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工作】对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然路向

时间:2022-08-20 08:20:05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然路向,供大家参考。

【意识形态工作】对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然路向

 

 【意识形态工作】对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应然路向

  电子媒介的诞生改变的不仅仅是信息传播、文化交流的外在方式,它甚至改变了文化自身的形态,导致人类社会的变革和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变迁。作为各种思潮的聚集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信息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教育者的权威受到质疑;教育内容的政治性被显性化的网络情绪所“稀释”;灌输式教育方式遭遇参与式的网络抗争。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亟待理念与路径创新。

 一

  对话:互联网时代意识形态教育实践的新思路

 意识形态不但是一种观念体系,其本身也是一种文化。它会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处于无止境的“修正—发展—再修正—再发展”的螺旋上升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因素起着关键作用。从个人层面来讲,人要找到客观存在的个人意义,彰显自己的存在价值,获得个人品性,从而不断扩大自己的精神自由;从社会集体层面来讲,个体成员素质的提升必然会促进整体社会的发展,当然也包括意识形态的发展。个体一般通过“灌输”接受社会意识形态教育,但这仅仅是教化的第一步,教化的最终完成还需要个体返回自我,实现个体和社会整体的螺旋式发展。意识形态教育或教化的“返回”和“无止境性”决定了在这一过程中对话是必然的途径。对话是最普通却又最奇特的语言形态,对话主体通过对话传递信息、跨越隔阂,相互影响启发,从而“获得知识和见解”——即主体自觉,进而促进人的成长和社会的进步。对话也是最能体现人与人之间某种特殊关系和人性本质的人道的哲学。对于高校意识形态教育而言,对话不仅是一种教育方法,更是观察教育的一个视角或基础,是解读问题的一个切入点。

 1.丰富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是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对话的基础。革命建设之路,万般曲折艰难。中国共产党一路凭着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带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抓住巨大的历史机遇,以一种任何人都想象不到的方式实现了国家崛起。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中国共产党用高歌猛进的方式向世人彰显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先进性和道路的优越性,也为 14 亿多中国人增强了勇往直前实现中国梦的信心和勇气。如此优异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成绩,使我们在面对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挑战时能站稳阵脚、坚定信心。

 2.通过对话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生命力和凝聚力。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使全社会认同党的指导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和理论体系,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主导地位。人类存在的两种视域——“理解的视域”和“利益的视域”——使其产生了看待事物的多种视角、立场,由此产生了认识、立场、价值观等等的差异。从教育过程来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通过理性的对话方式,整合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思潮并实现创新和超越。人们通过对话,消除误解和对峙,探索共存共荣的价值和理想,从而产生将异质黏合在一起的凝聚力——对话把差异变成推进社会发展的能量。因此,对话也对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社会凝聚力发挥着巨大作用。

 3.“对话力”是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必备的素质。高校意识形态教育与其他社会科学诸领域不同。思政课程的教学目的是帮助学生自主建构对社会的认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在民主社会和理性多元的文化背景下,现代社会公民身份出现多维化、多重化特征,在履行多维义务时也会遭遇比以往更多、更复杂的矛盾。个人的能力和见地始终是有局限的,这些矛盾可能无法依靠个人的力量解决,他必须投身到公共领域,与站在不同共同体立场、抱持不同观点的人交流、对话;同时,其自身也必须转换角色,站在不同的角度认识事物,与自我对话。多元身份产生多元视角,因此现代公民可以更准确地把握事物之间的复杂关系,生成解决社会问题的新思路。这种善于表达自我并理性接纳他人观点,从而实现进步和创新的对话力(包括对话意识、对话精神、对话道德、对话技能等)是社会主义公民必备的素质。

 4.对话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创新和发展提供可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为中国带来了全新的组织机制,也带来了超级宏大的视野和格局。世纪之交,西方的创新经济产生了生产流程大规模外包的需求,而此时的

 中国因土地财政改革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快速成长的供应链网络满足了承接外包所需的效率与弹性这两个彼此矛盾的要求,再加上中国超大规模人口带来的竞争优势,有了随后令人目眩的中国经济高速发展。[1]中国的经济奇迹,依托于世界大势而成,我们无法脱离世界经济秩序来讨论中国问题;同样,中国的经济崛起已成现实,我们也无法脱离中国的影响力来讨论世界经济秩序的前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从来就是一个在不断对话的过程中实现发展的开放性理论体系,它不仅可以科学解释现实社会,也在紧跟时代进步发展,由此,它才经得起历史发展的审视和考验,也才经得起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质疑和挑战。

 二

  秉承对话理念,实现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创新和发展

 一般而言,“理解和认同”是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最后一环,但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特殊的历史使命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目的不能止步于“理解和认同”,而有更高的目标——“自觉和超越”,也就是认识自我。这里的“自我”,不仅指个体的自我身份,也包括政治共同体的自我身份。这就决定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秉承具有建构性、合作性、创造性等特点的对话理念,根据对话主体的不同,从如何与教材等文本对话、如何与他者对话、如何与自我对话三个方面引导受教育者实现主体自觉,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进一步创新和发展。

 1.重视人本对话,坚定社会主义信仰。人本对话主要是教育者基于自己的前见而与主要以教材为载体的文本展开对话的形式。这里的文本记录着意识形态理论知识和研究成果,不仅指意识形态教育的教材,还包括其他经典著作、历史影像等形式的材料。杜威把文本视作个人重组经验和建构认知不可缺少的媒介和工具。文本在没有人运用它和理解它的时候,是无生命的;只有当它被人用来解决问题时即展开人本对话时,它才产生了意义,具有建构主义所说的“生存力”。第一,鼓励高校人文学者积极开展对马克思主义和科学社会主义等著作的编译、研究和解读,密切关注并理性审视西方资本主义各种思潮的发展和影响,做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阐释工作。文本不是个体必须记忆的认识终点,而是建构认知的媒介——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第二,通过话语链接,更新意识形态教育文本内容。随着网络舆情时代的到来,广大受众出现了与社会舆情时代完全不同的全民的、日常的参与式话语体系。[2]意识形态教育的实效性取决于两种话语体系的有效链接程度,而这两种话语体系能否有效链接就在于它们是否关注现实社会及共同利益。这就要求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文本内容设计必须“接地气”,始终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统一,才能有效克服以往“自说自话”、与受众相脱节的问题。

 2.强调人际对话,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对话是将“意义”“人”及“人获得意义理解和发展意义”统一起来的过程。通过与文本的对话,我们既收获了自己的理解也不可避免产生了疑问,此时,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沟通观点是获得“意义”的重要途径。对话理论主张持有多元见解的个人或各方通过参与对话——即人际对话——获得对意义真实的理解,并在此基础上生成新的意义和新的真实。第一,以对话教学法引发课堂“头脑风暴”。很显然,大学生并不是一开始就拥有对话能力的,但大学生已经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对话教学的前提条件是存在的。当然,教师的引导举足轻重。首先,塑造“我—你”的对话关系。教师要开放姿态,倾听学生,尊重异见,只有这样,才有真正实现对话的可能。其次,结合现实社会矛盾焦点,精心设计符合学生认知的问题,让学生愿意说、能够说。再次,确立课堂话语规则。总之,通过课堂对话教学策略引起的“头脑风暴”,使师生双方均能不断评估、反思和修正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理解和认识。第二,构建以对话为理念的新型校园文化。一方面,高校要关注意识形态舆论动态。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要树立互联网思维,借助网络工具实现对社会舆情的数据收集、挖掘和分析,从层出不穷、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中抽丝剥茧准确地把握高校师生意识形态动态。另一方面,高校意识形态工作者不但要主动适应网络“众声喧哗”的新常态,还要依托网络平台、手机 APP、学生社团、校外实践等渠道,通过“话题讨论(辩论)”、“校长信箱”、网络民意调查以及个人心理咨询专栏等媒介通道,主动参与、引导师生网络议题设置和对话。不论共识能否达成,公众都能从讨论中有所收获,包括提高对整个社会复杂性的认识。[3]

 3.督促自我对话,实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化和超越。所谓自我对话,就是对自己的观点、认识以及支撑它们的事实依据进行质疑,这是个体实现意识形态认同、内化及超越最关键的一环。但自我对话一般发生在个体心理内部,因此是最难把握也难以指导的一环。由于思维习惯的差异,很少有人会明确和详细记录自己的思维过程,更别说有的放矢地进行质疑和反思了。因此,为了帮助大学生学会自我对话,探索一种将个体观点、认识、依据及其整个思维过程进行可视化审视的方法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点和难点。第一,设计以观点展示和思维碰撞为目的的教育活动。我们组织开展的各类主题讨论、网络辩论、专题调查等活动可以使师生将观点和立场可视化,一旦个体亮出观点,就必然要接受和回应同伴的质疑并出示充分的论据。这个过程能充分展示师生们认识问题的视角、支撑观点的事实依据和解决问题的思维逻辑,甚至还可以清楚地体现其立场的动摇、转变或者强化的过程。第二,利用辅导员工作,指导大学生并记录其思维动态。之前的教育活动对大学生的观点和意识形态立场作了可视化的处理,但个体内部的思维变化过程,特别是复杂的、具体的思维细节和相关依据难以通过简单的立场站位来反映,而这些正是大学生质疑、反思自我的重要对象和素材。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意识形态问题的讨论后期,高校一线辅导员的工作非常重要。辅导员工作的连续性、长期性和深入性决定了他们能客观地跟踪大学生的思维动态,并作出恰当的指导帮助其开展自我对话。必须指出的是,个体内在的对话(反思)活动是在集体交往中发生的,没有与他人观点的碰撞,发现与他人的差异、矛盾和冲突,就难以对自己的观点、认识和立场进行质疑。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本对话、人际对话和自我对话是一体三面。

 参考文献

 [1] 施展.枢纽——3000 年的中国[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2] 刘春波.网络舆论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话语危机及应对之策——基于意识形态与舆论的话语关联分析[J]. 湖北社会科学,2017,(6).

 [3] [美]马克斯韦尔·麦库姆斯.议程设置:大众媒介与舆论[M].郭镇之,徐培喜,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推荐访问:【意识形态工作】对话:互联网时代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应然路向 意识形态 互联网 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