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57865

时间:2022-07-16 08:05: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家安全57865,供大家参考。

国家安全57865

 

  首 页>

 2010 年 10 月 30 日

 中国国家安全形势分析和应对战略初探

  摘要: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 为了确保我国国家安全, 结合本国实际, 我们应制定以下应对战略:

 第一, 确定清晰的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 第二, 划定合理的战略边界; 第三, 发展必要的国防力量; 第四, 加快和平崛起的步伐。

 关键词:

 中国; 国家安全; 形势分析; 应对战略;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 地缘矛盾最多、 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也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维护国家利益, 求得人民幸福, 是我国国家安全战略的核心所在。

 一 国家安全、 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

 国家安全内涵的认定, 实际上涉及到国内安全、 国际安全两个层次。

 国家安全与每一个人的安全相联系, 但并不等于其简单相加。

 [1]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国家是阶级工具, 因此国家安全首先是一国统治阶级(表现为政府)

 的安全感受问题。

 但是, 国家又不仅仅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国家还是民族利益的代表者, 公共福利的建设者。

 正因为此, 我们才称现代国家为民族国家。

 从领域来说, 国家安全涉及到军事安全、 政治安全、 经

 济安全和文化安全。

 因此, 要制定一个比较正确的国家安全战略, 并不是说在 21 世纪我们主要的就是搞经济安全战略或者文化安全战略, 也不是说我们还是要备战, 搞纯粹的军事安全战略。

 所谓的安全战略是一个有效的协调国内安全与国际安全的战略。

 一方面, 这种战略重视国内的经济和文化发展, 为国家的不断发展创造稳定的政治环境; 另一方面, 这种战略重视现实的国际利益冲突的可能, 通过外交和军事的手法减少国家发展的阻力, 赢得有利的国际环境。

 国际安全战略为国内安全服务, 国内安全战略最终保障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战略是一个关系到各部门、 各阶层的一个系统工程, 和国家发展战略成为相并列的两大国家战略。

 这样的一个安全战略才是一个真正的“大战略“。

 安全战略不应该只偏重于国内安全或国际安全的某一方面, 更不应该成为只注重经济安全或者文化安全而忽略的直接关系主权安全的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的战略。

  二、 中国安全形势基本特点

 作为美国一直未能最后征服的大陆, 亚洲给美国留下了太多的回味和遐想。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 亚洲是其挥之不去之痛。

 中国生长在这块大陆上仅仅是天意, 而其安全不仅天然地受其特有的地缘关系的影响, 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美国战略的制约, 两者决定了中国安全环境的基本态势。

 [2]

 态势一, 中国是亚洲诸国中邻国最多、 地缘矛盾最多、 最复杂的战略主体。

 中国周边共有邻国 20 个, 其中,陆上接壤 14 国, 隔海相望 6 国, 涵盖了各种地理条件。

 中国是当今世界上惟一没有实现统一的大国, 多年来,又是与别国领土争端最多的国家。

 尽管近年解决了部分争端, 但是, 仍存在着更为复杂的领土和领海纠纷, 且海洋权益不断遭受蚕食。

 中国与俄日印 3 大战略主体共处, 掣肘因素颇多。

 俄国处于经济持续恢复阶段, 普京加强集权、 重振军备, 国力日渐发展, 对华能源战略已透露出俄国未来的战略运筹信息。

 日本重新武装步伐加快, 1999 年的“周边事态法”将中国大陆、 南海和台湾等纳入防卫视野, 2000 年, 决定组建对付“中国海军舰艇的活动”的“护岛部队”, 2004 年确认中国为“安全威胁”, 实现了安全战略从“防御型”向“进攻型”的转变。

 印度于90 年代初及时调整国家安全战略, 明确提出在 21 世纪争当世界一流强国的目标, 为此, 实现了军事战略由 80年代确立的“区域有限威慑”向“区域全面威慑”的转变。

 态势二, 新型核力量崛起我国周边, 既对我构成威胁, 又成为引发连锁反应或外来干涉的现实条件。

 印、 巴两国相继拥有核武器后, 2002 年底, 朝鲜宣布解除核冻结, 退出《核不扩散条约》 , 重新启动宁边核设施, 向核俱乐部迈出新的一步。

 从长远看, 上述三国同为我近邻, 尽管三国与我关系亲疏不同, 但是, 其共同之处是:它们拥有核武器都是对我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从近期看, 三国对我的安全意义异曲同工。

 首先, 印巴拥有核武器使之成为双方敢于冲突的后盾。

 双方的任何冲突既直接影响我国利益, 又可能引入外来势力介入与干涉从而破坏我国西部脆弱的安全基础。

 其次, 布什宣布朝为“邪恶轴心”后, 朝鲜的危机感加重, 朝鲜此时加速核武装进程将使半岛局势随时恶化, 可能提前引入美国对朝鲜半岛的干涉。

 美朝较量直接关系到东北亚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美朝强硬政策的任何非理性发展都将使我直接面对美国的军事力量。

 态势三, 美国强行切入中亚使我国首次在陆地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 对华东西海陆威胁已成现实。

 登陆亚洲大陆一直是战后 50 年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目标之一。

 朝战、 越战曾延缓了美国强行“登陆”的企图, 但是, “9•1 1”事件使美国借阿富汗战争, 率领北约插入了欧亚大陆的心脏, 占领了亚洲诸大国惟一的联络区, 扼制住了亚洲最后的“能源希望之地”, 掌握了控制周边国家经济发展节奏的主动权, 从而实现了瞰制中俄印巴伊等亚洲大国的目的。

 美军占领阿富汗后, 在我西部埋下贴身隐患, 使我在东西南三面受敌, 我陆上防御首次直接面对美军事力量, 美国对华已构成直接威胁。

 态势四, 固有的安全疾患隐性发展, 亚太国家与美国联盟复苏, 我国安全“东急西重”现象突出。

 我国固有的周边安全问题一直是“多项并举”。

 一是台独势力的恶性发展。

 美台军事关系的跃升助长了台独势力的发展, 增加了祖国统一的变数。

 二是南沙及其海洋国土被蚕食。

 美国军政官员有关南沙群岛的表态、 与有关国家频繁的海上军事演习直接威胁着我对南沙的主权诉求。

 三是“藏独”、 “东突独”隐性发展, 战略对手肢解中国的意图阴魂不散。

 日本高官公开表示:

 “中国必将是一个分裂的国家……我热切期待着中国的崩溃。

 ”美国一位著名学者写道:

 “中国在新疆的麻烦, 对美国是一个诱惑……只有当新疆穆斯林分子走武装斗争道路时我们才能利用它。

 ”随着时间的推移, 我国现有的安全隐患将因美国的介入而恶化。

 首先是冷战后亚洲地区的“联盟战略”经过调整已再次复兴:

 美与东盟有关国家的军事联盟正在复苏; 美日联盟向共同参战迈出新步伐。

 其次是美印、 日印关系的发展从军事交往切入, 这种权宜之计的合作对华只有负面影响。

 再者, 美日在台湾问题上的默契成为解决台湾问题的最大变数; 美印在西藏问题上的合作也达到了默契的程度; 日印合作在地缘和领土问题上构成了对我国最佳的斜线战略牵制, 日首相森喜朗 2000 年 8 月访印时明确表示了联印制华的企图:

 “关于日印关系, 只要看一眼地图就可一目了然, 这在战略上是非常重要的。

 ”对称夹击中国的战略构想对日印显然已了然于胸。

  态势五, 中国安全力量基础薄弱。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安全的概念也超越单一的、 纯军事的内涵, 综合安全观成为全球共识, 不仅包括政治、 经济、 军事、 外交、 科技与文化, 还包含资源、 环境、 信息等领域。

 其中,信息安全和经济安全已经成为国家安全战略力量的基础, 以军事、 外交力量为核心的传统安全力量仍然是国家安全的主体。

 在着重于经济发展的同时, 我国的安全力量构成呈现出“基础势弱, 主体失衡”的特点。

 基础势弱主要表现为:

 经济对外依存度提高, 涉外经济安全矛盾日益表面化; 科技发展势头渐强, 核心知识产权总量有限; 信息技术基础薄弱, 安全主权受制于人。

 目前, 我国原油年进口约为 7000 万吨, 一半以上来自中东、 非洲、 东南亚地区, 其中 4/ 5 经由马六甲海峡的海上运输, 而该运输线掌握于他国手中。

 据国际能源机构按我国内原油产量不变的情况预测, 到 2010 年, 我国石油消费量的 61%、 2020 年的 76.9%要依靠进口。

 这种外向经济的依存度表明, 我国与潜在对手的经济关系、 与石油供应地的关系以及对海上运输通道的安全防护正在成为影响我国经济、 进而是政治和军事安全的重要因素。

 美日防务指针及其他国家的海洋战略对华客观上已形成左右中国对外经济命脉、 制约中国海洋经济发展的力量。

 在科技发展上, 尽管发展势头良好, 但是, 我国高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限,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更少。

 在信息安全方面, 我国的情况更为严重, 90%以上的软、 硬件核心技术都掌握在美国人手中, 我国的信息系统几乎处于无防御状态, 究竟美英等国在我国信息设备植入多少陷阱, 我们还不得而知。

  主体失衡表现为:

 军事实力中战略威慑强于常规力量, 常规力量只适于陆上国土防御, 信息化作战能力尚待提高。

 我国现有的军事力量与打信息化战争的要求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尽管武器进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但是, 新武器受制于人的局面同时并存。

 以色列在“哈比”无人机问题上对于维修部件的暧昧态度不仅反映了我军事技术受制于人的现实, 而且在更深层次上反映了我国军事实力不强导致其他国家可任意践踏基本国际诚信的残酷事实。

 三、 中国的国家安全形势分析

 近些年来, 中国在对外关系中经历了许多风浪, 其中最主要的是中美关系摩擦不断。

 有人认为, 中国的安全环境从 90 年代后期起开始恶化。

 恶化的原因来源于两方面:

 台湾的国家化和美国对华政策发生了不利于中国大陆的调整。

 这种分析的方法论可取之处在于同时考虑了国际安全和国内安全, 不足之处在于分析的不全面。

 科

 索沃战争后, 对于中国国家安全形势的分析成为了热点问题。

 一反原来重视经济安全和经济发展的主流思想,许多研究人员认为军事安全和政治安全处于紧迫的境地。

 撞机事件加强了这种观点。

 这种研究方法的不足在于把国家安全定位于国际安全的层面上, 忽视了国内安全中的一些突出方面, 例如经济安全形势仍很严峻, 少数地区民族分裂主义势力仍然猖獗等等。

 正确分析我国所处的国家安全形势, 是关系到国家发展的大问题。

  从国际安全的层面来看, 我们面临的军事威胁和政治干预的可能性要少于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

 也就是说,我们的国际安全形势是比较好的。

 中美关系虽然因为美国执意建立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追求所谓的“绝对安全”而显得紧张, 但两国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性不大。

 中美两国都是核大国, 都不希望发生大规模的毁灭, 其竞争自然集中在经济竞赛和军备竞赛, 其冲突自然表现为地区摩擦和内部渗透。

 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不是战略性的调整。

 发达国家在中国所拥有的经济利益使他们也不愿意和中国搞的太僵, 这一点有力的改善了中国的国际环境。

 在政治安全上, 中国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 从制度上加强了中国的自我保护能力。

 中国所推行的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是政治安全的保障; 从军事安全的角度看, 中国所拥有的核力量和日新月异的国防现代化建设也使得别的国家不敢轻易的发动攻击。

 中俄所建立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中国的安全环境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条件。

 但是, 中国安全环境的改善主要是短期和中期意义上的改善, 主要是指直接的军事入侵没有了。

 中国所处的军事安全形势中的不利因素主要包括台湾尚未统一和与周边国家的领土争端问题。

 前者是一个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紧密结合的棘手问题。

 由于美国在对台湾的所谓“安全承诺”上越走越远, 台湾岛内的分离主义势力日趋猖獗。

 台湾当局在“中华民国”的名义下搞实质的“独立”, 不断推进所谓的“国家化”, 使得统一需要克服的难题越来越多, 越来越大。

 这种形势的不断发展严重的威胁到中国的国家安全。

 后者是一个纯国际安全的问题。

 中国与许多周边国家在历史上有着疆界纠葛, 有的甚至发生了战争。

 以印度为例, 印度把中国作为其安全战略中的重点对象没有改变, 其几乎所有的主要外交活动都在围绕着中国展开。

 南沙问题是一个影响到国际安全形势的火药桶。

 许多国家不择手段的开采使得南沙地区形势日趋紧张。

 钓鱼岛问题是影响到中国国际安全的又一重大隐患。

 日美同盟的存在和日本与中国关系的复杂性使我们的军事安全战略受到很大牵制。

 日本军国主义的猖獗更为中日关系的发展蒙上了不详的阴影。

 因此, 从长期来看, 中国的国际安全形势中军事威胁还是需要高度注意的。

 从政治干预的情况看, 一些国家对中国的分离主义势力提供支持, 对中国的人权状况指手划脚, 试图从政治上对中国进行所谓的制裁。

 在中国国内安全状况良好的情况下, 这方面的威胁是不足为惧的。中国国际安全形势中的经济威胁和文化渗透相对发展比较快。

 例如, 日本窃取了中国的景泰蓝工艺技术和宣纸技术。

 经济和文化的不利安全形势使国内加强经济安全和文化安全的工作必须予以更多的努力。

 中国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关系中一个具有长远影响的问题是国内发展所引起的国际安全与国内安全的互动关系问题。

 由于中国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 中国实力的不断壮大, 中国与主要发达国家的“力量差距”逐步缩小。这种缩小使一些国家, 特别是与中国具有利益冲突的国家感到不安。

 因此, 在中国国内发展促进了国内安全的同时, 我们有必要认识到给国际安全带来的一定负面影响。

 这种负面影响又进而试图影响中国的国内安全, 通过破坏中国的国内安全最终遏制中国的经济发展。

 这一条恶性循环的锁链是中国国家安全形...

推荐访问:国家安全57865 国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