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度《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时间:2023-02-23 15:05:09 浏览量:

《少年*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度《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供大家参考。

2023年度《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全文完整)

《少年*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是*少年的责任,并展望*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为少年*;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是古老的*,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少年创造的少年*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的*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的发展,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少年*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就是指年轻的*)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课件介绍时代背景)

  1900年的*,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的腐 败无能看,*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在”。

  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在”

  “世上有一少年*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

  这两句话也节选在《少年*说》的原文

  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不是当时的这个*。

  生:这个“少年*”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是未来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是*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是我们*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课件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这篇《少年*说》,在听读时意在听准字音,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读得太好了,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屈辱的时代,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

  课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学生齐读)

  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学生说时课件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师插问:能不能具体地说?)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对的。(笑)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思路。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充满了少年的自豪感。

  生:句子的意思层层推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师:你记住了吗?(生点头)那就请你背背看。

  课件

  “少年×则国×”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流畅地背诵全句)

  师:体会得很好。他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还背了出来。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学生各自背诵)

  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真的动了情。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句子不仅长,而且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

  课件出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

  生: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感情非常充沛。

  师:体会得都很正确。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刚才有人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也对。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这种形象化的生动比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你们是怎样读这些比喻句的?

  生: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师:凡是这样读的,都请举手。(全班举手)看来大家都这样读。我倒想向同学们提出个建议,看能不能换一种更有兴趣的读法。你们想,本来是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去忙着分析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还有什么味儿?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读法了吗?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

  师:好极了,我们就这样来读文章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阅读、想象)

  师:现在我们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同学把她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一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德*少年)少年*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句描写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师:大家觉得她说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能手。她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她的描绘是“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她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

  哪位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随机找同学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请你们注意,我这里用的标点是原句的标点。你们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标点吗?

  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植物。

  生:“干将”不是植物。

  师:那么是什么?

  生:静物。

  师:好,就用这个词,“静物”既可以包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作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

  (两名学生先后复述)

  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记住就不困难了。下面要求你们不仅复述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稍作准备后,由一人复述,基本上背出了原句)

  师:现在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了,作者用了这一连串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写出少年*的前途无量。

  师:是呀,当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觉到少年*和*少年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在地球上的出现,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现在你们看,这一组比喻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把少年*比喻成“红日”等事物。

  生:本体还应该包括*少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这段话的思路,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谁愿意试一试来背诵。(指名学生来背诵)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切记——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对*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

  课件: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少年,他们同少年*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四、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少年)振兴*的责任在*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成就祖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2、课后搜集《少年*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阅读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1)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将希望寄托*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和理想的少年*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将希望寄托*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和理想的少年*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6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61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61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61 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61 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是*少年的责任,并展望*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为少年*;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是古老的*,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少年创造的少年*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的*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的发展,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2)

——《少年中国说》公开课教学设计 (菁选3篇)

《少年中国说》公开课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中国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中国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中国"?作者心目中的少年中国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中国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中国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中国者,则中国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中国,将希望寄托中国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中国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中国,也讴歌中国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中国和理想的少年中国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中国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中国说》公开课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中国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中国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中国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中国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中国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中国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中国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61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61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61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61 美哉,我少年中国,与天不老!

  61 壮哉,我中国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中国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中国”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中国”是中国少年的责任,并展望中国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中国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中国为少年中国;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中国是古老的中国,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中国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中国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中国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中国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中国少年创造的少年中国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中国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中国立功的中国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中国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中国”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中国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中国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中国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中国的发展,以“青春中国”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少年中国说》公开课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2、体会文章讴歌少年*的激情。

  重点:

  朗读、体会文章感情充沛的特点。

  难点:

  背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步骤:

  一、 导入课文:

  由"戊戌变法"过渡到梁启超以及课文。由学生作为主要参与者,由梁启超怎么会想到变法的思想这一悬念来阅读本文,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二、 阅读课文,自己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

  1、 重点字、词

  我*其果老大矣乎 果真

  惟苟且也故能灭世界 只顾眼前,得过且过

  惟进取也故日新 日图更新

  故常敢破格 打破常规

  人固有之,国亦宜然 本来 应当

  为缘 结为一体

  天戴其苍,地履其黄 顶着 踏着

  2、 正音: 恶 wū 澌 sī 硎xíng

  三、 提出突破口

  什么是"少年*"?作者心目中的少年*是怎样的?作者采用什么方法来表现?

  四、 朗读第一、二段导入

  1、 少年人与老年人性格有何不同?

  1)老年人 常思既往 留恋心 保守 永旧

  少年人 常思将来 希望心 进取 日新

  老年人 思既往 照例

  少年人 思将来 破格

  2)老年人 多忧虑 灰心 怯懦 苟且 灭世界

  少年人 好行乐 盛气 豪壮 冒险 造世界

  3)老年人 常厌事 一切事无可为

  少年人 常喜事 一切事无不可为

  4)老年人如 夕照 瘠牛

  少年人如 朝阳 乳虎

  2、 归纳

  用比喻、对比,将少年人与老年人的不同性格比喻国家的强弱,以整齐的句式层层深入,形象鲜明。

  少年人充满朝气,积极进取,敢于破格创新的性格就是少年*的特点。

  3、 朗读,背诵。注意语势,情感充沛。

  五、重点研读第三段:

  (1)、 朗读导入

  (2)、 阅读第三段,思考作者如何展望少年*的美好前途的?

  1、 分析这个段落层次

  2、 把握关键句"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说说二三段的关系。

  本段热烈讴歌少年*,将希望寄托*少年,层层深入。

  3、 朗读感受第三段,从文字提供的美好形象中感受少年*生机勃勃的生命力。

  1)"红日初升…………横有八荒"熟读背诵。

  2)比喻的作用:"红日"般的灿烂前景,"河出伏流"的壮阔发展,有如"潜龙"、"乳虎"的巨大声威,有如"奇花"的壮丽前景,有如"干将"的勇武形象;

  3)"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纵"一"横",显得气势不凡,一个顶天立地的东方巨人巍然屹立在地球之上。

  4)"美哉…………与国无疆"

  既赞颂少年*,也讴歌*少年,表明两者的前途和命运紧密相连。

  六、 朗读感受,背诵,概括中心

  作者把封建的古老*和理想的少年*作鲜明 的对比,热情歌颂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批评消极保守思想,鼓励人们肩负责任,发奋图强。表现作者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并且对*的未来满怀希望。

  七、布置作业:背诵课文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3)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 (菁选2篇)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反复地有感情朗读《少年*说》,体会作者强烈的爱国情感。

  2、了解本文比喻、象征的手法,把握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3、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体会本文运用大量反复、排比、对偶句式的表达效果。

  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1、 小组合作探究

  2、 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

  师:同学们,在*近代史上有一位非常著名的人物,曾写下了一篇文章,激励了当时无数的*有志青年,这篇文章是《少年*说》,有没有同学知道这位著名作者是谁?生答:听说过,好像是梁启超。

  师:好,下面,我们通过照片和《少年*说》的片断来初步感受一下这位伟大的人物梁启超。

  (教师通过一组(4幅)梁启超的图片和音乐等手段的渲染,用雄壮的音乐伴随着《少年*说》引出一位改革家---梁启超。教师朗诵片断。)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球。

  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

  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师:同学们学过历史一定知道梁启超是个在政界叱咤风云的人物,我们课下还上网查找了关于梁启超的资料,现在请以小组为单位,给大家2分钟左右的时间,完成课堂回答问题任务表第一项任务:根据你们手中的资料,交流一下梁启超有哪些政绩。最后,我们请各组选派一位你们组的代表,用简练的语言告诉我们你们讨论的结果,同时说说通过这些政绩你认为梁启超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反思:通过 情境铺垫 导语引入。把学生带进了1900年维新变法的时代,去领略梁启超的学者风范。

  二、整体感知

  (1) 作者链接:梁启超,字卓如,号任公,又号饮冰室主人,我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运动的代表人之一,著名学者,诗人,宣传家。作为政治家的梁启超,师从康有为,受改良思想影响。曾经参与“公车上书”,又与谭嗣同等创办南学会,宣传资产阶级改良思想,组织保国会,戊戌变法失败后,逃亡日本。一生著作甚丰,大部分收入《饮冰室合集》。

  (2) 背景资料:本文写于1900年,是作者在维新变法失败后在日本时写的。文章从日本人和西欧人称我国为“老大帝国”说起,以人喻国,怒斥当权的清王朝封建贵族官僚是保守守旧、顽固苟且的“老朽”号召“*少年”肩负起救国的责任,为创造一个繁荣富强的“少年*”而努力奋斗。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鹰隼(sun)发硎(xing)澌(si)

  (4) 给文章划分层次。

  明确:全文划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部分(第一段)采用由反入正的写法,提出本文论题,表达了作者对“少年中 国”的理想和追求。

  第二部分(第二段)以人喻国,通过老年人和少年人性格的对比,比喻国家的强盛 和衰落。

  第三部分(第三段)指明造成今日老大帝国的是“老朽们”的罪过,说明创建“将来之 少年*”是*少年的责任,并展望*的美好前程。

  反思:整体感知,同学们能认真领会诗文的意境,使学生在课上想读、敢读、爱读、乐读,积极参于活动,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深入阅读

  (1) 细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及翻译书弄懂重点文言字词和文章的译文。

  (2) 理解题目中“少年”一词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是针对日本人称我*为“老大帝国”,作者愤然回击,称*为少年*;二是因为少年象征着国家如朝阳般地蓬勃兴旺,乳虎般地生气盎然;三是*是古老的*,又是进步的未来之果。

  (3) 阅读课文,说一说少年*具有怎样的特点?

  明确:课文运用了八种象征,比喻描述了少年*的英姿勃勃,前途无量。以“红日初生”,象征少年*的灿烂前程;以“河出伏流”,象征少年*发展的无可限量;以“潜龙腾渊,临照费扬”的生动形象和“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喻我*少年创造的少年*的英姿;“奇花”“干将”两句,前者是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后者是以刚刚磨砺过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的*少年。

  (4) 把握主旨:作者把封建古老的*和他心目中的“少年*”作鲜明的对比,极力赞颂了少年勇于改革的精神,针砭老年人消极保守的思想,鼓励人们发奋图强,肩负起建设少年*的重任,表达了作者热切盼望祖国发容富强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反思:同学们个个轻松愉快,人人积极主动,领悟了诗人当时的真实感受,声情并茂地诵读,提高了他们的表现力。

  四、 拓展迁移

  (1) 特色品评:小组讨论本文的写作特点?

  明确:1、结构完整,推理严密,以人喻国,富有鲜明的形象性。

  2、感情激越,大量运用排比、反复、对偶、象征、比喻等修辞方法和酣畅淋 漓的对比论证说理,使文章气势更奔放。

  (2)个性体验:小组讨论“你怎样看待作者在文中表达的观点”。

  明确: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感情的影响,文章中也反映了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片面认识。 例如:作者把国民按老年、少年来区分,并加以否定和肯定,把保守与进取,怯懦与豪壮, 无为与有为等等,仅仅归结于老年和少年性格上的差异,把少年人全部看成先进,老年人全 部斥成保守,并且把旧*的衰弱,仅仅归根于官僚的老朽,这些认识并不完全符合实际, 甚至有些偏激,对于这些提法都应历史的"加以认识。

  反思: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作者对材料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的精妙,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运用这种方法。

  五、布置作业

  现在的*已经凭借自己优秀国人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世界民族之林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他朝气蓬勃,他奋发向上,他正在昂首阔步走向新世纪。请你结合*的发展,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反思: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水*层次,不同程度的实践本课运用语言的方法。

  【案例反思】

  1. 通过上网和观察的方式,布置学生有针对性地搜集资料,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筛选资料,从而锻炼学生分析搜集筛选资料的能力和团结合作的能力。

  2. 设计一系列适合学生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分组讨论,渐进地掌握文章剪裁得当、安排组织精妙的技巧。

  3. 通过多元的过程性评价,引导学生积极自主地参与小组活动,锻炼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

  4. 创设审美情境,通过朗读、讨论分析,培养学生的对文本人文精神的欣赏。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理解词语和句子的含义和作用,积累重点实词。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理解作者炽热的思想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情感与价值观:感受强烈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为了祖国繁荣富强而积极进取的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内容和作者炽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四字韵文比喻的手法以及象征意义的理解

  教学设想

  1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本文内容,可以重温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

  2 本文的语言特点是通顺畅达,气势淋漓,并且多有恰当的排比、比喻,这些语言特点要在诵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掌握。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听歌曲《我们是五月的花海》听后思考:你有什么感受?(学生讨论交流)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祖国的希望。“我们是初升的太阳,用生命点燃未来.”

  2、有个人在100多年前,20世纪钟声敲响之际,就提出了这样的观点。“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他就是梁启超。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少年*说》。板书课题

  3、我们先把课题读明白,谁能说说你的理解。(少年就是年轻,少年*就是指年轻的*)

  师:这么理解也不错,如果把认识再推进一步,你们会发现梁启超这样说还有更深一层的意思。(课件介绍时代背景)

  1900年的*,贫穷、落后、愚昧,同时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清王朝连自己的龙椅都拱手让与他人,国家命运岌岌可危,京师危矣!*危矣!民族危矣!!面对内忧外患的*,梁启超等人想改良政治来挽救国家,但不久就失败了。历史上把这次变法维新叫做“百日维新”。百日维新失败以后,梁启超逃到了日本。在日本听日本人说到*的时候,都说是“老大帝国”,(板书“老大”)“过去读到过一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老大的意思就是……”跟“老大帝国”相反的是“少年*”。日本人所以这样说我们,因为从当时清*的腐 败无能看,*似乎是正在一天天走向“衰亡”。“老大帝国”,意思是*已经衰老,没有希望了,梁启超强烈地反对这种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吾心目中有一少年*在”。

  课件1、“吾心目中有一少年*在”

  “世上有一少年*在”

  2、“制出将来之少年*者,则*少年之责任也。”

  这两句话也节选在《少年*说》的原文

  句子里有个“将来”,说明作者说的“少年*”,不是当时的这个*。

  生:这个“少年*”是作者心中所追求的一个未来的*。

  师:说得好极了!少年*是未来的*。“说”是一种文体,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说明……在这篇文章中是议论,这篇文章写于1900年,是一篇政论文,梁启超以其忧国忧民之心和卓越的文采,写下了著名的《少年*说》作者认为创造出这个“少年*”是*少年的责任,换言之创造未来的*是我们*少年的责任,“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课件

  “故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

  二、读通课文

  1.朗读课文:(对课文的感知,以朗读为切入点,又以朗读为重点。)朗读的设计如下:

  一读:播放配乐朗诵《少年*说》,学生听读,意在听准字音;

  1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来拜读他写的这篇《少年*说》,在听读时意在听准字音,透过字里行间,我们或许会明白梁启超的满腔热血,明白他热切盼望祖国繁荣富强的爱国情怀,明白他为何把国家的命运系于少年一身的强烈情感。(课件:课文朗读视频)

  二读:学生放开声音,自由朗读,意在读通课文,培养语感;

  读得太好了,把我们带到了那个屈辱的时代,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的读课文,请用我们现代青年的声音来传情达意。

  课件:“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朱熹语)

  听同学们读得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音韵铿锵。

  三、品读课文,感受作者炽热的爱国感情;体会句式整齐,气势磅礴的语言特点。

  1、读书,要为我所用,要从中获得感悟,获得启示。大家齐读,找出作者怎么描述心目中的*?(学生齐读)

  用作者的语言来回答。(学生说时课件展示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从这字里行间中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举手回答:“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一句告诉我们作者心目中的*:是一个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的*。(学生可以分开说,教师相机板书智慧、富有、强大、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现在我们再来看下面一个句子:“少年智则国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它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大家仔细琢磨琢磨。

  (课件突出“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这组句子用了排比的手法。这组句子里的每个句子都用了“少年×则国×”的句式,结构都一样,是排比。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的意思是一步步向前推进的。(师插问:能不能具体地说?)作者先写“智”,“智”了就会“富”,“富”了就会“强”,“强”了就可以“独立”,“独立”了才能“自由”,“自由”了才会“进步”,“进步”了才会“胜于欧洲”,“胜于欧洲”了最后就“雄于地球”,意思是步步推进的。

  师:两种说法都是对的。(笑)说是排比的同学,主要是从这组句子的结构着眼;说是步步推进的同学,则主要从句子的内容着眼。角度不同,得到的结论当然就不同。我们学习某种修辞手法,重要的不是识别,而是体会它对表情达意的作用。现在请同学们再把这组句子读一遍,细细体会体会它的表达作用。读的时候,音量要逐步增强,语调要逐步提升。边读边体会作者思路。

  (学生齐读)

  师:读得很好,把作者的感情读出来了。请大家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充满了少年的自豪感。

  生:句子的意思层层推进,不但容易记,而且越读越有劲。

  师:你记住了吗?(生点头)那就请你背背看。

  课件

  “少年×则国×”

  智、富、强、独立、自由、进步、胜于欧洲、雄于地球

  (生流畅地背诵全句)

  师:体会得很好。他不仅体会了作者的感情,而且还背了出来。其实,只要理解了内容,理清了思路,背诵确实是很容易的。不妨请每个同学都试一试,我相信大家都已经记住了。

  (学生各自背诵)

  师:据我观察同学们的表情,大家不仅背得很顺利,而且真的动了情。读文章就该这样,尤其是读这类感情充沛的文章。刚才我们用的就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方法:背读法。

  课件(背读法,就是“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2、下面,我们就用背读法学习下面这组句子,句子不仅长,而且有点“缠绕”,特难背。看我们能不能用这个方法把它攻下来。

  课件出示

  红日初升,其道大光;河出伏流,一泻汪洋;潜龙腾渊,鳞爪飞扬;乳虎啸谷,百兽震惶;鹰隼试翼,风尘吸张;奇花初胎,矞矞皇皇;干将发硎,有作其芒;天戴其苍,地履其黄;纵有千古,横有八荒;前途似海,来日方长。

  请大家先读一遍,体会一下,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各自低声诵读)

  生:都是四个字一句,而且押韵,读起来琅琅上口。

  生: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感情非常充沛。

  师:体会得都很正确。我们先从句子的形式来看,这组句子句式整齐,逢双句押韵,这里运用了四言韵语,这种四言韵语更有助于抒发作者对少年*的热烈赞颂和无限向往感情,同时也把文章的感情推向高潮,使读者的心灵受到强大的震撼和鼓舞。这一点,听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从你们的声音中就知道你们已经有了一些体会。

  接下来再看这组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刚才有人说用了比喻,是对的;我好像听到几位同学在下面说还有排比,也对。这跟讨论前面一组句子一样,也是因为从不同的角度看,得到了不同的结论。我想着重讨论比喻的问题。请你们告诉我,你们在读文章的时候,遇到这种形象化的生动比喻,首先要做的是什么事?你们是怎样读这些比喻句的?

  生:找出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师:凡是这样读的,都请举手。(全班举手)看来大家都这样读。我倒想向同学们提出个建议,看能不能换一种更有兴趣的读法。你们想,本来是十分生动的比喻,我们首先去忙着分析什么是本体,什么是喻体,还有什么味儿?难道除此以外就没有别的读法了吗?

  我们可以根据这些生动的比喻展开想象。

  师:好极了,我们就这样来读文章的。这段话中有几个难理解的词语,在书中也给了注释,我们借助注释请同学们展开想象,尽可能生动的语言把你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注意,我不要求翻译,而是用你们自己的话来描绘。

  (给学生五分钟时间自己阅读、想象)

  师:现在我们请班上文章写得最漂亮的××同学把她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出来。然后请大家对她的描绘进行评论。

  生: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万道金光透过朝霞,射向大地;(红日初升象征着*少年的灿烂前程)黄河从地下涌出,一泻万里,滚滚滔滔奔向汪洋大海。(河出伏流,象征着少年*发展的不可限量)潜伏的东方巨龙从深渊中腾空而起,它的鳞爪在云中飞舞;小老虎在山谷里怒吼,成千上百的野兽都吓得胆战心惊,四散奔逃;雄鹰才试试它的翅膀,掀起的狂风吹得尘土飞扬。(潜龙腾渊,鳞爪飞扬的生动形象,乳虎啸谷,百兽震惶的巨大声威,以及鹰隼试翼,风尘吸张的冲天气势,比喻少年*的英姿勃发)奇妙的花含苞初放,是那样的鲜艳、辉煌;宝剑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锋刃闪射出寒光。(奇花初胎,矞矞皇皇歌颂少年*在发展中的壮丽前景,干将发硎,有作其芒;一句以刚刚磨砺过的无比锋利的宝剑比拟为创建少年*立功德*少年)少年*像个巨人屹立在东方,头顶着青色的长天,脚踏着黄色的大地,她有几千年的文明历史,有无限广阔的疆域,她的前途像大海那样无边无际,未来的日子很长很长。(天戴其苍,地履其黄;一句描写少年*像顶天立地的巨人屹立在地球之上,雄视整个世界;纵有千古,横有八荒;一指时间之长,一指空间之广,为下句所表现的少年*的美好前途展现了无比广阔的前景。)

  师:大家觉得她说得好不好啊?

  生:(齐)好!

  师:的确说得好!真不愧是作文的能手。她不仅把想象中的画面描绘得很美,而且较好地顾及了原句的含义,如“红日初升”,她的描绘是“一轮红日刚从东方升起”,用了“刚”字,就顾及了原句中的“初升”的“初”。这些都说明她不仅有较强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读书很细心。

  哪位同学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发挥想象?(随机找同学说一说)

  师:现在我们来小结一下,这一组句子中作者一共写到了哪些事物?

  生:红日;(黄)河。潜龙;乳虎;鹰隼。奇花;干将。

  (教师边听边板书)

  师:请你们注意,我这里用的标点是原句的标点。你们知道文章为什么要这样标点吗?

  生:这些事物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类是自然界的景物,第二类是动物,第三类是植物。

  生:“干将”不是植物。

  师:那么是什么?

  生:静物。

  师:好,就用这个词,“静物”既可以包括花,也可以包括剑,而且跟上一类的“动物”相对。还请大家注意每一类内部的安排次序,第一类从天上写到地下,第二类从大的逐步写到小的,第三类从有生命的写到没有生命的。作者的思路真是一步不乱。现在我把黑板上的字擦掉,看你们能不能把这些事物按原来的次序复述出来。

  (两名学生先后复述)

  师:你们看,思路理清了,记住就不困难了。下面要求你们不仅复述几个名词,而且要把原句复述出来,谁来试试?

  (学生稍作准备后,由一人复述,基本上背出了原句)

  师:现在我们可以研究一下了,作者用了这一连串的比喻,目的是什么?

  生:为了写出少年*的前途无量。

  师:是呀,当我们的眼前呈现出这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时,自然会感觉到少年*和*少年是那样的朝气蓬勃,富于青春的活力,他们在地球上的出现,犹如红日东升,黄河奔流,是什么力量也阻挡不住的!现在你们看,这一组比喻是把什么比喻成什么?

  生:把少年*比喻成“红日”等事物。

  生:本体还应该包括*少年。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理清了这段话的思路,更好地体会了作者的感情,也可以提高记忆能力。谁愿意试一试来背诵。(指名学生来背诵)我们学习文言文要切记——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在背诵的过程中加深理解。

  3、体会作者情感

  作者对*的前途充满信心,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昂扬奋发的朝气,让我们一起来赞美我们的祖国、赞美我们的少年吧!齐读

  课件:美哉,我少年*,与天不老,壮哉;我*少年,与国无疆。

  多么美丽啊我们的少年*,她同苍天一样不会衰老;多么壮丽啊,我们的*少年,他们同少年*一样万寿无疆,永远发光。

  四、展社会主义新貌探究异同

  作者心目中这么壮美的少年*,在那风雨如磐,危机四伏的年代靠谁来实现?(*少年)振兴*的责任在*少年。从清末的被蹂躏到现在的发展蒸蒸日上,是无数的少年抛头颅、洒热血、前仆后继、不懈努力换来的,来之不易啊。他们开创了祖国的今天,我们要成就祖国的明天。作为当代的少年你将怎样做?谈谈你的做法。

  学生畅所欲言

  (我们是幸福的新一代,也是有重大责任的新一代。我们的今天决定着中华民族明日的复兴。让我们弘扬民族精神,再现中华之雄魂。发扬“不怕苦,不怕累,勤学好问”的精神,学知识,练技能,强体魄,树爱国之心,立报国之志,时刻准备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和*与发展贡献力量。

  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好建设祖国的本领;明天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建设贡献聪明才智,让祖国明天更美好。)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我坚信,在我们的不懈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民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

  五、布置作业

  1、以“我为祖国做贡献”写一段话

  2、课后搜集《少年*说》全文,用背读法尝试着读一读。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4)

——《说“屏”》教学设计10篇

《说“屏”》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 了解*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

  ⑶ 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 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 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 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 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 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 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 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 “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 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 “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 “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 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 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 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 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唤起学生对古诗词的学习兴趣。

  3.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美好。

  【重点难点】

  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本文生动的语言,理解作者对“屏”的感情,理解引用的古诗词的诗意。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新课:

  从《口技》中的屏导入。

  二、作者简介: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

  三、整体感知:

  1、“问学生最想听谁朗读”的方式推选一学生配乐朗读。

  2、正音释义,积累词语:

  wéi cāng tuī qì

  帷 伧 忒:太 文化休憩:文化享受,身心休息。

  韶光:美丽的春光。韶:美

  诚:这里是“果真”的意思。

  3、多媒体展示古代的、现代的屏风的图片。

  4、介绍屏风的知识。

  屏风历来是我国室内的主要器具之一。古代称之为“ (yǐ)”,亦写作“依”,即设在户牖之间的屏风。《辞海》上载有“黼(f?) ”“斧 ”“斧依”,都是一个意思,指的是古代帝王使用的屏风,因上有斧形花纹,故名。

  屏风有插屏和围屏之分。插屏多是单扇的,围屏则由多扇组成,少则二扇,多则十二扇,能随意折叠,可宽可窄,使用方便。制作屏风,一般采用木板,或以木料为骨,蒙上丝织品作为屏面,用石、陶或金属等其他材料作柱基。屏面饰以各种彩绘,或镶嵌不同题材的图画,也有全素的屏风。

  四、研读与赏析:

  1、导读课文,梳理文中关于屏的知识,用以下的形式说话。

  △假如时光倒流500年,你是屏风店的老板,

  a、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

  b、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摆放屏风的注意点?

  c、你将进购什么特点的屏风,使你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明确要点:a、向顾客介绍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即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使用人可根据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选购所需的屏风。

  b、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c、屏的主要特点:功能与美感相结合,造型轻巧,色彩不伧俗,绘画富有诗意。

  2、选读课文,给屏风下定义。 ①引用原文:屏者,障也。 ②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屏风是一种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可挡风的,功能与美感相结合的生活器具。

  3、赏读课文,品味语言。

  师:朗读这篇介绍器物的知识性小品文,我们都觉得它结构灵巧,文笔优雅,文味十足,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全班讨论明确: ①诗文的化用与点缀,得体而优雅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牡丹亭》中“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

  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与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②抒情味浓郁的词语运用,感染力极强。

  “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令人销魂”、“神秘”、“微妙”、“称道”、“真够吸引人”、“闲滋味”等。这些词语也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五、拓展延伸:

  *文化博大精深,可以说我们每一件传统器物里都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屏风只是一个例子,仔细观察,你会发现许多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想一想,说一说,我们生活中哪些器物能反射出传统文化的影子,折射出*人民的智慧。

  提示:扇子、*结、陶器、木雕、剪纸等。

  六、作业:

  1、查找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说“屏”》教学设计4

  《说“屏”》教学反思《说“屏”》是一篇科学小品文,而且可以说是散文化的说明文。"屏风"这种事物,在我们现代日常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是在古代,屏风却是一个既具有实用功能,又具有审美艺术性的一种事物,想通过学习此文,让学生了解古代的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为了达到以上几点要求,首先,在备课环节,我明确了两个目的:

  第一,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的.知识;

  第二,明确说明文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说明文的能力。

  因此,在开课,就创设了很好的情境,我出示了故宫博物院太和殿(金銮殿)朱漆方台上雕龙御座及其背后雕龙屏的图片,接着又出示了一组屏的图片,并让他们谈感受。这一环节,不仅让学生对屏有了一个直观的印象,激起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兴趣,同时也锻炼了他们语言组织、运用和表达的能力。

  其次,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以强来带弱。例如,在探讨文章的说明方法这一环节,我以学习小组为单位组织讨论,互相交流研究,并辅以一定的鼓励措施(小组加分),这样,凭着集体的力量,不仅可以节省去指点每个不懂的学生的时间,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在学习中的团结合作精神,自主探究的意识。最后,在教学中,能与学生进行*等的对话,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上,尽量表现得和蔼亲切,语言上尽量做得柔中有刚,给学生营造一种轻松、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同时,这样一种氛围也是给学生的很好的鼓励和动力。本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比如屏风的图片贴在黑板上后面的同学看不太清楚,不如拿到学生中间给他们看。同时在这一环节上花的时间也稍多了一点。

  在朗读这个环节上,我采取的是教师配乐朗读全文而没有给学生机会去锻炼自己的朗读,正因为学生没能充分的读,在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也受到了影响。在这个环节,如果能教师范读一段或两段,剩下的部分让学生自己来完成,我想,这种效果会更好,课堂气氛也会更热烈。在学生质疑、解疑过程中,教师干涉得过多,如果能放手让学生自己纠正错误,那样彼此的印象会更深刻。

  语文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教好语文,学生更要学好语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愿在以后的自我改善中取得进步。

《说“屏”》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过程和方法目标:自主、合作、探究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自主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指导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掌握方法,在自学中实践提高。

  情感态度目标: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教学重点】

  1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2通过本文的学习,使学生能对传统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学情分析】

  在朗读能力方面,学生方言较重;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易于操作。

  课时:一课时

  【教学用具】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初一学习《口技》一文中有这样几句话:“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一人、一桌……”)

  屏,就是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下面请看一下屏风的图片。屏风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2、作者简介

  陈从周1918—20xx)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正音释义,积累词语。(多媒体展示)

  屏风纳凉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伧俗忒雅俗等

  2、学生听朗读,把握文章大意,回答以下问题。

  (1)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

  明确:“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解释紧扣屏的用途。

  (2)文中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请找出具体句子。

  抓住以下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三、研读课文合作探究

  (一)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学生阅读完后,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讨论明确:作者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1、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2、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3、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二)文章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四、品味赏析增强语感

  1、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并用“我最喜欢这个句子,因为它”的句式回答问题。(多媒体展示)

  学生可能会提到的句子。

  (1)“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

  (2)“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3)“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五、总结积累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

  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多媒体展示)

  六、布置作业

  必做:

  1、美读课文三遍。

  2、想像屏风未来的用途,把你的所思所想写在作业本上。

  选做:学着用上古诗词佳句,要用得得体。

  七、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分类→设置

  巧

  李青涛

《说“屏”》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再次比较小品式说明文与规范说明文的异同。

  3、体会本文语言轻松自如、古香古色的风格。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2、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屏风在现代生活中已经不常见了,但在古代,它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古人为什么对屏风情有独钟呢?且看《说“屏”》一文是怎样为我们介绍的。

  二、整体感知

  1、播放古筝音乐磁带,学生轻声朗读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下列问题。

  (1)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采用什么顺序进行说明的?

  (3)作者对屏风的感情如何?作者写作此篇的用意何在?

  (4)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点拨:

  (1)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2)作者采用逻辑顺序,从下列三个方面介绍了屏的知识:

  ①屏风的作用:室外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②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

  ③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3)作者喜爱屏风,对屏风充满赞美之情。作者写作此篇是希望今天的人们能很好地吸收古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并使之在新社会有更好的发展。

  (4)文中用了引用、作诠释、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例如: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作诠释:“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

  分类别:“按屏的建筑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理解文中诗句,体会语言的生动、古朴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后反思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使我们了解了有关屏风的知识,感受到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无穷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说“屏”》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相关知识,体会作者对屏的感情。

  2、进一步提高说明文分析和提炼的阅读能力。

  3、体味文章生动有趣的语言特色。

  4、以屏为媒介,拓展延伸,激发学生对传统器物文化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1、阅读课文,解决字词,了解“屏”的相关知识。

  2、选择生动有趣的句子品一品,体味语言特色。

  3、搜集有关*传统器物文化的资料:写一段话介绍一种像“屏”一样具有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

  课堂教一学流程设计及学生活动要求

  教学过程:

  课前热身:朗读关于“屏”的诗词

  1、导入:走进“屏”的世界,感受屏风魅力: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展示古代的屏并配乐欣赏.(生说观后感,在哪里见过屏?自由答)

  导语:屏风,一个富有诗意的名词,它有着神秘的作用,集实用与装饰功能于一身。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古建筑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提问:什么是屏?谁能最快根据文意给屏下一个定义呢?(“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5分钟)

  活动一、大胆实践介绍屏(8分钟)

  1、速读课文,提取信息,根据文中“屏的知识”回答:假如你是屏风店的老板,你将如何向顾客介绍屏风这种器具呢?

  学习步骤:个人在文中圈划、提取相关信息,组织语言--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补充--教师总结要点:即本文围绕“屏”介绍的相关知识:屏的特点、屏风的作用、屏风的分类、屏的设置

  要点:◆屏的特点:似隔非隔、在空间起着神秘作用、功能与美感相结合

  ◆屏风的作用:①分隔作用;②艺术点缀;③可以挡风;④缓冲视线。

  ◆屏风的分类:①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②艺术上:雅俗之别③外形上:大小之分。

  ◆屏的设置:①大小因地制宜;②讲究造型、色彩、绘画;③设置与整体相称;④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得体。

  活动二:读“屏”品“味”赏特色(10分钟)

  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语言充满诗情画意,生动有趣,现在就让我们选几句来品一品,感受文章独特的语言味。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每人说一句--个人展示--其他同学质疑补充,教师点拨。

  明确:通过品读,我们发现:

  1、有一片“情”在:喜爱、向往、赞赏(对屏真挚的情感,感染力极强)

  2、有一串“诗”在: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

  小结: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屏的相关知识,字里行间荡漾着对屏真挚的情感,特别是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语言生动有趣而富有文采。这也正是文章的写作特色。

  活动三:拓展延伸“说文化”(18分钟)

  *文化博大精深,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工艺品不计其数,他们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器物文化,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要求:1、有条理说明。2、至少使用两种说明方法。3、最好能引用诗词使文章增添色彩。(配图或制作PPT)

  或者:像“屏”这样浸润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较高的审美和实用价值的器物还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进行说明介绍。

  学习步骤:小组交流,个人展示,2-3人,其他同学点评,教师点拨。

  明确:扇子、茶具、陶器、椅子、床、窗、雨伞、漆盒、*结、木雕、剪纸等.

  小结:看来每一个小小的器物里都有一个迷人的世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人像“爱屏、说屏”的陈从周先生那样潜心研究*文化,为我们盛上丰美的文化大餐,我们更希望同学们多了解和喜爱*器物文化,将*文化发扬光大。

  课后作业

  1、请发挥你的想象,自己动手设计一道屏,并为它写一段说明文字。2、积累写屏的古诗词

《说“屏”》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⑵了解*古代的屏风,进一步了解*古代传统文化。

  ⑶了解文中引用的古诗词的意思。

  2、能力目标:

  ⑴整体感知课文,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阅读能力。

  ⑵揣摩语言,感受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力。

  ⑶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提高学生对语文课的兴趣。

  ⑷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⑸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⑹初步学习推销的方法,增强竞争意识。

  3、情感目标:

  以屏为媒介,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体会作者的感情,学习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装点更加美好的生活。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

  2、体味语言,弄清文中古诗句的含义。

  3、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4、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教学难点】

  1、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堂活动,拓宽学生视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

  2、在活动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组织语言能力、表演能力等。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上网查找。如果学生家中有屏的小艺术品,也可借来一用,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手段】

  运用多媒体课件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1、展示一组屏风的图片,并辅以简单介绍。(课件展示)

  2、这些图片很漂亮,有谁知道它们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3、也许我们有的同学家中还在使用,但对于我们大数同学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它虽在我们的生活中不多见,但它独有的魅力仍能牵动我们的情思,今天,让我们与陈从周先生一道说“屏”。

  二、走近作者

  陈从周:(1918~2000),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并擅长文、史,兼工诗词、绘画。(通过预习说说你对作者感兴趣的地方。)

  三、检查预习

  四、整体感知

  1、在生活中,你见过屏风吗?在哪里?

  2、教师配古筝乐曲,学生听音乐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读课文并思考:

  ⑴用文中句子回答什么是屏?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给屏作一解释。

  ⑵作者介绍了关于屏的那些知识?

  3、读后学习小组讨论明确:

  ⑴“屏者,障也。”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⑵屏的作用,屏的种类,屏在设置上应注意的问题。

  五、研读赏析

  1、请你来当设计师:了解屏的作用——遮挡视线;起分隔作用;艺术点缀;挡风。

  2、但是,你能告诉我,我应该买什么样的屏风呢?它有什么样的分类吗?

  明确: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3、你们能告诉我,总的说来,屏风的设置要注意什么样的问题呢?

  明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4、所以,难怪作者说,“屏风”,是一个很富有诗意的名词?可见,作者对“屏”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呢?(提示:抓住关键语句把握:“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5、文中引用了不少与“屏”相关的诗句,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说说为什么喜欢?

  ⑴“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放在文章的开头的作用是…………)

  ⑵“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放在屏风定义后是起了……的作用)

  ⑶“闲倚画屏”“抱膝看屏山”

  (放在文章结尾是为了说明……)

  6、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本文多处引用古诗词,为文章增加了浓浓的诗意和韵味,和所介绍的古色古香的屏风相称,突显了*传统文化,由此我们体会到了作者古典诗歌的深厚底蕴。

  7、赏析归纳

  ⑴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举例子、分类别、引用等。

  ⑵体味语言,把握写作特色。

  明确:

  本文是一篇轻松、随意的小品式的说明文。

  ①作者从欣赏者的角度介绍相关知识,使读者在欣赏文章的同时了解屏风,不觉文章枯燥。

  ②多处引用古诗词,文白相杂,不仅很好地为说明对象服务,且使说明语言更生动。

  六、总结拓展

  1、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2、拓展延伸:积累与屏风有关的诗句。

  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七、课堂拓展活动:“屏风”推销会

  1、根据文中所介绍的关于屏风的知识,每个学习小组设计一座屏风并向同学说明自己的设计意图。

  2、分组准备发言材料:画好设计图、写好发言提纲。

  3、学生听完介绍后投票评出最具创意设计奖,并谈谈本次活动的收获。

  八、布置作业

  思考:是否也有一些如屏风一样,曾牵动过古人丝丝情怀,但已经在今天这个主流生活中逐渐退却的物品呢?请以“说?”为题写一篇说明文。(提示:可以写扇、铜镜、绣、瓷、墨、砚、陶……)

  【教学设计说明】

  《说“屏”》一篇说明文,本课的教学要求是掌握说明文的基本写法,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屏”的有关知识,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进一步提高说明文的读写能力,并能对课文知识活学活用。因此我的教学思路如下:

  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积极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主要是通过学生自己的语文实践活动“习得”的,不是老师教会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愿学、乐学,才能真正提高学习的实效。比如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这样处理,学生自然会读得更加主动,更加投入,也更加有兴趣。改变了以往那种不管学生有无兴趣,都必须按照教师所提的要求进行朗读的被动局面。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还应该体现在让全体学生参与学习上。语文课上训练不能只面向个别尖子学生,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所以所设计的教学环节有难易度,学习小组也由好、中、差三类学生共同构成,这样便于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学习。课堂上词语的检测练习,朗读课文的练习,整体感悟的"练习,都是全体学生都能参与的,体现出面向全体的思想。而且随时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注重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加强综合能力的训练。如果学生上完《说“屏”》只了解了屏风是什么,那么这堂课就失去了语文课的意义。语文课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应该只是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应该借助课文内容,设计各种情境,千方百计地让学生进行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如果能创设新的情境,将学过的知识用一用,给学生有实践的机会,这样对学生内化课文的内容,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极有意义。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就是结合课文内容,设计了一个综合运用本堂课学过的知识并加入美术知识的综合练习。由于不是对课文内容的简单重复,而是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灵活运用学到的知识,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各种层次的学生在小组中都能参与,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这个练习设计是比较好的。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开端段,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第一课时是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教学中我先用大量的优美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以期先声夺人,从一开始就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而后设计能调动他们积极性的环节,让他们热情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实践证明,这个设计引起了学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另外,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学生拓展活动中,能很好地训练学生的能力。

《说“屏”》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

  (1)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课文内容,了解屏风的有关知识

  (3)理解文中古诗词的含义,体会文本诗情画意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查字典、找资料,掌握字词,了解作者。

  (2)通过多种方式的阅读,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章的语言风格。

  (3)通过查阅书籍、交流、讨论等方式,争取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有更广泛的认识和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对屏风知识的了解,激发对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兴趣和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把握课文内容,了解有关屏风的知识。

  2、难点

  体会文章生动的语言,弄懂文中引用诗句的含义。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一、新课导入

  教师出示一面屏风,由此导入:1.同学们,这是一件什么东西,谁能说明一下?2.大家回忆一下,那篇课文中提到过这东西?3.除老师提到的外,你还见到过什么样的屏风?

  二、介绍屏风历史、作者,讲解生字词

  1、屏风历史

  早在商周时候就有屏风的记载,它起到分割空间,美化环境的作用。春秋战国时期,其制作和装饰都已经相当精美。

  2、走近陈从周

  陈从周,浙江杭州人,古建筑园林专家。著有《说园》等学术专著。

  3、指导学生积累生词

  流萤(yíng)擅(shàn)长忒(tui)伧(cāng)俗

  帷(wéi)幕休憩(qì)

  伧俗:粗俗鄙陋。休憩:休息。得体:恰当,恰如其分。

  三、整体感知,课文分析

  学生自读课文,分四人小组讨论、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是屏?请同学们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介绍了屏的哪些知识呢?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3、作者对屏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请大家在文中划出关键句子。

  关键语句:“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

  明确: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四、研读课文,探究合作:

  过渡:屏风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不多见了,可是读了文章,或许你也喜欢上屏风了,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使说明语言生动有趣,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为什么喜欢?然后有感情地读一读。

  1、理解诗意: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ī”“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2、课文多处引用古诗词,有什么好处?

  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传统器具是相称的。

  3、文中运用哪些说明方法?

  文中用了引用、下定义、举例子、分类别等说明方法。

  引用:“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下定义:“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

  举例子:“在古时皇家的宫廷中,屏就用得更普遍了。”“《牡丹亭》‘游园’一出中有‘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一句,用锦屏人来代指闺中女郎。”

  分类别:“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

  4、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上有哪些特点?

  明确:准确、科学、严密、有文学色彩。

  语言不乏说明文的准确,简明。既有语言*实的一面,又有富有诗意的活泼的一面。如“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华丽程度,分为金屏等。”这就是*实的语言。再如诗句典籍的应用,就是富有诗意的,语言。

  五、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有关屏风的诗句吗?

  例:南朝《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柳永《迷神引》“水茫茫,*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六、小结: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焕发出青春,重新大放异彩。

  七、布置作业

  1、想象一下,屏风将来会有怎样的用途?

  2、完成【一课一练】相应练习。

《说“屏”》教学设计10

  【教材依据】

  *历史悠久,文化丰富发达,*的建筑园林、名胜古迹以至于生活器物无不包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所选课文基本上都与建筑园林、名胜古迹有关。本单元共有五篇课文,其题材丰富多样,主题集中,《*石拱桥》、《苏州园林》、《故宫博物院》是比较规范的说明文;《桥之美》、《说“屏”》则是带有一定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在说明之中蕴含*传统文化。

  【设计思路】

  1、《说“屏”》教材分析

  ①内容分析:“屏”是指“屏风”,是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兼有实用功能和审美价值的一种器物。本文简单介绍了“屏风”的功能与种类,但这不是本文的重点内容,本文介绍屏风的目的在于提出期望:今天我们应更好的使用屏风。

  ②教材的处理:这是一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小品文,从教学内容来看,不宜只把它当作说明文来处理,在教学中应强调的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概括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体会小品文语言的优美,因此,在教材处理内容取舍方面,兼顾了两个方面:一是重点练习学生快速阅读,抓住主要信息,概括内容大意,提高学生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二是适当复习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不少学生可能没有见到过屏风实物,利用ppt课件为学生提供一些图片,学生有了直观印象后,本文就比较容易理解了,可以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教师不必过多讲解文本内容,以此调动学生的想像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2、学情分析:可能有学生对“文化”这个词没有一个基本的概念,对“屏”这种器物更是没有直观印象;在课文的整体把握上,能力比较欠缺,缺乏比较系统的学习方法;在品味语言能力上,由于本课引用诗词较多,难于理解,因此我在问题的设置和学法指导方面,尽量做到具体,注意梯度且易于操作。

  3、教法、学法:

  教法:导读法―――创设情景,指导、点拨。

  学法: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师生对话,在自主学习中实践提高。

  [设计意图]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是师生*等对话的过程。《说“屏”》一文是这一单元最后一篇选读课文,学生已经有了知识储备,因此,教学中只需以师生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即可。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了解“屏”的有关知识,理解作者对屏风的感情。

  2、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审美情趣。

  [设计意图]教学目标的设置是对整个教学过程的一种前瞻性预设,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效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就是课堂教学良好的开端。本课所设置的三个教学目标,层层递进,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三个维度;目标设置也比较明确、具有可操作性。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屏”这种器具;学习有关说明文的知识。

  【难点】体会本文生动的说明语言。

  【教学用具】

  制作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查找有关屏的图片,或“屏”的小工艺品。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由《口技》中关于“屏”的文句引出“屏”这种既具实用功能又具审美价值的器物。

  [设计意图]著名特级教师于漪先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课堂导入,是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部分必须成为其他部分最自然、最恰当和最精彩的开端。本文的说明对象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因此,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引入新课教学,拉近了学生的距离,是新课的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多媒体展示“屏”的图片,请学生谈谈这些“屏”的色彩、造型、画面等方面有怎样的特点。

  [设计意图]图片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在导课中适时地运用图片,不仅能创设学习氛围,让学生较快地进入新课的学习中,而且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突破教学重点和难点,极大地激发学生观察事物、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提高课堂质量,实现课堂的高效。本环节使用图片就是为了让学生对“屏”这种器具有一个直观的了解,并有一个初步鉴赏,为下文学习有关“屏”的设置等方面的知识埋下伏笔。

  三、导入课文:

  看了这些画面,“屏”给人遐想,给人美感,我国使用“屏”的历史已有几千年了,很可惜,留下来实物却很少,但屏在古代诗词歌赋中却留下了它优美的身影,屏总能牵动无数文人墨客的幽微情思,这是为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来赏析陈从周先生笔下那富有诗意的屏,听听作者是如何说“屏”的……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知文章内容

  整体感知,思考下面问题:

  1、什么是“屏”?文中介绍了关于“屏”的哪些知识?

  2、作者对“屏”的感情是怎样的?

  学生合作交流,老师指导补充。

  [设计意图]新课标对阅读教学有这样的定位: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基于此,设计以上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关注文本内容,感受作者情感,实现对文本的整体感知。

  五、研读赏析:

  1、本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怎样的作用?

  2、作为科学小品文,本文在语言方面有哪些特点?请举例说明。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言介绍“屏”?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完成两方面的任务,即“得意”与“得言”——文本写什么和怎么写的。上一个环节学生已经了解了文本的内容,本环节就说明方法、语言特点以及为什么使用这样的语言来介绍“屏”以解决怎么写的问题,实现语文教学的“得言”任务。

  六、拓展延伸。

  本文引用了很多关于“屏”的诗句,增添了文章的情致,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屏”的古诗词?请说出来与同学一起来赏析。

  [设计意图]本环节意在引导学生赏析文中所引用的诗词,感受本文浓厚的文化底蕴。让学生积累有关“屏”的诗词,从本文走出,开拓展学生的视野,增加学生的文化积淀。

  七、作业设计:

  生活中有很多像“屏”一样的器具,它们融实用与审美为一体,包涵着我们的传统文化,请你选一件你喜欢的,写一篇小作文,介绍一下它的实用功能和文化内涵。

  [设计意图]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是语文教学基本任务。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用文艺性的语言写一种器物,意在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语言的应用能力。

  八、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贵在少而精。古人说:少则得,多则惑。板书要做到“少书”、“精书”,起到画龙点睛、提纲挈领的作用。本文板书设计是对课文内容的微缩,比较清晰明了地展现了课文内容,利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5)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

  能够正确读写本课出生的生字。

  【方法与能力

  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了解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体会本诗在写作方法上的特点;指导学生朗读诗歌一些方法。

  【情感与思想

  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拓展与延伸

  选择一些适合的诗歌进行朗读练习,或者写一首小诗并有感情地朗读。

  【重、难点突破

  理解诗中形象的象征意义,在朗读中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由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册我们学过《儿童诗两首》这一课,已经对现代诗歌的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现在,为了检验一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谁能说一说现代诗歌具有哪些特点呢?

  提示:估计学生们是根本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的。之所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其目的主要是向学生普及一些现代诗歌的基本特点,这样有利于新课的学习。

  现代诗歌的一般特点:

  语言上:非常精炼、句式比较短小、富有形象性。诗人的情感与思想的表达完全融入于富有形象性的语言之中。

  结构上:一般句式比较整齐,但要求并不严格,可以长、短句混用。诗的结构与一般文章的结构比较类似。如按“总——分——总”的顺序安排结构等。

  内容上:具有高度的形象性,诗人的写作目的完全融入了诗句所描写的具体形象之中。所以,要理解诗歌的意思,必须要弄懂诗句中具体形象所代表的深刻含义。

  情感表达上:有的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思想感情,有的则是通过诗人在诗中所描写的具体形象来表达。

  音律上: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韵脚,但有的诗歌的韵脚也是可以改变的。

  二、自由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与所表达的情感,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可能有一些难度,目的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学诗与学课文的方法是相通的。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三、你有哪些地方不明白吗?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注:必须是经过学生学习小组共同研究后不能解决的问题)

  提示:重点在于词句的理解。

  “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

  对句子的理解:

  ①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对2、3、4小节的一个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朗诵时应充满感激、自豪之情。

  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黄河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这两句巧妙过渡。“我们铭记着中华母亲的功德”一句承上,是对2、3、4小节的总结,“更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是启下,领起本小节诗句的内容。后面选择的两个典型事例写出了祖国曾经遭受的屈辱,告诉我们落后就会被挨打。朗诵后三行要低沉缓慢。

  ③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做火箭去推动飞船,/要像利剑把贫穷斩断,/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这四个排比句和前面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对比,再加押“an”字韵,读起来琅琅上口,一气呵成,中华少年的爱国之心、自豪之情尽情流露。

  四、指导朗读

  提示: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与难点。一定要通过本环节的教学,让学生初步掌握朗读诗歌的方法。朗读诗歌最重要的是要有感情地朗读,感情从何而来呢?则是来自于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情感的体会。那感情又如何表达出来呢?则是通过语速的急缓、语调的高低、语音的强弱、语音的停顿等来表现。

  按照上面的规则,让学生自己感悟读法并交流,进行分角色朗读。

  五、你能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分析一下本诗在写作上的一些特点吗?

  提示:结合第二题作答,本诗最大的艺术特色就是意象的选择极具匠心,中华少年的英姿、祖国山川的壮丽、东方文化的美丽、民族历史的苦难以及中华少年的铿锵宣告,都被作者巧妙地物化为一个个真实可感的形象,通过这些意象凝聚诗人独特感受,使情感具体化。

  五、作业:

  练习朗读《中华少年》

  板书设计:

  纯洁、勇敢乐观、抱负远大、热烈顽强

  祖国锦绣山川的哺育

  中华少年祖国悠久文化的滋润

  祖国特有民族风俗传统滋养

  四顾历史、展望未来、表达心愿:建设中华无比自豪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2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3

  一、谈话导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我们的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就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自由诵读,扫清文字障碍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

  2、找出文中的生字、新词,并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工具书理解这些字词在文中的意思。

  3、提出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解疑。

  (师重点指导理解字词)

  四、角色朗读,了解内容

  1、分节指名分角色朗读课文。

  2、、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3、结合朗读,评议,逐步了解主要内容。

  4、说说:通过朗读诗歌,你从中感受到中华少年怎样的情怀。

  (引导学生从第1—5小节中体会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从第6—8小节中体会到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5、结合体会,学生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指名分角色读-----小组分角色比赛读。)

  五、品析交流,畅谈感受

  1、学生畅所欲言,交流各自朗读后的体会。

  2、组织学生介绍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明原因。

  (老师要引导学生在说明喜欢的原因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对诗句表达特点的感受,自己内心的情感体验或真实的想法等。)

  3、教师重点引导品析以下诗句:

  1)东方之美,滋养着龙的传人,五千年文化植根在我们心田。

  这是本节的小结,也是2—4小节的概括。屹立在世界东方的祖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是她哺育了我们,培养了我们。

  2)要做旗舰去长风破浪,……要用爱心把世界相连。

  这是中华少年的铿锵誓言,四个排比句和上面的四个“不”字句形成鲜明的对比,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其爱国心、自豪情自然流露出来。

  4、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全班再次分角色朗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教师总结: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的、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让我们时刻铭记中华母亲的功德,不忘她承受的千灾百难,努力学习,为祖国谱写更璀璨的诗篇!

  七、作业布置:

  1、摘录文中自己喜欢的诗句。

  2、查阅其他的爱国诗歌,有感情地读一读。

  教学反思:

  本篇课文既是一首朗诵诗,又是一篇自读课文,对此,在课堂上,教师轻分析重朗读,在学生初步感知了诗歌大意,了解了诗歌的篇章结构后,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上,朗读讲究层次,首先是自由朗读,这是分角色朗读的基础,每个学生自由读,大声读,把诗读正确,读流畅,初步了解文中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这样有利于准确表达作品的思想感情。其次是分角色朗诵。按照本诗中的提示,分甲、乙、丙、丁分角色朗诵,可以四人小组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通过层层深入、多种形式的朗读,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感世界,让学生深切感受字里行间散发的深情与激情,点燃学生心中爱国情感的火花,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华少年而自豪,为建设祖国而努力。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4

  教材分析:

  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角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全诗共8个小节。第1节以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这是全诗的总起。从结构上来说是先分后总,“雪莲”喻指纯洁,“海燕”喻指勇敢乐观,“雏鹰”喻指抱负远大,“山丹丹”喻指热烈顽强,末句小结中华少年是“神州大地生长的希望”。第2、3、4节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视角展开:第2节是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华少年;第3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第4节是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这三个小节结构上都是先分后总。第5节是回顾中华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第6、7节是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第8节是全诗的总结。

  学生分析:

  现在升入六年级的学习,是小学的最高年级,学生除了自豪以外,学习还有一定的压力,因为除了学习更多、更深的`知识以外,还要将六年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不过学生掌握了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语言知识,部分学生对爱国人物、爱国名句,爱国的故事,以及对祖国的屈辱史和辉煌成就也有所了解,对分析课文、理解文章的内涵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准备:

  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板书设计:中华少年

  自豪骄傲

  做个爱祖国的少年

  教学反思: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教学目标我是这样设计的: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培养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诵的能力;感染教育学生要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教学重点是分角色、表演朗诵课文。教学难点是学生要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纵观这节课,成功之处有:

  1、以读带讲:让学生通过自由朗诵、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进而使学生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课前让学生大量查找和本文有关的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图片和小故事,课堂上给学生充分的交流汇报机会,激发了学生的浓厚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情感的把握与感悟。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中华少年》教案 孔文静。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课前准备: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读通课文。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板书:中华少年。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放声朗读。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指名小组,汇报朗读。)

  三、深入体会: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教学反思:我感觉在教学时,还是引导学生多让他去朗读,一定要把诗读熟,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来激发他的兴趣,引起他的重视,有感情的去朗读,自己去体会,而教师不要讲的太多,这样反而效果就不太好。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

  2、抓住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3、通过各种方式的读,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体会重点句子含义,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具:课件

  学生准备:搜集作者资料

  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简介作者:

  1、激情导入:同学们,当我们*从四川地震的灾难中走出时,当2008奥运会场上*运动健儿夺得一枚又一枚金牌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生回答)是啊!热爱祖国是人世间最纯洁最博大的情感,作为中华少年的我们应该为自己的国家而骄傲和自豪。今天我们师生共同走进诗歌《中华少年》。出示课件1

  2、简介作者:这首诗的作者是谁?你对他有那些了解?

  学生汇报搜集的资料。出示课件2

  2、检查预习:这首诗歌共有几节?分别写了那些内容?(学生回答)出示课件3

  二、合作学习,初悟诗情

  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的智慧无穷,身上蕴藏着巨大的潜能,相信通过你们的努力,通过合作学习定会理解这首诗歌的情感。(全班分4大组,每组学习两节诗歌,每个大组分2个小组,一组学习朗读,一组交流诗歌的意思、情感、作者的表达方法。)

  出示课件4

  三、展示交流,品句悟情

  同学们,经过你们的积极参与,现在来汇报你们的学习成果。(分组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每节中重点句子朗读的语气以及含义)出示课件5—8

  四、诵读表演,升华情感

  同学们,你们愿意在美妙的音乐声中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吗?请四位同学和全班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歌。出示课件9以及轻音乐

  五、总结,拓展延伸。

  同学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再过几天就是十月一日,是我们祖国妈妈的生日,我提议,我们利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唱一首爱*曲,朗诵一首爱国诗歌或散文,激情演讲等方式表达我们中华少年对祖国妈妈生日的庆贺。请同学们下去认真准备!

  六、板书设计

  飒爽英姿

  壮丽的山河

  8、中华少年悠久的历史

  灿烂的文化

  志向与决心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7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诵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二、教学重点:

  学习本诗,重在朗读,可以引导学生自由朗诵,也可以是分角色朗诵,还可以是表演朗诵。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三、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四、课前准备:

  学生自学课文,找一找,你可以从诗中找出哪些有所了解的景物、人物和事件?收集相关的资料。

  五、教学过程:

  (一)读通,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

  1、自由朗读课文,带有生字、新词的句子多读几遍,划出自己觉得最难读好的句子。

  2、同桌之间读一读课文,指出对方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一起读一读这些诗句。

  3、把全班同学分成四个大组,分别承担“甲、乙、丙、丁”四个角色,一齐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个段落。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第1自然段:我们都是中华少年

  引导学生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

  (1)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

  (2)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来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第2自然段:共同的家园

  放声朗读。

  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了你人生的启迪,借鉴诗歌的表达试着说一说。

  指名四位同学分角色朗读第二段诗句。

  第3、4自然段:千年文化、中华精神

  在这两段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跟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

  指名学生作简要的发言,特别要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用典,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由五月端阳与爱国诗人屈原;中秋月色与中华传统等。

  第5自然段:苦难的母亲,惊醒的睡狮

  出示:黄河的纤夫拉不直问号般的身躯,

  长城的古砖挡不住洋炮的弹片。

  多次指名朗读这两句诗,引导学生联想,描述仿佛看见的场景。

  出示并提问:啊!是七月的星火,南湖的航船,

  让东方的雄狮从噩梦中奋起。

  教师:本句当中涉及的是哪儿一次重要的历史事件?

  “春天的故事”响彻大江南北,

  中华啊!展开了崭新的`画卷。

  教师:这句诗写到了什么历史事件?

  指名四位学生分角色朗读第三、四段诗句。

  第6、7、8自然段:中华的未来,少年去开创

  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练习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遇到不明白的诗句,可以问老师。

  指名小组,汇报朗读。教师作精要的点评,以肯定与鼓励为主。

  (三)读美,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

  1、自由朗读全文,试试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了这一首诗的体会。

  2、推荐班级当中朗读最好的4位同学,分别担任“甲、乙、丙、丁”四个角色,表演朗读。在表演之前,提醒四位同学,先在自己的课文里做一些记号,以免在表演朗读的时候,读错句子。

  3、四位学生表演朗读,有条件的为朗读配上背景音乐。

  4、自由组合,排练诗朗诵:《中华少年》。

  (四)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可以结合本册第六组安排教学内容。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能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通过朗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诗的内容,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难点:朗读,加深对诗歌的体会。

  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读通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朗读,大声读,把诗读流畅,初步了解文只一些词句的含义,整体把握作品的情感基调。

  (2)同桌交流朗读。

  (3)分角色朗读,可四人合作读,也可全班分角色朗读。

  (4)教师适时纠正指导。

  二.读懂,把课文读得有声有色。

  (1)自由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诗歌的情境,说说自己最喜欢读哪一节。

  (2)指名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教师适当指导与点拨。

  (3)读后谈体会。

  第一节:中华少年的飒爽英姿通过哪些词语表现出来?你由这些词语产生哪些联想?

  第二节:祖国的大好河山还有哪些给你人生的启迪,借助诗歌的表达来说一说。分角色浪读第二节。

  第三.四节:这两节诗中,出现了哪些你熟悉的先人与先烈?你最想给同学们介绍的是哪一位?注意诗歌的用典。

  第5~8节:涉及到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有感情的朗读,理解诗句。

  3.朗读升华。

  (1)自由朗读全诗,用一两句简洁扼要的话,说说读这首诗的体会。

  (2)分角色朗读。推荐四位同学表演朗读,入情入境地感受诗句的情感。

  (3)组合.排练诗朗诵。

  三.课堂小结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激发了我们的爱国热情。我们都能畅读畅谈吗?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教学重点

  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教学难点

  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前几天看了建国xx周年大阅兵,你有什么感受?

  生自由发言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你感到什么……?

  那让我们自豪地说:“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读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

  (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三、分组自读课文,总体感知

  学生轮读全诗,师生共同正音。

  (1)学生自读,找出不理解的地方并注上记号。

  (2)词语教学

  (3)每组四人合作朗读课文,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怎样的一种感情。

  (4)带着自己的感受分角色朗读。

  四、梳理全诗的"写作顺序

  第一小节:民壮丽广袤的神州大地做背景引出中华少年的飒爽风姿,这是全诗的总起。

  第二小节:写祖国锦绣的山川哺育了中化少年。

  第三小节:写祖国悠久的文化滋润着中华少年。

  第四小节:写祖国特有的民族传统风俗滋养了中华少年。

  第五小节:回顾了中休母亲的艰难历程,晓喻中华少年应该继承先辈的志愿。

  第六、七小节:写中华少年的誓言,表达了中华少年的坚强决心和豪迈情怀。

  第八小节:对全诗进行总结。

  五、总结本课内容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导入新课

  二、应用多种形式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全班分四组轮读课文。

  2、学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3、交流自己读的感受,听听别人的感受。

  三、朗读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在活动中,各组上台朗诵,可以一小组朗诵一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四、作业

  一、照样子,组词

  例:惨悲惨凄惨惨痛

  1、温()()()

  2、思()()()

  3、要()()()

  二、根据意思写出相应的词语

  1、形容原野辽阔,无边无际。()

  2、学走路时,摇摆不定的样子。()

  3、形容高大,气概雄伟豪迈。()

  4、强壮勇猛。()

  三、选出下列加下划线的字的正确解释。

  缘:①因为②沿③缘分④远古

  1、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能结识你这样的朋友,真是缘分啊!()

  3、你知道“边缘少年”的意思吗?()

  4、爸爸总是无缘无故地打我。()

  四、选择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

  ①拟人②比喻③设问④反问

  1、从巍峨峻拔的高原走来,我是冰山上的一朵雪莲,()

  2、先驱者的热血复苏了千年冻土,神州才露出青春的笑脸。()

  3、我们怎能忘记中华母亲承受的千年灾难?()

  4、历史和未来将由谁来焊接?是中华少年。()

  答案依次如下:

  一、温暖温柔温和思想思念思考需要要求全要

  二、莽莽蹒跚学步离地顶天强悍

  三、①③②④

  四、②①④③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6)

——《说勤奋》教学设计10篇

《说勤奋》教学设计1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教学设计2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附:板书

  13、说勤奋桥梁(图)理想境界

《说勤奋》教学设计3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说勤奋教学设计。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节。第一节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节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第三节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第四节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3、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

  1、师板书勤字(书写认真),我们从小就应当要认认真真写好*字,堂堂正正做好*人。(及时而巧妙地将一些生活哲理渗透在语文教学中、将育人与教书融为一体)请生读(正音:qin)。

  问: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学生齐读勤奋一词,并为它找近义词。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学生读课题)(从勤字入手,让学生初步感知勤奋的含义,为下面的学习作了必要的准备。)

  2、解题: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是怎么说的?(从学生生活实际入手,区分勤奋与勤劳等近义词,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勤奋的含义。)

  二、新授

  1、整体感知课文。

  师:下面请同学们迅速把书翻开到《说勤奋》一课,用最快的速度读课文,找一找作者对勤奋的观点是什么?用横线画出来。(直奔课文中心,突出主题,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悟课文,也有利于课堂教学的整体把握。)

  指名说。

  2、出示投影: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①、理解第一句:生读,并用自己的话来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对这句话的理解很重要,只有懂得了这句话的含义,才能真正领悟作者的观点。)

  ②、理解第二句。师读第一遍(强调只有一词):听出什么来了?(引导学生体会:要想有所作为,只能靠勤奋)生齐读。

  师读第二遍(强调一生一词):听出什么了?(引导学生体会:要坚持不懈的勤奋,才能成功)

  生齐读以上两句话。(教给学生读悟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抓住关键词来理解课文。)

  3、学习事例

  ①、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呢?说一千遍呢?这样说有说服力吗?那要怎么样才有?(让学生自己体会有事例才有说服力。)

  师:作者举了谁的例子?为什么举他们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才会更具有说服力。)

  ②、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

  生自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读一读。

  师:他们成功靠什么?(勤奋)划出能体现出他们勤奋的句子。(打破了常规的程序,采用了倒叙,有三方面好处:先在学生心中树起成功的典型,为下面的说勤奋蓄势;接下来的教学不必在这上面纠缠,可以使整个教学过程 变得简洁,更加突出文章的中心和教学重点;承接上一个环节,使得整个教学环环相扣,一脉相通。)

  ③、学习司马光的例子

  出示投影: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根据时间上的不同,让学生体会:一生勤奋)

  教师要抓住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稍微、警枕等词,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师:读大屏幕上的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生自由读、齐读)

  ④、学习童第周的事例

  生读相关句子。(引导学生抓住起早贪黑一词,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⑤、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读读。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

  出示投影: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

  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指名说)

  小结:(深情地)对于时间,有人说过: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力量;对于时间,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总是有的;对于时间,刘老师想说:勤奋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短,懒惰的人总觉得时间那么长。(先单独学习童第周和司马光勤奋事例,再把两者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引领学生逐层感悟)

  三、延伸与拓展

  1、出示投影: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引导学生体会:不管你有多聪明,也不管你基础有多差,都要靠努力,才会成功。)

  (对课文内容进行了延续和提升,让学生的情感体验在这里得到一次升华。)

  2、请看几句名人名言。

  出示投影: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家的刘老师

  (生自由读,说说自己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3、小结:但愿我们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

  4、生齐读名言

《说勤奋》教学设计4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9个生字,能够用六个成语造句。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成语揭题。

  1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逐一出示成语图片,指名说(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齐读。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引出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说勤奋》,生随板书一起书空,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四字词语:

  滚瓜烂熟毫不气馁

  有所作为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远渡重洋

  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读难读的句子。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难读的句子,指名读,师适时指导。

  三抓住中心,切入主题。

  1题目叫《说勤奋》,那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告诉了我们勤奋很重要呢?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说。

  相机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解读重点句。

  2你们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根据回答板书:勤奋成功)

  学生设疑:为什么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呢?(在中间板书问号)。

  3为了说明道理,课文用了哪两个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他们俩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吗?指生回答。(板书:编巨著《资治通鉴》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点出:这就是这两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

《说勤奋》教学设计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10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4、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抽读生字卡片。

  2、检查第一段背诵情况。

  二、细读第二段。

  1、读课文第二段。思考: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读后交流,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细读第2自然段。

  ⑴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⑵司马光取得了什么样的成就?(用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

  抓住“19年时间”可见时间长,“著名”、“巨著”可见不同一般,可向学生简介《资治通鉴》,进一步更了解成就之大。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一词说明《资治通鉴》是司马光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怎样读好这一句?

  ⑶自读课文讨论:司马光勤奋表现在哪些地方?

  交流:

  a、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b、长大后用“警枕”的自励自勉。

  ⑷出示:小时候,别人玩的时候他仍读书。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你较喜欢哪一句?为什么?(抓住:“每当”、“却”、“一遍又一遍”、“一直”、“滚瓜烂熟”等词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时间长、程度深,以及对比手法更突出了司马光的勤奋)

  如何读好这一句?自由练读,读给同桌听,推荐读,注重评议。

  ⑸文中“警枕”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⑹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⑺齐读课文第2自然段。

  3、细读第3自然段。

  文章除了写司马光勤奋的事例外,还写到了童第周。

  ⑴读读第3自然段,看看童第周与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之处?从哪些词可看出来?(起步晚,基础差,抓住“17岁才进中学”、“学习成绩很差”)

  ⑵但“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⑶“终于”一词说明了什么?(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付出艰辛的劳动)

  ⑷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后来他远渡重洋,……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简介“青蛙卵剥离手术”体会“高难度”。

  ⑸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

  交流: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天刚亮……就”、“睡觉前……总要……还”等词句体会,怎样读好这些句子?体会童第周的勤奋。

  ⑹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用“”划出。这句话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这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名言,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勤奋”的名言?(多搜集)

  ⑺自由练读第3自然段。

  ⑻指导背诵第3自然段。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算暴自弃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除了司马光、童第周外,你还知道古今中外名人勤奋好学的事例?(推荐读课外书)

  4、细读第三段。

  ⑴自由读第三段,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作者对我们的要求和希望)

  ⑵齐读最后一句话,(抓住“只有……才能……才能”体会勤奋的意义)

  根据第三段的内容,完成填空。

  司马光只有( ),才能( )。童第周只有( ),才能( )。

  ⑶这一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⑷有感情地朗读第三段。

  5、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说勤奋》这篇课文,知道了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同学们能以课文中的司马光、童第周为榜样,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精神,相信你们在人生旅途中有所作为,为人民、为社会作出贡献。

  三、作业。

  1、说说下列词语的意思。

  滚瓜烂熟,史学巨著,毫不气馁,名列前茅,勤能补拙。

  2、背诵课文。

  3、区别形近字组词。

《说勤奋》教学设计6

  学习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略知说理文的篇章结构,摆事实,讲道理。

  重点难点:

  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学习了第一段,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二、细读第二自然段:

  1、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

  2、大家一定还记得一年级学过的司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出司马光小时候是个怎样的孩子?板书(天资聪明)

  3、天资聪明的司马光长大后取得了什么成就呢?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讨论:(1)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警枕”的警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司马光怎样用汗水和心血去浇灌的?(引导学生边读边找出书上有关词语和句子。理解“滚瓜烂熟”“一遍又一遍”)

  (3)司马光的事例告诉我们(板书):“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4)自由练读第二自然段

  (5)指名读,师与生一起评点,是否读出了司马光的刻苦、勤奋?

  4、小结:砸缸救人的司马光从小就天资聪明,但是他依然始终如一地勤奋学习,最后写成了名留千古的史学巨著《资治通鉴》,这就充分说明了“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处理教材、设计教学要大胆、独特。先了解名人成就,再探讨个中原因,对于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无疑更加巧妙、合理]

  三、细读第三自然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取得了成功?

  (4)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自学问题的设计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4、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句话的含义,老师相机板书。

  5、指导朗读

  6、让学生根据板书小节,引导学生明确:不论天资聪明还是基础比较差的人,只要勤奋,都可以成才。

  7、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笔记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

  四、学习第四自然段: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并写在小作本上。

  [注重教学的深化、拓展、延伸。一堂课上完了,学生系统地整理学习的收获,将思考、感悟、情感形诸文字,是学习过程的延伸,是学习效果的深化,是语文能力的提升,可谓一举多得。]

  附、板书: 13说

  司马光(天资聪明) 编写《资治通鉴》 成功=一份天才+九十九份汗水

  童第周(基础差,起步晚) 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勤能 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说勤奋》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深刻感悟文章内涵,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教学过程:

  一、板书导入,初步感知勤奋的意思

  1、板书课题。

  板书“勤”字。认识它吗?为什么右边是个“力”字?

  板书“奋”字。齐读。给他找个兄弟。(勤劳、努力、刻苦、奋发)

  师: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板书“说”字。

  二、交流观点,树起正确的勤奋观点

  过度:曾经有人对你说过有关“勤奋”的话吗?谁?怎么说的?

  2、你认为我们要不要或该不该勤奋?为什么?(自由阐发观点,指导用上关联词,如:因为只有勤奋,我们才能取得好成绩,才能做有用的人。)

  3、你认为我们可不可以不勤奋?为什么?

  师述:我认为人必须勤奋,没有什么要不要、该不该、可不可以,谁让你是人的呢?要想一生懒惰,那么来世就去做猪。

  4、虽然,勤奋对一个人这么重要,但老师还是发现生活中有不少人并不勤奋,那是为什么?(怕吃苦,图享受)谁不想快快活活、轻轻松松、舒舒服服过日子,你们怕不怕吃苦?

  投影1:我们要勤奋,我们不怕吃苦!齐读。(读得有决心)

  5、好了,现在我们的观点和课文中的观点不谋而合,找一找课文中的观点。指名说。

  投影2: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自由读。

  (2)指名读第一句。谁能把这句话说明白点?(换一种说法)课文中还有一句话你能说明白吗?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3)老师读第二句:先强调“只有”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再强调“一生”一词,问学生听出什么来了?齐读。

  三、以理服人,感悟文中勤奋成才的例子

  6、作者就说这两句话,说一百遍你相信吗?说一千遍呢?那要怎样你才相信?(举例)

  师:对了,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7、作者举了谁的例子?(司马光,童第周)怎么不举老师我的例子的?

  师: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8、司马光和童第周实现理想(成功)了吗?书上怎么说的?

  9、他们的成功靠的是什么?(勤奋)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

  a、司马光的事例

  (1)读课文。

  投影3: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感悟第一句: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一遍又一遍)一遍又一遍就是两遍吗?(不知多少遍)这就是“勤奋”!

  比较他和哥哥、弟弟的不同,从中能比较出什么?(仅仅比较出司马光很勤奋吗?从而知道勤奋是件吃苦的事,许多人都吃不了这个苦)

  (3)感悟第二句:司马光的枕头与我们*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用这种枕头你习惯吗?为什么?司马光把这种枕头称为学生说(警枕)。为什么叫它“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提醒他什么?(时时刻刻都不要浪费时间,要抓紧时间学习和写作)这就是“勤奋”!

  b、童第周的事例

  指名读课文。

  从这段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是什么?(起早贪黑)同样这也是“勤奋”!

  c、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比较

  投影4:抓紧时间睡觉时

  天刚亮睡觉前

  从这几个词里,你又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珍惜时间)

  投影5: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比较这两句话,能比出什么来?有以下三点:

  (1)一个是古代,一个是现代,古今中外,哪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不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司马光从小聪慧,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

  (3)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只要努力,都能成功。

  不管你是聪明也好,笨也好,要想获得成功,都要靠勤奋。

  投影6:名人名言:

  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

  科学家爱因斯坦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有多么聪明,也不论你基础有多么差,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

  暂时还没有“家”颜老师

  10、读到这儿你心中有什么感受?

  11、还是让我们再一次齐读大屏幕上的几句话:

  投影7: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12、总结:

  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像囊萤映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说勤奋》教学设计8

  一、质疑导入,激发兴趣

  (一)复习词语

  桥梁基础枕头习惯远渡重洋稍微一动有所作为名列前茅

  ①词语复习,不同于第一教时的词语教学,重点抓“梁”、“茅”,通过理解字词意思来记住字形,达到正确书写的目的。

  (二)昨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初读了课文,你们知道课文讲了哪几个有关勤奋的故事?

  (三)老师有一个疑问,想请同学们来帮助解决这个疑问。既然课文讲了两个有关勤奋的故事,为什么课题不用《勤奋的故事》,而要用《说勤奋》作为课题呢?请大家自由地读读课文,再讨论交流。

  ②帮老师释疑,一方面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整体感知了全文。

  二、自由选择,精读感悟

  (一)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想一想这一段作者想要告诉我们什么?

  (2)比较句子

  ③通过读,让学生咀嚼体会;通过读,培养语感;通过读,感悟语句表达要正确、具体、形象。

  a.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b.成功者所取得的成就,是他们用艰辛的劳动换来的。

  c.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读第一句。“手中的鲜花”指什么?“汗水和心血”又指什么?

  第一句与第二句相比,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三句,第三句与第一句比,多了哪些词?哪一句好?为什么?

  齐读第一段。

  (二)小组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1、以小组为单位任选一个例子,合作学习。要求:小组先确定学习哪一自然段,然后各自轻声读一遍,再划出说明勤奋的句子,注意不要多划也不要少划。划好之后,互相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④确立学生在课程中的主体地位,努力建立学生自主、探索、发现、研究以及合作学习的机制。

  2、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能不能把司马光刻苦、勤奋的精神通过你的朗读感染给大家?

  讨论:哪些地方说明司马光很勤奋?

  什么叫“警枕”?(用书上的语句回答)能不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警枕的作用?

  看录像。哪一样东西最能引起你的注意?为什么?

  ⑤先学文,再看录像,再者结合谈感想,进一步凸现司马光的勤奋。

  指导背诵:说说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先写小时候怎么勤奋,再写长大以后,更加勤奋,最后写取得的成果)

  ⑥注意学法指导,理清顺序,帮助记忆。

  3、第三自然段

  认真默读一遍,有没有不懂的地方,请提出来。

  ⑦加强教学的针对性,摸清学情,有的放矢。

  出示句子: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⑧抓住这句话,牵一发而动全身。

  “拙”什么意思?课文中又是指什么呢?童第周是如何“勤能补拙”的呢?

  指导背诵:用什么办法把这一段话记住。

  小组讨论:司马光与童第周相比,哪些地方相同的?哪些地方是不同的.?

  ⑨这是一个很有思考价值的开放性问题,答案没有唯一性,通过讨论感悟作者选材精心;天资好的人,通过努力能成才;基础差的,只要不气馁,同样可以取得成就。

  归纳两段的段意。

  4、齐读第四段。

  三、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看录像:这一段录像你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凿壁借光)你还知道哪些成语与勤奋有关?

  ⑩积累语言,化消极词汇为积极词汇。

  2、学习几句与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选一两句你喜欢的,读一读。

  自己应为之事,勿求他人,今日应为之事,勿等明日。

  ——孙中山

  懒惰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有消耗身体,经常用的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富兰克林

  天才就是勤奋。

  ——歌德

  春天不播种,夏天就不生长,秋天就不能收割,冬天就不能品尝。

  ——海德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有几分勤学苦练,天资就能发挥几分;天资的充分发挥和个人的勤学苦练是成正比例的。

  ——郭沫若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婆。

  ——家因斯坦

  3、如果这篇课文再增加一个勤奋成才的事例,你认为选什么为好?为什么?你能帮作者写一个事例吗?

  ⑾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

  设计意图: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

  本教时设计紧扣“勤奋”两字,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体会“勤奋”是通过哪些事例、什么样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让学生在语言文字和思想内容之间走一个来回。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此,笔者在教学两个具体事例的过程中,努力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学习环境,教师参与其中,关注学习过程和方法,努力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能力,提高素养。

  第二个事例,采用质疑探究,让学生自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之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最后由“课本”向“课本外”延伸,说成语,读名句,写事例,帮助学生营造“大语文学习”的时空,引导学生将课内外知识联系起来,运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和能力,去解决实际问题。读中学写、写中促读、在学中做,在做中创。

《说勤奋》教学设计9

  教学设计简介:

  《说勤奋》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通过叙写富有说服力的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呼应开头。这样的文章如果按常序说教,可能学生不太有兴趣,也难有什么实效性。我想,课文本来就只是一个载体,不应该把读懂文章作为单一的目标,于是我决定尝试聊天式教学,把课文观点作为聊天的一个话题,把领学生与文章对话作为一个总训练点。所以,文章被我有计划有目的“肢解”了,教学时从了解作者观点入手,然后按“品成功—品勤奋—品不同”三个小训练点顺序品读两个典型事例,最后再次回顾作者观点,并引入名言加以深化。通过这一过程,让学生切身领会作者说明观点的文思,同时让课文中心在有实效的对话中一步步显现,进而深入人心。

  教学过程:

  一、写课题,谈话引入:“勤”的右边为什么是个“力”字?今天我们就来好好谈谈这“勤奋”二字。

  二、初读课文,了解作者观点。(训练点一)

  1、引导学生回顾*时对“勤奋”一词的理解和运用。

  2、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勤奋的观点,用横线画出来。

  3、指名读找到的句子,适时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4、指名说第一句话的意思,齐读。

  5、教师范读后一句话句子,第一次强调“只有”,第二次强调“一生”,引导学生理解句子意思。齐读这句话。

  三、精读课文,了解司马光、童第周的成功来自勤奋。

  1、师:作者就这两句话对你说十遍,你相信吗?说一百遍、一千遍呢?那怎样你才相信?(师适时小结:用事实说话,事实胜于雄辩。)

  2、作者举例了吗?举了谁的例子?怎么不举老师的例子?(师适时小结: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

  3、师:课文中的两个人成功了吗?学生轻声读课文,从中找出有关他们成功的句子。(训练点二)

  1)解读写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资治通鉴》。

  2)解读写童第周成功的句子。

  指名读,师: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个词上?(影响。)

  4、师:他们的成功**的是什么?(勤奋。)学生自读课文,从书中找出有关句子画出来进行品读。(训练点三)

  l品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司马光勤奋的句子,教师适时出示:

  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2)师:上一句写他什么时候勤奋?下一句呢?这就叫做——一生勤奋。

  3)指名读第一句话,适时理解“滚瓜烂熟”和“一遍又一遍”。

  师: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齐读第一句话。

  4)指名读第二句话。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对比体会睡觉用“警枕”的不舒服

  5)师: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警枕。这里的“警”应是什么意思?(警戒、提醒的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生回答,师适时引到“勤奋”的主题。

  6)学生自由读、齐读两句话,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l品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

  1)指名读写童第周勤奋的句子。师:从这两句话里,我们可以读出四个字,谁知道?(起早贪黑。)

  2)师小结: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勤奋。

  3)齐读这两句话。

  5、对比两个事例的异同。(训练点四)

  1)师:下面我们来把司马光和童第周的“勤奋”放在一起看看。

  2)老师从课文二、三自然段里找出了四个词(出示:抓紧时间睡觉时天刚亮睡觉前)师:从这几个词里,你有没有发现勤奋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是什么?(珍惜时间)

  3)出示句子:

  同学们一定还记得那个砸缸救人的司马光吧,他是北宋著名的史学家。

  我国著名的生物学家童第周,到了17岁才进中学。第一学期他的学习成绩很差……

  4)师:比较这两句话,看能比出什么来?(司马光是古代人,童第周是现代人。)

  师:这又能说明什么?(古今中外,每个成功者都要**勤奋。)

  5)师:还能读出什么?(引导学生区别出二人的起步不同)

  6)师:但他们最终都成功了。这又说明了什么?

  四、揭示主题。

  1)师指出示的句子一:学到这里,你相信作者的观点了吗?齐读。

  2)出示: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不论你聪明与否,只要勤奋,都能获得成功。——容老师

  3)指名读和理解第一句话。这句是说谁的?(司马光)

  4)指名读和理解第二句话。这句是说谁的?(童第周)

  5)指名读老师的话。知道是写谁的?(不仅仅是写他们两个人的,也是写给所有的同学的。但愿每位同学都能通过自己的勤奋实现远大理想!)

《说勤奋》教学设计10

  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掌握9个生字,能够用六个成语造句。

  3、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司马光、童第周勤奋学习的事例,从中受到教育。

  教学难点:

  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知道只有勤奋学习,长大后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教具准备:

  PPT课件

  教学流程:

  一、成语揭题。

  1同学们读过许多成语故事,你知道这是什么故事吗?逐一出示成语图片,指名说(悬梁刺股、闻鸡起舞、凿壁借光、囊萤映雪)。齐读。这四个成语故事都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引出课题。

  2今天我们就来《说勤奋》,生随板书一起书空,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注意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给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2)出示四字词语:

  滚瓜烂熟毫不气馁

  有所作为急起直追

  名列前茅远渡重洋

  开火车读、齐读。

  (3)读读难读的句子。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难读的句子,指名读,师适时指导。

  三抓住中心,切入主题。

  1题目叫《说勤奋》,那文中哪些句子直接告诉了我们勤奋很重要呢?快速读课文,然后用横线画下来。指名说。

  相机出示:

  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

  古今中外,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

  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解读重点句。

  2你们觉得这四句话都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根据回答板书:勤奋成功)

  学生设疑:为什么只有勤奋才能取得成功呢?(在中间板书问号)。

  3为了说明道理,课文用了哪两个例子?(板书:司马光童第周)他们俩是什么人?他们有什么成就吗?指生回答。(板书:编巨著《资治通鉴》完成青蛙卵剥离手术)。点出:这就是这两位成功者手中的鲜花。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7)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3篇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1

  一、明确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体会拟人手法运用的好处,加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二、整体感知

  《雨说》这首诗以拟人的手法,运用生动的笔触,让我们感受到久违的春雨所带来的欢

  乐幸福与甘甜。全诗语言生动、活泼,有如一阵清新的春风拂面而来,让人神清气爽。

  三、教学过程

  1.由简介台湾诗人郑愁予导入课文。

  2.配乐范读全诗,要求:

  (1)听准音。

  (2)听朗读节奏与朗读时的感情基调。

  3.指导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4.指导分析体会诗歌的感情基调。

  明确:感情基调是喜悦的。

  朗读语调是轻快的。

  5.指名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6.指导全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熟读成诵。

  7.指导分析诗歌中的形象。

  (1)整体感知诗歌中塑造的“雨”的形象特点。

  明确:文中的“雨”是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而淅淅沥沥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

  (2)课文中突出运用什么手法来塑造“雨”的形象,这种手法运用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诗歌中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通过这种手法拓深了“雨”这个形象的深层含义,而且全文洋溢着生动活泼的情趣。

  (3)理解诗歌开头括号中的话的含义。

  (雨说: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

  明确:“四月”点明时间是春天,“等待久了”表明了对春雨的渴盼。

  四、总结、扩展

  本节课我们主要从指导朗读,体会诗歌的感情,领悟诗中传递的思想与情感来学习了《雨说》这首诗。

  春雨已经对我们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我们不妨也对春雨说几句话,说几句你心里最

  想说的话或写几行诗都行。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了解诗歌语言的凝练性、思想的丰富性。充分朗读,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中“雨”的形象,在此基础上尝试诗歌的创作。

  2、过程和方法目标:

  反复诵读,在读中品味诗歌的语言,领悟诗歌的意境。通过学生对话,师生对话以及师生与文本的对话,实现师生互动,引导学生感受诗意。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诗歌的学习,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1、用喜悦、欢快的语调朗诵全诗,体会诗歌明丽清新的风格。

  2、理解意象,把握主题,感受真情。

  【教学难点】

  品析诗歌语言,理解诗意。

  【教学方式】

  1、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从语言入手,充分入境。

  2、运用联想想象法,指导学生把握诗歌意象。

  3、运用探究学习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积极性,发挥其主体作用,让他们畅所欲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朗读教学带。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学生背诵出描写春雨的诗词佳句,由传统诗歌引入到现代诗歌,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充分朗读,初步感知

  1、听配乐诗歌朗读,营造氛围。

  2、学生边听边读,熟悉诗歌内容。

  3、学生齐读,教师指导。(节奏、重音、语调、情感等)

  4、引导学生理清诗歌内容之间的联系,把握思路。

  5、运用想象,理解诗中“雨”的形象。

  6、教师简介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诗意。

  三、合作探究,具体研习,品味诗意

  1、请学生找出每节诗中的意象,通过联想和相象,把这些意象所在诗节描绘成一幅图画。

  2、联系诗句,说说诗歌中“雨”的形象。

  3、齐读七、八两节,品味其中的“笑”。

  问题探究:这些动人的笑有什么含义吗?试品析。

  从两个“勇敢地笑”中,你获得了些什么启示呢?

  4、找出诗歌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本诗主旨的一些诗句,反复吟咏,细细品味。

  四、学生齐读全诗,师生共同总结诗歌艺术特点

  五、迁移练习

  春雨对孩子们说了这么多,现在,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呢?几行诗几句话都行。

  六、课堂小结

  诵读全诗,诗人为我们描绘了一位温柔可亲,勇敢乐观的爱的使者形象。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诗人对*儿童的热爱与祝福。希望同学们也如诗人一样,做生活的有心人,积极观察生活,以引发我们的艺术情感。

  七、作业设计

  1、熟读全诗,感受诗意。

  2、请用几行诗或几句话对春雨作一番描绘。

  【板书设计】

  雨说

  郑愁予

  探访四月的大地

  亲近孩子

  来自遥远的地方

  教孩子们勇敢的笑

  快乐的安息

《雨说》教学课件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学生能充分感受现代诗歌的自由特质和美感。

  2.培养学生解读现代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基本能力。

  3.迁移运用,巩固知识,提高学生阅读诗歌的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

  1.朗诵理解诗意,感受春雨的爱心和美好。

  2.理解意象意境,感受作者饱含的深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指导学生多种形式的反复诵读,步步为营,掌握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

  2.迁移运用法。指导学生开展知识迁移,运用提高的方法,以体会诗的魅力。

  四、教学步骤

  1.导语设计,引入课题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的伤感不能阻止千帆竞发的豪情,病树的不幸无法遮掩万木春天的"欣喜。作者在万分欣喜之余,借雨这个精灵的深情倾诉,表达了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们的关心和祝福。

  2.作者简介,解义释题

  郑愁予,童年时跟随当军人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抗战期间,他随母亲转徙内地各处。被称为浪子诗人。代表作有《错误》《水手刀》等。《雨说》写于20 世纪 70 年代末。此时诗人虽身在美国,却心系祖国。他的这首爱之歌,既是对生活在*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福。

  3.反复诵读,感知理解

  ⑴自由朗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定学生在黑板上给词语中的加点字正音:田圃、禁锢、喑哑、襁褓。

  学生解释词语:喧嚷、洗礼、蓑衣、温声细语、润如油膏。

  ⑵听读这首诗,要求学生注意诗句的节奏和停顿,注意把握语气和语调,感受全诗洋溢着的音乐美和节奏美。请学生模仿朗读,其他学生试做点评。

  示例:只要旗子笑,

  春天的声音 / 就有了,

  只要你们笑,

  大地的希望 / 就有了

  ⑶默读这首诗,读懂内容,学会概括。

  学生各用一句话概括每节诗的具体内容。例如:

  第一节:雨来探访四月的大地。

  第二节:雨带着爱心轻轻地来。

  ⑷速读这首诗,理清结构层次。

  学生小组内讨论,然后全班交流,教师做好小结,以利于学生对诗歌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明确的认识。

  (第 1 节春雨到来前大地的情景;第 2 节春雨的特点;第 3-5 节春雨亲近孩子们,带孩子们去迎接春天;第 6-8 节春雨的使命;第 9 节赞颂春雨的奉献精神,祝福孩子们有幸福的生活。)

  ⑸自由朗读质疑,学生增强阅读体验,教师掌握学生的阅读情况:用读我(不)知道我想说的方式质疑。

  ⑹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进一步感知诗意、诗情。

  朗读指导:如第 1 节应读得急切,表达出对春雨的企盼之情;第 2 节应读得轻柔、温和,以示雨之关爱;第 5 节可读得欢快一些,传达喜悦之情;第 8 节应读出高昂之气,把全诗感情推向高潮;第 9 节读出欣慰之情,显示全诗的主旨。

  4.分析意象,揣摩意境

  意象和意境是学习诗歌不得不提的两个术语,那究竟什么是意象和意境呢?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意象通常是指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是可以感知的、实在的、具体的。

  意境就是作者在作品中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通过具体可感的意象来实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就是意象,通过这些意象表达出的寂寥悲凉的气氛就是意境了。

  引导学生分析《雨说》的意象:大地企盼的春雨;亲切温柔充满爱心的春雨;与孩子一起嬉戏的春雨;勇敢地笑着的春雨;乐观、爱笑的雨

  感知、明确《雨说》的意境:全诗抓住雨的特点,赞颂人间永恒的爱,雨成了春的脚步,爱的使者,她给孩子们带来笑声,给世界带来希望。一首《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

  5.课外延伸,知识运用

  学生利用所学到的关于意象和意境的知识,阅读郑愁予的现代诗《错误》。

  ⑴学生熟读诗歌,自己分析意象和意境,教师指导。

  ①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 (自然物象):莲花、东风、柳絮、跫音、春帷、马蹄。

  ②教师指导分析诗中意象所表现出的意境:

  莲花女子倦守空闺,娇美的面容因等待而憔悴。

  东风、柳絮她的等待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寂寞孤独,如同枯木。

  跫音、春帷她的等待的心是小小的窗戾紧掩,心扉紧掩,好像死水。

  马蹄深深的思念和无期的等待。

  ③学生总结体会本诗的意境(境界情调):

  女子日夜的思念,痴痴的深情换来了漫长的、寂寞的又百般无聊的、欲说还休的等待。

  ⑵思考:为什么我的马蹄是美丽的,又是错误的?(联系背景:诗人父亲从军,母亲带着他流浪江南,母亲对父亲的思念和牵挂是显而易见的。这首诗的主角就是以郑愁予母亲为原型的)

  归人该归,达达的马蹄声是希望所在,对她而言是无限美丽的,然而,归人

  没归,只不过是过路罢了,对她而言自然是无言的错误。

  ⑶学生诵读此诗,加深理解。

  6.知识巩固,锻炼技能

  鲁迅的散文诗《雪》,江南雪 特点 ;北方雪 特征 ,各自象征 。

  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雪的名句:1. ; 2 ;渲染的感情是 。

  张岱《湖心亭看雪》,雪景名段是 ,特点 ,表达感情是 。

  7.课堂整理,增强能力

  ⑴有感情的背诵全诗。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以致全班共同背诵。

  ⑵积累。

  表现无私奉献精神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等。

  与春雨有关的诗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8)

——《少年》教学设计3篇

《少年》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本文是诗人臧克家为党诞生60周年而作的一首诗,诗人用生动形象的比喻,火一般的热情讴歌了朝气蓬勃、斗志昂扬、充满无限希望的少年。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源、嫩、翔、乳、撞、磨、刃、未8个生字,认识彤、仞、茁、鹰、翱5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3、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

  教学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源、嫩、翔、乳、撞、磨、刃、未8个生字,认识彤、仞、茁、鹰、翱5个生字。理解文中少年所具有的特点。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准确流畅地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感悟诗人从不同角度所赞美的少年的精神风貌。

  一、导入新课。

  1、“爆竹声中一岁除”,当我们过完令人兴奋的春节和轻松愉快的寒假,带着对新知识的渴望来上学时,你闻到春的气息了吗?请你用一个好词或一个好句来描绘春天。

  2、这些词和句给你带来了什么感觉呢?

  (出示“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等词卡)

  3、同学们说得真好!这就是春天!朝气蓬勃、勃勃生机、意气风发的春天!今天我们来一起品味现代诗人臧克家的《少年》!像春天一样的少年!(板书:少年)

  二、初读课文。

  1、快快打开书,自由读读这首属于我们自己的诗!

  2、谁能大胆地站起来,准确地读给同学们听?

  (每节一名同学读,读的时候,老师及时纠正字音)

  3、(出示词卡“山冈、万仞高山、刀刃、嫩绿、茁壮、翱翔、猛冲猛撞、英秀)指名读、齐读这些卡片,比较“仞”和“刃”,理解“翱翔”和“茁壮”。

  翱翔:在空中盘旋地飞。

  茁壮:(年轻人、孩子、动植物)强壮;健壮。

  4、汇报你读懂和不懂的地方。

  5、释疑。

  三、品读课文。

  1、默读全诗,整体感知。

  (1)下面,我们再读书,要静心默读。看看作者将少年比作了什么?生默读后回答。

  (2)太阳、源泉、小树、小鹰、乳虎、刀刃,这些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

  2、重点指导学生读懂第一节。

  (1)看着你们灿烂的笑脸,听着你们充满朝气的声音,我仿佛见到一轮红日正冒出山冈,就像诗人写到的那样——(指名读诗的第一节)

  (2)读了这一节,你有什么感受呢?

  ①引导学生从“六七点钟”体会新的一天的来临,充满了幻想,充满,希望。

  ②用换词的方式将“冒”换成“升”让学生感受“冒”的一种蓬勃向上的力。

  ③在品析词句的基础上,指导朗读。用生生互评、教师点拨的方式指导学生读出少年的朝气蓬勃。

  (3)在这样的一个早晨,当你自信地站在镜子面前,你会对自己说——(很有节奏地指名说)就带着这样的感情再一起读读第一节。

  教师小结:老师真羡慕你们!真是“朝气蓬勃”!

  (4)指导背诵。

  (5)告知学生,在“少年——”这一句式中,破折号是语气的延续,表达了作者深情的呼唤,感情非常真挚。

  四、学习生字。

  1、再次认读生字。

  2、指名组词。

  3、指导学生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体会作者对少年的喜爱、赞美之情。

  2、品读重点词句,能从不同的比喻中体会出少年的各种特点,体会少年朝气蓬勃、充满希望的精神面貌,并从中受到感染。

  教学重难点:

  想象诗歌中描写的事物与少年的联系,结合生活实际,体会作为少年的自豪感。

  一、复习导入。

  1、听写词语:红彤彤、源泉、嫩绿、茁壮成长、翱翔、英秀、希望、乳汁、撞击、磨损、刀刃、未来。

  2、指名读课文。

  3、有感情背诵第一小节。

  二、小组合作,学习其他部分。

  1、带着这种感情,把后面的几节好好读一读。读完后,把你最欣赏的一节读给你的小组伙伴听听,并说说你这样读的原因。

  (师巡视、倾听、指导)

  2、全班交流,指导学生抓重点词体会。

  第二节抓“万仞”“源泉…‘哗哗”,引导学生从“万仞”的高和“源泉”的生生不息来体会那种奋勇向前的冲劲。

  第三节抓“嫩绿”“茁壮”,领略其中蕴涵的勃勃生机。

  第四节抓“小鹰…翱翔”,谈谈自己远大的志向。

  第五节抓“乳虎”“猛冲猛撞”,感受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毫无畏惧和斗志昂扬。

  第六节抓“刚磨好的刀刃”,用刀刃的锋利无比来引导学生理解锐气十足的亮光。

  3、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的脑海不禁涌现出——(开火车读、齐读词卡:朝气蓬勃、奋勇向前、勃勃生机、志向远大、斗志昂扬、锐气十足)

  4、从你们脸上洋溢着的笑容,骨子里透出的自信,老师发现——其实,你们就是这充满生命力、气血旺盛、活泼可爱、毫无畏惧,具有进取精神的少年!不信,把诗中的“少年”换成“我们”,一齐读读看!

  5、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你为什么会有自豪感?你在读时想到了什么,请说说你的想法。

  6、再次指导朗读。

  7、指导生按照板书进行背诵。

  三、小结。

  好一群“人中的英秀,未来的希望”!难怪从古到今,许多文人学者都在赞美你们。不仅有臧克家,著名的革命家、文学家梁启超先生也这样写道:“老年人如夕照,少年人如朝阳……老年人如埃及沙漠之金字塔,少年人如西伯利亚之铁路;老年人如秋后之柳,少年人如春前之草……”你觉得少年还像什么昵?试着说一说,写一写吧!(此时可渗透“语文乐园(一)”中的名言。)


《少年*说》教学设计3篇(扩展9)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3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1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

  2.为祖国拥有丰富的资源、灿烂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美好的未来,为身为中华少年而自豪。

  3.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与突破方法:

  教学重点:了解祖国的过去、今天、明天

  难点:感受中华少年热爱祖国的情感和自豪感。

  突破方法:课前引导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课堂上运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自豪感。

  教学准备:祖国发展变化的图片或资料介绍

  教学程序

  (一)谈话引入

  1.通过阅读资料,同学们,你能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祖国的一些情况吗?

  生自由谈

  2.祖国正走向富强,作为他的儿女,你感到什么?

  3.那让我们自豪地说:“(读课题)中华少年”

  (二)、读略读提示,明确学习目标

  1.读略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1.以充沛的感情朗诵诗歌,读出自豪、读出对祖国的深情。2.采用不同形式的读,然后交流读后的体会。)

  实际上学习这首诗的重点在读和交流体会。

  (三)分配任务,学生自读诗文

  1.生分四人小组,自己分工。教师出示学诗指导

  A 小组分工,甲乙丙丁四个角色。

  B 四人合作朗读诗文。

  C 找出不理解的地方,与小组成员讨论得出结论。(可借助学习工具帮助学习,如字典)

  D 讨论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怎么样的一种感情。

  E 带着自己感受到的感情分角色朗读。

  F 换角色再读诗文,将自己的感受用一段话表达出来。(文体不限,字数不限)

  2.生分组活动。

  (四)全班交流学习成果

  1.生按自己的角色分配,全班一起读诗文。

  2.生交流小组尚未解决的问题。

  如:翱翔:在空中回旋地飞。

  莽莽:形容辽阔,无边无际。

  萦绕:萦回。

  蹒跚: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强悍:勇猛无所顾忌。

  噩梦:可怕的梦。

  璀璨:形容珠玉等光彩鲜明。本文指更美好。

  比翼联翩:翅膀挨着翅膀(飞)

  3.生交流每节诗分别讲了什么,表达着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介绍了我们祖国丰富的资源、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崭新的发展和我们中华少年的志向:要谱写祖国更璀璨的诗篇。)

  (诗文表达着,作为一名中华的少年,无比自豪,却又责任重大的感情。)

  4.交流自己写的感受,在听别人感受后,可以充实自己的感受。

  (四)朗诵比赛,评比总结。

  1.各组再分工,练习朗诵,准备比赛。

  2.朗诵活动,各组上台朗读,可以一个小组朗诵一个小节来评比。

  3.评比总结

  中华少年们,你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我真心祝愿你们能为祖国谱写璀璨的诗篇!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2

  【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诗意。

  2、尝试分角色朗诵或表演朗诵,感受诗歌真挚的爱国热情和中华少年强烈的历史使命感。

  【课前准备】

  收集与诗歌内容相关的文字资料、图片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你看到祖国的锦绣山川,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变化时,你是否为祖国的日益强盛感到骄傲?是否为自己是一位中华少年而感到自豪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歌:《中华少年》。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间互相检查。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三、讨论交流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是否正确流利。

  2、互相交流:了解了些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3、阅读欣赏课前收集的有关历史典故、传统风俗的资料和图片。

  四、整体把握,难句理解

  1、读第1自然段,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划出高原──雪莲、宝岛──乳燕、草原──雄鹰、黄土坡──红高粱。

  自由说说:透过这些词语,你有哪些与此相关的联想?把四组词语联系起想一想,你又想到了什么?然后指名分角色朗读第一段诗句。

  2、默读第2、3、4、5自然段,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

  (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3、读第6、7自然段,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中华少年建设中祖国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自然段,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五、诵读,激发爱国情怀

  1、自由朗诵(以充沛的情感读出内心的自豪,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2、分角色朗诵(甲、乙、丙、丁分配朗诵或四人小组合作读。)

  3、表演朗诵。

  六、总结升华

  交流对有诗歌朗诵的体会。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中华少年教学设计参考3

  【教材分析】

  《中华少年》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二单元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是一首现代诗。本诗作者以新时代中华少年的视觉激情赞美了祖国,抒发了作为中华少年的由衷自豪之情,同时也表达了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学情分析】

  这是一首现代诗。此前,虽然学生学过不少诗歌,但因为课程标准中第一、二学段中对诗歌的阅读只提出了“诵读体会情感,大体领悟诗意”的粗略要求,学生对于“如何阅读篇幅较长的诗歌”并无经验可循。因此,我们在《中华少年》一课的教学中,所要着力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建构篇幅较长的现代诗歌的阅读方法。

  【设计理念】

  本单元的主题是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对祖国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本文是一首诗歌,这里就以朗诵为主要手段设计教学,通过分角色朗诵,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教学预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难点

  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加深对这首诗的体会。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2.学生:预习课文,查找收集与本文有关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展示:祖国风光。看后你有什么想说的?

  2.板书课题:8*中华少年

  二、导读提示,明确目标

  1.读读提示,想想这节课的学习任务是什么?

  2.指名回答。

  三、展示资料,交流汇报

  1.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资料。

  2.学生交流汇报。

  四、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朗读。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可以在小组内互相交流。

  五、读文感悟,加深理解

  1.自由朗读课文。

  2.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每一节诗分别讲了什么?你想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说。)

  3. 朗读课文,体会自豪之情。

  (1)读第1节,想一想:“雪莲”“乳燕”“雏鹰”“山丹丹”各喻指什么?

  (2)默读第2.3.4节,想一想,是什么哺育滋养了中华少年?(锦绣山川,悠久历史、灿烂文化)。适当地展开对诗句中人物或事件的交流。

  (3)读第7节,感受四个“不”句和四个“要”句的鲜明对比,它们表达了怎样的情感?(中华少年建设中华的坚强决心。)

  (4)齐读第8节,体会诗歌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5)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交流对诗句含义的理解,诗句的表达方法及内心情感体验。)

  六、表演朗诵,升华情感

  1.分角色练习朗诵。

  指导朗诵:第一段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

  2.分角色表演朗诵,读出对祖国的一片深情。

  3.评一评,谁读得好。

  (要朗诵好一首诗,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

  七、课外延伸

  收集朗诵诗歌,课外开展诗歌朗诵会。

推荐访问:教学设计 少年 少年中国说教学设计普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