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时间:2022-05-30 10:3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5篇

第1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形势与政策》课程试题 【A】卷答题纸

阅卷须知:阅卷用红色墨水笔书写,得分用阿拉伯数字写在每小题题号前,用正分表示,不得分则在题号前写0;
大题得分登录在对应的分数框内;
统一命题的课程应集体阅卷,流水作业;
阅卷后要进行复核,发现漏评、漏记或总分统计错误应及时更正;
对评定分数或统分记录进行修改时,修改人必须签名。 

特别提醒:学生必须遵守课程考核纪律,违规者将受到严肃处理。

国际恐怖主义“新生态”的成因分析

摘要:2014年以来,国际恐怖主义“全面开花”,逐渐形成了一个从东南亚经南亚、中东至非洲的“C”型恐怖主义新版图,其中“伊斯兰国”在中东地区肆虐作歹、全球扩张,南亚恐怖势力“胜利在望”、强势复苏,非洲恐怖活动愈发猖獗、大案频发,东南亚恐怖活动也有复燃之势。当前,国际恐怖主义正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阶段,恐怖主义“新生态”渐趋成型,国际反恐斗争面临严峻挑战。

关键字:国际恐怖主义 新生态

引言:国际著名智库“经济与和平研究所”2014年11月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统计,2013年,在全球87个国家发生了9814起恐怖袭击案件,比2012年增长了44%。从当前国际恐怖活动态势判断,2014年的全球恐怖袭击次数恐将再创新高。随着国际恐怖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的肆虐和泛滥,一幅以中东、南亚和非洲为主要策源地的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逐渐形成。

一、国际恐怖主义“新版图”

2014年以来,“伊斯兰国”(前称“伊拉克和沙姆伊斯兰国”,曾是“基地”组织在伊拉克的分支机构)异军突起、攻城略地,占领叙利亚和伊拉克的大片土地。6月29日,该组织悍然宣布建立横跨伊拉克和叙利亚的“哈里发国家”,其头目阿布·巴克尔·巴格达迪当选为最高领袖“哈里发”,并号召全球穆斯林支持和效忠于他。据美国中央情报局估计,“伊斯兰国”的规模可能在3万人以上,而且该组织财力雄厚,总资产高达20亿美元,称得上是“全球最富”的恐怖组织。凭借雄厚的财力和人力,“伊斯兰国”迅速蹿升为国际恐怖势力的“领头羊”。

在伊拉克,“伊斯兰国”大力挑拨、刺激教派冲突,对执政的什叶派政权构成严重威胁。2014年4月,“伊斯兰国”发布2013年度战果报告,宣称2013年共发动了9540起袭击行动,包括4465起路边炸弹袭击、600起汽车炸弹袭击和1083次暗杀行动。而伊拉克政府2015年1月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该国发生的各类恐怖袭击和暴力冲突共导致15538人死亡、22000人受伤,成为2007年以来“最血腥”的一年。

在叙利亚,自2011年国内冲突爆发以来,叙利亚本土的极端势力也呈现井喷式发展,出现了许多极端主义团伙,其中势力最大的是“支持阵线”。该组织在“伊斯兰国”的直接扶持下于2011年底成立,不久就迅速发展壮大,成员达到1万多人,成为反对叙利亚巴沙尔·阿萨德政权的“中坚力量”,频繁制造恐怖袭击大案。

随着“伊斯兰国”在伊拉克和叙利亚坐大,伊、叙边界已经名存实亡。“伊斯兰国”把伊、叙当作“根据地”,进一步向中东地区国家渗透蔓延,成为该地区最大的恐怖威胁。2014年“伊斯兰国”在黎巴嫩、约旦等伊、叙周边国家多次作案。伊拉克驻美国大使鲁克曼表示,“‘伊斯兰国’的兴起是一个全球肿瘤。如果国际社会不能有效协调应对,那么将导致出现一千个本·拉登”。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也警告,伊拉克正迅速变为对美国实施袭击的新策源地。

2014年,阿富汗塔利班等武装组织活动更加频繁,阿富汗首都喀布尔发生多起重大恐怖袭击,塔利班9月22日发表声明拒绝承认新当选的阿富汗总统阿什拉夫·加尼,还警告称塔利班会继续作战。联合国阿富汗援助团12月19日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自2014年初至11月底,阿富汗平民的死伤人数分别为3188人和6429人,平民伤亡人数较2013年增加近两成,创有记录以来的新高。面对日趋恶化的安全形势,美国被迫调整政策,宣布减少计划中的撤军人数。

在阿富汗的邻国巴基斯坦,巴基斯坦塔利班不断在巴基斯坦的经济、政治腹地制造事端,2014年6月8日更是对卡拉奇国际机场发动了骇人听闻的袭击。面对恐怖活动的持续威胁,巴政府不得不于6月15日宣布在位于该国西北部的部落地区开启前所未有的全面反恐战争。而巴基斯坦塔利班则掀起报复性恐怖袭击浪潮,12月16日,悍然袭击了巴基斯坦西北部城市白沙瓦一所军人子弟学校,造成至少141人死亡,震惊国际社会。

自2013年5月尼日利亚政府军在该国东北部开启完全按照“战争模式”进行的反恐行动以来,“博科圣地”与尼政府军间的对抗日趋激烈。据统计,2014年一季度因“博科圣地”恐怖活动而死亡的平民超过1500人。“博科圣地”活动范围向该国政治、经济重心延伸,4月14日,尼首都阿布贾的一个汽车客运总站遭“博科圣地”炸弹袭击,造成72人死亡。“博科圣地”还大肆袭击学校和进行绑架活动。同样在4月14日,尼东北部博尔诺州一所女子学校遭“博科圣地”突袭,276名少女被绑架,大部分学生被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武装分子当奴隶或妻子。同时,“博科圣地”还不断向尼邻国扩张。2015年1月1日,“博科圣地”在喀麦隆极北大区杀害了11名公共汽车乘客。而就在两天前,“博科圣地”在极北大区杀害了十几名卡车司机……

在索马里,2014年以来,非盟维和部队联合索马里安全部队针对“青年党”发动了新的攻势,夺回了几座城镇。但“青年党”依然控制着索马里中部、南部的广大农村地区,继续进行游击战,多次袭击索马里总统府和政府高官。2014年2月总统府遭遇汽车炸弹和恐怖分子袭击,造成14人死亡;
7月,“青年党”再次袭击总统府。同时,“青年党”还将触角伸向了肯尼亚等周边国家。2014年6月15日,肯尼亚姆佩凯托尼遭“青年党”袭击,造成49人死亡;
11月22日,“青年党”在肯尼亚北部劫持一辆巴士,杀害28名非穆斯林乘客;
2月2日,“青年党”袭击了肯尼亚北部的一个采石场,杀害了36名工人。

“基地”组织北非分支在马里的扩张虽然遇到阻击,但其实力并未遭到致命折损,开始通过路边炸弹、汽车炸弹、伏击等形式与外部围剿力量展开周旋。在遭到打击的压力下,北非分支的活动范围不断向利比亚、突尼斯、毛里塔尼亚等国扩张,与各国极端武装相互勾连利用,建立新的活动基地。

二、恐怖主义“新生态”的特点、成因及影响

“9·11”后,恐怖主义在国际社会的严厉打击下仍很猖獗,个中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两个方面:从内部看,恐怖主义的产生具有深刻复杂的历史社会根源,当今社会存在着滋生恐怖主义的土壤;
从外部看,国际社会对恐怖主义的认识依然有待统一,特别是对恐怖主义的界定、反恐双重标准等问题。因此,反恐斗争也应从多方面着手,靠单一手段、单一国家很难彻底铲除恐怖主义。

首先,暴恐手法更趋极端和残暴。“经济与和平研究所”发布的《全球恐怖主义指数报告》显示,2013年全球恐怖袭击造成17958人死亡,比2012年增长61%。而世界著名风险评估公司梅波克洛夫公司(Maplecroft)2014年7月23日发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全球与恐怖袭击有关的平民死亡数量正大幅上升,截至2014年7月的过去12个月里,全球有18668人死于恐怖袭击,与过去五年的平均水平相比上升了30%。这些都显示出恐怖袭击的手段越来越致命。

其次,在暴恐路线上选择“建国”路线。国际“圣战”运动近年出现了关于优先打击“近敌”(伊斯兰国家世俗政权)还是优先打击“远敌”(西方国家)的争论。长期以来,以“基地”组织为代表的传统恐怖势力主张将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作为首要打击目标,将西方在伊斯兰世界的盟友列为第二目标,最终恢复建立“哈里发”帝国。而以“伊斯兰国”为代表的新生恐怖势力则倡导在控制区迅速建立“政权”,实行严苛的伊斯兰教法统治,然后再不断向外扩张。由于“基地”组织多年未能在西方策划实施有影响力的恐怖袭击,其袭击“远敌”的路线逐渐失去吸引力。而“伊斯兰国”2014年6月成功建立“哈里发国家”,设立完整的、上下一体的国家机构“治理”控制区。“伊斯兰国”一举实现了国际“圣战”分子长期以来的梦想,其代表的暴恐新路线未来可能会得到更多恐怖势力效尤。

三、恐怖主义的根源

如果说贫穷产生恐怖主义,必然的结论是越贫穷越产生恐怖主义。可是显而易见,滋生恐怖主义的地区并非是当今全球的“首穷”。全球最贫穷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然而事实上恐怖主义分子没有一个是这个地区的人。如果具体到恐怖主义分子个人,如本·拉丹,则富可敌国。从纵的方面看,历史上贫穷的时代和地区实在太多,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如此大规模的极端行为。说贫穷是恐怖主义的根源,还意味着有贫穷就会有恐怖主义。但是可以相信,在消灭贫穷以前,人类完全可以消灭恐怖主义。恐怖主义既不与贫穷相始,也绝对不会与贫穷相终。贫穷与恐怖主义在程度上不相匹配,在时间上不相始终,这说明贫穷与恐怖主义并不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

再看所谓宗教信仰差异问题。凡差异都是双方的,你与我有差异就意味着我与你也是有差异的。伊斯兰教与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有差异,也就意味着印度教、犹太教和基督教与伊斯兰教有差异。如果说宗教信仰差异是恐怖主义之源,那么合理的结论必然是各大宗教里产生的极端分子的数目应当大致平衡。可是有目共睹,现实并非如此。有人说阿拉伯穆斯林是恐怖主义的源头,其实不然。自7世纪初伊斯兰教创立以来,历史事实说明,穆斯林与恐怖主义并无因果关系。宗教信仰差异是从来存在的,而恐怖主义却不是从来就存在的;
宗教差异永远存在,而恐怖主义今后必不会与任何宗教同寿。所以恐怖主义之根源决非所谓“宗教信仰差异”一语所可搪塞。 

  最后看民族压迫问题,所谓以色列对巴勒斯坦领土的占领。那么本·拉丹是巴勒斯坦人吗?纽约世贸大厦里的遇难者是犹太人吗?如果说极端分子与巴勒斯坦人都是阿拉伯兄弟,是兄弟就应该帮弟兄一把,那么历史上许多国家和地区如印尼、马来西亚、越南、南北美洲,都发生过排华、拒华、迫害华人的事件,如此说来全球华人是否就应该组织自杀性的爆炸集团,到这些国家去袭击平民,搞恐怖活动?阿拉伯人虽然曾经建立过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可是在更多的历史时期里是被异族占领的,在过去被占领的时代和地区里并没有产生如此规模和强度的恐怖主义行为。放眼世界古今,民族压迫是常例,而恐怖主义却只是很近的新事物。八年抗战期间,日本对中华民族的压迫莫此为甚,可并没有产生恐怖主义。无论南美北美,印第安人都不是主人,都是被压迫的民族,也没有产生恐怖主义。这说明,所谓民族压迫产生恐怖主义之说,也是难以充分成立的。 

  形式逻辑告诉我们,有新现象出现,必定是因为有了新原因。既然恐怖主义是国际社会肌体上的新菌株,那么古老的存在肯定不是这种新菌株的充分根由。当然,我们也不能说恐怖主义与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无关。我们可以说,贫穷、宗教分歧和民族压迫是产生恐怖主义的必要条件,但并不是充分条件。恐怖主义必定另有更直接的根源、更充分的条件,我们必须继续寻找。

四、我国面临的恐怖主义威胁及防范对策

恐怖主义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成为当代国际政治重要前沿问题之一。就现实层面来看,它的存在和发展对世界和平和人类文明日益构成威胁和挑战。在某种情况下,恐怖主义活动丝毫不亚于一场局部战争,因此,不打击恐怖主义就难以维持国家乃至国际社会的安全与稳定。

   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制度和国情不同,中国诱发恐怖活动的因素相对较少,国际恐怖主义对中国的影响和冲击较小。但美国“911恐怖袭击事件”也给中国再次敲响警钟:中国绝非远离恐怖主义的“安全岛”, 中国在对付恐怖主义问题上切不可掉以轻心。      

翻开世界地图,人们不难发现中国与国际恐怖主义有多么紧密的“地缘联系”。作为恐怖主义的“大本营”,中亚地区位于费尔干纳盆地,该盆地位于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遍及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诸国,东部边缘与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连。该地区贫穷落后,民族宗教矛盾错综复杂,汇集了三股黑恶势力:分裂主义势力、极端宗教主义势力和恐怖主义势力。       

中亚地区与中国西北边陲毗邻,实际上已成为三股恶势力对中国进行分裂与恐怖暴力活动的“前进基地”。境外的极端宗教势力和民族分裂组织,不仅以中亚为根据地,频频在国外制造分裂中国的舆论,试图扩大国际影响,而且竭力向中国西北民族地区渗透。他们向新疆境内的民族分裂势力提供资金和武器弹药,为其培训武装恐怖分子。据外电报道,2000年,两名新疆分离主义势力的成员在车臣战争中被俄罗斯军队俘虏,遣返中国。盘踞在土耳其、中亚等地的民族分裂势力还试图联合蒙、藏等宗教分子搞破坏活动。由此可见,新疆的民族分裂势力与境外民族分裂势力和极端宗教势力已狼联合,中国西北边境地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分裂主义和恐怖主义的渗透和冲击。  

“疆独”、“藏独”——中国最大的恐怖主义威胁  

  中国西北地区的民族分裂活动、恐怖活动呈活跃、上升势头,除了受境外“三股恶势力”的影响和策动外,还缘于这一地区所固有的民族分裂主义、恐怖主义的土壤。  

  中国西北地区聚居着回、维、乌、哈、塔、吉等少数民族,早在七世纪中叶就接受境外伊斯兰教的传播。因此,境内外的同一民族在宗教、文化和习俗上存在着“同质性”。“泛伊斯兰主义”、“泛突厥主义”根深蒂固。它们宣扬“天下穆斯林是一家”,“所有突厥民族应建立统一的国家”等等。它们甚至号召通过“革命”和“圣战”,实现“新疆独立”。从近年来的情况看,民族分裂势力确实呈现出极端的色彩。  

  与此同时,一些披着宗教外衣的恐怖主义组织纷纷成立。据披露,在境外的“东突独”组织就有50余个。在新疆境内,有组织、有纲领、有计划的恐怖主义组织也有40多个。一些组织已形成一定规模。  

这些以分裂国家为目的,以一定组织形成出现的恐怖主义组织对新疆地区的稳定与安宁构成了现实的威胁。它们培训暴力恐怖分子,积极筹集武器弹药,实施恐怖破坏活动。以1997年伊宁大规模骚乱事件为标志,新疆民族分裂活动进入活跃期,带有“圣战”色彩的暗杀、爆炸等恐怖暴力活动频繁发生。

从以上分析来看,恐怖主义活动对我国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构成了日益紧迫的重大威胁,我国面临的反恐形势日趋严峻。

一是加大依法惩处和严厉打击力度;
二是提高人民群众的反恐、防恐意识和知识;
三是加强网络反恐力度;
四是注重源头治理,彻底铲除滋生蔓延恐怖主义的土壤;
五是推进国际反恐合作。

五、结语

恐怖实际上也是人类历史上一种被普遍使用并且适用的政治手段。广义的恐怖主义应该包括所有具有政治目的的暴力行为,其中应该有国家暴力行为、团体暴力行为和个人暴力行为。但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国家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据了主导地位,关于恐怖主义的定义权逐渐被国家这一国际关系行为体垄断,一般定义为团体或个人的反政府、反社会的暴力行为。所以在对待恐怖主义的问题上我们不宜也不应该跟在美国后面乱跑,而应该有自己的态度与策略。要在反对恐怖主义犯人道性民族宗教分裂性与反对美国霸权主义之间寻找最佳的利益平衡,争取做到八面玲珑左右逢源。

参考文献:

1、王艳雯:《现代恐怖主义的历史根源》,《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

2、《论恐怖主义新发展及其对国际关系格局演变的影响》孔继萍 东北亚论坛 2003年1月1期 

3、《9.11”事件后日美关系的走向》 陆国忠 >2002年02期

第2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我国社会心态现状及对策

“抢盐潮”平息后,从无“盐”以对到“盐”多必失的现状,反映出了心浮气躁“一窝蜂”、“随大流”,急功近利、甚至企求少劳多获、不劳而获的不健康的社会心态。“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中央为何如此强调“社会心态”?当今中国有哪些值得警惕的社会心态,演变的趋势又是如何?

在当下世俗社会,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在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

“社会心态”是反映特定环境中人们的某种利益或要求并对社会生活有广泛影响的思想趋势或倾向,它揭示的是特定社会中人们的心理状态。例如对一个时期的国际国内的政治动向、经济动向、某一重大事件等所表现出的社会心理状态,反映了人们某种非同寻常的情绪、态度和社会风气等。

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在拙著《转型期的中国人》中,笔者曾把转型期称作“天使和魔鬼”并存的时代,这与狄更斯在《双城记》开头所描写的时代很相似,它是“最好与最坏、智慧与愚蠢、信仰与怀疑、光明与黑暗、希望与失望、大有与赤贫、天堂与地狱并存的时代”。刻画一个时代的最好办法,莫过于揭示这个时代的社会心态。因为时代与社会心态好像一对孪生姐妹,时代决定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映照时代。当前中国是一个世俗时代,与世俗时代相应的是世俗社会心态。

时代是划分历史的里程碑,心态是一个时代社会心理的总和。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我们这个时代是民生时代,与民生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忧患与权利;我们这个时代是民主时代,与民主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正义与法治;我们这个时代是科技时代,与科技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知识与智慧;我们这个时代是市场时代,与市场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交易与欺骗;我们这个时代是娱乐时代,与娱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娱乐与忽悠;我们这个时代是财富时代,与财富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炫富与哭穷;我们这个时代是感动时代,与感动时代相对应的情操是英勇与慈善;我们这个时代是速成时代,与速成时代相对应的心态是浮躁与喧嚣……总之,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据分析,我国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按其程度排序,分别是住房、医疗、下岗失业、教育、家庭收入等。对城乡之间的待遇,不同地区、行业之间的待遇以及社会保障和财富分配等社会现实最缺乏公平感。这样多元化的心理压力感,最容易造成社会心态的浮躁性、不稳定性,以及极端化情绪的宣泄。

总体来看,当今社会心态演变趋势有以下几个倾向: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当前,社会心态中的不适应感、不公平感、困惑感、矛盾感、浮躁焦虑、急功近利等非理性因素和改革开放初期相比,有增有减;传统的身份感、地位感和归属感趋向分化和多元化;心理的稳定感、方向感和未来感由迷茫渐趋明确;对社会公平的心理预期明显增强。

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

在当下世俗社会,社会心态受到市场交易法则的消极影响,更多表现为它的负面形态。在当下中国,有八种不良的社会心态值得关注、研究、引导、化解,它们分别是:

浮躁。浮躁即轻浮急躁、心浮气躁、飘浮躁动。这种浮躁心理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充满了感情泡沫,以致娱乐化、“娱乐至死”成为时尚,到处充满廉价的笑声。人们不愿意深入思考到底为什么发笑,值得不值得发笑。放弃了价值判断、放弃了思考本身甚至放弃了基本的感情冲动,这种笑到底有多少价值颇值得怀疑。一些电影、电视栏目,以媚俗为能事,追求感觉层次的沟通,热衷于搞那些“笑的绑架”节目,一些电视台让人觉得它不是政府的教育机构,而是被市场买断了的笑的批发部。

喧嚣。声音大而杂乱称“喧”,说话大而无当称“嚣”。喧嚣是浮躁的发酵物,是浮躁心态的行为表现。如果说浮躁心态使得转型期的社会变得干瘪,缺乏思想内涵的话,那么喧嚣倾向则使之更加疯狂。新人文主义者巴比特说:“有两条法则并立同行而不可调和,一条是物的法则,一条是人的法则。前一种法则建立舰队和城镇,但是它野蛮疯跑,并且对人极不友好。”喧嚣倾向就是物的法则大行其道的倾向,是对人极不友好的野蛮之道。

忽悠。忽悠在古文献中为形容词,用“忽忽悠悠”或“忽悠然”、“忽悠悠”来表现一种事物状态或人物心情。《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忽悠”为方言,意指“晃动”。在当前中国文化娱乐生活中,“忽悠”似乎变成了动词,指用云山雾罩、貌似有理的话把人侃晕、从而达到使人受骗上当目的的一种骗术。可悲的是,忽悠心态已从娱乐舞台转向现实生活,毒化了社会风气和心理文化氛围。

炒作。炒作原本是中医的一种制药方法,在今日的娱乐舞台上,它变成了“宣传”、“包装”和“推销”行为的总和。炒作是“忽悠”的高级发展,虽然炒作中包含着忽悠,但是炒作比忽悠带有更强烈的行为意向性和行为导向性。“炒作”和“忽悠”的另一个重要区别就在于:“忽悠”的对象是别人,而“炒作”的对象则是自己。“炒作”源于寂寞,人的三种需要——包容、情感、控制得不到满足就寂寞,寂寞的人最容易炒作。炒作的目的就是为了引起社会的注意。有人以自毁形象的方式炒作,就是为了抗议社会的忽略,即使引起社会否定性的注意也在所不辞。

炫富。炫富即炫耀、夸耀财富或富有,比如用百十辆豪华车队迎接一只百万元级别的动物,这种花不当值的行为以及与此相类似的活动都是炫富表现。炫富是浮躁、喧嚣、忽悠、炒作心态的必然结果,是一种非理性的飘浮躁动,是一种用行动表达出来的喧嚣,是大写的忽悠和疯狂的炒作。

装穷。装穷是炫富的反面,是否定形式的炫富。装穷的人分两类,一类人不一定在物质上真穷,只是在心态上有些穷而已:另一类人怕别人向他借钱,因此见到什么人都哭穷。要之,装穷是富人的一种相对弱势心态。这种富人之间的相对弱势心态一旦被认定和强化,它就会变成一种真正弱势心态。

暴戾。暴戾即粗暴乖张。暴戾心理形成于浮躁、喧嚣、忽悠、炒作、炫富的社会环境。它和炫富是孪生兄弟:一个炫耀财富,一个炫耀武力,都是缺乏人文素质的表现。暴戾心态可以为社会上日益增多的他杀、甚至灭门案件提供说明。市场化所导致的金钱拜物教把社会人际关系变成赤裸裸的动物关系,把本来存在于动物之间的“生存斗争、弱肉强食”法则变成人类社会的公理,把人类文明行为退化为野蛮的刺激——反应模式,这是人类的退化和疯狂,注定要受到天人戒律的惩罚。

冷漠。冷漠是当前最可怕的社会心态,其结果就是麻木,麻木是冷漠的孪生兄弟,麻木就是对他人痛苦失去敏感性的反应能力,就是无动于衷,当人们需要正义行动却无动于衷的时候,冷漠就变成了麻木。前些年发生的众多围观者怂恿跳楼者往下跳的看客心理,亦是良知麻木的典型表现。这种麻木与鲁迅笔下阿Q的麻木毫无二致,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这是21世纪中国社会最大的悲哀。

“弱势心态”的蔓延是现在社会情绪的一种表达,是公民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为了合理地解释什么是公平正义,我们首先要区分两种不同性质的社会流动或弱势化。

一种可称之为“在合法竞争中发生的弱势化”。比如,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有的企业发展壮大成为名牌企业,也有的企业则败下阵来,甚至破产了。在市场竞争(或称作初次分配)中发生的弱势化现象却又难以避免。在这种竞争中,只要竞争的规则或程序是合法合理的,由此产生的社会流动也就具有合理性和公正性。这样的制度设计可以提高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是我们可以接受的。虽然竞争具有合理性与公正性,但是,一些人的下降流动或弱势化总不是好事情。在竞争中,弱者当然竞争不过强者,特别是人群中的老、弱、病、残,往往是竞争体制中的失利者。从社会制度建设的角度看,也必须对竞争中的失利者提供保护的机制。因此,一个和谐的社会,必须有良好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制度,对于老、弱、病、残,对弱势者、对下降流动者提供社会保护。

另一种可称之为“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不是在合理的竞争之中发生的,所以,也可以称之为“非竞争型的弱势化”。这种弱势化的特点是,从一开始就将一部分社会成员排斥在外了。换言之,在跑步比赛起跑点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显然,这种“制度障碍型的弱势化”是不公平、不正义、不合理的。如果仔细考察各个方面的体制、机制,就会发现问题具有普遍性的。比如,机关事业单位的非正式工,很多讲课效果不错的“代课老师”等。如果再仔细分类的话,这里面有些弱势化是制度设计时就被排斥了的群体,有些是受到制度歧视的群体,也有些是被制度忽视甚至被制度遗忘了的群体。譬如,在职业技术职称制度方面,我们更重视的是高层次的职业技术职称,而对于普通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表面上也建立了体制,但实际上形同虚设。广大一线的、直接从事生产劳动的劳动者的职业技术职称更是被忽视的。这种“非竞争型的弱势化”更需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一个公平正义的社会,应该是充满机会的社会,应该为社会成员提供通过竞争实现地位上升的渠道,任何人只要努力都有上升的机会。从这种角度看,我们的改革事业最为重要的目标应该是通过深化改革,最终实现在公民意义上的公平公正,即只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他们都应该有平等的竞争机会,都不应该受到制度的排斥。(作者李强为清华大学人文

农民工要走出弱势心态

所谓“弱势心态”,指的是在长期的弱势境遇中,形成的一种消极、被动的意识或态度。比方说,面对欠薪等权益被侵害,有的农民工显得手足无措,一味强调“没办法”;
想提高文化素质,对具体渠道所知很少,一筹莫展……

意识是现实的反映或折射。这些沮丧、被动、依赖甚至悲观的心态,一定程度上是可以理解的,它们源自长期以来的世俗眼光。但必须看到,农民工的生存环境正在发生历史性变化,要想顺应时代,更好地融入城市现代文明,就必须尽快从“弱势心态”中走出来。

现在,要维护合法权益,河南省出台有降低农民工诉讼门槛、减免诉讼费用的专门举措,合乎条件,还可以享受法律援助。但如果自己前怕狼后怕虎,不敢拿起法律武器,这些好举措又有什么用?想提高技能,各地普遍开设了免费的务工培训,今年我省更投巨资实施“全民技能振兴工程”。要享受好政策,前提是农民工应主动申请、热情投入。希望多读书学习,现在免费图书馆计划正在实施,就在今年初,郑州图书馆规定,无论市民农民,凭一张身份证,就可以免费借阅图书,每小时一元的上网查阅资料费也取消了。如果我们不想方设法去利用、去学习,图书馆门开得再大,对自己也毫无意义。

当然,目前服务农民工的政策,仍有很多亟须改革完善之处,比如户籍制度、新农合的异地支付、农民工养老金的跨地区转续,还有服务农民工政策的信息宣传还不够到位等问题。这就更需要广大农民工积极呼吁,大力争取,以赢得更多的关注和支持。

破除“等、靠、要”心理,抛弃悲观失望,挺起胸膛,走上前去,主动进取,农民工将创造更辉煌的社会财富,也将书写更为精彩的人生!

让留守儿童告别弱势心态

当前,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为了改变生存状况,常年外出务工,很多夫妻因经济原因无法将子女带在身边,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据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5800万人。其中,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79.7%由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调查显示,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很大一部分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自卑懦弱、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还有的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常将无端小事升级为打架斗殴。

尽管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但家庭和学校缺乏正确的心理疏导仍是最主要的原因。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多年在外,无法与孩子朝夕相伴,也不能及时对子女表达关爱,久而久之,这些儿童丧失了基本的心理归属和依恋感,变得孤单、敏感、自卑,内心充满无奈和惆怅,情感也变得冷漠。由于父母不在身边,临时监护人大多局限于让孩子吃饱穿暖、不出事之类的浅层关怀,而忽视了他们的心理健康。同时,农村中小学校仍是应试教育占主导,很多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根本不关注留守儿童的情绪与情感变化,导致留守儿童出现心灵“营养不良”。

我国城乡差距大,地区发展不平衡,农民工进城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必然选择。在这样的历史潮流下,让留守儿童回到父母身边似乎并不现实。因此,如何引导留守儿童克服自卑心理,学会坚强地面对生活,是一个全新的社会课题。在河南信阳的夏令营里,卢勤就以母亲的名义对孩子们说:“要知道,城市的每一座高楼都有你父母的心血,每一条马路都有你父母的汗水,他们为改革开放作出了贡献,你们不要怨恨他们;
他们为了建设国家,为了家庭生活得更好而出去挣钱,需要得到你们的理解。父母不在,你们反而有更多机会照顾自己和老人,变得更加坚强,更能适应社会。你们要把不满和怨恨变成一种自豪感。”通过这样的心理疏导,孩子们从委屈、怨恨到愧疚、自豪,逐渐懂事成熟。

俗话说:“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不可避免地承受了社会转型的代价。然而,生活的磨难并非都是坏事,越是艰苦的环境,越能锤炼坚强的人格。因此,在留守儿童的成长道路上,不妨多给孩子们灌输一些积极向上的“心理因子”,让他们告别弱势心态,这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

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你是弱势群体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一系列社会调查中,无论是扛着编织袋进城的农民工、拿着简历在职场奔走的大学生,还是月收入上万的白领、令人羡慕的公务员,纷纷给自己贴上“弱势”的标签。这种反应,与其说是弱势群体在扩大,不如说是“弱势心态”正在蔓延。

有人说,心理危机是社会高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在社会结构剧烈变化、社会利益猛烈分化的时代,出现了马克思所说的“茅舍样小房子旁边忽然耸立一座宫殿”等贫富、收入的反差,人们的心灵世界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焦虑、紧张、不安等情绪和心态也由之而生。

调整这种心态,一方面需要社会成员以积极的态度看待这种变革中的“阵痛”、转型中的“落差”,以主动的自我调节,培育理性的视角;
另一方面也要追寻普遍弥散在各个阶层的“弱势心态”的心理根源。

要看到人们最为痛切的,不仅是自身素质和技能的“无能为力”,更是在欠公平、不公正环境下的“回天乏力”。勤勤恳恳的合同工有些接受的是比正式工少得多的工资,没有背景的大学毕业生在“萝卜招聘”中黯然出局,兢兢业业的公务员眼看别人“又跑又送”突破了“天花板”……对于这样的“非竞争型弱势化”,有学者这样比喻,好比在跑步比赛起跑的时候,就排斥了一部分人,不许他们参加比赛,或者让他们后跑。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觉得自己渺小和“弱势”,很多时候是因为面对那些自认无法对其加以控制的事件,使得无力感、不安全感、不稳定感等五味杂陈的“弱势心态”被成倍放大。

“弱势心态”之下,有人破罐子破摔,由暴跳而至暴戾,导致伤害儿童等极端性事件;
有人堤内损失堤外补,吃了三聚氰胺的亏就要在天价医疗上找补回来,“上不去”的痛苦就要在“贪起来”的疯狂中舒缓;
有人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在平凡中变得平庸,在失望中陷入绝望。如果说“稳定预期”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石,那么“弱势心态”就是在侵蚀我们社会的共识,消磨未来的希望,构筑现实的壁垒,可能把社会引入人人皆输的“囚徒困境”。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不管从哪个层面说,“弱势心态”的存在与蔓延,对我们社会的发展,是一个警示,更是一个启示。它反映了社会转型期的心灵脆弱与困境,也隐藏着心灵强大与和谐的必由之路,那就是: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让人们的权利都得到保证,让人们的奋斗都获得价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需要个体在自立自强中扬起心灵风帆,更需要社会管理者用规则与制度创造公平发展的空间、共建共享的平台,一个人人肯努力、人人有机会、人人有希望的社会,将会大踏步地走出“弱势心态”的阴影。

当今大学生应追求理性的社会心态

今天的社会生活中,“理性”正成为一个热词。

理性看待收入差距,理性面对社会不公,理性分析网络民意,理性选择专业、职业……“理性”的高频度使用,传递的潜台词其实是:在不少问题上,有人正走向理性的反面。

走过高呼“杀死苏格拉底”的古希腊法庭,穿越法国大革命激进主义掀起的狂飙,人类对非理性的躁动保持高度警惕。理性有序的环境有利于大大降低社会关系调节的成本,温和渐进的改革是历史进步的明智选择,这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动摇的共识。在一个十多亿人口的国家,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转型期,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尤为重要。

但是,对理性的思考和探讨,还应在更深的层面展开。希望杜绝一切非理性言行是不现实的。与其紧张焦虑,不如解析它们生长的社会根源,寻求化解它们的现实路径。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抓住构建平和理性心态的主要矛盾。

从追求“高而又高、纯而又纯”的政治理性,到接受自利、竞争、效率的经济理性;
从单向度强调“冷静、稳定、理智、克制”,到加强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群众利益维护机制,培育和保护公共理性、构建和谐社会,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党对于理性的认识有了巨大的飞跃。但急速变革的中国面对的是“千年未有之变局”,将这种理念的进步落实到层层级级的社会管理实践中,实现对日益错杂的社会心态的准确把握和有效疏导,我们要走的路还很长。

西方的理性启蒙,面对的主要是基督教会。而今天中国的理性建设,既有市场理性与传统伦理道德的冲撞,也有个人权利与集体精神的磨合;
既有现代公共意识与熟人社会的博弈,也有公民参与和“为民做主”残余思想的抵牾,如此复杂的环境中,作为具体的人,谁都不敢说自己绝对“真理在握”,谁都不应有过高的“理性优越感”,企望“理性”的符号可以封堵住“非理性”的决口。

除非极端个例,激烈的非理性言行背后的逻辑并非无章可循。作为最后的选择,它通常产生于绝无胜算的场合。市场竞争固然是优胜劣汰,但是否必定是赢者通吃一切、输者无处可逃?暴力抗拆固然不理智,但暴力拆迁就一定合理吗?通过正常渠道难以反映正当的诉求,究竟该怎样宣泄郁积的情绪?没处说理就骂,骂不过你就打,打不过你就跑,我们绝不鼓励这种弱者的逻辑,却也绝不能不理解、不关切、不给出路。

理性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理性建设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在现阶段,这个责任主要在社会管理者,在拥有更强实力、更丰富资源的组织和个人。而每一位公民也应该意识到,任何利益诉求和价值主张,都应在法治的框架下有序地展开,“有理”固然不一定走遍天下,但“无理”注定寸步难行。价值理性、工具理性、程序理性、目的理性……理性建设的内容包罗万象。培育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当从培育平等、真实、诚恳和可沟通为原则的交往理性开始。

少一点“我办没时间跟你闲扯”的粗鲁,多一点平等耐心的沟通;
少一点“不信谣不传谣”的训导,多一点公共信息的及时披露;
少一点“买不起房为什么不租”的不解,进一步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我们时时刻刻都应记住,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才是消除非理性最有效的解药。

第3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举例说明我国未来调结构的方向和措施

1调整结构的含义2事例3调整结构面临的困难及如何应对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在全球经济的今天,我国难免遭受到了不少的影响,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暴露,如“民工荒”,“低碳经济”“产业转移”“产能过剩”等词不断出现在大家眼中。而面对如此强烈的冲击,我国又将采取怎样的措施去应对呢?

答案似乎也只有一个,那么就是改变。于是,“调结构”这个词便时常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调结构”既是一项战略任务和长远目标,也是实现“保增长”——特别是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必由路径。“调结构”至少具有以下三个层面的涵义:其一,就整个经济结构来说,应当由过分倚重外需向侧重内需转变。近年来,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不断提高,目前已达到60%以上,其中出口占GDP的比重约为40%。这个数据不仅高于美、日等经济大国,也超过世界平均水平。外贸依存度走高是中国经济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反映,它直接拉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并在带动技术进步、解决就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其二,就内需的结构来说,应当校正投资与消费之间失调的关系。“重投资,轻消费”是中国需求结构的长期痼疾。最近几年,中国居民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2006年首次降至50%以下。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自2000年以来一直快于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增长。我们知道,投资需求是一种中间需求,投资形成的生产能力,如果不能进入最终消费就没有意义,只会造成产能过剩。正因为如此,中央在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中着意突出民生,有六条措施与民生问题直接或间接相关,包括建设安居工程、发展医疗卫生和教育事业、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等。它所透露的政策信号是,要把扩大消费放在与扩大投资同等重要、甚至更为重要的地位,想方设法促进人们消费能力和消费品质的提高。其三,就投资的结构来说,应当杜绝“两高一资”项目抬头,重点培育技术水平高、核心竞争力强、节能环保的产业。针对于此,中央有关部门已在财税、信贷政策等方面出台了多种防范措施。实际上,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国内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产生了压力,在此压力下,市场和企业有自主调整的内生动力。政府要做的是顺应这种趋势,引导和推动产业的升级转型。

我国经济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失衡,即我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二)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度依赖出口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存在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扭曲结构。(三)二元结构严重。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会逐渐被打破。而在我国由于人为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根据我国经济的现实情况,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应把握好以下方向和重点。

第一,以农业为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首位,确保农业和农村经济稳定增长,农民收入增加。

第二,继续加强水利、能源、交通、通信和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基础工业。这是我国推进现代化的一项重要任务,不能放松。第三,加大调整、改造加工工业的力度,提高它们的素质。要有重点地积极发展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电子信息产业,推进国民经济信息化。

第四,努力发展第三产业,提高其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第五,改善企业组织结构,提高企业素质。要通过市场,形成和发展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第六,促进地区经济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在使东部地区继续利用有利条件,实现更高水平发展的同时,从多方面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努力缩小地区经济发展差距。

我国经济结构现状

(一)产业结构失衡

通过上面的比较可以明显的看出,我国第二产业比例过高,第三产业比例过低。过高的第二产业占比说明我国的工业化进程正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时刻。我国的工业结构中,高投入和高消耗的传统产业仍然占据相当比重。接下来,能否通过科技进步实现第二产业由量到质的转变,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过低的第三产业制约了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并在一定程度加剧了就业压力。根据黄乾的实证研究,工业部门的结构变动导致了失业率的上升,而服务部门的结构变动与失业率负相关。因此,在推进我国城市化的进程中,必须大力发展服务产业。

(二)高投资、低消费和高度依赖出口

在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中,存在严重依赖投资和出口的扭曲结构。2007年投资和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分别达到50.3%和39.8%,消费仅为10.0%。而美国2004年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分别为43.2%、75%和-18.2%。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是大量引进外资,投资生产,然后把产品出口。这种依靠高投资和高出口的增长模式,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对于提高技术含量和增加国民收入是有帮助的。但是长期下去会使我国经济陷入被动的地位,或者说被世界经济,尤其是美国经济“绑架”。最重要的一点是,这种发展方式本质上背离了经济发展的根本——提高国民的福利水平。

还有一点是我国的投资效率很低。我国的人口占世界的1/5,未来我国经济的一个增长方式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世界的未来。要提高13亿人的福利水平,必须依赖科技的进步。将来在经济增长的重心由对外转向对内时,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至关重要。这也是未来经济结构的本质和核心。

(三)二元结构严重

根据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随着经济的发展二元结构会逐渐被打破。而在我国由于人为原因形成的二元经济结构使得城乡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欧洲的城市和非洲的农村”不仅仅会限制人力资本向城市的转移。更重要的是其带来的城乡之间的割据和不公平会给社会的不稳定造成严重隐患。因此,打破城乡二元结构,使得更多的资源流向农村,实现农村和城市的共同发展,才是邓小平先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发展理论的回归。

一 我国进行经济结构调整的建议

(一)政府转型

经济发展至今,可以说政府对于经济的规划和干预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政府的过多干预也是导致经济结构不合理的一个重要方面,尤其表现在国有企业的低效率和部分行业的垄断上。作者认为,接下来政府的主要任务是转型,即由主导型的政府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主要的工作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加强市场经济制度的完善和体制的建设。二是做好经济发展的规划,但是对经济的调节以保证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原则,以间接调控为主。三是工作的中心转向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等,以及促进经济的公平。

(二)税收方面

危机过后,政府应该对于税收体系进行全面的调整。调整的原则要三个:个体税方面,以促进社会的公平为原则,调节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公司税和关税方面,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促进科技的研发和生产效率的提高为原则,通过大幅调高高消耗、高污染企业的税负,以一种强大的外在力量迫使企业进行生产策略的转变。区域税方面,以引导资源流入落后地区为原则,通过设置差别税率促进乡镇经济和中西部经济的发展。

(三)教育方面

要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改变,根本上要依靠科技,依靠知识。因此,以后政府对于教育方面的投资要加强,尤其是要加强对落后地区的教育投入。在教育方面,政府的重点应该转向基础性教育。对于职业教育和部分正规教育,加大对民间资本的开放,实现教育的多面性。通过一系列的改革,最终使得我们的教育在继承传统和发挥商业潜力方面保持平衡。

(四)消费方面

为了提升国内的需求,作者认为有两个方面必须完善:一是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只有建立起了相对完善的社保体系,老百姓才会增大即期消费。二是完善我国的信用体系,尤其是消费信贷方面。在老百姓收入不高但存在好的预期的情况下,通过信用体系可以实现收入和消费在整个生命周期内的平衡。关于刺激国内消费,作者认为,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国家消费的大幅启动必须以科技进步、生产效率提高和增长模式的转变为前提,否则,在粗放经济下的过度消费势必会危及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新华网广州12月13日电(记者 车晓蕙 李亚彪)中国经济专家认为,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大背景下,除了防止经济加速下滑,2009年中国还将致力于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10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继续强调“保增长、促内需”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调结构”的要求。

  中国过分依赖外需的经济结构如果不加调整,即使没有经济危机的冲击,中国经济也难以保证长久平稳发展。

  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部总经理郭世坤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扩大内需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根本途径”,以此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将对稳定明后两年的经济增长发挥重要作用。

  在中国东部沿海的浙江省宁波市,外经贸局局长俞丹桦感觉今冬以来的工作重点,正在从帮助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向扩大内销转变:不断研究内需、组织外贸企业参加国内展会、到中西部考察国内市场,这些带“内”字眼的工作排满了俞丹桦的日程。

  俞丹桦说,从依赖外贸到寻找内需,出口依存度达85%的宁波市,同它所在的这个东方大国一样,正在全力加快调整经济结构的步伐。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的步伐不能不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当前中国面临的经济形势的研判是:目前,这场金融危机不仅本身尚未见底,而且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正进一步加深,严重后果还会进一步显现。

  海关的数据也显示,以出口拉动为重要特征的中国经济正面临着困难:11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9%,其中出口1149.9亿美元,下降2.2%。

  由于国际经济仍处于下行区间,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表示,明年上半年可能是中国出口的真正寒冬。

  为了应对严峻的外贸形势,此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一改过去减少贸易顺差的导向,提出保持出口的稳定增长。在今年下半年,中国已相继调高了大部分出口产品的退税率,以帮助企业稳定出口市场。

  为了调整经济结构,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密集出台:从国务院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到促进轻纺工业健康发展六项措施,一直在进行试点的增值税转型改革明年也将全面推开。

  “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可以极大地减轻企业负担与成本,并促进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在中国轻纺城绍兴县,45岁的新乐纺织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明煜说。

  此前,严峻的市场形势曾让王明煜为是否购置新设备提高产品档次犹豫不决。现在,他正忙着召开公司高层会议,商议购置新的大提花机,并加大对内销市场的开拓。

  中国政府加快经济结构调整步伐的决策,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积极响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经济大省广东立即召开会议回应,明确提出“既要保增长更要调整经济结构”。未来5年,广东省将投入2.37万亿元人民币,全面开展涉及交通运输、现代产业建设、能源保障等多个领域的“新十项工程”建设。

  与此同时,广东省加大力度推动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一方面出台相关文件鼓励加工贸易企业转型内销,另一方面,在全省设立28个产业转移工业园,鼓励企业提高技术,发展品牌,从最低端的制造努力向“微笑曲线”的两头延伸。

  更多的基层官员意识到,中国农村的市场异常广阔。“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多建设一些超市、连锁店,拉动农村消费。”浙江省乐清市委书记黄正强说。

  在安徽省,未来一年内越来越多的社区菜市场、便利店、早餐店将在城市出现。这个省还准备安排800万元人民币支持数十家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重点实施加工配送中心等建设与改造,以形成流通成本低、效率高的营销网络。

  专家认为,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应对危机的4万亿元振兴经济方案再次明确了方向,即把保增长、扩内需和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调结构”成为这一轮宏观调控的重要特色。

  中国人民银行明确表示,在及时向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支持的同时,将着力优化信贷结构,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重点工程建设、中小企业、技术改造、兼并重组、节能减排信贷支持,同时继续限制对“两高”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劣质企业的贷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透露的信息看,实行结构性减税、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节能减排、自主创新、先进装备制造业、服务业、中小企业、重大改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将成为明年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力。

第4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立足省情 抓住机遇

加快推进甘肃经济发展

摘要:结合我省自然条件差、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贫困比重大的基本国情,由此切入对省情深层次、更全面的认识,增强忧患意识,确定符合甘肃省情的发展思路,是我们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把握全局、做好各项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基本依据。

关键字:

全国都在抓战略机遇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甘肃怎样确定自身的发展定位,如何尽快缩小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差距?全省2600万人民面临历史性的选择。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近30年,是甘肃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历史时期。尤其是近年来,甘肃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经济工作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甘肃的面貌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仍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概括地讲特点,一是地域辽阔,区位优势明显,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区位优势的作用亟待发挥;
二是经济发展速度加快,实力有所增强,但经济总量小,发展不平衡,地方财力依然薄弱;
三是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产业层次有所提升,但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
四是各类资源比较丰富,但支撑经济增长的力量依然薄弱;
五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但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还未根本解决。

“抓住快速发展的关键期,加快结构调整,寻求跨越式前进。”甘肃省省长陆浩说,甘肃只能立足传统优势,培育新的优势,当务之急是深化改革,调整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经济结构。

  着力调整结构,按科学发展观打好攻坚战

 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之下,从粗放走向集约,以此为主旨的结构调整,成为贯穿甘肃经济增长的一条红线。发挥特色粮食生产比较优势,构筑粮食安全保障机制 “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本。”粮食是一种具有战略意义的特殊商品,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问题,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最重要的基础。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经过长期努力,我省已经结束了吃救济粮的历史,基本实现了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平衡,并开始为全国粮食安全作贡献。去年以来,国际粮食紧缺影响到甘肃,出现了省内市场粮源减少、价格上涨、供给趋紧的情况。在新的形势下,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和质量安全的压力不断加大。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但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衡量,我省粮食生产仍处于低水平紧度平衡,农业基础薄弱、农民增收缓慢的矛盾依然十分突出。

农民贫困、农业脆弱、生态恶劣,是甘肃经济社会发展面前的“鸿沟”。当前,关键是要从我省自然资源禀赋和欠发达的基本省情出发,围绕“强基础、保供给、保增收”的要求,把保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供给和增加农民收入有机地统一起来,既要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增收,又要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使特色粮食产业成为我省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努力实现粮食安全和农民增收的双重目标。

从总量看,我省粮食总产量连续五年稳定在160亿斤以上,保持了供求总量低水平紧度平衡的态势。从结构看,我省粮食特别是口粮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大米、小麦缺口较大,全省大约有40多亿斤的小麦和10亿斤的大米依赖调入。玉米供应偏紧,马铃薯、玉米种子、啤酒大麦、豆类外销量较大。从区域看,粮食供求矛盾日渐突出,河西商品粮基地对全省的粮食贡献率逐年在降低,粮食产量已不能满足当地需要。陇东商品粮主产区调出量下降,全省吃商品粮的农民越来越多。从质量看,全省优质专用粮食呈不断增加的趋势,产量比重已达48%。
粮食供求总量平衡,是推进结构调整的基本前提。只有粮食安全有了保障,农业结构调整才能向深度和广度进军。我省农村贫困面大,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水平低,一旦出现粮食数量短缺,价格大涨,农民买不起,政府补不起。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对粮食的需求将持续增加,饲料用粮和工业用粮将持续上升,粮食需求刚性增长与人增、地减、水缺的矛盾将更加突出,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非常艰巨。
总体思路和基本考虑是:稳定面积,优化结构,突出特色,改善品质,依靠科技,主攻单产,增加总产,确保省内粮食供求总量基本平衡。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小麦、玉米、马铃薯和小杂粮等特色粮食生产,形成具有甘肃特色的粮食产业体系。实现总量平衡的目标,今后几年我们的主要任务是调整结构,主攻单产,推进粮食主产区由以河西为主的灌溉农业区向以中部为主的旱作农业区转变。

统筹协调,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统筹农业生产要素配置,构建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近年来,我省农民收入虽然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态势,但农民增收的基础仍比较薄弱,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长效机制尚未完全建立,城乡收入差距仍呈扩大趋势。从未来看,遏制城乡收入差距,需要多方形成合力。坚持“扩大分子”和“缩小分母”并重,实施”促农增收六大行动“,不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对农民的补贴力度,不断激发农业的增产潜力、激活农村的要素潜能、激励农民的创业热情。着力构建支农惠农政策不断强化、农业科技不断进步、农业产业不断发展、农产品价格不断上升、农村居民逐步转移的有效机制。

第一,强化特色优势产业发展促进机制,进一步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第二,健全科技创新进步的动力机制,不断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益。第三,构筑农业组织化程度提高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纳入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产业体系。第四,建立资源永续利用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机制,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第五,完善农民培训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多渠道转移农民就业。第六,形成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提升强农惠农政策支持能力。同时,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不断优化农民增收的外部条件;
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为农民增收创造良好环境。

加快发展农业发展,必须从我省农业和农村实际出发,与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完善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提高农民素质等紧密结合,与当前农户家庭经营、市场经济不健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等客观条件紧密结合,与各地开展的建设新农村选点、县域经济试点县和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建设等工作相结合,寻求多种途径,加快发展。必须把脚下脆弱的基础夯实,统筹协调,才能搭建更好的发展平台。

走自主创新之路,构建创新型甘肃。

第一,破除束缚,坚定信心,确立建设创新型甘肃的战略目标。形势和省情决定,在推进自主创新上,必须要提高思想认识,解决好信心问题,正确看待我们的优势和劣势,排除一切畏难情绪,克服各种无所作为的消极倾向,勇敢地迎接自主创新带来的挑战。

建国以来,我省围绕资源开发形成了以能源、原材料为主的资源型经济结构。这种资源型的产业结构,导致经济增长粗放,也日益显现出产业链条短、科技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环境污染严重等一系列突出矛盾,成为我省经济缺乏竞争力和自我发展能力低的主要症结所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依靠科学技术的支撑。必须牢牢把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难得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发展层次,推动经济增长从资源依赖型转向创新驱动型。

只要我们深化改革、激活资源、整合力量、发挥优势,在加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基础上,用心关注和研究各种新的发明和创造,就一定能够在自主创新方面大有作为,提高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一些领域完全可以实现科学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第二,广泛发动,完善政策,为构建创新型甘肃营造有利环境。省委、省政府建设创新型甘肃的决策,得到了全省各界、各市州的热烈支持和积极响应,掀起了贯彻落实全国、全省科技大会精神、齐心协力推进自主创新的热潮。

我省技术创新应着重在“营造环境、夯实基础、增强能力、支撑发展”的基本定位上,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从企业需求出发,组织产学研共同研发的运行机制,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加快人才结构调整,建立健全育才、引才、聚才、用才的体制机制,加强科技人力资源能力建设;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中的主导作用。

第三,夯实基础,突出重点,努力走出一条符合省情的自主创新之路。我省科技工作围绕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的总体目标,从省情实际出发,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是设立甘肃省重大科技专项计划。二是加快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创新基地的建设。三是努力改善省属科研院所基础条件。四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努力培养和造就一支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队伍。五是实施甘肃省技术创新引导工程。推进自主创新,建设创新型甘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也是一项复杂和庞大的系统工程。甘肃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新的历史时期,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团结奋斗,一定能够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进程中,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和辛勤汗水谱写出自主创新的壮丽篇章。

  锐意进取、百折不回的气概是一种宝贵资源

 我省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底蕴深厚,立足改革发展的火热生活,汲取传统文化精华,培育和弘扬甘肃精神,对于凝聚人心、鼓舞民气、鼓励创业、振兴甘肃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在长期同严酷自然环境的不屈抗争中,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发展的伟大实践中,造就了陇原儿女独特的精神风貌,形成了以‘人一之、我十之,人十之、我百之’为核心的甘肃精神。这种精神包含了艰苦奋斗、不怕困难,崇尚实干、不甘落后,坚韧不拔、顽强拼搏,锲而不舍、奋发有为等丰富内涵,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发展需要这种精神,改革同样需要这种精神;
创业需要这种精神,创新同样需要这种精神。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大力弘扬甘肃精神,全方位提升陇人品格,使之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弘扬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相统一的地域精神,塑造和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高尚品格是十分必要的,特别对于我们甘肃这样一个经济社会欠发达的省份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我省经济的欠发达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现实,甘肃目前总体上仍然处在一个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强化保障、加快发展的阶段。甘肃的发展需要一个良好的对外形象,投资环境、人居环境、人文环境,最根本的是人的形象和素质。但长期以来,外界对甘肃的印象大多是荒凉、贫瘠、闭塞、落后,甚至有一些国内外媒体对甘肃的报道还有些失之偏颇,需要我们加大力度,强化正面声音,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之所以造成这种被动局面,与我们的发展水平、自然条件有关,也与我们系统地总结不够、包装不够、宣传不够有关。这些年来,其它一些省份,包括一些国外的大城市,都非常注重整体宣传、推介自己的形象。因为形象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资本的转移、人才的流动,关系到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甘肃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长期在这里生息繁衍而形成了具有各民族自身特点的文化。因此,各民族的团结、和谐相处,就成为甘肃历史、现实的重要特点,也是甘肃发展的客观需要。团结奋进也是甘肃人所具有或应该具有的高尚品格。我们坚信,在这种精神的发扬中,不仅陇人品格可以得到新的升华,而且甘肃经济社会的发展也会跃上一个新境界,甘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第5篇: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当前我国反腐形势

——结合国外反腐经验

中文摘要:腐败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它腐蚀各国的政权基础,妨碍经济发展,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普遍关注,社会主义建设特殊国情的中国当前也开展反腐败斗争。尽管世界各国制度、国情不尽相同,但是都在加大反腐斗争力度,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且一些发达国家在反腐败斗争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世界各国在制度防腐上进行积极探索,对于当前我国惩防体系建设,特别是党风廉政和反腐败法规制度建设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字:借鉴 国外 反腐 经验 国际合作 国情

腐败,这看似很伤大雅的隐晦之词,如今却频繁跳入公众的眼帘。媒体中频频爆出的腐败丑闻令人气愤,又不禁令我们反思,经济的飞速发展给我们带来的究竟是什么?

国内反腐形势

改革开放后经济飞速发展给人民带来物质与精神的双丰收,但同时也萌生出许多腐败丑闻。上海原市委书记陈良利用职务上的便利为亲属谋取不正当利益、袒护严重违纪人员、为不法企业谋取利益等严重违纪问题,造成了恶劣的政治影响;
安徽原省委副书记王昭耀、安徽宣城原副书记杨枫他们可谓并驾齐驱完成家族式腐败的“伟大壮举”,被冠以“安徽第一权力家族”之称;
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滥用职权获取巨额非法利益、收受他人巨额贿赂、道德败坏、对铁路系统造成严重问题……诸如此类的丑闻数不胜数。我国目前的腐败现象屡禁不止,甚至蔓延、攀升,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成为影响党和政府形象的一个严重问题。我们难以去相信,一个泱泱大国究竟存在多少祸国殃民的腐败分子,而这些腐败又在怎样的破坏民生乃至社会的和谐。

国际反腐形势及经验

其实腐败也并不只是我国存在这种情况。腐败是一种全球性的社会现象,它腐蚀各国的政权基础,妨碍经济发展,影响遍及社会的各个领域,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民社会的普遍关注。为反腐倡廉,各国普遍加强反腐法规建设,加大反腐机构设置,强化政党内部纪律和监察制度建设。世界反腐败斗争也出现了反腐形式多样化、反腐对象高层化、反腐力度加大的趋势,反腐国际合作不断增强,反腐国际组织作用越来越明显。从中国的现实状况来看,腐败严重抵消了政府对于推动经济发展的政策努力,刺激虚假繁荣的“泡沫经济”,扭曲市场竞争和产权制度,导致分配不公与机会不均;
侵蚀国家的政治体系,导致人事、领导和决策的体制劣变,以及国家能力与管理权能弱化;
败坏社会风气和道德水平,引发人力资源的浪费和社会流动机制的变形,造成民间社会组织的畸形发展和社会无序。因此,腐败问题是我国现阶段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1】

国际上的很多国家也积极投入到反腐的战役在中。他们的形式多种多样:如越南在反腐工作中重视发动人民群众的作用,对案件的突破起到重要作用;
西欧国家的新闻媒体对官员腐败丑闻的追踪、揭露起到了廉政监督的积极作用。各国反腐力度的加大也使很多高官纷纷落马,如菲律宾前总统埃斯特拉达因涉嫌受贿、贪污腐败被弹劾、起诉并被罢免;
赞比亚前总统奇卢巴因被指控犯有“窃取国家资源罪”被警方逮捕;
以色列总理沙龙因涉嫌腐败面临被起诉的窘境;
韩国总统卢武铉因涉嫌腐败被弹劾。

在国际众多的国家中,美国、俄罗斯、韩国等国家的反腐方式和政策相对有效。

在美国,反腐工作交由联邦调查局来负责。联邦调查局有权利对被怀疑触犯法律的公职人员进行电话监听,电子监察等。他们还可以化妆成便衣特工,近距离的接触受贿的官员。此外,联邦调查局的调查依据还来自与联邦政府各部门巡视员办公室的合作,并极大地依赖公众举报、媒体监督。公众可以在线直接向其报告,也可以与其所在的当地办公室联系。

在俄罗斯,腐败已成为制约俄罗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大顽疾,因此这一问题已经引起俄领导人的高度重视。2008年初,梅德韦杰夫成立直属总统的反腐败委员会并签署了《反腐败法》。同时官方还开设网上信访接待室,通过网上信访接待室的投诉在三天之内就会被打印出来,作为书面投诉予以登记,然后按照规定提交进一步审理。

在韩国,反腐工作可以归纳为一下三个方面;

第一,政府为了防治腐败于2001年制定《腐败防治法》,并于2002年成立“腐败防治委员会”专门负责反腐败工作,08年更名为“国民权益委员会”。

第二,通过制定相关政策预防为先,韩国政府更重视预防腐败,同时每年对韩国中央政府部门、地方政府、教育厅等机关进行清廉度指数测定,并对社会公布各机关的清廉度指数。

第三,打击腐败行为毫不留情。2003年,韩国政府出台《公务员行动纲领》,严格规范公职人员的行为,并在每年年底、春节、中秋节等容易出现腐败行为的时期进行集中检查整治。对于涉嫌腐败被罢免、解聘的人员,韩国政府规定,在其离开工作岗位起5年内,禁止到与原单位有业务往来的工作单位任职。

总结与反思

国外反腐败的有效措施是:权力制衡、媒体监督、司法独立。

而我国毕竟国情不同,应结合自身的国情,借鉴国外适合本国发展的反腐经验与措施,在此基础上找到适合自己的一条崭新的反腐道路。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反腐倡廉道路,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方针,全面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2】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形势,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权利制约

腐败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是权力没有制约和监督,当权者拥有很大的权力,可以为自己、亲友谋取私利。很多腐败行为都是权力与金钱、物质、美色等的交易。权力需要制约和监督,监督是制约权力、抵制腐败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手段。反腐的重要手段在于建立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机制。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授权,人民有权监督政府。

二、加强制度的建设

反腐的根源在于应建设各个环节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以制止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如有重大决策,必须坚持集体讨论决定和公开办事的原则,增强权力行使的透明度。同时,对于财务的管理应建立独立的机构。也可以结合我国的国情,建立独立的反腐机构对他们赋予行使监督的足够权利如美国、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的专门反腐机构。

三、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人们走向腐败的歧途很大一部分是由其文化素养和人生观决定的。所以我们需要我们强化教育,使人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只有这样,我们国家才能从根本上减少腐败人员的数量,缓解如今的反腐形势。

反腐是一项艰巨而且长期的斗争。单凭一时的努力也许不会立竿见影。但是只要全民一起努力,国家出台合理的政策和治理方法,一定可以遏制腐败之风的扩大。当然也可以借鉴国外的反腐经验,取其精华使我们的反腐效率提高。

参考资料:

[1] 中国金州廉政网 《反腐倡廉建设任重道远》2009-07-21

[2] 摘自新华网 《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中共十八大高度关注反腐败》 2012年11月09日

推荐访问:形势 政策 论文 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2022年形势与政策论文双碳 双碳政策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