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精选推荐】

时间:2022-05-24 10:2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精选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精选推荐】

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6篇

【篇1】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要:
近年来,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已经引起了学校、社会的广泛关注。探究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有助于了解大学生心理现状,对培养心理健康的大学生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健康 心理疾病

1.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

据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大部分大学生的心理状况都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已经出现严重心理障碍。现阶段,我国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呈现以下状态。

1.1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逐年上升

据统计,我国心理不健康大学生人数逐年上升,并且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同年龄的其他青年人差。我国高校学生的心理障碍发生率1999年是29.30%,2012年,某高校对5327名在校大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是53.21%,近2%的学生出现过轻生的想法。可以看出,我国心理不健康学生人数呈现上升趋势。

1.2心理不健康对学生的危害越来越大

近年来,大学生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引发的休学、退学等情况逐日增多,自杀、凶杀等恶性事件也呈上升趋势。例如2004年2月的马加爵因与宿舍同学不和连杀四人。2007年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女大学生张超伙同男友抢劫杀人碎尸。2010年10月20日,西安音乐学院大三学生药家鑫驾车撞人后又将伤者刺了八刀致其死亡后逃逸。2013年4月,复旦大学2010级医科在读研究生林森浩因琐事与同寝室同学黄洋不和,向该寝室饮水机投毒,致使黄洋中毒身亡。

以上发生的各种惨案已敲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警钟,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2.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概括说来,大学生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按照出现的危害程度来划分,可以分为两类: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但两者没有严格界限,轻者为障碍,重者为疾病。

2.1心理障碍

心理障碍是指因为个人及外界因素造成心理状态的某一个方面发展的超前、停滞、延迟、缩退或偏离。它是影响个体正常行为和活动效能的心理因素。常见的有自卑、抑郁、孤僻、敏感、多疑、焦虑、对人敌视及暴躁冲动等,显然,这会严重阻碍其正常发展。如得不到及时、更多的帮助,则可能会发展为各种人格障碍。

【篇2】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我们对外汉语专业在就业方面的问题。在大学生就业市场化情况下,大学的专业设置和调整滞后于社会发展,没有能够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行主动调整,往往依据自身师资条件等,专业设置盲目性,专业趋同现象严重,造成供给结构失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质就是出来给外国人当汉语教师,而我校本专业的课程设置对于英语的专业性要求还不如数学专业和传媒专业的双语班。课程内容陈旧。对于实用性强的技术岗位招聘,很多单位在通过与学生面试中反映,高校部分专业课程设置过于陈旧,无法与单位实际需求相适应。另外,我校传统的教育模式,重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一些毕业生知识面窄,创新精神和适应能力较弱,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和实际操作能力。

我个人在就业方面存在的问题

缺乏求职技巧。

就教师这一岗位来说,我自己在三笔字方面就是不过关的。这点也是明显职业能力不足的表现。很多学生在校期间不会投入时间去培养自己的职业能力,有,也是很少,并且学校 在职业能力培养方面意识不足,最终导致普遍大学生职业能力不足,在学校和企业之间产生了各层现象。部分学生在求职时往往表现得不够自信,过分紧张,回答问题时支支吾吾,表现不出自己的实力。更有一些求职者面试时弄虚作假,企图欺骗蒙混过关,谁知很快就被有经验的用人单位拆穿,不得不再次承受面试失败的惨痛教训。而这样久而久之,用人单位也会觉得大学生不诚信而丧失信心。

在就业选择上我和很多学生一样 都有期望过高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薪酬、地域、个人发展机会、职位要求、行业要求、假期要求和要求专业对口等方面。而不少大学生对此感到很委屈,由于低工资难以满足他的基本生存需要,也往往不能对他形成足够的工作激励,结果必然带来就业的多次选择和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戒备心理。

我现在要做的不仅仅是提高自己在专业方面的技能,还要不断的了解市场和用人单位,包括就业多种渠道等,提高自己的素养和社交能力。全方面发展和自我,争取做一名合格的毕业生,才能在就业的道路上走的顺利一些。

【篇3】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1

项目类型:
校级

项目主持人:
李小兰

项目参与人:
凌玥 刘闵

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现状及成因分析

——以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农村为例

李小兰 凌玥 刘闽

一、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我国每年的高考中,约有460万的农村考生步入高考考场,为跳出‘农门’而拼搏。应该说,在几千年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科举考试就是一种改变自己生存处境的制度化途径。就这一点,今天与过去的几千年没有本质差别。中国自古就是一个以农村为主的社会,绝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农村,因此,即使不在考试中,也能够很好的阐释这一现象。

改革开放之初,国家急需大量专业人才,高考变顺势而起,当时的大学生是人们眼中的天之骄子,加上国家的统招统分政策的实施,使人认为考取了大学就等于端上了铁饭碗。因此,更多的农村学子通过自己不断的努力和奋斗,当上了干部、专家等,为国家建设做出贡献。

现如今,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拉大,居民收入越来越不均衡。除此之外,大学的学费也在不断攀升,在多种原因的影响下,我国农村更多家庭早已负担不起一个大学生四年的学费,致使大量农村适龄青年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继续深造。长此以往,使得我国大学生比例逐年下降,对于我国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人口占9亿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70%。农业、农村、农民的问题也就成为我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不容忽视的问题,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而农村中教育存在的问题一直就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初等教育薄弱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在当今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高等教育更是得到了国家社会的广泛重视,我们针对大学生中农村学子比例下降问题展开研究,通过实地考察、理论分析、数据整理、结果讨论等得出影响比例下降的各种原因及其比例分配情况,进而得出结果。

我们此次调研意义重大。首先,能够为国家,社会研究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问题提供真实的数据,有利于社会阶层两极分化现象,农民话语权的丧失,社会发展不和谐等问题的解决。其次,通过我们的实地调研引起社会的关注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这一现状,依数据为依托,针对影响因素之间的比例关系,突出急需解决的重点项目。最后,在社会,学校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经过认真细致的实地入村调查使我们能够真实全面地了解我国农村现状,为将来从事农村建设工作的人员提供帮助。

二、问题的研究:调研的基本情况

1、调查时间:2010年7月7日——2010年9月3日

2、调查地点:

仙桃、宜昌、十堰、荆州八个农村

3、调研方式:

(1)调查问卷法:为了在现有条件下能够让样本的选取即农村具有普遍性,调查资料的代表性及调查方式同调究目的和内容的结合达到最优,我们在调查对象选取时,主要进行随机抽取的方式在四个市区各抽取两个农村。在实际调查中,我们共发放调查问卷400份,实收400份,其中有效问卷394份,问卷有效利用率为98.5%。

(2)访谈法:在完成问卷的同时,我们同时与当地村干部直接进行面对面沟通,了解到了农村教育基础建设发展状况,村民对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村中大学生数量变化等总体状况,得到了问卷无法表达出来的现实状况。

(3)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网上查询前人已有的成果。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数据分析

湖北省位于我国中南部,是一个集经济、文化、社科教育等为一体的发达省区。仙桃、宜昌、十堰、荆州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区,经济居于全省中等水平。我们本次调研通过走访四市八村,深入了解了我国农村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并以家庭为单位逐户进行问卷调查,通过统计调查所得数据,分析得出影响我国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及其所带来的影响,通过此次的调研我们提出了一些解决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对策。

1.影响因素分析

(1)农村资源短缺,教育投入过少

农村的基础教育是影响农村孩子能否上大学的重要因素。基础教育的好坏对孩子考大学至关重要。就好比建房打地基,基础不打牢,房子会垮掉。知识是一步一步积累而成的,基础部分打扎实,才能在高考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迈入大学的校门。但我们实际调查的结果却不容乐观。

图1:

当地教育水平评价

本次调查中,有79%的家庭认为当地的教育水平在一般以下,可见更多的农民对于当地的基础教育是不太满意的。这种情况的出现是由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首先,便是当地的经济,落后经济条件使得各村中不可能将更多的经费用于添加教育设施,也就使得教育水平无法提高。其次,偏僻的地理条件亦无法留住优秀的教师资源,农村学子不能得到高水平的教育,在同城镇学生的竞争中,自然就没有了优势。在这种种原因的影响下农村大学生比例更是无法得到提高,为此 我们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培养一批高水平的教师在农村支教。

(2)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矛盾

通过问卷调查我们统计得出:

图2:

农村月收入情况百分比

表1:农民对大学收费情况的认知

收费认知

数据情况

百分比(%)

不能接受

40

10

还能接受

304

76

完全能接受

52

13

认为很低

4

1

我们通过整理、分析所得调查数据显示,虽然我国农村经济在不断地发展,但湖北省内仍有近76%的农村家庭月纯收入低于1000元,如果我们按平均每个农村家庭有两个孩子来算,除去日常花销每个月净剩不足300元。这样算下来,一年的净收入也就4000元左右。这个数字相当于大学每年近万元的开支,培养一个大学生四年便会花去一个普通农民家庭几年、十几年甚至一辈子的积蓄。大学费用与农民收入之间的存在的矛盾,致使很多农民家庭选择不支持,甚至阻止自己的孩子上大学,而趋向鼓励外出打工。伴随着大学“产业化”趋势的加剧,大学收费也将会水涨船高,这无疑将更多的农村学子拒之门外。

(3)大学生就业压力的加剧

近年来我国加大了高等教育的普及比率,各大高校普遍在进行扩招,导致最近几年的大学毕业生人数急剧增加,就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在此种形势下,大学生的就业压力也随之增大,其中我们应特别关注农村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因为他们自小在农村长大,没有很好的家庭背景,而且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也较差与城市中长大的孩子,因此在就业的竞争中自然而然的处于劣势地位,由于越来越多农村学子大学毕业后无法找到满意的工作导致了“大学无用”的言论在农村中传播开来。在此次调查中,我们了解到湖北农村普遍真实存在“大学无用论”。:

图2:农村大学生就业的认知

由图可知,77%的农民认为农村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很难找,加之上学成本过高的问题,使得更多的农村青少年选择不去读书。

(4)家长认知的局限

家庭是一个浓缩的社会,对每个人来说,它就是最早的社会关系,是个人社会化的第一课堂。父母的文化程度、心理特征、价值观等直接对下一代的成长有着很大的影响力。对于农村学生来说,父母文化水平低、见识少,不能对子女的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时反而误导子女,因此,家庭往往很难起到正确的引导作用。由于农村家长的学历及认知有限,对孩子上大学会有不同的看法。

图4:家长学历程度

由图4调查结果可知83%的农村家长的学历仅限于初中和小学,显然这些家长对孩子上大学会持有与比其高学历家长不同甚至消极的看法。由此可见,他们对大学的认识不够充分,对上大学的重要性也不能完全理解,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也并不积极,这也是造成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原因之一。

2.深入访谈分析

在本次实地调查中,我们分别采访了被调查村的部分村干部,通过与他们的交谈,对农村的教育情况和农村对于孩子上大学的普遍态度有了较深的了解。

首先,便是农村教育设施与师资问题。仙桃一村长说到“我们不去同城镇先进的教育设施相比,因为也没有条件比,我只是希望能够让我们的孩子得到好一点的教育,能够让所有的孩子都有学上,上得起学,这就够了。”朴实的语言却道出了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主要问题——落后的教育设施不能满足农村学子的需要。不仅如此,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所调查的农村学校教师学历普遍不高,许多农村学校的骨干教师都调入城区学校工作,这无疑使本就薄弱的农村教育体系雪上加霜。如此条件我们又怎能苛求农村大学生比例有大幅度的提高呢。

其次,通过实地调研我们了解到,由于近年农村的城市化趋势加剧,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外出打工。虽然农民的收入普遍有所增加,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但增加的收入却并没有更多的用于孩子的教育方面,使得农村大学生的比例始终没有一个质的飞跃。不仅如此,一般农村对于考上大学的每名考生都有500~1000元不等的补助,但其作用却不显著,还是有很多的农民认为考大学没什么用,还不如外出打工。四年大学的上学时间对于一个年轻劳动力来说是不容耽误的。

再次,我们通过了解一般中等大小的村子,18~25岁的青年大约有几十个,而其中每年能够考上大学的也就两三个左右。这个比例一般没有太大的变化。对于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被调查者的说法不一,但无外乎这么几个原因,如农民自身对大学不了解,认知度不高,孩子上学经济负担重等等。

(二) 综合数据分析

对于以上分析的造成比例下降的原因经调查结果分析可得出原因之间的比例轻重。调查结果如图5所示:

图5:原因分析

从上面的图表可以看出,54%的家庭认为上了大学只是浪费时间浪费金钱,不如打工挣钱,补贴家用,早日经济独立,为家庭减轻负担。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上大学并不是唯一出路,而在不上大学的影响方面,他们则认为不上大学虽然有影响,少了一纸文凭,但也无关紧要,孩子一样可以找到工作,一样可以养活自己。而对于未能上大学的原因,不同的家庭情况各异,但将其进行排序后统计,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首要原因是上大学后工作难找,不如直接打工,其次是费用高,再次为“大学无用论”对于如今研究生毕业卖猪肉,卖垃圾的新闻已经屡见不鲜,农村家庭对大学的了解本身就少之又少,加之这些个别现象的影响,更促使他们相信大学无用论。

对于农村家庭而言,孩子能够早日懂事,承担家庭的责任是很重要的,而打工无疑是第一选择,加之在现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的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农村孩子认为选择直接工作能更快地承担起家庭责任并更快地锻炼自己的独立能力。

四、影响

教育一直被认为是缩小社会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的均衡器、助推器,如果其本身反而被腐蚀,那么对社会公平正义所造成的伤害和挫折无疑是重大的。农村教育问题一直深受国家、社会关注,初等教育方面已显有成效,高等教育程度却远远落后,导致了农村大学生比重逐年降低,其后果是及其严重的。

第一:直接导致了农村青年文化结构的变化,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农村孩子上大学难,于是许多家长让孩子读到初中就辍学了。如今高中毕业的农村青年是凤毛麟角,原因是读了高中的几乎都上大学去了,没有读高中的早就走上了打工之路。高中文化在中国农村悄然形成一个“断层”,这个“断层”凸显的是农民文化素质整体急下。这个“断层”的形成,势必影响新一代农民素质的提高,影响新农村建设,阻碍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第二:影响到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农村青年文化素质的下降,除了影响新农村建设外,还影响到他们的就业问题。由于这些农民工没有知识、缺乏技术在城市中很难找到好的工作,在社会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就可能成盲流,也可能会将自身人生道路的不顺达归咎于社会,甚至因此而对社会产生仇视心理,并通过实施违法犯罪行为来报复社会。

第三:拉大社会贫富差距。来自农村的大学生比例下降,对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也会产生不利影响。因为接受教育程度的接近可以缩小国民之间的能力差距,从而对于缩小平均社会收入差距是有益。而国民接受教育程度差距拉大,会造成国民能力差距的拉大,从而会对社会收入差距产生扩大作用,使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

第四:使三农问题的解决更加困难。过去农民的儿子当官的不在少数,是专家的就更不少了,他们由于父母在农村,常回家看看,显然了解农村就多了,再说父母,兄弟姐妹也是农民,他们就会代表农民说话。如果农民的儿子当官员、专家的越来越少,听取农民的声音就更少,农民的话语权也相对变小了。当一群生长在城市的官员、专家提出关注三农时,将会缺乏生动,讲不到实处,这样的建议很难真正解决“三农”问题。

五、对策

根据本次的调查及对调查结果的分析,针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现状针对不同的原因提出各自相应的策略。

做好农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工作

针对部分农民认为上大学后工作难找,还不如直接趁年轻去打工挣钱的观念,政府应该多拿出一定的财力、人力和物力,建立健全的毕业生就业服务体系。近年来大学生就业中的“潜规则”已经非常普遍。农村大学生找工作困难,已经成为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家庭经济状况、社会关系网络等,都使得他们在就业竞争中处于不利的位置。家庭背景对毕业生就业机遇和待遇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明显,而城镇学生在信息接收渠道方面,明显远远优于农村学生。而且在农村,教育投资对不少家庭来说,都是一个不小的负担,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急需找一份比较好的工作,来减轻家庭负担,所以他们的就业定位通常比较高,这就使得农村大学生就业更加困难。为此政府部门,有必要对用人单位的招聘加强监督,尤其是一些国有单位和垄断性高收入企业,这些单位的关系网都是非常明显的。由于这些单位“招聘不公”带来的损失,往往对招聘者个人影响不大,所以最容易存在“关系招聘”。学校也应该在信息渠道方面,多给农村学生一些帮助,多为他们提供就业信息,学校还可以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多给学生提供进企业实习的机会。

(二)做好农村大学生的帮困工作

1.规范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对贫困农民的子女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帮助贫困农户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有效方式。银行和高等学校应积极、安全、有效地开展国家助学贷款业务,使农村学生更容易获得资助,力争使所有符合贷款发放条件的贫困农户能够及时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各高等学校也应利用校报、校内网站、信息报栏等形式向在校学生进行宣传。同时,高等学校还应该加强国家助学贷款的贷后监督管理工作和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对取得国家助学贷款的大学生在学生和生活等方面予以关心和指导。

2.健全对农村大学生的帮困体系。通过建立健全奖学金制度、勤工助学制度、困难补助制度、社会资助和师生、学生互相等多渠道、多元化、多层次的帮困工作,不断建立健全农村大学生帮困体系,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农村大学生的经济压力,解决农村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我们认为,勤工助学是农村大学生自行解决眼前困难的有效办法。目前,在勤工助学方面应努力实现“四化”,即基地化、产业化、规范化、育人化。基地化是指为勤工助学的在校生提供稳定的、长期的勤工助学岗位;
产业化是将勤工助学管理机构建成按产业方式运作的社会实体;
规范化是指勤工助学管理机构要做好内部结构的调整工作和外部的协调工作,使勤工助学活动规范、有序、安全、高效;
育人化是指把勤工助学作为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过程中提高能力,受到教育。

(三)加大政府对教育的投入。

我国目前教育投入比例是GDP的3%左右,而发达国家则平均在7%左右。因此,我国的教育投入有较大的增长空间。这种投入的增长势必会缓解贫困生的经济压力。近几年来,党和政府正在逐步地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学费基本趋于稳定。特别是中国的教育政策正在向农村倾斜,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已经免费,相信不久的将来农村大学生的情况也会逐步好转。

加大农村基础教育

对农村中小学生从基础开始教育他们,让他们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同时在农村开展知识普及工作,对一些学生家长开展知识教育,以此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认识,着重注意他们对孩子上大学的态度,有知识教育他们,让其了解上大学对孩子及对整个家族的重大意义。

加强农村经济建设

多数学生没有上大学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家庭经济负担比较重,经济来源有限。因此加大农村经济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农村经济建设的提高,不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民的生活状况还可以提高农民对外界的认知,了解到上大学的重要性。

六、结论

通过本次实地调查,我们了解到了仙桃、宜昌、十堰、荆州这四个地方农村大学生比例下降的主要原因,即目前的农村的家庭普遍并不富裕,孩子上大学费用高,一般的农村家庭承受不起,只能放弃上大学的梦想。众所周知,教育是科教兴国之本,要全面提高国民的教育素养,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农村是绝对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部分,尽管目前国家已经对农村的九年义务教育实行免费政策,但仍处在起步阶段,效果尚不明显,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的教育问题,进一步加快农村的经济建设刻不容缓。

【篇4】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现状及成因分析

  摘 要: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发现当代大学生对科幻小说阅读兴趣不高,关注度不够,喜欢科幻小说的大学生也多关注于情节和想象力带来的感官狂欢,并期待科幻小说的审美内涵。论文从历史因素、读者层面、作品本身、理论研究和时代冲击等五个方面分析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现状的成因,以期对科幻小说阅读和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科幻小说;
阅读现状;
成因

  科幻小说诞生于19世纪,是欧洲工业文明崛起后的文化现象之一。19世纪,全面进入以科学发明和技术革命为主导的时代后,一切关注人类未来命运的文艺题材,都不可避免地要表现未来的科学技术。正如鲁迅先生所说,科幻小说能使读者于“不知不觉间,获一斑之智识,破遗传之迷信,改良思想,补助文明”[1]。科幻小说能够启发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热爱科学,鼓励他们去进行科学探索,攀登科学高峰,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理想和科学态度。因此,客观掌握当代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现状,查找问题,分析原因,对于科幻小说今后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 当代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现状

  为进一步客观了解当代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的心理状况及特征,笔者编订了一份调查问卷,旨在对当代科幻小说的阅读现状进行了解。调查在某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对象为在校大一学生。问卷共发放846份,回收有效问卷793份。通过对调查结果统计分析,不难发现,当代大学生科幻小说的阅读现状呈现如下特点。

  (一)阅读的兴趣不高

  随着年龄增长,阅读兴趣降低。47.1%的同学在中学阶段喜欢阅读科幻小说,而到了大一,仅有17.5%的同学继续保持兴趣。21.8%的同学对当今科幻小说没有感觉,高达 52.4%的同学明确表示不喜欢当代科幻小说。

  (二)对当代科幻小说关注不够

  48.1%的同学对科幻小说明确表示不关注,41.1%的同学表示只关注名家作品。

  (三)关注情节和想象力带来的感官狂欢

  对科幻小说继续保持阅读兴趣的大学生中,48.3%的同学把目光集中在科幻小说情节的曲折和对未来世界的畅想上,对科幻小说的陶冶情操、提升素养的功能没有太多关注和肯定。

  (四)期待科幻小说的审美内涵

  对科幻小说继续保持阅读兴趣的大学生中,18.0%的同学表示当代科幻小说需要具备人文关怀。63.5%的同学之所以不喜欢阅读科幻小说,是因为当下科幻小说缺乏审美内涵。

  为了保证调查的客观性,笔者又在另一所职业技术学院进行调查,统计结果类似。这样看来,大学生科幻小说的阅读现状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找到根源了。这就需要我们的作家和评论家关注当代科幻小说创作和研究,让当代科幻小说这块历尽沧桑的领地绽放绚烂的奇葩。

  2 大学生科幻小说阅读现状成因分析

  在西方,科幻小说的读者群非常广泛,上到八十岁的老太太,下到八岁的儿童都喜欢看。[2]而在中国,科幻小说的读者群主要是中小学生,少部分的大学生。掩卷深思,当代科幻小说阅读状况令人心忧。基于对当代科幻小说的关注,笔者认为其遭遇冷落的原因应是多方面的,有读者方面的,更多因素应来自作品本身和社会环境。

  (一)历史因素

  中国的科幻小说是西方“舶来品”。作为一种引进的艺术,它的出现是国人谋求改变社会现实在文学上的表现。从传播科学知识的价值角度提倡科幻小说,迎合时代的需求,这一认知定位很快得到社会的普遍接受。科幻小说“少儿科普化”后,许多作品变成自然科学的知识记录、科技发明的汇展,借助科普平台获得文学界的认可。就效果而言,科幻与科普的联姻,具有可接受性和愉悦性,使科幻小说成为最好的科普读本,能轻松愉快地实现科普教育。普及科学知识也由此成了半个多世纪中国科幻小说的中心价值。这一创作价值观念的偏颇,结果造成幻想力的严重缺失。五十年代学苏联,八十年代以后学美欧,至今仍未摆脱模仿的痕迹。[3]90年代,新生代科幻作家虽然力求摆脱旧有的思维模式,但与郑文光、叶永烈、童恩正等老一辈科幻作家相比,其文学底蕴略显不足,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仍嫌不够。总的说来,“科学幻想小说在中国文学界是没有地位的。它只是作为儿童文学中一个很弱小的品种而存在”(叶永烈语)[4]。这显然与当代大学生的阅读期待不符。

  (二)读者层面

  调查显示,大学生在小学和中学的阅读比例为35.4%、47.1%,而到了大一就锐减为17.5%了。这说明科幻小说的主要受众是青少年一代。

  当前,社会涌动浮躁情绪,人们普遍急功近利,追求短期利益,无法将阅读作为一种获得心灵、精神上的人生享受,不再通过书籍来获取思想,提升精神境界。受此影响,大学生阅读功利化趋势日趋明显,普遍为考试或考证而阅读,认为可以为就业直接增加砝码,而将阅读科幻小说作为不务正业。

  (三)作品本身

  长期以来,科幻小说在儿童文学天地里,很难超越儿童文学的美学骊界,结果使科幻小说创作对象专一,目的明确,即针对少年儿童,普及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的兴趣。这也必然导致科幻小说存在作品少、题材与创作视野狭窄、风格色彩单调[5]等问题。但我们欣喜地看到,高科技浪潮席卷全球,世界科幻文学蓬勃发展之时,中国科幻经过一个世纪的缓慢爬行,开始走向正常与健康,逐步卸下“科普教育”的沉重行囊,轻松上路。

  (四)理论研究缺乏

  文学要保持良好的发展,离不开文学批评。伴随着科幻小说的兴盛,相应的研究却显得滞后。大多数文学批评家漠视科幻小说,对科技知识了解不多,关注太少。

  近年来,中国小说的研究整理已经取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然而无论是主流小说史,还是通俗小说史,都难见到科幻小说的影子。科幻小说史料的汇集与整理几乎成了小说研究的真空地带。理论研究界对于科幻小说的性质、功能、幻想与科学之间的界限关系等有一些争论,但争论不激烈,也不深入,结果导致理论体系上的缺陷,零散而且不够系统。

  其实由于各种原因,国内对于科幻小说的真正关注也只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中国的研究界对科幻的漠视是有目共睹的。科幻小说理论研究的缺乏,势必制约科幻文学创作水准的提高,也不利于科幻作品在公众中的传播。

  (五)时代冲击

  当代科幻小说,面临市场化语境带来的挑战。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历史被戏说,名著荧屏化,网络走进万户千家,时尚文化、快餐文化正在悄悄改变大学生的阅读习惯。中国当前的文化现实对科幻小说的发展依然具有根源性的抵触。科幻小说,这一极具幻想力的文学,在功利主义的价值尺度下遭受改造。纪实、写真、传记、口述实录,甚至绝对隐私,或者武侠、侦探、传奇、推理、魔幻小说等大众娱乐作品充斥市场,为了拓展科幻小说生存空间,许多作家尝试走通俗化之路,融武侠与奇幻、爱情与暴力、正义与邪恶为一炉,搞笑恐怖、神秘细腻,而科幻小说内在的科学掣肘,使其正气有余邪气不足的潜在弱势直接影响到它在大学生中的传播热度。

  3 结尾

  我国科幻小说的创作经历了十年的沉寂,那些曾经为我国科幻事业做出过重要贡献的科幻前辈纷纷隐退,造成科幻队伍严重断层。目前从事科幻创作的大都是年轻的生力军。作家创作如果忽视读者的阅读期待,完全依据自己的审美理想建起一座精神的“象牙塔”自娱自乐,只会导致中国科幻小说的衰亡。

  与世界科幻小说整体水平相比,我们的科幻小说发展还有相当的距离。科幻小说要取得长足发展,必须提高我们的科学文化素养,这是科幻小说发展自身内在要求所决定的。文学评论家们也应该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关注科幻,为中国科幻创造理论土壤。当下,中国科幻创作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们期待着一个成熟的专业创作队伍的出现,而不仅仅凭个人兴趣进行创作。我们期待我国当代科幻小说能尽快形成自己的风格。

  一批新的科幻作家出现,他们以更新的知识储备、更自由的科幻创作技法和观念创作了一批较优秀的作品。代表作品有吴岩的《生死第六天》,王晋康的《生命之歌》、《生死平衡》,星河的《决斗在网络》,韩松的《宇宙墓碑》等。这是一批创意与可读性俱佳的作品。这也许就是陈思和先生所说理想的现代科幻发展方向:“从科幻小说的自身建设出发,探索一条创意与可读性结合得比较好的创作方法,以求在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之间走出第三条路。”[6]

  中国科幻小说,应当以“小说”为主题、“科幻”为背景,从许多方面去确定科学和人文的相互独立和交融统一,实现文学艺术与科学的有机结合,注重审美品格,与读者之间建立双向互动关系,扩大创作空间,以更宽阔的社会视野,更深切的人文关怀,借助深厚的科学思维和丰富的想象力,逐步走向成熟,获得大学生乃至更多读者的青睐。

  参考文献

  [1]鲁迅.《〈月界旅行〉辨言》,《鲁迅全集》(第十卷)[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152.

  [2]李雯.中西科幻小说界定之比较[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2,(8).

  [3]郑军.大陆科幻创作存在的三个主要问题[EB/OL].>

【篇5】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及成因分析
作者:黎怡姗 吴大放 刘艳艳
来源:《高教学刊》2019年第09期

        摘; 要:2015年我国发起“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为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更多的机会和可能性。高校大学生作为创新创业的主体之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也备受关注。文章以问卷调研的方式,从学生和高校方面了解目前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现状,在分析创新创业意愿、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及需求、课程设置等方面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促进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建议和对策,为高校、政府和社会提高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创新创业;现状分析;调查问卷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19)09-0043-03

        Abstract:
In 2015, China"s call for mass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has provided more opportunities and possibilities for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s one of the mainstay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has also received much attention. According to the way of questionnaire survey, students an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an understan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oblem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development and demand, curriculum setting, etc.,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to promote college students"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universities, governments and society to improv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篇6】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现状及分析。



(一) 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不高。



法律知识是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依据。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董舆[2]教授通过他的法律意识调查报告显示出:“人们的法律意识水平的高低与其文化程度成正比。”虽然我国高校的大学生学过一些法律知识,但整体法律知识水平却较低。



当前我国大学生大都重视专业课,而对法律基础课不予以重视,只是临到考试的时候突击,应付了事,大多数学生重学分,轻实效,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大学生不可能有扎实的法律基础知识。

(二)大学生法律观点偏差,法制观念淡薄。



法律观点、法律观念是法律意识的组成部分,它是衡量法律意识水平的依据。它们与法律知识水平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由于当前大学生的法律知识水平较低,法律知识薄弱,易产生错误的观点、淡薄的法制观念,部分大学生对法律的实现持怀疑、不信任的态度。《中国青年研究》(1999,2)[3]中有这样一组调查数据,对象是某高校三年级的大学生,他们对于“如果你涉及到诉讼,你对法律的公正裁决”表示有信心的占35.1%,而58.1%的大学生表示信心不足,有6.8%的大学生表示完全没有信心。对“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吗?”回答“不太平等”的占第一位为79.7%,“不平等”的占第二位12.8%,认为“平等”的占9.5%。另一方面,大学生缺乏权利观念,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不能积极主动地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而是以消极的态度对待法律,甚至会放弃法律武器,采用报复的手段来讨回“公道”,导致了违法犯罪的可能性。



(三)高等院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违法犯罪现象。



时至今日,大学生犯罪问题已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犯罪研究会会长,北京大学,法学教授康树华[4]所作的一项调查表明:1965年,大学生犯罪占整个社会刑事犯罪的1%,“文革”期间,占整个刑事犯罪的2.5%,而近几年,占整个社会的17%。我们知道2002年1月29日和2月23日,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先后两次把掺有火碱和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饲养的狗熊身上和嘴里,造成多只狗熊受伤。刘海洋在被拘留后说,自己学了法律基础知识。知道民法、刑法等,但却不知道伤害狗熊是违法犯罪。现在知道了,自己很后悔。如此可见,刘海洋并未将法律知识转化为法律意识,用以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是否正确。



针对以上的分析,我们知道当前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水平还很低,违法犯罪的大学生多数法律知识贫乏,法制观念淡薄,他们不懂得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达到自我教育的境界。”因此,高等院校高度重视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二、高等院校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采取的具体措施。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还说过:“高校将一个无知(犯罪)的人送到社会,就是给社会增加一个危险分子。”[5]我们知道今年“2.23”特大杀人案,其犯罪嫌疑人是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大学即将走向社会的2000级化学院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马加爵,此事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高校用4年的时间为国家培养了一个“高级”犯罪分子,这将严重的威胁着社会的治安环境。因此,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加强综合管理,高等院校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治理社会的治安环境问题,单纯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治本的。因此,要从根本上抓起,就具体到高等院校对大学生法律意识教育的高度重视及各种有关法律方面的宣传。我认为对大学生进行法律意识教育应着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高校应注重《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改革。



对《法律基础》课进行教学改革是高校对在校生法律意识教育和培养的主要途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改变《法律基础》课仅仅是思想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看法,其目的是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教育。高等院校开设《法律基础》课是在1986年9月,其性质是本专科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国家教育部还将它列为德育三大主干课程之一。基于这一事实,很多人认为《法律基础》课具有“双重性”[6],即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知识教育的课程。《法律基础》课的目的是使学生“通过学习法律知识,要达到既掌握法律这一重要武器,又提高思想政治和品德教育。”[7]


综上所述,高校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对其个人的成长,中国的法制化进程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为了使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能够适应法制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就必须重视对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教育。学校是培养大学生法律意识的一个重要场所,但仅靠学校的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一个长远的规划和具体的安排,它是一个系统而复杂的社会教育工程。提高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要把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心理教育

推荐访问:成因 现状及 意识 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劳动意识现状及成因分析 大学生劳动意识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