆盖,支持驻区医疗机构提档升级,让在成华工作生活的市民享受优质便捷的医疗服务。积极稳妥实施全面两孩政策,做好全国计划生育家庭青少年健康发展试点工作,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落实全民健身计划,丰富完善公共体育设施,建成“城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办好区第六届运动会。2017年,完成416医院、新华医院、新生堂等建设项目,推进百汇医疗国际医院加快建设,新增“健康驿站”3个。抓实抓好“群团枢纽”工程,完善区政府与群团组织联席会议制度,全面做好工会、妇女儿童、青少年、残联、红十字、科协等各项工作,全力支持群团组织充分发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枢纽作用。2017年,新建基层群团组织300家、服务基地10个以上。

 三是践行全面小康的庄严承诺。抓实抓好“扶贫攻坚”工程,对辖区困难群众摸清“家底”、找准“贫根”、开好“方子”,带着亲情、热情、衷情实施扶贫帮困;
全力帮扶丹巴县如期实现贫困“摘帽”、大邑县10个相对贫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市的70%以上、简阳8个省定贫困村如期全部脱贫。

 (七)致力于做好城市治理,深耕治理创新“试验田”,奋力建设共建共享、长治久安的“和谐成华”。充分运用互联网思维、信息化手段,抓实抓好“社会治理创新”工程,推进B2G政企新型互动平台、R2G政民新型互动平台和S2G公共安全政府平台“三网融合”,着力打造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典范城区。

 一是突出“三大”,打造政企互动平台,织密服务网。加强B2G政企新型互动平台建设,进一步为企业松绑减负、分忧解难,打造低成本、高效率的政务服务环境。着力优化政府服务,推动职能大转变。围绕推进“放管服”,对与企业相关的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推行全流程网上办理,实行行政审批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促进政务服务和协同办公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一网通办、一窗处理、一码审批”。加快建立数据库,推进数据大整合。围绕变“信息孤岛”为“数据共享”,整合职能部门、政企、政社等相关信息,建立多层级、多领域的基础数据库,促进政务服务、企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资源等信息联动共享、融合互通。大力推进网络理政,促进效能大提升。加快建设全区统一的全媒体多功能网络理政平台,建立完善问需系统、问计系统、问效系统,打造收集企业诉求、倾听企业呼声、解决企业困难的桥梁,确保服务企业有温度、见实效。

 二是坚持“三化”,打造政民互动平台,织广民生网。加强R2G政民新型互动平台建设,努力多让数据网上跑、少让群众路上跑。推进“互联网+政务”,促进公共服务便捷化。完善“96966”民生服务热线收集线索、问题处置、情况反馈等工作机制,推进政务服务事项网上预约、网上办理,开展居民仅凭身份证办理相关事项工作试点,为市民提供更加便利周到的政务服务。推进“互联网+民生”,促进民生供给智能化。推动互联网与就业、教育、健康、法律等民生服务深度融合,推广个人“健康卡”,打造“数字校园”平台。推进“互联网+院落”,促进多元治理精细化。巩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建设成果,深化院落小单元治理,实现院落精细治理大提升。2017年,重点做好社区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打造“掌上院落”“智慧社区”院落治理品牌,推进央企生活区“三供一业”分离移交,依法做好全区第十届社区自治组织换届选举工作。

 三是强化“三安”,打造政安互动平台,织牢安全网。探索“人力+科技”“传统+现代”的方式,加强S2G公共安全政府平台建设。建立预警预测体系,保障城市安全。加快构建“天网、地网、物联网”全覆盖预警预测体系,整合院落、学校、重点场所等各类视频监控,探索建立智能感知系统,推动城市安全从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建立联动处置体系,保障社会安定。加快完善以“大联动”中心为核心,区公安指挥中心、政务中心等为支撑的“1+N”指挥调度体系,形成应急处置和矛盾化解“一盘棋”。建立联动防控体系,保障市民安宁。完善红袖套实名登记、分级响应、分类管理等工作机制,全面推广综治联动联勤“1+2+N”工作模式,进一步巩固专群结合的防控体系,筑牢平安稳定的“防火墙”。

 三、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历史的使命、发展的重任和人民的期待,要求我们必须按照“忠诚、干净、担当”的要求,加快打造一支讲政治、讲科学、讲实干、讲团结、讲廉洁和具备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精神的公务员队伍,努力建设为民、务实、创新、清廉的人民满意政府。

 (一)强化法治政府建设,不断提高公信力。加强依法行政。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办理区人大代表建议、批评和意见以及政协委员建议、提案。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加快建立权力、负面、责任、程序四张清单,做到法无授权不可为、法定职责必须为。全面推进“七五”普法,提升公务员队伍学法用法守法能力。完善政务体系。深化区、街道、社区三级政务服务体系标准化建设,建成国地税联合办税大厅,推进街道、社区便民服务中心提档升级。拓宽政府信息公开渠道,全面加强决策、执行、管理、服务公开。规范行政执法。加快推进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标准化及规范化建设,进一步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和电子监察系统,促进规范公正文明执法。

 (二)强化效能政府建设,不断提高执行力。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探索相对集中行政审批权改革,成立行政审批局,开展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全面清理取消不合理证明,让群众感到变化、见到实效。健全跟踪问效机制。加强重大行政决策执行事中事后动态监管,进一步完善服务承诺、首问负责、限时办结、效能考评、责任追究等机制,确保企业和群众反映“事事有结果、件件有回音”。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围绕实施“干部素能提升”工程,从严从实抓好作风建设,秉持雷厉风行、真抓实干的“作风品牌”,弘扬兢兢业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振敢为善成、勇争一流的“精神区位”;
健全容错免责和澄清保护机制,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为改革创新者撑腰鼓劲,最大限度调动公务员队伍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创造性。

 (三)强化廉洁政府建设,不断提高约束力。抓实抓好“廉洁清风”工程,坚持抓改革发展与反腐倡廉“两轮同轴、力度统一”,深化“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等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学习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让政府系统干部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加强对重大项目审批、重大物资采购等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的行政监察和审计监督,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建立健全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管物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形成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的良好政治生态。

 各位代表!疾风正劲,时不我待。今后五年,是成华乘风破浪、大有可为的五年。我们将始终瞄准“157”愿景图,以图定向、行稳致远,加快驶入经济大提质、品质大提升、民生大改善的新航程!

 各位代表!实干当先,行动至上。今后五年,是我们苦干实干、奋发有为的五年。我们将全面铺开“125”战区图,挂图作战、激情工作,以落地砸坑的劲头,坚决打赢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攻坚战!

 各位代表!工程是纲,纲举目张。今后五年,是我们提纲挈领、主动作为的五年。我们将严格按照“19项重点工程”施工图,按图施工、久久为功,努力以一流的精神区位干出一流的工作业绩!

 同志们!工业文明的辉煌和荣光犹在昨天,建设新成华、勇当排头兵的重任在肩。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120万成华人民,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为勇当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排头兵而不懈奋斗!

 名词解释

 “157”总体思路:指中共成都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的“一个目标、五维支撑、七大任务”总体思路,“1”即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5”即以建设西部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四中心、一枢纽”为支撑,“7”即统筹推进城市空间、动力、经济、文化、生态、民生、治理七大方面任务。

 “157”愿景图:指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未来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即瞄准“一个新目标”、发挥“五个新功能”、建设“七个新成华”。

 “125”战区图:指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一带两轴五区”城市空间布局,“1”即环城生态带,“2”即中环商务旅游轴、成华大道文化创意轴,“5”即东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区、南部枢纽经济发展区、西部商务总部发展区、北部商贸旅游发展区、中部文化创意发展区。

 “19项重点工程”施工图:指区第七次党代会提出的实施交通畅行、公共配套品质提升、公共空间品质提升、创新引领、经济证券化、双向开放、引才聚智、工业二次腾飞、服务业加速崛起、文化品牌塑造、增花添彩、宜居水岸活水成都、优质教育倍增、全民健康促进、扶贫攻坚、群团枢纽、社会治理创新、干部素能提升、廉洁清风共19项工程。

 东部现代都市工业发展区:北至成渝铁路,南至成北编组站引入线,西至东三环路一段、东三环路二段,东至华英路,规划面积约11平方公里,涉及龙潭街道。

 南部枢纽经济发展区:北至成南高速,南至锦江区界,西至二环路、万年路、崔家店,东至龙泉驿区界,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涉及万年场、保和2个街道。

 西部商务总部发展区:北至成渝铁路,南至东风路、水碾河路、万年路、崔家店路,西至三友路、府青路一段、猛追湾滨河路,东至新风路、双建路,规划总面积约13平方公里,涉及府青路、猛追湾、双桥子、建设路、跳蹬河、桃蹊路6个街道

 北部商贸旅游发展区:北至东风渠、北三环路四段,南至成渝铁路,西至双水街道区界,东至东三环路一段,规划总面积约19平方公里,涉及双水碾、青龙、圣灯、白莲池、龙潭5个街道。

 中部文化创意发展区:东至三环路,南至崔家店路、理工大学南校区、成南高速,西至新风路、双建路、圣灯西路、沙河,北至动车所,总面积约17平方公里,涉及圣灯、二仙、桃蹊路、府青路、建设路、跳蹬河、青龙、龙潭等8个街道。

 “三横三纵一环”:指区域内地铁2、4、6号线横联东西,1、3、8号线纵贯南北,7号线环线串联。

 经济证券化率:指区域内企业总市值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

 “宜居水岸、活水成都”工程:是成都市水环境治理领域重大民生工程,通过实施生产、生活、生态用水“三水共治”,使河道两岸鸟语花香,河流湖泊清水长流;
恢复重要河流故道,打通断头河道,推动水系连通、加密成网,打造开敞宜人的城市水景观,建构百水润城、水清岸绿的城市水环境。

 “增花添彩”工程:指成都市通过集中化、特色化、多样化推进中心城区“增花添彩”重点项目,提升市花芙蓉的使用规模、保持市树银杏的使用数量,提升中心城区花卉彩叶植物覆盖率,重现“花重锦官城”盛景。

 小街区规制:指构建城市主干道围合、中小街道分割、路网密度较高、土地功能复合、公共交通完善、公共服务设施就近配套的开放型街区。

 地下综合管廊:指在城市地下用于集中敷设电力、通信、广播电视、给水、排水、热力、燃气等市政管线的公共隧道。

 精明增长:指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经济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发展模式。

 智慧城市: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式管理和运行,进而为人们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促进城市和谐、可持续成长。

 海绵城市: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能有效地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一湖一湿地:指成都市环城生态区建设规划“六湖八湿地”中位于成华境内的北湖和龙潭湿地,以生态修复、水环境综合治理、构建环城海绵体为重点,具备生态保护、水资源调蓄、休闲运动、文化景观、城市应急避难五大功能。

 医联体:指一定区域内以三级医院为核心,联合区内二级医院、基层医疗机构组建成责任共担与利益共享的联合体,推动形成分级诊疗机制,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

 五院三司一行:“五院”指中国电力顾问集团西南电力设计院、成都建筑材料工业设计研究院、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中国测试技术研究院、航天通信技术研究院:“三司”指中国石油集团川庆钻探工程有限公司、中国石油集团西南油气田分公司、二滩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一行”指上海浦东发展银行成都分行。

 “三网两港一枢纽”:“三网”是指我市空中客流网、空中物流网、陆上物流网,“两港”是指国际空港和国际铁路港,“一枢纽”是指西部综合交通枢纽。

 “一区两园多点”:“一区”指中部文化创意发展区,“两园”指东郊记忆音乐产业园、熊猫都市家园,“多点”指分布全区的新型文化综合体、文创孵化器、文创空间。

 B2G、R2G、S2G:B(Business)即企业,R(Resident)即市民,S(Safety)即安全,G(Government)即政府,B2G、R2G、S2G是指通过搭建企业与政府、市民与政府、安全与政府的互联网互动平台,及时了解企业、市民个性化需求和安全保障需求,并提供优质政务服务。

 “1+2+N”:成华在社区推行的一种综治维稳工作机制,“1”指社区民警,“2”指协警、综治队员等组成的治安防控和基础信息采集2支骨干力量,“N”指社区门卫、自治组织成员、红袖套队员等群防群治力量。

【篇二】(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白银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1月15日在白银市
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白银市市长 汪海洲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五年和2011年工作回顾

过去五年,市人民政府突出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围绕转变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十一五”规划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开局良好,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全面实现。

--综合实力进一步提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50亿元,年均增长12.6%;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60亿元,年均增长18.2%;
固定资产投资211亿元,年均增长24.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2亿元,年均增长18%;
一般预算收入15.15亿元,年均增长21.12%;
一般预算支出由23亿元增加到80亿元以上;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920元,年均增长12%;
农民人均纯收入3798元,年均增长12%;
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
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20.1%。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农业农村基础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粮食总产量突破70万吨,净增19.5万吨;
特色林果发展到40万亩,瓜菜、草畜两大特色产业占农业总产值的55%。20万吨高纯阴极铜、10万吨TDI、乌金峡水电站、景泰大唐火电一期等项目建成投产,新增有色金属生产能力25万吨、发电能力230万千瓦,以TDI为龙头的新型化工产业链条基本形成;
11户企业进入全省工业百强行列,11个产品获甘肃名牌产品称号,我市被纳入全国新型工业化示范城市。服务业迅速发展,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品牌影响日益扩大,乡村旅游初具规模;
组建了市商业银行,设立村镇银行1家,发展小型贷款公司10家,金融服务体系逐步健全。

--投资规模逐步扩大。累计实施项目2600个,投资总额750亿元。落实资源枯竭转型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8.3亿元,争取扩大内需项目213个、资金29亿元;
政府投资项目融通国内外银行资金23亿元;
签约招商引资项目667个,完成投资175亿元,中材、华电、华能、统一、中集华骏等知名企业入驻白银。兰白核心经济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纳入国家重点支持范围,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白银西区经济开发区、平川经济开发区、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初具规模。

--城乡面貌不断改善。新增高速公路50公里,新建改建农村公路4040公里、市区道路19条;
建成安全饮水工程55处,解决了5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
累计造林71万亩,建成户用沼气7万多座。推进城乡电网改造,白银输变电等级升至750千伏。建成保障性住房36594套,改造农村危旧房41742户。城市给排水、供热、供气管网日趋完善,城市建成区面积由52平方公里扩大到54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9%。投入资金20多亿元,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4个,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50%和60.5%,黄河白银段水质达到国家地表水二级标准,中心城区空气优良天数由235天增加到300天以上。

--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落实农村义务教育补助公用经费5.49亿元,初中生均补助标准由215元提高到700元,小学生均补助标准由165元提高到500元;
新建改建校舍110.7万平方米,消除危房80万平方米;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提高12个百分点,职业学校在校人数由不足7000人增加到2.78万人,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挂牌招生。实施医疗卫生项目251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由100元提高到230元。建成留守流动儿童之家100家。成功申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市体育中心、文化中心、广电中心投入使用,实现了广播电视“村村通”目标,实现了农家书屋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村级全覆盖。

--改革创新继续深化。白银公司与中信集团实现战略重组,成功收购南非第一黄金公司17.68%股权。中央、省属企业办社会职能大部分移交地方管理,市属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全面完成,非公有制经济加速发展。三县纳入“省直管县”财政试点范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顺利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全面结束,县区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有序推进,清理行政审批事项933项。建成生产力促进中心2个,建成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个、企业技术中心8个,组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11家企业被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9家企业列入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工程试点企业,我市被确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有色金属特色产业基地和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群众。落实就业再就业政策,发放创业贷款12.7亿元,4.68万下岗失业人员、1.73万就业困难对象实现再就业;
输转劳动力121.37万人次,人均年劳务收入6600元。基本养老、失业、工伤、生育、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大幅提高,会宁、靖远纳入新农保试点。城乡低保先后4次扩面提标,城市低保月人均补差由85元提高到125元,农村低保月人均补差由23元提高到72元,累计发放低保资金13.9亿元。实施整村推进、连片开发、易地搬迁等扶贫工程,贫困人口由36.34万减少到22.1万。社会事业及社会保障等民生支出累计145亿元。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认真开展“五五”普法,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有效解决了一些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形势逐年好转。搭建政务服务平台,规范行政行为,废止规范性文件21件,审结行政复议案件218件。开展和谐社区创建活动,创建省级示范社区4个。推进军民融合发展,蝉联全国双拥模范城“二连冠”、全省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各位代表,2011年,市人民政府抓住影响发展的关键环节,突出带动全局的重点工作,市七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奋斗目标预计可全面或超额完成。

(一)立足农民增收,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推广全膜双垄沟播136万亩、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200万亩,建成万亩高产示范片7个,粮食总产量达到71.33万吨。新建改建日光温室1万亩、塑料大棚0.6万亩,蔬菜产量达到122万吨;
新建养殖小区56个,肉蛋奶产量达到13万吨。兴修梯田17万亩,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2平方公里,新建通乡油路70公里、村道通畅工程180公里。

(二)围绕拉动增长,加大项目建设力度。平川经济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白银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完成二期土地整理,刘川工业集中区一期、银东循环经济化工园、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建设进展顺利。资源枯竭城市财力性转移支付延长至2015年,安排资金2.53亿元。全市实施项目590个,同比增加98个,其中新开工330个,同比增加38个,完成投资196亿元。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开工项目160个、竣工130个,完成投资60亿元。

(三)提升工业经济,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大唐景泰兴泉二期风电场并网发电,中材集团新型干法水泥一期工程、中科院白银超导变电站建成投运,银光公司万吨PC软件包完成开发,大象能源200吨磷酸铁锂项目试生产。稀土公司高性能钕铁硼永磁材料、颐通管业4万吨PE实壁管、宏达和广泰两个10万吨铝型材深加工等项目进展良好。刘化集团25万吨硝基复合肥、统一集团9万吨饮料、平川捡财塘风电二期、景泰红山风电场及上沙沃10兆瓦光伏发电等项目开工建设。实施了电解铝炭素系统、锌冶炼焙烧系统、铜冶炼渣改造等项目。有4个项目获国家科技计划支持。

(四)依托旅游带动,扩大商贸流通。举办了景泰黄河风情文化节、会宁第四届红色旅游节等节庆活动,“黄河石林•甘肃白银”旅游形象广告亮相中央电视台,寿鹿山森林公园通过3A级旅游景区评审;
水川湿地公园开工建设,长征胜利景园扩建一期工程竣工,新增“农家乐”示范村7个,全市接待游客超过28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14亿元。“新网工程”稳步推进,中石油白银成品油库改造完成,新改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农家店230家、直营店和示范店50家。完成进出口总值9亿美元。各项存款、贷款余额分别达到373亿元和233亿元。建立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制度和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加强市场供应和调节,价格总水平趋于稳定。

(五)突出中心城区,优化人居环境。开工保障性住房15893套,预计年底主体竣工率61.2%,棚户区改造实现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目标;
改造农村危旧房1.6万户。改建新建市区道路12条,靖远黄河大桥至吴家川二级公路、营双高速景泰段进展顺利。完成大环境绿化1.8万亩、“千村万户”绿化5.3万亩,全市造林32万亩。完成白银公司含砷废水治理和电收尘改造,东大沟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加紧实施。

(六)强化民生保障,提高群众生活质量。发放小额担保贷款6.59亿元,减免税收1.2亿元,发展私营企业777户。市儿童福利院建成,市救灾物资储备库等15个防灾减灾项目开工。2.3万“老工伤”纳入市级统筹管理,1.74万“家属工”参加养老保险,4.6万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发放救灾、城乡低保、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生活救助等资金4.4亿元。撤并中小学90所,新建校舍26万平方米,消除危房25万平方米,新改扩建幼儿园13所、职业教育实训基地4个。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和农家书屋各30个。成功举办省第六届农民运动会和市第三届运动会。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基层医疗机构基本药物覆盖率和药品零差销售率均达到100%。计划生育奖励扶助政策不断完善,基层基础工作进一步加强,出生人口性别比综合治理取得成效。省市确定的惠民实事全部落实。统计审计、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气象通讯、地震人防、方志档案、工商质监、残疾人事业等都取得了新的进步。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较小,结构性矛盾突出,初级产品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
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还没有破题,缺乏支撑跨越式发展的大项目、好项目;
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较多;
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城乡规划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食品等日常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群众生活成本增加;
影响和谐稳定的因素依然突出,社会管理亟待加强;
一些政府部门及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创新意识不强,办事效率不高,干事创业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我们在改革发展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主要体会是:

第一,必须把握发展规律,理清发展思路。我们始终坚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立足全国、全省发展大背景,制定了多元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实施资源扩张战略、技术提升战略和产业集群战略,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发展质量日益提升。

第二,必须抢抓历史机遇,赢得发展先机。我们突出科学发展、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面对资源枯竭的严峻形势,主动争取,进入了全国首批资源枯竭转型城市和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严峻挑战,加强衔接,争取实施了一批扩大内需项目;
面对产业梯度转移趋势,发挥优势,争取国家将我市确定为承接中东部产业转移示范基地,为推进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我们以改革的眼光,用市场的办法,积极推进主体企业战略重组、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培育、旱作农业发展和棚户区改造等工作,一些长期制约我市发展的瓶颈问题得到有效破解。

第四,必须坚持城乡统筹,实现良性互动。我们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资金投入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第五,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和谐共享。我们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积极解决就学、就医、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等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各位代表,五年来,市人民政府认真履行职责,全力克服各种困难,经济社会取得长足发展。这些成绩的取得,是省委省政府正确领导、大力支持的结果;
是市委统揽全局、科学决策的结果;
是市人大和市政协依法监督、民主监督的结果;
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团结奋斗的结果;
是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驻银部队、离退休老同志及各界人士出谋献策、积极帮助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所有参与、关心、支持白银建设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二、今后五年奋斗目标和重点工作

未来五年,是我市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是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的攻坚期,也是加快转型和富民强市的关键期。综合分析宏观经济和区域发展趋势,机遇和挑战并存。一是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经济格局深入调整;
我国经济仍处于快速成长期,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增长动力充足。二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国家支持甘肃发展、资源型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和省委区域发展战略等政策效应逐步显现,产业转移趋势更加明显。三是我市有色、煤炭、电力、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竞争优势,主体企业摆脱困境,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同时,我们也看到,全球经济复苏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依然存在,国内经济面临一系列两难问题和矛盾,周边地区发展竞争异常激烈。挑战中蕴含着机遇,我们要坚定信心,知难而进,捕捉发展机遇,培育有利因素,把城市转型、循环经济发展、承接产业转移有机结合,精心谋划,真抓实干,掌握发展主动权,奋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深入实施省委区域发展战略,坚持率先、创新、绿色、和谐发展,全力建设兰白都市经济圈,精心打造国家高新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区,努力把白银建成区域经济增长中心、循环经济发展示范城市、产业转移承接基地、甘肃中部生态屏障和繁荣文明幸福城市。

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万元生产总值能耗、污染物排放总量进一步下降。

(一)着力优化产业结构,在经济发展上实现新跨越。优化生产力布局,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打造有影响力的产业带和重点产业聚集区,力求发展速度快于全省、发展效益高于全省、发展质量优于全省。

强化工业主导地位。立足能源资源基础,充分发挥区位、交通、土地等优势,瞄准有发展基础和市场前景的终端产业,谋划产业发展,加快构建现代工业体系,工业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坚持“一区多园”,用好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这一金字招牌,以兰白、刘白高速公路和黄河为轴线,以白银区、平川区和刘川工业区为支点,构建300平方公里的白银工业集中区,打造产业聚集平台,主动承接产业梯度转移。继续用足用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政策,提升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延伸有色金属产业链,生产能力扩大到200万吨以上,精深加工率达到40%以上;
扩建TDI生产线,发展煤化工,开发双酚A、新型涂料、煤制气等系列产品,形成化工产业集群;
立足发展能源密集型产业,推进复合型能源基地建设,力争新能源装机容量突破180万千瓦,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000万千瓦;
拓展装备制造领域,壮大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构建有色、化工、陶瓷建材、农产品深加工等循环产业链,培育骨干企业35户、清洁生产企业50户,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5%,循环经济投入年均增长30%以上。坚持服务骨干企业,注重培育“小巨人”企业,发展销售收入50亿元以上企业6户,发展100亿元以上企业2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220户。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创新农村经济活动组织方式,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节水农业、旱作集雨农业、设施农业和生态观光农业。保障粮食安全,以会宁为重点挖掘旱作农业潜力,全膜双垄沟播种植保持125万亩,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0万吨。扶持发展玉米秸秆循环利用产业,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达到500家以上,草食畜牧业占农业产值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大力发展特色林果业,建设50万亩枸杞、红枣、优质梨、文冠果等经济林基地。注重品牌培育,强化龙头企业带动,以A级绿色认证产品为重点,打造国家级品牌产品。完善农业服务体系,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加快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

大力发展服务业。积极发展要素市场,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联动发展,完善仓储、配送、信息等服务平台,建设白银现代物流园区、白银汽车商贸服务城,培育大型物流企业,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00亿元。继续推进银企政企合作,吸引全国大型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在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拓宽融资渠道。优化商业网点布局,完善社区肉菜市场、县乡农贸市场,培育放心粮油店,农家店覆盖所有乡镇和95%以上行政村。以打造5A级景区为目标,提升黄河石林和会师圣地两大品牌,改善交通设施条件,全面开发人文、自然风光资源,促进旅游业与文化等相关产业协调联动,力争旅游综合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以上。

(二)着力破解瓶颈制约,在改革创新上实现新跨越。坚持投资拉动和创新驱动有机结合,以改革促创新,以创新促发展,努力增添发展动力。

坚持发展抓项目。以建立多元投资机制为导向,以扩大投资为目标,争取实施一批事关全局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性项目。重点抓好调结构、促转型的新型工业化项目;
抓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基础设施项目;
抓好投入量大、普惠性强的城镇化项目。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800亿元以上。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乡镇机构综合配套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继续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加快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建立土地流转监管指导体系。推进投资体制改革,完善城投公司管理运行机制,注入经营性资产,为城市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加大信贷投放力度。

壮大非公有制经济。全面落实税收减免、财政补贴、金融支持等优惠政策,鼓励全民创业,支持民间资本投向重点产业和基础设施。扶持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在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上市。加强非公有制经济信息、会计、评估、法律、融资等服务体系建设。高度重视非公有制企业人才培养,大力支持本土人才创业,打造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激励企业家大胆创业、放手发展。

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着眼建设创新型城市,培育创新型企业,研发关键技术,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加快我市兆瓦级风电叶片、超导变电等10项行业代表技术产业化步伐,促进新技术、新产品研发,专利授权量年均增长20%以上。建设市科技馆,健全科技中介机构,新增省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家、企业技术中心2家,力争70%以上规模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全社会研究试验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20%。

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并重,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加快兰白都市经济圈建设,在通信异城同网、城际公交互通、产业衔接互补、旅游联合开发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对接兰州新区开发,规划建设景泰正路工业区。推进高速、高等级公路建设,改造提升国道、省道干线公路;
配合包兰线扩能改造、干武铁路二线景泰段等工程建设,争取白银至平凉铁路、红会支线铁路改扩建及延伸工程纳入国家铁路网中长期规划;
开发黄河航运航道148公里,实现境内全线通航。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深化与沿海发达地区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引进战略投资者,积极利用世行、亚行和各国政府贷款,拓展融资空间,加快建设兰白核心经济区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

(三)着力推进一体化,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实现新跨越。坚持城乡联动发展,促进城乡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一体化,形成城乡互促互动发展格局。

拓展城市空间。扩大城市规模,明确城市定位,高度重视规划,融入更多地域特色和人文元素,努力建设科技引领、产业循环、生态宜居的现代化新型工业城市。配套搞好城市水系规划,精心打造一批地标性建筑。维护规划的严肃性,强化规划实施管理,做到规划一步到位、建设分步实施。以发展50万城市人口为目标,以加快建设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白银工业集中区为契机,促进白银、平川两区对接,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70平方公里。

完善城市功能。围绕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细化街区规划,合理布局工业区、行政区、教科文卫区、物流商贸区和生活区,形成特色鲜明的功能区域。加快新老城区对接,完善城市路网和公用设施,全面改造城市出口路、打通城市环路,逐步消除城区断头路;
推进银西片区主干道和新建街道综合管沟建设,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支撑能力和利用效率。加快老城区供水主管网、污水管网改造,增强污水处理、中水回用、污泥处置能力;
对老城区水、电、暖、气进行分户改造,实现终端收费。加快新城区建设,突出行政人居、教育文化、商务会展等功能,完善供电、公交、通信等市政公用设施,增加城市景观,提升城市品位。以承办省第十三届运动会为契机,以提高公民素质为目的,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开展全国双拥模范城市、卫生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省级园林城市“五城同创”活动,优化人居环境。

推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坚持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县城和中心镇集聚,推动形成城乡分工合理的产业发展体系。把白银区、平川区作为城乡一体化的重点推进区,把县城和重点镇作为联系城乡的重要纽带,力争三县县城人口达到30万人以上,每个县区建设1-2个5万人口的重点镇,全市城镇化水平达到45%。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城市、小城镇、中心村集中,向二、三产业转移。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健全征地拆迁后续保障制度,确保被拆迁居民有产业、有物业、有就业、有保障。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六到农家”工程,搞好村庄规划和新农村示范片带建设。完善城乡综合交通网络,新改建农村公路1万多公里,加强城乡客运货运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

(四)着力构建“两型”社会,在生态建设上实现新跨越。着眼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发展生态经济,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

深入开展造林绿化活动。围绕建设甘肃中部生态屏障,做好全市生态建设总体规划,谋划一批重大生态项目,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深入开展全民共建绿色家园活动,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启动实施华家岭百万亩云杉林等生态屏障工程,完成城区大环境绿化5万亩,建设农田防护林15万亩、绿色通道3500公里,全市实现造林16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5%左右。着眼宜居城市建设,构建以金沟绿化带、张家岭公园、银凤湖公园、银西生态园、银光公园、金鱼公园和平川中恒公园、大沙河综合治理为主体的城市中心湿地绿地水景体系,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到国家园林城市标准。

强化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加快重金属等重点污染源治理,推动农村环境污染综合整治,积极推进有色金属冶炼灰渣、电厂粉煤灰等工业废渣综合利用。加强工业废水排放管理和循环利用,防止污染转移。推广低碳技术,发展绿色环保产业,促进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以发展循环经济为导向,完善激励政策措施,开发应用减量化、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全力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制定节水型社会建设规划,大力提高全民节水意识,大力推广节水器具和节水技术,调整产业结构,推广高效节水农业,优化水资源配置,加大废水回收利用力度,增加工业和生态用水。强化矿产资源保护和合理开发。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在社会进步上实现新跨越。坚持加快发展与改善民生相结合,以富民促发展,以发展惠民生,在造福群众中凝聚民心民力,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深入实施民生工程。健全灾害监测、预警、评估和应急救助体系,每个县区建成救灾物资储备库和灾害应急避难场所,综合减灾示范社区达到全市社区的30%。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加快养老设施建设,促进养老模式多元化,确保每千名老人拥有各类养老床位25张,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达到70%以上。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实行扶贫开发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有效衔接,搞好整乡整村推进和片区开发,基本解决15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以创业促就业,培训就业创业人员21.5万人,新增城镇就业12万人以上,下岗人员再就业2.25万人,输转农村劳动力150万人次。扩大“五项社会保险”覆盖面,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切实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大力推动文化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把公益性与经营性有机统一起来,加大文化投入,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加快乡镇文化设施建设,实施有线电视不能通达地区“户户通”工程,建设市县数字影院,建设白银大剧院、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一院三馆”。加快文化产业开发,积极发展群众性文艺社团和演艺团体,重视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抢救,加强地方文化典籍整理,深度挖掘白银特色文化资源,力求形成一批历史文化、旅游文化和演艺文化品牌。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市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产业。

积极发展社会事业。实施教育“六大工程”,全面消除D级危房,基本实现县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建成白银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保障各类人才需求。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新农合筹资标准人均达到300元。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素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加快体育设施建设,实现“一县一中心”、“一村一场”目标。全力办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和省第二届中学生运动会。

不断创新社会管理。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深化政务公开、厂务公开和村务公开。落实“六五”普法规划,推进“三调”联动,畅通信访渠道,加强法律援助、培训和宣传,及时化解矛盾纠纷。加强社会管理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平安白银”创建活动,完善社会自治功能,培育服务性、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发挥社会组织在扩大群众参与、反映群众诉求方面的积极作用。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救援机制,提高处置突发性事件的能力。实行最严格的安全生产监管制度,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依法管理民族宗教事务,促进宗教和顺、民族团结。加强国防教育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巩固军政军民团结成果。

(六)着力转变职能,在服务型政府建设上实现新跨越。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为民作为第一宗旨,把廉洁作为第一形象,提高执行力和公信力,建设人民满意的政府。

建设法治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人大决议。加强同政协、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的民主协商,广泛接受群众监督。继续完善议事规则,健全听证、论证和专家咨询制度,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科学论证,民主决策。创新政府管理模式,推行网络问政。加大行政执法监督力度,严格行政执法责任制,认真执行重大行政处罚备案审查制,坚决落实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制。

建设效能政府。加强经济形势研判,增强工作的前瞻性、系统性、针对性,提高驾驭发展的能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在服务中实施管理,在管理中体现服务。深化机关效能建设,全面推行电子政务和数字化管理,精简文件,压缩会议。建立健全重大工程、重大项目、重大事项定期协调制度,推行工作目标责任制和跟踪督查制,落实首问负责制和限时办结制,确保政令畅通。

建设廉洁政府。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抓住工程建设、土地出让、政府采购等环节,规范权力运行,从源头上预防和惩治腐败。强化重点领域、关键环节行政监察,加强财政资金、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审计监督,围绕教育、医疗卫生、食品药品等领域,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强化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健全公务接待、车辆购置及管理制度,严肃财经纪律,从严控制行政经费和一般性支出。

三、2012年的政府工作

2012年是新一届政府工作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全年工作意义重大。根据今后五年全市工作总体部署,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3%,工业增加值增长1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财政收入略高于生产总值增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5%左右,万元生产总值能耗及污染物排放控制在指标以内,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依托项目建设,不断增强发展后劲。

完善发展规划。把新一轮城市规划修编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十二五”规划有机结合,城市转型、承接产业转移、发展循环经济并举,完善生产力布局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小城镇建设规划和园区发展规划编制。按照生产力布局规划,围绕“一区多园”,突出产业特色,明确各园区发展方向和重点;
按照产业规划,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加快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工业集中区建设,构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

加快园区开发。整合园区资源,理顺管理体制,突破行政区划,加强园区之间产业衔接互补,谋求更大范围的产业协作与集群。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亚行项目建设进度,加紧刘川工业集中区5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平川经济开发区扩园增容,抓好循环化工、有色金属加工、稀土新材料和陶瓷建材等专业园区建设。对接兰白经济区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市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发展规划,完成景泰正路工业区各项规划编制,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产业链招商。把招商引资与发展产业集群相结合,谋划一批产业链延伸项目;
改进招商方式,推进以商招商,突出引进一批关联项目,推进资源深度开发和就地转化增值。加快企业重组联合,推动白银公司、聚银公司上市。把引资与引智结合,优化招商引资结构,争取国家中小企业创新基金,力争进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试点城市;
发挥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组建国家光气化产品工程技术中心、甘肃省特种碳素新材料工程技术中心;
依托产业发展和重大工程建设,引进培养一批高素质产业技术人才,促进招商引资工作向更广领域、更高层次迈进。

加快项目建设进度。一是重点解决资金问题,加快87个续建项目进度,完成投资70.02亿元。确保白银公司铜冶炼、锌冶炼,广泰、宏达10万吨铝型材,扎布耶锂业废渣综合利用,郝氏炭纤维节能复合材料,中电国际新能源白银20兆瓦光伏发电、华电景泰马昌山风电二期等72个项目年内建成;
刘化集团25万吨硝基复合肥、寿鹿山日产4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等15个项目完成投资12.67亿元。二是重点解决征地拆迁问题,确保新开工142个项目,完成投资57.58亿元。力争靖煤集团煤矿安全技术改造、白银供电公司电网建设与改造、会宁西城产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等63个项目竣工;
开展资源勘查会战,查清矿产资源状况,抓好白银公司内蒙萤石矿开发、陕西和西藏等3家矿山收购,加快靖煤集团庆阳环县沙井子西、宁中煤炭资源基地及煤矿矿井建设。三是重点对接国家产业政策,落实项目前期经费,做好30个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力争白银市热电联产、国家防灾减灾物流储备基地、黄河上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实验示范区、白银至中川机场等级公路、境内等级公路改造升级等12个项目立项建设,完成投资100亿元;
抓好华鹭铝业155千安培预焙槽产能置换、西部有色金属新材料研发生产示范基地、靖南峡水电站开发、亚行城市发展二期项目、沿黄快速通道、景泰至中川机场高速公路等18个总投资过千亿元的项目前期协调、论证规划、立项争取工作。

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认真执行领导联系重点项目制度,坚持实行一个项目一名领导牵头、一个部门负责的工作机制;
扎实开展项目前期工作,落实项目前期经费;
严格落实周报、月报制度,及时公布进展情况;
坚持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项目建设办公会、调度会和协调会,研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确保项目按计划推进。

(二)突出特色资源,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强化品牌培育和市场营销,促进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推进基地规模扩张,加快沿黄灌区星火产业带、景泰县国家新增千亿斤粮食计划项目建设,完成全膜双垄沟播种植125万亩,玉米和马铃薯两大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均达到100万亩,发展高效节水示范田40万亩;
以高原夏菜、反季节蔬菜为主,新建改建日光温室1万亩,建立马铃薯良种扩繁基地,脱毒种薯覆盖率保持100%;
扶持规模养殖,新增标准化养殖小区(场)50个,全市牛饲养量达到15万头,羊饲养量达到360万只。推进标准化生产,完成测土配方施肥320万亩,新增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4个;
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建成会宁县、靖远县农业有害生物预警站。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销售收入超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1家,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58%以上;
每个县区建设1个合作经济组织示范点,强化组织培训、示范引导、品牌带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抓好基层供销社建设,扶持建设三县农机专业经营市场,每个县区争取改造完善1-2个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力发展循环农业,推进秸秆加工机械化,大幅提高秸秆利用率和废旧农膜回收利用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工农渠泵站改造,抓好引洮一期会宁北部供水、双永人畜饮水及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争取实施靖会工程甘沟延长段和兴电工程齐家大岘隧洞改建工程,争取靖会、兴电、刘川大型泵站改造列入国家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万亩,兴修梯田15万亩,解决10万农村人口饮水不安全问题,抓好节水型社会建设试点。实施整村推进项目20个,完成易地扶贫搬迁460户;
新建农村公路400公里、通乡油路80公里;
建成市物流中心、白银区城乡交通换乘站、景泰客货集散中心;
加快会宁客运站、靖远客货运输集散中心、10个乡镇客运站和350个村级停靠点建设。

(三)加大旅游开发,促进服务业纵深发展。推进黄河石林、会师圣地宣传推介;
争取拓展会师旧址保护范围,规划建设红军会宁烈士陵园,抓好黄河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申报工作,谋划建设白银至石林高等级公路,建成矿山公园主体景区;
推进“农家乐”建设,完善星级宾馆等旅游服务设施,抓好景区、旅行社、饭店评等晋级,建设市游客服务中心;
开发陶瓷、铜艺、刺绣、蛋雕等文化产品,推进旅游业和文化产业结合,培育新的增长点。力争游客接待量超过336万人次、综合收入17亿元。完善商业网点,启动建设汽车商贸服务城,改建新建市区菜农直销暨蔬菜批发综合市场,规划建设清真牛羊定点屠宰场,改建白银区元丰粮油批发市场,改造农家店200家。扩大消费需求,做好“家电下乡”工作,推进放心粮油进社区、进农村示范工程,培育10个放心粮油示范店,发展社区商业、物业、家政等便民服务,促进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服务型消费。

(四)坚持建管并重,努力改善城市形象。完成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突出水系规划,开展道路、供排水、供热供气等专项规划编制,完成老城区7平方公里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八号楼什字等城市节点、纺织路街道和王岘镇城中村改造、张家岭公园及金大沟绿化带修建性详细规划。抓好南环路、长安路两条新老城区通道建设,新建白银城区污泥处理工程,争取建设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和污水管网改造工程。实施老城区供水管网和分户供水供热改造,完成国道109线东出口改造,完成工农路、公园路、东山路、冶金路等4条道路改造及行道砖更换整修。完善新城区路网结构,新建改造诚信大道、靖远路、武川小区街坊路、大连路等10条道路。强化城市景观建设,完成银光公园改造、银凤湖公园建设;
开展省级园林城市创建活动,加大社区庭院绿化力度,增加城区公共绿地面积。加快推进“城中村”改造,结合棚户区建设,抓好黄茂井、东台、东星、红卫等城中村改造,新建村道4公里,建成16.19万平方米住宅楼主体及公共配套设施。理顺城市管理体制,完善数字化管理平台,推进网格化、精细化管理。

(五)抓住关键环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成效。继续实施白银城郊东大沟流域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示范工程、白银公司危废库等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加快西北再生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加强固体废物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监控管理,全面完成历史遗留铬渣无害化处置。淘汰落后工艺设施,控制分散热源建设。清查取缔饮用水源地排污口,完成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标志设置,实施会宁祖厉河城区段综合治理工程。落实农村环境保护年度计划,完成“以奖促治”项目,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结合国家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完成特色经济林10万亩、农田林网3万亩、城区及大环境绿化1.3万亩、绿色通道700公里、村屯绿化200个、庭院绿化示范5000户,完成造林绿化32万亩。

(六)强化社会管理,促进和谐稳定。整合行政执法资源,深入开展“打四黑除四害”专项行动。着力加强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社会新经济组织和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强化对刑释解教人员和社区矫正人员等特殊人群管理、教育和帮扶。发挥好法律服务专线作用,扩大法律援助覆盖面,做到“应援尽援”。坚持“属地管理”原则,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继续实行领导包案制和定期接访制,认真办好每件信访案件,做到案结事了;
增强信访工作主动性,提高矛盾纠纷调处能力,排查隐患,化解矛盾,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加强互联网管理,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启动个人、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社会组织的信用信息采集,逐步建立信用档案,促进诚信社会建设。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餐饮服务许可证达100%,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监管量化分级率县城以上达90%、学校达100%;
药品生产企业基本药物抽验率达100%,国家基本药物中标配送品种抽验率达30%以上。加强价格监管,完善物价补贴机制,畅通农产品供销渠道,整顿市场秩序,确保基本生活必需品价格基本稳定。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制度、退出制度和信息管理制度,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全面落实安全生产政府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确保安全生产形势持续好转。

(七)关注群众生活,加快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全民就业创业,设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基金,新增小额担保贷款基金3000万元,完成就业培训3万人,新增城镇就业岗位2.7万个,输转劳动力30万人次。完善最低生活保障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加大特困老人、空巢老人、高龄老人救助力度。完成市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主体工程。坚持推进教育公平和提高质量并重,新改扩建校舍20万平方米,建设标准化学校30所,改造农村寄宿制初中30所、寄宿制小学15所,撤并农村中小学80所;
扶持6所中等职业学校建设6个骨干专业,配套建设6个示范实训基地,公开招考职业技术教师60名;
加快矿冶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继续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新农合筹资标准由每人230元提高到250元,推行新农合“一卡通”。启动“一院三馆”建设,对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免费开放;
实施20户以下自然村“村村通”工程,实现各县区城区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CMMB覆盖,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9%;
抓好年鉴编纂工作,推进地方文化典籍资源数字化。启动迎接省第十三届运动会系列活动,建成全民健身示范村15个、“一村一场”体育设施30个。稳定低生育水平,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3.1‰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市政府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的基础上,根据财力实际,拟兴办13件惠民实事:(1)加大就业扶持力度,发放小额担保创业贷款3亿元,完成创业培训3000人。(2)提高灵活就业人员社会保险补贴标准和公益性岗位从业人员补贴标准。(3)解决101万城乡居民社会养老问题,实现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4)新建改建公办幼儿园15所,50所农村小学附设学前班,公开招考幼儿园教师140名。(5)对市区60岁以上老人和重度残疾人实行公交车票价五折优惠,所需资金由财政补贴。(6)对重度贫困残疾人家庭及福利机构的水电暖燃气、有线电视安装实行半价收费。(7)对50-59岁妇女进行妇科病免费普查,对适龄儿童免费进行“六龄齿”窝沟封闭。(8)将当年新增农村二女节育户奖励储蓄标准由5400元提高到6000元。(9)进一步改善住房条件,建设保障性住房3410套,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490户。(10)启动市区478幢、17528户、118.31万平方米的老旧失管小区改造工作。(11)建成市老年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12)新建公共交通加气站,解决加气难问题。(13)实施张家岭公园改扩建工程。

各位代表,今天的白银,正处在充满活力、积聚实力的重要阶段,美好未来激励着我们,发展形势鞭策着我们,人民群众期待着我们。让我们在中共白银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倍加珍惜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发展势头,倍加珍惜风清气正的大好局面,与时俱进,乘势而上,扎实工作,为建设繁荣文明幸福白银而努力奋斗!

【篇三】(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四川省仁寿县 [(四川省)2019年仁寿县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全文)]

  2018年1月18日在仁寿县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仁寿县人民政府县长 顾贵鹏

  各位代表:

  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查。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2017年工作回顾

  2017年,是极具挑战、极其艰难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在县人大和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们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沉着应对、主动作为、克难奋进,全县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平稳发展。

  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85.8亿元,同比增长5.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9.7亿元;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实现23.4亿元,同口径增长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69.6亿元,同比增长11.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9.2%。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新的变化。

  一、经济质量更高。主动调整结构,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加工、新型建材“四大主导产业”占全县工业比重提高2.2个百分点达57.1%,新兴产业占比提高2.95个百分点达46%,高新技术企业新增4户达21户。整体退出煤炭行业,依法关闭高污染、高耗能和“散乱污”企业79户,三次产业比优化为19.9:49.1:31,一产占比降至20%以下,三产占比首次突破30%。工业入库税金增长11.3%,财政收入总量、增速均居全市第一,新增存款、贷款分别增长160%、360%,稳居全市第一。

  二、发展动能更强。创新激发无穷活力,招商引来源头活水,一批过去不敢想、引不来的项目纷至沓来。成功引进总投资404亿元的信利高端显示项目和阿格瑞新材料、万科、正大、云南褚橙等行业龙头项目,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56亿元,签约资金首次突破千亿大关,目前已确定的2018年建设项目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是2017年的2.8倍。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福仁缘、天府江东等10户重点扶持企业快速发展。创新现代农业发展模式,启动2万亩核心区建设,现代农业推动乡村振兴做法,连续3次被央视《新闻联播》《焦点访谈》栏目报道。完成黑龙滩风景区规划修编,为加快中铁四川生态城、长岛项目建设奠定坚实基础。成功引进万科集团打造天府花海书香小镇。乡村旅游全面提档升级,建成裸伊谷等民宿示范点,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85亿元,增长22%。

  三、城乡建设更美。修订完善县域总体规划,出台县域规划管理技术规范,聘请规划大师编制城市会客厅、文化公园等重点项目规划方案。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县城综合交通枢纽站、公共停车场、怀仁大道等重大市政项目推进顺利,视高、黑龙滩、汪洋等重点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功能进一步提升,县城拓展2.9平方公里达40.3平方公里,城镇化率持续提高。优化货币化安置方式,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保利、万科、北辰等知名房企竞相入驻,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达179.3万平方米、增长29%。强力实施全域综合交通大会战,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仁沐新高速、天府仁寿大道清水段建成通车,连汪燕铁路加快建设,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红星路南延线、成宜高速开工建设。

  四、民生福祉更优。举全县之力抓好脱贫攻坚,30个市级贫困村脱贫摘帽,4156名贫困人口顺利通过省级交叉考核验收。全面完成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提前实施3236户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完成棚户区改造4500户,农村危房改造5529户。投入30亿元,解决了10多年来累积的失地农民养老保险问题。强力实施“蓝天碧水”十大行动,启动球溪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PPP项目,全面完成黑龙滩饮用水源保护地市、县取水口农家乐、农户搬迁,关闭取缔禁养区规模畜禽养殖场174户,关停整治“散乱污”企业312户,越溪河流域出境断面水质连续5个月达到地表Ⅲ类水质标准;关停县城雅森特木业,全面淘汰县城燃煤小锅炉、取缔燃炭(煤)烧烤店铺、安装餐饮油烟净化装置,PM10、二氧化硫浓度分别同比下降3.8%、62.7%;全面推行公司化保洁,城乡环境治理实效显著提升;全面推进废弃工矿地复垦和尾矿治理;大力实施“大规模绿化全川”仁寿行动,成片造林2.1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至38.5%,顺利通过中央环保专项督察。投入5000余万元,优化提升城市公交,开通社区巴士,引入共享单车,群众出行更加方便。投入4.8亿元,大力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硬件、软件水平大幅提升,顺利通过市级复核验收;实施集团化办学,秋季招生全面消除大班额。新中医院、妇女儿童医院、县第二人民医院、汪洋镇中心卫生院启动建设,县人民医院连续入选“全国百强”县级医院,县中医院被评为“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富加、禾加等6个乡镇卫生院被评为“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投入420万元为乡镇卫生院高标准配置17辆急救车辆,医疗保障水平大幅提升。成功举办半程马拉松比赛、全国滑翔伞定点联赛等系列活动,建成3个省级示范综合文化站、5个市级综合性书屋、2个城区24小时自助图书馆,《抬工魂》被评为2017年“锦绣四川好戏连台”四川省优秀剧目。

  五、社会治理更实。完善政府运行规则,文件、事务限时办结。实行县级领导分管乡镇制度,完成县级部门机构整合,政府职能更加清晰,工作运行更加高效。加强审计监督,高质量完成20个乡镇、10个部门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出台招投标管理系列制度,推行500万元以上政府性投资项目招标文件集中会商、500万元以上项目结算自审制度。实行重点难点工作奖惩和目标考核二次分配,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激发。创新安全监管“一包一”责任制,引进第三方专业巡查,安全生产基础更加牢固,得到省政府巡察组高度肯定。大力推行夯实基层基础工作十三条,积极做好煤矿企业关闭工作,国务院和省政府验收组高度肯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常态开展法律宣传引导,开通公众“有奖爆料”平台,开展乡镇党委书记全覆盖走访贫困户活动,实行县级领导包案化解信访遗留问题,开展三轮车非法运营和道路安全、消防安全、民工工资、房地产领域等专项治理,人民群众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把三关、解三难”社会救助、社区戒毒康复“168”等工作经验全国推广。

  各位代表,同志们,过去一年取得的成绩,是市委、市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和衷共济的结果,是全县干部群众顽强拼搏、努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驻仁部队、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仁寿发展的社会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的基本县情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个别经济指标未能完成年初目标任务,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0.7%、14.9%;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尚未形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总体不强;个别干部担当不够、执行不力、办法不多等问题还不同程度的存在。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加以解决。

  2018年工作安排

  2018年,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迈入新时代、应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实现新跨越的关键之年。纵观全局,全国经济已经触底,“L”型走势已经形成,进入新一轮平稳增长的经济发展周期。审视县情,仁寿的发展面临天府新区、成都国家级中心城市建设、天府国际机场建设等多重机遇,仁寿已经成为资本聚集的宝地、人才荟萃的高地。经过一年来的招商项目储备,从2018年起,仁寿将迎来高质量、中高速的新一轮经济发展周期,今年将是实现大投入的一年。全县上下务必清醒认识、充分准备、主动作为、乘势而上,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新突破、新跨越。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以“开放引领、创新驱动、绿色发展”为统揽,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协调发展、绿色生态、开放共享”思路和“四区牵引、五极联动、产城一体、全域发展”路径,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始终保持专注发展、转型发展定力,强力实施生态立县、开放创新、乡村振兴“三大战略”和产业发展、城乡建设、文化旅游、开放合作、改革创新、生态环境、民生事业“七大提升行动”,加快建设繁荣富裕美好仁寿。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以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9%以上;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狠抓产业发展。坚持项目引领,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加快发展新型工业。做大做强工业经济,着力培育骨干企业、行业龙头,全年新增规模企业25户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工业入库税金增长12%以上。继续深入实施龙头企业培育计划,确保新增年生产性税收过2000万元、吸纳就业1000人以上企业3户。加快推进21个“短平快”工业项目,确保6月底前全面投产。加快新型显示产业技术研究院等“产学研”平台建设,助力产业提档升级。文林园区重点抓好信利项目建设,完成第5代TFT-LCD高端显示项目厂房建设,确保第6代AMOLED显示器件项目开工建设,招引配套企业15户以上,全年完成投资70亿元,产值52亿元,税收3亿元。视高园区着力在招引龙头企业上实现突破,加快形成产业集群;抓好铂智汇、中广核等项目推进,打造天府新区产业创新转化基地,建成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全年完成投资58亿元,产值206亿元,税收6亿元。汪洋园区重点招引装配式建筑龙头企业,推动园区向新型建材产业园转型升级,全年完成投资3亿元,产值32亿元,税收1.2亿元。临港经济区完成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启动产业新城建设。

  创新发展现代农业。引导工商资本投身现代农业,全年新流转土地5万亩以上,新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20户,新增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8个。围绕主导产品,进一步完善技术保障、市场营销等支撑体系建设,建成农产品深加工孵化园、气调库和柑橘、梨、枇杷研究中心、鲜果采后处理中心等配套设施。出台支持农业发展奖补办法,推动农业设施化、科技化、品牌化发展。抓好重大项目建设,中华枇杷园工业企业3月底前投产,云南褚橙2万亩基地基本建成,建成正大集团种养循环种猪场2个、代养场100个。积极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新成片发展5万亩以上,积极引进水果加工龙头企业。现代粮食产业园区要坚持强主业、出形象、求实效,打造生产水平先进、产品质量优良、营销网络高效的现代农业园区,巩固全省产粮大县地位,全年完成投资1亿元。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黑龙滩、三岔湖等重点旅游项目开发建设。继续推动农家乐向民宿转型,新发展高端民宿4户以上,全年实现旅游收入92亿元。推动商贸物流业发展,引进1户全国知名的物流企业,支持欧尚进驻城北商圈,力争6月底前开门营业。加快金马农产品批发市场、天府国际车博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工程,电商交易增长20%。黑龙滩风景区完成投资80亿元,税收3亿元;长岛未来城半山湖景项目主体竣工,英迪格五星级酒店、中铁四川生态城展示中心建成投用,特色水街、地中海俱乐部全面开工。天府花海园区全面向城市经济和服务业转型,启动万科书香小镇项目,悦榕集团五星级酒店力争开工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形象和业态,完成投资20亿元以上。积极招引有实力的业主高水平开发三岔湖和五龙山片区。

  二、狠抓城乡建设。坚持生态打底,突出以人为核心,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不断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全面提升城乡品质。坚持“北上、东进、西融、中优、南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做好重点区域和重点地块的控制性详规、城市设计,完善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专项规划。启动城乡水系规划编制,全面整治黑臭水体,加快推进金马斗渠等县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全力打造水景观。全面启动城市会客厅、文化公园、信利特色小镇等项目建设,明确各城市组团功能和特色,彰显城市品位,县城规模拓展2.2平方公里、新增人口2.1万人。在严格功能定位和保持各自城镇特色的前提下,推进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天府花海、黑龙滩城市组团发展,打造面向全国、全省的宜居宜业山水新城。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富加、汪洋等区域建设,不断增强产业集中和人口集聚功能,城镇化率提高1.7个百分点。加强房地产市场和城市管理,持续开展环境综合治理,大力实施“厕所革命”,加快推进公园、公共停车场、垃圾压缩站等配套建设。着力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创建省级“四好村”20个。

  加快综合交通建设。投入35亿元,强力推进综合交通大会战。加快连汪燕铁路、成宜高速、红星路南延线、环天府新区快速通道等项目建设,黑龙滩环湖东路、天府仁寿大道二峨山段、仁简快速通道开工建设,天府仁寿大道城区和大化段、G351线富资段建成通车,综合交通枢纽主体竣工。按照60个乡镇均有等级公路对接骨干道路的标准,完成对接规划编制,年内启动实施。实施“四好农村路”建设,出台农村公路建设奖补办法,推进农村公路提档升级。积极争取通用机场布局仁寿。加强出租车管理,下决心提升服务水平和档次。

  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深入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动计划,扎实抓好中央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强力推进球溪河流域水污染综合治理PPP项目和全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建成50个乡镇污水处理厂(站),实现工业园区、乡镇场镇污水处理全覆盖。深入推进全域垃圾处理两年行动,全面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加快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污染物削减任务,PM2.5、PM10年均浓度下降9.6%,工业固废综合利用率确保实现100%。持续开展“大规模绿化全川”仁寿行动,成片造林2万亩,四旁植树200万株,积极推进“创森”工作。探索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建立健全自然资源产权制度,实行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机制。

  三、狠抓民生改善。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力推进脱贫奔康。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头等大事,下足绣花功夫,锁定“两不愁、三保障”和“四个好”目标,全面完成脱贫任务。整合财政涉农资金,突出抓好产业扶贫、住房安全建设、医疗教育扶贫、新风塑造等,持续提升贫困群众收入、保障水平,让贫困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持续抓好民生实事。大力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和20件民生大事,试点推行民生工程票决制,确保民生支出占财政支出80%以上。完成棚户区改造1000户。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大力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城乡居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9%以上。大力实施“健康仁寿”计划,加大重大疾病防控力度,推行分级诊疗,推进医联体和县域医共体建设,引进省人民医院、日本葵会等高端医疗机构入驻仁寿,抓好妇女儿童医院、中医院、天府视高医院等重点项目建设,着力提升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能力。确保通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省级评估和国家认定,全面启动科职院仁寿校区、天府一中、信利初中、信利小学、陵州初中、陵州小学等项目建设,全面推动高中和学前教育优质发展。加强教师引进和管理力度,不断提升教育水平。围绕产业发展,优化县内高校学科建设。完善创业和就业服务体系,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年内新增就业再就业8000人以上。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大力实施“两馆一站”和村(社区)文化室提档升级工程,积极推进“免费WIFI工程”,广播电视公共服务网点实现全覆盖,争创全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做好残疾人事业,加强老龄、妇女儿童工作。

  持续抓好社会管理。深入推进“一包一”安全生产责任制,全面加强安全生产第三方巡查,持续开展危险化学品、道路运输、非煤矿山、消防安全等专项整治,坚决遏制较大以上事故发生。扎实开展食品药品安全整治,严格质量全程监控,坚决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纵深推进“大调解”工作,加大纠纷矛盾排查调处力度,出台规范房地产和物业管理意见,妥善化解房地产领域遗留问题。完善应急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和抗击风险隐患能力。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加大违法犯罪活动惩治力度,严防暴力恐怖事件,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

  四、狠抓自身建设。全面推进法治、创新、服务、廉洁政府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继续坚持每两周项目例会和一月一推进、挂图作战等体制机制。重点项目逐一明确责任领导、牵头单位和推进班子,实行目标考核,一月一推进、两月一督查,完成任务奖励并挂红旗,完不成任务对等惩罚并挂黑旗,确保项目顺利推进。

  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坚持“亲商、爱商、重商”理念,大力推行并联式审批、一站式审批和限时审批。园区设立项目服务中心,全面推行代办带领制,从项目签约到竣工投产所有手续,不需要企业出面的,一律由服务中心代办;必须企业出面的,一律由服务中心带着企业一起办,全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宽松优惠的政策环境、高效便捷的政务环境。进一步规范县属国有企业管理,放手支持国企在市场经济中做大做强。

  切实做好风险防控。增强忧患意识、坚持问题导向,扎实抓好金融风险和地方政府债务风险防范。建立全面规范透明、标准科学、约束有力的预算制度,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坚持债务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制度,构建政府债务常态坚持机制,严控政府债务规模,坚决杜绝隐性债务,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政府工作规则,坚持法无授权不可为,严格依法行政。坚决执行县委决策部署,严格执行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决议、决定,认真听取县政协意见、建议,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积极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开展工作,广泛听取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人民团体的意见和建议。坚持求真务实、守土负责和精诚团结,完善督导考核机制,营造真抓实干、敢抓敢干、会抓会干的良好氛围。

  全面加强廉政建设。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市县相关规定,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充分发挥审计监督作用,加大对工程招投标、产权交易、政府采购、政府资金使用等领域的监管力度,塑造廉洁政府形象。

  各位代表!风劲潮涌,正当扬帆破浪;任重道远,更须快马加鞭。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市委、市政府和县委的坚强领导下,不忘初心、奋力前进,为建设繁荣富裕美好仁寿而努力奋斗!

  名词解释

  1.城市会客厅:由博物馆、体育中心、文化中心组成,位于仁寿城北新城天府大道、包家河湿地公园沿岸,项目建成后将极大提升城市品质。

  2.五高五铁、五纵五横:包括成赤、遂资眉、成都经济区环线、仁沐新和成宜五条高速;连汪燕、天府新区货运外绕线、成都市圈环线、天府新区轨道39号线至眉山延伸线和天府新区轨道39号线至仁寿延伸线五条铁路;天府仁寿大道、红星路南延线、黑龙滩环湖东路、国道213线、站华路南延线五条纵向干线公路;环天府新区快速、仁简快速、仁寿至资中快速、国道351线、省道401线五条横向干线公路。

  3.北上、东进、西融、中优、南调:北上,高质量建设天府新区仁寿视高区域,主动加强与四川自贸区、天府新区成都区域的互利合作,用好成都科研院所多的优势,构建承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和新经济的首选地、产业创新转化基地,打造最具活力的眉山环天府新区经济带核心增长极。东进,发挥毗邻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和国际空港新城优势,高起点规划建设临港经济区;打通红星路南延线、仁简快速、成宜高速等交通大动脉,带动东部片区跨越发展。西融,主动融入眉山中心城区一体发展,大力发展高端旅游和现代服务业,高品质建设黑龙滩国际生态旅游度假新城。中优,县城老城区降容降密、增绿增闲增车位增配套;新城区优居优业,添活力添生态添文化,打造宜居宜业宜商现代之城。南调,统筹山水林田湖治理,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种养循环产业,打造绿色经济示范区。

  4.把三关、解三难:通过把组织领导、方案优化、政策指导“三关”,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摸底排查部门协同、实际操作、数据精准“三难”。

  5.社区戒毒康复“168”经验:明确“党政主导、乡镇负责、部门联动、定点包片、社会参与、人文关怀、康复回归”一条工作主线,强化人员、机构、财力、目标考核、政绩考核、巡察督导考核六大工作保障,制定工作站建设、档案管理、信息送达、双管双控、出所人员管理、病残人员收治、奖惩、问责八大工作机制,深入推进社区戒毒康复工作。

  6.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每年筛选10户重点工业企业,通过股权投资、贷款贴息、融资担保方式,支持企业做强做大。到2021年,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突破300亿元、入库税金突破21亿元。建成年生产性税收过2000万元企业10户,建成吸纳就业人口1000人以上企业10户。

  7.全企入网、全民触网、电商示范工程:利用电子商务方式帮助规模以上企业转型升级,帮助群众普及电商知识,争创全国电商百强县。

  8.全域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计划:在60个乡镇所在场镇、撤乡并镇后常住人口600人以上的场镇和常住人口1000人以上的聚集点规划建设污水处理厂(站),实现污水处理全覆盖。

  9.全域垃圾处理两年行动:全面加强垃圾收集、处理,主城区、县(区)城(建成区)、建制镇和村的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6%、90%、85%和80%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建筑垃圾、医疗废弃物无害化处理水平明显提高。

  10. “散乱污”企业:不符合产业政策、当地产业布局规划,污染物排放不达标,以及土地、环保、工商、质监等手续不全的企业。

  11. 21个“短平快”项目:2018年6月底前建成投产的21个投资建设快、能稳定当期经济增长的项目,总投资49.3亿元。

推荐访问:成都市 工作报告 政府工作报告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 (四川省)成都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工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