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热点10,,2020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时间:2022-07-26 18:0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热点10,,2020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供大家参考。

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热点10,,2020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热点 0 10

 2020 决胜之年- - 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走进现实

 2020 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脱贫质量怎么样、小康成色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今年“三农”工作成效。

 【考点预测】

 民生问题始终是古今中外政治统治的重大问题。每年的两会热点都有民生问题。“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是我们党一贯的思想,也是我们党在新时期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新理念,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

 改革开放以来,中共中央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三农”问题的多个中央一号文件,积极推动农村改革和发展,有力地推动了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使我国农村、农业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古代中国农业发展和当今新农村建设是高考命题的时政热点。建立和谐社会,实现社会公平是人类美好的愿望和追求的共同目标,也是近几年高考的长效热点。

 从考查形式上来看一般以隐形、综合考查为主 ,在创设题目意境和社会背景材料的基础上,把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民生政策放在一起,得出具有现实意义的结论。从而把学科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机地结合起来。考查方式强调社会热点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突出社会热点的非直接性介入。

 从命题内容上看,古代民本思想、孙中山的民生主义、罗斯福新政、欧美国家的福利制度、中国近现代进行的民生探索等知识点考查频度是较高的,常常同西方国家实行的民生保障与社会福利制度进行对比,考查能力要求越来越高。

 【知识梳理】

 一、古代 中国农业经济 —— 精耕细作

 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历程中农业耕作方式的演变,从生产力的角度而言是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言则是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营的显著特点之一。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土地政策的调整

 我国从 1953 年开始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将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1958 年发动的人民公社会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农民生产劳动的积极性。

 改革开放后,我国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与私营经济,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三、关注民生问题

 老子:无为,反对严刑峻法 孔子:“仁”、德、教化 孟子:“仁政”“民贵君轻”,宽刑薄赋 墨子:“兼爱”“非攻”“尚贤” 太平天国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提出“耕者有其田”“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思想; 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主张平均地权,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中增加了“节制资本”; 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的不同时期提出了不同的土地政策。

 孙中山民生主义思想中有一些与社会主义的原则相近的东西,如关于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劳资关系的思想,关于全社会和平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

 共同富裕的思想等,明确体现了重视民生、服务民生、和谐社会的思想,对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四、世界各国的民生问题

 资本主义国家:罗斯福新政实行“以工代赈”。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经济政策调整、“福利国家”的建立等。

 辩证地评价资本主义运行机制的调整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对中国当前的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苏联(苏俄):

 ②新经济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实行自由贸易,使劳动者获得了一定的生产、分配的自主权,调动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

 ③“斯大林模式”片面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业、轻工业长期落后,忽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对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有较大的启示。

 五、新时期我国解决民生问题的对策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发展生产力。

 只有经济持续发展,才能为解决各种民生问题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我们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继续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依靠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手段,处理好速度、质量和效益,投资、消费和出口,以及人口、资源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尽最大努力把经济发展好。

 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加强政府的公共管理服务。

 完善制度建设,形成有效机制。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维护民众切身利益;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

 突出政府主导,发挥社会合力。

 【名师点拨】

 【点拨】民本思想与民主思想的比较

 民本思想是扎根于中国自给自足自然经济土壤上的,它是农业经济的产物,它的“重民”、“贵民”主张是农业文明时期宝贵的、进步的思想。民主思想是伴随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从西方引进的。它是“西学东渐”和中国近代化发展的产物。它直接从西方移植了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三权分立等民主观念,它是中国资产阶级进行变革的思想武器。

 中国古代民本观念是通过对人性的肯定来论证人格尊卑,民主观念则是通过对人权的肯定导出人格的平等。人性与人权,民本与民主有相通性,但不能等同。

  民本是与君主制相联系的,虽有重民、贵民内涵,甚至还有民本思想推导出反对君主专制的大胆结论,但是它始终没有“公民和政治权利”,即赋予人民发表意见的自由、生命安全和财产的权利等,因而没有也不可能发展为民主思想,这是因为民本思想往往成为维护社会整体利益(主要表现为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民本思想根本上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统治经验提出来的,正如李铁映《论民主》中所言:“民本思想的理想政治是统治者成为‘民之父母’,从而使君民关系由统治与被统治政治关系变为父慈子孝的伦理关系。”例如曾子在《大学》中所说“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可见,“中国民本思想已经深深打上了宗法制度的烙印。”

  民主思想的核心是人民主权思想,也就是一切权力属于人民的思想,这是民主的根本原则和最突出的特征。人民主权的基础是首先承认人的基本权利,即享有自

 由、平等、安全,反抗压迫权力,言论、结社、集会的自由,选举与被选举权力。民主不仅是一种观念,更是一种制度,人权观念是民主制度的基石,人权又需要从民主制度中得到认可和保障。它是在肯定个体主体权利和社会主体权利基础上,建立起一套健全民主制度去保障这些权利。它强调人的自我价值和人的社会价值的统一与协调。

 但民本思想也不是完全抹煞了人的个体主体作用与价值,如儒家强调“为仁由己”。仁的境界的实现要靠自己的努力;又说“已欲立立人,已欲达达人”,认为“立人”“达人”要以“己立”“己达”为前提。同时儒家价值观念就是使每个社会成员都有所“立”(取得社会所承认的位置和成就),有所“达”(能够顺利发展),这些思想与近代民主所规定的人人有权利享受社会保障,在经济、社会、文化中能够有所“立”有所“达”,是有内在一致性的。

  民本思想在古代君主专制,君权神授,等级森严,纲常礼教成为社会主导思想的环境中,是十分珍贵的,带有一定民主色彩的思想。尊重人,珍视人的生命可贵,承认“民为邦本”,认为统治者必须顺应“民意”,要勇于承担社会政治责任的思想,经过批判继承,吐故纳新,不断进步,成为后来中国民主思想的最早的思想渊源。

 【点拨】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

  【点拨】中国近代土地制度 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 (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点拨】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 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 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 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 1956 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

 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 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 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点拨】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 ( 土地制度) ) 1.英国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 17、18 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俄国 1861 年改革 “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另外,支付高额的赎金,使得农奴被剥夺得一干二净,体现出了掠夺性。改革后的农民土地比原来还少,不足以维持生计,不得不重新再受地主的盘剥和奴役,体现了很大的欺骗性。

 3.日本明治维新 废除封建领主土地所有制,确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这使得土地所有者经营农业的积极性提高,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耕地面积越来越多,耕种方法也不断

 得到改进。

 4.苏俄、苏联的农业政策 ①苏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农业实行余粮收集制,从农民手中拿走的东西过多,而付给农民的纸币又大幅度贬值,破坏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②新经济政策实行征收固定的粮食税,得到广大工人、农民的支持,恢复发展了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

 ③斯大林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实行指令性计划经济,排斥市场;片面强调发展重工业,忽视农业和轻工业,造成国民经济比例失调。农业、轻工业落后,人民必须的消费品供应紧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从农民那里拿走的东西太多,损害了农民利益,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

 ④赫鲁晓夫改革:农业方面,允许集体农庄庄员拥有一定量的自留地和牲畜,垦荒,扩大谷物生产,开展大规模种植玉米运动,将拖拉机等农机卖给集体农庄。这没有突破斯大林的模式,只是局部调整。

 ⑤勃列日涅夫改革:农业方面,扩大农场、农庄自主权、降低农产品收购计划指标、提高农产品价格、放松对个人副业的限制等政策。这使得农民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国民收入有所增加。

 5.罗斯福新政中的农业政策 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以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苏俄和苏联的土地和农业政策 【重点剖析】

 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1、国家大规模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始于战国时期。秦献公十年(公元前 375年),“为户籍相伍”,即以五家为“伍”的办法编排户口。无论男女,都在政府的簿籍上有登记。。

 2、秦朝的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 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3、秦末,刘邦攻入秦都咸阳,萧何注意搜集丞相与御史府中的“律令图书”,因而能够了解秦朝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汉朝丞相主管全国户籍工作,各级地方政府也均有专门人员主管户籍。政府为掌握人口数,也会定期进行人口调查。东汉末年,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地主豪强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

 4、隋统一后,制定“输籍法”,重新核定户籍。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

 5、宋朝户籍分主户与客户。主户指拥有土地、缴纳赋税的税户,客户指没有土地的佃户。北宋初,为国家承担赋役的主户人口所占比例上升。

 6、元朝的户口类型比较复杂,按职业可以分为军户、民户、匠户、僧道户、儒户、灶户、渔户等,统称为“诸色户计”,一旦定籍,就得“各安生理”,世代相袭,不得变动。

 7、明朝继承了元朝以职业定户籍的做法,户籍分民籍、军籍、匠籍等。明朝户籍册称“黄册”,修造于洪武四年(1371 年),以里甲制为基础,每里 1 册,详列各户人口、田土、房屋,到崇祯十五年( 1642 年)为止,共 27 次编制黄册。8、清朝普通户籍基本沿袭明制,但由于政府赋役越来越倾向于向土地摊派,户籍管理相对松弛。到康熙年间赋役实行固定丁银、摊丁入亩后,户籍永停编审,名存实亡,政府只是按照一定的组织制度登记人口数量。

 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前面有)

 四、西方主要国家基层治理的历史与特点(前面有)

 五、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与发展(前面有)

推荐访问: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汇编:热点10 2020决胜之年-脱贫攻坚战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攻坚战 年高 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