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2022年)

时间:2022-08-19 17:2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2022年),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2022年)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人类实践证明, 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 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国家。

 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 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对于我国而言, 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 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 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

 因此,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 第二、 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 劳动者素质提高、 管理创新转变。

 ” 一、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 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 但相同的是, 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 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

 18世纪 60 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 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 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 世纪 70 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 电力广泛应用、 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 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 使得世界市场出现, 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 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

 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 航天技术、 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 包括人工合成材料、 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

 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 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 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

 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 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 新工艺, 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 提高产品质量, 提供新服务的过程。

 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 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 节俭, 前者包括节约资金、 物质资料和劳动等, 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 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 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 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

 总之, 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 物力、 财力、 时间、 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

 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 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

 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 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

 所以, 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 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 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

 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

 18 世纪前, 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 0.05%, 按此换算, 1400 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 1 倍。

 可到了 18 世纪、 19 世纪, 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 1 倍, 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 0.05%达到了 1 个百分点, 按此换算, 人均收入增加 1 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 1400 年缩短为 70 年。

 进入到 20 世纪后, 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 1 倍, 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 1%变成 2%, 而 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 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 1 倍。

 到了 20 世纪 50 年代、 60 年代以后, 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 像欧洲、 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 地区, 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 2%, 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 7%、 8%。

 如果是 7%的增长, 那么, 只需 10 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 1 倍。

 跟 18 世纪以前相比, 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 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

 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

 美国经济学家 Ferguson Jr.和Wascher 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

 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

 “高能耗、 高投入、 高增长、 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 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

 以甘肃省为例, 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 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 从 1995 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 “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 47.59%, 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 6.26 个百分点, 2006 年达到 47.9%, 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 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消费来看, 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 年跌破至 60%以下, 2006 年恢复到 61%; 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 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 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 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

 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 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 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

 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支持基础研究、 前沿技术研究、 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

 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 市场为导向、 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 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 政策体系、 激励机制、 市场环境。

 实施知识产权战略。

 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

 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 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 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 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 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

 二、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 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 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 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 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

 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 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 求发展的有力工具, 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

 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 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 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 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 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 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

 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 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 但是, 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

 比如全球变暖、 环境污染, 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 健康、 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

 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 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 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

 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

 “在 21 世纪, 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

 核心新问题是, 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 服务于世界和平、 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 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

 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 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 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 是 21 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

 ”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 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

 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 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 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

 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 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 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 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

 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 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

 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 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 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 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 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 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

 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 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

 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

 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 职业结构、 技术结构、 产品结构等, 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

 三是福利的改善, 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

 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 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

 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 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

 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 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 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 对于我们国家而言, 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 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

 “增强发展协调性, 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 在优化结构、 提高效益、 降低消耗、 保护环境的基础上, 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 0 二 0 年比二 000 年翻两番。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 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 形成消费、 投资、 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

 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 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