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海军发展感悟(完整)

时间:2022-05-28 13:50:02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国人民海军发展感悟(完整),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中国人民海军发展感悟(完整)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4篇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篇1

中国人民海军岸防兵建设纪实

  中央电视台热播《台湾,1895》,重写了这样一个事实: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一段时间里,中国岸防部队每次遭遇强敌,结果都是炮毁人亡。

  新中国成立不久,以海岸炮和海岸高炮为主体的人民海军岸防部队于1950年深秋诞生。1958年10月,岸舰导弹部队加入岸防部队。从此,我岸防部队成为一个捍卫18000多千米大陆海岸线、14000多千米岛屿海岸线、300多万平方千米海洋国土的钢铁利器。主要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岛屿,以岸基火力遂行海岸防御任务。

  海军岸防部队功勋卓著。组建以来,它单独和协同陆军及海军其它兵种作战400余次,击沉击伤敌舰船70余艘,击落击伤敌机40余架。因为海军岸防部队武器装备先进,担负任务独特,数十年来,人们很少能在电影、电视及图书报刊上见到它的踪迹。加上岸舰导弹极其特殊的地位,他们对外的称呼一直是“海军第二炮兵部队”。

  在1984年国庆35周年的盛大阅兵式上,海军岸防导弹第一次出现在兵器方队中,引起全世界关注的目光。

  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起,海军岸防工程建设的重点是双管130毫米岸炮阵地和岸舰导弹技术阵地。其中特别艰巨的是在一些礁群上设置岸炮阵地。有的礁群水文气象条件复杂,高潮时露出水面的礁石面积仅90平方米,低潮时也不过1000平方米,周围暗礁密布,延伸到几千米以外的海域。由于气象条件恶劣,有的地方一个月只能有十来天的作业时间,台风季节每月只能施工三五天,施工时还要受潮汐的限制。为了抢时间,工地领导规定每月换一次班,作业人员一上礁石就没有节假日。经过全体指战员几年的艰苦奋战,岛礁上的钢筋混凝土工事终于高高地突出海面,逐渐形成了包括武器、弹药和粮、油、水储存及供电等设施配套齐全的岸炮阵地。

  

  二 人们一直把岸防部队的海岸阵地称为“不沉的战舰”,然而直到80年代以前,这“不沉的战舰”是名不副实的。不沉是做到了,但这些阵地大多是固定的,不会像战舰那样驰骋海洋,即便是岸炮,转移阵地也十分困难。

  1980年,时任海军司令部炮兵部部长的侯国杰开始思考:能不能研制自行式岸舰导弹和自行式岸炮?他的这一设想得到了海军首长的支持。很快,专门的领导小组成立了,时任海司作战部部长的陈德鸿、海装有关负责人和侯国杰一起组建了一个研制班子。在某军工厂厂长兼总工程师王焚宫的技术支持下,经过努力,自行式岸舰导弹终于研制成功。原先固定式岸舰导弹,4个发射架需要数十辆车保障,现在可以保障8个发射架;
原来整个装备系统需数十根电缆。现在只剩下3根,人员减少了一半,营火力增加了一半。

  机动式岸舰导弹实弹射击这一天,时任海军政委李耀文、海军副司令员刘道生、杨国宇和李景都来到了试射场。从此,海军各新型岸舰导弹全部变成了机动式岸舰导弹。

  不久,我自行式岸舰导弹发射导弹的画面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不少国家的军事刊物标题是:“中国开始部置自行式岸舰导弹”。

  三 这一天,时任海军岸防部部长的苏国栋和北海舰队岸导团的领导们又一次来到一个重要的海峡。这里埋葬着历史上众多守卫将士的忠骨和魂灵,也记录着列强们军舰横冲直闯的罪恶,然而当时我岸舰导弹的有效射程还不能封锁住海峡,海峡上有一条火力“空白带”。

  “决不能给敌舰船留下‘通道’!”苏国栋一回到北京,就和岸防部的同志一起拿出三个方案。前两个方案要改变导弹的弹道,由于人力、财力限制,他们决定将这两个方案留下来慢慢研究,采用第三种方案,即在现有导弹技术水平基础上挖掘潜力增加射程。

  1987年夏天,有关科研人员和上级机关首长齐集发射阵地。3发新的增程弹按计划击中不同目标。岸舰导弹增程射击成功,使当时装备的岸舰导弹的火力覆盖面积增加了1/3左右。

  四 20世纪80年代,岸舰导弹发射方法是靠阵地雷达和指挥仪指挥射击,岸导营的独立作战能力虽然很强,自动化程度也比较高,但它的缺点是十分明显的。导弹射击时,用阵地雷达引导,只能在雷达“视距”内攻击目标。而受发射阵地山高的限制,绝大部分岸导阵地的雷达视距都小于岸舰导弹的动力航程,雷达的这个盲区使岸舰导弹无法进行远程射击。

  正因如此,传统的射击方法使得导弹发射阵地只能建立在高山上。建立这样的导弹阵地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资源,而且阵地对山头还很挑剔,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山太高了,雷达视距虽远但发射导弹不安全,容易出现坠海现象;
山太低,雷达视距近,导弹无法实现远程射击。无山的地方更是无法建立阵地,而且山头阵地上一下子展开几十辆发射保障车辆,极易被敌发现。

  那么,能不能抛开阵地雷达,借用千里之外的“千里眼”呢?比如海上的雷达观通站、装有雷达的直升机、气球雷达、军事侦察雷达等。从理论上讲,这是可行的,然而运用这种方法引导岸舰导弹射击,原有的射击原理已不适合,原射击指挥仪也不能胜任。那么,谁来担负射击指挥的角色呢?北海舰队训练处岸防科参谋吕振喜想到了某岸导团团长傅全昌。当他提出这一设想时,傅全昌告诉他,我已经带领部队在无指挥仪条件下进行过射击训练,2发2中。

  吕振喜和傅全昌就这样一拍即合,两个人一起向上级请示进行超视距射击探索。很快,吕振喜写出了《超视距射击法》,傅全昌也给导弹设计师提供了各种修正弹道的数据。

  1985年8月,傅全昌组织某岸导营使用超视距射击法。由观通站和直升机引导,进行实弹射击。第1、第2枚单射,第3、第4枚齐射,均在较大射程命中目标。接着另一个营试验超视距射击,也是2发2中。超视距射击成功了!

  试验只打死目标,打移动目标行不行?于是,又一次用超视距射击移动目标的试验开始了。当遥控靶艇以24节的高速在海面奔驰时,3发岸舰导弹又一次准确命中目标!

  超视距射击的成功,不仅意味着导弹不受阵地高度和雷达性能的限制,而且证明导弹可以从山头走下来,在沿海公路、田野、滩头任何可以设置导弹发射架的地方发射了。也就是说,岸舰导弹也可以机动打游击战,哪儿需要去哪儿攻击,哪儿隐蔽在哪儿展开。

  五 2004年,我海军新组建了某岸防团,第一任团长陈志峰。虽然号称新型岸导团,但在成立之初,他们手中一枚导弹也没有。它实际上是新型岸舰导弹的试验团,部队组建、训练与武器系统研制几乎同步推进。为此,该团专门成立了以技术骨干为主的团装备技术评审委员会,创造了“跟研、跟试、跟产”和“边接收、边训练、边建设”的训练模式,通过建立技术安全评审制度,通过制定导弹技术、指控车、火力单位等6项评审细则,从技术准备等4个方面签订安全责任书。

  没有实装,官兵自己画出了导弹剖视图,动手制作出模拟操控界面。第一套新装备到达部队后,同时训练两套作战人马。

  北方某武器试验场,岸导团官兵在冰天雪地里“跟试”作业已两个多月,陈志峰提出一个大胆请求:“能不能让我们担负试射操作任务?”此语一出。举座皆惊:导弹试射历来由工业部门和试验基地联合实施,让接装部队直接打试验弹,有把握吗?一直和接装官兵一起的科研人员说:“他们完全有能力胜任试射任务!”此后,岸导团官兵又先后2次担负导弹试验发射任务,取得了3发3中的佳绩。

  导弹接装后,团装备技术委员会多次对新装备性能进行技术革新。从新型导弹立项至今,该团先后提出200多项新装备改进意见和建议,其中100余项被采纳,极大地提高了新型导弹的作战性能。

  首次大规模跨区域机动2000多千米、首次组织大型发射装备乘船渡海水路输送……岸导团官兵披坚执锐,昼夜兼程。在正式接装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连续参加了上级组织的7次重大军事演习、演练活动,圆满完成任务。

  今日长缨在手,随时可缚苍龙。一支支新型岸防劲旅迅速崛起在共和国的钢铁海防线上,真正成为“不沉的战舰”。

  

  编辑 严晓峰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篇2

历数70年风雨的中国人民海军历史

人民海军历史知多少

【诞生】

说到海军,就不得不提到人民海军真正的创始人——“海军之父”粟裕。早在抗日战争时期,人民军队便有了海上武装力量,创始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粟裕。1942年初,时任新四军一师师长的粟裕在苏中组建海防大队,后扩建为海防纵队,这是人民军队有史以来第一支初具规模的海上武装。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过大江”,一举跨越长江天险,攻占南京。同一天,毛主席急电粟裕:“三野立即组建海军,定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华东军区海军”。自此,我们自己的海军终于诞生了,而渡江战役指挥部所在地江苏泰州白马庙即为人民海军的诞生地。

【风雨70年】

从无到有,由弱到强,今天的人民海军,已经有了5个“孩子”:潜艇、水面舰艇、航空兵、陆战队和岸防部队。

一、海军潜艇部队

潜艇部队是海军中遂行水下作战任务的兵种。潜艇分为常规动力潜艇以及核动力潜艇,其中核潜艇是一国潜艇中的战略力量,是国家威慑力的象征。

【历史】1954年6月19日,以海军潜艇学校为基础,中国第一支潜艇部队在青岛正式组建,主要装备是从苏联购买的4艘潜艇。1974年8月1日,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核动力攻击潜艇编入海军战斗序列。

【明星】091级核潜艇、039型常规动力潜艇

二、海军水面舰艇部队

水面舰艇部队是指海军中在水面遂行作战任务的兵种,它是海军的基本作战兵力,凡有海军的国家,都有水面舰艇部队。

【构成】战斗舰艇:航空母舰、驱逐舰、护卫舰、猎潜艇、导弹艇、扫雷艇等

勤务舰船:登陆舰(艇)、各类保障舰船等

【明星】辽宁舰、052D型驱逐舰、054A型护卫舰

三、海军航空兵部队

海军航空兵是在海洋上空遂行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按起降基地不同,可分为岸基航空兵和舰载航空兵。

【构成】歼击机、轰炸机、预警机、侦察机、反潜巡逻机、运输机等

【历史】1950年11月1日,海军第一航空学校成立。1952年9月6日经中央军委正式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正式成立。1955年1月18日,以海军航空兵参加我军历史上首次陆海空协同作战,解放一江山岛。2012年9月25日,首艘航空母舰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自此中国航母舰载机部队成立。

【明星】歼-15、空警-500H、运-8反潜巡逻机

四、海军陆战队

海军陆战队是担负登陆作战任务的海军兵种,担负各种侦察、突击等特种任务,比起其它兵种来,陆战队员的身手更加不凡。

【构成】陆战步兵、装甲兵、炮兵、工程兵、通信兵、侦察兵、防化兵等

【历史】1953年,为解放东南沿海岛屿,华东军区以组建了海军陆战第1团。1954年12月9日,在海军陆战第1团基础上,组建了第一个海军陆战师。1957年1月,海军陆战师撤消。1979年,为应对南海地区的快速部署任务需要,海军陆战队重组。

五、海军岸防部队

海军岸防部队是部署在沿海重要地段,以火力参加对海防御作战的海军兵种,是近岸坚守防御战中的主要兵力之一。

【构成】海岸炮兵部队、海岸导弹部队

【历史】1950年8月24日,中国海军海岸炮兵学校于青岛成立。同年10月21日在青岛团岛组建了第一个海岸炮兵营。这年年底,海军岸防兵已在沿海基地港口、江河入海口以及岛屿上建起了19个海岸炮兵团,初步构建起共和国海岸防御的骨架。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篇3

厉害了,中国人民海军!
作者:
来源:《大众科学》2019年第10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英文:People’sLiberationArmyNavy,缩写:PLAN或PLANavy,舰艇前缀:CNS-ChineseNavalShip或PLANS-PLANavyShip),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海上武装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海上军种。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舰艇部队和海军航空兵为主体,其主要任务是独立或协同陆军、空军防御敌人从海上的入侵,保卫领海主权,维护海洋权益。其作战部队除海军总部直辖外,分别隶属于北海、东海、南海三支舰队中。现役军人约24万人,舰船300余艘,飞机600余架,现役舰艇总吨位仅次于美国,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规模的海上武装力量。

大家知道,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种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初期只有陆军,那么中国人民海军的建立有什么契机呢?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篇4


中国人民的革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我们今天的胜利,是和老一辈革命者,前仆后继,艰苦创业的英雄业迹紧紧连在一起的。因此,在新的长征路上,后来人常常缅怀先烈的革命精神,以学习楷模,激励斗志,让革命的红旗,世世代代传下去。我们正是以这种心情来回忆我们敬爱的父亲王尽美烈士。父亲离开我们已经多年了,他那和蔼可亲的声容笑貌,时刻都在激励着我们前进。父亲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父亲去世的时候,我们很小,4年之后,母亲也就忧伤病故了。贫困与死亡,吞噬着我们这一家,日子是在苦水里泡过来的。听奶奶讲,我们的老爷爷老奶奶是从外地逃荒要饭来到莒县北杏村的,以后在地主“见山堂”当佃户,从此,过着受剥削的佃农生活。父亲出生前4个月,爷爷就病故了,全家只剩下了老奶奶和奶奶。1898年6月14日父亲来到人间,正遇大荒年,家里穷得揭不开锅,又增加了一口人,生活更加困难了。对于一个几代单传的家庭来说,父亲的出生,毕竟是件喜事,老奶奶和奶奶感到有了奔头。听奶奶讲,父亲自幼聪慧,喜欢听故事,到了晚上,奶奶常常一边纺线,
一边给他讲故事。父亲最爱听的是义和团杀洋鬼子的故事。父亲出生的前一年,德国武装侵占了我国胶州湾。随后,又强修了胶济路,驱赶居民,建立教堂,疯狂地掠夺我矿产财富,弄得民不聊生。义和团义旗高举,揭竿而起。1899年,我们家乡一带的义和团数千人,一举捣毁了教堂,驱逐传教土,斗得县官狼狈不堪。父亲听这样的故事,如身临其境,百听不厌,天长日久,潜移默化,铲除不平的思想,在他幼小的心灵上深深地扎下了根。

由于爷爷早逝,生活难熬,父亲从小就搂草拾柴火,参加劳动。一家人起五更睡半夜,拼命的干,到秋后,一袋袋粮食送到地主的家院,自己家里所剩无几。到寒冬腊月,奶奶还要到地主家去帮工。这些不公的现象常常使父亲愤愤不平,人都有两只手,为啥地主啥也不干,尽吃好的,穷人累断筋骨,还填不饱肚子。都说这是命里注定的,果真是有命吗?父亲对啥都问个为什么,但总是得不到满意的回答。
奶奶经常对我们讲父亲求学读书的伤心往事,那时有钱人家,读书要设家塾,自己请塾师。我们家里赤贫如洗,糊口已属不易,哪里有钱请先生教书呢?为了找机会读书,父亲七八岁的时候,忍屈受
辱,先后到本村地主“见山堂”和“谋耕堂”设的家塾去为其小少爷陪读。事也凑巧,一年多两个少爷相继患病夭折。地主诬蔑父亲是“穷命”,“妨”死了他们的孩子。父亲忍受不了这样的侮辱,发誓再也不为地主孩子陪读了。从此,他失学在家,帮奶奶干活。到后来村里办起了村塾,继而又成立了小学,这才重新得到学习机会。
革命老前辈经常给我们讲到父亲在小学期间,受到进步教师和书刊的影响,接受了一些新思想,开始树立起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高小毕业劳动了两年后,他决定离开家乡到省府济南去寻找改变穷人命运的真理。
父亲怀着救国救民的远大理想,于1918年夏,考入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到济南后视野开阔了。他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李大钊同志发表的《历代的胜利》和《布尔什维克主义的胜利》等重要文章,听到李大钊同志“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的呼声,发生了强烈的共鸣。从此,他找到了知音,找到了良师。
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父亲以战斗的姿态投入了革命的洪流。同学们推选他为代表,联络济南其他学校的
学生,建立反日爱国组织,开展街头宣传活动。他和其他学生及革命群众一起去砸亲日的“南昌报”馆,惩罚出卖国家民族利益的汉奸文人。这年夏天,学校放假,父亲回到家乡,先到诸城城里学校串连同学,又到枳沟母校进行街头宣传,反对卖国条约。在他们的影响下,有的同学咬破手指,用鲜血在白布上写下“宁死不当亡国奴”7个大字,并上街游行。父亲还组织枳沟镇一带学生成立“十人团”,组织反日会,在通往青岛的公路上,盘查日货,阻止商人向青岛贩运农产品。这期间,他用《长江歌》的曲调填写的爱国新词,在诸城一带广为流传。

五四运动后,父亲为了巩固和发展新文化运动的成果,组织了进步学术团体励新学会。1920年11月10日举行首次会议时,有邓恩铭、于其惠、陈汝美等14人参加,由父亲起草会章。11月20日下午,在公园大厅举行了正式成立大会,决定出版宣传新文化思想的《励新》半月刊,父亲任编辑主任。
在励新学会期间,父亲就经常来往于济南、北京之间,结识了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先驱李大钊同志。1920年1月,李大钊同志团结了一批热心研究马克思主义的青年,在北京大学发起组织了马克思
学说研究会。不久,就发展了我们的父亲王尽美入会。1920年下半年,父亲等一些马克思主义信仰比较坚定的青年,在济南成立了山东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他同北京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时常接触,交流情况。他们经常阅读马克思、列宁的著作和介绍苏联情况的书刊,并定期集合讨论。在李大钊同志派来的北京共产主义小组成员陈为人同志帮助下,1920年底或1921年初,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在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的基础上秘密诞生了,父亲领导小组的工作。小组第一批成员还有邓恩铭、王翔千等人。1921年7月,父亲和邓恩铭两人代表山东共产主义小组,到上海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上,毛泽东、董必武、陈谭秋、何叔衡、李达、李汉俊等代表和父亲一起,讨论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选择了中央领导机关,组成了中国共产党。从此,父亲和毛泽东、董必武等同志建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
党的一大以后,父亲回到山东,在党中央的指导下,成立了中共山东区支部,他被选为书记。不久,在山东区支部领导下,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山东支部,父亲任主任。有了党的领导,山东的革命工作迅速的开展起来了,革命的火焰由知识界发
展到工农劳动界,由济南扩大到淄博、张店、潍县、青岛等地。
后来有一段时间,父亲的音信断绝了,奶奶和母亲非常着急,四处打听,杳无消息。大约半年之后,突然接到父亲的家信,全家高兴极了。后来才知道1922年1月,根据中央的决定,父亲和瞿秋白、邓恩铭等同志一起,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的远东各国共产党和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是为了保密,和家里断绝关系的。回国后,出席了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会上,归国代表传达了远东会议精神和列宁同志对中国革命所作的重要指示,大会据此联系中国实际情况,制定了党的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父亲是中国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党的二大闭幕后,他被中央分配担任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书记处的领导工作。当时劳动组合书记部迁住北京,父亲经常和党的北方负责人李大钊同志联系工作,参加起草《劳动法大纲》。他曾由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派到山海关领导工人大罢工,还是开滦五煤矿总同盟大罢工的领导成员。他领导建立了山海关秦皇岛地区第一个党的秘密小组。
许多革命老人,知道父亲的,都说他很有宣传和
组织能力。为了传播马列主义,他和王翔千等先后主编过《励新》、《山东劳动周刊》、《现代青年》、《晨钟报》、《十月》等报刊。父亲知识丰富,分析问题细密,写的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很受劳动大众的欢迎。常听黄秀珍老大姐说,父亲讲起话来非常幽默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1925年春节,他在济南趵突泉外,遇到了几个宣传基督教的男女,便立即召集中共山东省地方执行委员会机关的同志和一部分青年团员,另立讲台,面对面地开展大规模的反基督教宣传。他以雄辩的口才,富有哲学的道理,把帝国主义利用宗教侵略中国的罪行,揭露得体无完肤。他的宣传鼓动吸引了广大群众,孤立了反动基督教徒。
父亲能写善画,精通丝竹管弦。在莫斯科公园里,他曾以悠扬的笛声,博得了国际友人的赞扬。在津浦路列车上,他拉着胡琴,向旅客宣传国共两党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主张。在济南一次纪念马克思诞辰的会场上,他挂起了自己画的马克思像,给人留下难以忘却的印象。
原华东局副秘书长李宇超同志是父亲的老战友,他很称赞父亲在大革命以前对推动第一次国共两党的合作,对我党的统战工作所作的贡献。党的三大
以后,父亲根据党的要求,以个人身分加入了国民党,1924年1月,他作为国民党山东组织的代表和李大钊、毛泽东、林柏渠等共产党人一起,参加了孙中山先生在广州主持召开的国民党一大。大会后他回到山东,在济南大明湖的历下亭曾经召集过国共两党党员会议,宣传贯彻革命的新三民主义,并以国共两党的名义散发传单。父亲充分利用国共合作的有利条件,扩大我党的政治影响,发展党的组织,开展工农群众革命运动。这时济南的津浦大厂、鲁丰纱厂、齐鲁大学、省立一师、省立一中、青岛的四方机床厂、青岛纱厂、淄博煤矿潍县、益都、胶东、鲁北农村以及设在益都的省立四师、省立十中等,都陆续建立了党的组织。
1924年冬,李大钊同志在北京领导成立了“国民会议促成会”。孙中山北上,先到天津,准备到北京主持召开国民会议预备会。父亲在北京听取李大钊同志的报告,回济途中经过天津,受到孙中山先生的接见。孙中山先生委派他为国民会议宣传员特派员,负责在山东宣传和筹备召开国民会议的工作。1925年1月,父亲去青岛领导开展国民会议运动,同时和邓恩铭同志一起,领导铁路工人大罢工。这年3月,父亲曾从青岛到北京出席国
共两党召开的国民会议促成会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期间,孙中山先生逝世,父亲在北京参加了追悼和安葬孙中山先生的活动。不久,父亲又回到青岛和邓恩铭同志一起,领导了青岛纱厂工人罢工。5月份,父亲就病倒在床,他曾回北杏老家养了一个阶段,以后又回到青岛,住进青岛医院。
1925年8月19日,我们敬爱的父亲与世长辞了,年仅27岁。组织上为他举行了沉痛的追悼会并派人把他的灵柩送回家乡。
父亲去世时,我们还是小孩子,对父亲的事知道很少。他为革命东奔西走,忙无暇时,也很少回家。即便有时回家,也只是在家短暂一停,接着又匆匆外出。记得父亲回家时,常常和枳沟镇高小时的王新甫老师在一起谈话。王老师是济南法政堂的毕业生,思想进步同情革命。父亲幼年跟他上学时,他常常在课堂上发表一些赞助革命和革命的演说,还启发学生阅读当时的进步书刊。父亲在读书时受他影响很大,所以,父亲对他很尊敬,每次回家总去拜访他,同他交谈一些革命的思想。
父亲对我俩的成长十分关心,要求很严。记得有一次他检查乃征的毛笔字,见字写得歪歪扭扭,他很不高兴,叫乃征把过去写的字都拿出来,并语重
心长地说:“要经常将现在写的字和过去写的比较比较。这样才能看得出来是长进了还是退步了啊!”父亲这些教导,使我们至今难忘。
父亲最后一次回家是在1925年6月,那时他在青岛病重回家来休养的。当时我们全家虽为他能回家常住,同家人团聚而高兴,但看到他病得面黄饥瘦又十分难过。父亲的病情很重,而且那时已进入炎热的夏天,为了给父亲安置一个清静凉爽的住处,我家又借了邻人家的两间南屋,把父亲的病床抬在里边。为了给父亲增加点营养,我们家竭尽全力,经常给父亲做些可口的汤饭。同时,党组织也热忱地关心着我们的父亲,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还寄些钱来,作为父亲生活和医疗的费用。此外,奶奶和母亲四处奔跑,请求良医,希望能把父亲的病治好。但是,父亲患的是肺结核病,当时医疗条件,对这种病毫无办法。所以,回家后,父亲的病情一天天严重起来。
看到这种情形,我们全家难过极了。记得在父亲昏迷的时候,母亲常常拉着我俩坐在父亲的病床边流泪。有时父亲也被亲人们的抽泣声惊醒。这时他就振作精神,对亲人们安慰一番。说道:“不要难过,即便是死,也不怕,唯独是咱穷苦人还在受苦
受难,党交给我的革命任务还没有最后完成”。父亲这种为革命而生,为革命而死的崇高精神,在我们幼小的心灵上打下了很深的烙印。
父亲在病中,丝毫也没有忘记对我们的教育。他经常把我俩叫到他床前,给我们讲道理,再三叮嘱我们长大了要为穷人们做事,要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那时乃征已经开始读书了,也已经懂事了。父亲这些深刻的教诲,我们记忆犹新。父亲同时还嘱咐奶奶和母亲,要她们好好抚养我们,并且还把我们嘱托给他的战友,对我们多加关照。他不仅是我们的慈父,也是我们走上革命道路的第一个启蒙者。

父亲在家休养了大约一个月左右的时间,到后来他病情就十分严重了。父亲是个坚强的革命战士。他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想到的是,死也不能离开自己的战友,死也不能离开自己的战斗岗位。青岛是他病前、病中工作和战斗过的地方,他执意要回青岛去。当时,我们全家人认为,青岛医疗条件也许更好些,也就同意了他的要求。于是奶奶陪他一块去了青岛。他们清楚地记得,父亲临去时紧紧捏着我们的手摇了又摇,在亲人们的哽咽声中离开了家„„。

这是人间最难忍受的生离死别啊!
我们永远不会忘记1925年古历7月7日那阴沉而闷热的一天,父亲在青岛病故的噩耗传到了家乡。母亲拉着我们兄弟俩的手,伏跪在村头迎接奶奶陪送来的父亲的灵柩,全家悲痛欲绝,失声恸哭。党组织派来两位护送的同志,也都伤心落泪。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父亲像一支燃烧的蜡烛,耗尽了自己身上的血和肉,在给别人以光明之后悄然熄灭了。
父亲虽然去世了,但是,党组织和山东的人民并没有忘记父亲和我们全家。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党还尽力给我们以关怀和帮助。父亲的老战友王翔千曾经资助我们读书,并经常讲述父亲的革命经历,启发教育我们走上革命的道路。
经过无数革命先辈和劳动人民的浴血奋战,一个崭新的中国终于屹立在世界东方了!最使我们感动的是,建国前夕,毛主席对参加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的山东代表马保三同志无限深情地说:革命胜利了,不能忘记老同志。你们山东要把王尽美烈士的历史搞好。毛主席还介绍说:王尽美耳朵大,长方脸,细高条,说话沉着大方,很有口才,大伙都亲
热地叫他“王大耳”,要收集他的遗物。后来,听李宇超同志(当时的山东省副省长)说:毛主席有一次在视察青岛时,对山东省负责同志讲过:你们山东有个王尽美,是党的一大代表之一,是个好同志,听说他母亲现在还活着,要好好养起来。以后,奶奶由省委接到了济南,度过了幸福的晚年。关于父亲的遗物,过去我们知道有一些,特别是书籍和信件。记得他写的毛笔字很好,我们把他写过的当作字贴仿写。但由于常年兵荒马乱,我们家几遭日本侵略军、汉奸和国民党土匪抢劫,父亲的遗物都丢失了。后来奶奶想起有一张父亲的照片,怕丢失了,就把它泥到屋内的墙里珍藏着。根据奶奶提供的情况,山东省派人仔细地查找了我们老家的土房,终于找到了那张珍藏了20多年的照片。当照片送到北京时,毛主席和董老认定,这就是山东的王尽美。现在各地展出的父亲遗像,就是这张照片翻照的。
1959年,中共山东省和山东人民政府将父亲的坟墓从北杏村迁移到济南四里山(现改为英雄山)烈士陵园。毛主席手书的“革命烈士纪念塔”直立山顶。
1961年,董必武同志在去武汉途中的列车上,
深情地怀念起他的战友王尽美,挥笔写下题为《忆王尽美同志》的诗句:“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君与恩铭不老松。”家乡党的组织为了纪念我们的父亲王尽美同志,于1971年在北杏村前的乔有山上,修建了王尽美烈士纪念馆。1978年夏天,我们兄弟俩回到了家乡,拜访了家乡的父老兄弟姐妹,瞻仰了家乡人民历尽艰险保护下来的王尽美烈士故居和新建的王尽美烈士纪念馆。我们抱着怀念和敬仰的心情走进纪念馆,静静地肃立在父亲的遗像前宣誓:我们和子孙后代一定要继承父亲的遗志,学习老前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高贵品质,在新的伟大的长征中,把我们的全部力量献给党和人民,为实现和保卫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祖国,为共产主义事业,努力奋斗!
R

推荐访问:中国人民 海军 感悟 中国人民海军发展感悟 中国人民海军的发展感悟 对人民海军发展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