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应用

时间:2022-05-24 18:55:03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应用,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应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5篇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篇1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
作者:戴小青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09期

        摘要:运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可以为给中小学体育教学增添时代的色彩和生活的活力,开拓学生生活视野,挖掘生活内涵,提升生活境界,培养良好的品德,情操,必须在诸环节加以探索和实践。

        关键词:陶行知教育思想 体育教学 生活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9-0167-01

        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然而,当今中小学体育教学却因为把学生固定在纯粹的“学科体育世界”里,使学生越学越没有了灵气和活力,必须将它从“拓展知识”转向“回归生活”,让学生在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下健康成长。

        1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含义

        所谓体育教学生活化就是指在陶行知教育理念下,我们的体育课堂教学要与学生的社会生活和学习生活结合起来,使学生自觉、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活动,自主进行体育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各种身体练习,并在学习中愉悦身心,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从而使“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生活化的体育课堂中真正得到实现,并实现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生活,逐步养成终身体育的良好习惯。

        2 体育教学生活化的优势

        2.1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激发学生的体育兴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习是获取人类知识、经验、文化的手段,一个人从出生到生命终结须臾也离不开学习。如果在学生走出课堂,离开学校时,变的讨厌教育、厌恶学习的话,就说明我们的教育失败了。”体育教学生活化,可以把学习内容转化成学生熟悉的生活内容,使他们在实际的“生活情景”中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不仅达到健身和健心的目的,更明确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游戏“接力跑”时,把毽子当作农民伯伯用的秧苗,并把游戏过程设计成“插秧”、“浇水”、“施肥”和“收割”等系列情景,学生一下子感觉到有趣、亲切,兴趣高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篇2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幼儿教育的启示
作者:丁沈梦
来源:《新课程·上旬》2017年第11期

        摘 要: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具体到幼儿教育方面而言,生活教育理论的影响力至今犹在。首先概括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形成背景,然后概述它的主要内容,最后对幼儿教育的启示展开探讨。

        关键词:陶行知;
生活教育;
理论体系;
幼儿教育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一位伟大的人物。陶行知原名陶文浚,自小接受中国传统的儒家教育,在进入教会学习后才开始接受西方文化。陶行知自小刻苦努力,进入金陵大学后开始系统地接受西方民主精神。1914年他赴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教育学,师从于世界著名的教育家杜威、孟禄和克伯屈等。此时,中国正处在内忧外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有用人才,而且此时此刻正是西方文化大量涌入之际。随着西方列强政治、经济的侵入,东西文化交流形成“西学东渐”的局面,传统的儒家教育荒芜萧条,而中国的文化界掀起了学习西方的潮流。作为一名专攻教育学的海外留学归来学者,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并且对幼儿教育产生的影响至今存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对象是人民大众的教育;
(2)目的是改造落后的旧中国;
(3)内容是生活即教育;
(4)场所是社会即学校;
(5)方法是教学做合一。

        由其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对我们幼儿教育有以下的启示:

        一、科学教育有教无类

        如果说在旧社会当时条件有限,幼儿教育无法面向人民大众,在今天的新社会,幼儿教育应该做到有教无类,也就是入园学习的学生不管他的父母是农民工、有过犯罪纪录或者本身具有一定的残疾性,都不能剥夺他们学习的机会,而且这种学习机会平等。例如,2016年入我园学习的一名幼儿腿部天生残疾,而且反应迟钝,但是在我园教师的悉心照料下,很快融入了同学之中,与其他学生相处得十分融洽。之所以教师能够全力帮助他,与秉持着有教无类有关。每名幼儿的智育发展水平不同,对事物反应快慢不一,教师也要因地制宜采取策略,确保每个幼儿在学习面前机会平等。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篇3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 - 目的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目的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图册毛泽东同志称陶行知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出发点是为了人民的解放、人民生活的幸福,他有着为大众生活解放而教育的宏愿。他的生活教育是大众教育。他说:“少爷小姐有的是钱,大可以为读书而读书,这叫做小众教育”,而人民需要的是“大众教育”,为生活的教育。陆一定曾将陶行知为人民解放、为民族解放、为生活解放的生活教育思想称为是“为人民服务的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目的论十分明确,他的小先生制,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方法,社会即学校、生活即教育,人人是先生等教育观正是其教育目的论的明证。

教育为人民、为民族,这其实也不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基石。《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义务教育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等文件中提出,基础教育的任务是“提高民族的素质”,“提高国民素质”。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的学校教育中,每个学生、每个教育对象都无一例外地要受到良好的教育,亦即柳斌副主任所说的:“素质教育以提高国民素质为目标”、“素质教育的要义第一是面向全体”,“搞素质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普及教育”,“要淡化选拔意识”,“要做一个园丁,培育好每一朵花。”那种只把眼睛盯在尖子生、录取率、得奖数......的做法和思想,既与教育改革和素质教育的要求大相径庭,也与陶行知教育思想风马牛不相及。[1]

生活教育 - 内容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内容论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他的生活教育内容博大无比,是动态的,因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因而也是全面的,由此而开展的教育是有利于受教育者的终身的。

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增加”。这与解决当前教育中教育内容的过时陈旧、不符合学生生活实际、不切合学生思想认识、不能很好地为学生的将来生活服务的现象是很有启发的。实践陶行知的生活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必须尽可能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新鲜内涵。根据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理论,“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
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了,事怎么做,就怎么学,就怎么教,”:而教学的中心是“做”,即实际生活。我们必须了解生活,了解学生生活现状、了解生活发展的趋势、生活对人的要求的变化。现实生活中需要的是全面发展、品学兼优、视野开阔、生理心理健康的人。实施素质教育,小而言之,为学生的终身受益负责,为学生的将来负责;
大而言之,为国家、民族的未来负责、为中华为腾飞打下坚实基础。

【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

一、关于生活教育理论与科学课程的认识。

1、关于生活教育理论的认识。

“生活教育”是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教育思想的核心。其内涵为:“从定义上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生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具体包括三方面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集中反映了陶行知先生在教育目的、内容和方法等方面的主张,反映了陶行知探索适合中国国情和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的努力。

2、关于科学课程的认识。

科学教育要注重小学生对周围世界与生俱来的的探究兴趣和需要,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提倡科学课程贴近小学生的生活,是世界各国科学课程改革的潮流。因此,新课标明确提出: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内化形成科学探究能力。科学课程最基本的特点是从儿童身边的自然事物开始学习活动,以形成对自然进行探究的态度、技能和获取关于自然的知识。

二、生活教育理论对科学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其内涵十分丰富,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联系当前课程改革的要求,我们的教学应如陶行知主张的:人们应积极投入到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中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科学教育在教材内容的选择和组织,要从便于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出发引导学生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应避免过去从知识体系出发的做法。

(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的又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在教学方法问题上的具体化。陶行知先生认为: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已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而不是各不相谋的的过程。同时,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教的方法根据学生学的方法;
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结合新课标的新观念,新思想,这对科学教育也具有有益的启示:

1、科学教育要求“在劳力上劳心”——让学生自主探究。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科学教育中教师应着眼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根据教材和学生心理特征,运用现代认知理论,创设情景。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尽可能的利用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让其在观察、实验、调查、参观等实践活动中,主体参预自主探究。从而,获取新知识,养成独立思考、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严谨推理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为后续学习作准备。

(1)在探究活动中习得知识。

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学生好奇、好动的特点,提供更丰富的源于生活的感性材料,让学生进行实验等探究活动,师生共同创设引导发现概念、定理、解决问题的情景。让学生以实验为主要手段,辅以查阅资料(阅读课本、查阅工具书等),参预探究问题的全过程,得出结论,用结论解决问题。学生通过解决问题,不仅学到了适用于这些问题的新知识,而且还可以学会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让其探究能力得到发展。

(2)在交流研讨中习得知识。

抓住问题争论点、认知关键点,在实践的基础上,师生交流研讨,这是达成教学目标的又一突破点。通过互相交流、补充、启发,甚至形成争辩,使学生认识事物,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概念来,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例如:教学《沉和浮》时,通过让学生在实验中观察铝块在空气中和水中时弹簧称读数不同,然后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教师适时质疑问难适度点拔,让学生从中悟出原因,明白浸在水中的物体都受到浮力的作用。

2、科学教育要求“有教先学”。

“有教先学”即“以教人者教已”,或者说教人者先教自己。这对当前新课程改革出具有现实意义。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教师面临的是全新的思想和内容,要贯彻落实好新课标教师得先做好学生,教人者要“为教而学”,即先明了所教对象为什么而学、要学什么、怎么学。教师首先要通过学习与比较,明白新课标对我们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这与过去我们一贯的做法本质区别是什么?只有如此,才能更好的指导我们实践新课标,在行动中贯彻落实好新课标。

生活教育理论博大精深,其中蕴含的对新课程改革的启示非本文所能道尽。本文,根据笔者对生活教育理论和当前新课程改革的肤浅认识作一番阐述,以求对推动新课程改革作些有益的探索。

生活教育 - 方法论 陶行知生活教育的方法论

陶行知极其重视实践,他由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口号而改“知行”之名为“行知”。在教育方法论上,他特别重视学生对知识的运用,解决了长期纠缠于中国教育史的“劳心”和“劳力”的问题。他说:“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并由此得出学习方法的论断:运用知识,“用心以制力,就是一件重要想如何可以把这件事做好,如何运用书本,如何运用别人的经验,如何改造用得着的一切工具,使这件事和别事相互影响。”柳斌同志说:“只有让学生主动发展,人才会有多样性,如果都是机械被动地发展,那将来都是一个模子。”提倡的是个性。陶行知把腐朽思想称为“裹头巾”,提出“创造主未完成之工作,让我们接过继续创造。”号召人们“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在具体教学中,“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素质教育讲的也是个性、创造,一切陈腐的、机械的、损害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是错误的、有害的,必须坚决抵制。

陶行知先生是中国人民教育的奠基人,他从社会和政治的高度研究中国的教育,其生活教育理论的内涵是丰富而博大的,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理论探索、搞好教改实践的理论宝库,是我们在各种教育思潮中站稳脚跟的强大思想武器。

生活教育 - 区别联系

1、教育与生活的区别

“生活世界”概念有三种含义:第一种是狭义的生活世界概念,即日常生活世界;
第二种是特殊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人们各自的实践活动领域所构成的特殊世界;
第三种是广义的生活世界概念,指与人有关的一切世界。总体来看,“生活世界”只有直观性、自在性、重复性、经验性、朴实性、实用性等特点。而教育是师生以理解为中心建构的借助行为表现出的,并从感情、认知与行为等方面筹划的师生生命可能性的内在场域,具有内在性、理解性、工具性、建构性、学术性等特点。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二者是有严格区别的,这也决定了教育不能完全回归于“生活世界”。否则,既有生活,为何还要教育?“独特的历史使命决定了教学世界应该借鉴和联系生活世界,但决不可回归生活世界”。“回归生活世界”只是一种理念倡导,倡导的是以一种“过生活”的方式进行教育,倡导的是对学生现实生活状态的关照,但它决不是简单地将教育等同于生活,特别是日常生活。所以,教育“回归”生活世界,并不否认教育与生活之间的合理张力,相反,它是以承认教育与生活有一定的区别为前提的。

2、教育与生活的联系

学生也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远远地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受教育。教育来源于人与其相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相互关联。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然的。现代社会提倡构建“学习社会”,倡导“终身学习”,从另一方面反映了现代生活对教育的迫切呼唤。杜威“教育即生活”、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的主张都向我们阐明了生活与教育是互相融通的。缺乏教育的生活是盲目的、迷失的、低层次的生活;
缺乏生活的教育,是无根的、脆弱的、干涸的教育。所以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是本质的、必然的,这不仅表现为教育是生活的准备,更表现为教育原本就是一种生活方式”,是生活本身,而不仅仅是生活的手段。教育在生活世界中发生,但生活世界不是教育的背景,而是教育的场域。然而,如前所述,教育作为一种特殊的生活,是制度化的、规范化的,它有可能因过于制度化和规范化而远离真正的生活。所以,在教育生活中,重要的是要有回归生活世界的意识与人文关怀,使学生的生活变得丰富,让学生的生命得到自然展现。只有恰当运用“回归生活世界”的理念来关照教育,加强教育与生活的联系,教育的本质力量才能得到完全释放。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这充分说明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那么数学教学就不应该只是单纯的知识传授,而应遵循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理念,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从而增强学生应用数学意识,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教育 - 重要性 苏联的心理学家 Vygotsky 认为:人类自出生的婴儿期开始,就生长在由风俗习惯、宗教信仰、衣食住行、社会制度等构成人类生活的文化世界中,所以影响儿童生活中各项表现的,并非只有学校生活教育,尚包括家庭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等项目众多的生活教育。故生活教育的实施时程应涵盖人一出生到无法学习为止,其内容并约略划归成家庭、学校、社会三大领域。

【生活教育的重要性】

生活是完整的,在多姿多彩的生活中,孩子无时无刻不在经历着生动而有趣的变化。我们仔细观察就不难发现,生活中自然融合了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等多个领域的内容。我们所实施的新课程就是“还原孩子生活的本来面目”,丰富和积累孩子的生活经验。如我们在小班时,对孩子进行了《好吃的食品》主题活动,就是课程生活化的很好例证。生活中处处有吃的东西,孩子从出生到逐渐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与食品发生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我们把孩子生活中极其熟悉又喜爱的水果作为切入口,我们带领孩子参观水果店,孩子们对水果发生了浓厚的兴趣,提出了一些有趣的问题,带着疑问,我们和孩子一起收集了各种各样的水果,一起观察、比较、分享、品尝、数数……在活动的过程中相互交流着对水果的经验和想法,最后延伸到各种各样的好吃的食品,孩子们积极主动地尝试涂色、撕纸、粘贴、制作各种食品,与老师一起建构“食品商店”……,在这样的活动过程中,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但孩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学习,他们只感到自己置身在愉快的生活游戏之中,这样的整合是水乳交融,自然天成的。智慧学理论在不知不觉中就运用到孩子的生活、学习中。

当然,培养幼儿的智力智慧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平时,我们除了以朗朗上口的儿歌、有趣的情境表演等方式引导幼儿探究穿脱、折叠衣物的方法,了解喝水的重要性,体验与同伴友好相处的快乐等,更多的是为幼儿提供在真实的情景中自己动手练习,来获取成功。如:小班的孩子在学习自理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吃饭时满地饭粒、洗手时弄湿衣袖等,此时老师不是急于求成,不是因孩子做不好而包办代替,剥夺孩子的自主发展权,而是通过不同的形式开展实景练习、个别引导等,让孩子反复实践,慢慢习得,从而积累生活的经验。

经验告诉我们:“会自理的孩子是做出来的,不会自理的孩子是宠出来的。”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活教育,把握好孩子的年龄特点,注重日常生活中生活环境、孩子动手实践环境的创设,促进每个孩子身心的和谐发展。

生活教育 - 范畴

生活教育是有计划的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发展天赋的才能,培养健全的品格;
使成为身心平衡、手脑并用、智德兼修、文武合一的人才。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最重要的是与生活联系,而经由实际生活去进行学习。因此,凡与个人及社会生活有关的一切,均应是生活教育所应涵括的范畴。生活教育,统摄了家庭、学校、社会等三大层面,学校生活教育更发展出一套课程来实施教学,而家庭生活教育与社会生活教育则仅是约定成俗或社会约束等潜在的道德修养。学校生活教育,其实施之相关内容则涵盖:日常生活教育、健康生活教育、道德生活教育、学习生活教育、公民生活教育、劳动生活教育、职业生活教育、休闲生活教育等。[2]

生活教育 - 评论

当学校教育功能膨胀、家庭及社会教育式微、偏重教条灌输、忽略行为实践、偏重习惯型铸、忽略认知启发等的教育危机。都容易让生活教育出现问题。家长、教师、以至于社会大众应以身作则,以身教代替言教;
让学生在家长、教师的示范,社会大众的指导及舆论之下,耳濡目染,久而久之,自能收潜移默化之效。期能以热诚感动儿童,以人格教化儿童,使之变化气质,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教育是基本性、全面性、长期性及科际性的教育,它是以人的全部生活为实施对 象,所以应从洒扫应对进退之礼开始教起,透过启发、关爱及无比的耐心,以培养自尊自爱、自动自治的精神,进而能守法尽责、关怀别人、充实生命、造福人群。

教育即生活,生活离开了教育,便不成为生活;
教育离开了生活,也不成为教育。虽然已有许多事实已强烈地证明需要家庭生活教育、学校生活教育、社会生活教育。教育既然影响国家社会之前途,那么家庭生活教育在未来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上,应该是全面的基本教育才对,希望齐家治国之道更有力量及依据。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篇4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实践与运用
作者:朱泳舟
来源:《新教育时代·教师版》2019年第45期

        摘 要:游戏是幼儿的灵魂,是幼儿的活动方式,同时也是幼儿自主学习的手段,幼儿园应以游戏为基本形式。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应将教育、游戏自然而然地融入幼儿的生活中,这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相契合。本文将结合研究者自身的实践经验,谈一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中的实践与运用。

        关键词:幼儿园 生活教育理论 课程游戏化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它符合幼儿的天性,贴近幼儿的生活。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提出,使得幼儿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去感知、探索、交往和表现,释放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促进幼儿的全面和谐发展。那么,如何改革我们当下的幼儿教育,才能更符合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呢?我认为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生活教育理念与课程游戏化的思想是相一致的,生活教育理论为课程游戏化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我会根据实际教学经验,结合我园的实际,阐述自己的见解[1]。

        一、生活即教育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
“生活即教育”,教育与幼儿的生活应该是紧密联系的,两种是相互照应的。教育的内容应来自幼儿的实际生活,教育的方法应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在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理念的指引下,我们应把生活还给幼儿,保证幼儿在生活中的自主和自由,给幼儿更多的机会和可能[2]。

        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有:进餐、午睡、洗手等环节,对于小班的幼儿来说,教师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教会幼儿遵守班级常规,用传统的教育方式,幼儿被动接受,教师身心俱疲,且效果也不是很好;针对这样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开展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充分联系生活体验的环节,开发游戏,让幼儿在自然的生活氛围当中提升能力;教师在教幼儿洗手的过程中,可以一边让幼儿朗诵儿歌,一边练习怎样规范、有秩序的洗手;同时在进行角色游戏的时候,可以在娃娃家中设置一个洗手台,让幼儿将洗手的行为融入游戏中,让幼儿边念儿歌边洗手,从而掌握洗手的技巧,同时也乐意排队。

        不仅如此,在进行区域游戏的时候,我们也应该将生活理论与课程游戏化相融合,如在科学区进行“沉与浮”的游戏,教师为幼儿提供生鸡蛋、熟鸡蛋、食盐、白砂糖等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指导幼儿进行实验,并观察实验的结果,让幼儿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了解鸡蛋的沉与浮是与浓度有关,还能用此实验来辨别生鸡蛋和熟鸡蛋;此外,通过教师所提供的记录表,指导幼儿用简单的标志表示物体的沉浮,提高幼儿的标记能力。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所提供的生活常见物品,不仅能吸引了幼儿的兴趣,使之产生共鸣,同时还能增加幼儿的知识,提高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增强幼儿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发展幼儿自主思考的能力,扩展创新思维,对幼儿的全面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真正实现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就做什么样的教育”。

        二、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提出“社会即学校”,使得幼儿学习的内容不仅仅来源于课本教材,还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扩展了学校的深度与广度,打破了学校的墙壁,使得学校与社会相联系。如今幼儿园所提倡的课程游戏化,也是要让幼儿走出教室,走出校门,去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寻找游戏的真谛,去探寻世间的奥秘,两者的理念是相一致的。

        例如:在我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中,幼儿非常喜欢玩“探秘营地”,即让幼儿带好工具包(指南針、放大镜、镊子……),去探索校园的各个角落。在游戏中,幼儿的活动场所不仅仅局限在教室这小小的空间中,而是整个校园;幼儿在进行探秘的过程中,每次都会拿着工具,蹲在草坪上,发现不同的小昆虫,发现不同形状、颜色的叶子,发现与众不同的植物……幼儿会表现的格外兴奋,他们会与同伴一起观察,一起讨论,会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自己去寻找问题的答案。在与大自然亲密接触的过程中,幼儿渐渐了解了大千世界的美妙,拓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且在与同伴相处的过程中,也培养了幼儿之间的合作之情[3]。

        三、教学做合一

        在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中,教、学、做不是分开的三件事情,而是一体的,其中“做”是核心,在做中教,在做中学。当孩子产生困惑时,作为成人的我们不应该直接把结果告诉幼儿,应引导幼儿用自己的双手进行探索,去发现,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样,在进行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游戏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孩子是学习的主体,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在此理念下,更侧重于孩子的自主探索,在探索中获得直接经验,内化吸收。两者的理念是相融合的。

        例如:在我们幼儿园的户外活动“生态农场”中,幼儿亲自种植植物,播撒种子,为植物浇水、施肥、除草等,等他们长出果实之后,还能亲自采摘果实,品尝果实的美味,享受大自然的美妙;这整个活动就是生活的缩影,看似简单的操作,但对于幼儿来说是极其富有难度的,撒种子、浇水,都是有讲究的,不能随意,他们需要了解何时适合播撒种子、种子埋得有多深、在何时浇水、隔多久浇一次水……在一次次的种植活动中,并不是每一次的种植活动都能成功,可能你播下去的种子不能发芽,这时教师可以让幼儿自己去查找资料,寻找问题的所在,了解植物发芽所必须的条件,教师在做中教,幼儿在做中学,以此来拓展幼儿的知识面。通过“生态农场”的游戏,将种植的要点与幼儿的游戏相结合,让幼儿在实际的操作中获得知识,体现了陶行知先生“教学做合一”的思想,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在进行室内游戏、角色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遇到很多的难题,教师不能直接提供答案,教师要一步步的引导,让幼儿自己去寻找答案,使其成为活动的主体,这样幼儿的能力也会有所增长。

        陶行知是非常伟大的教育学家,他的生活教育理论影响了我们一代又一代的教育工作者。在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的过程中,我会将课程、游戏、教学有机结合,以生活为教育的源泉,让教育回归生活,把游戏还给孩子,这样才能实现幼儿园课程的生活化、游戏化,最终促进幼儿全面健康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万凤.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探析[J].基础教育研究,2016(16).

        [2]陈旭.浅谈游戏化策略在幼儿园课程中的运用[J].幼儿教育研究,2015.

        [3]张芳妹.试论陶行知幼儿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篇5

浅析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陶行知(1891.10 – 1946.7)安徽省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是近代中国一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爱国主义战士。他的一生是不断追求真理,不断进步的一生,是为人民教育事业献身和创造的一生。
1927年1月,陶行知在《中国乡村教育之根本改造》一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国乡村教育的错误,猛喝:“前面是万丈悬崖,同志们务须把马勒住,另找生路!”他以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为“生活教育”的实验基地,明确指出“学校应适应当时中国农村特点,实施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造就具有‘康健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精神’为目标的乡村教师为宗旨。”在实践中逐步提出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在劳力上劳心”“以教人者教己”等生活教育理论,并不断总结、发展、完善,创造了独具一格的生活教育理论体系。反对传统教育和洋化教育,主张教育要从劳动人民实际需要出发,为改善劳苦大众生活服务。陶行知的教育理论,不仅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
1
独领风骚,熠熠发光,而且对当前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仍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江泽民同志说:“陶先生著作宏富,论述精当,与当前的社会主义教育学息息相通,堪称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一代巨人’”。
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行”是行动,是生活实践;
“知”是来自行动的思想认识。“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指行先于知,先有行动,后有思想。陶行知先生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是根据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理论改造而来的。他举了小孩烫了手才知道火是热的诸如此类的许多例子,摆正了知与行的位置,强调了行的意义,反映了知、行的关系的根本规律:“行—知—行”。陶行知认为,获得知识的根本途径是亲身实践。他指出《墨辩》提出三种知识:一是“亲知”,二是“闻知”,三是“说知”。“亲知”是亲身得来的,就是从“行”中得来的;
“闻知”是从旁人那儿得来的,或由师友口传,或由书本传达;
“说知”是推想出来的知识。现在一般学校所注重的知识只是“闻知”,几乎以“闻知”概括一切知识,“亲知”几乎完全被拒之门外,“说知”
2
也被忽略,最多也不过是从“闻知”推想出来的罢了。这样的学校教育只能获得一些书本知识。因此,陶行知先生主张参加实践活动,强调“从源头上追求知识”,还要求:“闻知”“说知”必须安根于“亲知”里面方能生效。也就是说别人的知识,只有与自己的经验、实践相结合,才能变成自己的知识。在现代教育过程中,教育者的任务不是简单地引导学生机械地、被动地获得别人结论,而是启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去重新发现别人的结论、规律。这样把“亲知”“闻知”“说知”有机结合起来,便可得到事物的真理。
二、生活即教育
陶行知先生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的思想。他从中国社会的变革和自身思想的演进,注意批判地吸收杜威教育思想中的合理内涵。主张创造新的生活而不是浓缩社会生活作为教育的源泉,以达到变革社会之目的。他强调有什么样的生活,便应受什么样的教育,务必使大众受到适合其需要的教育。陶先生指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义是生活的变化,生活无是不变,即生活无时不含有教育的意义。”“生活即教育”的
3
基本含义包括:1.生活即教育是人类社会原来就有的,自从有了人类社会生活产生以来,便有了生活教育,生活教育随着人类的变化而变化。2.生活即教育就是生活中受到教育,教育又是在种种生活中进行的。也就是教育必须以生活为中心,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要根据实际生活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的目的、原则、内容和方法。3.生活教育是一种终身的全面的教育,是与人生从始至终各个方面的教育。生活决定教育,教育不能脱离生活,生活教育要与时俱进。如陶先生在办晓庄师范时强调“教育与农业携手,政富教合一。”要求办学与促进农村教育改革和发展相结合,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创造精神和民族特点。
三、社会即学校
陶行知先生明确指出:“整个社会是生活的场所,亦是教育之场所。在社会的大学校里,以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都是同学。”他说:“传统教育在学校与社会中间造了一道高墙。这道墙把学校围成一个狭小的‘鸟笼’,鸟儿 被关在笼子里,奄奄一息,毫无生气。”陶先生要求粉碎鸟笼式的束缚,把学校与社会之间的高墙拆除,把鸟儿
4
放回大自然中去,让鸟儿在广阔无际的天空和森林里自由地飞翔、歌唱。学校教育必须与广阔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要投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向人民群众学习,参加现实生活的变革。要把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科学实践,培养征服自然,改造社会的创造力,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四、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指出“教学做合一”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根据做的方法。事怎么做便怎样学,怎样学的便怎样做,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他认为:教学做是统一在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过程,“做”便是以实践为基础,思想理论为指导,以创造为目的的过程。生活教育的内容必须包含并着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否则就不能前进。他还认为:书本知识是很重要的,在“教学做合一”的原则下,书还是有地位的。它是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要做什么事,用什么书,主张用活书、活用书,反对读死书、死读书,书本知识与现实知识相脱离。“教学做合一”的实质就是根据生活的需要而教
5
而学,通过生活实践去教学,去解决实际问题获得实际的学问,从而使学生获得实际生活实践所需要的知识,培养了生活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追求真理的人。
五、在劳力上劳心
“劳力”指体力劳动,“劳心”指脑力劳动,在阶级社会里,劳力和劳心相分离,劳力者和劳心者相对立,形成“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社会状况。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教育强调劳力与劳心相结合,要想使其真正结合起来,就必须实行“在劳力上劳心”。反对劳力与劳心分离,要在劳力的基础上劳心。“在劳力上劳心”的做,是扎根在生产劳动的实践基础上,“用心思去指挥力量,是轻声得宜,以明确其变化之道理。”实行“在劳力上劳心”能够改造人,消灭阶级,改造社会。它是一切发明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征服天然势力,创造大同社会。陶先生还强调“用心以制力”。主张“手脑双挥,要求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结成联盟。反对旧教育,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提倡要培养既劳力又劳心的新型劳动者,为此陶行知先生还编写了一首《手脑相长歌》:“人生两个宝,
6
双手和大脑。用手不用脑,快要被打倒;
用脑不用手,饭也吃不饱,手脑都会用,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六、以教人者教己
“以教人者教己”是陶行知先生从长期的生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重要理论,它深刻地反映了教与学的相互关系,也是“知识为公”“教育为公”思想的体现。“以教人者教己”是以教育别人的内容和要求来教育自己,也就是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陶行知强调在实践“以教人者教己”时须注意树立“知识为公”“教育为公”的思想。要做文化科学知识的创造者、传播者、奉献者,而不做书呆子、“守知奴”;
要立志为人民而学,为人民而教,而不是为学习而学习。既要做先生,又要做学生。要有决心、虚心和诚心,认真向大自然学习,向人民学习。努力提高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既要使人明白,自己便自然而然地格外明白了。

主要参考文献:
①《行知研究》
②《陶行知评传》安徽教育出版社
③《陶行知教育思想理论和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

7

推荐访问:浅谈 幼儿园 行知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应用 浅谈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的应用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在幼儿园当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