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完整)

时间:2022-05-25 19:10: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完整)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4篇

第一篇: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作者:胡桂香
来源:《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第27期

        摘 要: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工科专业,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本文介绍我院制药工程专业在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强化课内实践环节、丰富课外专业活动等三个方面的建设措施与实践经验。

        关键词:独立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建设课题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9(c)-0163-01

        

        1引言

        制药工程专业是一个以培养从事药品制造工程技术人才为目标的化学、药学和工程学交叉的工科专业,不仅注重对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的培养,而且注重学生专业素质的培养。同时,本专业也是实践性很强的专业,不仅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更要求学生有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为将来适应社会需求和进行技术创新打下深厚的基础。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制药工程专业是学院首批建设的专业,自2001年招收第一届学生至今已有七届毕业生。专业师资力量雄厚,专业实验室建设基础优良。此外,制药工程专业也是宁波市生物医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首批建设项目的实施使得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等有了很大提高。学院近年来在全校推行实践型教学体系改革,制药工程专业的实践型教学体系改革项目已纳入学院的建设项目,在课程内外实践环节的建设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根据高等学校理工科本科制药工程专业规范和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在已有的课程建设、实验室建设、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基础上,整合资源,增设专业相关课程,调整专业教学计划,建立系统的课程体系,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加强实践环节,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使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丰富学生课外专业活动,创造积极向上、形式多样的专业学习之风。

第二篇: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鸡西市职教中心课程体系建设改革方案

一、指导思想

课程改革是我校教育改革的关键,而专业课程改革是课程建设的基础,课程改革与建设反映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反映了行业、企业岗位需求的内涵,也反映了我校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直接影响着我校教育的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水平。

我校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通过校企合作,在课程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评价方式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

使专业人才培养更能满足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基于此,特制定本方案。

二、具体思路

1.一是论证调研,在调研过程中确定市场对各专业人才的层次要求与职业能力标准;
二是聘请行业中具有代表性的企事业(特别是著名企业)专家参加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三是寻找“订单”协作单位。把以上三方面进行整合,通过校企共同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案,这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职业岗位与岗位群的需要组建课程体系,课程体系是育人活动的总体方案,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与依托。我校教育培养目标的确定及功能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课程体系的正确定位与及时应变。我校课程体系应突出综合运用知识的鲜明特色,使学生掌握综合了不同能力模块的知识和技能(包括专业技术、与技术相关的专业理论、文化知识、与岗位相关的法规要求、与合作相关的人际规则等)。

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开展校企合作,构建合理的人才知识结构与智能结构,针对就业岗位群,形成岗位工作内容分析表,并将其转化成知识能力,制定课程标准,合理组建课程结构,以适应课程个性化的要求。各专业课程结构体系由公共基础模块、职业基础模块、 岗位操作技术模块、专业方向模块与选修模块组成。每个模块由若干门课程组成,每门课程都确定了知识、能力、素质目标。

3.诚邀企业人员共同编写专业课程教材。

传统教材比较抽象,教学效果并不理想。为适应我校教育发展,提高专业课程教学质量,必须以现代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先进的教学方法与先进的教学工具为手段,结合专业特点进行个性化、立体化的教材(纸质教材、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编写。

编写出满足岗位、岗位群职业综合能力需求,适合当代我校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精品教材。应以纸质教材为教学主体,以多媒体教材、网络教材为辅助手段,通过校企合作把企业岗位、岗位群所需的综合职业能力转化为课程所涵盖的知识体系,形成纸质教材;

4.通过产学结合从企业收集生产装置、生产过程的影像、录音、图片、资料等,制作成具有系统性、真实性的多媒体课件。网络教材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研究性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5.实施“教、学、做”一体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6.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将传统的课堂教学与模拟的生产装置、多媒体、仿真设备模型、实物等融为一体,以项目为引领,以任务为驱动,“教、学、做”一体,在职业情境模式下实施工学交替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提高教学效果。

三、具体措施

1.坚持全过程跟踪,确立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的多样化考试模式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施手段必将带来新的考试考核方法。

2.摒弃传统的期中、期末考试制度,建立合理的新的评价体系。

坚持以技能考核为重点确定评价标准。在考试考核形式上,通过笔试、电子试题库、计算机考试、以任务为驱动的技能操作考核与现场问答等多种形式。按照《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制定我校新的评价标准实施考核。

  3.以工作过程和岗位职业能力要求为导向,以重点专业的课程体系建设为突破口, 全面构建以“项目教学”及“理实一体化”为主线、以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为主干的课程体系,

4.在遵循国家我校教材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内容,使实践课与文化课程比例达到6:4 ,专业课中实践课达到70%以上, 同时,在课改过程中把握三个融合:(1)把国家、省技能大赛内容有机地融入到课程中,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展开实训教学,使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得到进一步提升。(2)把传统的课堂教学与职业岗位模拟融为一体,使之形成工学相互交替的立体化的专业课程教学。(3)把教、学、做融为一体,形成了以项目引领,以任务驱动的工学结合式课程体系。

5.围绕提高文化课教学的有效性,使之达到提高文化素养又为专业课服务的这一基础性要求,逐步构建了文化课为专业课服务的课程体系。

6. 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适当开设汽车驾驶、书法、普通话、地理、管乐及专业拓展等方面的选修课程,从而,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就业本领。

四、保障措施

1.不断加大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建设经费投入,用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实训实习建设、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改革、考核方法改革、多媒体课件开发、特色教材建设等;

2.加大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3.加大师资队伍培养经费的投入,用于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行业企业兼职教师的培养;

4.制定了一系列奖励措施,对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精品课程的专业及个人给予奖励,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开展课程改革,参与精品课程建设。

第三篇: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网络编程》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
作者:刘玉江
来源:《电脑学习》2009年第04期

        摘要:本文结合网络编程课程特点。提出了适合于信管专业性质的《网络编程》课程体系,并且结合学生实际就业情况的要求。采用实际IT项目与授课任务相结合的任务驱动模式,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的案例设置和考核机制三方面进行有益探索,在实际授课中,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

        关键词:网络编程 案例教学 课程体系 考核机制

第四篇: “园艺关键技术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

课程体系建设


课程体系建设

1、建设内容

人才培养的关键就是以就业导向进行课程体系设计,按照“产业+企业+专业”的校企共建专业模式,实施与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对接的情境教学、理实一体项目工作室教学,开发基于工作过程的科目课程,科学构建以“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应以岗位群所需职业能力为框架,以技能训练为主线,按照基本职业素质、双证融通情境教学、职业定位顶岗实习三个模块七类课程若干个项目单元进行模块化建构,设计模块化课程体系。

针对学院服务湖南及周边省份计算机网络工程、网络基础、计算机信息技术等岗位要求,构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通过四步法系统构建“基于工作过程导向”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

图16 课程体系设置步骤图

(1)确定培养职业岗位工作能力的模块化科目课程

以双证融通模式设计课程,在教学单元基本内容的设计上将岗位群内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关键知识和能力分解为

相对独立的工作项目,形成突出能力培养、与上岗对接的双证融通情境教学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新的模式组织教学。本专业从07年开始,全面打破学科体系结构,以国家计算机技术与软件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为依据选择教学内容,设置课程大纲。在教学过程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模拟实际职业岗位作业中的环节,进行基本技术训练,在信息产业部电子信息与考试中心的支持下,我们正在编写自己的教材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模块化课程结构。

通过认真分析与研究,制定出科学的具有地域特色的专业教学计划。通过每年对“软考”考试大纲进行知识结构分析并对本地网络技术人才的能力要素与人才培养规格进行调研并分析,确立如下核心技能,分别为:网络组建技能、网络管理技能、网站建设与维护技能、网络安全技能、网络规划和优化技能、网络应用程序开发技能、IPv6、数据存储、数据容错与灾难恢复、无线等高新技能。

核心技能与课程结构图:

图18核心技能与课程结构图

(3)建立专业的核心课程(群),开发出版相应教材

按专业培养目标的要求,确立专业核心课程。课程主体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项目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明确核心课程的标准,体现岗位知识、技能要求,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以精品课程要求重点建设《局域网组建》、《服务器的配置与管理》、《ASP.NET程序设计》、《网站设计与制作》、《网络安全技术》、《计算机网络管理与配置》等6门核心课程(群)建设为重点,与企业相关人员共同开发特色教材,2009年完成《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技术》国家级课程规划建设方案;
完成省级精品课程《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和《服务器配置INTERNET》的设计方案和完成院级精品课程《网页设计与网站制作》和《ASP.NET程序设计》的设计方案。2010年,按照省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以网络管理工程任务为线索,建设《网络安全与管理技术》和《服务器配置与INTERNET应用》课程;
按照院级精品课程建设标准,以网站建设为线索,完成院级精品课程《网页设计与制作》和《ASP.NET程序设计》的建设。2011年,按照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标准,完成《综合布线局域网组建技术》课程的建设任务

主干课程教材编写规划如表9所示:

表9主干课程教材编写规划表

(4)建立模块化课程动态调整机制

金融危机不仅给职业技术学校的就业带来压力,也是对职业教育应对经济波动的一种考验。针对就业形势严峻的现实及计算机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各种新的技术和新应用的不断涌现,网络技术专业应敏锐把握当今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块化课程结构,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就业问题,进一步加强技能培训,丰富学生的能力储备,开拓新的就业方向和渠道,在更广阔的地域和行业里寻找就业机会,并加大专业开放办学的力度,建立反映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动态调整机制,敏锐把握当社会需求、区域经济发展的变化,适时调整、不断优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人才培养目标、模块化课程体系调整机制图,具体如图19所示:

2、建设步骤

按学院人才培养精细化管理建设统筹规划,以本专业教研室教师为核心,多方共建,对接岗位,动态调整,不断优化分期逐步实施,分三年完成。

第一步,专业市场调研确定核心工作能力,初步确定课程模块

校企合作、双向联动,组建校企共同开发课程小组,共同开展市

场调研,了解专业面向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趋势,及时把握行业产业结构变化出现的新的职业岗位,及时把握生产结构变化对原有职业岗位提出的新的职业能力的要求。

第二步,分析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

调查分析专业所面向的职业岗位和工作过程,通过对专业对接岗

位相应的工作领域与技术领域相应的工作岗位、技术领域及工作流程的分析,归纳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典型技术领域及工作流程,进一步通过对专业对接产业相应的核心能力与职业资格的分析,归纳出典型的职业资格及核心能力。

第三步,分析核心职业能力和资格,确定课程模块。

这一阶段对前面所归纳出的典型的工作岗位、技术领域、工作流

程及职业资格证书等,进行分析,归纳出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及规范,从而确定本专业课程模块,形成专业“基于工作过程”的模块式项目课程,完成专业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具体如图20、图21和图22所示:

3、运行模式

基于工作过程的工学结合模块式项目课程体系,是“依托行业、对接产业、服务就业”专业建设思路和“产业+企业+专业”专业建设模式指导下的开放性课程体系,必须遵循“工作过程导向、职业能力主线、项目任务载体”的课程建设模式,构建和采用“校企共建、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五方共管共监”的运行模式,即:

(1)在组织建设上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工作小组,负

责项目课程体系建设顶层设计、架构设计、方案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设计、下达建设任务、建设目标。

(2)在运行实施上

校企共建专业建设小组、项目课程体系建设实施小组,负责组织市场需求调研分析、职业岗位、工作过程分析、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分析,确定工学项目系列模块、专业教学方案及教学流程设计,项目课程与教材开发计划、教学实施、教材开发、教学评价、课程评价等,并将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的有关制度建设、组织建设、课程体系、教学方案、课程教材、评价标准等上网公布,接受教育主管部门、教学管理部门、教学督导部门、企业专家、学校教师、学生及学生家长和社会其它人员的监控和评价。

(3)在质量监控上

树立全面质量观、全程管理观、全员参与观的质量监控与保障意

识,建立政府、社会、企业、学校、学生五方共管共监的开放性质量监控系统,全程监控项目建设各环节,通过多渠道、多途径收集信息,高效处理和诊断信息,快速反馈矫正意见,确保本专业项目课程体系建设的高标准、高质量。

图23项目课程体系建设运行模式示意图

4、精细管理

要保证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有效运作,须实行项目的精细化管理,要在认真弄清各实施步骤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还需要通过职能分工,明确各项目的主要内容和责任人;
通过制度建设,形成过程管理的制度约束;
通过确立行动指标,建立和完善行动中的质量评价标准。因此,要把过程管理和目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按子项目建设步骤、每个步骤的建设要点及其行动程序、工作目标、功能(行动)主体、责任划分、评价标准和管理制度等方面,做到思路明确,步骤清晰,目标合理,分工明晰,责任具体,评价到位,制度完善,以便循序渐进,逐步推进,顺利实现子项目的建设目标。

课程体系建设的精细化管理内容主要分为基于认知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管理、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精细化流程管理、精细化时间管理、精细化质量管理等四项。课程体系建设必须全面结合并有效实现上述管理目标,将精细化管理真正落到工作实处。

(1)基于认知过程的课程体系结构管理

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课程的开发按工作过程的内在逻辑,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展开。整个专业课程体系的开发以专业理论为基础,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

(2)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精细化流程管理

课程开发流程管理目的在于明确每门课程开发的思路和步骤方法,为各课程开发小组在开发每门具体课程时提供一个流程规范,通过流程规范控制好每一道流程,减少工作的失误,同时显著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骨干教师参加课程开发培训、到企业轮训,了解典型工作流程、分析岗位核心能力、会同企业专家和一线技术人员,对行动领域的职业情境进行疏理分析,归类整合职业行动能力,提炼出典型工作的任务、行动能力,运用认识论和方法论转换成学习领域的知识点和能力点,再把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形成以完成工作中的某一任务为基本单位学习情境,构成以工作过程的顺序(串行)确立能力、知识点,以工作任务为导向开发出的具体课程。

针对课程开发的各个关键点,要以开发任务书形式确定责任人、任务内容、任务目标、任务完成时间等,同时对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各种资料进行统一归档管理。

(3)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精细化时间管理

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个系统工程,时间跨度达3年,精细化的时间管理是将课程体系的开发建设工作按重要性和紧迫性两个维度进行划分,按照“重要性高、紧迫性高”、“重要性低、紧迫性高”、“重要性高、紧迫性低”和“重要性低、紧迫性低”的顺序安排组织工作。具体做法是:针对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核心职业能力模块是计算机网络管理模块,优先构建该模块;
同时在该模块中兼顾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的现有教学资源,优先开发《局域网组网技术》等课程。

(4)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精细化质量管理

精细化课程体系质量管理目的是对开发的课程体系的质量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和控制,对开发出的模块课程和体系结构经行调整。

精细化课程体系建设详见如表10所示:

表10精细化课程体系建设详细表

5、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如表11所示:

表11 经费预算与进度安排

推荐访问:体系建设 关键技术 园艺 园艺栽培技能实践课程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