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4篇

时间:2023-05-01 13:10:04 浏览量:

篇一: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高中美术课程的人文性特点

  人文素养主要指在人的言行中所体现出来的一种人文精神,它是人的文明教养、文化修养、道德水准及价值态度的综合体现。

  高中美术课程,注重人文性的培养,首先表现为艺术课程的价值追求。新课程始终关切人的艺术,以完善人格精神为价值取向。艺术是人类的精神家园,让学生充分体验到艺术的意义和价值,认识艺术是为人类而存在的。

  其次,艺术课程人文性表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高中艺术新课程特别注重选择具有优秀人文思想和人文传统的艺术作品。课程中选取了大量古今中外的著名的艺术作品,引导学生热爱、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艺术传统,认同和尊重世界多元文化艺术。在教学中通过艺术欣赏和艺术批评,接通个人与整个人类的情感源泉,联通个人与整个人类的丰富经验。

  再次,艺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教学方式的改革上。从本质上讲。艺术课程不是一种单纯教授艺术知识和技能的技术课程,而是一种旨在提高学生艺术和人文素养的人文课程。在艺术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艺术去理解人的精神世界、表现人的情感活动、展示内心世界的丰富性,揭示人性的深度和文化的意蕴。作为一种人文课程,不是将艺术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教给学生,而是强调艺术的教化作用。艺术课不是把艺术作为一种值得炫耀的技巧教给学生,而是注重艺术的精神价值;不仅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是什么”的问题,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艺术应当是什么”的问题。艺术课程价值追求的最终目的是发展学生的人格,完善学生的人性,使学生不断思考人生的目标,追求人生的完美。

  最后,艺术课程的人文性表现在师生关系的建构上。功利化的艺术教学,扭曲了师生之间的纯洁关系。在新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主要是一种审美化的人际关系,这一过程,可看作是人与人之间的心灵对话,理解和融合的过程。

  宝钛子校

  白云

篇二: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人文性在美术课中的体现

  画家吴冠中先生曾讲:美术,美术,术易而美难。过去的美术教学往往抓了漂亮丢了美,抓了技术丢了艺术。美是有一定文化内涵的,没有文化内涵仅仅是漂亮而已,无生命力可言。

  《美术课程标准》在阐述课程性质与价值时,第一句话就明确地提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美术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美术学习也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这也意味着它将改变我们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美术教育主要是技能技巧的学习训练。从而将关注点转向通过美术的学习更好地汲取不同时代美术作品中所蕴涵的历史和文化因素,学习和运用不同的造型语言和素材表达自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和感受。因此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进行课程改革的大潮中,美术课的历史、文化因素、人文精神是绝不能忽视的,并且还需要我们进一步地深入研究。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对世界多元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一、在欣赏课中凸现人文性

  当代教育更加关注人基本素养的形成,在这种背景下,美术教育更关注学生能跳出技能学习的圈子,进而扩大到对人类文化和历史的领域学习,以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所以在美术课程中,有机会引导学生接触更多优秀的艺术作品,指导他们通过欣赏和评述活动,了解艺术作品所揭示的时代风云、民间习俗和生活情趣等历史痕迹,感受作者所传达的观念和情感,对提高学生的艺术品位、审美能力,逐渐形成美术特有的思维方式是大有益处的,是非常好的文化传承阵地,因此美术课一定要重视挖掘自身的历史和文化因素。

  二、美术欣赏教学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的授课形式

  从美术教学总的目标和任务出发,欣赏教学在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同时,还应重视思想素质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把他们引向健康、文明、积极向上发展的道路。一个人对作品主题的了解是否贴切,除了与作品本身的关系足够密切,还要了解作品产生的背景等相关知识。可以理解为,在一种广泛文化的背景中来

  学习。美术教育要从往日的技能技巧的学习层面,提高到美术文化的学习层面。美术欣赏课中的一些内容又可以很自然的与做人的道理联系起来,从当今的以德治国到以德治校,在教学中应做到以德为先,在美术课的内容中可以加入中外积极健康的人文思想,从艺术品欣赏中挖掘德育素材,将德育贯穿到整个教学活动中去,联系实际帮助学生树立健康的道德价值观。还可以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促进学生各方面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三、美术教师应该意识到文化修养特别是美术史的修养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学活动中,如果能展示出美术史上相关的作品,就可以促使学生了解到更多的美术家和他们的表现方法,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历史年代,会使学生对美术的表现力理解得更加深刻。例如:徐悲鸿的《八骏图》,画面中绝非单单表现了八匹马,而主要讴歌了那种勇往直前、战斗不息的大无畏精神。再如法国达维特的《马拉之死》,如不了解法国的历史就不清楚画中的人物和事件,则无法真正地去欣赏这幅历史画。再如:《维纳斯》不了解古代史简直不可想象她还是当时人们崇拜的对象等等……

  总之,体现出课程的人文性,须具有人文修养的教师,没有人文修养的教师恐怕是难于胜任的。如何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去研究和探讨。

篇三: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龙源期刊网http://www.qikan.com.cn解读美术新课程标准之人文性

  作者:黄喜钢

  来源:《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8年第16期

  摘要:本文立足美术课程的人文性质角度分析了美术学科的人文功能、人文内涵和在新的课程标准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提高美术教师的人文素养。指出提高美术教师人文素养的主要途径--转变观念,努力学习新的教育思想,摒弃一味追求专业技能的精尖,忽视人文知识积累的陈旧思想束缚;加强自身修养,积极调整自身单一的知识结构,构建教师丰富的精神世界,全面平衡文化素质。

  关键词:美术新课标;美术课程的人文性;人文性;全面人格教育;美术教育新理念;教师人文素养的提高

  《美术新课程标准》第一部分前言第一节课程性质与价值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人文性是时代的呼唤

  社会呼唤全人格的教育,21世纪是知识经济社会,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是以社会、人和环境的协调与统一为特征的发展,将更重视人的发展,是追求人的价值和完善的发展。科技教育解决的是生产力的进步问题,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人文教育解决的是人的价值、人自身和社会发展的问题。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统一,重视科技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平衡,是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多数学者认为在当前学校中,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方针落实到操作层面上仍存在很多问题,对学生的评价标准和价值导向仍以分数至上,甚至好分数可以掩盖这个学生的其他一切问题。情感、审美、自理能力、社会合作等人文训练时常被忽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通常见到学生感受力下降,感受不到大自然的美、艺术的美;对事物缺乏兴趣、缺少好奇心和探究欲;缺乏对成就感、自尊心的体验、缺乏对亲情,人性的体验等等,这些都与教育缺乏人文性有关。因此在新的时期,我们整个社会要提倡“全人格教育”,只有在教育中体现出人文性,才能真正落实“全人格教育”。

  2人文性的涵义及内容

篇四: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论美术课堂中的人文性

  江苏省常州青龙实验小学

  施筱雯

  【摘

  要】美术课堂应该具有人文性质,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文章对小学美术课程中渗透人文性的具体措施进行论证。

  【关键词】美术课堂;人文参透;多元评价

  一、美术课中人文性的内涵与价值

  《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是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体学生必修的艺术课程,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什么是人文?人文就是人类文化中的先进部分和核心部分,即先进的价值观及其规范。简而言之,人文,即重视人的文化。它是一种人格塑造,是一种生命关怀。

  二、美术课中人文性的渗透

  作为美术教师,要努力使学生幼小的心灵感受到美术学科的人文性,感受到艺术之美。如何通过课堂传递美术学科的人文性呢?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美术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人文意识的培养。新课标对美术课人文性质的定义,对现代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一

  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而美术教师的现状是:知识结构过于单一,忽略人文知识与素质的培养,学术气息远远大于人文气息。以至于课堂中一味追求分数、成绩,学生对美术课有概念化的意识:谁画的好,美术成绩就好。其实,美术课中人文性的培养是情商的培养,是塑造学生人格的过程。比如,苏少版美术第8册的《石头中的生命》知识点散、多、深,一节课根本不可能一一讲透,而且这些石头离我们的时代太久远,它们既不新颖又不可爱,很难提起学生的兴趣。这时候,教师就要用人文性的语言介绍这些镇墓神兽产生的时代背景,当时的艺术水平,常见纹饰的由来与特色,以及一些有趣的小故事贯穿于课堂中,这节课就会变得生动,课堂气氛一下活跃了,这样的美术课学生还会有枯燥感吗?教师要正视自己的不足,亡羊补牢;分析自己的弱势,总结经验与教训,自我暗示,自我鼓励;加大人文知识的阅读,丰富自己的人文素养,不断铸就自己的人文精神,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人文性,艺术的人文性。

  2.解读儿童内心,注重多元评价,体现人文关怀。儿童作品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教师要熟悉儿童的视觉符号语言,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好教学工作。对学生的认可尤其表现在对他们的作品评价上,每一次作业,可能就是他们情感的表达。笔者班级里有个男生对美术提不起兴趣,画的东西乱七八糟,每次别的学生看到他的作品都嗤之以鼻,所以他越发讨厌画画。假如笔者对他的作品持“太丑了,我不喜欢”的鄙视态度,可能他永远也

  不会爱上美术课。于是,笔者引导性地说:“今天你画得非常认真,你愿意和老师分享这次作业的想法吗?”、“看,这个画得真有创意,不过外形好像还能画得再准确点”等鼓励性的语言,给予认可,这其实是种很有用的心理暗示,是一种潜移默化的人文关怀。果然,过了一学期后,他的作业有了明显进步,还成了小组长,在课堂上经常看到他高高举起的小手,看到了他的自信与成长。

  3.高度重视美术作品的鉴赏,挖掘人文内涵。美术作品是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美术鉴赏里有部分与中国画有关,中国画更侧重于内容与情感。苏少版美术第10册有一课讲《诗配画》。中国画讲求“以形写神”,追求一种“妙在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国画艺术是抒情的诗学,艺术的美学,写意的画学。学生在感受中国画特点的同时,就是一种艺术的熏陶,是人文素养的提高。而现代西方绘画作品则更侧重于形式与情感的表达。康定斯基被认为是抽象艺术的先驱,欣赏他的作品时大多数学生看不懂,画面中点、线、面、色等元素散乱地结合在一起,让人看了一头雾水。这个原本学经济与法律的高材生,(.fwsir.)为什么在30岁突然爱上了绘画艺术?他的作品色彩鲜艳浓烈,脱离客观物象,运用简单的"造型元素。他认为具象地描摹物体的特征容易忽略作者的内心世界,他把物象简化成符号,抽象地表达艺术作品,更纯粹地表现艺术家的精神世界。

  4.技能与创新结合,进行综合探索,内化人文涵养。人文精神的培养很重要,并不代表可以脱离技能的训练。大凡好的作品都与创作者良好的技能紧密相连。美术新课标指出:现代社会需要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采取多种方法,帮助学生学会运用美术的方法,将创意转化为具体成果。在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通过综合学习和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不同知识之间的关联,认识美术与自然、美术与生活、美术与文化、美术与科技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性、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拓展想象的空间,体验探究的愉悦和成功感,进而内化人文涵养。

  美术与其他学科相结合的活动内容可表现为:①美术与音乐:用造型艺术的方式来表现音乐,包括描绘乐感,设计制作乐器,并用这些乐器演奏等;②美术与戏曲:舞蹈:设计、制作并表演皮影戏、影子戏等;③美术与自然:创作居住地区昆虫、植物、风景的图鉴,创作反映居住地区风貌的美术作品等;④美术与文学:创作童话故事的插图、连环画等;⑤美术与信息技术:运用摄影、摄像、影视、电脑等多媒体设备进行创作活动,或利用国际互联网资源检索丰富的美术信息,开阔视野,展示美术作品,进行交流等;⑥美术与地理:绘制地图,设计、制作游乐园模型等;⑦美术与物理:设计与制作会发光、会转动的环境艺术模型等;⑧美术与历史:调查当地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艺术,用报告、画、雕塑或建筑模型表达调查结果等。

  在《我设计的车》这一课中,要求学生做一回小小汽车设计师。而上节课《车》中,学生已经了解了车的种类、结构、优点及不足,并且也尝试过描绘车子,所以这节课在它的基础上进行想象与创造,利用简化、添加、拟人、夸张等手法,结合未来车子多功能的特点来设计显得容易了。设计的车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感受美术与生活的关系,也许未来成功的车辆设计师就诞生在这里。学以致用,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才会主动去探索,去研究,而人文教育的目的就在于此。

  当然,通过美术课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教师拥有较高的人文内涵去感染学生;需要教师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鼓励、信任、欣赏地看待他们;需要艺术地鉴赏美术作品,挖掘其人文内涵;需要通过提高实践能力和创造力去内化他们的素养。把人文精神的培养融入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去体验生活,去创造,去改变,才能让人文教育像阳光一样温暖每个人的内心,构筑美好的精神家园。

  参考文献:

  [1]教育部。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2]尹少淳。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杨立梅。综合艺术课程与探索[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编辑:易继斌)

推荐访问:简述美术课程的人文性 简述 人文 美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