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5篇)

时间:2023-05-01 19:00:06 浏览量:

篇一: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关于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探讨

  作者:唐昀晖

  来源:《文存阅刊》2018年第15期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人们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各界对考古的重视程度也不断的提高。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都或多或少遭受了一定的损坏,这对于文物自身的价值已经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本文主要是就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探讨。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文物保护

  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大量优秀的历史文化。文物作为存储和记载历史文化信息的存储库,自身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以及科学研究价值。由于文物自身的材料经常受到环境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很多发掘出土的文物,不可避免的出现了质变、老化等问题。特别是在考古发掘的现场,经常因为现场不可控环境因素的影响,导致文物保护难度的增加。如果文物因为材料质变、老化等问题逐渐消失,那么该文物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必然会随之消失。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化保护工作的力度,才能确保优秀历史文化的有效传承。

  一、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

  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不仅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且文物保护工作贯穿于整个考古发掘的过程。只有采取科学合理的保护措施,才能最大限度的确保出土文物的完整性。

  (一)有助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

  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其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与想象力。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的加强,不仅有助于各个民族之间感情的进一步加深,且对于社会的稳定以及国家的团结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考古文物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对于优秀历史文化的传承同样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促进了考古学的深层次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社会中普遍存在的文物买卖、非法盗窃等问题,对于我国考古文物的保护工作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响。因此,相关部门必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考古文物保护两者之间的关系予以充分的重视,才能充分发挥出考古文物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积极作用,为考古文物保护事业的健康稳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满足文化遗产保护的需要

篇二: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分析

  摘要:文物是古人留下来的宝贵遗产,是当时社会事实的见证,对文物的保护与研究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传承。在考古挖掘过程中,文物的保护要遵循专业原则与方法,做好文物的保护管理工作,提升文物的价值。基于此本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意义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具体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我国历史文明发展建设提供一定的帮助。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性分析

  前言:

  文物考古发掘是一项极为细致而又充满挑战的工作。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是文物保护的起始阶段,这一环节面临着很多影响文物保护的因素,如自然光照、温湿度变化、微生物与病虫害以及地理环境等。因此在相关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不仅要综合考量文物考古发掘现场影像文物保护的各种因素,还要采取专业的技术、方法以及配备专业的设备、材料对文物及时加以专业保护。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概述

  文物发掘是全人类的“遗产”,也是帮助后代了解祖先的最好方式。任何在人类考古发掘过程中出现的考古遗迹遭到破坏,可能意味着子孙后代将失去重新认识祖先的最佳机会。

  1.1考古发掘

  考古遗址的科学管理意义重大,但关键在于如何采取更有效的管理方法来保护考古文物和遗址。科研人员的实时现场维护,不仅是第一时间对文物进行处理,更是现场实时记录的需要。如前所述,我国考古研究中的文物发掘者不具备完善的科学知识,可能会在无意中破坏遗址,但也将考古研究作为一种历史研究,文

  物现场保存的历史信息,对以后的历史分析也应该有客观的参考价值,所以应该及时有效地进行实时记录。

  1.2文物保护

  我国对文物考古鉴定的主要理论和科学研究大多是以文物考古鉴定为基础。而所谓忽视文物考古发掘,一旦部分文物完全露出深层土壤表层,它们极有可能被暴雨淹没,这都是由于文物发掘者缺乏专业理论知识所造成的。虽然考古前必须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培训,但这些人对挖掘机的理论知识学习不够透彻,实践经验不足,就会出现所谓的不稳定性,很容易直接对这些文物造成严重破坏,因此必须加强关注,避免因各类突发情况而造成文物损坏。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

  2.1保留研究价值

  文物都是独一无二的,它代表着其所存在于某个时期的文化习俗、生活习惯、工艺技术和社会经济水平等等历史信息。文物也承载着宝贵的文化信息,考古保护工作是促进人们通过研究文物来探索历史、传播与交流我国悠久文化现实的重要手段。因此刚出土的文物,由于长期被埋在地下,未曾接触到空气、光照等等,或其在地下自身已形成一层保护膜,为此要对其要十分小心并尽可能做最少处理,实施最小“干扰”手段,保留最大的研究价值。

  2.2避免损坏文物

  每一件历史文物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历史内涵。因此文物也是后人深入了解古人生活的主要途径。但这种了解仅存于知识研究和历史探索方面。无论从历史角度还是文化角度,考古出场的文物具有不可再生性,这也为考古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提出了特别要求。对于前期过多使用的保护材料,也会增加后期清理、消除等工作量,要求减少文物的损耗程度,由于大部分文物遗址地处偏远,在保护文物的基础上减少保护材料,在最大程度生避免对文物造成破坏。

  2.3推动文化发展

  [2][1]

  从实际情况分析,考古挖掘工作以及其他人类行为都会对遗址或文物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影响其历史文化价值与探索资料的真实性。尽管现如今一些考古专家或技术人员能够较完美地复原遗址、修复文物,但这种修复工作是基于当今社会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脑思维创造进行的,因此具有不可复原性。因此对于那些无法进行事先取样的文物,应在考古发掘现场保护记录中详细说明,并阐明对该文物完整的发掘及保护过程,有助于后续文物保护工作的开展。

  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具体策略

  3.1控制文物放置环境

  对出土文物温湿度环境进行控制的措施就是要做到科学建构或提前创制出土文物所需适宜的温湿度。这就要求考古工作人员对文物原有的存在环境进行勘测,得到相应的温湿度准确数据,进而依据科学数据建构文物在出土后的保存环境。这种保护对考古发掘的技术性要求较高,如果考古发掘中无法达到高标准的技术条件,对考古发掘现场的基础性、经验性保护措施也可以实现对文物所需温湿度环境的创设。如某些水分含量较高的文物在出土后要置于湿度较高的空间环境中,或者直接将其暂时浸泡于清水中,使其自身湿度与存放环境的湿度匹配。

  3.2了解出土文物状况

  由于土壤中存在腐蚀性物质和大量微生物,这些物质可能使文物极为脆弱。因此,文物在土壤中会发生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文物将与周围环境达到平衡,其结构将趋于稳定,不易被侵蚀。然而,文物在被挖掘之后,会突然进入一个“陌生”的环境。空气和土壤成分不同,氧气、湿度等因素会再次破坏文物的结构。例如木材长期接触土壤后,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发生脱皮,即使结构发生很大的变化,结构也有可能倒塌,文物也会破碎,因此对出土文物的调查和保护非常重要,考古单位也应首次采用封闭的方法,以免文物不适应环境。

  3.3现场挖掘抢救工作

  现场文物的原始主体无法更改,用于保护和加强现场历史文物的材料,必须具有良好的抗渗透性和抗老化性。由于现场文物保护工作是长期和临时的,因此

  必须高度重视用于文物材料的安全性、可逆性和操作简便性,促进可逆的可持续发展和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文物抢救工作包括两个主要环节,包括抢救文物需要的所有重要信息,例如文物特征、形态、艺术美学特性、历史文化特性等各个方面的内容,所需要依靠的信息是前者的相关信息。现场文物抢救的主要目的是进行抢救工作,这也是后期文物修复的重要前提条件,因此在抢救记录文物过程中,必须注意保证文物信息的准确和全面,提升文物修复的成功性。

  3.4考古挖掘现场加固

  由于现场文物信息是不可持续的可再生资源,因此,作为一种临时性文物保护,现场文物加固保护可以最大限度地及时获取现有的文物保护信息资源,并且可以确保受保护文物信息的真实性和信息安全性。在使用考古文物发掘现场进行文物保护和加固时,应特别注意正确选择文物加固材料。在挖掘和加固遗址考古文物之前,应清理遗址附近的白土、可溶性硝酸盐和其他有害物质,以确保文物加固的效果不会对遗址造成任何不利影响。

  3.5注重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与病虫害是文物考古发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具有的持续性、不易发觉性会给文物造成极大的损坏。特别是木质、丝质、漆器等含有丰富有机质的文物会更容易受到微生物的侵害,对此类文物就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更为严格的杀虫灭菌工作。因此要加强文物在出土过程中各个环节的保护措施,使文物尽量在出土过程中始终处于一个相对稳定并且密闭的空间,在出土后一段时间内要对文物表面的微生物进行采样分析,进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

  结束语:

  考古研究是一项复杂而专门的工作,考古学应积极寻求新的进展并采取合理的方法、渠道、完善的手段和方法,加强对文物的保护,从而通过考古更好地了解历史。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科学地开展出土文物保护工作,防止由于所选文物保护措施的失当使保护工作的后续开展受到不良影响。

  参考文献:

  [4][3]

  1.

  刘斌,王宁远,陈明辉.从考古遗址到世界文化遗产:良渚古城的价值认定与保护利用[J].东南文化,2019(1):6-13.

  2.

  王心源,骆磊.从遥感考古走向空间考古——文化遗产保护时代的新任务[J].遥感学报,2020,24(7):837-841.

  3.

  李林.考古发掘及博物馆保管中的文物保护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12):140-141.

  4.

  余斌.引江济淮庐江段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利用的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0(14):210-211.

篇三: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

  作者:李宗波

  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17年第05期

  摘

  要:目前,我国对考古的发掘虽说是愈来愈重视,但对其现场文物的保护还是有许多方面做得不够,一系列的保护措施是有所欠缺的。本文将会结合我国考古发掘的发展现状分析,重点谈论其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及其科学意义,再根据现如今所存在的问题,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出一些可行性的意见建议探讨分析。

  关键词:

  考古发掘;文物的保护;科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K8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5-0170-02前言

  如今,我们的社会时代是在不断进步发展着的,但为何要对先前的历史古物发掘探讨。其主要原因是了解和知晓我们先辈们的发展历史,对今日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启迪意义。考古发掘的意义是重大的,主要是根据对历史遗留和保存下来的文物,进行深入的研究探讨。有效利用先辈们的智慧,对我们今后的发展都是有一定的警示和借鉴性意义的。

  1对考古发掘的理解认识

  1.1定义理解

  考古发掘实质就是将埋藏在地底下的东西的挖掘,需要不断的与土地打交道。并不是说每一块土地都是一片风水宝地,这都是需要有技术性的探测和发现。考古发掘一般都是在建筑遗址和古墓上发掘,将会对里面的所有遗迹遗物进行分类分析,研究其里面的古学意义。但考古发掘都是依法进行的,是需要我国政府及其相关各个部门的一一审批,才能对遗址或是古墓进行挖掘[1]。考古发掘的前期工作是繁琐的,过程是极其辛苦的,但结果对我国的建设发展是相当有创造性意义的。

  1.2考古发掘管理的相关内容

  (1)对考古发掘前期工作的计划实施管理

  在实施考古发掘工作之前,需要做准备的事是繁多的。其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挖掘规划,并组织一定的人员对现场进行监管,以免破坏文物。文物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是我们无法用金钱所衡量的,故对文物进行保护是相当有必要的。考古发掘需要考古的技术人员,对其进行有

篇四: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考古研究】ArchaeologicalResearch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王重阳(许昌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河南…许昌…461000)摘 要:文物实际上是古代文明发展的物质象征要素,也是一种精神体现。实现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的优质保护,对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继承发扬来说都是十分关键和重要的。当前考古现场文物发掘保护工作受到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文章从实际角度出发,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进行详细分析和阐述。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重要性;意义;分析漫漫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多种文化,而文物最能代表古代文化信息,文物具备着相对较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及艺术价值。文物长期深埋地下,本体材质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环境的影响,氧化变质情况屡见不鲜。如果文物材料受到环境影响而遭受损害,那么文物本身蕴含的历史文化信息就会消失殆尽,所以我们需要对文物进行优质的保护。传统文物保护工作一般情况下是在考古后期进行的,以实验室操作为主。当前对出土发掘现场文物保护工作始终不够重视,出土文物从现场再到实验室之中,在时间和距离的影响下,往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间隔,在此阶段内,文物的保存环境会发生些许变化,文物形态和文物颜色等也会随之出现变化,所以分析文物损害诱因及制订针对性的保护方案显得尤为关键。室内文物修复工作和文物科技保护工作有序进行夯实根基。从现在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现状来分析,除了重大考古现场具备临时修复人员看护外,很多区域的发掘现场主要是临时工负责文物挖掘和文物清理。这些人员专业知识水平不达标,很多深具价值的信息在此时极易遭受破坏,很多关键点被疏忽。因为这些人员的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技能和应急事件处理能力不足,实践操作环节很可能产生人为损坏文物现象,所以为了改变往日弊病,考古发掘现场必须要有专职文物保护人员在场,然后和普通工作者相互配合,全面、认真地进行文物清理相关工作。假设遇到文物损伤的状况,便可对文物进行紧急抢救,适时化学封护。这样才能保障文物免受破坏。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科学意义在于,文物发掘现场必须要有专业科技保护人员,其工作形式并不是简单的配合考古专家进行表面的物理处理和化学处理,尤其是文我们应该了解到,文物保护工作一定要使用先进的科学技术,这和考古科学之间的关系尤为密切,文物一经出土便要立刻实施科学保护。由于文物考古发掘的过程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物品取放过程,从实际角度来说,它是文物保护的过程。我们要知道,出土文物科技保护技术主要是借助自然理论及科学理论等,对文物损害机理予以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拥有充裕的理论支撑,然后凭借不同类型的技术和方法,揭示和维护出土文物本来样态,最大限度延长文物寿命。核心内涵囊括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抢救内容和实验室出土文物修复保护内容等,特别是前者,我们更应该高度重视。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是考古实践、文物保护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借助当下先进技术,使用现代化科学仪器和设备等,对考古发掘现场损坏情况严重的文物进行高效抢救和优化处理,与此同时,筛选必要保护方案,降低文物损害概率,为后续实验物保护工作人员始终参与整个发掘过程,可以及时进行出土文物保护,旨在配合现场文物抢救工作,从根本上有效保护刚刚出土的文物。虽然现场保护措施大多具有临时性特点,但是却处理了现场文物保护的问题,这样一来,从发掘现场转至实验室的时间内所出现的文物损害现象便会大大减少,可降低文物病害率。与此同时,保护人员对现场条件和文物保护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与样本选取,掌握第一手资料和信息的同时,为后续文物病害腐蚀机理分析工作以及文物修复工作提供保障。文物科技保护工作环节中,现场抢救首当其冲,它是现场预防性文物保护的重点与先决条件之一,旨在将文物实体、人文信息内容及古迹等有效保存,文物现场抢救成功与否直接影响日后实验室对文物的保护处理成效。核心任务在于保留文物资料完整性、保护文物安全性,在不影响实验室保护和进行考古发掘的基础上,让所出土文物1 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与科学意义分析【作者简介】王重阳(1979—),男,助理馆员,研究方向:考古发掘。164Vol.163

篇五: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浅谈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摘

  要: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考古学已经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话题。由于考古发掘出的历史文物,其艺术鉴赏与文化价值都很高,这对民族物质文化、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文物储存价值巨大,是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然而,在考古人员的考察、挖掘中,由于某些外部因素的干扰,造成了文物的损坏。因此,如何加强文物的保护是专家们面临的一个难题。具体工作中,要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损坏成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并采取相应的措施,以保障文物完整性。基于此,本文对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进行探讨。

  关键词: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

  在专家进行考古工作时,由于场地、地质条件等原因,容易造成文物的损坏。文物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产物,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但是由于温度、湿度以及一些微生物等因素,会使文物的外表发生改变,不利于其价值的发挥。因此,在当前阶段,提高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并完善相应的对策,是当前考古工作者的当务之急。

  一、加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意义分析

  对考古文物的保护,对我国文化遗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考古文物是国家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考古文物进行保护,就是对我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考古文物本身就是我国辉煌历史文明的见证者,也是中化民族的社会面貌,其中一些考古文物艺术品代表了当时历史最高的艺术制造水准,是一个历史时代的象征,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1]。所以,加强对考古文物的保护,有助于增进民族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民族团结,对文化历史、优秀传统的传承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考古文物的保护有助于防止进一步受到破坏,文物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物品,往往都是被埋藏在地底深处,有些文物还会被水淹没。考古发掘现场的文物保护,可以将发掘过程中对文物的损坏降到最低,让文物保持原有的面貌,提升出土文物的质量。同时,在考古发掘的时候,做好文物保护工

  作对于后续的文物修复也有着较为积极的影响,能够推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

  二、考古挖掘现场文物损坏主要原因

  (一)温度、湿度的剧烈变化

  考古发掘的文物长期被掩埋在地下,基本上是在密闭的环境里,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文物也渐渐适应了地下的温度和湿度,但即便如此,文物也在悄无声息的发生着某种程度的变化[2]。比如,纺织有机物的蛋白质会慢慢溶解,纤维分子也会被破坏;青铜制品在经过数百年、上千年的时间之后,就会变得非常脆弱。而且在挖掘过程中,会破坏文物周围的平衡,导致温度和湿度的急剧变化,对文物结构也会造成更大的损坏。比如,出土的漆木器,在温度和湿度的作用下,如果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很可能会导致结构收缩,引起漆皮起翘、木质胎体开裂等问题,对漆木器考古研究产生不利影响。

  (二)光照带来的破坏影响

  文物被掩埋在地底,不受光照的影响,也不会受到红外和紫外线的影响,一旦被挖掘出来,就会被阳光照射。在光氧化的作用下,会加快各种化学反应。特别是有机质和一些带有彩绘的文物,往往会导致文物颜色加深、甚至变黑,彩绘表面出现褪色。

  (三)地上环境变化带来的破坏影响

  地下密封环境的主要特征是含氧量比较低,温度和湿度变化非常慢,如果没有地震和其它地质变化,文物在这种地下环境中的物理性质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但地面上的环境却是相对活跃,空气中充满了丰富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会发生剧烈的变化,而且空气中还会存在着大量的微生物,也有可能会对文物造成一定的伤害[3]。

  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

  (一)加强湿度控制

  由于外部的湿度变化比较大,地下比较干燥,所以需要防止大量的水分流失,避免出土的文物发生变化。在具体实施湿度控制措施时,应综合考虑出土文物的埋藏环境和本身材料等因素,以增强防护的针对性。对于具有高含水量的竹子、木材等文物,为了保持文物的原始湿润,通常都会采取清水浸泡的方法。对于某些对湿度要求比较低的文物,通常都会采取密封措施,保证其本身所含的水分不会挥发,保持原来的温度和湿度,从而降低温度和湿度的影响[4]。另外,有些出土的文物,需要具备良好的干燥性,比如青铜等,很容易受到锈蚀,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就必须干燥处理。目前,硅胶干燥剂是一种很好的文物保护方法,具有无毒、无味、无污染特点,能够满足文物保护需求。

  (二)微生物虫害预防保护

  考古发掘工作是很专业、复杂的工作,而且需要持续很长一段时间,如果在发掘中打破了原有的地底平衡,就会导致某些昆虫和微生物的入侵[5]。比如,有些墓穴中的大部分文物都是有机质,比如腐烂的木材、丝绸等,这些出土文物很容易引起微生物、细菌的生长,对出土的文物造成很大的伤害。如果在考古发掘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对微生物、害虫等进行有效控制,会进一步加剧出土文物的破坏性,影响其最终的考古价值。对于考古文物中的微生物和虫害,主要采取熏蒸法,熏蒸剂的渗透性高,挥发性和扩散性好,可以完全渗入到文物中,对文物进行全方位的防护。同时,熏蒸剂的吸附性极低,可以及时地在文物中散去,不会有太多的残留量,对考古文物的影响比较小,所以在考古文物微生物虫害控制中比较广泛应用。

  (三)避光保护与氮气保护

  为了降低强烈光照对出土文物的损害,可以在出土文物上使用黑色的塑料袋。在UV光谱仪的照射下,黑色塑料袋内的双色荧光粉发生了显著的改变,没有引起感光反应,说明塑料袋不但具有很好的遮光性能,而且对紫外线的遮蔽作用也很好。所以,在考古发掘中,对于出土文物的避光防护,可以采用黑色塑料袋。而且,从经济上讲,黑色塑料袋生产成本低,价格便宜,便于推广。为了避免出土文物受到外界的影响,在发掘的时候,可以安装空气制氮器,将文物保护起来,让它与外界的空气和水分隔绝,这样就可以有效地保护文物[6]。

  (四)稳定性处理

  为了适应不同环境的突变,在考古发掘现场必须进行稳定性处理,根据不同的处理对象,采用恰当的方式。比如,织物文物应该置于干燥、避光、干燥的地方,并置于装有杀虫剂的容器内,以防止织物制品受到潮湿的影响;饱水漆木制竹制品,则要用麻袋包装,所用的袋子要消毒;土皮革的硬度很高,一旦被挖出来,就会迅速变硬,出现褶皱,因此需要用0.03%的霉敌水喷洒,然后用液蜡、甘油等将其保存起来。在遗体出土时,首先要进行消毒灭菌,防止细菌滋生;在铁器出土过程中,为防止其与空气、湿度发生反应而发生变化,必须将其干燥处理,以保证其在无水分、无氧的环境中。对不同的文物,应根据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最大程度的保护。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考古现场发掘中,及时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尽可能地保存已出土的文物,对今后的研究工作有很大帮助。所以,在发掘现场,必须加强对文物的保护,并根据现场情况,找出可能会对文物造成损害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相应的措施,使文物得到有效的保护,促进文物研究工作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合强.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J].环球市场,2019(5):224.

  [2]李普国.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整体提取技术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1,206(11):172-174.

  [3]王书安.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理念与现状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2(8):214-216.

  [4]窦彩彩.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分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9):164-165.

  [5]张婷,林艳慧.试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措施[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8(15):158-159.

  [6]董宁波.试析考古发掘现场文物保护的整体提取技术[J].卷宗,2019,9(5):249.

推荐访问:考古现场文物保护的必要性 必要性 考古 文物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