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食品安全知识,菁选2篇

时间:2023-02-01 08:20:08 浏览量: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1  注水肉有什么危害?  注水肉由于人为强行注水破坏了肌肉组织本身的结构,加上注水水质不卫生等原因,易导致肉质腐败变质。更为严重的是注水可以把各种寄生虫、致病菌带到肉里去,对人体造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普食品安全知识,菁选2篇,供大家参考。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菁选2篇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1

  注水肉有什么危害?

  注水肉由于人为强行注水破坏了肌肉组织本身的结构,加上注水水质不卫生等原因,易导致肉质腐败变质。更为严重的是注水可以把各种寄生虫、致病菌带到肉里去,对人体造成严重危害。

  如何判断新鲜猪肉、牛肉(冷却肉)是否新鲜?

  新鲜肉主要有以下特点:

  (1)色泽:皮肤白色、肌肉红色均有光泽,脂肪洁白。

  (2)粘度:肉表面有一层干燥膜,手感微干或微湿润、不粘乎。

  (3)弹性:手指压后凹陷立即恢复,有弹性。

  (4)气味:具有新鲜猪肉正常气味。

  (5)煮沸后肉汤:将肉切成片或块放入水中煮沸片刻,肉汤呈澄清透明,脂肪团聚于表面具有特有香味。

  不新鲜肉:

  肉色暗红,灰白,明显湿润,无光泽,无弹性,切面指压凹陷无复原。表面发粘,有异味(肉夹气、臭味、腐败味),煮沸后肉汤浑浊。

  选购淡水鱼的方法有什么

  第一,活力强,翻肚(水中鱼肚朝上)的不好;

  第二,鱼体光滑、整洁、无病斑、无鱼鳞脱落;

  第三,死的淡水鱼不要买。因为一些不法小贩可能在鱼腮上加滴红药水,来保持鱼腮鲜红,以此混淆鱼死时间的长短,用低价的方法引诱购买者。

  如何选购及食用冷冻初加工水产品?

  个别不法生产者在加工冷冻水产晶(如冻虾仁、冻鱿目条等)时,使其较长时间浸泡于碱水中,一方面使其增重,另一方面改观产品的质量。所以广大消费者在选购此类商品时要:一看品牌;二看是否由专业生产厂生产;三看商品是否在保质期内。另外此类水产加工品在下锅前,用水洗、水漂时间应略长些或在浸泡的同时加少许食醋,以中和过量的碱,在没有过多的泡沫或手感不是很粘滑后,方可烹炒。

  超市冰鲜海产品的选购方法有哪些?

  一看:看眼睛和鱼体外表光亮,腹部与*等部分完整性好否,是否有破裂;看鱼腮是否鲜红,鱼鳞是否很容易剥落。

  选购食用油的方法?

  吃油要吃的安全和卫生,这是很重要的。食用植物油按其精制的程度一般分为二级油、一级油、高级烹调油和色拉油四个等级。二级油颜色深、油烟大、酸价高,是我国正在淘汰的油品。一级油虽比二级油好,但色泽黄,油烟仍大,对人体健康仍有负面影响。高级烹调油用两种植物油调配而成,其特点是颜色淡黄、酸价低,加热至200℃也不冒烟。而食用色拉油比烹调油颜色更浅,油烟更少,杂质酸价几乎没有,一年四季都能直接食用。

  豆浆饮用不当是否会影响健康?

  (1)不喝没有煮沸的豆浆

  当豆浆煮至85-90℃时,由于皂素受热产生气泡,容易出现“假沸现象”,如果误认为已煮沸而饮用,容易发生恶心、呕吐、腹泻症状,正确的方法是“假沸”后转小火继续煮至滚沸5-10分钟后方可饮用。

  (2)豆浆中不能冲入鸡蛋

  鸡蛋清会与豆浆中的抗胰蛋白酶因子结合,从而不利于消化吸收。

  (3)不要空腹饮豆浆

  空腹饮用,豆浆中的蛋白质大都在人体内转化为热量而被消化掉,不能充分体现其营养价值。

  (4)不用保温瓶储存豆浆

  豆浆在保温瓶内经3-4小时即可酸败变质。

  (5)不要过量饮用

  是否大米越白,质量就一定好?

  有的消费者对大米质量的认识受到误导,认为大米越白越好,表面越光越好,导致个别不法商贩把陈米加矿物油抛光,冒充优质大米,甚至出现毒大米事件。实际上大米的“白度”和“光洁度”不能完全反映大米的食味和质量。

  如何选购河蟹?

  一看蟹壳:壳背呈墨绿色,一般都体厚坚实;呈黄色的,大多较瘦弱。壳色呈浅黄色或蟹壳后半部两边开始变白的,壳宽等于或略小于壳长的,大多是生过病、受暑天高温伤过的或缺过氧的蟹,因此较瘦弱,品系不正宗,且味苦肉涩。

  二看肚脐:肚脐凸出来的,一般都膏肥脂满;凹进去的,大多膘体不足。肚脐呈白色且蟹体不粘脏,自然干净的属上品;肚脐呈灰黑色、铁锈色,且蟹体粘脏、肚脐及两侧有污点,是养殖水质不好、密度过高、营养不良造成的。

  三看蟹足:蟹足上绒毛丛生的,步足前端金黄并生有刚毛,一般都膘足老健;反之,大多体软无膘。蟹脚较短、不齐全而蟹爪呈红色、铁锈色者,为品质不正宗且曾经生过病。螯足上刚毛丛生的,表明长膘时间长,一般都膘足老健;无刚毛或刚毛较少的,表明长膘时间短,大多体软无膘。

  四看雌雄:农历八、九月里挑雌蟹,十一月后蟹黄老化而无味;农历九月过后选雄蟹,十二月后蟹膏因交配或转化而流失。因为雌雄螃蟹分别在这两个时候性腺成熟,所以滋味营养最佳。

  五看活力:将螃蟹翻转身来,腹部朝天,能迅速用螯足弹转翻回的,活力强,可保存;不能翻回的,活力差,存放的时间不能长。

  经过这“五看”,就能把优质的蟹从众多的螃蟹中挑选出来。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2

  1、所有食品企业的问题都是食品安全问题吗?

  答:大部分时候不是。

  食品安全一般不讨论与“健康危害”无关的事。世界卫生组织将食品安全界定为“对食品按其原定用途进行制作、食用时不会使消费者健康受到损害的一种担保”,它的核心是“健康”,它和产品的质量或营养是有一定区别的,虽说质量不好或营养不好的食品也可能造成健康问题,但营养不好的食品也可能没健康问题,这之间不能划等号;它也不讨论商家的经营方式和诚信问题,比如味千拉面,虽然夸大了自家产品,但其产品本身没有健康危害,属于诚信问题。

  2、食品安全能做到零风险的吗?

  答:不可能,食品安全没有零风险。

  我们做任何一件事,甚至是坐在家里什么也不做,都可能面临风险,何况是“吃”。且不说人类自身、人类的食物无时不在面对着复杂的客观环境(空气、土壤、微生物等等),有已知的,还有未知的,即使是属于主观能动方面,也有偶发事件、人力不可及的范围及操作成本问题。零风险只是个美好的愿望——无论你是自己种植还是大规模种植,无论是初级农产品还是深加工,无论谁来生产谁来监管,都没有零风险。

  所以食品生产不是要承诺零风险,而是要将风险降得越低越好,降到风险可控的范围。

  3、不合格的食品就是有危害的食品吧?

  答:不合格仅是不合标准,并非就一定有危害。

  一个产品被判为不合格原因很多,标签问题、超过保质期、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等等。超过保质期的食品有可能只是风味不佳了,未必就有害;至于产品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因为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留“安全余地”,所以只能说不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引发健康问题的几率比较大,但并不绝对致病。举个例子,闹得很凶的含菌水饺,它是不符合当时的国标,属于不合格食品,但考虑到当时国标规定得太严,而且水饺煮着吃就可以杀灭那些病菌,所以这样的“不合格产品”基本是没事的。

  4、含有危害物质的食品就是“毒食品”吗?

  答:不一定。脱离剂量谈危害是耍流氓。

  所谓的致病物质(包括“致癌物质”)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并不是说一种食物中含有某种物质就有一定致病,致病还要考虑其剂量、致病条件,这是最基本的常识。你可能会说,也许一两次不会致病,但长期食用谁能保证不致病呢?(长期食用可能致病是媒体最常用句子)——确实是这样,所以我们要制定标准,标准的制定一般都会考虑“长期食用”的问题(包括照顾到特殊人群如老人小孩),所以不超过标准规定的限量值一般是不用担忧的,也不用盖上毒食品的帽子。

  5、可能致癌物会不会致癌?长期食用能致癌?

  答:可能致癌物只是“可能”致癌物。

  根据国际癌症研究机构致癌物质分类标准,1类是致癌,2A类可能致癌(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充分的致癌性证据,对人体虽有理论上的致癌性,实验性证据有限),2B类可能致癌(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有限,在动物实验中发现的致癌性证据尚不够充分;对人体致癌性的证据不充分,但是对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在有些情况下,不管是对人还是对动物致癌性的证据都很有限,但是有相关的机理分析可以提供证明)。显然,可能致癌与致癌肯定是有区别的,但不知为什么,前次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在香港的原报道中还是“可能致癌”,到了某些媒体和网络上,就变成了“致癌物质”;*也是可能致癌,现在大部分人的印象都是“致癌物质”吧?如果“可能致癌物质”能简称为“致癌物质”,那干脆就不用分级了。摘个微博:国际癌症研究所对800多种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绝大多数都或大或小有致癌的可能性,若不分剂量地把含有这些化合物的食品都排除掉,你还能吃到什么?您不喝咖啡、不喝葡萄酒白兰地和清酒、不吃泡菜,甚至不晒太阳?

  不管是致癌或者可能致癌,都一样跟剂量有关,因为得出这个致癌或者可能致癌的结论,本来就是根据一定条件下的一定剂量试验出来的。比如大家都听说过的“手机可能致癌”(属于2B级),其中一项研究对象即是*均使用手机10年以上、且每天通话超过30分钟的人群。吸烟增加患癌的风险,那也得是吸了很长一段时间啊,对于食品同样如此。

  媒体报道中,最常见的就是“长期食用可能致癌”,这句跟“长期在路上走可能被车撞”有点类似。这样的句式它有可能指的是“每天大剂量的吃上几十年会有十万分之一患上某种癌症的可能”,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查证一下靠谱的资料,然后看看自己到底值不值得冒险吃一点这个东西。

推荐访问:科普 安全知识 食品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 菁选2篇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1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100字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 科普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手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