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境保护

时间:2022-08-18 12:20:07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环境保护,供大家参考。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

 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我国生态环境脆弱, 人均资源不足, 加之违反生态规律,

 滥用资源, 必然导致人与自然、 发展与环境的尖锐矛盾。

 生态环境中的生态平衡是动态的平衡。

 一旦受到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干扰, 超过了 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而不能恢复到原来比较稳定的状态时,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遭到破坏, 物质和能量输出输入不能平衡,造成系统成分缺损, 结构变化, 能量流动受阻, 物质循环中断, 严重的就是生态灾难。

 目前全球生态问题包括:

 森林破坏严重、 土地资源丧失、 淡水资源紧缺、 生物种消失、 人口激增、 大气质量恶化、 森林破坏严重、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 -森林破坏降低了陆地植被的储碳容量、 水土流失与荒漠化等。

 中国同样面临着生态问题:

 自然环境先天脆弱、 水土流失严重、 荒漠化扩大、 水资源紧缺, 污染严重、森林覆盖率低、 天然林生态系统和野生动植物面临危机、 气温呈上升趋势。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 国家先后实施“三北”防护林、 大江中上游防护林、 沿海防护林等一系列林业生工程, 开展黄河、 长江等七大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 加大荒漠化治理力度推广旱作节水农业技术, 加强草原和生态农业建设, 使中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并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产生了积极、 深远的影响。

 但是, 应当清醒认识到, 中国的生态环境仍很脆弱, 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还未得到遏制, 生态环境问题仍很严重。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土地荒漠化 实施绿色工程, 保护生态环境, 防止土地荒漠化是当前一项紧迫的任务。

 保护长江黄河源头, 严禁在江河源头采金、 挖草(甘草、 虫草、 发菜); 加强长江黄河上中游森林植被建设、 “三北”防护林建设; 严格实施生态脆弱区的禁采禁伐、 禁渔、 禁猎, 实施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退耕还湖还海, 封山育林、 风沙区造林植草。

 建立适合现阶段生态环境建设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自然保护区是近代人类为保护生态环境、 野生动植物、 生物多样性、 自然遗迹的一大创举, 是人类文明进步的象征。

 自然保护区制度尽可能地保护了典型的生态, 保护了动植物种质遗传资源。

 截至 1997 年底。中国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 926 个, 总面积 76. 98 万 km2, 占国土面积的 7.64%。

 其中 14 个自然保护区加入人与生物圈网络, 6 个被列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

 因此, 进一步加强适合中国国情的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 必将为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出贡献。

 正确对待自然生态资源, 实行绿色经济。

 发展模式生态环境的破坏是人类追求超额回报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付出的惨重代价。

 生态环境的恢复需要比所得回报数倍乃至数十倍的付出, 同时还得忍受数十年甚致上百年的生态灾难。

 为此, 人类必须改变传统的无偿占有、 掠夺式的经济发展模式, 实行绿色经济模式。

 承认并正视生态环境资源的资本的属性, 在经济成本核算中要提取“折旧”费, 要提生态资源税, 还要分得相应红利——即利润中的台理分额, 以保证生态环境的保护、 修复以及改善有充分的经济基础。

 提倡绿色消费, 节约物质资源。

 绿色消费是人类在确保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提高生活水平的消费方式。

 绿色消费应尽快取代一味追求享乐的高消费而毫无节约的消耗自然资源的消费观。

 当前, 应提倡适度消费, 要减少一次性消费, 要加强资源的重复利用, 要把地球上的其他生命物种看作维系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和伙伴。

 绿色消费就是不影响子孙后代的生存和发展, 为他们留下青山绿水, 留下丰富的可供永续利用的生态环境资源。

 总而言之, 人类赖以生存、 生产的生态环境在现阶段虽然还面临着许多问题, 而且也有部分问题是目前难以克服和解决的, 但是作为社会活动的主体, 人类势必在关注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应该密切关注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使得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能够在人类社会发展的限度内合理运行。

 迄今,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可持续发展是必要的战略选择。

 我们必须尊重自然, 切实解决好我国的生态环境问题, 为了让人类子孙后代能够享有充分的资源和良好的自然环境, 就需要人类世世代代的共同奋斗。

推荐访问: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