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范文推荐)

时间:2022-05-26 09:20:04 浏览量: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2年度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范文推荐),供大家参考。希望对大家写作有帮助!

2022年度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范文推荐)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5篇

第一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初中化学线上教学总结

南雄市实验中学--李荣琼(2020/3/23)

根据学校统一安排,结合我班实际,下面汇报一些做法和困惑。

一.线上教学做法

1.课前准备:我们要做好课件,备好教案,有机把教案和课件结合起来。对于学生,提前告知,做好课前准备,并将教案提前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结合课本进行预习,随后检查学生的预习效果,根据学情开展线上教学,突出重难点。

2.直播授课:每次我们会提前五分钟在化学学生群里发布上课通知,提前进入腾讯会议,并调试好。在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后,我会开展互动提问,学生回复模式,好让学生参与进来,掌握学习情况。根据学情讲解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未消化的知识要点。

3.课后练习:将作业编辑成文件下发到每个学生的手中,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和完成作业,之后集中讲解,收集学情,在线答疑。

二. 存在问题:

1. 在课堂教学环节中,不能像平时课堂那样随时提问,及时解决问题。我班网络教学存在的最大问题是,学生不主动发问,不积极回答问题,这就要老师多关注重点难点的讲解和落实

2.好多学生家里没网络、甚至部分学生家里信号不好或手机性能较差,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常参加学习。

3.部分学生自律差,与在教室上课相比,效果较差。学生难以有效管控自己,教师不好判断学生掌握的程度.

4.部分家长认识不到位,督导不得力,加上学生自觉性差,到了上课时间,少数学生迟迟不能准时进入直播间,导致老师不能按时上课,耽误了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时间。

三.后期教学建议:

1.这种教学方式确实非常新颖,,对教师和学生来说都非常新奇,中学生自控能力差,还需要家长的监督。此外我在课堂上不定时点名提问学生,与学生积极互动,一方面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另一方面也使学生坚守课堂。

2. 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多与学生沟通,及时了解学习情况.多在作业批改时回复一些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积极完成任务。

3. 对提交作业不积极和不完整的同学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反映情况,加强交流,提高学生和家长对线上学习认识,争取克服个体困难,保证高效学习。

第二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线上教学典型案例分析

通过刚才的几个案例,我想我们首先要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一、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是什么?

二、线上教学存在的弊端是什么 ?

三、我们应该如何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激发孩子的兴趣。

我认为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最大的区别是线上教学缺乏课堂学习氛围,学生和老师不能够在一起共同学习,孩子们在心理上有一定的距离感。

那么通过刚才的案例也能清晰地看到线上教学存在的弊端:对于学生的学习状态不能及时的掌握调控,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学习节奏也很难做到适时的调整。

关于线上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区别及线上教学存在的弊端,我想在这儿不做深入的研讨,我想和大家共同探讨的是如何发挥线上教学的优势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通过刚才的案例发现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学习,孩子身上存在了一些共性问题:上课走神、厌学、拖欠作业、提交作业质量较差等!主要原因还是要回归到老师的课堂。我们要做一些反思:

一、我们的教学过程是否生动有趣,是否有亮点,我们是否把自己变成幽默风趣的主播,每一节课是否让孩子充满了期待。

二、所呈现的知识点是否有利于孩子接受,是否有挑战性或者所讲知识是否太难,学生根本听不懂。这让我想起了特级教师张学伟提出的一节好课的标准:教学三不教。即学生懂得不教,教了学生也不懂的不教,学生能独立学会的不教。我觉得把这三不教原则运用到线上教学中是最合适的。

三、老师授课时节奏是否拖沓,学生无效等待时间是否过长,是否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四、是否关注了孩子线上学习的参与度,在线学习时能否让所有孩子参与到师生、生生互动交流中来,教师能否及时有效做出评价,回应孩子的互动。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提高学习成效最有效的内部心理因素。对于我班出现了田一上同学这样类似的问题后,我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并且在以后的教学中采取了以下的教学策略:

一、在教学目标与学生达到的结果进行思考,在教学设计上尽量做到新颖、有趣。比如生字教学环节可以采用翻牌游戏、棋子游戏、地雷游戏、打地鼠游戏等方式进行。以“需”引趣,激发学生的未知欲。即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愿学,我爱学。”

第三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化学教学案例分析


教学案例分析《溶液的形成》

新课改实施以来,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把促使全体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以及使学生有个性的发展作为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把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的学习,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科书设计的重点,全面、辩证地反映学生发展、社会需求以及学科内在规律这三个要素对教学设计的整体要求,在课程改革新理念的指导下,合理设计教学设计.

《溶解度》是九年级化学粤教版下册第七单元的教学内容。设计实验从观察比较食盐和砂子在水中的变化开始,引导学生进入对溶解现象观察、描述的一系列活动之中,进一步理解溶液所具有的特征。通过对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盐的探究,旨在于让学生理解溶质在某一溶剂中溶解具有一定的限度,意在指导学生根据问题讨论制定简单的研究计划,并通过对“50毫升水中能溶解多少食盐”这一问题的自主研究活动,初步感知和经历探究性实验的方法和步骤。同时获得“一定量的水只能溶解一定量的食盐”的认识。

探究分为两步。第一步:食盐在水里能无限溶解吗?这是学生们在观察了食盐在水中的溶解现象,探究过食盐在水中怎样溶解得快之后常会提出的问题。那么,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呢?这就是本课第二部分要重点探究的问题。第步:一杯水里究竟能溶解多少食盐?学生们两人一组在讨论的基础上制定一份简单的研究计划。随后,各小组一边实验,一边做活动记录。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结果。

本课没有什么知识难点,操作技能也比较简单。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是理解的不够细致,只求了解个大概,故在实际应用中容易出错,理解不到位,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包括在处理和回答问题时仍运用生活语言回答问题,与所学的化学知识脱节。我的设想是在活动过程中,培养他们细致的观察习惯和态度,引导他们科学地进行观察和实验,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研究活动过程,抓住本质,深刻理解随着溶解的进行,溶液组成也在发生着相应的变化。

这节课的研究问题不是由我生硬地提出而是创设情景以演示实验和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生活中的经验主动的去发现问题,想要亲自动手研究的问题,这样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其实让学生真正科学地经历过程并非易事,学生在课堂热热闹闹地活动起来,并不等同于真正的科学探究过程,有形无神的活动不是我们所倡导的,关键是看你的教学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发挥作用,并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是自身行为的主导者、科学探究活动的主人,无论得到的答案是对或错,都应当是调查研究的结果。我这节课的设计正是给学生大量的时间一勺一勺的加食盐,边搅拌、边观察、边记录,让学生真正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这节课设计时没有告诉学生应该用什么方法研究,具体怎样操作,考虑到学生实际情况,只提出了50毫升的条件,怎样制定研究计划都交给学生充分讨论。这给学生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究提供创造空间。

这节课我安排了学生合作交流和汇报修改的活动,学生研究计划的制定、实验活动的开展、实验结果的讨论、汇报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实现的,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合作交流的习惯和能力的培养。

总体上看,这节课在理念上我是突出了教学生怎样学而不是学什么,在教学上强调让学生真正而不是形式地经历科学探究过程

巧妙地设计问题,利于化学概念的教学

      化学概念原理是掌握化学知识的基础,是学好化学的关键,在教学中也一直非常重视,如何提高化学概念原理教学的有效性呢?《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节的教学给了我很大的启示。

我在讲《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时,记得我是用一个小故事引入的:“饭前喝汤,健康又苗条;
饭后喝汤,越喝越胖。”妈妈边说边给小明端来了一碗汤,小明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点盐;
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盐;
小明一尝,还说淡,还要加……。我就问学生食盐是否能无限制地溶解在这碗汤中?学生异常兴奋,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有的说不知道。我问:你们想不想验证你的猜想?学生:想。我让各小组制定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实验。我下去巡视时,发现有的学生用水多了,放了好多溶质都没到饱和。有的同学用水少,一会就饱和了。看大多数同学做完了,我问:你的猜想正确吗?有的说正确,有的说不正确,意见不一致。我又问“你在实验中通过什么现象判断食盐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学生拿起试管说:看溶液中有没有不溶解的食盐。如这里面有不溶解的食盐,证明已经不能无限溶解了。学生们一致点头。然后,我引导同学们思考:为什么现象不一样,问题出在哪里?抽取不同结论的两个小组进行汇报,找到了原因。原来是用水量不同,所用溶质的量也就不一样。通过再次实验,最后得到了一致的结论: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食盐,要指明在一定量的水中。……经过教师的一次次的问,学生的一次次的探究,学生逐步把握了“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溶剂中”、“在一定温度下”、“这种溶质的”这四个关键词语,形成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回想这节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都能积极主动性参与学习,情绪高涨,切身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而且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我已不是课堂的主角,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合作者、帮助者。回顾在以往教本节课时,我给出概念,讲解关键词语,演示实验;
而学生呢?听、划、记、看。这节课却不同:我是将概念中的关键词设计成四个问题,针对问题设计了探究活动,通过活动来帮助学生理解关键词、主动建构概念。在实施我看到了学生们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我讲的虽少,而学生说的多了,思维更活跃了,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增强了。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了。

通过对这节课教学的反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示:设计问题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出发,符合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学生会处在兴奋状态,学生的学习兴趣易被激发起来。把要解决的问题设成一些简单的探究活动,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学生在冲突中不断的自我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会不断完善、形成概念。这样比生硬的灌输更有效。

教学案例分析《常见的碱》

教学目的:

1、知道常见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主要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认识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腐蚀性及使用的安全注意事项。

3、能由探究实验知道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与用途以及碱的相似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氢氧化钙与非金属氧化物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实验准备:

1、(实验8-8)、活动与探究 2、补充实验

3、提前一天用2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泡新鲜的鸡爪。

教学过程 :

老师:
同学们,你们好!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碱吗?

学生:
有熟石灰,有草木灰,有氢氧化钠……

板书:
二、几种常见的碱

(1) 氢氧化钠(NaOH)

演示:
{实验8-8},引导学生观察,然后互相交流。

板书:
1、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白色固体,极易溶于水同时放热,

易潮解(密封保存)。

展示:
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和一只新鲜的鸡爪。

老师:
由此现象说明氢氧化钠具有什么样的性质?

学生回答:有很强的腐蚀性。

老师:
通过这个实验,你有什么感想?

学生:
使用时要小心,戴上手套。

老师:
因为它有强的腐蚀性,皮肤触上就象火烧一样,所以俗称火碱、烧碱、苛性钠。

提问:
如果不小心,将碱液沾到皮肤上,应如何处理?

学生:用水冲洗。

设问:
氢氧化钠有以上的性质,但它有那些用途?

课件展示:
氢氧化钠的用途(略)

提问:
日常生活中还有那些常见的碱?

学生:
熟石灰。

板书:
(2)氢氧化钙{Ca(OH)2}

演示:{实验8-8}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归纳出氢氧化钙的一些性质与用途。

板书:
1、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白色粉末,微溶于水。

2、特性:有腐蚀性。

3、俗称:熟石灰、消石灰。制备:CaO+H2O=Ca(OH)2(放出大量热)

生石灰 熟石灰

4、用途:

提问:常见的碱还有哪些?这些碱都具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
板书:
(3)碱的化学性质
学生实验:
活动与探究(1)、(2)、(3)
老师巡堂指导,引导学生回忆、归纳、类推,并指导学生进行简单的归纳和小结。
老师:
都 做好了吗?(教师一一地检查各小组) 谁来说说碱有哪些相似的化学性质呢。


一学生:碱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二氧化碳反应
另一学生:
碱溶液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
演示:
补充实验(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并引导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小结。
老师总结:
指出 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的物理性质、俗称、和碱具有的相似的化学性质,强调使用碱液时要十分小心。


课件展示练习:
1、有两瓶溶液,一瓶是石灰水,一瓶是氢氧化钠溶液,如何用化学方法将它们鉴别?
2、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钠溶液易潮解;
B、氢氧化钙溶液有腐蚀性;


C、炉具清洁剂中含有氢氧化钠;
D、酚酞试液遇碱溶液变红。


3、下列物质长时间敞口放在空气中,质量会增加且会变质的是( )。


4、下列物质中,溶于水时不会放出大量热量的是( )。


A、生石灰;
B、氢氧化钠固体;
C、氢氧化钙。


案例分
1、本节教学紧密联系生活实际,从生活中常见的碱的角度创设教学情景,引入新课,诱人深入,开发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兴趣。


2、展示新鲜的鸡爪与用氢氧化钠溶液浸泡过的鸡爪令学生惊讶,亲眼目睹氢氧化钠的腐蚀性之强烈,自然引入使用它该注意什么了。教学设计的各个环节衔接紧密,一环扣一环,非常自然。


3、本课题的教学思路清晰,授课语言流利、简练,教态自然,板书工整,充满自信与熟练。对学生的回答能恰当地肯定、评价。


4、从总体上看,本节教学中充分体现了新课标中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思想,教师演示实验都很成功。采用多媒体,有效突破了本节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教学效果比较好,基本上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整体教学过程及学生的练习反馈来看,这是一节较成功的新授课。师生的互动及小组生生互动进行的很好。师生关系融洽、和谐,课堂气氛热烈,在教师面前学生没有顾虑、没有拘束,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激发,为完成教学目标奠定基础。
5、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重要方法;
贴近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增加动手实践能力是学生的强烈希望和要求,也是学生适应现代生活和未来发展、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需要。因此,教学时要充分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引导他们感受身边的化学物质和化学变化,增强学习的兴趣,发现问题、展开探究以获得新的知识和经验,加深对化学知识在生活实际中应用的认识,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与决策能力。


6、加强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是关注学生个性发展、激励学生走向成功、改进我的教学方式的有利途径;


7、本节课教学过程中,不仅采用了小组或团体的形式,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归纳,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和活动成果;
更在学习结束后,令学生自我反思探究过程的活动表现,对自己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实验操作技能、探究能力、分析问题的思路、知识的理解和认知水平以及表达交流技能等方面是否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尽可能大的进步与发展,以达到学生自我激励发展的目的。

教学案例分析《酸、碱、盐的复习》

复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教学环节,复习课的深度、广度和容量是新授课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它不仅仅是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形成知识系统的过程,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提高实践能力的好机会。以往的复习课,我很注重知识点的串讲和知识点的运用,但我发现学生只是习惯于做笔记,没有真正理解,所以复习效果不尽人意,更谈不上思维的创新和能力的提高。我想只要改变这种以老师为主的复习方法,将思维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自主探讨、自主总结、自主实验,学生就不会乏味,而且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等多方面都得到提高。

[教学目标]本课学习目标是复习酸、碱、盐的性质,以及由性质引出来的酸、碱、盐的区别方法。

[教学过程]

课前我做了大量准备工作,精心挑选了4组物质:

a.稀硫酸、石灰水、硝酸铵溶液 b.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铜溶液

c.稀硫酸、石灰水、碳酸钠溶液 d.稀盐酸、氢氧化钠溶液、硫酸钠溶液

将每组物质在区别时可能涉及的物质名称和仪器列出名单,交给实验老师准备好实验用具。我想通过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巧妙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达到低起点、高要求的复习设想。

课堂上,我将事先设计的4组物质写在黑板上,问:“4组物质在类别上有什么共同点?”同学们都回答:“分别是酸、碱、盐的溶液。”我说:“你们能将它们区别出来吗?”学生开始分组讨论。

有的组的同学拿出小纸条将区别的试剂罗列出来,有的组的同学翻出酸、碱、盐的溶解性表一一核实,有的组的同学时而大声分辩各抒己见,有的组的同学则各自思考……

当同学们讨论结束后,我让同学说出他们的方案:

a组的方案有:(1)CO2、Fe(2)CaCO3、CuSO4(3)BaCl2、CuSO4(4)Na2CO3(5)BaCl2、FeCl3(6)Fe、石蕊溶液(7)Mg(OH)2(8)Ba(OH)2(9)CO2、Ca(OH)2(10)CO2、BaCl2

b组的方案有:(1)看颜色、Na2CO3(2)CuSO4(3)Fe(4)测pH值(5)看颜色、FeCl3(6)看颜色、NH4NO3 (7)Ca(OH)2(8)大理石、看颜色或CO2(9)敞口放置,看质量变化(10)组内的物质反应

c组的方案有:(1)HCl、石蕊溶液(2)H2SO4、石蕊溶液、CO2(3)用组内物质两两反应(4)Na2CO3(5)大理石、酚酞溶液、H2SO4 (6)CO2、酚酞溶液(7)CO2、石蕊溶液(8)HCl、CO2(9)HCl、酚酞溶液(10)组内的物质反应

d组的方案有:(1)CuSO4、Ca(OH)2或 Ba(OH)2(2)Fe、BaCl2(3)Na2CO3、 BaCl2(4)石蕊溶液(5)AgNO3、酚酞溶液(6)CuO、酚酞溶液(7)BaCl2、石蕊溶液(8)Na2CO3、CuSO4 (9)NH4NO3、 BaCl2(10)BaCl2、AgNO3

我将同学们的方案写在黑板上,不加评论。只是说:“这些方案的对与否,请同学们自己动手检验一下。”同学们开始动手实验。

[创设情景,再次探究,先动脑,再动手]:有的同学边做实验,边发感慨:“这个方案简单,这个方案操作复杂,这个方案很妙,我没有想到……”也有的同学通过做实验对黑板上的方案提出了不同看法:例如a组中的(7);
d组中的(5)……对于同学们提出的看法,我让他们说出理由,并再次质疑:“如何加以改正呢?”有了前面的讨论和实验,同学们很快说出了正确的方案。

实验结束后,我指着黑板上的方案,问:“每组的方案很多,大家能不能从诸方案中找出一个最佳方案?”学生本以为做完实验后就万事大吉,思维陷入一种停滞阶段。

再设置一个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掀起一个高潮。当出现一个新的问题后,他们马上活跃起来,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指出别人的不足,课堂辩论气氛热烈,一个好的方案引起全班鼓掌喝彩,一个繁复的方案让同学们修理得一目了然。

已经下课了,同学们的情绪仍然很兴奋,于是把书写有关的化学方程式当成自主课后作业。本节课表面上没有复习罗列酸、碱、盐的性质,但学生学会了用酸、碱、盐的性质解决一个具体的问题,从而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化学复习课充满活力和智慧。

[教学反思]本节课我改变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创境设疑、诱思探究的策略,注重创设生动的情境,设置由浅入深、由低到高的问题,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通过学生的自主探索和研究解决问题,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但是由于实验分组太少,有的学生没有动手实验,是这次探究活动的不足。

第四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网上课程线上教学现状分析汇报和分析

线上教学作为一种新兴事物,由于今年特殊的疫情而被提上了日程。

线上教学有许多好处,同时也有一些弊端。

线上教学可以将教学资源集中到一个统一的平台,一位老师讲,同时可以有上千上万的学生听课学习,做到了优质资源共享。

弊端是陌生的老师与陌生的学生,互动性减弱了。而且老师看不到学生,学生的听课情况要靠家长监督和学生自觉,效果不好评估。

不过,各校的老师可以在微信群内跟进练习和习题讲解,自己班级的学生出现什么问题,自己的老师可以有针对性的解决,这种“直播讲课+微信分享跟进”的形式弥补了单纯听网课的弊端。

在今年疫情严峻的情况下,线上教学基本上能够解决大多数学生的课业学习,使得延迟开学对学生学习影响减弱。

等正式开学后,各班老师根据学生情况再查漏补缺,基本上不会影响孩子们的学习,但是个别贪玩又不听家长话也不听老师话的同学,学习可能会受一些影响。开学后老师要对这些学生进行单独的沟通、教育和辅导。

现对我校主科语数英各年级情况做如下调查和分析:

语文学科:

一年级语文: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95%,直播后微信群内练习和作业完成率达95%以上,总体情况良好,个别学生和家长不配合。

二年级语文:在线听直播学习完成率达96%以上,微信群内家长配合很好,很积极。总体情况良好。

三年级语文:在线学习和作业跟进完成率达90%以上,个别学生有应付的现象,个别家长监督不到位,总体情况良好。

四年级语文:直播听课完成率达98%以上,微信群内家长积极配合,学生学习态度认真。

五年级语文:直播听课学习完成率达85%以上,微信群内练习和作业完成率达80%以上。学生书面作业完成情况良好,古诗词背诵情况不太理想。个别家长配合度不高,个别学生不够积极。总体情况良好。

六年级语文:自制力好的同学,家长管的同学可以及时完成,家长不管或自制力差的孩子,完成不及时。总体情况良好。

数学学科:

一年级数学:空中课堂上课率达90%,作业完成率达90%,90%的家长能积极配合老师完成作业。总体情况良好。

二年级数学:在线听课人数达90%,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5%,总体情况良好,个别学生不能跟上练习,学习不够积极。

三年级数学:在线听课人数达90%,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90%,总体情况良好,个别同学不够积极,作业交的比较晚。

四年级数学: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95%,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5%,书面作业完成的很好,定义背诵的也很好,只有个别同学不够积极,家长配合度不高。

五年级数学:在线听课学习率达90%,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5%,个别家长配合度不高,不够重视。总体情况良好。

六年级数学:在线听课学习达100%,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90%,总体情况良好。

英语学科:

三年级英语: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95%,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5%,总体情况良好。个别学生不够积极,完成的较慢。

四年级英语: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95%,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5%,总体情况良好。

五年级英语: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85%,微信群内练习完成率达80%,个别同学不够积极,个别家长不够重视。

六年级英语:在线听课学习人数达90%,微信群内练习和作业完成率达85%,书面作业情况良好,课文背诵和英语写作不理想。个别家长配合度不够高。

其他小学科,老师们都在微信群内分享了。效果如何不好评估。

总之,线上教学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便利和共享资源,但还是有一些弊端无法避免,本班级内学生作业完成的情况,本班老师负责解决。听课学习过程出现的问题和作业难易度,作业量大小问题,老师们可以在线上群共同探讨解决。

有一个小建议,就是发完练习,没有直播讲解的情况下,是否可以另外附上答案(有固定答案的客观题),有一些选择或判断题的答案不好确定。这样一是方便老师批阅,二是答案出现争议时,老师们可以探讨并确定最终答案,答案确定后,老师对学生们讲解更清晰明了,不会出现讲错,讲偏,讲反的想象。

疫情让我们开始探索线上教学,让我们逐步了解线上教学,这个过程中,直播的线上老师,直播工作的协调人员,牵头线上教学的领导,和广大教师,学生和家长都付出了很多努力。我们在沟通中合作,在交流中相识,为了孩子们美好的明天,我们一直在坚持,虽然不能加入抗疫一线,我们依然可以在家好好学习,好好教学,不给国家添乱。愿疫情早日好转,我们能重返校园,看到孩子们那稚嫩可爱的笑脸,听到孩子们亲切的话语,想想都激动好久。

加油,我们一定坚持住,祝福祖国越来越好,祝福祖国的花朵们学习进步,越来越好!

第五篇: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初中化学新课程《制取氧气》教学案例分析

湖北省十堰市郧西县城北中学桂宏琴

【案例背景】

我任教于一所农村普通中学,是一名有18年教龄的老师,与学生的关系非常融洽,学生在课堂上知无不言,这是9月26我上的一节新授课。

 我这节课上的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课题3制取氧气》的第一课时。本课是气体制备的起始课,是学生对实验基本操作的综合应用。由于初次接触气体的准备,学生在思维上和操作上都无据可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思维的引导,使学生从选择药品、装置到实验操作都形成规范的思路,为今后学习更多物质的制备奠定基础。这节课内容多,在整个九年级化学教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考试的重点。课前我作了充分的准备,精心设计了整个课堂流程。

【案例主题】

这节课我的目标是通过以下环节完成4个教学目标,其框架图如下:

突出教学重点的策略是: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我引导学生按照合理的顺序分析,理解,记忆,让学生充当我操作的指导者,进行规范化教学,这种角色的转换很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2、“分解反应”,通过简明扼要的板书,引导学生分析对比,发现分解反应的特点。突破“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难点”的策略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观察比较分析实验现象,增加两个推理实验,完成催化剂概念要点的把握,再提醒学生重新审视教材中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否严密,又该做怎样的修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大胆创新的精神,注重探究过程和思维的严密性。

【案例】

   教学目标:

1、了解实验室制取氧气的主要方法、原理和实验装置。

2、认识催化剂及催化作用。

3、采用分析━━对比的方法,认识分解反应的特点。

 4、通过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 体验探究过程,学习综合分析实验现象并从中归纳结论的思维方法。      

教学重点:1、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及实验操作

2、分解反应。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催化剂的概念

实验准备:

1、(实验2—5)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

2、活动与探究:实验室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

3、补充实验:硫酸铜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案例描述

片段一:高锰酸钾分解制取氧气的教学

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主动性,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制取氧气,老师需要你们的帮助和指导,我认为教材中的“探究”不够严密,希望得到大家的认可,我们一起完善它,好不好!然后采用小组竞争抢答形式,引导学生学习教材P37第一自然段,了解实验室常用的制取氧气的方法,并做上记号,找一找不同方法的异同点,这是为后面装置选择做铺垫。

在完成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教学时,我是按如下步骤进行的:

1、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7(实验2—5),一句话概括本实验的目的,让学生明白我们这一个实验的目的。

2、课件展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图,引导学生分析制取装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三者之间的关系,分别用到哪些仪器?提示学生按照从左到右,从下到上的顺序观察记忆。

课件展示:

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

3、卖关子,让学生充当老师操作的指导者,提醒老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上标注归纳,实际上是进行规范化教学。

4设问:我们将用什么方法收集一瓶氧气,依据氧气的什么性质?

5、演示:  {实验2—5},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现象,然后互相交流。学生很注意看并在互相交谈议论。课本37页中的表格——填写现象;
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填写。加热直至不在产生氧气为止,观察试管中物质的颜色。

6、分析加热直至不再产生氧气为止,试管中的黑色生产物是什么?是纯净物吗?

(设问: 如果分别取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单独加热能否生成氧气吗?目的是让学生明白二氧化锰不会分解产生氧气,为下面的探究做准备。)

7、写出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问字表达式和符号表达式

8、课件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采用谐音记忆,调侃学生个个当老板,个个眉飞色舞。

课件展示:

片段二:

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我的操作环节如下:

1、引导学生读教材37页最后一自然段,知道“过氧化氢在常温下可以分解放出氧气,通常还要加少量二氧化锰”。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用过氧化氢制氧气为什么要加入二氧化锰呢?下面我们一起探究“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的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让学生阅读教材38页,了解实验内容和要分析讨论的问题。

2、演示:  教材P38探究,引导学生观察操作和现象,然后互相交流。学生很注意看并在互相交谈议论。课本38页中的表格——填写现象与分析;
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填写。结论先不填(我认为不严密,得不出结论)。

3、提出问题: 猜猜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会不会改变呢?可能存在哪几种情况呢?

学生很快说出:可能会改变,存在三种情况:不变,增大,减小。追问: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到底会是那种情况呢?提示:①结合我们这节课前面所做的实验,进行分析,可排除错误猜想;
②二氧化锰不能溶解于水。请同学分组讨论,再进行交流,讨论交流好的奖励加分。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巡视整个教室,聆听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表扬或是为他们竖大拇指,或适时进行提示。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

学生甲: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减小,加热高锰酸钾直至不再产生氧气为止,试管中的黑色产物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这就说明二氧化锰不能产生氧气。

学生乙:二氧化锰在反应前后质量不会增加.过氧化氢常温下分解,试管中没有出现黑色不溶物,这就说明二氧化锰不是生成物。

在学生排除了减小和增大的可能性后,只剩下可能性不变的可能性。引导学生读教材39页第二自然段,理解二氧化锰在分解过氧化氢制取氧气中作用是什么? 是这个反应的什么试剂?再读39页第一自然段,掌握过氧化氢分解的反应原理。填写38页探究的结论。

4、追问:催化剂这一个概念中要注意哪些关键要素呢?师生共同总结概括:“一变二不变”,“一变”包括加快和减慢。破除一些错误猜想。

课件展示:

5、反思提问:你认为在“分解过氧化氢制氧气反应中二氧化锰的作用”的探究中,教材设计的实验是否科学完善呢?应该增加哪些实验呢?(提示:判断催化剂要把握哪些关键要素)

学生一致认为:增加两个实验:1.加热二氧化锰,检验是否生成氧气;

2.测反应前后二氧化锰的质量,比较数值的大小关系。

6补充实验:硫酸铜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师生共同认识:硫酸铜比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要差一些,所以常用二氧化锰作过氧化氢分解的催化剂。

片段三:氯酸钾分解的相关教学

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38第四自然段,学习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思考这一反应的条件有哪些?你认为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是否相同?依据是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氯酸钾和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装置相同,因为反应物都是固体,反应条件都是加热。我表扬说:你们真棒,能正确选择发生装置,并总结选择发生装置的依据。但是老师要提醒大家:氯酸钾制取氧气时,试管口千万不要塞棉花,否则会引发爆炸。追问: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实验步骤一样吗?学生稍加思索说:实验步骤一样。我表示赞同的说:你们真厉害,提醒一下: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先混匀,再装入试管。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学。“卖关子,让学生充当老师操作的指导者,提醒老师实验时要注意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这样做?将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图上标注归纳”“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我走下讲台,巡视整个教室,聆听学生的表达,给予肯定,表扬或是为他们竖大拇指,或适时进行提示。有学生举手要求发言。”“你们真棒”“你们真厉害”等看似简单的动作或语言却让课堂氛围变得更和谐,学生在参与讨论时更投入,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表现欲望。教师不再是一副高高在上的模样,而是置身于学生当中,参与学生的讨论,在老师和学生之间搭起平等交流的桥梁,使学生真正投身到化学课堂的学习中来,变被动为主动。

2、教学环节的设计紧促有序,合理适度。每个环节的设计都紧紧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计的问题也比较有讲究,既让学生容易理解,时刻都渗透出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综合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真正促使学生积极思考,变学会为会学,达到“授之以渔”的目的。

3、相信学生,给学生展现的机会,注重知识的生成性。有很多的时候,我担心学生考虑不到,表达不好,总结不全,认识不足等,自己讲的多,结果学生掌握的还好,但是应用起来捉襟见肘,进入复习阶段提升不大,与我的愿望有差距,我进行深刻反思,觉得不够相信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不够,知识的生成性做的不够到位。我改进后,我觉得学生表现的真不错。

4、课件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课件制作方面,我经历了几个阶段的不同认识,感触颇多,现在我更注重实用性,合理性,必要性,舍弃了所有中看不中用的东西,我用的也更得心应手,效果也不错。

有待商榷之处:催化剂的概念要抓住“一变二不变”,但是“催化剂”的探究,在这里到底该不该考虑“质量”这一方面和物质某些化学性质,增加两个推理实验,是否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推荐访问:线上 案例 化学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大学课程基础化学线上教学总结分析案例 化学教学论课程总结