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文化治理5篇

时间:2023-05-01 08:45:02 浏览量:

篇一:乡村文化治理

  

  农村乡村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

  农村乡村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也是国家政策的重点之一。为了实现农村乡村治理的目标,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采取了一系列的主要做法。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乡村治理的基础是基层组织建设,只有建立健全的基层组织,才能有效地推进农村乡村治理。因此,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基层组织的建设,提高了基层组织的能力和水平,为农村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创新是农村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高了农村社会管理的效率和质量。例如,推广“村规民约”制度,建立村民自治组织,加强村民自治能力,提高村民的参与度和满意度。

  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农村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了农村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水平。例如,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的覆盖率和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医疗保障。

  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农村文化建设是农村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各地政府和社会组织加强了农村文化建设,提高了农村文化的水平和质量。例如,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农村文化设施的覆盖率和质量,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文化服务。

  农村乡村治理方面的主要做法包括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管理创新、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和加强农村文化建设。这些做法的实施,为农村乡村治理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为农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篇二:乡村文化治理

  

  STUDIES

  ON

  CULTURAL

  SOFT

  POWER2021年2月第1期第6卷Vol.

  6.

  No.

  February

  2021.

  34?42DOI:

  10.

  19468/j.

  cnki.

  2096-1987.

  2021.

  01.

  004乡

  村振兴战略下

  的文化治

  理进路: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陈庚邱晶钰摘

  要:文化是乡村的力量之根与发展之魂,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乃

  至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治理理论在治理目标、治理载体、治理主体、治理机制等四个

  维度赋予乡村文化治理解释框架。借鉴浙江省T市Z镇实践经验,乡村文化治理可从

  构建三位一体的文化治理机制、打造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实现文化产品和服务多元供

  给、推进文化治理制度化与规范化等方面探索实践路径。关键词:乡村振兴

  乡村文化治理

  文化治理文化是乡村的力量之根与发展之魂,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是实现乡村文化振兴乃至乡

  村振兴的重要路径。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乡村文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乡村文化振

  兴具备良好基础,同时又面对着不小挑战。一是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进程中,农

  村社会从“熟人社会”转变为“半熟人社会”①,且出现了“乡村伦理危机”②,原有文化

  共同体难以维系,亟待实现乡村文化的有效治理与秩序重建;二是自2005年起至今,

  农村文化建设成效显著,但仍然囿于传统的封闭管理路径而缺乏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开放

  性、创新性的长效机制。基于此,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导向

  下,乡村文化振兴急需建立健全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在谋求乡村文化振兴的当下,究竟

  该如何推进乡村文化治理成为一个急需研究的议题。截至目前,国内已有部分学者对乡村文化治理进行了探究。李三辉等③、袁君刚等④论①

  贺雪峰:《新乡土中国》,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9~10页。②

  “乡村伦理危机”表现在多个方面,包括“乡村经济伦理凋敝,重义轻利的传统经济伦理被不择手段追求自身

  利益的见利忘义所取代,安贫乐道的朴素民风变成了笑贫不笑娼的不良风气盛行;社会伦理中的敬老孝道、扶危济困和尊师重教也逐渐消逝;政治伦理中的匡扶正义和热心乡里的价值追求也成为过往遗风”°参见吴

  理财、解胜利:《文化治理视角下的乡村文化振兴:价值耦合与体系建构》,《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

  版)》2019年第1期,第16?23+

  162?163页。③

  李三辉、范和生:《乡村文化衰落与当代乡村社会治理》,《长白学刊》2017年第4期,第134~141页。④

  袁君刚、李佳琦:《走向文化治理:乡村治理的新转向》,《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

  3期,第42~49页。

  陈庚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治理进路: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35-述了乡村文化治理对于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作用;朱菲菲等①、陈春燕等②、唐钱华③等聚焦乡村文

  化治理的主体,论及治理主体缺失、治理主体作用发挥机制、治理主体角色转换等内容;黄荆金

  等④、胡铭焓⑤则以区域性乡村文化治理为研究对象,关注区域性乡村文化治理的特征、内涵、实践

  方式。还有部分学者基于特定背景对乡村文化治理(的某一方面)展开分析,如庄学村⑥研究了新型城

  镇化建设中的乡村文化治理,张世定⑦讨论了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制度构建问题。总体而言,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论述乡村文化治理的研究还较少。本文将立足文化治理理论,尝试搭建乡村振兴

  下的乡村文化治理结构框架,从目的、载体、主体、机制等四个层面进行解构,并依托浙江省T市Z

  镇实践经验做进一步解释,同时为乡村文化治理实践方式给出参考。一、乡村文化治理的理论向度:解释效度与结构框架(一)文化治理理论的理论内涵“文化治理”衍生于“治理”理论。“治理”概念兴始于西方政治学领域,起初近似于强调权威的统

  治。随社会发展,西方学者陆续赋予其新内涵,主要有以下三方面扩充:一是指出治理的活动主体

  不一定是政府,治理目标的实现不一定依靠国家强制力量,如詹姆斯?罗西瑙⑧;二是对治理结构的理解不断加深,从“科层制”模式拓展至“市场制”

  “网络制”

  “社群制”模式⑨;三是“治理”渐成伞状概

  念,即被运用至社会经济、文化等非政治学领域,被视作社会经济、文化等领域“各种公共的或私人

  的个人和机构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⑩,“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

  联合行动的持续的过程”。?伴随治理理论的发展完善,“文化治理”理论逐步演化成型。托尼?本尼特是该理论的开拓者和

  奠基者,在他看来,文化包含着改革者的政策、布局,并非“一个不存在管理与控制中心的自发过

  程”?,因而应当把管理、控制等引入文化研究。他表示:“如果文化被视作历史性生成的机构性嵌入

  (institutionally

  embedded)的治理关系的特定系列,它以广大人口的思想、行为转变为目标,而这种转

  变部分通过审美与智性文化的社会形式、技术与规则的扩展来实现,那么文化就能被更加令人信服①

  朱菲菲、包先康:《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缺失及其改进措施》,《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6年第6期,第53~57页。②

  陈春燕、于雯君:《透视专家的影响力:农村基层文化治理中体制内治理精英的行动逻辑研究》,《青海社会科学》2019年第4期,第70~77页。③

  唐钱华:《乡村文化振兴中的移风易俗主题与政府角色转换》,《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6期,第14~22页。④

  黄荆晶、邓淑红、郭萌:《“一带一路”背景下西北地区乡村文化治理路径探析》,《现代农业》2017年第7期,第93~95页。⑤

  胡铭焓:《陕南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创新研究》,《湖北农业科学》2020年第18期,第213~216页。⑥

  庄学村:《失衡与平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乡村文化治理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3期,第114~

  12页。⑦

  张世定:《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治理的制度构建》,《长白学刊》2020年第4期,第147~156页。⑧

  [美]詹姆斯?罗西瑙主编:《没有政府的治理》,张胜军、刘小林等译,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5页。⑨

  [瑞典]乔恩?皮埃尔、[美]盖伊?彼得斯:《治理、政治与国家》,唐贤兴、马婷译,格致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2019年

  版,第13~20页。⑩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George

  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Economics

  ,

  1995(3)

  :

  754-756.?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Our

  Global

  Neighborhood

  :

  The

  Report

  of

  the

  Commission

  on

  Global

  Governance,

  George

  Washingto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Economics

  ,

  1995(3)

  :

  754-756.?Bennett,

  T.

  :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

  199:

  92.

  -36-丈伉狡实力列兗第6卷第1期地构想°”①本尼特虽未明确提出“文化治理”概念,但将“文化”与“治理”进行了紧密对接:将文化视

  作治理的对象,即对广大人口的思想、行为进行干预和管理;同时又将文化视作治理的手段,借助

  艺术、审美、智性文化(活动)等实现干预和管理。此外,本尼特还指出文化治理过程不仅存在治理

  者的“控制的技术”②,还存在被治理者的“自我的技术”③,即在治理者面向广大人口开展治理活动

  时,治理活动针对的广大人口会进行“无止尽的自我审视与自我变革”④以实现自我管理。在西方学界

  影响下,我国学界开始关注文化治理研究⑤。目前,我国学者对“文化治理”的内容理解和概念界定并

  不统一,但基本达成了以下共识:文化治理不仅意在对文化领域进行治理(将文化视为治理对象),

  还旨在发挥出文化的结构性治理价值(将文化视作治理工具)°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文化治理理论的内涵主要包括:(1)治理主体的多元性,即强调政府、企

  业、非营利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体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2)治理过程的协同互构性,各治理主体

  “通过建构一种合作、协商的伙伴关系,在公共理性的指导下处理文化管理的各类事务”⑥。(3)治理

  机制的双线并举性,文化治理过程需要借助两种机制,一种是他治属性的行政治理机制,另一种是

  自治属性的社会治理机制。(4)治理方式的隐性与柔性,文化治理“并不采用公权力的表征技术,而

  是通过社会互动、关系营造和生活建构等多样化隐性运作技术实现柔性治理”⑦,将文化用作隐形、柔性权力,借助文化的工具性、展示性、运作性达成治理目的。(5)治理目的的双重性,文化治理绝

  不限于公权力对公众实现潜移默化的规训与认同,更多是以塑造“文化自觉”⑧的公共人、实现文化公

  共人的自我管理为旨归。(二)文化治理理论的解释效度在讨论乡村振兴下乡村文化治理的结构框架前,我们应当思考文化治理理论对于乡村文化振兴

  的解释效度。对照文化治理理论内涵(见图1)以及关于我国乡村文化振兴的主流观点,不难发现两者

  具有诸多面向的适配性°在主体和机制上,乡村文化振兴强调各级政府、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企业、农村居民等的协同

  合作,既要依靠行政逻辑的他治机制又要借助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同时还要发挥农村居民自治机制。①

  Bennett,

  T.

  :

  Putting

  Policy

  into

  Cultural

  Studies,

  Grossberg,

  L.

  et

  al.

  (eds.):

  Cultural

  Studies,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2:

  26.②

  [法]福柯:《性经验史》,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③

  [法]福柯:《性经验史》,余碧平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第5页。④

  Bennett,

  T.

  :

  Culture:

  A

  Reformer"s

  Science,

  London:

  Sage,

  199:

  92.⑤

  较早研究文化治理的国内学者包括王志弘、胡惠林、谢新松、吴理财、齐崇文等。参见王志弘:《台北市文化治理的性质与转

  变:1967—2002》,《台湾社会研究季刊》2003年第52期;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发展文化产业的新维度》,《学术月刊》

  2012年第5期,第28~32页;胡惠林:《国家文化治理需让更多公民参与》,《光明日报》2013年11月14日;谢新松:《多元

  化社会的文化治理模式研究》,《云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第138~141页;吴理财:《文化治理的三张面孔》,《华中师范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期,第58~68页;齐崇文:《文化治理需克服泛意识形态化弊端》,《探索与争鸣》

  2014年第5期,第20~21页。⑥

  陈怀平、吴绒、刘吉发:《权力边界与职责担当:文化治理的“三元”主体格局建构一一基于协商民主的视角》,《社会主义研

  究》2015年第3期,第89~94页。⑦

  李山:《社区文化治理的理论逻辑与行动路径》,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版,第98页。⑧

  “文化自觉”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历史圈子的人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并对其发展历程和未来有充分的认识”°参见赵旭东、孙笑非:《中国乡村文化的再生产——基于一种文化转型观念的再思考》,《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

  陈庚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治理进路: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主体的治理行为,确保乡村文化治理的规范有序推进。3.

  治理主体-3-乡村文化治理应由多个主体共同推进,需实现基层政府、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社会力

  量、农村居民等的协同治理。基层政府是推进乡村文化治理的基本单位,应当在上级指导下统筹谋

  划并整体部署所辖区域的乡村文化治理工作,具体需要确立制度规定、提供资金和人力支持、保障

  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等。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乡村文化的嵌入,保持先进文化对乡

  村文化的引领性,把握乡村文化治理的方向性;另一方面鼓励社会力量和农村居民参与乡村文化治

  理并加以有限的监管,以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协同共治性和规范有序性。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

  构应按照基层政府工作安排,将自身所承担的乡镇文化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职能与乡村文化治

  理相联系,通过坚持经常性地开展扫盲教育、法制宣传、文艺辅导、文艺汇演等文化活动来引领风

  尚、改良民俗、激活村民文化自觉,以此助推乡村文化治理。同时,还可通过购买服务、委托管理

  等方式充分吸引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文化治理。社会力量包括非营利性社会组织和企业,应当通过与

  (基层)政府开展合作或者直接与各行政村对接的方式积极参与乡村文化治理,例如参加乡村公共文

  化场所的建设与管理工作,生产或提供乡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农村居民是乡村文化的建设主体,

  需要尽快形成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认同,自觉参与乡村文化治理,包括积极享用或参与由政府、社

  会力量提供的产品与活动,主动成立读书会、合唱队、曲艺团等自治文化团体以自服务、自管理,

  以村民委员会或乡贤为代表与社会力量达成合作、与政府保持有效互动。4.治理机制乡村文化治理的运作机制应匹配于治理主体多元特征,不应仅以政府为单一治理主体而单纯依

  照自上而下的行政逻辑,而要采取上下结合、横向交融的方式,坚持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原则,同

  时发挥出行政治理机制、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与村民自治机制的乡村文化治理作用。具体而言,一是

  需要坚持他治属性的行政治理机制,由党和政府向乡村社会输入资源、嵌入主流意识,确保乡村文

  化振兴的方向性和基本性;二是需要引入社会力量,借助社会力量参与机制促进文化资源在农村地

  区的聚集、流动、配置,增强乡村文化振兴的生命力和活力;三是需要建立起村民自治机制,增强

  村民文化主体意识,充分实现村民文化自治,激发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动因°二、乡村文化治理的实践路径:基于浙江省T市Z镇经验分析Z镇下属浙江省T市,共有19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①。自改革开放起,Z镇持续推进工业建设,

  逐步成为市内工业强镇。进入21世纪,依照中央、省、市、县级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等的文件精神,Z镇将工

  作重心从经济建设拓展至包括文化、卫生等在内的乡村社会整体性建设。在文化建设方面,Z镇以行

  政村为单位,引入文化治理理念,积极推进乡村文化治理,取得明显成效。2020年4月,Z镇获评①本文不考虑Z镇的这一个社区,只考虑Z镇的19个行政村。原因如下:行政村和社区存在差异,Z镇对下属的行政村和社区

  所采取的文化治理方式存在差别;本文讨论的是乡村文化治理而非乡村社区文化治理°

  -4-丈伉狡实力列兗第6卷第1期“2019年度浙江省文化强镇”称号,其乡村文化治理基本经验包括①:(一)

  探索行政治理、社会参与、村民自治的三位一体模式目前我国乡村文化建设仍普遍重他治属性的行政治理机制而轻自治属性的社会治理机制,以行

  政力量为主,社会力量及村民较少发挥主体作用。同时,在行政治理机制主导情况下,由于基层政

  府财力和人力资源不足等原因,存在乡村文化建设重心停于乡镇(甚或乡镇以上)而未下沉至行政村

  的情况。②对此,Z镇与人才资源公司开展合作,通过设置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以下简称“文化专管

  员”)对各行政村进行“半嵌入”式文化治理,在乡村文化治理中构建起行政治理机制、社会参与机制

  以及村民自治机制三位一体的模式。为打通农村文化建设最后一公里,T市政府于2015年要求下属各乡镇设置文化专管员岗位。Z

  镇积极响应,由主管乡镇文化建设的Z镇综合文化服务站(以下简称“Z镇文化站”)具体负责。在确

  定人选时,Z镇文化站并非从基层行政人员中进行选择,而是联手专门的人才资源公司向社会公开招

  聘文化专管员(劳务派遣制),经笔试面试确定最终人选,签订聘用制合同,继而下派至各行政村。

  文化专管员并非是基层行政人员(行政力量),而是人力资源公司职工(社会力量),但又需按照Z镇

  文化站所给要求指导村民开展文化活动、参与文化治理,即兼具“政府代理人”“社会中间人”身份。

  具体职责为:一是开展由Z镇(文化站)交给的文化宣传活动、文化娱乐活动,即以“政府代理人”身

  份将政策意志嵌入到各行政村,帮助发挥“行政治理机制”在乡村文化治理中的作用。二是充分发挥

  主观能动性,通过搭建“社会参与机制”等方式自行面向全体村民组织丰富多样的文化娱乐活动。以Z

  镇D村为例,2019年,该村文化专管员③先后组织了

  44场活动。活动支出共计16.8万元,其中8.

  万元是由文化专管员向企业、乡贤、普通村民寻求赞助而得。三是率领村中文艺爱好者组建各类村

  级文艺团队,有效激活村民文化主体性,推动建立村民自治机制。截至目前,Z镇下属19个行政村

  均已有3支以上文艺团队,这些团队活跃于村、镇级文化活动,彰显着村民自治乡村文化的热情与

  能力。(二)

  积极打造村级公共文化物理空间正如前文所言,文化场所是乡村文化治理的重要载体,既可为政府、村民提供乡村文化治理活

  动空间,又可为社会力量提供乡村文化治理参与机会,在推进乡村文化治理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几年,Z镇十分重视村级公共文化物理空间(公共文化场所)的打造,极大便利了乡村文化治理。截至2020年5月,Z镇19个村都已拥有2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现了村级文化

  礼堂、室外篮球场、农家书屋、排舞小广场、健身苑点的全覆盖。在这些公共文化物理空间,既有

  政府提供的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文化宣传、文艺培训等活动,又有文化专管员组织的以及村民

  自发开展的文化活动,还有由村委会代表村民从市场上采购的文艺演出等,即同时存在政府直接或

  间接的文化嵌入、村民文化主体性的发挥以及社会力量的治理参与。据了解,这些公共文化物理空①

  下文所述Z镇乡村文化治理的方法和途径均由笔者于2020年5月中下旬采访Z镇文化馆馆长、Z镇D村文化专管员、Z镇D

  村村民得知。②

  吴理财、夏国锋:《农民的文化生活:兴衰与重建一一以安徽省为例》,《中国农村观察》2007年第2期,第62~69+81页。③

  自2015年起担任Z镇D村文化专管员,截至2019年底,已积累4年多的D村文化专管员任职经验。

  陈庚等: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文化治理进路:理论向度与实践路径-41-间的建设资金主要来自于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拨款,部分来源于各村乡贤个人捐赠。如Z镇D村就基

  于市镇两级政府财政拨款以及村中乡贤捐赠,于2014年与企业合作开建集名人纪念馆、文化广场、楼阁小院、绿地草坪、健身步道等为一体的开放式公园。如今,该公园不仅已成为D村各项文化治

  理活动主要阵地,还吸引了其他行政村居民乃至T市市民前往游玩,有效塑造着D村文化形象、凝

  聚着

  D

  村文化认同,发挥出文化对乡村社会的结构性治理功能°(三)

  文化产品和服务多方参与的供给机制Z镇乡村文化治理工作的另一做法是同时采取政府供给、村民采购以及村民自我服务方式保证乡

  村文化活动及产品的丰富性,通过先进文化活动及产品助力乡村文化治理。众所周知,(准)公共文

  化活动及产品、经营性文化活动及产品具备意识形态属性,可以左右村民精神追求及价值观念,在

  乡村文化治理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Z镇,各个行政村均有众多含有先进文化价值思想的(准)公共

  文化活动及产品、经营性文化活动及产品。其中部分由政府供给,如Z镇文化站每年都会派某镇属

  艺术团下村演出20余场,安排电影下村250余场,送春联、送年画下村5000余幅。部分由社会力量

  提供,如每年春节期间Z镇D村总会有数十位村民向村委会自愿捐款,村委会再代表全体村民面向

  市场购买戏曲演岀,同时,Z镇若干领头企业已连续多年自愿赞助“Z镇好声音”等特色镇级活动。还

  有一部分由村民自主提供。以Z镇各村“我们的节日”村晚活动为例,除去小部分由镇政府提供的节

  目,大多节目由各村居民在文化专管员的组织下自编自导自演。这些文化产品和服务不仅引导着村

  民精神追求、重塑着乡村伦理道德观念,还在增强乡村文化认同、维持乡村社会秩序上发挥着积极

  作用°(四)

  实现文化治理的制度化与规范化制度化与规范化是Z镇乡村文化治理工作的一大突岀特点。Z镇政府及其下属镇级文化站、Z镇

  所在县级市T市政府、所在地级市J市政府均依据地方实际主动进行着建章立制和制度创新,这使得

  各级政府、乡镇干部、村干部、普通村民、非营利性社会组织、企业等治理主体得以在乡村文化治

  理进程中各司其职、相互监督、有序共治。为使文化专管员肩负起辅助实现“公共文化嵌入”①、活跃乡村文化氛围、引导村民参与治理的重

  要使命,Z镇文化站专门制定《洲泉镇村级文化专职管理员考核评分表》作为文化专管员工作绩效考

  核以及个人奖惩的依据。此外,T市政府根据《T市村(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评估自评

  表》对Z镇各行政村(社区)进行着考核,T市文体局亦以《T市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绩效

  评估自评表》为标准对Z镇文化站加以绩效评估。尽管这两项规章制度的考察对象是Z镇公共文化服

  务体系建设情况,但在实际上规范了镇政府、乡镇干部、文化馆(站)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村民委员

  会等Z镇乡村文化治理主体的行为活动,同时也规范了上述主体与T市文体局、T市政府的关系,即

  不同乡村文化治理主体之间的关系,进而间接助推了

  Z镇乡村文化治理。三、结语在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构建新型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尤为重要。在政策层面,乡村①田鹏:《农民集中居住区文化治理实践逻辑研究一一以豫北N社区为例》,《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6期,

  第44?51页。

  -42-丈伉狡实力列兗第6卷第1期文化治理可以通过实现乡村文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进而达成基本实现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国家战略目标;在实践层面,乡村文化治理能够借助文化的社会

  治理功能实现乡村文化的重振,以应对传统乡村文化共同体(濒临)崩溃的窘境,同时又可凭借多元

  协同的治理模式促成村民文化自觉、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以提高乡村文化建设效能。当下,乡村文化

  治理体系的构建,需要考量乡村文化治理体系与传统农村文化管理体制的顺利过渡,厘清乡村文化

  治理体系与整体性的乡村治理体系之关系,关注乡村文化振兴的内在逻辑结构以建立整体性治理模

  式。促进多元共治,推动政府让渡出管理空间,鼓励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激发村民自主性和积极性,

  方能形成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力量基础,达到重塑乡村伦理道德观念、增强乡村社会文化认同、保

  障农村居民文化权益、促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之目的。The

  Approach

  of

  Cultural

  Governance

  under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heoretical

  Dimension

  and

  Practical

  PathChen

  Geng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Qiu

  Jingyu

  (National

  Institute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Wuhan

  University,

  Wuhan,

  China)Abstract:

  Culture

  is

  the

  fundamental

  power

  and

  the

  key

  element

  of

  development

  in

  rural

  areas,

  and

  promoting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way

  to

  achieve

  rural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Governance

  theory

  gives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an

  explanatory

  framework

  from

  four

  dimensions

  :

  governance

  targets,

  governance

  carriers,

  governance

  subjects

  and

  governance

  mechanisms.

  Drawing

  on

  the

  practical

  experience

  of

  Z

  town,

  T

  City,

  Zhejiang

  Province,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can

  explore

  practical

  paths

  from

  aspects

  of

  building

  the

  trinity

  cultural

  governance

  mechanism,

  creating

  public

  cultural

  physical

  spaces,

  realizing

  diversified

  supply

  of

  cultural

  products

  and

  services,

  and

  promoting

  the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standardization

  of

  cultural

  governance.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Cultural

  Governance;

  Cultural

  Governance■作者简介:陈庚,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研究文化政策、公共文化。邱晶钰,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硕士研究生。

篇三:乡村文化治理

  

  嵌入式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的运作机制及实践困境

  嵌入式治理是指将治理理念融入到社会文化中,借助文化的力量来进行治理实践的过程。在乡村文化治理中,嵌入式治理的运作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通过乡村文化活动来宣传种种治理理念,形成公民的价值观、行为规范等;二是将治理理念融入乡村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法规体系当中,通过制度建设来保障治理实践的顺利进行。通过这两个方面的相互支持和协调,才能真正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主体作用和实践需求。

  在实践过程中,乡村文化治理存在着许多困境。首先,传统文化不断失落,年轻人渐渐远离乡村文化的传统内涵,导致乡村文化面临着日渐衰败的危机;其次,公民受教育、文化程度不高,乡村治理模式相对落后,社会信任度低下;最后,资金、人才等方面的不足,缺乏相应的支撑。

  对于这些困境,需要采取一定的对策。首先,应该保护并重新振兴乡村文化。政府应该组织和推动文化遗产保护,增强文化自信,重视乡村文化的延续和传承。此外,应该培育传统文化意识,提高公民的自我意识和文化素养。其次,应该创新治理理念,注重制度建设。政府应该逐步摆脱单一的管理模式,建立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稳妥推进乡村治理创新体系的整合。最后,应该注重组织协同、联动机制的建设,形成整体合力。政府、社会万众一心,共同构筑乡村治理的新格局。

  总之,乡村文化治理与现代社会的治理模式不同,需要更加关注社会文化的价值认同和传承。实践中,需要通过创新和完善制度体系,依托前沿技术,加强人才培育和组织协同,创造良好的扶持环境,以期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可持续发展。

篇四:乡村文化治理

  

  乡约文化在乡村治理中推陈出新的路径探索

  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社会治理的改革,乡约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在乡村治理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乡约文化以其规范和约束性的特点,成为乡村治理的一种有效途径,在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将探讨乡约文化在乡村治理中推陈出新的路径探索。

  一、乡约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乡约是指在乡村社会中,按照一定标准、约定方式形成的既约束又规范的习俗文化,主要通过诸如村规民约、土俗习惯、道德准则等方式表达,不同于法律规定的严密性和正式性,但却体现了社会的一种约束规范。自古以来,乡约文化便一直是维护乡村社会稳定的重要工具,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乡约文化有以下特点:

  1.建立在同乡同俗的基础上。乡约文化在形成的过程中是依托于乡村社会的同乡同俗、同文化背景的基础上建立的。

  2.约束力和规范性强。乡约文化在实践中有强烈的约束作用,具有一定的规范性,能够制约行为,并且有一定程度的社会认知。

  3.易于传承。乡约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其代际传承较为顺畅。

  4.融合性强。乡约文化以其独特的约定方式和表达形式,融合了道德、法律、习俗等多种元素,是乡村文化的重要体现形式之一。

  1.提升治理效力。乡村治理的核心是管理和治理,而乡约文化则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行为准则,具有一定的规范和约束作用,能够有效地提升治理效力。

  2.促进民主参与。乡约文化的建立和传承都是源于乡村社会自身的需求,其参与过程也一直在不断地民主化。因此,乡约文化的运用能够促进公民参与的民主化,提升村民自治的能力。

  3.增强社会凝聚力。乡约文化在传承和建立的过程中,需要凝聚广泛的社会共识和信仰。这种共识和信仰是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来源之一,能够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凝聚和信任,从而提升社会的整体价值观念和道德水平。

  4.培育文化自信心。乡约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运用也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乡约文化的建立和运用能够培育村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提高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美誉度。

  1.推动村庄自治的发展。乡村自治水平是反映乡村治理现代化程度的一项重要指标。乡约文化的传承可以推动村庄自治的发展,并通过自治的方式实现村级公共事务的管理和决策。

  2.建立差异化的乡约文化体系。当前,各地区的乡村文化和习俗存在较大的差异。以往的乡约文化也比较依赖于地域和传统,在推广时可能遇到一定的障碍。因此,在推陈出新的发展路径上,可以建立差异化的乡约文化体系,建立个性化和多元化的乡约文化文化系统。

  3.引入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当前,国家和社会在加快推动科技与社会治理的融合,不断探索“互联网+治理”的新路径。在乡约文化的传承和开发中,可以引入先进理念和科技手段,比如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以更好地实现乡村治理方式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4.加强学术研究与学生教育。乡约文化是一种重要的传统文化,也是目前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术研究,开展乡约文化形式的研究和探讨,能够有效提高乡约文化的理论水平。同时,在学生教育上也可以将乡约文化纳入教育和教学内容之中,培养年轻一代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保护意识。

  总之,乡约文化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愈加突显,发挥相应的作用也需要创新思路和行动。推陈出新,培育新的发展路径,让乡约文化发挥更大的作用。乡村治理的发展也需要先进的理念和技术,以实现村庄治理现代化和智能化的发展目标。

篇五:乡村文化治理

  

  作者:叶敏[1];曹芳[1]作者机构:[1]中共常德市委党校,湖南常德415000出版物刊名: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116-121页

  年卷期:2015年

  第4期

  主题词:农民文化艺术协会;农村民间文化组织;乡村治理

  摘要:九溪乡农民文化艺术协会作为一种农村民间文化组织,是政府政策宣传的得力助手、是会员交流的重要平台、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推手,为维护乡村社会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协会的自主发展能力有限、参与乡村治理的主动性有待提高。为了确保农村民间文化组织有效参与乡村治理,要营造农村民间文化组织发展的良好环境,加强农村民间文化组织自身能力建设,加强农村民间文化组织规范治理。

推荐访问:乡村文化治理 乡村 治理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